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
作者/来源:五十四中学 朱静英发布时间:2004-04-1
4“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再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给了我尤其深刻的印象,对于我理解乃至树立正确的群众观,都颇有帮助。回顾四卷《毛泽东选集》,深感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亦深切地感悟到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
1.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个政治集团也好,一个人也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第二种是人民的敌对分子的利益。第三种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我们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今天,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点,绝对不是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2.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命题,并没有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他提出的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就包括对个人利益的兼顾。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宗旨和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不能以追逐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
3.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既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毛泽东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甚至压制群众的官僚主义。要求共产党人绝不能搞官僚主义,而要密切地和群众结合在一起,和群众建立鱼水般的关系,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了解并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疾苦、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4.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毛泽东反对只向群众要这要那的做法,要求首先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他指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就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为人民服务最具体、最实际的体现。
5.依靠群众的力量去实现他们自身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代替群众包打天下;另一种是依靠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坚决反对第一种办法而选择了第二种办法。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认识,人民力量的团结,又离不开党的宣传、教育和组织。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既避免了恩赐的观点、包办代替的做法,又防止了崇拜群众自发性的错误观点。
6.用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来检验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究竟对还是不对,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定。那靠什
么来检验呢?从认识论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实践标准;从价值观的角度,他提出的办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经过检验,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就是对的、正确的,就要坚持;反之,则是不对的、错误的,就要改正。
7.党员干部要为人民用好权。毛泽东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为人民用好权的要求。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呢?他郑重地指出,是人民给的。他要求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一定要用这种权力来为人民服好务,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他号召共产党员在政府中成为十分廉洁、不循私情、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做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造、借鉴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吸收、发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党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革命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革命事业就遭受挫折。
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转换成自己立言立行的根本准则,才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终才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
第二篇: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
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在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为人民服务演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
毛泽东之后的我党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了解了相关历史后,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怎么样让为人民真落实呢?
在以前,我认为为人民服务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周围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去帮助他们需要的任何问题,可是在做好事的同时,我常常也受到别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我是在帮倒忙,甚至有时候说我在捣乱,这些来自大家的批评让我产生了思考,经过在党校的学习和老师的教育以及同学间的探讨,我终于明白了,要达到我们党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要必须解决好下列问题:
一、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需要我们党来领导,需要我们党的服务。在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个人,第二种是为部分人服务,第三种是人民的敌对分子,第三种是最广大人民,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地说过:“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都只能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今天,是与无数人民的不懈努力密切相关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所以,我们党也应该加强与人民的关系。
二、解决好个人利益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个人利益与为人民服务不可兼得,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一种个人利益的取得,我相信社会会更加美好。其实在我们党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人民的一部分,为人民服务,其实质就是为自己服务,以微笑对人,别人也会还以微笑,赠人玫瑰,手留芳香。
以上,就是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我相信,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还会有更深的感受的!
第三篇: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 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 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党员更是学生中的精英和骨干分子,肩负着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学生党员的品性与形象是否优秀,关系着党的建设和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则更显其迫切和重要。
一、增强学生党性修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生党员与其他党员或老党员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同之处,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实情况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承认社会天平有时会更多地向利益倾斜,这样对每个党员来说都将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时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党员都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大,能够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们接受和认同怎样的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他们所接受的培养教育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影响当前、决定未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党员还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未来的社会栋梁,在广大学生中起着榜样作用,他们朝什么方向发展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都非常重要。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明确大学生党性修养的目标
