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行政部经理向公司索赔的案例谈企业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问题
从行政部经理向公司索赔的案例谈企业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问题-----------------中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法律管理问题
内容摘要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自该法律颁布后即对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对于广大的劳动者和众多的中小企业更是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可以说《劳动合同法》的影响是空前的,其颠覆了中国以往中小企业的传统用工模式,加大了违法用工和不规范用工的惩罚力度,对于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着种种法律陷阱,一旦劳动者索赔或主张权利,企业将面临着仲裁、诉讼中败诉的后果,同时若员工的维权行为一旦引起联络反映则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或群体性的仲裁或诉讼行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将处于被动的地位。本文从一家企业的行政部经理对公司进行劳动仲裁的案例谈起,旨在引起众多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的重视,对劳动法律风险的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的重视,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务必要以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企业的特点设计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防止企业出现员工恶意索赔等行为,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建立高效、合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案例人力资源法律风险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防控劳动法律法规
一、案例
基本案情:
某市某装饰设计公司为了提高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准备招聘一名具有管理经验的行政部经理并让这名经理设计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案。2008年6月,公司通过某知名在线招聘网站招聘到邱某。邱某自称具有多年的行政工作经验,同时具有某市的管理专业的本科学历,公司高层领导经面试后对邱某的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耀眼的学历所认同,遂正式录用邱某为该公司的行政部经理,薪酬为每月5000元。邱某进入公司后设计了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方案同时对公司的薪酬福利、加班考勤、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重新进行了修订,同时起草了员工劳动合同、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其中邱某对自己的行政部岗位职责明确要求:“负责公司员工合同的签订、续订、解除、终止,负责公司所有员工的社会保险,负责公司行政管理制度的拟定和实施,负责公司员工的档案管理等”。后邱某又组织公司的所有员工对公司的各种制度和政策进行学习培训。
2010年8月邱某突然向公司总经理提出离职,理由是寻求更好的发展,公司总经理觉得非常突然但由于公司此时正处于经营旺季无暇顾及邱某的行政工作,遂答应了邱某的请求,邱某简单的向公司做了工作交接。2010年9月公司突然接到劳动仲裁委的通知,邱某已经将该公司告到仲裁委,仲裁请求是:要求公司支付2009年到2010年的双倍工资6万多元,理由是在邱某任职期间2009年到2010年公司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装饰公司辩称,邱某系单位的行政部经理。公司的劳动合同均由行政部负责与员工签订、续订,同时邱某的岗位职责就是公司的所有人事行政工作,并向仲裁委出示了邱某制定的行政部及行政经理岗位职责。邱某在公司时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员工,二是代表公司来行使行政职权。邱某系行政部经理,负责该项工作,理应知道本人应及时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且这也属于邱某工作岗位应尽职责。故,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责任在邱某而不在单位,用人单位不同意向邱某支付未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二倍工资。
公司还向仲裁委员会提供了该用人单位与其他员工订立的书面劳动合同,以证明用人单位已与其他员工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但无法提供与邱某订立的书面劳动合同。
邱某在庭审中进一步主张,虽然自己是行政部经理负责合同的签订及续订工作,但公司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最后由总经理签字并有公司加盖公章,自己虽然负责具体的劳动合同签订及续订事务,但合同能否签订、续订以及最后签字、盖章还是公司具有决定权,并声称多次向公司总经理说要求续订自己的劳动合同但总经理都未同意,但未出示相关的证据。裁决:
仲裁委在庭审查明的基础上认为:邱某作为某装饰公司的行政部经理,负责公司的行政
人事工作,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属于其自身的职责范围,应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公司全体员工包括其本人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续订工作,现在全公司的人员都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惟独其作为行政部经理却没有签订合同,这显然是邱某本人的不作为。因此对邱某因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要求单位支付二倍工资的请求,仲裁委最后作出了不予支持的裁决。案件评析:
本案的焦点是邱某作为行政部经理与公司于2009年到2010年期间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能否向装饰设计公司主张双倍工资?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本案中,某装饰公司招用邱某作为行政部经理。邱某作为某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管理行政部门、行使企业法人的劳动人事管理活动。同时其代表公司起草行政部岗位职责其中包括起草、续订员工的劳动合同,在行政部门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邱某具有用人单位代表的身份。同时,邱某系法定代表人招用,成为某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员工,具有劳动者的身份。
双重身份的存在,邱某完全可以依据其双重身份谋取不合理的利益。
