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工作总结、2012年工作计划及十二五规划
2011年运营维护中心工作总结
值此年终之际,回顾2011。
201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探索与反思的一年。
2011,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1、业务完成情况:
2011年1-11月份我中心共处理各类故障129590起,同比去年下降47.6%,各类安装161622起,同比去年增加14.2%。
2、光缆抢修:
2011年8月份根据局党组会议精神,有线电视光缆维护纳入我运营维护中心职能,截止11月末共计处理光缆故障120余起,没有出现抢修超时情况发生。
3、哈尔滨市工程建设情况:
2011年6月份,根据局党组会议精神,以我运营维护部为主题成立哈尔滨视讯通信工程有线公司担负哈尔滨市区内有线电视新建工程、改造工程、光缆工程、迁移工程等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末,共计完成建设项目300余项,为公司增加收入400余万元。目前正在为已完工的工程做验收、审计等工作。
4、网络改建
2011年,为配合市政改造、小区拆迁及路桥工程建设,改动迁移网络线路近30余处,挪动光机近10余台。
5、安全防范工作
2011年安全防范工作繁重而密集,除正常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有多次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活动、事件举行、发生期间的防范工作。包括:
2011年8月12日-22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在重点防范期间我中心全员上岗,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加大网络安全防范力度,确保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强化管理措施,践行服务承诺,确保安全播出及用户的收视顺畅,加强值班值宿制度和信息反馈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在安全防范期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和用户投诉现象,故障响应速度大大缩短,服务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6、维护区域接收工作
2011年,公司基本完成对市区新建小区工程新建、改造工作,我中心于2011年11月末前完成对400余台光机、8万余户验收和接收工作。
7、工作不足
2011年,运营维护中心接到客服中心转发的用户有效投诉共计151起,虽然同比去年大幅下降。有一些投诉类型任然反复出现,我部门多次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分析同一类别的投诉反复出现原因,灌输维护员提高服务质量,善于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同样情况发生。
2011,承前启后的一年
承前:2011年初,80万数字终端用户售后服务的重担正式交到我中心全体员工的肩头,自此部门工作重心开始从整转时期全力配合整转工作向后整转时期做好数字电视用户的售后服务工作全面转移。我们深知80万终端用户,就是80万份责任,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随时被80万终端用户监督,因而保证整转后的果实不因维护工作的欠缺而受损失,我中心全体员工顶住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在保证常规业务的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在制度建设、维护网络规划、维护站规划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启后:2011年,互动增值业务作为公司发展重要的收入增长点,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面向用户推广,互动业务增量开展离不开稳定的双向网络作为基础,为确保公司发展,我中心紧跟公司步伐,对整转接手后的网络进行全面的梳理,健全完善春、秋检制度,对网络图纸与实物进行核对,确定光机责任人,与网管中心进行联动,保证互动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为今后互动业务及宽带业务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探索与反思的一年
绩效方案:
2011年1月1日,我中心启用了第三套绩效方案,第三套绩效方案在对我运营维护中心的稳定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各项KBI指标每月均达到公司要求。我运营维护中心继续在绩效方案上面下功夫,不断完善绩效方案。
人员培训:
2011年,为减少整转后用户日益提高的服务质量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矛盾,我中心多次对现有人员及新招聘的实习大学生进行在岗及岗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中心工作的特殊性,维护工作苦、脏、累,且工资待遇水平较低,与员工心理预期不符,造成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心态不稳定,特别是新招聘的实习大学生,能留下长期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对培训效果给予极大消弱,致使培训效果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2011年即将过去,总结过去只为寻找差距,迎接2012年新的挑战。相信在新的一年中,在公司领导的英明领导下,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中心各项业务将能取得更大的提高及进步。
2012年运营维护中心工作计划
1、对第三套绩效方案进一步细化,将方案中KPI指标分解到
个人,设立3%考核末位淘汰指标。
2、推广各运营维护部成本核算方案。
3、着力加强各运营维护部管理工作。
4、增加人员力量储备、组建预备队。
5、架设理论考试系统,为维护员定岗做好准备。
6、提高维护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7、对新维护区域规划进行落实,使各运营维护部均以基站范
围作为维护范围。
8、在2011年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市场营销中心做好高清、互
动业务的安装工作。
第二篇:2011年工作总结、2012年工作计划及十二五规划
2011年运营维护中心工作总结
值此年终之际,回顾2011。
201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探索与反思的一年。
2011,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1、业务完成情况:
2011年1-11月份我中心共处理各类故障129590起,同比去年下降47.6%,各类安装161622起,同比去年增加14.2%。
2、光缆抢修:
2011年8月份根据局党组会议精神,有线电视光缆维护纳入我运营维护中心职能,截止11月末共计处理光缆故障120余起,没有出现抢修超时情况发生。
3、哈尔滨市工程建设情况:
2011年6月份,根据局党组会议精神,以我运营维护部为主题成立哈尔滨视讯通信工程有线公司担负哈尔滨市区内有线电视新建工程、改造工程、光缆工程、迁移工程等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末,共计完成建设项目300余项,为公司增加收入400余万元。目前正在为已完工的工程做验收、审计等工作。
4、网络改建
2011年,为配合市政改造、小区拆迁及路桥工程建设,改动迁移网络线路近30余处,挪动光机近10余台。
5、安全防范工作 2011年安全防范工作繁重而密集,除正常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有多次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活动、事件举行、发生期间的防范工作。包括:
2011年8月12日-22日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在重点防范期间我中心全员上岗,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加大网络安全防范力度,确保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强化管理措施,践行服务承诺,确保安全播出及用户的收视顺畅,加强值班值宿制度和信息反馈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在安全防范期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和用户投诉现象,故障响应速度大大缩短,服务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6、维护区域接收工作
2011年,公司基本完成对市区新建小区工程新建、改造工作,我中心于2011年11月末前完成对400余台光机、8万余户验收和接收工作。
7、工作不足
2011年,运营维护中心接到客服中心转发的用户有效投诉共计151起,虽然同比去年大幅下降。有一些投诉类型任然反复出现,我部门多次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分析同一类别的投诉反复出现原因,灌输维护员提高服务质量,善于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同样情况发生。
2011,承前启后的一年
承前:2011年初,80万数字终端用户售后服务的重担正式交到我中心全体员工的肩头,自此部门工作重心开始从整转时期全力配合整转工作向后整转时期做好数字电视用户的售后服务工作全面转移。我们深知80万终端用户,就是80万份责任,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随时被80万终端用户监督,因而保证整转后的果实不因维护工作的欠缺而受损失,我中心全体员工顶住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在保证常规业务的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在制度建设、维护网络规划、维护站规划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启后:2011年,互动增值业务作为公司发展重要的收入增长点,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面向用户推广,互动业务增量开展离不开稳定的双向网络作为基础,为确保公司发展,我中心紧跟公司步伐,对整转接手后的网络进行全面的梳理,健全完善春、秋检制度,对网络图纸与实物进行核对,确定光机责任人,与网管中心进行联动,保证互动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为今后互动业务及宽带业务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探索与反思的一年 绩效方案:
