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系列述评④-群众工作制度设计三步走
群众工作制度设计“三步走”(“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系列述评④)
2011年04月19日 04:2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章军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人民图片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总的看来,有几个论断是很清晰的。比如,如何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何让工作方式更加契合现代民主法制原则,如何发挥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等等。这些题目,有的还涉及到制度设计层面,比如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等。
与此同时,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形势下的角色和定位的思考也不少。记者采访的几位党建专家认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三步曲”是:首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群众工作的“新”平台,这一步目前“迈得很好”;第二步,把“新”平台定位于服务群众,而不是代民做主,这一步仍有改进空间;第三步,加大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改革力度,以更好地体现基层群众和党员的意志。这一步现阶段各地广有探索实践,整体仍有待积极推进。
1.服务群众,搭建“新”平台
□ 群众工作难做,原有工作平台的“老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做好群众工作,先要构建便于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平台
“星级党员商户”“党建示范点”高挂在店面入口处,“共产党员示范岗”放置柜台显眼处,党徽佩戴在党员职工胸前„„在江苏省扬州市文昌商圈,除了43家单独成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更多分散在各个商铺、饭店的党员们在电子通讯、美食、精品服饰等5个行业党组织中找到了自己的“家”。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们更可谓司空见惯。站在2011年看全国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人们看到的是让人欣喜的显著成绩、巨大成效,但倘若把时间往前推几年乃至十年,人们更常看到的是对“两新”组织党建的“研究”或忧虑。那时候,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会成为“新闻”,而怀揣组织关系证明却不知道甚至不愿意表明党员身份的“白领”为数不少。
除却“两新”组织,几年前,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同样是一个“新课题”。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其实比“两新”组织党建出现得更早,不过二者的演进过程基本一致:新形势下,流动党员增多和“两新”组织激增,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与服务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党组织设置方式进行了“改变”,各地创造了很多符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建立党组织的方式方法。
人们无法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大棚”,发展现代养殖业,推进农产品工业化加工,都需要农民“团结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使资金、经验和科学技术实现集群性组合,这是市场化的要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传统的依照地域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必须调整,构建新的党组织平台,类似“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组织里”已经成为改革的方向。
事实上,需要调整党组织设置以避免出现群众工作盲区的领域还有不少: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村,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的城市社区,在城市化已经逼近家门的城市近郊农村„„新情况提出新要求,不论是党组织的设置还是做群众工作的平台,都亟须创新。“旧”的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了,“新”的自然要顶上来。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必不可缺。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表示,如果连党员都不能做到有效管理与服务,又何谈发挥党员的作用,又怎能做好群众工作?
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党建领域的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各种探索创新的举措正不断深入地破解这些现实问题。张希贤说,建立符合要求的群众工作“新”平台,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一步,可以说,这一步我们迈得很好。
2.为民办事,探索“新”思路
□ 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党员干部,欢迎什么样的基层党组织以及它们的负责人,需要什么样的党员代表?为民服务,应是最好的答案
且看下面几个场景。
在中部,惊蛰刚过,春耕正忙。湖北省从3月起组织省、市、县三级7万多名干部,奔赴全省每个行政村,开展为期3个月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组要深入到全省26018个建制村,干部的足迹要踏进全省1062万个农户的家中。
在东部,浙江省淳安县在全县全面推行了“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负责为群众代办有关政府事务以及需转送到乡镇办理的事项。受益的界首乡施家坪村村民方有田说,“代办制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我家孩子今年的意外伤害保险就是我们村党支部书记给代办的”!同样“受益”的施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陈宝才说,“这个制度实际上是‘村民动嘴,干部跑腿’。我们村干部工作量是大了不少,但省去了群众很多麻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戴,我们开展工作就更加顺利了”。
在华北,河北省保定市在每个乡镇建立行政便民服务中心,每个县区建立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全市2.1万多名股级以上干部纳入亲民爱民帮扶体系,每月“逢五”近万名机关干部到6598个群众工作站听民声、解民忧„„
从这些场景里,人们看到了党员干部尽心尽力服务群众的身影。如果要问,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党员干部,欢迎什么样的基层党组织以及它们的负责人,需要什么样的党员代表?为民服务,应是最好的答案。
海口市公安局长彭晓敏曾经疑惑,为何警方加大执法力度,做了许多便民工作后,不但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反而还有一些群众对我们产生不满?他找到的答案是,不要怪群众不理解,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些警察在执法和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在工作细节和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群众自然不高兴。”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说,做群众工作,党员干部首要是服务好群众。不仅要树立服务群众的理想观念,有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还要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细节和方式方法。如果为民服务不尊重民意,总想替民作主,甚至越俎代庖,不但没有好效果,反而会招致群众的反感甚至反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龚维斌认为,许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方面做得很好,群众也认可他们。但是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些“欠缺”。“‘欠缺’就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就
像消除党组织建设的空白点一样,也要让这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观念与方法上有改进。”他说。
3.选举改革,纲举方目张
□ 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改革,不仅增进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合法性基础,也更好地体现了选举人的意志,这对做好群众工作意义非凡
“121∶32”,当计票结果在小黑板上公布出来时,表情一直很凝重的陈家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现场数百名党员群众的掌声中,他起身与竞选对手来了个拥抱。这是一年前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场景,已在浦口区永宁镇侯冲村担任10年支部书记的陈家贵先后击败了4个竞选对手,再次当选该村党总支书记。
