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绿化条例

时间:2019-05-14 21: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省绿化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省绿化条例》。

第一篇:青海省绿化条例

青海省绿化条例.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不敢跟他说话 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青海省绿化条例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四十四号)

(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1年6月1日通过,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绿化,是指在宜林、宜草的区域,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恢复和增加植被,保护林草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的绿化工作,建立健全的投资保障机制和科技保障体系,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绿化规划并组织实施。

林业(园林)、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绿化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具体负责绿化管理工作。

第五条绿化工作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封育与植树种草并举,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发展绿化事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单位和个人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进行绿化建设。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应大力宣传国土绿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履行绿化义务、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第二章绿化规划

第八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绿化规划。绿化规划应纳入同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城市绿化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林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九条编制绿化规划,应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当地气候资源、水土资源、地貌地形以及城镇布局等特点,确定本行政区域的绿化目标和措施。

第十条绿化规划应包括:天然林(含灌木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四荒”地治理、城镇绿化、草原建设、荒漠化防治等内容,并与有关规划相协调。

第三章绿化责任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绿化规划,编制分地区、分年度实施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确保绿化目标的实现。

第十二条绿化工程应按绿化规划设计方案,按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并严格遵守技术规程。

第十三条国有的宜林宜草地,由其使用单位或个人按绿化规划的要求绿化。

铁路、公路两侧、水库、灌溉渠以及水利设施管理区的绿化,由其主管单位负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部队营区、车站、机场等单位的绿化,由各个单位负责。城镇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公园及街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园林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四条凡年满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3—5株。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可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绿化劳动。

第四章“四荒”地的绿化

第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在严格界定“四荒”地(包括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下同)范围,确定权属后,大力组织开展开发绿化。

“四荒”地初步绿化后,根据其主导经营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及时为经营者办理土地证、林权证、草原证等相应的权属证明,依法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开发绿化“四荒”地,坚持多种方式并举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和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农牧户或联合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或股份合作等方式。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单位或个人参与。

第十七条承包、租赁或拍卖“四荒”地,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签定合同或协议。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合同或协议内容、解除合同或协议、收回“四荒”地使用权。

“四荒”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或转租,还可以抵押。

国家建设征用已开发绿化的“四荒”地时,对其绿化的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第十八条开发“四荒”地进行绿化建设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依照先开发、后交费的原则,待有收益后按承包合同或协议缴纳承包费和土地使用费。

第十九条开发绿化“四荒”地,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治理开发与绿化建设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原则,恢复和建设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条开发绿化“四荒”地,谁治理、谁开发、谁管护、谁受益。绿化面积达到规定指数要求的,可以开展多种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纳入绿化规划的“四荒”地,必须按规划进行绿化。

对于开发绿化进度缓慢,未达到合同要求或协议规定进度的,应限期治理绿化,对于长期违约不治理开发、毁坏林草植被种植农作物或其他掠夺式开发的,以及违反合同或改变土地用途的,“四荒”地所有权人可解除合同或协议,无偿收回使用权,但必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退耕还林还草

第二十二条坡度在25度以上的、水土流失严重、耕作条件差的山旱地,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保护范围内的耕地以及高海拔地区的耕地,应当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第二十三条退耕还林还草应充分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采取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措施,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二十四条农牧户已承包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其承包经营权不变,对退耕土地免征农业税。

第二十五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分别由林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实行集

体或个体承包。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凡列入退耕规划的耕地,应当退耕;已退耕的土地严禁复垦。

第六章绿化管护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绿化管护责任区,实行管护责任制,巩固绿化成果。

绿化责任区和承包区由责任单位或承包人负责管护。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可制定本地区绿化公约,建立具体可行的管护制度。第二十八条绿化区实行经营管护责任制,推行管护承包。森林、草原等绿地管护责任人,应强化林草的抚育管护,加强绿地病虫鼠害的防治。

第二十九条严禁采伐天然林、防护林、生态林等公益林。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必须采伐的,应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关单位应限期补植苗木,恢复植被。

第三十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绿化工作需要,划定绿化封育区,设立封育标志,公布封育范围和封育期限,落实封育措施。

