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耕耘四十载 种出家乡美
——记农村共产党员邬秀荣先进事迹
“我退休后的生活比之前都忙,但是看到村里人在文化大院里活动,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邬秀荣笑着说。
走进某某村,只要提起邬秀荣,当地群众都赞不绝口,不仅仅是当过教师的他桃李满天下,更因为退休后的他继续耕耘在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上,发挥余热,服务群众,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如果说他是当代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他所守望的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
出身于1947年的邬秀荣,是某某村人,1970年在原某某中学任教,并于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开始在当地扎根发芽,虽然期间经历了丧子之痛,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冀,因为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市、旗单位的嘉奖。如今,邬秀荣依旧忙碌,用他的话说,“我也没啥想法,自己去世后给村里人留点念想就行”。
一、退休不退场,传递正能量。
海勒素村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试点,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模式最早在这里试行。当地人普遍以种植为生,实施现代农牧业项目后,不少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些“剩余劳动力”和老人们时不时聚在一起“翻闲话”、搞点小“彩头”的赌博,有些人坐吃山空,只等着政府“帮忙”。
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2001年邬秀荣成立了“坐腔班”,组织本村有文艺爱好和特长的村民参与群众文
化活动。随后,他又组织村里能跳会唱的村民拉起了一支30多人的秧歌队,逢年过节自发地为村民演出。此外,他自己出资1万元购置500余册图书和2个书柜,在自家院内成立了图书阅览室,为当地群众输送了不少精神食粮。
2009年,他积极响应当地党委“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模式的号召,成立了文化党小组,带动某某村村民搞文化活动。党小组不仅鼓励周边群众学习知识、了解时政,还组织大家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渐渐地,当地人打麻将的少了,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一种新风尚也在逐渐形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久旗文化局、资助18万元对原有房屋进行了改扩建,邬秀荣文化大院落成了。新建的活动室不仅配备有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同时还陈列了民间字画、刺绣等工艺品,室外活动场地还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为村民增强体魄提供了平台。
如今,每天在文化大院活动的人络绎不绝,成了村民长见识、学技艺、强体魄的好去处。
二、学传统艺术,承优秀文化。
2011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邬秀荣看到了画展上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动作,他的面前立刻呈现出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随即,买了一幅作品回家玩赏。妻子看到后,问他哪来的剪纸,他说花了200多元买的。这时,妻子告诉他,她之前学过剪纸,上学时经常帮助家里剪窗花;可是现在没人画图,剪纸生疏了许多。这个消息让邬秀荣万分惊喜,他告诉妻子——我来画。二人一
拍即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夫妻两配合默契,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作品内容从群众生活到十二生肖,从成语神话到花草鸟鱼,从历史人物到改革开放,一幅幅作品轻盈灵动,跃然纸上,朴实大方。
渐渐地,他们的作品被周围邻居熟知,村民慕名而来,在被那古老的艺术感染的同时,不少人流露出“拜师学艺”的意向。邬秀荣夫妇则热情地接收了 “徒弟”,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怎样构图、怎样剪裁,他们的思路也渐渐打开了,而创作的意境也渐渐提升了。后来的一天,徒弟杜润仙说,咱们的剪纸也挺不赖,听说旗里有这比赛,咱们也去试试吧。这个想法与邬秀荣不谋而合。于是,他们的作品开始出现在相关单位组织的书画展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并多次获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剪纸艺术发扬。
三、人老心不老,用笔写我心。