2011年1月1日,我中心启用了第三套绩效方案,第三套绩效方案在对我运营维护中心的稳定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各项KBI指标每月均达到公司要求。我运营维护中心继续在绩效方案上面下功夫,不断完善绩效方案。
人员培训:
2011年,为减少整转后用户日益提高的服务质量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矛盾,我中心多次对现有人员及新招聘的实习大学生进行在岗及岗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中心工作的特殊性,维护工作苦、脏、累,且工资待遇水平较低,与员工心理预期不符,造成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心态不稳定,特别是新招聘的实习大学生,能留下长期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对培训效果给予极大消弱,致使培训效果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2011年即将过去,总结过去只为寻找差距,迎接2012年新的挑战。相信在新的一年中,在公司领导的英明领导下,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中心各项业务将能取得更大的提高及进步。
2012年运营维护中心工作计划
1、对第三套绩效方案进一步细化,将方案中KPI指标分解到个人,设立3%考核末位淘汰指标。
2、推广各运营维护部成本核算方案。
3、着力加强各运营维护部管理工作。
4、增加人员力量储备、组建预备队。
5、架设理论考试系统,为维护员定岗做好准备。
6、提高维护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7、对新维护区域规划进行落实,使各运营维护部均以基站范围作为维护范围。
8、在2011年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市场营销中心做好高清、互动业务的安装工作。
第三篇:乡镇2010年工作计划及“十二五”规划
**镇2010年工作计划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序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江苏沿海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快实现“三年跻身百强县、五年跨入江苏沿海县中间行列、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奋斗目标,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我镇实际,紧紧围绕“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财政富镇、文化强镇、苏鲁边界重镇”发展目标,制定**镇2010年及“十二五”规划。
1、概况
1.地理位置
**镇位于赣榆县北部,东临石桥镇,西接厉庄镇,南赣马镇相邻,北与山东省莒南县壮岗镇接壤。地理坐标:北纬34°50′,东经119°7′。总面积65.86平方公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880.6mm,日照2630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均风力2~4级。境内地形北高南低,高山、丘陵、平原层次分明,南部平原占全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全镇耕地总面积5.1万亩,共有5条河流,3座山头。
2.自然环境概况
**镇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高低起伏不大,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山区、丘陵为辅。
**镇境内有龙王河、神泉河两条主干河流,水质清澈,水域面积宽广。另有大小水库6座,八条路水库是全县第二大水库,年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
农田土壤植被以农作物和人工林为主要类型,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另有蚕桑、茶叶、杨树等经济林木。
3.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镇地处苏鲁交界处,总面积66.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2公顷,全镇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76万。,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3万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9亿元,增长43%;工业投入4.4亿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6962元,增长14%;工业用电量2350万千瓦时,增长42%。
二、总体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计算,全镇地区生产总值517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至2010年,达到59500万元;至“十二五”末期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万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10年,全镇非农产业比例达到87%;至“十二五”末期非农比例要达到92%以上。
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小康社会整体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0元;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镇拥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是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企业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结构优化和发展壮大时期,市场供求关系和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全镇上下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都已大大增强,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具备快速发展的机遇。我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美元,已经跨过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开始进入集中回报期,“十二五”期间将产生效益并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环保治理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将促使我镇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档次寻求机遇和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有实质性进展,将对**镇孕含一定的合作和发展机遇。三是具备快速发展的动力。我镇经济发展已进入全县领先位置,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形成对比,差距引发动力。目前各兄弟镇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发展慢了就要落后,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
当然,我镇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一些瓶颈因素的制约。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较易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传统产业层次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差;投资总量小,缺乏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人才、资金、土地成为制约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综合保障能力差,经济和社
会发展不够协调等。对此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二、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3、《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5、《赣榆县**镇镇区总体规划(-2020)》
6、《赣榆县**光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再创**新品牌,再树**新形象,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平安和谐、开放效率、生态活力的新**。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镇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进一步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
(二)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需求结构,落实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方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三)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推动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带动,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多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反馈式循环过程。