风沙危害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严重退化草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应当进行封育。第三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植被现状,将水源涵养林(草)区、小流域治理区、封山(滩)育草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划定为禁牧区,并发布禁牧令。第三十二条因施工造成植被损毁的,建设单位应在工程竣工后1年内恢复植被,或缴纳植被恢复费,由当地人民政府委托的单位实施绿化。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规范取土、采砂、采石、采金、采药等可能破坏植被的行为。

第七章绿化保障

第三十四条绿化资金坚持自筹为主、政府扶持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绿化规划和年度绿化计划,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绿化事业,并保证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应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绿化资金,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绿化开发。第三十五条各级林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地建立良种苗木和草种生产基地,保证绿化需要。

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组织、个人从事良种苗木和草种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六条用于绿化的苗木、草种,经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和植物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方可供应和销售。

草种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植物检疫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植物危险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第三十七条各级林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绿化工作的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应用绿化技术成果和实用技术,科学配置树种、草种,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保存率和绿化质量。

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承揽绿化工程项目,创建绿化科技示范点,带动绿化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三十八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保障绿化工作的进行。

第八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对本行政区域绿化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考核,对

绿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不按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绿化规划或未完成绿化任务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造林任务;逾期未完成的,除责令补栽外,可以并处未完成造林任务所需费用的1—2倍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处罚:

(一)连续两年未完成造林任务的;

(二)当年造林成活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三)植树造林责任单位未按照绿化要求按时完成任务的;

(四)退耕后又复耕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分别由县级林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一)拒不履行绿化义务的,责令限期履行义务或缴纳绿化费,超过期限仍不履行的,处以应缴纳绿化费1倍的罚款;

(二)移动或毁坏封育标志及设施的,责令恢复原状,拒不恢复原状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封育区、禁牧区从事放牧活动的,每次每羊单位处以3元的罚款;

(四)在成林地、幼林地、封山(滩)育林(草)地有取土、采砂等行为的,按破坏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元罚款;

(五)虚报造林面积、退耕还林还草面积,骗取造林经费和国家补助粮款的,除追缴所得金额和补助粮外,并处以骗取经费和补助粮的1—3倍罚款。

第四十三条滥伐、盗伐天然林、防护林、生态林等林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四条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绿化工作中利用职权,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失职、渎职的;

(二)利用职权弄虚作假,虚报绿化成绩,骗取荣誉的;

(三)克扣、截留或挪用、贪污绿化补助款的。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青海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2001年6月1日

第二篇:青海省公共道德答题

附件1:

《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读本》知识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遵纪守法就是要求遵守()。

A、社会主义法律B、所属组织的纪律C、社会主义法律和所属组织的纪律D、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2、爱国守法主要是规范()的关系。

A、公民与国家B、公民与组织C、公民与社会D、公民与公民

3、()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是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A、诚信B、奉献C、自强D、守法

4、()主要是规范公民在公共场合、公共关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

A、团结友善B、明礼诚信C、敬业奉献D、爱国守法

5、()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

A、奉献B、自强C、敬业D、团结

6、()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A、诚信B、奉献C、团结D、友善

7、()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反映,是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的标志。

A、文明礼貌B、遵纪守法C、爱护公物D、助人为乐

8、有时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关系到人格、国格大事的是()。

A、助人为乐B、保护环境C、遵纪守法D、文明礼貌

9、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文明礼貌B、爱护公物C、遵纪守法D、保护环境

10、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外,还有()。

A、办事公道、服务群众B、办事公道、廉洁奉公C、服务群众、公平公正D、公平公正、廉洁奉公

11、()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A、男女平等B、尊老爱幼C、夫妻和睦D、邻里团结

12、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

A、尊老爱幼B、男女平等C、勤俭持家D、夫妻和睦

13、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社会公德D、爱国主义

14、()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D、社会公德

15、下列不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是()。

A、爱祖国、爱人民B、爱劳动、爱科学C、爱社会主义D、集体主义、社会公德

16、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

A、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C、爱国主义、集体主义D、爱劳动、爱科学

17、“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练了()思想的基本要求。

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社会主义C、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18、荣辱观是由()所决定的。

A、人生观、价值观B、世界观、人生观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D、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19、爱国主义和()的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A、国际主义B、社会主义C、集体主义D、民族主义

20、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根本内容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拥护改革开放政策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热爱社会主义

2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课题是()。

A、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B、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C、研究国内经济建设的新问题

D、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责任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D、维护国际和平

2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热爱祖国B、服务人民C、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