陈家贵坦陈,和竞选时的心态不同,得到了“信任票”,当选后面临的就是如何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如何为群众服好务的问题。
适逢村党组织换届之机,南京市806个村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再加上前一年全市363个城市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公推直选”的实践,“公推直选”产生领导班子在南京市基层党组织的换届中实现了全覆盖。
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全覆盖”。“公推直选”最早发端于四川省平昌县10年前的乡镇一级党委选举。“公推”,是指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是一个初始提名的问题,目的是增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合法性基础;“直选”,是指党员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目的是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从一隅探路到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公推直选”成为近10年来党的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与此同时,各地还探索出了“两票制”、“两推一选”等做法,丰富了基层选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张希贤说,这些选人制度的改革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意义非凡,说它是做好群众的根本性举措也不为过。他认为,虽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有群众立场,但乌纱帽是“上面”给的,有些党员干部难免会眼睛只盯着“上面”,很少顾及“下面”,很难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也认为,需要进一步在基层实行选举制度改革。以授权方式的改革,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服务,促使各级党组织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这其实是抓住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抓住了纲举目张中的“纲”。
第二篇:“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系列述评①-为群众办事为何还被挑剔
为群众办事为何还被“挑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系列述评①)
2011年03月22日 02:5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宏君
人民图片
编者按: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党90周年。回顾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群众路线。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如何清醒地认识其复杂性,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方法,务实的作风做好这一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大课题。从本期起,《党建周刊》推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干部感慨:“现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
为什么群众工作难做了?是群众不通情达理了?还是群众更“挑剔”,对干部不领情了呢?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只需我们端上一杯水,说上一句暖心的话,诚恳地道个歉,不少群众就当场流泪,积存多年的怨恨顷刻间烟消云散了。”一位基层公安局长说,其实真正不讲道理的群众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通情达理的。
现实是,让领导干部相信群众上访、“闹事”自有其道理,并能心平气和地静下心来倾听群众的诉求,在实践中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利益多元
群众工作越做越难
有一位基层干部说,有些群众“不顾大局”给改革发展稳定添乱,社会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就着,感觉压力很大。
有的干部说,群众“只看到自身利益”,就是不愿相信政府的说法,哪怕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在与基层党政干部接触中,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发现,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群众工作很难做,“其实背后都是个利益问题”。利益问题不解决,群众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高新民说,尽管党的群众工作有着宝贵的传统,经验也十分丰富,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今天的群众工作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群众基础发生了多方面变化,比如:代际更迭,使得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市场经济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分处于多个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呈现碎片化。另一方面,作为群众工作的施行者——执政党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社会身份复杂了,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利益群体,党员的社会身份就包含有多少利益群体;二是干部队伍经历几次代际更迭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与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党员干部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织,又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结合在一起,的确给党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了重大考验与挑战。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在“能否公正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主要是能否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格局,基层各种利益矛盾能否得到公正、及时的化解。高新民分析,如果说群众工作难做,首先难在宏观制度方面,主要是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群众把怨气撒到了基层干部头上,导致基层具体工作难以推动。
对此,来自中央的新要求十分明晰: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群众的就干,不利于群众的就不干,决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同时,要坚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
然而,现实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有的能够与这种变化相适应,有的则明显不能适应,习惯于用传统的强制性手段对待群众”,高新民说。
群众利益能够协调
早在2008年,人民论坛杂志组织了“群众最喜欢的干部类型”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对群众有感情、讲诚信、工作有建树。其中,“对群众有感情”排在了第一位,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华说:“我不主张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目标而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不能让新农村看着光鲜、住着辛酸。”
显然,“对群众有感情”不是空洞的,绝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目标”而违反群众意愿,擅自替老百姓做主,“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因为群众最看重的首先是你是否真正从他的利益出发。
有位基层干部坦言,目前基层替老百姓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好比说一个城市、社区未来10年、20年要变成什么样儿,没有人和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商量,少数地方甚至出现过领导一句话就决定一条街道、一个村庄是否拆迁的事情。个别地方做完规划“蓝图”,马上就建沙盘模型,很快就汇报到上级或者请领导参观,大宣大讲我们这个地方要怎样怎样发展,宏伟目标要怎样怎样实现„„至于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怎么想,他们同不同意?没有人关心。
“当务之急是解决底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县域以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拆迁群众的利益补偿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
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因拆迁引起的纠纷层出不穷,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紧张冲突。人们不禁要问,大家所乐见的城市发展为什么会引起如此抵触?