(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建立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以有效扩大就业为突破口,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基本方式,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五)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
六、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综合指标翻一番、人均总值过3万、全市排名进十强。即:“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在的基础上比全县提前一年翻一番,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达到31000元,总量达到15亿元,进入全市前十强。“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为:
(一)经济总量。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达到31000元。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8:70:22。财政总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二)社会发展。科研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大学以上文化职工占总职工比重达到6%,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人,社会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镇总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
(三)人民生活。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0元,年均增长11%。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
(四)生态环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35%,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第2章工业规划
1工业发展现状
**镇目前共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企业运转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7884万元,实现利税15153万元,其中税收3030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镇工业初步形成了光伏新能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玩具礼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海藻加工业、医药及精细化工等6大支柱产业板块:一是以佳宇科技、晶能硅业、金方科技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板块;二是以金五食品、金韩食品、金新粮油、金江丝绸、全顺食品、徐福茶叶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板块;三是以连云港高发礼品、富利泰玩具、**高华玩具为龙头的玩具礼品加工企业板块;四是以金卫建材、金玉制杆、金园杆管为龙头的新型建材制造企业板块;五是以丰泰海藻、达柯拉海藻、德方海洋化工、隆源海藻为龙头的海藻酸钠加工业板块;六是以金康医药科技、泰鼎生物为龙头的医药及轻化工企业板块。
3工业发展目标
以建设工业强镇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调整结构与膨胀规模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壮大园区经济,再造工业新优势,再创**新辉煌。2010年,全镇工业投入10亿元,完成工业入库税金5000万元,内联到位资金3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00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3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一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5家,技改投入争取达到2亿元。
(一)全面发展制造业。根据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培植壮大光伏产业、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玩具加工、新型建材、海藻酸钠加工等六大主导行业。
光伏产业。全力打造赣榆县光伏产业园,将光伏产业园打造为赣榆县新能源产业基地,通过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及前景的预测,结合赣榆县现有的工业结构特点,确定赣榆县光伏产业园定位分为四部分。即高纯度硅生产、硅切片辅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和组装、太阳能电池与机电产业、建筑材料的结合利用等。
近期内致力形成以硅为基础的“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电池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发展光伏应用系统;重点引进新型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系统;2012年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硅切片辅料生产回收基地,基本实现多晶硅、切片及组件规模生产,初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并将连云港佳宇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为境外上市公司。
到“十二五”末,通过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组建产业联盟,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境外先进管理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辅料生产回收基地,光伏产业实现产值要达到10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到2020年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在国内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工艺技术、一流的劳动效率、一流的骨干企业,将**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医药化工工业。以金康医药科技、泰鼎生物为龙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到2010年,吉西他滨产量达到5吨,莫西沙星项目正式投产。“十二五”期间组建金康医药成品药生产车间,到“十二五”末,争取医药化工行业的产值达到1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并推动金康医药科技在创业板上市。
农产品加工业。以金五食品、金韩食品、全顺食品为龙头,大力发展甘薯制品、分割肉、鹌鹑制品、精炼油等传统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引进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到2015年,要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产值达到15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
海藻酸钠加工业。重点以丰泰海藻、隆源海藻、达柯拉海藻、德方海洋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巩固海藻加工业在全县的龙头地位,整合现有资源,组建行业联盟,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对现有设备和技术的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2010年,海藻加工业要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3000万元。“十二五”期间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按市场化模式组建海藻酸钠企业集团。2015年,海藻加工业要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玩具行业。从“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增强自我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新品研发,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从单一的毛绒玩具加工,向益智玩具、电子玩具、模型玩具、塑胶玩具等多种产品综合开发转变,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2010年,玩具加工行业要实现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2015年,要实现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新型建材业。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业。