今年67岁的邬秀荣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多年的生活历练与教学经历,让他在文学写作方面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业余时间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主要以群众为创作原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及感悟而成,简单而又智慧,朴实而又亲切。
他创作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二人台、山曲、三句半等文化作品,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紧贴农村生活,歌颂党在农村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赞颂了当今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作品在极大
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今年他又在筹划出版《心门的钥匙》,该书内容紧扣时代之音,以的真人真事为原型,歌颂家乡,并激励年轻人积极向上,勇敢筑梦。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一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邬秀荣辛勤地耕耘在这片热土上,用他的执着、热情为当地群众种出一朵朵美丽心灵之花。
第二篇:农村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镌刻在群众心中的丰碑
——记全国道德模范奖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成济武
他是一盏灯,一盏为贫困学子燃起希望的灯。10年间,他共资助贫困大学生26名,设立10万元扶贫助学基金扶助120个贫困家庭子女上学,修建改造山区中小学校6所,卫生所1所,派出所1所,为无数个贫困学子送去希望的指路灯;
他是一座桥,一座沟通家乡父老乡亲致富路的桥。年逾六旬回乡创业,十年间把企业所得千余万元无私捐入富民工程,购果苗,修公路,砌涵洞,改危房,助病残,赈灾区,架起了群众奔小康的“金桥”;
他是一本书,一本用党性和爱心写就的书。先后荣获过二、三等功奖章、朝鲜国防勋章、和平鸽勋章、关心下一代特殊贡献奖,被评为晋城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市“五老”关心未成年人十佳标兵,全面道德模范提名奖,群众送的锦旗挂满他的小屋,党员干部称他是一本谱写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教科书。
他,就是泽州县南岭乡东沟村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成济武。
一个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次艰难的选择。对一个共产党员而言,每一次艰难的选择,都是对党性的考验。成济武经受住了考验。在他心中,党的事业重于生命,群众的冷暖高于一切。一生如此,退休后更是如此。
在进与退的选择上,他有安享晚年的 足够条件,却从来未给自己安排享福的时间
1994年,成济武从泽州县粮食系统退休了。退休后的成济武,他有着安享晚年的足够条件:自己有着一份固定的工资,前几年自己建成的加油站也有着不错的收入,经济上根本无须忧虑;四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对他也很孝敬;老伴刘桂红也已退休在家,两位老人相沫以儒,家庭和睦。同时,他也有安享晚年的足够理由:31年的军旅生涯,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在荣获多项荣誉称号的同时,也落下了一身的毛病,需要晚年休养;13年的地方工作,他没日没夜一心扑在工作上,在赢得粮食系统职工极佳口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对妻子儿女的一份感情欠缺,需要时间补偿;况且,花甲之龄的现实,也不允许他再象年轻时那样去拼命。在成济武面前,一幅颐养天年的美图已经绘就。然而。这样的日子仅仅只有几个月,1994年的一次故乡之行,再度把他推上了辛劳奔波为民谋福的征程。
那一年的春天,料峭严寒仍然笼罩着南岭的山山水水。成济武回到东沟村走亲戚时,偶尔听到破庙里传出朗朗书声,就特意进到庙内看望师生。当他看到凌厉的寒风从破门破窗缝隙里吹进来,吹红了一张张渴求知识的小脸,冻肿了一双双握不住铅笔的小手,这一切,浸湿了成济武的眼睛,也揉痛了他的心。“没想到解放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也十几年了,家乡还是这样穷,孩子们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读书。”他当时就暗暗发誓:“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们修座新学校。”
回到城里,他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了面前:一头是在家安享清福,别人绝不会说自己不应该。另一头是回村去为乡亲们办点事,为村里的孩子们办点事,那就意味着自己将重踏创业之路,而且弄不好会引出许多是是非非。连续几天的沉思,他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因为家穷被父母一斗玉 茭卖到岳阳浮山当长工的苦难,想到了抗美援朝中为国捐躯的战友,想到了自己面对党旗举起拳头发出的誓言……
终于,五天后的一个夜里,他悄悄推醒熟睡的老伴:“桂红,咱账上还有多少钱?”老伴不知他半夜三更问钱干啥,就拿出存折给了他,说:“给,就这16万了。”第二天一大早,成济武就坐公交车回到村里。当他把16万元存折递给村干部说让村里为孩子们盖一所新学校时,在场的人一下子全都呆了。用这些钱,一座54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很快拔地而起,100多名小学生搬进了整洁明亮的新教室。