可以说,这里有干部作风的原因,对群众冷漠,方式简单粗暴,导致群众难以接受。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利益。常能听到一些基层群众议论:干部都讲“执政为民”,我就是那个“民”,我没感觉到你在为了“我”,反倒觉得你损害了“我”。你把我们的土地以每亩两三万的补偿征走了,变成国有土地招拍挂,一转手就是几百万,开发商一转眼多少亿进了腰包。地方政府的GDP上去了,干部的政绩有了,个别领导好处拿了,可我们住房看病、上学就业、社会保险、环境污染,哪一样是轻松的?
“不轻松”的农民自然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与不满情绪,甚至开始“漫天要价”。有学者调查认为,在基层的各类矛盾纠纷中,农村的几乎占50%以上,除了邻里、朋友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外,许多矛盾的另一方就是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在这些矛盾中,基层干部们有的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有的虽然是解决和调停矛盾的“第三方”,但由于态度粗暴强势,没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成为群众眼里的“被告”,继而引发上访。
可见,公正协调各方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但在体制转轨期,由于法制不完善、对旧体制的改革不彻底等原因,各种非规范的求利行为“乘隙而生”。张希贤认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非规范的求利行为,导致利益失衡,因而必须强化利益约束机制,规范转轨期的求利行为。
不与群众争利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解决好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前提和底线是做到不与民争利。
广东一位县纪委书记表示,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下,名义上“七站八所”由镇统管,事实上“有权、有钱”的站所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人员、经费由垂直管理部门负责。而行政权力部门化,导致直接与民争利。目前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不及时、降低政策标准的问题。此外,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涉及村干部挪用和侵占集体资金、强行或不公开招标投标低价承包集体山林土地、鱼塘虾池、海滩涂等由自己经营,或是暗箱操作、收受他人好处,把集体山林土地等承包权低价承包给他人经营。
造成这些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因素之一是,不公开不透明。这位纪委书记表示,尽管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已有明确的规定,但依然存在摆花架子、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在重大决策上,未能做到明细公开;公开好的,不公开存在问题的;公开群众平时了解的,不公开群众需要了解的。公开内容避重就轻,公开不碍“大局” 的问题,不公开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比如,在财务方面,公开简单的账面数字,不公开详细的情况;公开总收支情况,不公开群众最关心的招待费情况。这些现象导致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干部说话没人听,遇到敏感问题很容易形成对立心态。
同时,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中央要求的各种民主决策、监督制约等制度在镇村一级缺乏规范的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也是重要因素。
张希贤认为,不与民争利,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底线。要守住这一基本底线,需要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员大会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两委”班子议事规则等各项制度,确保村级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集体资金管理由集体讨论决定。“实践证明,群众工作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根子在于党在基层的领导体制。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有体制创新作保证。”张希贤说。
第三篇: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述评文库
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述评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65年前,毛泽东用这样的比喻,形象描绘了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5年后,中国共产党在谋划“十二五”蓝图时,再次深刻阐述了“种子”和“土地”的紧密关系。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鱼和水,血与肉,种子同土地,对于党和群众的关系,不同的比喻表达的是同一个深刻道理: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能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
“党员干部真心为民,群众就会民心向党。”这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的“群众观”。他在农村基层摸爬滚打了30年,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利益,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民解难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农民出身的他经常说:“农民群众是伟大的、智慧的。”正是他善于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很多被称为“刁民”和“钉子户”的人,在他的感召下,都发自内心地对共产党竖起了大拇指。
“有人说基层干部全靠一张嘴,在我看来,群众工作要捧出一颗心。”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公安局政委交巴这样解释群众工作。他说,“只要真心实意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没有什么障碍不能沟通,没有什么纠纷平息不下来。”
从警35年的群众工作经验,使他认为,群众工作功夫在“事”外:如果群众感觉你是他的朋友,就信你的,你若说自己是警察、是多大的“官”,群众未必认。
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只能归于人民并造福人民。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蔡长水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
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进一步深化,群众工作才能进一步深入。
站稳群众立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工作取得新进步。
同时,中国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日益多元,思想观念剧烈变化。群众工作产生了不少新情况,面临不少新挑战,出现一些新问题。不少党员干部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
“基层群众工作难,但把群众当亲人并不难。”全国道德模范、原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巡视员吴天祥,谈起自己做群众工作的体会时说,“要促进社会和谐,除了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关键还要把维护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
尽管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吴天祥仍然坚持每天上班、每天接待上访群众。近30多年来,他9次参加义务献血,4次跳入长江救人,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6名孤儿,结识了300多个“穷亲戚”,为许许多多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原局长张云泉,和吴天祥有着同样的观点:“当前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难做,核心问题是一些干部将自己和群众对立起来,认为满足了群众的要求,就会触及部门和自己的利益。”
在号称“机关第一难”的信访工作岗位上,张云泉整整工作了26年,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为了群众,就会得到群众拥护;依靠群众,就会拥有无穷动力。
涉及2000多户居民的红椿巷旧城改造区域,是浙江省东阳市中心仅剩的一处棚户区,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多年却动不了。“为什么反对?因为十拆九不公,我们老百姓怕吃亏。”75岁的居民徐理纲说。