建材产品即有生产资料,又有生活资料,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镇的新型建材行业发展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现有资源条件为依托,以新建大项目为重点,紧紧围绕建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这个中心,按照项目业主制的原则,推进全镇建材行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上下功夫,以此带动建材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以粉煤灰为资源,发展各种节能、保温复合墙体材料和承重墙体材料。当前重点发展粉煤灰烧结多孔砖和非烧结承重制品,满足“禁实”需要。2010年,建材行业要实现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2015年,要实现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万元。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做大、优势做强”为核心任务,围绕培植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层次提高,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四大工程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搞好**产业集聚区和光伏产业园的建设。做好**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的整合包装,争取注册资金达到5000-10000万元,推动集聚区内产业链项目的优化升级,努力建成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强度大、区域辐射力强的一流园区,加大硬件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地方特色,实现产业集群,打造经济板块。产业集聚区要在优化提升上下工夫,2010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软环境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尽快投入运营;加快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园区南扩工程,完成园路南路硬化,进一步拓展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光伏产业园突出抓好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2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开发建设,完成水、电、路、讯和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聚集资本要素的能力,提升对外吸引力,建成光伏产业基地,全面打造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服务最好、设施最全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争取光伏产业园入园大型项目达到5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第三章农业规划
一、**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1、**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镇农业总产值2.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89亿元,林业产值0.35亿元,种植业产值1.06亿元。
2、**镇农业规模分析2、1种植业
2.1.1粮食生产
**镇是赣榆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花生、玉米,种植面积7.5万亩,其中无公害生产基地3.2万亩,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1.2鲜切花生产
**镇鲜切花生产是近两年来新发展的产业,且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发展保护地鲜切花面积600余亩。
2.1.3蔬菜(食用菌)生产
**镇是赣榆县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历史较长,1986年钢架大棚种植蔬菜,1992年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全镇蔬菜生产面3000亩,其中设施栽培食用菌面积多达200余亩。
2.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鹌鹑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4万头,鹌鹑年饲养量达6000余万羽。是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2.3林业
**镇林业是用材林和经济林齐头并进,用材林杨树,主要用于防护农田,目前已纳入沿海防护林管理,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经济林以茶叶和蚕桑为主,全镇茶叶面积6000余亩,蚕桑4000余亩,是连云港市茶叶之乡。
2.4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起步早,已初具规模,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主要产品有金五牌淀粉、粉丝,金玉牌淀粉、粉丝,金韩牌生猪分割肉,金新牌面粉,徐福村牌鹌鹑肉,鹌鹑蛋,徐福牌绿茶等20余个产品。
目前我镇基本形成了“千棚菌蔬千棚花,万亩蚕桑万亩茶,十万生猪一亿鹑”的产业格局。
二、**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镇位于江苏省赣榆县最北部,是连接山东临沂和日照的省际重镇,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处于242省道和同三公路交汇处,到县城20公里,到连云港机场40公里,到连云港港口60公里,到日照港60公里,具有极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2、自然资源丰富
镇域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海洋气候过渡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2596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气温13.5℃,活动积温为4663.8℃,≥10℃的连续天数为211.1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50mm,温、光、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属粘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在6.5左右,纵有龙王河、董沟河、横有塔山灌区七斗、八斗、九斗、十斗及龙北灌区管理处,境内有库容1400万立方米的八条路水库,排灌方便。无工业“三废”污染,空气清新。经省农林厅环境监测,土壤、空气、水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3、基础设施较好
3.1西有242省道,东有沿海高速公路,境内农村道路纵横,实现村村通公路;
3.2全镇有电灌站78座,机井2500口,110kv变电站1座;
3.3全镇有设施蔬菜1000亩,设施花卉600亩,设施蚕桑300亩;
4.具有现代农业雏形
4.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每人管理2亩日光温室;
4.2具有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4.3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商品率高达95%以上;
4.4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果贡献率达80%;
4.5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有茶叶协会,蚕桑协会,鹌鹑协会引领,农机、生猪、合作社等带动;
4.6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4.7省级台湾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位于**镇。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协会实力,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旅游农业,推动三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年粮食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22.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5000亩,其中设施食用菌面积达3000亩,保护地鲜切花面积达到5000亩;新建茶园2座,茶叶种植面积13000亩,产值1亿元;蚕桑面积15000亩,产值1.1亿元;养殖业产值5.5亿元、加工业产值8.5亿元;鹌鹑年饲养量1亿羽,生猪年饲养量10万头;农机总动力6万千瓦,推广节水灌溉设施面积4.5万亩。
主要产业新发展规划表
单位:亩、万头、万羽
项目
基数
2010
201
1201
2201
3201
4201
5合计
鲜切花
600
1000
1000
1000
500
500
400
5000
食用菌
200
500
800
500
500
300
200
3000
茶叶
6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3000
蚕桑
4000
1000
15000
生猪
411
鹌鹑
6000
500
1000
1000
500
500
500
100000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适当兼顾观光休闲农业。在高效生态农业中重点发展鲜切花、食用菌和有机、绿色、无公害的茶叶、蚕桑、鹌鹑、生猪六大特色产业,及这些产业的大棚、微喷滴灌等设施化生产,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茶叶、蚕茧、鹌鹑、生猪等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农业发展方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特色农业,重点是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尤其是茶叶、蚕茧、盆栽花、鹌鹑、生猪等农产品的初加工和精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的措施