邱某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形式看,公司要求行政部门与公司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邱某所代表行政部门代表公司与员工签订。实质来看,由于邱某系行政部经理,邱某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即邱某负责自己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续订工作。这违背了合同由两个独立的主体订立的原则,也导致邱某利用自己的行政部经理的职务有机可乘,恶意谋取不当的利益。
本案中,邱某系用人单位行政部经理,用人单位行政部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用人单位行使劳动人事管理权,帮助用人单位依法适当的履行劳动法律规定,避免因违法行为而导致用人单位的利益受到损害。邱某之所以被公司录用就是因为公司为了避免自己不懂法、不会用法而依法管理企业、提高公司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邱某进入公司后自己的制定的行政部岗位职责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续订工作,当然也包括其自己的劳动合同,当自己的劳动合同在2009年至2010年应当续订的时候自己既未向公司说明自己的劳动合同的续订工作由其本人负责不妥,也未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要求公司尽快与自己续订劳动合同的工作,反而采取突然离职利用公司的管理漏洞恶意索赔。对邱某的行为,从公正适用法律的角度理所当然不能得到支持。至于邱某提出的自己虽然负责劳动合同的续订工作,但劳动合同须由总经理签字和公司盖章,进而主张公司在劳动合同的续订上是具有决定权和责任的这一说法,从邱某的行政部经理职务和岗位职责包括续订的具体事务来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劳动合同的续订除行政部经理外的一般员工来讲,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是应当首先发起续订要求的,因为一般员工就是与公司作为用人单位相对应的独立主体。而邱某是行政部经理他不仅仅是公司的员工,在劳动合同的续订上是代表公司的,代表公司来行使劳动合同续订的发起工作,这是作为行政部经理的邱某的必要职责,从法律上来讲,如果其明知应当续订而不续订就是恶意的,如果确实因某种原因忘记了续订,那也是邱某的过失,是失职行为。
二、笔者建言:
这是一起典型的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公司赏识邱某的才华与能力委以重任并付以高薪,邱某不知感恩反陷公司于不利并反咬要求高额双倍工资,不过最终的结局还是让我们满意的。但还是值得我们重新回味“农夫与蛇”的这个传统故事。现代企业要走向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必须加强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时代的到来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重视员工所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新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也让更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劳动人事工作。在企业对员工进行劳动人事管理过程中往往对行政部授权进行管理,但对行政部进行授权却忽略了权力与制约的原则,导致行政部的工作人员无人监管、无人制约,更存在着滥用职权、恶意索赔、离职时利用公司漏洞“敲竹杠”等等。行政部经理向老东家恶意索赔的案件在国内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用人单位没有掌握好管理与法律的平衡点。
2008年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经明确将“人力资源风险”定为企业所面临的18个风险之一,并规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三)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法律风险工作对于企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综上,笔者建议一些公司从这个案例中借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1、从法律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角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设臵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2、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升到公司战略的地位,从管理上应当高度重视。
3、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设臵完善员工入职流程,在员工招聘阶段设臵背景调查机制,进入企业后设臵与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相适应的试用期管理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入职交接体系,员工岗位职责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员工岗位调整制度和推出机制与方案。
4、结合企业的用人特点,引入不同的用人机制,并科学的评析不同种类员工的法律风险;如对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工勤人员、一线工人等进行法律评析,分别采用不同的用工方式,如劳动合同制、非全日制用工方式、劳务派遣方式、退休人员聘用制、技术或承揽合同制等,这样不仅法律风险明晰而且相应的用工成本科学合理,能够有效的发挥不同用工主体的作用,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
5、对于如管理类人员、技术类人员、营销类人员、财务类人员等涉及企业重大商业秘密、技术秘密、重大经营管理决策、重要财产安全的人员务必实行重点管理,因为此类人员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有时候甚至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需要设臵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关键岗位轮换制度等体系,防止出现问题后给企业带来重大不利。
6、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敢于使用外部服务资源如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摈弃律师仅仅是“打官司”的观念,律师的主要工作应当是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为律师事务所是独立于企业与员工的中介机构,其接受企业聘用后将代表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律师事务所在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控方面将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协助企业全面梳理企业人员管理漏洞、防控法律风险。
作者简介:
徐阳,律师,北京市杰澳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创业导师。
直线电话:***.电子邮箱:xuyanglawyer@126.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鼓楼东街33号北京避风港宾馆2030室内;邮编:102200.