学校修好了,成济武却再也闲不下来了。“作为退休干部,只是离开了干部岗位,但作为共产党员要永不退休。”这句话成为他退休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也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不畏艰辛,把自己的晚年又全部奉献给了故乡的这片热土。
已是七十三岁高龄的成济武,身患血管硬化、白内障等多种疾病,眼睛不能见光,头痛起来连饭也不能吃。儿女们多次劝他住院治疗,而他却一推再推,总说没时间。他确实是没时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享清闲的时间。他把时间都花在了为乡亲们谋福上:
1995年至1999年,他先后筹资500万元,建成了东沟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煤矿,使3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
2000年至2001年,他拿出煤矿的全部收入,拓宽新建了3公里长的出村公路,使汽车第一次开到了村民家门口。
2002年,他多方筹资开始对贯穿全村的两条河沟进行彻底改造,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日连接村南北两头的宽阔通道。同时,免费为全村每户安装一部电话,使村民们第一次坐在家中实现了与外界沟通与联系。2004年,他投资完成了出村道路硬化,并新修了一座现代化的中心小学教学楼,使村里的孩子第一次用上了电脑。
2005年他捐资对南岭乡卫生院进行了改造,配备了部分医疗及办公器械。并对新建派出所捐款10万元,配备了一辆专用车。
2006年,他投资对全村街道进行了硬化,并为乡亲们接上了自来水,使群众第一次不出门就用上了清澈的泉水。
2007年对南岭乡三所中心小学维修和安装上了暖气设施,并给广大师生配备上了电脑。
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无偿提供越冬棉衣棉被500套,向省委、省政府缴纳特殊党费1万元。
2010年,他又把目光瞄上了山里的石头和沟里的水,计划投资再办几个企业,让更多的村民实现就业。
在喜与忧的选择上,他把高兴的事 带给了别人,把忧愁的事留给了自己
让更多贫困户的子女上学,一直是成济武不变的情结。村里有了学校,孩子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了。但由于家乡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一些升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陷入了困境之中。“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上不起学,只要我知道的,决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辍学,再有天大的困难,我来扛。”成济武如是说。
2001年9月,小东沟的成庆庆、成庆芳兄妹俩双双考上大学,这一喜讯引来了乡邻们惊羡的目光。然而,面对昂贵的学费,他们的母亲成小兰却发起愁来。早年丧夫,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家里已是捉襟见肘了,怎么让孩子上学呢?成 济武得知后,主动上门,对成小兰说:“咱这山旮旯,能考上大学实在不容易,这学一定得上,兄妹俩的学费我包了”。
2003年,河东村的郭占胜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工程学院,面对录取通知书,一家人为学费犯了愁。走投无路中,他们找到成济武借了2000元。临开学前,当成济武得知孩子学费仍未筹足时,又主动上门送了2000元。2004年,郭占胜又面临交学费的困难,一家人怎么也想不到,成济武再次上门送去了2000元钱。他们感动的抱头痛哭,连说“真是活菩萨!”
在成济武的口袋里,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宋琦,上海理工大学,月汇1000元;崔志强,山西医科大学,一学期1500元;成艳平,湖北株州工业大学,一学期1500元……26名大学生,每年仅此一项资助就达13万元。
2008年,笔者见到已考上浙江省台州市公务员的宋琦时,当说到成老的情况时,他动情并带哽咽地说,“我是2002年考上上海理工大学的。因为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学费也一直交不上。后来成伯伯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及时帮我交上了学费,同时给了我生活费,让我安心读书。让我得以顺利完成了学业。没有成伯伯,也就没有今天的我。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一定要像成伯伯那样,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人”。
为了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县关工委实施了“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成济武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拿出10万元设立了扶贫助学基金。目前,已为李寨、柳口等乡镇的120个贫困学生家庭提供优种羊200余只,基本上解决了这些家庭子女上学问题。
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读书,村民高兴了;贫困学生迈进了大学殿堂,一家人有了笑脸。成济武看到这些,也 打心眼里高兴。可谁知道,在他憨厚的笑脸背后,隐藏了多少心酸愁苦?