(一)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完善的生态高效农业格局
1、搞好品种调整和种养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农业传统产业。随着农业差异化竞争的发展,农业的区域化将更为明显,优势产业将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具有地域鲜明特色、品质优良、规模大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区位优势,按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调优种养结构。同时好要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调优品种。通过调优粮食、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畜牧等产业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2、依托资源和区域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区:
2015年前,全镇建成六大产业区。①以我镇北部地区(龟山、怀仁山、平山地区)为主的有机茶产业区面积为13000万亩;②以我镇南部地区(东片、南片)为主的蚕桑产业区,种植面积15000亩;③以我镇东部地区发展鲜切花5000亩;④我镇西南部发展食用菌面积3000亩;⑤中部地区(中片)为主的鹌鹑养殖产业区,年饲养鹌鹑1亿羽;集聚全镇33个养殖小区加大生猪养殖量;在上述五大产业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面积5万亩;⑥以朱汪村为中心,面积100亩的盆栽花基地。
3、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加销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形成“立体式”的战略调整格局。要积极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争取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加强调整和加大鲜活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加快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拓展城市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
(二)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1、努力实施生态农业项目,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基地上,统一规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土壤质量全程监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广泛应用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规模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治理规模养猪场污水,实现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效果。“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沼气池5000户,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100%。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2、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两高农药和违禁兽药的使用。严禁农作物秸秆焚烧。
3、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500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生产更多的高质量农产品,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三)以科技兴农为着力点,构筑生态效益农业支撑体系
1、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强化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建设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每年种子种苗种畜工程项目立项新品种引进至少5个,新品种示范3个。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农作物连作障碍、重大病虫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机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信息、管理等领域渗透,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延伸,使农机化发展进入快车道。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重点提高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机械化。
2、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立健全镇动物防疫体系,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事业。
3、构建农技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4、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产品标志使用的监管。
(四)以产业化为载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1、注重龙头企业与龙头大户建设。以茶叶、蚕桑、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鹌鹑、生猪七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鼓励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向龙头企业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龙头。
2、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继续积极兴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合作社十农户”、“产业协会十合作社十加农户”、“龙头企业十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其次是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3、注重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信息网为依托,进一步加强镇农业信息网站、点建设,并将其延伸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批发市场、销售大户,形成纵横交错的市场信息网络。其次是完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农产品返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加快重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
4、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大户和农业企业实行农产品品牌化销售,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争取涌现出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五)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造农业生产条件
切实有效制订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充分抓住“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机遇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业项目。积极实施好鲜切花、食用菌、蚕桑、茶叶、鹌鹑、蚕桑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新型农业机械及设施农业推广等农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好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鹌鹑、茶叶六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进节约型循环农业建设
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积极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千方百计杜绝抛荒,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走循环农业经济的路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农业法律知识水平,全力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农业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的水平。加大农业行政监督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二是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的普查、防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安全;三是加强“两高”农药和禁用兽药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四是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检查工作以及标志的使用监督,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五是加强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管理、监督工作的创新力度,抓好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建设、以及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六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农机生产无重大事故发生。
