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县委书记的首要职责(写写帮推荐)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县委书记的首要职责
苍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县委书记作为县委班子的“班长”,处在领导核心位置,在揽全局、作决策、抓落实过程中,必须始终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时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奋力推进经济突破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一、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一心为民的思想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立党之本、创业之本,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作为县委书记,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一心为民的观念,自觉地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工作和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办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是要把顺应群众意愿作为决策的依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作每一项决策前,都要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使各项决策符合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利益,赢得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参与,真正变成群众自觉自愿的具体行动。二是要把满足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始终把群众的需要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善于从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三是要把解决群众疾苦作为自己的责任。树立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的观念,坚持群众利益重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体察百姓疾苦,关心群众冷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设身处地的去帮扶、去解决,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四是要把力求群众满意作为奋斗的目标。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一切群众不满意的言行都要及时纠正,一切群众不满意的风气都要坚持克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境界,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经济突破发展
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面对山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经济总量小、财政比较困难、经济实力不强的现状,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县委书记,就要善于把中央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与山阳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善于从县域资源发展的现状中找准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推进突破发展,实现富民强县。一要立足于工业强县富财政。按照“做强医药化工、做大矿产开发、巩固建筑建材、提高农产加工、加快水电开发”的思路,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强工业企业基建技改,重点抓好千吨氮化钒项目实施和必康制药公司国家级新药五脂软胶囊生产线上线生产,加大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努力形成支柱企业更强、特色产业优势更突出、企业经济增长更明显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抓工业的基础是抓项目,通过抓项目抓住资金、技术、市场的“总开关”,带动产业上台阶、大发展,为持续发展储备后劲和动力。抓项目的关键是抓开放,着力营造“招商、安商、亲商、帮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依托资源和农产品优势,谋划、推出一批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寻求县外资金、技术支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二要着眼于药业兴县富民。坚持“稳粮、兴药、优果、强牧、开发绿色食品”的思路,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激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获得更大收益。加快发展劳务业,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订单输出,着力打造山阳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三要坚持繁荣第三产业活经济。以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搞活流通业为目标,加快建设商贸功能区、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规模住宅区、新兴物流园区,抓好县城“十大工程”和一批小城镇小集镇开发,完善城镇功能,激活城镇经济,全面提升三产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繁荣第三产业的重点,坚持高点起步,加大招商引资,下大气力抓好月亮洞、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扎实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
执
第二篇: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2003
听之声,转之生
历史在不断进步,沧海桑田,日复一日,总有那么一个话题经久不衰,被历朝历代所重视,不能摒弃,那就是民生。
从古至今,无数圣贤,都曾探讨过民生,从“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凄凉,再到“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我们不得不谨慎对待民生之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奏响民之声,心系民之生。
民生问题一直关乎国之存亡。
汉帝刘向曾说“失众心,足以亡”。曾经的西楚霸王,却在最后被小人刘邦打败,在垓下之围中,他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悲凉。而他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明白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不关注民生,失民心就会失天下。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
关注民生就是要事必躬亲,深入到人民中了解民生。才能知道最真实的群众生活,为他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情于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管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喻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改进税收办法,尽量节省开支等。白居易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白公祠”。
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我们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时期,往往也是民生问题更加突出的时期,如果不重视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原来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所花费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发展就会受阻。
所谓国计民生,众人皆懂,民生者,国之大计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民生问题,这样的社会还能长久吗?反之,无数昔日的寒士惧会欢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三篇:为什么标杆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行力
为什么标杆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行力?
李老师
标杆管理是目前大中型企业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普遍采取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尽管许多企业标杆管理执行方法可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设想达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其实效果不佳并不是标杆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标杆管理过程中由于执行力差,导致所制定的标杆管理工作不能按计划完成,已经形成的指标、流程、标准、制度、实施措施、监督与考核方案等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
首先,标杆管理的执行力来源于高层、中层和基层,每一层级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假定每个层级的执行力都是1(100%完成工作),其最终执行力结果为1(计算方法:1×1×1=1)。一般的企业高层领导在对标工作中仅限于口头上的支持,中层领导根据自己的喜好支持,基层员工只能被迫接受支持。三种不同的支持,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如果高层领导的口头支持力为0.9(支持效果90%),中层领导喜好支持力为0.8(80%的领导支持),员工被迫接受的支持力为0.9(90%员工完成工作),其综合执行力结果为:0.9×0.8×0.9=0.648
