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
《光明调查》推出“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 将集中刊发一批领导干部的调查报告
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热潮中,光明日报经过精心策划,决定从本期起,在《光明调查》专刊推出“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集中刊发一批领导干部在经过深入调研之后亲手撰写的调查报告。我们希望,这些源于实践、体现着发展理念、凝结着执政智慧的报告,能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与借鉴;我们更希望,这些发自心底、饱蘸着血肉深情、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文字,能架起高级领导干部与广大基层群众之间的又一连心之桥;我们还希望,得益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能进一步推动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
作为“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的开篇,本报今天在15版刊发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撰写的调查报告《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我在沈高村驻点调研的体会与思考》。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从沈高村回来,我对在全省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更加坚定。结合实际,省委对这项活动作了进一步部署,特别是对“什么人下去”、“下到什么地方去”、“怎么下去”、“下去干什么”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规范,明确不但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去,重点到那些比较困难、经济薄弱和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解三促”,同时推动这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考评机制,着力形成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各级干部真正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当人民的好公仆,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使江苏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江苏工作贯穿了一条红线,就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最新要求,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在进行工作部署、展开工作布局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关键还要各级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共同奋斗。这就对我们改进领导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在原来规定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其中安排5至7天时间,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驻点调研,住下来,扎下去,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推动这项活动在面上开展,我和学勇省长带了个头,6月中旬分别到泰州市和徐州市进行了驻村住户的调研。
我所去的沈高村,地处姜堰革命老区,因纪念两位革命烈士而得名,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积3600多亩,总人口3100多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对照我省的有关标准,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从6月15日至19日,我在沈高村一共待了5天4夜,住农民家、吃农家饭、干农村活,先后走访了20多家农户,看望了村里的一些老党员,开了六个座谈会,与部分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农业生产和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还到镇信访室接待了信访群众。五天时间虽然短暂,但许多场景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回头想想,这次驻点调研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当了一回村民,走了一圈亲戚,解剖了一个村子,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最突出的感受是:来到群众中,感到特别踏实;和百姓在一起,过得特别充实;与人民同甘苦,心情特别舒畅;领导干部应该下去,能够下去,下去以后大有益处。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键在干部,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
头一天进村的时候,我坚决没让当地领导陪同,从省委大院直接到了沈高村的村部,然后由村支书领到了此后几天住的农户家。这次市县的同志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我驻点期间,他们始终没有在村子里出现。这样做,看似一种“颠覆”,其实不过是一种“回归”。很快,群众就用他们的语言,对我的进村之举作了评价。曾担任过村支书的刁友金老人在我去看望他时笑谈了一番,他告诉我,我这个省委书记来村子里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有人私下里议论说,省委书记可是大干部,大干部应该有大架子,怎么就两三个人,也没什么动静,不像个大干部。这番带着些许调侃的话语,反映了群众对那种领导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的情形是看在眼里、不屑于心的,也道出了他们反感什么样的干部做派,欢迎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不像个大干部”,这句话在我听来既很欣慰,又有不安。反思平时我们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每到一地层层陪同,再加新闻记者,领导干部被包围着、裹挟着,老百姓只是远远地看个热闹,人虽然到了基层,但并没有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就像“葫芦掉到井里,看似沉下去了,其实还浮在水上”。这次我是下了决心,要破一破那些个“惯例”。
我的“房东”刁友生是位老党员,儿子在西安打工,女儿出嫁另住,平时就老俩口在家,一年种田、打工的收入一万五千元左右,生活水平在村子里属中等。四间正屋两间厢房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穿过村子的一条小河边,房子虽然旧了点,但收拾得很整洁。5天朝夕相处的生活,我把自己当作这个家里的一个成员,尽量按照他们的节奏起居。一早起来常常是在院子里和老刁坐在条凳上聊聊天,有时也到厨房去帮帮厨。屋子里有苍蝇就用起了苍蝇拍,夜里有蚊子就挂起了蚊帐。当他们感到你没有丝毫嫌弃、真把自己摆进来的时候,就会把你当亲人一样来关心,生怕你吃不好、睡不好,从心底里格外护着你。那天去干农活前,老刁的老伴就劝阻了我半天,说那些农活不用我去干,他们手头紧一紧就带过去了。还有一件事我后来知道了也很感慨,言语不多甚至有些木讷的老刁心却很细,每天夜里还都起来在家前屋后巡查一番。没两天,他们对我就由一开始的礼貌拘谨变得亲切热络。记得头一天到老刁家时,老俩口因为紧张忙乱,做饭时竟忘了摁电饭煲的开关,我们中午吃的米饭是从邻居家借来的。后来他们经常把孙子、外孙叫过来跟我一起吃饭,小家伙们吃完饭就在这边写作业,还拿起练习簿让我给他们写留言。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讲到要“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对其中的深意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俗话说,亲戚是走出来的,感情是处出来的。驻点调研期间,我尽可能多地走家串户,登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跟大家一起拉家常。走访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对象,常常是晚饭后打着手电(村里还没有装路灯),信步而走,哪家门敞着、灯亮着,就拐进哪家。也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经意、很自然的状态中,没有了身份的界线,听到了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话。距离拉近了,就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共鸣。有一次与一个村民聊到现在村干部精简变少的话题,我说这样“群众的负担就轻些”,那个村民脱口而出说“干部的负担就重了”。像这样一种换位的碰撞和相互的体恤,我想只会发生在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时候。临行前一天晚上,我从老刁夫妇的口中得知,第二天一早乡亲们要自发来送行,有的还准备了刚刚收获的农产品。为了不给村民们增加麻烦,我赶紧让村干部连夜登门一一说服劝阻,并且第二天早晨作了提前离村的决定。虽然没让乡亲们送成行,但他们的那份心意我领受了。不