第二篇:从实务案例谈公众物业管理的法律风险与规避.
从实务案例谈公众物业管理的法律风险与规避随着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物业管理服务的领域逐渐由传统住宅物业、商业写字楼物业、政府办公楼物业延伸到会展中心、科研中心、体育场馆、娱乐休闲、广场公园、各类园区等各类大型社会公建项目的物业管理,即所谓的公众物业管理,公众物业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针对会展、商业、社会文化、交易场所等公众活动区域进行的物业服务、管理活动。
与传统物业管理项目相比,公众物业管理服务有很多特殊之处,以下列出的是其最显著地几个特点: 1.服务功能更为强化:物业公司负责向游客(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个性化、科技化的服务。
2.必走的经营之路:传统物业管理并不涉及过多的经营项目,而在公众物业管理服务中,由于公众物业自身的特殊性将带来很高的经营机会,既包括其自身配套的餐厅、咖啡厅、酒店、商场、会务等,也包括由于场馆产生的聚合效应而带来的其他各种商机。
3.更复杂的工程设施设备:根据设计功能的需要,公众类物业的设施设备规模、种类、技术含量一般都与住宅和写字楼有非常大的不同。为了确保公众物业功能的实现,除了供电、给排水、空调、电梯等常规设备外,一般会根据公众物业自身的功能用途配置专门的智能化的中央控制系统、无线上网系统、广播扩音系统、照明系统、售票系统、检票系统、门禁系统、标识系统、监控系统等。
公众物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规避分析
正是由于公众物业涉及的人员广泛,且由于其“公众”性,使得公众物业管理一旦出现瑕疵、甚至事故,其影响巨大。
1.造成人身损害的法律风险
2005年7月25日上午10时许,刘女士和女儿来到了某商场购物,当时商场内地上有积水,保洁员正在清理。等地面的积水清理完后,刘女士领着女儿从清理过的地方走过,但仍然滑倒,出来后经医生诊断为手部骨折。公众物业由于其人流量大的同时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大型商场、会所、展览馆等几乎必须做到“窗明几净”才符合对物业的最初设计定位,因此地面清洁频率较高,由此也就造成了“人员滑倒”此类事故在公众物业管理服务中频繁发生。在公众物业
管理服务中,造成人身损害的法律风险很大,且一般物业公司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一方面只有加强日常管理,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方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作为物业管理公司,亦应加强相关案例的学习,从已经发生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以便于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改进可能产生风险的服务行为。
2.造成财产损害的法律风险
2011年3月25日,张先生到一大型商场购物,将自己的汽车停放在商场提供的免费停车场内,当时汽车已经上锁,而且车前座没有放置任何贵重物品。不想购物回来取车时却发现车门锁被撬,放置在汽车后备厢内装有现金的公文包和两瓶贵重红酒丢失,其中公文包内装有现金1万元,两瓶红酒也价值近2000元。本案中,张先生将汽车停放在免费停车场内,物业服务企业并不负有保管义务。在公众物业管理中,由于人流量大,成员复杂,财产损害风险时有发生。
近年来,由于因宾馆、酒店、卡拉OK厅、银行等服务经营场所不安全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受侵害的案件屡屡见诸于报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明确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限。《物业管理条例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七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管理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同时,许多地方人大及其常
委会也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如《上海市物业住宅管理规定》、《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沈阳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均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有所体现,作出明确规定。
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公众物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日常物业管理服务中应更加重视安全保障义务的实施,以避免上述人身、财产损失的发生。
3.设备、设施故障的法律风险
北京时间2011年7月5日早9:36,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电扶梯发生设备故障,正在搭乘电梯的部分乘客由于上行的电梯突然之间进行了倒
转,原本是上行的电梯突然下滑,很多人防不胜防,人群纷纷跌落,事故已经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26人轻伤。
物业本身及公共设备和设施的管理不善都可能造成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此项管理服务义务是物业管理单位主要的义务之一,同时因物业、公共设备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分散性特点,随之而来产生了风险的频繁发生。物业服务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接手物业时,做好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查验与交接工作,确定责任分界线。