工作小组进街入户听取意见,按照群众意见修改了拆迁安置方案,并在报纸公示,公证机构、社会各界组成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政府把政策大权交给拆迁户民主商议,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维护。于是,搁浅了十年的动迁工作短短90天内完成。
民生问题大于天。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教医保,从生态环境到社会稳定,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创新工作方法———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总结运用成功
经验并不断创新,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1月9日,76岁的菜农张会全在河南郑州街头卖菜时,被执法的城管掀了菜摊,还挨了打。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激起了千层浪”。
几天之后,打人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虽被停职,但由此事引发的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讨论却没有停止。
同样是面对摊贩占道经营的城市管理难题,贵阳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对集中、规范设置临时摊区,为摊贩保留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城管执法人员由以前的“围追堵截”变成为摊贩搞好服务。
“占道经营的摊贩主要由困难群体构成,他们靠摆摊维持全家生计,普通市民也有寻找便宜、便利的摊点消费的需求。”贵阳市城管局局长莫惹说,创新管理方式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群众工作方式逐渐“失灵”,用基层干部的话说,就是“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
“处理社会转型期的新矛盾,各级干部既要认真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从事多年干群关系研究的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郝宪印说。
近年来,上海市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柏万青成了大名人,虽然无官无职,却是万人追捧的“老娘舅”,调解纠纷一言九鼎。在网上,“柏阿姨”同样名气不小:找她排忧解难的微博“粉丝”将近万人,她成了网上“微博调解员”。
一些政府管理部门也开始利用网络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在广东,省公安厅及全省21个地市公安局网上微博互相链接,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微博群,传达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在北京,市公安局同步开通“平安北京”官方博客、微博与播客,构成三位一体的网络公共关系平台„„
构建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让制度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强保障
12月15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公开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全文,征求公众意见。根据意见稿,行政强制拆迁将取消。这一旨在从制度层面解决拆迁产生问题的规定,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和城市各项建设的推进,土地及其上面房屋的征收补偿等,社会各界关注。而其中产生的暴力拆迁,以及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极端对抗等,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房屋的征收、补偿是原来拆迁制度的核心问题。把拆迁的目的搞清楚,把补偿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制定这一条例,将为处理类似棘手难题、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这既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也是群众工作制度性保障的体现。
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采取临时抱佛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是做不好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近年来,各地关于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性探求不断推进。
2007年4月,海南省万宁市选择山根镇横山村试点推行镇三套班子党员成员联系镇党代会代表、镇党代会代表联系村党员、村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为增强工作实效,紧接着配套推出“三问”制度,即党员问群众、支书问党员、支委问流动党员。针对解决“问”出来的问题,又推出市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每2人帮扶1个镇、每人帮扶1个村和1名特困党员或群众,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万单位帮扶1个村和若干名特困党员或群众,每1名副科级干部及每4名党员各帮扶1个贫困户的“三帮”制度,从而形成“三联三问三帮”联动工作机制。2007年9月,万宁市在全市推广这一制度。
河北保定在全市乡村建立群众工作站,将群众反映的问题逐级向上汇报并协调解决,为他们表达利益诉求畅通渠道。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许多专家建议,做好群众工作建立起制度保障,既要不断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又要紧密结合实际健全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制度、党和政府驻澳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更富成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党的智慧和力量源泉。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就一定会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怎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在党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要以政权的力量推进改革,这就使得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增大;我们要实行对外开放,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就会影响和腐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相应的法制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也会给种种消极腐败现象以可乘之机,存在各种大案要案易发多发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党的作风建设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一些贪图暴利者为追求最大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领导干部。由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收人差距逐步拉大,容易引发一些意志薄弱者心理失衡、私欲膨胀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和发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防止和克服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做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必须深人实际,深人群众,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深怀爱民之心,悟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时时处处重实际、办实事、说实话、求实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和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发生,坚决查处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对新形势下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新形势下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思考