2007年,成济武的女儿发现父亲记录捐助贫困大学生的笔记本,“爸爸,俺大哥的儿子,也是您的亲孙子成亮,想出国留学,您不让,您说没有钱,原来却背着全家人供了26名与咱家素不相识的大学生。”成济武没吱声,只是裂嘴微微一笑。背转身,他流泪了。虽然他知道这只是女儿的一句玩笑,可毕竟自己已经欠这个家太多太多了。
2010年的春节,成济武一直愁眉不展。他愁的是资助的大学生春节后要上学了,可孩子们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从2008年以来由于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开工非常不正常,使煤矿收益不好,手里仅有的钱又修给学校又铺路,已全部用完,可孩子们都指望着自己的这点钱去读书,这是天大的事,学业耽误不得啊!春节刚过,他就悄悄以煤矿作抵押,在银行贷款12万元,按时把学费送到了资助的每一个大学生手中。
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让孩子们受一丁点难。这就是成济武。
在富与穷的选择上,他7年间捐出 千余万元,自己却从来没下过一次馆
让乡亲们都尽快富起来,这是成济武最大的心愿。退休后一年来对故乡山水的触摸,与家乡群众的接触,使成济武深切感受到,仅凭自己一袋面一桶油的接济,解决不了群众致富的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办工业来增加群众收入。1995年,成济武经多方考察,卖掉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生意正好的加油站,回家乡投资建煤矿。
搞煤矿,对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开始,他 夜以继日守在荒山秃岭间。把自己、孩子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又向外借了很多。孩子们看见年迈的父亲拼着老命干,流着泪把工资交给了父亲。有时,甚至出现了家里连白面都买不回来的时候。
别人办煤矿是为自己赚钱,成济武办煤矿却是为了乡亲们致富。1999年,煤矿终于有了收入。可这些钱,成济武一分都未攒下,全部无私地捐助给了社会,用到了帮助乡亲们致富上。
为了发展好特色产业,他积极响应南岭乡党委政府“黄梨兴乡”战略,购臵10万余株优质酥梨树苗,免费发放到东沟、安庄两个行政村的400余户群众中,帮助他们建成5个百亩果园。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让山里特产变成群众手中的钞票,他无私地捐助村村通工程,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帮助5个村完成道路硬化。
为了减轻群众负担,他连续7年为南岭乡全部中小学校、卫生院和邻近的原土河乡3所中小学校及卫生院共计33家单位,东沟、安庄两个行政村500余户群众实行免费供煤,供煤价值100余万元。
为了给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他捐资50万元,为南岭乡卫生院购臵了救护车和部分医疗器械,为派出所购臵了警车和办公设备。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拿出20万元钱,为6所中小学校免费安装了暖气,并配备了电脑设施。
2009年开春的一天早上,成济武拿着头一天从煤矿收回的4000元刚回到家,就有三户群众找到他门上。一户要看病凑不够钱,他拿出1000元;一户是户主残疾家里很困难,他拿出800 元;一户要维修居住的危房,他又拿出2000元。不到中午,一天的收入在他手里就仅剩下200元。象这样捐助困难群众的事,成济武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东沟村成会林去世后,他帮助孤儿寡母还上3000元欠帐;五保户成大创去世了,他拿出1500元操办丧事;村民王占突发心脏病需到北京做手术,亲朋好友凑了1000元,再也没有办法了,他给了10000元,使王占的病得以康复。老上访户成永平家境困难,他三天两头上门帮教,又送电视又帮助维修房屋,还安排了工作,使他走上正道……
2008年5月,四川发生震惊海内外的特大地震后,正在病床上的成老,通过电视画面看到灾区的情景后,流下了动情的眼泪。并在家人的搀扶下,到银行为灾区捐款10万元。随后又以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省委组织部缴纳党费1万元。当从广播里听说冬季灾区缺少棉衣棉被时,他当即购买了500套棉衣棉被,寄往了灾区。
成济武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群众有困难,他知道后总要想方设法帮一把。建成煤矿后如此,未建煤矿前如此,一生都如此。
从2002年煤矿见效益到2008年底,6年中他累计捐助社会千万元以上,挣的钱未给自己留一分;
从1995年到2008年,退休后的13年中,他累计捐助社会900余万元;
从1960年在部队为灾区第一次捐款80元(当时月工资仅68元),到2005年3月为资助的大学生汇出14万元学费,45年中,他累计捐助社会2000多万元。
对家乡、对乡亲们,成济武如此慷慨。但对自己,却近乎吝啬。2006年,村里工程开的多,摊子大,成济武把所有的钱 都捐了出去。到了大年二十九,他抱着脑袋闷坐在沙发上发愁。女儿实在看不过去,就四处为他筹措了4万元。并劝他:“别折腾了,安安稳稳过个年吧。”拿着钱,成济武憨憨地说:“还是俺的闺女好啊!”转眼,他又像个孩子似的,去走访贫困户去了。
乡亲们富了,东沟村群众10年间人均增收1500余元,而成济武却连自己办煤矿的投资都未收回,还背着近180万元的外债;群众有困难了,成济武几千元甚至数万元地捐助,而他自己却从未进过一次馆,洗过一次桑拿,抽过一盒5元钱以上的烟;群众都住进了新房,而他30年搬了28次家,直到2006年才有了自己的家。
他非常富有,又十分节俭。他十分节俭,又非常慷慨。
这就是成济武,一名对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他用赤诚和挚爱,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第三篇:农村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耕耘四十载 种出家乡美