(2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建筑物公共部位、共用设施和设备做好日常检查、维修、保养工作,考虑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时,是否可能发生损坏。
(3对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的管理,对可能造成危害的设施要设置警示性的信息。
(4将物业管理中涉及的电梯、绿化等专项管理,委托给专业的公司,分项发包也是物业管理单位防范风险的措施之一。
(5在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和损害事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由相应的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并作出调查报告,对事件和损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认定;该原因就是日后各方,包括法院认定过错和责任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唯一依据。
(6日常巡查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排除危险。4.重大事件,包括大客流量等法律风险
2007年11月12日上午8:20左右,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区店在自行组织的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其东门入口处因群众滑倒而引发踩踏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如大客流等,应提早制定多级应急预案,预备管制及预警措施,配备充足的设备及人力,确保不发生紧急事故。
为真正实现全面的公众物业风险防范,除了识别风险处置方法,还要进一步落实、实施和监督处置方案的执行情况。在实施与监控过程中,应该经常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风险因素,要不断识别、分析新出现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处置。因此, 只有形成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和实施与监控这几个环节连续反复不断循环的环形机制才能确保公众物业物业管理服务的良好运行。
最后,由于公共物业项目规模大、投资金额高、配套功能全等特点,几乎所有公众物业都在同时强化其配套服务功能,使其功能不断延伸,物业管理服务编制相对庞大,面临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其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且一般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意,应注意法律风险的防范,减少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第三篇:从实务案例谈商业物业管理的法律风险与规避
从实务案例谈商业物业管理的法律风险与规避
随着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物业管理服务的领域逐渐由传统住宅物业、商业写字楼物业、政府办公楼物业延伸到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体育场馆、娱乐休闲、广场公园、各类园区等各类大型社会商业项目和公众项目的物业管理。与传统物业管理项目相比,商业物业管理服务有很多特殊之处,以下列出的是其最显著地几个特点:
1.服务功能更为强化:物业公司负责向顾客、游客、租户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个性化、科技化的服务。
2.必走的经营之路:传统物业管理并不涉及过多的经营项目,而在商业物业管理服务中,由于商业物业自身的特殊性将带来很高的经营机会,既包括其自身配套的餐厅、咖啡厅、酒店、商场、会务等,也包括由于商业场所产生的聚合效应而带来的其他各种商机。
3.更复杂的工程设施设备:根据设计功能的需要,商业类物业的设施设备规模、种类、技术含量一般都与住宅和写字楼有非常大的不同。为了确保公众物业功能的实现,除了供电、给排水、空调、电梯等常规设备外,一般会根据商业物业自身的功能用途配置专门的智能化的中央控制系统、无线上网系统、广播扩音系统、照明系统、售票系统、检票系统、门禁系统、标识系统、监控系统等。
商业物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规避分析
正是由于商业物业涉及的人员广泛,且由于其“公众”性,使得公众物业管理一旦出现瑕疵、甚至事故,其影响巨大。
1.造成人身损害的法律风险
2005年7月25日上午10时许,刘女士和女儿来到了某商场购物,当时商场内地上有积水,保洁员正在清理。等地面的积水清理完后,刘女士领着女儿从清理过的地方走过,但仍然滑倒,出来后经医生诊断为手部骨折。
商业物业由于其人流量大的同时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大型商场、会所、展览馆等几乎必须做到“窗明几净”才符合对物业的最初设计定位,因此地面清洁频率较高,由此也就造成了“人员滑倒”此类事故在商业物业管理服务中频繁发生。在商业物业管理服务中,造成人身损害的法律风险很大,且一般物业公司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一方面只有加强日常管理,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方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作为物业管理公司,亦应加强相关案例的学习,从已经发生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以便于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改进可能产生风险的服务行为。
2.造成财产损害的法律风险
2011年3月25日,张先生到一大型商场购物,将自己的汽车停放在商场提供的免费停车场内,当时汽车已经上锁,而且车前座没有放置任何贵重物品。不想购物回来取车时却发现车门锁被撬,放置在汽车后备厢内装有现金的公文包和两瓶贵重红酒丢失,其中公文包内装有现金1万元,两瓶红酒也价值近2000元。本案中,张先生将汽车停放在免费停车场内,物业服务企业并不负有保管义务。在公众物业管理中,由于人流量大,成员复杂,财产损害风险时有发生。
