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汝城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汝城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何好生 何曼霞 何淑艳 朱小英 朱玉萍 朱敏方 黄金山
摘要:本文对汝城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展开了实地走访、调研,综合分析了当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有关问题。基本找准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初步提出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等相关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思考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汝城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抚政策和措施,以全县创先争优和作风大整顿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群众点着力为农村空巢老人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仍令人担忧。一是空巢比重大。据省老龄委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底,我省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495.3万,其中空巢老人占45%;郴州全市农村老年人口达95.3万,其中空巢老人占43%;汝城全县农村老年人口达10.5万,其中空巢老人占41%;部分村庄空巢老人所占比重更大,如该县卢阳镇云善村空巢老人达19.4%;横巷村达22.3%;津江村达26.2%;东正村达19.8%;新井村达29.3%。二是身体状况差。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状况普遍较差,患有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疾病的偏多。汝城有关调查显示,全县农村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差的占其总数的33%,其中患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病的占21.2%;据大坪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全镇农村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差的占其总数的35%,其中患脑血栓病的占8.7%、心脏病的占13.3%,患其它疾病的达78%。调查中还发现,少数身患重症的空巢老人,有的长年卧床不起,需要专人服侍;有的长年打针吃药,经济压力巨大。三是精神安慰少。交流中发现,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心里有话没人说,家里有难无处诉,得不到亲情抚慰,老人内心缺乏依赖感;少数老人甚至对生活没有兴致,处于一
种无奈、无趣、无欲的状态。一些农村空巢老人平时就到寺庙烧香敬神,以特殊的形式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藉;少数老人长期脱离群体,用自闭的方式孤度晚年。四是生活负担重。调查了解,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生活负担较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大部分空巢老人靠种植、养殖所得维持生活(即使得到子女生活补贴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替子女抚养、照管下一代,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能力降低,处于半失劳能甚至全失劳能状况的逐渐增多,有的年岁已高、起居困难,有的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生活照料成为晚年一大难题。据卢阳镇有关统计,全镇农村类比数高达56%。
二、成因分析
笔者一行通过深入村组逐户走访、座谈、调研,基本找准了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其原因错综复杂。
㈠物质生活需求的缺乏是农村空巢老人所承载压力的主要因素。农村空巢老人身心负荷重、压力大,主要是生活上缺乏保障。一是经济上无固定来源。在农村空巢老人中,有能力种田种地的,也只能解决基本糊口问题,有的还要承担孙辈的抚育支出;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给予,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保障,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面临的主要压力。二是生活上缺乏贴身照料。由于分居城乡两地,大多数子女无法在老人身边服侍料理。如暖水镇东村村78岁的朱德善老人,眼睛患有白内障,两个儿子长年在外地,夫妻俩相依而守,生活中最难的是饮水问题。“空巢”而居,无人照顾,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面临的直接压力。三是权益上缺乏维护能力。由于受年龄层次和文化程度的制约,农村空巢老人对自身权益的保护,大多显得无能为力。安全有隐患,矛盾难化解,使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㈡社会经济发展运行加快是农村空巢老人形成态势的主要因素。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内地人口中,60岁
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我省早在90年代末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是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基础。二是城镇化发展进程加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多数子女与老人分居城乡两地。据调查统计,该县农村劳动力总数30万人,其中2011年外出从业人员达
9.6余万,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城镇化进程加速,促使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三是传统家庭结构转型。由于农村人口的多方位流动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传统家庭结构逐步分离,四代同堂已比较少见,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
㈢精神赡养的缺失是农村空巢老人心态不安心理落寞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精神慰藉。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在外务工,即便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孝心不够的几年都不回家看望老人。农村空巢老人长年没有亲人的关心,缺少应有的精神安慰,不免造成心理落差,产生强烈的空虚感和失落感。二是缺乏精神关注。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人们的普通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差距。部分子女认为,能够在经济上给予是对老人最大的孝道;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扶助关键是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精神生活问题是次要的。在这些模糊思想的影响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三是缺乏精神娱乐。①是村一级基本没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娱乐没有去处;②是活动缺少组织,村干部人数少、事情多,很难有精力来协调组织活动;③是内容单调,大多数空巢老人除了看电视、聊天、听广播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娱乐。㈣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堪忧的主要因素。害怕生病是调研走访中听到最多的话题。其原因主要为: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新农合政策因其社会保险、互助医疗的属性,需要患者乃至整个家庭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保证;特别是受新农合医疗项目范围、费用报销比例等限制,如遇患重大