第四章城镇建设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镇交通较便利的优势,扩大镇区规模,完善镇区功能,强化镇区的中心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立足**镇情和特点,统筹兼顾,全面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全镇经济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镇村规模,妥善处理镇区建设时序与规划空间合理发展的协调关系,使规划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保证镇区发展的持续性;技术指标力求先进,确保规划对镇区长远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控制。
5、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2010年重点工程
1、园区南扩工程,投资500万元,包括硬化、绿化、亮化、给排水、通讯、电力等配套工程。
2、职工公寓楼建设工程,一期投资3000万元,容纳1000名职工住宿、饮食、超市、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
3、市民广场占地70亩,一期投资2600万元,建设农民公园和2座商住楼,投资400万元新建步行街。
4、投资1500万元,启动**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楼建设,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
5、投资1600万元开发桃李园6层商住楼工程。
6、投资1000万元建设后石堰农民公寓6号楼,投资100万元完善农民公寓小区配套设施。
7、投资100万元,完善**大道前石堰段路南房、非机动车道硬化、绿化、排水等工程建设。
9、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我镇共建成四级农村公路100余公里,其中乡道48公里,2010年计划建设乡道6公里,村道9公里,总投资280万元。
三、“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1、投资15000万元,启动龙王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清淤河道12公里,石砌两岸河道护坡24公里,修建拦水坝氧化塘26座,两岸绿化24公里。
2、投资800万元,建设长360米,宽10米的龙王河后石堰高架桥。
3、投资2亿元建设龙王河北岸农民居住集中区,建成容纳1000户居住的商住楼建设。
4、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打造占地2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的**光伏产业园。
5、职工公寓建设工程,投资8000万元,占地50亩容纳5000职工生活区。
6、前石堰村东6层农民商住楼建设工程,总投资600万元,一期开发3栋。
(来源:好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
7、镇区扩容工程。将镇区北扩至龙王河北,黄泥埃村南,南扩至丁庄村北,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景区旅游品牌,扩大园区规模,打造**旅游强镇。继续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以打造苏北鲁南地区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精品旅游项目,重点打造规划面积达2.36平方公里的10个旅游功能区,分别是:山林景观区,民俗体验区,野趣探险区,果林种植体验区,度假别墅区,湿地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康体养生区,综合服务区,茶文化体验区。努力将连云港徐福泊船山(徐福生态园)景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加工、销售、保健、教育、文化、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二、“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一)完善景区山林绿化建设。
计划投资500万元新扩种1000亩茶园,并配套相应喷灌设施。景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山体、缓坡、水库相结合,植被丰富,山、水、林、果、茶成为园区景观特色的基本构成要素。将景区的自然绿化资源进行建设完善,一方面可以丰富自然植被种类种植,另一方面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可以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1、度假别墅区。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小型度假别墅10座,用于解决当前度假设施缺少与顾客需求之间的矛盾,方便不同游客旅游度假疗养等的需求。
2、康体养生区。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矿泉水洗浴保健中心。景区内有天然矿泉水资源,用以建设洗浴保健中心,便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三)强化精品特色旅游建设。
1、打造特色农家乐。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打造8个类型的农家乐。主要建设内容为不同水果类的自由采摘区,各占地面积30亩,做到四季有果,四季有花,四季有绿,四季有香。
2、培育茶文化中心。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茶叶大棚100亩和一个自由炒制车间。茶文化体验一直是**的特色旅游项目,新建一个茶文化中心,可以做到游客四季有茶自由采摘和亲手炒制,强化旅游精品建设。
3、恢复重建兴会寺。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恢复重建兴会寺。**镇是秦朝东渡日本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历史上人们为缅怀徐福,建立兴会寺,为扩大景区知名度,增进景区自身建设发展,准备恢复重建兴会寺。
4、有机林果基地。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山楂、大樱桃、苹果、水晶梨、蜜桃生产基地。
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坚持从严、从紧,强势推进的工作方针,狠抓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优化队伍结构,推进依法治育,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主要指标:人口出生控制在6.3‰以内,计生率在90%以上,出生性别在100:107以内,期内综合避孕率在90%以上,合格村创建灰60%以上。
(二)工作措施
1.抓基础,构全镇计划生育管理新格局。一是加大对基层管理,夯实村级基础,按照“县聘.镇管.村用”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级计生专干队伍,扎实有效开展计划生育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依法治育,加大查处责任追究和社会抚养费征、管、用力度,解决“村梗阻”、“组断层”问题。三是加大治假力度,对特殊人群缴的现象建档跟踪管理,把好妇检质量关,坚持谁妇检、谁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从源头抓起。四是加大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五是加大对流出人口的流向、婚姻孕情、孕检、生育、节育等情况的管理力度,把好验证关,搞好违法生育专项清理和整治工作。
2.搞好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成计生服务站大楼建设,确保2010年搬入新大楼办公。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按人口与计生局要求,2010年完成集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五位一体”世代服务向社会推开。三是加强对系统内部人员的管理,在系统内部继续提倡自觉性工作为主,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大家言与行,调控调动大家积极性,加强教育全面提升系统内部整体水平和素质。
3.加大考核,完善和健全计生工作机制。一是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重点落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农村育龄群众技术服务等两项法定政策。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工作。并对独生子女困难户政策扶持。二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三是面上重点工作实行“抓两头促中间”,一抓合格村创建,二抓后进转化,促中间水平提升,达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镇计划生育水平为目标而开展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教育工作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镇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主要目标是: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加大控辍,提升升学率为目的的贯穿全年教育工作始终。
