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七章)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一、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1)基本原则:以形态相似性为主(2)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魏泰克五界说: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二、环境及相关概念、环境: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在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2、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一定影响的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一般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三、光与生物、生理有效辐射:可被植物吸收的光(红、橙—叶绿素,蓝、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不同光质的作用:红光—糖的合成,蓝光—蛋白质的合成,强烈的紫外光对细胞原生质有破坏作用,导致高山植物茎节短小,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导致花朵艳丽。、光强与植物动物: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晨昏性动物
4、光周期现象与植物: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成三类:长、短日照性植物和中间日照性植物。
四、温度与生物、极端温度对植物伤害:(1)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调,破坏水分平衡,灼伤植物体等(2)冷害、冻害、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高温:形态—外表结构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2)对低温: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
3、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低温:形态—贝格曼定律(体大保温、体小散热)、阿伦定律(寒带哺乳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变小,减少散热);生理—增加产热量,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温度;行为—冬眠、迁移(2)对高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行为—夏眠、迁移
五、水与生物、水分状况与生命活动:(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4)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5)通过蒸发和散热可降低陆生生物的体温,对于生物的热量调节和代谢有重要意义、与水分数量相关的植物生态类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旱生植物
六、空气与生物、空气的化学成分对生物的影响:CO2、O2、污染气体(硫化物、氟化物等)2、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机理:(1)吸收污染物(2)减尘:表面黏液、绒毛等吸尘(3)杀菌(4)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CO2、空气的运动(风)对植物的影响:积极:(1)旗形树冠(迎风面失水过多)
(2)强风导致风倒和风折(3)传播种子(4)补充CO2不足(5)降低叶温
(6)传播花粉;消极:焚风—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作用,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七、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不同物种,为自
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带来不利。、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捕食作用:(1)概念: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
象。(2)生态学意义:并不总是有害的,一方面捕食者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力量淘汰了有病、衰老或其他方面不理想的被捕食者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者种群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物种群间和生物与环境负荷间的平衡。、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1)原始合作:又称互助,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
彼此从对方收益,但它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
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1)概念: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类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3)相对性:环境条件经常变化,使得原来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征变得不适应了;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改变本身原来的某些适应的特征。
第三节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九、种群
种群:(1)概念: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2)一般特征: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十、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2、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
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十一、种群的种类组成、决定群落种类组成的因素: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
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越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生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
中多,这种现象称作边缘效应。、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大,则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关
系较复杂,每个种具有更自由和宽广的食物选择范围,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即使一部分群落要素失衡也不致破坏其整体特性,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程度,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
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十二、群落外貌、群落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外部总体相貌。2、生活型(生长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
十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1)垂直(成层性):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性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成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2)水平(镶嵌性):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单元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群落中,这就是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主要结构—镶嵌性。
十四、群落内环境
群落的环境效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高湿度等
十五、群落动态、季相:群落外貌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的现象。、群落的演替:(1)概念:指在同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依次
代替的过程(2)原因:环境变化;生物繁殖与迁移;群落成员各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新亚、变种出现不断分化;人类活动(3)类型:按发生基质分:原生演替(裸地上)、次生演替(破坏后);按演替方向分:顺序演替、逆行演替(被迫倒退)(4)系列:原生水生演替系列、原生旱生演替系列(5)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性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作演替顶级。
第四节 生态系统
十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动态的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3)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十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
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的流通系列。(2)类型:捕食(活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网:(1)概念: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
流通网络,即食物网(2)生态意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程度。一般来说,生态子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营养剂:(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食