24、()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

A、服务人民B、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D、艰苦奋斗

2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26、()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A、服务人民B、诚实守信C、遵纪守法D、团结互助

27、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西宁市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是()。

A、赵红霞B、沈贵忠C、闫立平D甘占恩

28、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根本内容是()。

A、政治信仰B、内心信念C、社会舆论D、传统习惯

2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此句出自()

A《三字经》B《弟子规》C《大学》D《论语》

30、西宁市入选“最美青海人”的是()

A、苗秀英B、吴诚C、马宝祥D徐凤茹

二、多项选择题

1、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等力量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

A、政治信仰B、内心信念C、社会舆论D、传统习惯

2、法律是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

A、感召力B、扩散力C、约束力D、引导力

3、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比法律更具有()。

A、普遍性B、亲近性C、群众性D、社会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性,靠的是()来实现的。

A、完善的市场体系B、完善的市场法制

C、市场主体良好的道德素质D、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准

5、先进的思想道德培育是发展先进文化的()。

A、前提条件B、保证因素C、重要内容D、中心环节

6、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公民。

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

7、在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和()。A、明礼诚信B、团结友善C、勤俭自强D、敬业奉献

8、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

A、继承优良传统与宏扬时代精神相结合B、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C、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D、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9、集体主义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主要分为以下层次:()。

A、无私奉献的最高层次B、先公后私的普遍层次C、义利兼顾的基础层次D、利益均衡的大众层次

10、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和()。

A、爱集体B、爱劳动C、爱科学D、爱社会主义

11、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

A、献身于为人民服务B、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C、献身于本职工作D、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2、爱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

A、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道德

14、首届“青海好人”西宁市入选的那几位()。

A、赵红霞B、冶明录C、邵秀景D闫立平

15、职业道德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和()。

A、诚实守信B、办事公道C、服务群众D、奉献社会

16、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和()。

A、男女平等B、服务社区C、勤俭持家D、邻里团结

17、讲究(),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A、文明B、礼仪C、礼节D、礼貌

18、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西宁市入选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是()

A、何敏B、于俊虎C、杜仕海D、邵秀景

19、西宁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是()

A、侯秀英B、苏生禄C、邱发兰D、张世明

20、下面关于道德修养的句子那些是出自《三字经》()

A、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B、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C、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D、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三、判断题

1、“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因此德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2、在道德建设的强大社会舆论推动下,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能自然成为市场主体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单一和简单。()

4、先进的思想道德是整个文化的主要代表和重要标志,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5、当代世界普遍的道德危机是导致道德建设长期性的因素之一。()

6、“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五爱”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核心和基本原则的体现。()

7、劳动是人的本质。()

8、爱科学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9、在今天,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上。()

10、职业道德是所有公民在日常行为中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公德?

2、什么是职业道德?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哪些特点?

4、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

1、结合本单位实际试述如何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读本》知识竞赛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B

5、C

6、B

7、D

8、D

9、C

10、A

11、B

12、D

13、A

14、C

15、D

16、B

17、C

18、C

19、B

20、A

21、A

22、C

23、B

24、A

25、A

26、D ?? B、29 B 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D

2、CD

4、BC

5、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BCD

11、BD

12、CD

13、ABC

14.ACD

15、ABCD

16、ACD

17、BC

BCD ABC 20 BCD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对

9、对

10、错

四、简答题

1、社会公德(social ethics;social morals)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2、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3、第一,《纲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二,《纲要》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纲要》体现了原则与规范的统一;第四,《纲要》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第五,《纲要》体现了任务与方法的统一。

4、答: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⑴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⑵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适应;

⑶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⑷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⑸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⑹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套。

五、论述题的答案要结合本单位实际,仅供参考。

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近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揭晓,一批来自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脱颖而出,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道德模范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神仙”,不是“高大全”式的遥不可及,他们的善行义举就体现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每个公民只要愿意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品性,将一般的道德要求化为切实的具体行动,经过不断的道德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要充分利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的契机,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和方法,积极发挥道德模范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在波航中心学校中发现和树立道德模范人物,开展地区性和行业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使得道德模范的“典型效应”扩展为持续长久的“社会辐射效应”.