2.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坚持两手齐抓。合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坚持教育主管部门与镇合抓共管。一是落实镇村教育责任,保证义务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配合,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渗透,从行为养成抓起,从细节抓起,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品卫生及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等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整治。二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0年完成总投入8000万的职高实训楼建设,总投入万的中小学宿舍楼建设,总投入万元的职高宿舍楼建设。重点打造容纳5000人的江苏**中等专业学校。
(2).全面深化教育政策,激发教育发展内动力。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改革成果,在完善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放权于校长、放权于教师,激发管理潜能、激发教师的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实施教职工全员考核制、全员聘用制、绩效工作制,重点培训和末位淘汰制等改革举措,使我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稳步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全镇教育工作。
三、卫生工作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全镇村基本医疗卫生、行业规范监管与指导等工作为重点,构建符合我镇实际、群众认可的农村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任务是: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推开惠民医疗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为医疗参合率达100%,完成改厕任务。
2.工作措施
(1)突出加快发展,推动全镇卫生医疗又好又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重点加强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和公共卫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卫生人员考评考核,指导与监管工作及医德教育,建好卫技人员医德档案。并落实改制的职工保险等问题,维护卫生稳定工作。
(2)突出惠民利民,全力推进重点实事工程
一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率,健全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我镇新农合工作平稳健康运行。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教育和引导全民讲卫生和保护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对项目村改厕任务目标做到早谋划、早落实,按照全区对改厕工作要求,确保完成改厕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三是发挥镇红十字会的作用,做好困难群众的访贫问苦工作。
第四篇: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计划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 “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的工作目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镇经济年增长率达
% 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以上。
一、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2010年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
万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完成工业经济增加值
万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元,比2005年增长138.4%,年均递增
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
万元、比2005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吨,人均占有粮食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元。圆满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升级实现突破,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五年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党委政府以“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为主线,以大招商活动为契机,强力实施“龙头带动,项目撬动,招商促动产业拉动”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1、抓好招商引资。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以环境创优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在全体机关干部中间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招商引资氛围。带领企业先后参加了杭州中西部项目对接会、西安项目对接会,分别将陈泽红九龙木业有限公司、纪文豪林威木业有限公司、福马纺织有限公司三个独资公司引到我镇落户,并已投产。共为我镇蓝健、诚德、福瑞特等十五个企业引进资金4.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各业再上新台阶。
2、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我镇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 的意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运作的思路,对全镇大十字型工业集聚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着力建设了“板业大道”、“麻纺专区”、“档发基地”、“机械工业带”、“陶瓷精品园”等专业性区域。目前,以乔庄村和朝阳村为中心的两大工业集聚区,已容纳各类工业企业210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5亿元,吸纳带动近万名劳动力就业。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确立了“稳定农业调结构,突破发展增收入”这个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1、做好支农惠农。五年来共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资补贴等各种惠农补贴资金 万元,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共培训7000多人。
2、搞好水利建设。五年来共投入大型工程机械2000多台次,人工8000多人次,整修田间生产路60条总长5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约20公里;开挖排水沟80公里,栽植桐树1.5万株,杨树3万株,埋设地埋线和管道40公里,新建以及配套机井300眼,整修桥涵80座,已初步形成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农业格局。
3、大力发展林业。实施了生态廊道工程,共栽植绿化树8000棵。完成农田林网林任务3000亩,成活率达85%以上,并与农户签订了管理协议书。完成栽植片林1500亩,4、搞好农田保护。坚决落实国家土地政策,把基本农田视为生命线,全镇可耕地面积保持在 亩以上。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镇容镇貌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市场、教育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
万元。一是建好道路。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环绕镇区四周的东、南、西、北四条环城路,形成了镇区基本框架010年又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镇区1号路(彭花路口至乔庄路段)全长4.2公里按照省道标准进行了彻底整修,两侧各建设宽2米的绿化带,栽植了大叶女贞等绿化树,全线架设140盏风光电互补节能LED路灯,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的大交通格局。二是建好市场。先后规划建设了商业一条街和商贸大世界,形成了农贸批发市场、家具市场、钢材市场、建筑机械交易市场、闲置设备调剂市场等专业市场5个,年成交额超亿元,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大镇。三是搞好配套,净水厂已经正常运行五年,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线电视