几天,村民们给我写来一封信,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真挚的感情。而我则对苏中平原上的那个村庄及其乡亲们,多了一份牵挂和惦记。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深厚感情,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期盼作为做好工作的鞭策
无论是走访座谈时,还是日常接触中,基层群众说得最多的是“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对省委决策部署、对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总体上也是满意的。群众有一些意见,主要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比如看病贵、农资价格上涨、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每当我握着一双双粗砺的手,看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确实很受触动、很受教育。应该说沈高村多数村民的生活还不算富裕,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或进城了,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有的老人六七十岁了,身体不太好,还要插秧、干农活,很辛苦。而在我省苏南等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老人至多在家里收拾收拾,照看照看孩子,“田”名义上都还有,但大都集中到大户经营了。而沈高村的老人多数还要不停地劳作,生活上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但他们勤劳而坚韧,不怨天尤人。整个村子民风淳朴很和谐,老百姓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丁克勤老俩口,不久前老丁患了中风,当时能在别人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几步,说话还不利索,和老伴住在两间简陋矮小的平房里。我一再问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老俩口也以强调的口气回我说真的没有什么困难。出了屋子,村支书告诉我,老俩口治病花掉了近两万元,还不知哪一天能报销、报销多少,为了节省医药费,老丁提前一周就出了院,至今还没复查。我听了心里感慨万千,这就是咱们的老百姓,多么的善良、朴实和隐忍。我们常讲,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当他们的生活仍然艰辛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养尊处优?当他们对一些关切的问题提出诉求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去帮助解决?更何况很多问题本身就是工作不到位、政策不落实造成的。比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的问题,有关政策要求是十分明确而具体的,但我在一些医疗点上确实也发现许多要求没有落实,难怪群众反映报销标准不清楚,报销手续太繁琐。后来省卫生厅的同志到姜堰作了现场指导和督促后,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办法就是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群众报销的医药费用,再由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结算,减少审核环节,做到即时结报,同时采取上墙公示、编印手册等多种方法,接受群众监督。我想,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落实和督查机制,不能等群众意见大了再来解决,而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得更主动。
与村里的老一辈人不同,沈高村的年轻人因为外出打工或在外工作,见识广了,眼光也高了。我碰到几个刚好回家的年轻人,他们就跟我说起外面一些地方发展得如何如何,而他们村子还只是个什么状况。这就跟以前一家子都窝在一个村里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有了比较,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意识就更强烈,对富裕、和谐、文明的期盼也更强烈。各级干部应该以此为鞭策,把一个地方发展好,让一方百姓生活好。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不是抽象的,在沈高村的几天,我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些平时常说的话有了更直接更具体的体会。柴米油盐茶,上学、看病、养老,这些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需要一件一件地做好做实。让所有的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让所有的年轻人就业有机会、创业有舞台;让所有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成长,这应该成为我们践行宗旨所追求的目标。
群众工作重在平时,尤其是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在沈高村,我也接触到一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天晚上走访的一户人家,院子里停着小轿车,客厅里摆放着双开门大冰箱,平时也是老俩口过,儿子在上海工作,有着不菲的收入。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女主人喜欢提意见,心里有怨气,联系此前走访其他村民的情形,我最初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穷而知足,富而不满”的现象。后来,从女主人一再强调他们家境遇的改变是因为儿子有出息、没有靠别人的话语中,我感到并不能下先前的结论。事后我又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家原来确实条件很差、非常困难,当年儿子考上大学,到处求人借钱,很无助,也很憋屈。现在钱虽然早已还清,但心里的阴影还没有散尽。由此我想,如果在这户人家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扶他一下、拉他一把,可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心里就会多一分感恩,对社会也会多一分认同。知民情、解民忧才能暖民心,我们做群众工作功夫应该更多地下在平时,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正如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一位老同志所说,过去村干部是“指挥型”的,现在变成“服务型”的了,以前村里的会计说一句话都很管用,现在要看你是不是把实际问题解决了,有没有把大家服务好。在沈高村我了解到,今年遭遇的大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村干部起早贪黑调水抗旱,出了很大力、吃了很多苦。村民们对此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一家的调水要求都得到完全满足,但群众能够体谅。不少村民跟我说起这事,都讲“天太旱,不能怪村干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特别是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其所急、解其所忧,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群众才真正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干。