——记农村共产党员邬秀荣先进事迹
“我退休后的生活比之前都忙,但是看到村里人在文化大院里活动,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邬秀荣笑着说。
走进某某村,只要提起邬秀荣,当地群众都赞不绝口,不仅仅是当过教师的他桃李满天下,更因为退休后的他继续耕耘在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上,发挥余热,服务群众,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如果说他是当代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他所守望的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
出身于1947年的邬秀荣,是某某村人,1970年在原某某中学任教,并于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开始在当地扎根发芽,虽然期间经历了丧子之痛,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冀,因为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市、旗单位的嘉奖。如今,邬秀荣依旧忙碌,用他的话说,“我也没啥想法,自己去世后给村里人留点念想就行”。
一、退休不退场,传递正能量。
海勒素村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试点,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模式最早在这里试行。当地人普遍以种植为生,实施现代农牧业项目后,不少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些“剩余劳动力”和老人们时不时聚在一起“翻闲话”、搞点小“彩头”的赌博,有些人坐吃山空,只等着政府“帮忙”。
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2001年邬秀荣成立了“坐腔班”,组织本村有文艺爱好和特长的村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随后,他又组织村里能跳会唱的村民拉起了一支30多人的秧歌队,逢年过节自发地为村民演出。此外,他自己出资1万元购置500余册图书和2个书柜,在自家院内成立了图书阅览室,为当地群众输送了不少精神食粮。
2009年,他积极响应当地党委“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模式的号召,成立了文化党小组,带动某某村村民搞文化活动。党小组不仅鼓励周边群众学习知识、了解时政,还组织大家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渐渐地,当地人打麻将的少了,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一种新风尚也在逐渐形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久旗文化局、资助18万元对原有房屋进行了改扩建,邬秀荣文化大院落成了。新建的活动室不仅配备有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同时还陈列了民间字画、刺绣等工艺品,室外活动场地还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为村民增强体魄提供了平台。
如今,每天在文化大院活动的人络绎不绝,成了村民长见识、学技艺、强体魄的好去处。
二、学传统艺术,承优秀文化。
2011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邬秀荣看到了画展上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动作,他的面前立刻呈现出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随即,买了一幅作品回家玩赏。妻子看到后,问他哪来的剪纸,他说花了200多元买的。这时,妻子告诉他,她之前学过剪纸,上学时经常帮助家里剪窗花;可是现在没人画图,剪纸生疏了许多。这个消息让邬秀荣万分惊喜,他告诉妻子——我来画。二人一拍即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夫妻两配合默契,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作品内容从群众生活到十二生肖,从成语神话到花草鸟鱼,从历史人物到改革开放,一幅幅作品轻盈灵动,跃然纸上,朴实大方。
渐渐地,他们的作品被周围邻居熟知,村民慕名而来,在被那古老的艺术感染的同时,不少人流露出“拜师学艺”的意向。邬秀荣夫妇则热情地接收了 “徒弟”,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怎样构图、怎样剪裁,他们的思路也渐渐打开了,而创作的意境也渐渐提升了。后来的一天,徒弟杜润仙说,咱们的剪纸也挺不赖,听说旗里有这比赛,咱们也去试试吧。这个想法与邬秀荣不谋而合。于是,他们的作品开始出现在相关单位组织的书画展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并多次获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剪纸艺术发扬。
三、人老心不老,用笔写我心。
今年67岁的邬秀荣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多年的生活历练与教学经历,让他在文学写作方面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业余时间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主要以群众为创作原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及感悟而成,简单而又智慧,朴实而又亲切。