疾病,个人缴费部分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多数老人无力承担。二是受医疗条件的制约。受经济基础及医疗资源等影响,多数乡镇、村级的医疗条件很难满足多层次医疗的需求,特别是一些重大疾病只能往县以上大医院转诊,而省、市级大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又令人望而却步。三是受护理条件的局限。在走访中了解到,多数老人患病特别是卧床时,都是夫妇相互护理;若是独居老人,有时卧床几天都无人知晓,更难得到良好的护理。
三、几点建议
㈠、创新养老机制,推行“多渠道并举、全方位覆盖”的扶助模式。一是推行政府“买单”,扩大高龄补贴的覆盖面。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以60岁及以上的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设定不低于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的高龄补贴发放标准,对已试行新农保的地区,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参保,使其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又享受差额部分的高龄补贴;对无能力参保的特困户空巢老人,以及还没有试行新农保地区的空巢老人,由政府统一核定后,按标准全额发放高龄补贴,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问题。二是降低准入“门槛”,拓宽社会化养老渠道。从相关政策层面进行研究和调整,降低民营建管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采取民间市场营运、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大量建立适合农村空巢老人不同消费需求的养老服务机构。三是借助友邻“托养”,达到就近方便照管的目的。对不愿集中养老又无力养老的农村空巢老人,委托有条件、有能力的友邻帮助照管。村委会可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制度,适时协调有关事宜。同时,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受助人出一点的办法,建立扶助服务基金,细化服务补偿费标准,给予参与服务的人员适当补贴。
㈡、加大宣教力度,将关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尊老敬老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爱老孝亲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强化全社会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爱意识,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孝老的良好氛围;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普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为保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提供支撑。二是注重统筹规划。应将农村为老服务工作,特别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阶段性工作计划,尤其要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以实现“六个老有”为目标,侧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围绕存在的重点、难点,细化工作措施。三是实施综合考核。把做好农村空巢老人帮扶工作作为目标责任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硬杠杠”,并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
㈢、注重精神养老,打造新农村交流互动娱乐为一体的老年乐园。一是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村支部要组织全体党员与空巢老人结成“一对一、一帮一”的扶助对子,及时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化解思想困惑,使党员成为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及时雨”、精神上的“贴心人”。二是完善乡村文化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村级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要从长计议,建立规范配套的活动中心;条件有限的村,可利用空余库房、校舍等场所,建立基本娱乐阵地,还可明确“文化中心户”,让空巢老人交流、娱乐有去处。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鼓励支持村级组团、组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利用现代资讯平台,开设“农村老年人频道”或专题栏目,播放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讲座等节目,丰富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㈣、突出医疗保健,加大对疾病防治和重大疾病救助的工作力度。一是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以卫生宣传、心理调节、身体检查、医疗巡诊为主要内容的送医下乡活动。发挥村级卫生室贴近服务的优势,定期入户问诊,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农村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对身患重大疾病的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特困者,降低医疗救助门槛,分级下调医治起付线,并提高受助比例和补偿金额,减轻其医疗负担;对身患慢性疾病的,可将大额的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县市及以上医疗机构尽可能实行常规门诊费用的减免政策,有效解决长年有病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三是
建立基本药物倾斜机制。适度降低基本药物价格标准,有针对性地扩大基本药物种类范围;对没有参加新农合的高龄、特困老人,可经逐级核实和有关部门批准,参照基本药物制度明确的标准,给予药物降价的特殊照顾。
第二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第三篇: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专题调研
