第一篇: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表达整合研究——用课本剧打开语文教改的一扇窗
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表达整合研究
研 究 方 案
——用课本剧打开语文教改的一扇窗
长沙市博才金峰学校执笔:吴辉辉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要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探索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这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涵盖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表达,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这一形式不仅仅在具有工具性和文化性的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为学生“做人”与“成才”打下基础的整个基础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因此,针对少年儿童喜爱模仿的特点,我们选取这一子课题作为研究方向,有组织的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以期初步形成一套科学的操作体系,促使我校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二.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特点
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随意注意占主要地位的儿童来说,兴趣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儿童自己创编剧本、自己导自己演课本剧,能形成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又能培养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②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心理学家研究认为,9岁前的儿童想象力最丰富,是发展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此时让儿童编一编剧情、演一演剧本,既能增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少年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在刚刚学会走路、说话的时候,他们就能模仿爸爸、妈妈并用自己的玩具演戏了。“过家家”“卖东西”。扮演小猫、小狗„„在这种最初的模仿活动中,他们正接收着最朴素的真善美的熏陶,因此把课本剧研究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符合儿童的天性。
2.课程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要体现这三个相互渗透立体上升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理念,特别是要把隐性的要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靠教师的繁琐分析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是不能凑效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这个新课标理念才能逐步得以体现,课改的优越性才能得以展现。而课本剧,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语文实践。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钠提出了实用的宽泛的智力体系,其中包括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我们提出的“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表达整合研究”的语文教学模式,置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土壤。
三.研究目标:
主要目标: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小学生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
1.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使学生获得审美经验,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均衡发展。
3.低年级学生能将简单的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中年级能对课文进行改编,高年级能对自己创作具有特色的剧本。
4.编写一套1——6年级课本剧剧本,研究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
性和操作性。
四.研究内容
张扬课程改革“增加互动”、“重视过程”、“推崇整合”三个核心亮点,积极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用“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打开语文课改一扇窗。
1.导——生对编演课本剧虽在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
2.选——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其中低年级以老师为主对课文进行挑选,中高年级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
3.读——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使学生了解编演的相关知识基础。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的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4.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应让学生明确:
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主要措施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本剧比赛,让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发挥嫩芽儿文学社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剧本创编活动;请名师对孩子们的剧本进行专家指导。
5.演——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
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6.评——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五.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
(1)、研究方法:
1.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的方案、计划、结论是动态性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
2.结合采用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嫩芽儿文学社的工作,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创编剧本、写好台词,在少队、音乐、美术等部门的配合下对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演工作。
4.聘请课题组专家来我校做指导,通过经常性的研讨、培训、竞赛、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学习”的教研氛围。
(2)、注意事项:
在课题研究中要处理好以下这几个关系:
1.剧本与课本的关系
学生创编的剧本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升,来源于课本,但增加了它表演的可操作性。
2.课本剧与作文的关系
实际上学生对课本剧的创作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既要精心指导学生对剧本的创作,又要精心指导学生课本剧的排演。
3.课本剧表演与学科的关系
课本剧的表演虽然主要土壤是语文课本,但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它的配乐与音乐有关,它的舞台布置与美术有关,要注意与相关学科进行整合,相互渗透,巧妙联系。
六.成果形式:教师论文、课题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编写的课本剧剧本、排演的节目录象)等。
七.研究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实验研究相关组织。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3.撰写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聘请专家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的培养实验(2006年12月——2007年11月)
1.创编剧本有明确计划,形成整体框架。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3.创编1——2本课本剧剧本,写出2——4篇论文,进行阶段性总结、展示。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12月)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组织分班级排练出不同节目的课本剧。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改方案。
2.进行阶段性测评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推广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6月)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阶段总结
第一轮实验的总结,整理课题资料,写出实验报告,呈报总课题组
第二步:推广实验
1.制订后续实验实施计划。
2.进行全面总结鉴定工作。
八.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实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课题实验研究基金,保证实验的设备设施,实验教师的培训、学习,奖励研究成果突出教师;二是建立实验研究岗位现任制,确保实验按计划开展。
2.成立实验相关组织 主持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