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格建文化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修改建议)

时间:2019-05-14 22: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网格建文化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修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网格建文化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修改建议)》。

第一篇:依托网格建文化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修改建议)

依托网格打造文化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

玄武湖街道地处南京市玄武区东部,下设九个社区。近年来,街道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工作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以“网格化宣传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宣传服务体系,实现了文化宣传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

一、突出网格管理功能,注重文化宣传提升

“网格化宣传服务”,即将每个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以网格为文化宣传服务的基本单元,将社区全体居民纳入宣传服务范围,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文化宣传服务网络,以网格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

一是合理划分网格。社区以便于联系、便于服务为基本原则,按每个网格约20-25户的基本规模划分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负责人,一般由退休老党员或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担任。网格负责人要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进门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沟通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

二是整合资源优势。各网格组建文化宣传队,由机关干部、社工、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组成。同时,充分考虑在职党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能力素质等因素,积极引导其加入网格文化宣传队,实现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异质互补,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优势。在网格文化宣传队的基础上,各社区还根据宣传工作需要,组建专业文宣团队服务群众。如樱驼花园社区组建了由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组 1

成的“樱之歌网格宣传艺术团”队伍,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形式,协助网格宣传队做好形势政策、公民道德、文明创建等宣传工作。

三是全程全员参与。网格宣传队每名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把宣教工作作为自身重要职责,推进特色理论、方针政策进社区、进网格。在近期开展“三争一创”实践活动中,各社区精心编印活动专刊并发放到户,形象生动地说明和展示主题教育的目的意义、社区的发展情况、社区群众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等,引导居民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了支持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发展的良好氛围,使主题宣传深入人心。网格宣传队对网格内居民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社区建设情况,联系现实中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群众解惑释疑,及时收集反馈群众诉求。

二、丰富网格载体,创新文化宣传形式

街道积极创新宣传载体,通过设立党工委委员社区联络站,推进精神文明宣传进网格,打造网格文化书画楼道等,切实深化网格化宣传服务。网格宣传队、网格负责人切实担当起“四大员”的责任,努力当好文明宣传员、道德点评员、文体指导员、网格服务员,在各个网格积极发展各类志愿者,广泛开展环保、科普、帮困、助残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知荣辱、明礼仪、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设立党工委委员社区联络站,就是将街道党工委委员按照网格化分工要求,每位党工委委员联系一个社区、服务一个社区,切实帮助基层社区、群众解决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努力推进和谐示范

社区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宣传进网格,就是在各网格开展以“服务大家我先行,促进和谐比奉献,争当文明城市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有力推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打造网格文化书画楼道,就是把握住住宅楼楼道这一独特的宣传阵地,切实发挥社区书画协会等团队的作用,以文化创意的形式,借助书画艺术手段,向小区居民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提升网格宣传实效。

三、拓展网格内涵,增强文化宣传实效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在宣教方式方法上突出灵活性。网格负责人与服务对象长期联系,关系密切,熟知服务对象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工作。网格负责人按照年龄特点、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等进行分类宣传,实行个性化服务、家常式交流,变先入为主的单向灌输式说教,为情理交融的双向互动式沟通,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网格宣传人员经常是在茶余饭后、闲情漫步、摘菜聊天中就地就便开展宣传,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使宣传工作生动鲜活、入情入理。

二是联系实际、贴近群众,在宣教内容安排上强调针对性。网格宣传队通过走访了解不同居民的所需所求,把握居民最关心的、群众最想了解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宣传。如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紧扣广大居民关心的低保、计生、环境保护、文化活动及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相关的展开宣传,切实做到以“需”定“宣”。

第二篇:关于《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建议

关于《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

研 究 建 议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界定

‚感恩‛原指虔诚的宗教教徒对上帝恩赐的一种感激之情。进而发展到感激赐予丰收的自然,感激父母,感激所有一切给予生命润泽的人和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对‚感恩‛一词又有了新的诠释:感恩是一种品质;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相处的润滑剂;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品德。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等人文教育;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感恩意识的缺失背景

(一)现状

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剧烈变化。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少数人崇洋媚外、很多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等,再到前段时间出现的‚范跑跑‛、‚杨不管‛等等现象都反映着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行为现象。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垫江县人民政府督学 杜康民

也面临着这些思潮和行为的冲击,相当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在生活中他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只知享受,不懂回报,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以为社会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在与人交往中,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使不少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比如在学校内的行为习惯好了,可到社会上就不行了,随处乱扔垃圾;文明礼貌在学校行,到家里就不行了,对家长吆五喝六;嘴巴上说尊老爱幼,做起来又是一个样。父母的养育不知道回报、升国旗时不能严肃、春游时随手乱扔垃圾等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原因