第三篇: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 国 科 学 院

科技合作协议书

青海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自1995年10月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油气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利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色金属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促进知识创新工程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加快青海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双方同意在前两轮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第三轮科技合作,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青海省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青海省特色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为实现青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合作内容

针对青海省政府制定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重点围绕青海的优势资源,着力培育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结合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人才优势,确定以下科技合作重点领域和内容。

(一)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的思路,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动植物资源、太阳能等领域,重点支持联合开发资源综合开发及精深加工技术、矿产资源环境友好型开发技术、锂镁及其合金产业化开发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的项目。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合作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冶金、机械、中藏药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方面,重点支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联合攻关项目,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发展特色农牧业

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双方科技力量,支持在牛羊、小麦与油菜等农牧业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中藏药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农牧业高效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方面的技术合作项目。促进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节水农业示范、农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科技项目合作。

(四)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加强在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治理、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环青海湖地区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合作,重点研究开发抗逆性强的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退化草地治理和防风护沙技术、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

(五)合作培养人才

发挥中科院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青海高等院校研究生博士点建设的合作,为地方培养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双向选派挂职干部,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合作方式和组织

(一)青海省企业与中科院研究所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重点开展产业化合作项目。青海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组织协调省内科研群体、有关部门、企业,推广、转化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开展科技合作,并提供优惠的合作政策。

(二)围绕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管理和运行模式,联合共建技术开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及科技支撑基础平台,为青海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三)科技合作项目除采取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省院支持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鼓励多种有益于合作的参与方式,政府在经费支持上适当配套倾斜,更广泛地引导、支持中科院研究所参与青海省的经济建设。

(四)中科院积极组织院士与青海省合作举办高科技论坛,组织院士和有关专家积极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提供咨询建议。

(五)调整省院双方有关领导、部门参加的科技合作领导协调小组,下设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组成名单另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或高层领导座谈会,研究确定科技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会议地点按照北京、西宁两地轮换或双方商议确定。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六)省院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青海省科技厅和中科院兰州分院。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其负责人担任,负责落实、推

动省院合作的具体事宜。办公室通过定期、不定期工作会议、座谈会等形式,研究部署具体合作事项,落实有关决定和工作。

四、附则

(一)协议中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会议商定。

(二)本协议有效期自签字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期满后,经双方协商重新续订。

(三)协议书一式八份,双方各持四份。

青海省人民政府(盖章)中国科学院(盖章)

签字:签字:

二○○七年 八 月日二○○七年 八 月日

第四篇: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二○○三年一月九日在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 赵乐际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比1997年的202亿元增加139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24元,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全省一般预算收入37亿元,比1997年的19.8亿元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支出116亿元,比1997年的36.5亿元增加79.5亿元,年均增长26%。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支上了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845亿元,相当于1978—1997年投资总和的1.48倍。兴建了一批增强发展后劲、惠及各族人民的重大工程,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五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5亿元。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等级得到提高,通县油路目标基本实现,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363公里,公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西宁至平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平安至马场垣、西宁至塔尔寺、西宁至大通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结束了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李家峡水电站、涩一宁一兰输气管道、黑泉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百万吨钾肥、公伯峡水电站、铝电联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城镇路桥、给排水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的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农牧区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城乡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五年来,全省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16.2亿元,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示范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实施,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5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9.3万公顷,荒山荒坡造林13.5万公顷;封山育林41.5万公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通过实行债转股、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有序调整。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规范管理等多种措施,使国有企业负债率下降,效益逐步好转,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扭转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局面,近三年分别盈利1.58亿元、4.58亿元和6亿元,改革脱困成果得到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财税、金融、计划、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20%。成功举办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等活动,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扩大了对外开放。五年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4亿美元,争取国际多边无偿援助2569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74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油菜、马铃薯、蔬菜、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优势显现,“西繁东育”格局基本形成,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97年的20.1:39:40.9发展到2002年的13.2:44.7:42.1。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甘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开始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8元,比1997年增加2499元,年均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比1997年增加390元,年均增长5.3%。城市和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7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3.81平方米提高到16.33平方米,牧民基本实现定居。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998—2002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40.3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救助。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解决83万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机构活力增强,科普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行委由1997