驻点调研期间,我专门到沈高镇信访室接待了一些信访群众。作这样的安排,我想一来可以推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二来也是做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三来可以从中了解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为面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那天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大小小,各不相同。如专业合作社缺少发展资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增人不增田、减人不减田”带来的矛盾、某省道的路基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等等。也不是所有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有些要与省有关部门商量,有些还涉及到政策的调整。直接面对群众的诉求时,我感到虽然许多事情是具体的、琐碎的,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大事、都很重要,因此,能够解决的现场就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时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整个接访过程中,大家都心平气和,群众很通情达理,气氛一直十分融洽。我再一次亲身感受到,群众是讲实际的也是讲感情的,只要我们带着深厚感情走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很多事情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很多矛盾就会得到缓和与化解。
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要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省直机关对口帮扶贫困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曾作过一项调查,2007年全省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68万,这几年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和困难户的帮扶力度,到去年底已有362万人脱贫,今年底可以全部脱贫。虽然我们初步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我省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市去年人均GDP达到9万多元,而苏北的宿迁市只有2万多元。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面临着不少需
要认真分析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经济上去了,社会反而不安定了,甚至会影响政权的巩固。所以,在江苏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既要积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第一手情况,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老百姓的期盼。我觉得在考虑一个区域的发展时,尤其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树立什么样的标杆?二是最困难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江苏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是全省的排头兵,我们要求这些地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层次,为全省树立进取的标杆。而苏北一些地区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我们作决策定政策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到这些地区的实际,这样,决策的立足点才更牢靠。
我这次驻点调研,主要采取的是“两先两再”的方法,就是先扎下去了解实情、再提起来梳理问题,先聚焦于点上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扩展到面上寻求一般的规律。我在沈高村进行了广泛的走访和座谈,力求能够更多地看一看、更多地听一听、更多地聊一聊。在此基础上,我和村干部们一起对村子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先是排了排村里急需要办的具体事情,商定了建四个抽水泵房、整治河道、安装路灯等几件事。接着对村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了沈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最大症结,就是工业企业少、规模小,进而梳理了发展思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在驻点调研结束前,我又召开了由泰州的市县领导、部分乡镇党委书记以及30多位村(社区)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结合这次驻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将讨论和研究扩展到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面上的问题。回机关后,我再次召开有关部门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提出基层的问题解决答案在机关,要求拿出面上的举措,进一步抓好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我发现有了在基层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像农业现代化怎么干的问题,现在许多村和沈高村一样,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孩子,缺少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怎么流转,怎么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集中,这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说明几个概念就可以解决的,都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真正管用的办法。
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解决好为什么作决策,如何作决策的问题,才能知道决策是否正确,有没有落实,效果好不好。如果干部的根子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老百姓所想,决策就有可能产生偏差,工作的目标和结果也可能产生偏差。这次驻点调研,我了解到基层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总体是很认可的,特别是省委关于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部署,在基层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正在转化为自觉行动,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第二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2012年新春寄语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2012年新春寄语
2012-01-22
广大网民朋友:
兔归辞旧岁,龙腾启新程。值此龙年新春佳节之际,谨通过中国江苏网给全省人民拜年!向所有关心江苏、给力江苏的海内外朋友致以诚挚的新春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江苏发展史上很不寻常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提出并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巩固发展了科学发展的好势头、和谐稳定的好局面。我们成功召开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已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
新的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党代会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我们将紧扣主题主线,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强化“八项工程”主抓手,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营造和谐稳定好环境,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将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努力建设江苏更加美好明天,谱写人民更加美好生活新篇章。
网络已成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在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倾听网民声音,感知网民期盼,通过网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真诚希望广大网民朋友一如既“网”关注和给力江苏,当好“网参”,多建“网言”,同聚“网力”,与我们共谋科学发展,共创美好未来。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衷心祝福全省人民幸福安康!衷心祝福广大网民朋友龙年吉祥!