0.648的执行力结果,使取得标杆管理成果的时间严重滞后,标杆管理工作无法按期完成,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在我们的实际标杆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的执行力远远达不到0.648这个水平。
其次,只说不干是执行力差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上级布置工作,想干就干,不高兴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干。不干的人,不会受到任何处罚,最后不了了之,形成该结果的恶性循环,使得获取标杆管理成果变得遥遥无期。
第三,中层执行力是关键。中层管理者是承上启下的栋梁,无数事实证明,只要中层有坚决的执行力和领导支持,结果就会向极好的方向发展,标杆管理成果极易显现。
当前,每个企业标杆管理只重视对标方法和具体细节,执行力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主题。我们强调执行力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得到结果。有无数的人拥有卓越的智慧,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执行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无数的企业拥有宏大的战略规划,但只有那些善于执行的公司才能实现其梦想。标杆管理有着无穷的魅力,但只有那些把执行当做使命的企业才能获得硕果。没有执行力的标杆管理不具有生命力,执行力是标杆管理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四篇:当前农经工作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农经部门归属
当前农经工作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农
经部门归属
自成立之起,农经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责就一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农村工作的重点的不断调整而转移。当前农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三大管理”和“三大指导”。做好农经工作,事关农村大局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特别是在改革不改深化的当前,随着“三农”工作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做好各项农经工作显得日益重要、日益迫切。可是农经工作千头万绪,期图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农经部门的各项任务,收事半功倍之效,究竟从何着手呢?笔者认为,应当从解决农经部门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前面说过了,农经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责一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农村工作的重点的调整而调整。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农经部门和其它部门比从来没有过具体的一贯的任务职责,但是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所肩负的工作职责都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所关心的所赋予的有关农村工作重大方针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又是一贯的,那就是都是当时的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经工作在思想认识上一直是相当重视的。同时也应该承认,我们各级农经部门、广大农经工作者 长期以来一直在为党和国家兢兢业业地工作,辛苦地耕耘,付出了大量汗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可是一直以来广大农经工作者都憋着一股气,觉得我们的工作重要,而地位低下,职责刚硬,而手段弱化,任务繁多,而待遇很少。我们的功绩有关领导和部门有目共睹,而待遇有关领导和部门却熟视无睹。因为气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农经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也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例如乡村债务的恶性增长,例如农民负担的频频违规,例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层出不穷等等,这些都与某些地方领导不重视农经工作,导致农经工作缺乏权威,手段弱化,经费奇缺,士气低落有关。因此要想使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农民减负、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的政策真正落在实处,首先的问题是造就一支先有地位有权威有手段有经费,进而有信心有素质有能力的农经队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问题则是明确经管部门的归属。目前农经部门归属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正是这个错误的归属造就了我们农经部门现在的因境。为什么说这个归属是错误的呢?因为从农经工作肩负的职责来讲,农经部门从建国以来一直从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村级财务指导和农业综合统计等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行政指导职能,是个地地道道的行政单位。从服务的对象来讲,农经部门是直接对各级党委政府负责,不向农民提供产品和劳务服务,不向其它农业机构一样向农民实行服务收费,现在农经部门没有一项面向农村收费职能,全靠财政拔款维持运转,全然不具备事业单位特点。综上所述,应按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不再列入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等项经营管理工作列入乡镇政府职责”,将农经部门列入行政体系管理。只有解决了这个归属问题,农经部门才会名正、言顺、有保障,党和国家的有关农村政策才能在广大农经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而农经部门的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也才会来临。望全体广大农经工作同仁,在农业部和全国经管总站的统一领导部署下,为争取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解决好干部作风问题是治理然环境的首要任务
各个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竞争、实力竞争、水平竞争,最根本的还是软环境的竞争。而干部作风则是软环境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硬支撑。为此,邯郸市委书记崔江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软环境治理必须采取硬措施。
我理解,崔江水书记所说的“硬”,核心就是要“硬性”解决干部作风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各级各
部门对干部作风的大力整治,发展环境逐步得到优化。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少数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陈旧、创新不足,风纪松弛、自律不够,作风漂浮、落实不力,办事拖拉、责任不明,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等作风问题,这些作风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如果这些作风问题不解决,影响环境的其他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因此,治理软环境首先要治理干部作风,只有切实解决干部作风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发展环境。而解决干部作风问题不能空对空,就作风抓作风,更不能依靠会议和文件来解决干部作风问题,必须采取崔江水书记所说的硬措施。
这正像崔江水书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我们强调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一方面是因为作风问题积弊很深,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作风建设本身的特点。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首先是为作风建设选择、确定实实在在的载体。其次,用硬任务压出好作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培养干部,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能锻炼作风。第三,以严纪律整肃好队伍。我们强调必须拿起党的纪律这个武器,坚持一个衡量标准——“谁破坏了邯郸的环境,影响了邯郸的发展,就摘谁的帽子、调他的位子。”
由此可见,要想让软环境真正“硬”起来,必须从管理、教育、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造。其中首要的是治理好干部作风问题,做到围绕发展抓作风建设,抓好作风建设促进发展。
正因如此,我认为,邯郸市的成功经验,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治理干部作风,就是要“对症下药”。如果把教育看作“软约束”,制度就是“硬约束”。要通过落实制度,特别是干部监督考核制度,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其二,治理干部作风,就是要通过声势强大的宣传教育活动,肃清一些干部灵魂深处“官老爷”的封建余毒,把干部的精神振奋起来,劲头鼓舞起来,打牢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其三,治理干部作风,就是要把其当作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始终如一,常抓不懈。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不管是谁,决不手软,不能因为某某人门子硬有后台,就视而不见,那么这样的治理结果,也只是仅仅让大家“震动”一下而已。所以,必须要敢于碰硬,再硬的“角”,只要其违反了有关规定,就要勇于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