入率达75%以上,中小学优化布局工作已基本完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一级甲等标准,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也已基本接近尾声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快速处置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等传染疫情,五保老人应保尽保,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政策,使全镇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头道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镇建设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较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城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主要目标: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环村路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解决全镇人畜安全饮用水问题;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采取的措施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建设2000个沼气池,无害化厕所达到85%,建设垃圾台200个,铺设污水管道8000米。
3、加强农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内,开办50期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5000人次,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到2015年,在全镇2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
4、“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促进镇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陶瓷专业园、板材专业园的建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
5、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积极推进“迁村并点”。通过迁村并点实现土地资源有机整合,为城镇化提供空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整合资源”的原则,将全镇27个行政村整合为两个社区、四个中心点,分别是南寨社区、北寨社区、花园村、乔庄村、栗庄村、大马村四个中心点,按照规划腾出耕地4900亩,实施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已经启动了以“白乐宫”为中心,带动李自成功德碑、班固坟、“ 遗址”等相关旅游产品开发的大旅游圈建设。三是要突出 特色,大力发展商贸业。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商贸业较为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美称,石梁河两岸市场门店为周边许昌、禹州两个县市、7个乡镇提供商业服务。特别是多年的经商传统,培养造就了 南北寨群众的尊商、重商意识,为我们打造商贸特色小城镇提供了扎实的
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商贸大世界的区域优势,带动市场街、西环路等传统商业门店的发展。四是搞好万亩示范方建设。东部示范方要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为我市的菜篮子、果园子;西部万亩示范方要作为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效益,成为我镇的粮袋子。五是打造“两纵两横”的 大交通格局。2011年4月前完成岗李村至乔庄村全长5公里的张辽路 段路面两侧各加宽1米工程,两侧栽植绿化林带,安装风电互补节能LED路灯。六是建设遍布镇村的群众性文化休闲场所,镇文化站要在2011年全面投入运行。配齐健身设施,使其成为全镇“传播知识的讲台、倡导文明的平台、丰富生活的舞台”。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气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以来,县气象局在省局、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实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气象监测、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县的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绩:
1、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作为国家一级气候观测站,承担着资料参加全球交换的重任,基础业务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测报“百班无错”和“250班无错”均创历史新高,测报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狠抓测报质量初见成效;运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将预警预报信息精细化到乡镇,形成了业务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置科学、上下衔接和保障有力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2、气象服务成绩显著
为“金芒果”节、傣族“花街节”、彝族“火把节”“哈尼十月年”等系列节日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遭受百年不遇的秋、冬、春、初夏干旱,我局对旱情超前预报,超前谋划,为科学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省气象局的表彰和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在改进原有的电视、网站、121答询系统等服务方式基础上,新增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将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延伸到农村,不断丰富气象服务手段。
3、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农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解决气象信息在农村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7月,我县在所有乡镇、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239块,初步建立了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构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气象显示屏被农民称作身边的“气象台”、载田种地的“好帮手”,增收致富的“信息窗”,科技传播的“好载体”,政务公开的“好平台”
4、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成绩斐然。
重视制度建设,实行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局务公开,开展警示教育,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市局肯定。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的气象业务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要,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水平不高,仍需加大建设力度。
2、地方财政紧张,投入人影的资金有限,的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区县、作业装备落后,防雹效率较低。
3、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经费投入不足,维持事业发展的供需矛盾突出,气象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气象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宗旨。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事业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一、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中心任务,全面发展气象事业。
第二、总结实践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气象监测和预警业务的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社会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四、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坚持适当超前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拓展气象观测项目和内容,为开展气象预报、预测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性的观测数据和信息。
三、“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1、总目标: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建设“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为防灾减灾、“和谐”的建设提供全面、优质的气象服务。
2、分目标
● 建立有效覆盖县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 建设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 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 建立和完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 建设“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 建立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