年的9个增加到19个,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97年的90.4%提高到95.4%。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结构得到优化,办学规模扩大。省博物馆新馆、省图书馆新馆、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柳湾彩陶展览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农村牧区通电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7年的14.85‰。下降到11.7‰。,控制在计划以内。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民政、气象、防震减灾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的五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是在前人奋斗基础上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同时,与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和支持,与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和各行各业各界的建设者,向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比重大,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基础比较脆弱,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特色经济优势不够突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的欠账较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各级政府的职能还需继续转变,经济发展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四是社会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企业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均遇到诸多困难。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省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具体地、历史地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人均意识、赶超意识,努力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富民强省这一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构筑具有青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教文卫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用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促进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全省各地区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在提高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等级的同时,加快县际公路、乡村公路以及人口稠密地区、重点工矿区、旅游景区路网建设,实现西宁出口公路高等级化,西宁至各州通二级以上公路,县与县之间油路直达,东部农业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加快牧区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程度。做好青藏铁路建设支援工作,完成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改造,完成西宁、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巴塘、花土沟等支线机场,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建设要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水利骨干工程。建成盘道水库,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及湟水北干渠工程,兴建李家峡、公伯峡等灌区工程,从根本上缓解湟水流域和沿黄台地缺水问题。能源建设要在加快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同时,积极推进火电、天然气电站建设。建成公伯峡、尼那、直岗拉卡水电站和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桥头60万千瓦火电站,建设拉西瓦、康杨、苏志等大中型水电站,开工750千伏高等级输电送出工程,使青海成为“西电东送”电源基地。信息建设要发展传输通信网,基本建成高速信息通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建设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新青海,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等骨干工程,抓好三江源区、环湖地区、东部水土流失区和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城镇和人口集中地区要以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良好发展;东部浅脑山地区、环湖地区、龙羊峡库区符合退耕还林还草条件的耕地要全部退下来;牧区要积极实施以“休牧育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舍饲圈养”为重点的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化、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加强种苗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适生种苗。坚持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调整农牧业结构、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培育新产业,切实解决农牧民的吃饭、燃料和增收问题。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加强气象、地震、环境等的预测预报和各种灾害的防治。经过五至十年努力,使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做好项目工作。项目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载体,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做好项目工作。要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围绕交通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水利枢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发展优势产业等,进一步加强后续项目筛选、论证工作,充实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计划。重点做好格尔木至柳园、西宁至成都等铁路新线的规划工作,加快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的前期准备,搞好“铝电联营”、“镁电联营”、西部化工等优势产业项目的开发和推介,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抓项目工作,要分级分口负责,落实责任。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增加国债项目投资和西部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强在建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和资金的管理,严格招投标制和项目法人制。按照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面向社会推介一批效益好、回报率高的产业化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争取外商投资、省外投资和省内社会投资有较大增长,力争今后五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以上。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特色经济,壮大全省经济实力。强化农牧业基础,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牧区和农牧民。要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农牧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防灾基地建设,搞好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发展集雨利用和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集中力量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现有114万人、32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采取光伏电源等多种方式,解决边远乡村缺电问题。要把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推进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材、花卉等特色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做大做强畜牧业,使之成为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加强草业建设和畜疫防治,运用现代技术推进畜种改良,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设施农牧业基地,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要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在牛羊肉、绒毛、中藏药材、马铃薯、蔬菜等加工领域,培育一批经营机制活、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与农牧民利益关系密切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在坚持长期稳定土地、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农牧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充分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农牧业科技示范区,搞好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科技兴农兴牧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和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标准认证体系,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促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开发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等途径,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建成100万吨钾肥工程,发展锂、镁、锶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推进铝电、镁电联营,搞好石油天然气化工与盐化工结合,提高建材、医药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有色金属及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对全省经济增长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走出一条科

点和根本目的,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07年使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小康生活。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的责任制度,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力争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建立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密集型产业,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安排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利用非主业资产安置富余人员。引导全社会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多渠道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在增加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城镇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生活需要,加快发展保洁、绿化、商品快递、家政服务、治安管理、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协调工作,积极开拓省外劳务市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搞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后的续保工作,加快建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在规范化动态管理中实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努力增加政府社保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和营运制度,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城市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稳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发展消费信贷,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增加在住房、学习、旅游、健康和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进一步推进农村牧区住房改造和小康村建设,引导农牧民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今后五年,要以农牧区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帮扶对象,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稳定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加强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工作,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发展社会互助事业,切实关爱鳏、寡、孤、独、残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八、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青战略是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把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巩固和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成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特色研究优势,办好国家和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产、学、研联合,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技术创新体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技术引进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课题,继续采取国内外公开招标的办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加强农村牧区科技工作,加速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推广。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支持科技的社会环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今后五年,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基层学校特别是农牧区的办学条件。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争使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在重点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积极发展硕士、博士生教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允许专业技术人员跨地区、跨部门兼职兼薪。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的在职培训,鼓励自学成才。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放式的人才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青海各族人民。