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乘坐一个营养级。(2)数目: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营养级位置越高,属于这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可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生物的生存。、生物的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主机富集的现象。
十八、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通过各级营养级时能量损失的原因:天然群落的光合作用只利用有效
光能的1~2%,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有一定数量不被摄食,消费者不能全部消化吸收食物所含的能量,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必须呼吸以维持生存,在食物链中也存在能量损耗及其他浪费现象。、生态效率: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利用前一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3、生态金字塔: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个体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意义:维持生态系统除需要能量外,还需要有各种
化学元素。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所需能量必须固定和储存在这些无机物构成的有机质分子键内才能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作功,否则能量就会散失。其次,水和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也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因此,物质同能量一样重要。(2)类型(据范围、途径和周期不同):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N、O、CO2等)、沉积型循环(P、S、I、K、Mg、Fe等)
十九、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系统平衡。(2)维持机制(调节、反馈机制):正反馈:抑制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稳定状态;负反馈:加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稳定状态。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十、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据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分析)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二十一、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
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主要特征: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变化;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一般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十二、城市生态系统、特点:以人为主体;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
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调控途径:(1)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工艺流程,提高系统和经济的生态效益(2)建立协调共生关系,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和完善城市集体的协调公升能力(3)应在管理部门和城市居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客服管理决策中的短期性、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城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三、生物多样性、概念: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植、微)物种及其遗传和生态
系统复杂性的总称。、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选择价值、中国生物多样性特点:(1)种类多(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
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保护方式:(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离体保护
第二篇:综合自然地理总结
综合自然地理总结
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习技能得到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回归大自然,体会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践,锻炼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首先,我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和保护,会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技能。其次,观察每一个实习点的自然状况,有疑问马上和同学讨论,主动找老师帮忙,解决疑惑,不但丰富了知识还加强了师生情感和同学间的凝聚力。再次,我们对构造运动、褶皱、背向斜、风化、化石、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地貌、河床地貌、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地理分布、土壤调研、水文物理特性、河流污染及治理、峡谷地貌、植被分布、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形图使用及气候气象相关运动、作用、现象、地貌等有了更加深层的认识,尤其是喀斯特地貌中的钙华、峰林、峰丛、波痕、溶洞、峡谷、刃脊、孤峰等的认识以及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与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区别有了深入的理解,为我们以后的学习、科研、管理工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这次野外实习不断巩固了我们的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知识,还提高了野外综合素质,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我们野外实际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并学会了许多也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从中得到更加充分地领会。
我们在获得众多的收获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带的地质罗盘过少,准备的资料过少,在某些风景区个别同学注重拍照纪念忽略了对自然本身的观察、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以后的野外实习中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吸取经验,克服不足,力求全面。最后,感谢老师们的指导,辛苦讲解。
第三篇:自然地理外野实习总结
16级自然地理外野实习实习总结
本次野外综合实习历时14天,以提高专业文化素质、将地理科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地理科学方法、更好的开展日后专业学习为目的,主要对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和翠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貌、地质、植被、水文进行了全面性的考察,并且前往高陵区马家湾实地探查泾河渭河交汇情况。
一、具体行程 9月11日 晴
早上8点30出发,中午抵达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短暂休整,下午2点30在三名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108°34′E,33°47′N,海拔1512KM},沿路观察山坡土壤分层情况,了解节理这个概念在实际山体中的表现,观察红桦、油松、锐齿栎、华山松等植物,了解其生态习性,辨别方法。并且观察到河道中央出现大型巨石,部分河道岩石堆积,出现地下流水通道的现象。9月12日 晴
早上8点出发,乘观光车抵达入山口,开始登山,观察到随海拔上升,桦木逐渐取代松木的演替情况。并且观察到溯源侵蚀、崩塌地貌、千仞壁、肠状混合岩、石海、石河等。了解了杜鹃树、秦岭箭竹、牛皮桦、冷杉等植物。抵达高山草甸,瞭望冰晶顶{冰川地貌},爬山很累。
9月13日 阴天 早上8点20出发,抵达一个坡面,进行10m×10m样方调查,调查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并且学习测量坡向和坡度。下午2点出发,手持罗盘测量岩层走向,做出土壤剖面,测量土层厚度,并且用环刀、铝盒取得土样,带回驻地。9月14日 晴
早上8点30出发,沿路采集植物样本,本组采集到45种标本,下午集体在驻地对其进行鉴定和压制。9月16日 晴
早上8点20出发,赶往翠华山地质公园,了解秦岭形成,学习翠华山演变经过,及其山崩地貌形成原因,理解地质的各种现象,{节理、岩脉、条带混合岩、}和矿物的特点,冰洞,风洞很有特点,下午3点30开始下山。9月20日 晴
前往高陵区马家湾泾渭交汇处,观察河道,河床阶地,河漫滩,泾渭分明。
二、组员表现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小组共有九人,九人团结合作,很好的完成了实习的各项任务,其中四名女生认真细心,弥补了男生的弱项,表现优秀,值得提出表扬。
三、实习总结
虽然实习前的连阴雨让我不由得担心实习的安全问题,但是天公作美,实习期间天气一直很好,太阳虽没有夏日的毒辣,但山顶紫外线依然很强,组内多人晒伤,山路陡峭崎岖,每天实习回来,大家都已经筋疲力尽,实习的过程又苦又累,但是充满了互助的温暖,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互相帮助,团结起来,实习路上不仅有汗水,更有欢歌和温暖。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体验到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快乐,对于专业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和提升,让教与学有了更好的互动,促进了同学与老师的交流,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让我们更加热爱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个专业。
最后感谢老师们的无私付出!