1、从主体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①在自我意识上,喜追求个性,往往用模仿来张扬自己的个性。②在情绪上,容易激动,不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常常表现出忧郁,沉默、冷漠等。③在行为上,平时自由散漫,遇事爱走极端。④心理素质较差,喜时易狂,遇挫易悲。所以,中小学生往往心理不成熟,他们不认真读书也不感到内疚,更不会顾及父母、社会的期望。

2、从客体来说,感恩环境弱化:①从社会文化环境看,我 国传统的感恩文化导致感恩教育产生了一些误区,使中小学生感恩精神的理解产生了扭曲。这主要表现在:报恩观念比较功利,报恩的目标非常明确,很少能将感恩的心惠及到没有帮助过他的更为广泛的人群,这就形成了一个‚感恩图报‛的恶性循环;对感恩进行说教,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将感恩看成是自己的损失,其实感恩的效用不仅在于对施恩者的回报,更在于人们在感恩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②从学校环境看,学校一味的强调学生成绩,关注智育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尤其是感恩教育,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培养,没能有效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感恩教育迷失了方向。③从家庭环境看,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将来能金榜题名,不用懂得什么是责任和良心。这种功利化色彩过强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是不利的。家长的过分溺爱也使得当前不少孩子的感恩之心丧失在过分的厚爱之中。

三、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考

学校历来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教育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开展的‚拒绝零食拥抱文明‛主题教育,一段时期内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地好转。可是一旦放松,想让学生自觉管理、自觉行为时,此项工作就又有 反弹和回潮。这样反复进行管理和教育既劳神又费时。其实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这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没有在学生思想深处转变这一层次。现在办学理念提倡‚文化育人〃特色立校‛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指引方向,学校可着手研究如何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进而形成学校的一种特色育人文化。

基于这些思考,开展《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课题研究很有必要,通过课题研究,着力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感恩教育的研究范围

学校的研究课题在于通过实践研究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特色。以独特的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独特的文化影响、感染、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着独特个性、有着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进而为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感恩教育的研究目标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 教育。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以活动和学校渗透以及与家庭、社会配合,教育中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让学生知道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构建新的学校德育体系是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教育体系,探索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的价值和作用,确立感恩教育在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如何把‚文化育人、特色立校‛的办学思想与学校感恩教育课题研究进行整合和有效的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校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发展。使感恩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道德意识程度的深浅,直接体现着学校人文底蕴的深浅。简单的说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环境的文化优美,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根据学生实际编写符合学生需要的感恩教材,学习、借鉴、探索感恩教育学科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 提高。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将感恩教育从形式上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做一个心智健康,利于家庭、利于社会,符合当前社会竞争需要的合格人才。

六、感恩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该课题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结合目前各类节庆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学期少先队负责拟定具体的活动安排和计划。并组织对班主任和相关的活动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学校课题组要在研究中,初步制订了本校感恩教育活动安排表,各班按照安排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一步优化活动,争取以活动创设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从行动上发生转变。也就是通过生动、新颖的方式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

(二)日常教育,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首先,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渗透校本教材纳入课程,将各学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审校。制定感恩教育学科渗透安排表,各学科任课老师根据安排进行课堂教学,逐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及成效。其次,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纳入课程。学校课题组组织教师编写‚与感恩一路同行‛校本教材,教材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学校每周安排一节晨会课作为感恩教育课,然后探索研究如何更加有效使用教材,推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建立有效、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在德育过程中,把提高认识、树立道德观念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努力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纽带,构建‚三结合‛进行感恩教育的模式。与家长、社区达成共识,争取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不仅仅在学校进行教育还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因此与家庭、社区的联系非常关键。学校可设计感恩表现手册。如家长、社区给孩子写一份评价表,对孩子在家、社区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还应针对实际不断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形式,与家长、社区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评价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制定较为成熟的‚感恩表现手册‛。

(四)探索学生感恩教育评价方式,加强心理疏导。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不可 能急于求成。学校在研究中要不断探索,如:进行新‚三好‛表彰评价模式,即‚学校里的好学生‛、‚家庭里的好孩子‛、‚社区里的好公民‛等。但在任何新生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惑和不解。因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学校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感恩意识的真正确立和培养在于学生自觉地从内而外自觉养成习惯,心理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在这方面,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解决教师在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让教师明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七、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学校专门成立感恩教育研究、实施小组。对参与研究的班主任老师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并成立感恩教育教材编写组、活动实施指导小组等相应研究部门。

(二)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类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八、感恩教育的研究过程

(一)研究时间:2012年2月-2013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2-2012.3)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4-2013.8)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进一步完善与落实。

2、课题全面进行试验,各个组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数据分析以及资料收集工作。组织开展课题论证和研讨活动。

3、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实践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9-2013.12)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九、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

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形式为:研究成果集、教学设计集、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等。

十、感恩教育的理念条目。

下载依托网格建文化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修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网格建文化地域特色全力推进基层宣传工作(修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