九、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的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全面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解决在基层。认真贯彻“依法治省”方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继续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增强

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做好信访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和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形成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坚决揭露和打击**集团、“FLG”邪教组织和其它宗教极端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倍加珍视并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努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倡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形成全省各族人民富民强省奔小康的强大动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挖掘青海优秀的文化资源,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州、县、乡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为重点的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重视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体系,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大力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之内。

十、做好2003年的政府工作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我省“十五”计划、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1.5%,第三产业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亿元,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物价增长调控在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要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做好农村牧区工作,确保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强税收征管,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级政府及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部署,省十次党代会规划了未来五年青海发展的新蓝图。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第6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二○○三年一月九日在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赵乐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比1997年的202亿元增加139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24元,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全省一般预算收入37亿元,比1997年的19.8亿元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支出116亿元,比1997年的36.5亿元增加79.5亿元,年均增长26%。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支上了一个大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845亿元,相当于1978—1997年投资总和的1.48倍。兴建了一批增强发展后劲、惠及各族人民的重大工程,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五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5亿元。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等级得到提高,通县油路目标基本实现,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363公里,公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西宁至平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平安至马场垣、西宁至塔尔寺、西宁至大通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结束了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李家峡水电站、涩一宁一兰输气管道、黑泉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百万吨钾肥、公伯峡水电站、铝电联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城镇路桥、给排水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的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农牧区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城乡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

五年来,全省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16.2亿元,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示范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实施,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5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9.3万公顷,荒山荒坡造林13.5万公顷;封山育林41.5万公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通过实行债转股、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有序调整。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规范管理等多种措施,使国有企业负债率下降,效益逐步好转,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扭转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局面,近三年分别盈利1.58亿元、4.58亿元和6亿元,改革脱困成果得到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财税、金融、计划、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20%。成功举办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等活动,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扩大了对外开放。五年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4亿美元,争取国际多边无偿援助2569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74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油菜、马铃薯、蔬菜、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优势显现,“西繁东育”格局基本形成,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97年的20.1:39:40.9发展到2002年的13.2:44.7:42.1。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甘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开始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8元,比1997年增加2499元,年均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比1997年增加390元,年均增长5.3%。城市和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7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3.81平方米提高到6.33平方米,牧民基本实现定居。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998—2002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40.3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救助。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解决83万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机构活力增强,科普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行委由1997年的9个增加到19个,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97年的90.4%提高到95.4%。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结构得到优化,办学规模扩大。省博物馆新馆、省图书馆新馆、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柳湾彩陶展览

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农村牧区通电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7年的14.85‰。下降到11.7‰。,控制在计划以内。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民政、气象、防震减灾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深入推进。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的五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是在前人奋斗基础上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xx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同时,与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和支持,与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和各行各业各界的建设者,向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比重大,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基础比较脆弱,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特色经济优势不够突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的欠账较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各级政府的职能还需继续转变,经济发展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四是社会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企业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均遇到诸多困难。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省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具体地、历史地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人均意识、赶超意识,努力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富民强省这一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构筑具有青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展,科教文卫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矗

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用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促进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全省各地区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在提高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等级的同时,加快县际公路、乡村公路以及人口稠密地区、重点工矿区、旅游景区路网建设,实现西宁出口公路高等级化,西宁至各州通二级以上公路,县与县之间油路直达,东部农业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加快牧区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程度。做好青藏铁路建设支援工作,完成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改造,完成西宁、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巴塘、花土沟等支线机场,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建设