他创作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二人台、山曲、三句半等文化作品,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紧贴农村生活,歌颂党在农村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赞颂了当今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作品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今年他又在筹划出版《心门的钥匙》,该书内容紧扣时代之音,以的真人真事为原型,歌颂家乡,并激励年轻人积极向上,勇敢筑梦。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一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邬秀荣辛勤地耕耘在这片热土上,用他的执着、热情为当地群众种出一朵朵美丽心灵之花。
第四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同志,女,年月出生,专科学历,中共党员。?年、月进入环卫行业,在党办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从事党建工作十年;赢得领导肯定和同事好评。?年?月到市城管局机关党委上挂锻炼,年月担任办公室副主任。
一、勤于学习,理想信念坚定。
该同志上进勤学,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在学习中加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学以致用,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也不断加强自学,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素质,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二、勇于践行,工作作风扎实。
从轻车熟路的党建工作转到陌生的行政办公室工作,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工作并进入副主任角色,她利用一切时间加紧学习,不断的钻研和实践,积极抓好办公室工作,提高了服务领导、服务职工的工作能力。同时,注重总结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与环卫所中心工作、与领导决策有关的动向性、政策性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在文秘工作方面,有认真钻研的精神。在材料撰写方面,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思想内涵丰富、逻辑思维清晰、事实结合紧密、文字表达准确。先后撰写了《因为工作所以美丽》获局系统2012百字读书心得征文一等奖、市直机关优秀读书心得,《中国梦
我的梦》获局系统征文二等奖,《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机关党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获局系统调研文章评比二等奖。
在组织协调方面,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在办公室工作期间,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并注意把握领导意图和具体工作性质,分工明确、条理清晰,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能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基本做到了事事有着落。对办公室人员明确了工作标准,提出了工作要求,规范了各项工作办理程序,及时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工作不断线。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加强与局系统内外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在工作责任心方面,勤奋敬业,工作业绩突出。能从大局出发,勤于思考,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从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历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局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三、严于律已,干净做人做事。
该同志在工作上以身作则,自觉维护单位形象,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注重团结同志,帮助同志,待人热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五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xx,男,生于xx年x月,今年xx岁,现任xx镇xx街社区主任。他在社区工作期间,心系居民,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因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连续四年被xx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得了“优秀社区工作者”、“优秀社区干部”、等荣誉称号。
