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定稿)

时间:2019-05-14 22:1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定稿)》。

第一篇: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

作者:曾双喜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侦查监督工作

新刑诉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逮捕必要性审查从捕前延伸至捕后羁押阶段,由此对审查逮捕的跟踪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该项规定,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羁押必要性审查进行探讨。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与配套机制

(一)捕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范围设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对于犯罪嫌疑人采取或变更为非羁押强制措施应符合以下几种情形:

(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羁押期已满,但案件尚需继续查证、审查的;(4)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偶犯以及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5)犯罪后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6)故意伤害(轻伤)、交通肇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悔罪表现,有效控制损失或积极赔偿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的;

(7)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悔罪表现且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8)在押人员系70岁以上老年人;(9)在押人员系残疾人;(10)其他可以采取变更强制措施的情形。

在审查逮捕案件当中有时会出现“风险逮捕”的情形:犯罪嫌疑人在逃,但由于不能取得犯罪嫌疑人本人口供,现有证据虽可以对嫌疑人批准逮捕但存在些许风险,在犯罪嫌疑逮捕归案后,仍应督促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对不需要羁押的,应建议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配套设想

新刑诉法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应当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何时审查、如何审查值得探究。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04条规定检察机关对已作出的批准逮捕决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撤销原批准逮捕决定,送达公安机关执行。该条是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范之一。但此外,《规则》作出更多规定。因而,笔者认为,《规则》可就检察机关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适用范围、期限、方式等作出更细化的规定。

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任务主要是在公安机关身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第七条规定:“……如果公安机关发现逮捕不当的,应当及时予以变更,并将变更的情况及原因在作出变更决定后三日内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变更不当的,应当通知作出变更决定的公安机关纠正。”该条仍可以继续使用,若要适应新刑诉法的要求,可增加关于检察机关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相关规定。

(三)侦查监督科职能变更后的人员装备配套设想

在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每年要审查逮捕案件四百余件,涉案人数多达五六百人。犯罪嫌疑人被拘留的案件的审查逮捕案件期限为不变期间七天。若要实现审查逮捕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两手抓且两手都硬的局面,建议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人手至少8人,并配备电脑等基本设备。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对侦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

(一)执法理念方面

新刑诉法该条的修改意味着检察机关必须转变观念,不但要在捕前审查中注重羁押必要性审查,而且在捕后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侦查监督科干警要在思想上重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随着犯罪率不断上升,看守所经常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对于确实已经认罪悔罪,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积极履行赔偿义务,不具有人身危险性而无羁押必要的轻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尤其是对无羁押必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可以减少看守所复杂环境的交叉感染,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二)办案实践方面

开展捕后审查羁押必要性工作存在两种基本情形:一是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的申请进行审查,二是依职权进行审查。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应当设立书面卷宗材料,作为审查逮捕案件卷宗的组成部分。书面卷宗材料应包括受理申请的证明材料、开展审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审查报告等基本内容。同时要与公安机关、监所科以及公诉科加强沟通联系,构建起切实有效而且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机制,确保能够掌握案件的全程动态,在此基础上把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落到实处。

(三)机制创新方面

注意将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与已有的工作机制相结合,注重办案方式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使审查机制工作取得最大的效益。1.与刑事和解相结合。在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同时,在充分考虑被害人意见的前提下,积极促成当事双方之间的刑事和解。2.与化解矛盾相结合。坚持将羁押必要性审查作为息诉罢访促和谐的有效举措,将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3.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相结合。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

(四)侦监改革与队伍建设方面

为落实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办案中进行有关司法文书的改革,即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批准逮捕决定书、逮捕证上均注明具体的逮捕理由和事实,尤其是羁押必要性事实。侦查监督干警要定期组织讨论学习新刑诉法,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牢靠,改变“一捕了之”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新方法新途径。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方面的探索

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在落实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上可以建立以下机制:(1)专人负责机制。原案承办人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第一责任人,对捕后案件进行跟踪排查,及时向侦查机关提出释放、变更强制措施建议。(2)沟通联动机制。与公安机关承办人保持沟通,督促捕后侦查取证工作,发现有不需要羁押情形,建议公安机关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并确保案件及时侦结、移诉。(3)贯彻调解机制。审查逮捕环节未能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捕后继续开展调解工作,配合公安机关释法析理,积极促成刑事和解。

第二篇: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点 积极探索与实践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在司法行政诸多职能中,社区矫正既是一项新增职能,也是与司法行政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最为密切、最富挑战性的职能。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加强与推进司法行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局努力探索特殊人群管控教育的新模式,做到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规范、在规范中重提升,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抓队伍。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镇(街)依托司法所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承担本辖区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全市建立了“政法委牵头协调,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工作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目标,组建了一支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全面加强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并抽调监狱劳教干警派驻司法所协助开展工作。同时,加大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培训力度,每年举办全市司法所长综合素质培训班、专职社工业务培训班,开展业务素质考核、业务技能竞赛和理论实务研讨活动,不断 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推进司法所基础建设。除继续完善司法所办公用房、硬件设施建设外,着重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载体,以争创“省优”、“十佳”考评活动为抓手,重新修订了《规范化司法所考评验收标准》,将考评重点转向司法所业务建设、职能作用的发挥上来,努力为社区矫正工作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基层司法所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办公用房得到拓宽,办公设施实现“六个一”标准,总体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优势。

(二)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建规范。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市“两办”下发了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转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后,我们着手制定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以及司法所工作职责,并就衔接、接收、日常监管、教育、考核、奖惩和终止等方面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基本制度框架,解决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

(三)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强监管。一是加强协调,确保顺利衔接。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活动,对辖区内的“五种罪犯”开展动态调查,根据原始档案材料逐人、逐户进行核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重新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管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衔接环节的落实,切实抓好集中衔接和移交宣告工作,按“见人见档”原则,开 展“所与所”对接,做好移交清册、履行移交手续。同时,公检法司等有关职能部门还通过座谈会、联席会议、指定联络员等多种方式,积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推动衔接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严格管理,确保监管安全。司法所在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能及时建立个人档案,组成监督考察小组,签订监管协议,全面落实日常矫正措施,严格执行周报告、月汇报、季考评、定期走访、迁居、会客和外出请销假等制度,把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全方位工作视线。

(四)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促创新。按照“首要标准”要求,积极探索、创新矫正手段,努力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一是实施个案矫正。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和生活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一人一档,实行个案矫正,做到因人施矫,提高矫正效果。二是开展分阶段教育。将矫正教育全过程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三个阶段,实施分阶段教育。注重抓好入矫第一次谈话、第一堂法制课、第一次公益劳动、第一次思想汇报、第一次走访和第一次考评等“六个一”工作。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教育重点,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三是组织公益劳动。探索建立一批公益劳动基地,充分发挥公益劳动的教育矫治功能,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增强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层司法所还积极探索公益劳动方式方法,建立联络员制度,力求做到人性化管理,确保每月12小时公益劳动时间的落实。全市建立公益劳动基地120多个。四是探索心理矫正。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心理矫正工作队伍,一方面从社会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社区矫正工作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如:聘请市、区红十字会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社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其认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实践证明,通过深入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对引导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过、消除心理障碍、重塑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探索运用信息通讯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督管理方法,提升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管理水平。六是强化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主观恶性不大、可塑性强、思想容易被改造的特点,我们突出抓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认真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从因人施矫、分类管理、心理矫治、权益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五)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重帮扶。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矫正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注重生活帮扶,体现人文关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学、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一是落实社会保障。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二是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其提高就业谋生能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下载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羁押必要性审查调研报告——以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为切入点(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