作为学生党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正是他们进行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加强党员宗旨的修养和锻炼,倡导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构建共产党特殊的思想基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加强坚持理想信念的修养和锻炼。坚持理想信念,必须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加大对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党的纪律的修养,规范行为,顾全大局。
三、以创新和求实的精神拓展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渠道
学生党性培养、党性教育、党性锻炼,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应新形式,把握时代特点。利用阵地,发挥堡垒作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业余党校阵地,抓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知识的系统学习教育,把“三个代表”思想贯穿于学习的始终。采用系列授课法,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分解成若干专题,系统讲解,以达到多种形式、多条途径、多个层次,系统、连贯地掌握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严格组织生活,增强组织观念,形成规范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以制度规范法,强化和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方面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典型引导法,树立模范形象,加强与广大同学与党组织的联系。
第四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我的群众观
“群众”一词普遍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在过去,“群众”一词代表了干部和人民的区别。然而今天,党员干部的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人民的,时刻经受着群众的考验,“群众”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作风上进一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如何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职责意识,树立群众观念
坚持党的原则,领导纪检工作,负责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检查是党和国家赋予纪检监察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牢记自身职责,自觉将履行职责与服务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坚实后盾,它不是空洞虚无的概念,是具体的、相对的。在“三问四观”的思想讨论中,我认为,只有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才能正确的践行群众路线。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将群众挂在嘴上,还是放在心上?是喊破嗓子为群众,还是甩开膀子?其结果大相径庭。
树立群众观念,要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尊重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既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树立朴素的群众观,了解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问题,二、解决“四风”问题,做实群众工作
“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工作的顽敌,也是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要害是使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从根本上破坏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解决“四风”问题,首先要自省。查摆自身问题:工作中沉不下去,收不上来;浮于表面,不敢深入;只说不做,流于形式;铺张浪费,缺乏忧患意识等等,这些行为都极大的影响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微信,都是在践行群众路线道路上的绊脚石;其次要整改。整改要扎实,力求实效,将反思落到实处。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拿出“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壮士断腕”勇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最后要巩固成果。作风问题最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风”问题的存在也不仅仅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更具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结等深层次问题。想要巩固反“四风”成果,不仅要靠提高干部觉悟,加强各方监督,更 要完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斩断“四风”反复的回头路。
三、聚焦民生民需,维护群众利益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无论岗位轻重,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不能变, 心为民系、利为民谋的根本出发点不能偏,作为机关干部,我更应该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全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一是从人民需要出发,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工作的指南。例如: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接待来访的群众要耐心倾听,对待困难群众要关心,解决群众问题要用心,确保每一件实事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二是把群众的意见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最终评判标准。工作成效如何,工作到位与否,群众最有发言权,“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制定政策、评选屏蔽、考核等工作中,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他们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每位共产党员只有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自觉联系群众,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人民公仆。
第五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就郭子旭事件强烈谴责陕西省招办渎职不作为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自建党以来,我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对人民负责。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这也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因。2016年,也是建党95周年,本是盛事,但却发生了这样令当事者伤心,令旁人遗憾同情的事件。而这些事情完全是由于相关单位的失职,不作为造成的。
笔者认为有必要带读者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始末。郭子旭,陕西省2016高考文史类考生,年初参加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初试并通过。将于高考结束后参加复试。高考结束后,郭子旭本应于6月19日赴京参加复试,但此日也是陕西省英语口试的时间。按照陕西省政策规定,外语类考生应参加此次口试。当事人及家属陷入矛盾之中,为妥善处理,当事人先后咨询了京陕双方相关招生工作负责人员并被京方告知录取时不会参考相关的口试成绩,并已向陕西招生办明确发出不需要相关口试成绩的公函。陕方在沟通时一直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是机械地重复需要参加口试。当事人在矛盾和陕方模棱两可的回答中于当日赴京并获得了陕西省第三名的优异成绩。6月25日,陕西高考成绩发布,当事人考取了陕西文史类822名的佳绩,在于北外招生办陕西组交流时得到了相关负责老师的充分肯定和明确的录取意向。填报志愿时,省招办没有发出任何消息或警告,在填报工作结束后才在北外老师打电话时告知省招办不予投档,希望当事人及家属与当地机关协商。
在当事人同省招办协商时,被告知只给有口试成绩的学生投档。也就是说7人中只有3人有此机会。当事人无奈,只得投诉并寻求舆论力量。后被省招办领导要求不去究责。到现在,事情仍没能得到解决。
整个事件疑点重重
1、北外的复试时间是早已确定的,省招办明知此种情况为何还要于同时举行陕西口试?
2、省招办已表示收到了北外的不需要口试成绩的公函,为何仍然不予投档?
3、自投档工作开始,为何省招办一直没有与当事人及家属联系,直到结束后才由第三方处得知此消息?
4、既然两地考试在时间上有所冲突,那么为何还会有3名考生同时获得两地的考试成绩,这成绩的真实性是否能得到保证?
5、事关孩子前途的大事,相关人员为什么一再推诿,甚至要求家属不去究责?
一切的一切,在笔者看来都是由于省招办的渎职,不作为造成的。身为服务机构在事件发生后没有第一时间与考生取得联系,积极寻求解决,反而无理地扣押档案,机械地拿所谓的规章制度压人。这完全不符合我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更恶劣的,在家属表达不满时有工作人员不以为然,态度蛮横,甩出了“你们随便”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最为蹊跷的,也是疑点最多的是,7名复试通过考生中为何还有3名取得了陕西的考试成绩?这不禁让笔者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甚至是行贿受贿,代考替考的严重违法作弊行为?
未来在哪里,公正在哪里,此事不解决,怕难让当事人释怀,若不妥善解决,如若让孩子走上仇视社会的道路则更为社会不幸。这个责任又能由谁承担???
望有关部门能切实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公正、客观、人性化地处理,还当事人以公道,还社会以公正!
当事人及家属表示,仍将继续投诉并保留相关的诉讼和向纪律监察部门举报的权利。笔者也将持续关注此事。
距离正式投档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及人员能认真反思,及时作出解决。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