2005年,xx刚从供销社下岗,下岗后的他来到了xx社区,从事社区工作,负责场镇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事务。他了解到辖区的派出所警力不足,治安状况并不好,于是他想办法、做动员,于2005年成立了一支30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在他的带动下,离退休党员、志愿者也加入到义务巡逻队中,每日不辞劳苦地巡逻在辖区内,节假日也照常巡逻,联动民警、保安,构建了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体系,实现了打防结合、群防群治,xx社区治安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2008年3月,xx担任社区主任,凭借自己之前从事社区工作的经验和对社区情况的了解,很快就挑起了这副繁杂的重担。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突袭绵竹,xx镇遭受重创,xx社区近两千居民无家可归,社区班子立即召集人员分别到场镇各片区救人抢险。xx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分别带队赶往地震后受灾最重的老街垮塌的废墟和危房,抢救伤病员,寻找被埋的幸存者,处理遇难者遗体,一直忙到深夜。可是他自己承包的养殖场同样受灾惨重,他却没有时间去看一下,只得叫妻子帮他打理。在震后,他认识到抗震救灾要有效率,必须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协调。于是,他又组织人员,成立了社区应急队,集中大家的力量共同抗震救灾。xx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在废墟中抢救伤员送去医院、搭建统一避震帐篷,安顿好所有居民、灾后防疫、救灾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千头万绪的工作让他不知熬了多少夜加了多少班,累病了也不愿休息,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为了安顿好幸存下来的社区老百姓,xx忙前忙后,又是组织社区的青壮年搭建统一的安置篷,又是带队到镇政府领取和搬运救灾物资。没有车辆,他就到老百姓家中借来架车拉;没有司机,就亲自上阵驾驶借来的拖拉机,将救灾物资运到社区的各个灾民集中安置点。有时候,村上到镇上领取救灾物资装卸人手不够时,只要吆喝一声,他又立即带上一队人帮助村上装运救灾物资。少数不理解的老百姓说他:“人家又没有给你啥好处,又没有给社区多分点物资,你忙着帮人家搬啥子嘛!”每当这时,xx只是简单地一笑了之。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社区的办公帐篷里,始终可以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社区主任xx还坐在电脑前统计社区的灾情,挨家挨户的核对,一遍又一遍的计算,生怕统漏了一户,统错了一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社区其他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的各项基础数据都统计得非常准确。
2008年8月初,xx镇居民和各单位入住活动板房后,社区又忙碌起来。哪户居民家中的灯不亮了,找到社区,xx二话不说骑上摩托,立即来到居民家中检修好电灯;哪里水管漏水,他在第一时间请来技工处理……。哪家老百姓有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经过一周多的努力,居住在活动板房里的群众虽然没从地震的悲伤中走出来,但是都已经安定下来,再也不用担心生活居住。
就在为老百姓的事前后奔忙的时候,xx的腰椎因为劳累过度骨折了,疼得这个一米七几的汉子连正常行走都变得异常艰难。到医院检察后,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可他坚决不住院,拿了一些药后就走了,医生再三叮嘱他不住院就必须在家好好休息,腰椎才能很好的康复。可xx没有遵从医生的叮嘱,回到社区后又埋下身子在板房办公室里忙碌工作,没有休息过半天。群众都劝他好好休息先养好伤再上班时,他说:“没有办法,社区的事情太多了,就这几个干部,这个月我们必须把城镇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工作完成,不能误了老百姓的事!”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正是一个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真实写照!
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轰轰烈烈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又拉开帷幕,为了使群众更好的了解“创卫”的重要性,他带走大街串小巷,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在整个“创卫”过程中,他不怕脏不怕累,拣垃圾,打捞漂浮物,清理小广告、“牛皮癣”。由于江苏泰州市援建的泰州路平坦宽敞,但是有些重型卡车超重行驶,对路面损害很大,老百姓对此意见颇大。作为村主任的xx,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巡上好几次。有时候刚端上碗,老百姓一打电话,他就立刻放下碗筷,赶到现场去劝说司机不要在泰州路超载行驶。他说江苏大爱援建,我们应该珍惜。
灾后重建后的社区事务繁多,xx总是不辞辛劳的往返于政府社区之间,认真完成镇政府交办的各项事务,及时把老百姓的诉求反馈给镇政府,他认真一心为民、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