作者:盛真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11期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高校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必须把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制度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一、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人民群众主体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党群关系的内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必要性,把做好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一,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践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第四,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确保“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现,需要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学校党委周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二、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主要任务
在新形势下,建立高校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民生。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二是教育引领。要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服务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要通过学校各级党组织安排部署,让党员主动去做,也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让群众知晓并主动配合参与。
三是真抓实干。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四是强化服务。当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抓好“四个方面的服务”,即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教职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五是倾听呼声。健全和完善绿色通道,使广大师生员工能够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快速反映意见和建议。
三、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举措
建立高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要解决的是保持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的制度化建设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健全增强高校党员宗旨意识的学习教育机制。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促进党员宗旨意识的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和完善高校领导干部工作联系点机制。我们要结合班子成员分工,建立高校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班级等不同类型的基层联系点,扩大与基层群众的接触面。同时,还要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系。高校领导干部应坚持下基层,把群众放在心上。
三是建立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群众利益无小事,高校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确保作出的决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四是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高校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监督,使广大党员经常处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尤其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
五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根据高校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要求,一方面,对党员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作为考核、民主评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几年受到批评的党员,给予降职、免职处理。(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第五篇:区总工会实行“三步走”,切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终极版
区总工会实行三步走,切实推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区总工会紧紧围绕建设深受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始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聚焦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取得职工群众真正满意的成效。
------第一步请进来听、走出去征、面对面谈,在开门搞活动中广纳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及建议
**区总工会把学习教育、查找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听取意见,突出抓好三查三治,即查宗旨意识牢不牢,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之病,进一步密切工会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查工作作风实不实,治虚浅松浮、不负责任之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查精神状态振不振,治慵懒散乱、贪图享乐之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区总工会通过召开由基层工会主席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收集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13条。还由任人大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程炳荣同志带领班子成员到市总工会主动征求上级领导的意见和建议7条。区总工会党员领导干部下企业、进社区,与职工群众面对面座谈、互动交流,征求意见和建议39条,探讨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方法措施,并在工作中紧抓整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第二步下企业、心贴心、促和谐,在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增进感情
**区总工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把力量沉到基层、把心思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到基层,努力当好职工的知心人、贴心人、娘家人。区总工会党员干部到企业一线调研,与群众倾心交谈,听真话、摸实情,弄清哪些是群众最希望了解的政策,哪些是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深入基层调研时,我们发现劳动报酬的增长、工作时间不固定、不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都是企业主和职工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区总工会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并与企业主多次进行协商,指导他们严格协商程序,确保工资集体协商的规范运作。全区45户企业通过平等协商为职工增长工资,增长幅度在9%-15%,既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一致欢迎。
------第三步建制度、立规矩、办实事,在聚焦四风狠抓整改中赢得职工群众满意
**区总工会从职工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宗旨,坚持边整边改、即知即改。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特困职工提出两节集中救助解决了可以过一个祥和的春节问题,但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区总工会研究决定对全区特困职工实施按月救助帮扶,并发放救助卡,每月向卡内注入救助款100元,特困职工持卡到帮扶中心爱心超市刷卡,领取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将此做为救助规定长期坚持下去,受到了特困职工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