近年来,由于因宾馆、酒店、卡拉OK厅、银行等服务经营场所不安全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受侵害的案件屡屡见诸于报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明确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限。《物业管理条例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七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管理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同时,许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如《上海市物业住宅管理规定》、《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沈阳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均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有所体现,作出明确规定。
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公众物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日常物业管理服务中应更加重视安全保障义务的实施,以避免上述人身、财产损失的发生。
3.设备、设施故障的法律风险
北京时间2011年7月5日早9:36,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电扶梯发生设备故障,正在搭乘电梯的部分乘客由于上行的电梯突然之间进行了倒转,原本是上行的电梯突然下滑,很多人防不胜防,人群纷纷跌落,事故已经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26人轻伤。
物业本身及公共设备和设施的管理不善都可能造成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此项管理服务义务是物业管理单位主要的义务之一,同时因物业、公共设备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分散性特点,随之而来产生了风险的频繁发生。物业服务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接手物业时,做好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查验与交接工作,确定责任分界线。
(2)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建筑物公共部位、共用设施和设备做好日常检查、维修、保养工作,考虑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时,是否可能发生损坏。
(3)对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的管理,对可能造成危害的设施要设置警示性的信息。
(4)将物业管理中涉及的电梯、绿化等专项管理,委托给专业的公司,分项发包也是物业管理单位防范风险的措施之一。
(5)在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和损害事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由相应的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并作出调查报告,对事件和损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认定;该原因就是日后各方,包括法院认定过错和责任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唯一依据。
(6)日常巡查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排除危险。
4.重大事件,包括大客流量等法律风险
2007年11月12日上午8:20左右,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区店在自行组织的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其东门入口处因群众滑倒而引发踩踏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如大客流等,应提早制定多级应急预案,预备管制及预警措施,配备充足的设备及人力,确保不发生紧急事故。
为真正实现全面的公众物业风险防范,除了识别风险处置方法,还要进一步落实、实施和监督处置方案的执行情况。在实施与监控过程中,应该经常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风险因素,要不断识别、分析新出现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处置。因此,只有形成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和实施与监控这几个环节连续反复不断循环的环形机制才能确保公众物业物业管理服务的良好运行。
最后,由于商业物业项目规模大、投资金额高、配套功能全等特点,几乎所有公众物业都在同时强化其配套服务功能,使其功能不断延伸,物业管理服务编
制相对庞大,面临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其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且一般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意,应注意法律风险的防范,减少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作者:宋安成,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