“空巢老人”的忧患 ——对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随着农村外出创业、务工人员与日俱增,这些外出人员留守在家的老人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有边缘化的危险,笔者对旬阳县“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做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旬阳县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约12%。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涉及子女外出创业、务工的留守(空巢)老人约2.32万人,这些留守老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剔除季节性外出和在本市务工的人数,子女举家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约1.21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夫妻两人单独居住、生活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的6958人,占到留守老人群体的34%;独身(丧偶)寡居、生活特别困难的留守老人2157人,约占到留守老人群体总数的11%以上。
二、困扰留守老人家庭生活的主要问题:
——生活依然贫困。大家普遍认为:如今日子比过去好得多,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是,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和一部分家庭之间,由于经济收入差距拉大,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也不尽相同。“用钱”仍然是困扰一些留守老人的第一道难题。在桐木乡涌泉村所调查的4户打工者家庭中,有3户是贫困家庭。例如,余月桂老人已经高龄102岁,儿子是个50来岁的弱智农民,儿媳是个哑巴,虽有一男一女两个孙子,均随邻居一起外出打工,孙儿在入冬后就已回家,虽然外出务工半年多时间,却没有挣到钱带回来;孙女在天津一家私营企业务工,拿学徒工资,收入微薄,也只能够自己在外花销,难尽孝心。余月桂老人至今仍然操持家务人情,安排农活,维持一家生计。刘金凤老婆婆,现年84岁,儿子、儿媳先后亡故,她一直是孙儿吉道平的监护人,孙子今年已经27岁,外出务工快十年了,东不成,西不就,没有学到啥技术,也找不到收入比较好的行当。有时在矿山也能一年挣个一两万元,但由于平时“自由散漫”惯了,不知道省吃俭用,有钱吃吃喝喝,打牌赌博,没钱还要借债,常常跑到年底还是没钱回家。刘金凤老婆婆的生活,单靠退耕还林的一点补贴,和耕地转包
后微不足道的一些收入,很难维持正常生活,还要靠两个女儿不定期送粮、送钱接济渡日。还有一户邵国泰老人86岁,老伴肖良秀,78岁高龄(因脑血栓已经卧床4年),膝下有女儿邵永汉,女婿程光孝(50岁,上门)和三个孙子。今年三个孙儿一起出外在河北铁矿打工,因大孙子坐矿车下山接工人途中受伤,致使右小腿截肢,矿山老板推脱责任躲着不见面,也没有买意外伤害保险。两个弟弟照顾受伤的哥哥住院治伤,都没有挣到一分钱,还给家里增加了四万多元的外债。说起家里目前的困境,程光孝嚎啕大哭,邵国泰老人在数九寒天依然穿着单裤单鞋上山打柴,显得十分寒碜。
——疾病痛苦犹存。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顽敌,也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终年就医服药,在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销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在此有一例:城关镇河湾村冯广胜,今年60来岁,患食道癌有两年多的时间。患病前在县城租赁房屋居住,自己跑三轮替煤气店送气,儿子出外打工给别人跑车,儿媳妇带孩子做家务。几年前就已经买了城镇户口,一家人日子过的也算红火,还准备买商品房呢。自冯广胜老汉被确诊为癌症后,便开始四处求医购药,手术费用花去五六万元,为防止扩散,还要经常接受化疗、复查。儿子无奈辞了工回家照料老冯。因为经济上失去了来源,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也不能继续住在城里,只好搬回老家农村养病。幸好民政部门给及时解决了定期定量补助,又从大病救助资金里给了5000元的困难救助,才使家庭困境稍有一些缓解。城关镇鲁家台社区二组康成宪老人今年90来岁,儿子、儿媳、均已64岁,一个孙儿、孙媳妇和重孙6口人生活。前些年儿子身体尚好,与孙儿两人都出去务工,收入还算可以,生活过的很平稳。去年跌跤摔断股骨,卧床一年来花费近万元,加上儿媳妇经常看病吃药,儿子只得常年在病床前伺候,只靠孙儿一个在外打工挣钱,生计日渐艰难。如今主要靠康成宪老人每月97元低保金和几十元的高龄老人保健费维持基本生活,孙儿打工的钱全部用于几个老人治病抓药上,因为无钱住不起大医院,只能请赤脚医生保
守治疗,医药费又不能在合作医疗里报销,形成更重的负担,渐渐沦为当地的返贫户。
——精神孑然孤独。仙河乡竹园河村杨大银67岁,丧偶多年,两个儿子均出外打工,常年不在家。老杨领着两个儿媳妇实行互助帮工,种着十来亩承包地,虽然屋里屋外收入颇好,人均年收入不下5000元,但是老人一脸的郁闷,形似抑郁症患者。原因是儿子们出远门,孙子、孙女们要上学,整天除了干活就是喂牲口,晚上没有人陪着说话聊天,想多看一会电视节目都不方便。段家河镇黄桥村五组曹应金老人91岁,老伴去世30多年了,生活随着大儿子(72岁)一起过,然而大儿媳也过世20多年了。孙子们常年在外打工,两代老人靠儿孙们供养的粮食吃饭倒能够保障,但是论起生活乐趣,老人们显得很木纳。老太太说他们已经好几年不用电灯了。每天太阳出来了才起床,太阳下山了就睡觉,白天只做两顿饭,平时独来独往,饭后闲余只能晒晒太阳,自己去山上闲转,天天如此,生活显得十分呆板和寂寞。仙河乡观庄村78岁的懂付杰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小儿子夫妻均出外务工不在身边,与大儿子住房距离又较远,2008年元月27号夜里,因烤火取暖不慎引燃柴房,竟被无情的火灾事故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亲情淡漠,独居孤守者有增无减。这一代老人多子女较为普遍,而身体状况堪忧。他们曾经承受了过去长久的贫困生活,多数老人因积劳成疾年老体衰。老来子女们忙于生计出外谋生,不在身边的居多,有的子女缺乏孝心也不常回家探望,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后又丧失了配偶者,更是雪上加霜。例如:农忙地里的庄稼活,出门就医看病,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操作家用电器,搬抬挪动大家具等繁重体力劳动十分不便,经常依靠邻居帮忙或等子女亲友偶尔回来了再办,有的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例如段家河镇黄桥村五组有人口270人,60岁以上老人35位,其中丧偶的老人有9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25.6%);与子女分户单独生活的2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6%;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传统习惯的束缚,老人再婚问仍然是天方夜谈。这给独居“留守老人”的生命质量带来了双重困扰。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是年初离家年底归来,很少有人因忙种收割或老人生病,而中途回家探望。
三、对关爱“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桐木乡涌泉村253户986人,出外打工的劳力有123人,常年在外的有81人。每年带回来的现金纯收入达80万元以上。而这个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900元,其劳务收入人均占到913元;仙河乡观庄村863户3083人,外出务工人员近900人,在全村年均收入2400元中,劳务收入达到人均1610元的比例。在每个外出打工创业的农民身后,都有一两位老人留守“空巢”,照顾孩子上学,耕种田地,饲养家畜。这些务工收入里,谁能说没有“留守老人”的一半功劳?