罗志军
2012年1月21日
第三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就江苏共青团工作作重要批示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就江苏共青团工作作重要批示
中国共青团网2010年12月14日
12月10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对江苏共青团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为‘两个率先’做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团江苏省委针对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的力量薄弱、覆盖不全、活力不足的发展难题,大力实施“青春燎原计划”,以选拔大学生“村官”充实基层团组织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为基层团组织注入新鲜力量。团省委紧紧抓住全省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契机,在全国率先把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中来,并正逐步成为基层团建的主要力量。目前,全省1.1万多名大学生“村官”100%兼任乡镇(街道)或村(社区)团干部,13个省辖市和符合条件的99个县(市、区)100%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二是将团组织覆盖到新兴组织和群体。近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创新团建、服务党建”主题,因地制宜,把非公企业青年、外来务工青年、自组织青年、网络青年等作为团建覆盖的重点群体,努力实现“青年聚集到哪里,团组织覆盖到哪里”,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青年更紧密凝聚在党的周围。全省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1.2万余家,新覆盖团员120万人。其中,组建外来务工青年团组织986家,覆盖团员青年21.4万人。全省各级团组织整合通信管理、司法、财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力量,新建青年自组织团组织120个、网络团组织65个、新社会组织320个,覆盖青年人数年增长率达16.1%。三是不断提高团活动的吸引力。2008年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紧紧抓住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这个当前青年最关心的问题和最现实的困难,全面实施青年就业创业“百千万”工程。组织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近2000支服务队深入广大农村社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信用情况调查和创业知识培训,累计辅导各类青年20万多名,主导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达15亿多元,惠及3.1万名创业青年。针对“两后生”(初中后、高中后)技能水平低、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实际,团省委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开展3-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目前共培训农村“两后生”1万多名。此外,根据新时期青年联络、聚集的新特点,全省各级团组织打破传统的发通知、开大会、搞仪式等简单化、行政化工作手段,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手机短信、手机报等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团的活动。3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共建立各类“短信平台”3100多个,有效覆盖各类青年近100万人。
第四篇:2010年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创新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江苏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对江苏率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率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江苏已进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支撑;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有新期盼,迫切需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确立更高目标、实现更大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组织制定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江苏教育规划纲要重点突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面向未来,坚持把率先发展作为战略定位。率先主要体现为走在全国前列的率先和引领全省发展的率先。江苏作为东部发达地区,有基础、有能力、有必要提前实现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强省必先强教,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的“两个率先”首先要有教育的率先。为此,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二是注重内涵,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当前,江苏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提升作出了部署。三是抓住关键,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为此,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突出改革创新,以体制机制为重点,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同时提出,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努力以教育的开放促进教育的改革,以教育的国际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四是强化贡献,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使命。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基础上,我省把“服务社会”增列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将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列为教育现代化16项重要指标之一。
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不动摇,特别是要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百年大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丰富德育内容,创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中国道德文化基点,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吸收现代化营养。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用引导替代说教,用激励替代号召,使德育更好地引导、关怀、涵养年轻一代,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二是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模式。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上来,放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上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来。
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健全素质教育的合力推进机制。尽快完善适应不同年龄特点、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为手段,合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让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创新招生考试和用人制度,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努力办出更多校长潜心办学、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充满生机的有特色高水平学校。一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办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职业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着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切实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设立教学成果奖,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对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教师给予应有的褒奖。三是遵循教学规律,大力支持教育家办学。认真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大家和教育名家,放手让教育家按照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用民主科学的手段推行教育改革,让有理想的教育家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办出具有鲜明风格的知名学校。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重点围绕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一是以完善机制保障教
育优先发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来抓,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以有效的组织实施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完善政策引导机制,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推进教育的优先发展;完善考核问责机制,以有力的监督考核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针对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率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率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推行校长、教师一定年限合理流动制度,有条件的可以让优秀校长及其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努力缓解“择校”矛盾。三是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及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
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着力形成全社会兴办教育的良好局面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使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尤其要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相适应。完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推行基本支出拨款与专项绩效拨款相结合的财政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二是大力推进多元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坚持放手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共同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坚持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政府要予以表彰。坚持规范管理,鼓励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三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理解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