要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水利骨干工程。建成盘道水库,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及湟水北干渠工程,兴建李家峡、公伯峡等灌区工程,从根本上缓解湟水流域和沿黄台地缺水问题。能源建设要在加快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同时,积极推进火电、天然气电站建设。建成公伯峡、尼那、直岗拉卡水电站和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桥头60万千瓦火电站,建设拉西瓦、康杨、苏志等大中型水电站,开工750千伏高等级输电送出工程,使青海成为“西电东送”电源基地。信息建设要发展传输通信网,基本建成高速信息通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建设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新青海,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等骨干工程,抓好三江源区、环湖地区、东部水土流失区和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城镇和人口集中地区要以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良好发展;东部浅脑山地区、环湖地区、龙羊峡库区符合退耕还林还草条件的耕地要全部退下来;牧区要积极实施以“休牧育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舍饲圈养”为重点的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化、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加强种苗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适生种苗。坚持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调整农牧业结构、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培育新产业,切实解决农牧民的吃饭、燃料和增收问题。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加强气象、地震、环境等的预测预报和各种灾害的防治。经过五至十年努力,使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做好项目工作。项目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载体,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做好项目工作。要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围绕交通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水利枢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发展优势产业等,进一步加强后续项目筛癣论证工作,充实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计划。重点做好格尔木至柳园、西宁至成都等铁路新线的规划工作,加快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的前期准备,搞好“铝电联营”、“镁电联营”、西部化工等优势产业项目的开发和推介,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抓项目工作,要分级分口负责,落实责任。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增加国项目投资和西部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强在建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和资金的管理,严格招投标制和项目法人制。按照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面向社会推介一批效益好、回报率高的产业化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争取外商投资、省外投资和省内社会投资有较大增长,力争今后五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以上。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特色经济,壮大全省经济实力。

强化农牧业基础,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牧区和农牧民。要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农牧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防灾基地建设,搞好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发展集雨利用和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集中力量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现有114万人、32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采取光伏电源等多种方式,解决边远乡村缺电问题。要把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推进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材、花卉等特色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做大做强畜牧业,使之成为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加强草业建设和畜疫防治,运用现代技术推进畜种改良,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设施农牧业基地,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要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在牛羊肉、绒毛、中藏药材、马铃薯、蔬菜等加工领域,培育一批经营机制活、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与农牧民利益关系密切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在坚持长期稳定土地、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农牧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充分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农牧业科技示范区,搞好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科技兴农兴牧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和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标准认证体系,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促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开发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等途径,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建成100万吨钾肥工程,发展锂、镁、锶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推进铝电、镁电联营,搞好石油天然气化工与盐化工结合,提高建材、医药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有色金属及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对全省经济增长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解决在基层。认真贯彻“依法治时方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反~斗争。继续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做好信访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和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形成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坚决揭露和打击~集团、“xx功”邪教组织和其它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活动。加强全~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倍加珍视并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龋努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倡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形成全省各族人民富民强省奔小康的强大动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

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挖掘青海优秀的文化资源,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州、县、乡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为重点的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重视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体系,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大力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之内。

十、做好2003年的政府工作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我拾十五”计划、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1.5%,第三产业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亿元,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物价增长调控在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要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做好农村牧区工作,确保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强税收征管,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级政府及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部署,省十次党代会规划了未来五年青海发展的新蓝图。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em51]

下载青海省绿化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省绿化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省简介

    青海省简介一、青海概况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

    2020关于绿化养护合同范本(样例5)

    2020关于绿化养护合同范本(精选5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合同的类型越来越多,它也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知道吗,写合同可是有方法的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绿化养......

    关于道路绿化施工合同范本(样例5)

    关于道路绿化施工合同范本(精选4篇)在人们愈发重视契约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场景和场合需要用到合同,合同协调着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那么大家知道合法的合同书怎么写吗?下面......

    校园绿化个人工作总结(样例5)

    校园绿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环境的重要内容。今天写写帮文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校园绿化工作总结,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校园绿化工作总结篇一为全面贯彻党......

    屋顶绿化的未来[样例5]

    屋顶绿化的未来 肖锦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风景园林系 南京市,210000 屋顶绿化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等的顶层、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绿......

    绿化工程验收移交报告(样例5)

    绿化工程验收移交报告 石嘴山市园林局: 由我公司承担的浴山潭广场绿化工程和韭菜沟、正关沟、大枣沟绿化工程,分别于2010年3月和2011年3月开工建设,现已按设计要求和领导意见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样例5]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青政[2001]51号 【发布日期】2001-05-11 【生效日期】2001-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

    青海省2016年司法考试《卷四》试题(样例5)

    青海省2016年司法考试《卷四》试题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