在走访调查中,面对“现在生活怎么样?”的提问,绝大多数留守老人怀着感恩心态回答“很满足”。因为他们知道上辈老人的物质生活及其贫乏,下辈子老年人又适逢计划生育带来老龄化人口压力,生活状况会更加严峻。尽管这样,面对留守老人生活上的诸多困难,我们在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高度关注老人生活的“空巢”现象,把留守养老问题纳入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议事日程。我县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总人口的12%,也就是说大约每两户要供养一个老人。随着白发浪潮的提前到来,老龄问题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冲击。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心爱护老年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要从提高公民道德伦理素质教育入手,着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大对“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发掘、培养、宣传和表彰的舆论工作力度,弘扬社会正气,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2、发展基层老年协会组织,推进居家养老制度化建设。面对当今社会年轻人“亲情观念”淡漠,偏重于投资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忽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老年协会组织体系,以老年协会为载体,使涉老侵权案件得到及时调解和必要的法律援助,为不孝敬老人的家庭签订《养老协议书》,并按期检查其落实兑现情况。严办涉老侵权案件,打击虐待老人的犯罪行为。
3、制定基层老龄工作规划,扶持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业。按照《旬阳县发展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乡村两级要长计划,短安排,立足当地实际,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开办各种为老年人服务的第三产业。政府对于专
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项目,要给于信贷,融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照顾,使其在不赢利的原则下,健康发展。
4、逐步创造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在各级财政增收的比例中,要按照可用财力的一定比例,足额预算老龄事业经费。我县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老龄工作先进县,按照国家的验收标准,每个集镇社区要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事调解,吃住行服务配套完善的老年公寓;全县老年人口人均预算事业费达到4元的标准。2008年要着力抓好县中心敬老院、县城老年公寓和区域敬老院的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对有经济供养能力的老人实行代管代养,以解决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使敬老院供养对象逐步从五保老人扩大到“留守老人”,实现“空巢”老人衣食住行有人管,精神文化生活服务设施有依托。使这些老年人群体中的困难者,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全社会一起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明成果。
5、摸清底子,落实包帮责任。在现阶段关爱“留守老人”活动主要体现在精神慰籍,落实包帮责任上。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要与有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建立“结对子”帮扶关爱责任,定期上门入户检查其生产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乡村民政干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卡片,定期排查重点,督查包帮责任人,切实负起监护职责,尤其在安全事故苗头、急重病救治方面堵塞漏洞,防微杜渐,避免观庄村懂付杰老人惨死在火灾中的悲剧再次上演。
第四篇:2015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导语: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xx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第五篇: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管理学院 信管161班 阳光女孩团队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活动内容
我们团队于7月15日到达西安户县大王镇康王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康王村现有老人调查
起先我从康王村村委主任处了解到村中家庭人口数,随后又从康王村村党组织书记处了解到村中现有老人人数。之后在村长的陪同下对每家每户进行了访问,得到了详细的人数统计。康王村现有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据不完全统计,全村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9人,占全村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人,女性人数为237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二)康王村家庭生活条件调查
据我调查,康王村现有家庭600户、3368人,春节前村内家庭421户、1034人。约有10%的家庭举家在镇中、县中居住;全村共有耕地562亩,64%的家庭从事农耕。国家级特困户为0户,省级特困户为0户,县级特困户1户。
二、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
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于这个村庄。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村,似乎如她的年龄一样古老,少有新气象,她像中国无数农村一样,古旧、安静。位于西咸新区,汽车从她身旁飞驰而过,飞机从她头顶翱翔而过。她却如朱先生描述的那般“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古村的命运,可叹呀!
于这些村民。这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儿,正如中国无数农村人一样,带有泥土的气息。他们世代耕种,面容黝黑,身子壮实,手掌宽大,言语粗糙,他们拥有土地,热爱土地,却无法阻挡他们的土地变成楼房,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子孙离开土地。这群敬重土地的可爱的人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