第五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2012年5月3日在江苏省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努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 ——在江苏省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2012年5月3日)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周年,发扬共青团优良传统,团结动员全省广大团员青年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和各级团组织、青少年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国共青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90年前,在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伟大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90年来,共青团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己任,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在艰辛探索中前行,在团结拼搏中奋进,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满怀崇高理想的广大团员青年,始终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倾情奉献,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篇章。共青团90年的历史,是中国先进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广大青年在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历史。
共青团90年的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青
1年运动的正确方向;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只有始终不渝地代表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活力,我们党才能赢得未来、赢得希望;共青团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只有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团结带领青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爱国主义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广大青年只有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健康成长、大有作为。
在江苏这块热土上,青年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才俊代代辈出。江苏是全国最早建立共青团组织的地区之一,团的二大就是在南京召开的,张太雷、恽代英等共青团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在江苏留下了光辉的足迹。90年来,江苏广大团员青年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当代江苏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共青团活动蓬勃开展,引领和激励全省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拼搏奉献、奋勇争先。
当前,江苏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省成功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去年11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描绘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美好蓝图。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将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江苏大地上化为美好现实。这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贡献智慧,为共青团组织彰显优势、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以崇高的理想、过硬的本领、顽强的意志、扎实的作风,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同全省人民一道,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奋力在坚持科学发展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让青春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中,焕发出夺目光彩。
一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战胜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青春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而宝贵的。古往今来,凡大有作为者,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为之矢志不移、奋斗终生。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广大青年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受苦难和抗争的历史,深入了解我们党和共青团90年的奋斗历史,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和人民意愿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进步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生价值与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二要发愤学习,努力成长成才。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习是青年成长进步的阶梯,也是国家和民族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全省广大青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和生活方式,珍惜青春时光,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刻苦钻研、敏于求知、开阔眼界,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充实和提高自己,用广博的知识丰富和武装自己,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社会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课堂。近年来,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到基层一线摔打磨练、创新创业,既丰富了人生阅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广大青年要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开拓、去发展,到复杂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培养过硬本领,努力成为素质全面、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三要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全省广大青年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精神,倍加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主动作为,在实施“八项工程”中争先进、做表率,在推动科学发展中作尖兵、当先锋。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潜能。广大青年要以争创一流的志气、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敢于探索和突破,勇于扬弃和变革,艰苦创业、锐意创新、争先创优,在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大显身手,在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施展才华,在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才智,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再创佳绩。伟大的事业都是长期耕耘、不断积累、艰苦奋斗的结果。广大青年要坚持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任何时候都不涣散拼搏奋斗的意志,任何时候都不停止勇往直前的步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人生的理想攀登。
四要修身立德,弘扬时代新风。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鲜明特质,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青年一代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才干,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全省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深入学习雷锋精神,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创建,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信和谐的文明新风。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做好
为党赢得青年的工作,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有效组织青年,积极引导青年,竭诚服务青年,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要适应当代青年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工作思路,打牢组织基础,力争使团的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把最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广大团干部要按照政治上过硬、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的要求,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工作,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全省各级党委要从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光辉事业凝聚青年,用优良作风引导青年,培养造就大批青年英才。要切实加强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支持共青团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研究和解决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为广大青年竞展才干创造有利条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坚信,具有光荣传统的江苏团员青年,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共同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