第四篇:地理科学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共)
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环境:1
2.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29
3.正反馈:59
4.负反馈:60
5.地域分异:66
6.纬度地带性:70
7.经度省性:71
8.省性分异:75
9.综合自然区划:99
10.双列系统:109
11.景观:125
12.土地:144
填空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三个性: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
6.节律性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7.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8.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异、热力分带性、海陆起伏分异、大陆外形格局
9.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10.区域性分异:区域性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
11.在局部范围内地形的高度、坡形、坡向、坡度及其组合关系决定了不同地貌不为环境的差别。
12.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域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13.综合自然地理学传统的三大内容: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位、土地科学
14.地带性区划单位一般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亚地带的等级系统
15.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简答
1.地域分异的尺度:67
2.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的异同:78
3.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82
4.自然区划的原则:100
5.双列系统相叠置的联系单位序列:115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35
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38
8.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47
9.土地类型学包括了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分等三个内容,他们的差别与联系:151
论述
1.中国三大区的特征 113
第五篇:学期末总结
在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一(13)班已发展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心灵健康,积极向上,有竞争,但,是和谐的竞争。每个成员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都热爱着这让他健康成长的集体。
一学期过去了,为了让集体成长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班训的拟定
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知道,中学阶段的学习,初一年级尤为重要。学习中需要的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都在这个年级形成。所以作为初一班主任,培养学生这三方面就是我初一学年工作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把我班班训拟定为“积极、严谨、超越”。
一个集体的成长,一个个体的成长,需要目标的引领,没有目标,就如一艘随意航行的船只,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为了让这个集体,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迅速成长,我很重视班训的拟定。
初一是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的成长目标还不是很明确,很多学生还没有上进心,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但又因为他们是孩子,易于培养和塑造。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上进心,我把班级的最终目标确定为“超越”,具体是“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超越它班”,让个人,让集体卓越。
一个个体的成长,需要积极主动,一个集体的成长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而初中学生往往缺的就是这个,所以我提出为了实现“超越”的目标,我们需要“积极主动”。无论学习上,还是各活动上都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
有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习惯也尤为重要,若在起始年级没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后阶段即使有了学习热情,也会很吃力。所以学习中严谨的学习态度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而严谨的学习态度正是多数初一学生所缺少的。
二、班委的建设
目标的最初体现就在班委的选定上,当上午的班会中提出“积极主动”后,我就指出,班干的选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将不会当选。在自我介绍时便有许多同学自愿担任班干。
班委建立后,对班干提出的要求就是“积极”、“严谨”地来管理班级,时刻想着关心、管理班级。甚至要想到老师没想到的,让自己成为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的得力助手。为了让他们有信心,并能积极管理,指出,犯错没关系,但要是做不到“积极主动”即撤职。同时指出要各司其职,又要团结协作。
一学期了,班委没有大的变动,每一个班委都积极地参与班级的管理,特别是班长和两位管理卫生的委员,真正做到“积极”、“严谨”。班级常规成绩的取得,他们功不可没。让我难忘的是只要是他们管理的一环被扣分,他们是极为内疚,很是自责。真正把管理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我在评语上向他们表示感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懂得,让他们下学期更加努力。
三、成绩的取得
在以上目标的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积极努力下,一学期来,班级取得 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学习上,前半学期,学生未能适应初中生活,还没做到“积极”、“严谨”,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尖子层人数欠缺。但到期中考试前,学生在学习态度和习惯上上了一个台阶,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取得年级第三和年级第五的较好成绩。
在各项活动评比中我班也取得骄人成绩。我班多次被评为“我们的教室最整洁”、“我们的包干区最整洁”,黑板报评比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广播操比赛中获得第六名;在美化校园系列活动“立大志,做小事”录音小故事比赛活动中获组织奖;体育节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奥运知识竞赛一等奖;体育节获道德风尚奖;艺术节五人获一等奖。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在“狼”专题活动中,同学们的突出表现,有的同学甚至为了活动忙碌到深夜,让我感受到同学们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积极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有在我生病的一周里,班干积极管理班级,主动与我联系,使得没有班主任的日子里,班级没有大事故,一切有序地进行。还成功地以辩论形式开展了一次班队活动,获得听课老师的好评。
我常想,成功的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自信的人才。我很欣慰的是我班同学很自信。他们课堂上很是活跃,常有精彩的让任课老师惊叹的言论。在叶敬国老师上的语文课《伟人细胞》和陈可兵老师上的一节地理课上,表现尤为突出。
成功的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有爱心的,懂得感恩的人才。我同样欣慰于我班同学的爱心。在朱丹丹同学心情压抑期间,室友及其他同学给予很大帮助,有同学陪她散步、聊天,有同学主动帮助复习功课,全班同学还在自发地一起织千纸鹤给生病住院的她,让曾一度失去生的希望的她重拾生的欲望,如今她已返回集体,眼中少了忧郁多了快乐。还有在我生病期间差不多一半同学给我电话或信息问候,有家长告诉我有同学竟哭了。懂得感恩,有爱心就是有情义,情义无价。
另外,现在学生,一般安全、节约意识淡薄,而我班同学的安全节约意识却是很强的。学生们的饮料瓶是放在一起,为班费集资的,虽然最后在生活委员的联络下只卖得九元钱,但他们的节约意识我想已有体现。有时放学后向教学楼看,常看到只有我班的灯是关掉的;你若在教室没人时来我班,教室门肯定是锁上的,包括阅览课时。
班级取得的成绩,在我与同学们努力的背后,有领导和任课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张主任与沈老师常主动及时地给予我和同学们以指导,郑老师也常及时地告诉我班级情况,特别是存在问题让我得以及时处理。特别是我生病期间,让领导和任课老师操心不少。这让我很欣慰,因为有关心,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