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时间:2019-05-14 22:2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思想和传统艺术式样。主要为:

1、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性。

2、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何以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

3、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和特殊魅力。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

一、中国原始社会到先秦的艺术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原始仪式(礼)的演变和原始艺术的演变及其里面所包含的审美法则

二、原始彩陶。原始彩陶在原始礼的功能作用,彩陶图案的演化及其里面所

包含的中国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三、青铜纹饰。青铜纹饰在上古文化的重要功能,青铜纹饰的演化及其包含的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的艺术的影响。

四、中国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基本定型――文:审美对象理论;观:审美观照

理论;乐:审美感受理论。

第二节 中国主要艺术门类及其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的门类结构及其美学基础,以美学基本原则讲解艺术

二、诗:诗的形式分析,析出美学原则,析出文化关联。

三、画:两大类中国画的特点,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四、建筑:分析故宫和颐和园,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第三节 佛教艺术与美学

一、通过佛教艺术与美学讲解中国美学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吸收与改造

二、塔:从印度到中国

三、石窟:从印度到中国(包括窟型、雕塑、壁画的变化)

四、中国寺庙与中国美学

思考题:

1、青铜纹饰重组变形包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

2、律诗的形式与美学与文化的多重意义。

3、塔在中国产生的美学与文化变化。

第二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和文化释义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

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

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大学、小学、书字、私熟等完整教育体系,保证了各级人材的培养和人的品质、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材。

六、文化主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书:

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三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佛教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佛教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

2、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印度佛教发展略史

一、佛教的创立和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二、释伽牟尼的生平和创教活动

释伽牟尼的生平释伽牟尼的创教活动

三、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

四谛 十二因缘 三法印

第二节 部派佛教

一、佛教的根本分裂及部派的分化

佛教根本分裂的原因 佛教的主要部派

二、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的主要分歧

宗教实践方面 宗教理想方面 哲学理论方面

三、大乘佛教

(一)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分裂及其异同

1、大乘与小乘的分裂

2、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分歧

对佛的看法的分歧 最高理想的分歧

修持方法的分歧 理论学说的分歧

3、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批判继承

(二)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

1、大乘中观学派 大乘中观学派的形成 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大乘瑜伽行派 大乘瑜伽行派的形成 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

四、密教

1、密教的形成

2、密教的基本特点

五、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1、北传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2、南传佛教

第二节 中国佛教略史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代

2、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

陆路 海路

3、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的基本情形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冲突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依附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一)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思潮

1、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的兴起

社会背景分析 思想背景分析

2、六家七宗

本无宗 本无异宗 心无宗 识含宗

幻化宗 缘会宗 即色宗

3、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

(二)晋宋之际的大乘涅pan学

1、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pan学的转向

社会原因

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 大乘《涅pan经》的翻译

2、竺道生与涅pan学

3、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学派

涅pan师 毗昙师 成实师 三论师 地论师 摄论师 楞伽师

三、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

(一)从学派到宗派

1、宗派与学派的异同

2、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历史条件

社会背景分析

佛教寺院经济的独立与发达 佛学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化

(二)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1、天台宗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yi。天台宗的基本思想

2、三论宗 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 三论宗的基本思想

3、唯识宗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4、华严宗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

5、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惠能 禅宗的基本思想

四、隋唐以后中国佛教的衰微

1、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

佛教诸宗的融合

佛教与儒家、道家(包括道教)的融合

2、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特征

思考题:

1、简述佛教“四谛”说的主要内容。

2、解释佛教术语“缘起”。

3、佛教的“三法印”是什么?

4、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及其创始人名称。

第四篇:中国的文化的起源及传统文化概论之体会

中国的文化的起源及传统文化概论之体会

在我选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么课程前,就已被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从四大发明的出现,到丝绸之路的路程迢迢;从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到元帝国的铁骑长枪;从秦王朝封建的起始,到人民政权的红旗飘飘;从夸父追日的传说,到神舟的升空飞翔:从西域的沙漠石壁,到东海的白浪滔滔;从北国的千里冰封,到南方的鸟语花香!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背负着五千年历史的沉淀。

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起源不外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黄河文化起源说和长江文化起源说,而我认为中国的起源应该是长江流域。虽然长江文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延续发展,最终被黄河流域的炎黄文化锁取代。但诸如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确实因近年来新的科考发掘而被世人所知

1,湖南道县(湘江流域):1万5千年的稻作文明,发现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陶片。

2,湖南澧县(洞庭湖流域):城头山文化。6500年前中国最早的“城市”和水稻田。3,湖南洪江(沅江流域):高庙文化,约7400年。4,浙江余姚(钱塘江流域):河姆渡,约7000年

代表着农耕文化的崛起,其中的河姆渡文化更是璀璨无比。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古农耕氏族人口巨增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大规模地进入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种植水稻,将荒无人烟的华北平原带进农业社会。

弄根氏族北上,在黄河中下游后来发展成一个非常庞大的农耕部落-----蚩尤九黎部落。虽然如此,因为知道4600年前的蚩尤所率领的农耕民族与北方蚩尤所率游牧民族爆发逐鹿之战而败北,再加上南方原始森林,气候湿润偏洪涝,对原始农耕而言,治水是个大问题。水流排不畅通,洪涝成灾。因此孕育在长江流域的具有丰富而灿烂的原始文明河姆渡文化最终不得不背井离乡同时也因此而衰败而最终被炎黄文化所取代,但我坚持认为长江流域文化的起源性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由它来代表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当之无愧的。

本学期也快到期末了,在本门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文化的起源,有我国的三大宗教,有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中外的文化交流等等,在这里粗略的感慨下自己对这门学科以及传统文化的心得。

之所以我在论文主要谈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因为这也是老师在第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之所以选这个篇章来作为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因为我觉得研究一个古老的文化,必须要清楚的知道它的起源,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文化的精髓。在其次,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有理由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在这个现代科技高度发达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由前人辛苦累计了数千年的文化精粹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逝,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如此之久不外乎就是因为有着传统文化的秉持,我们不需要摈弃,只需要取其精华便行了,而不是出现90后,00后如此明显的文化断层的现象。也许有的人会说,在如今这个年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那便告诉你,大错特错。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于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感。举个例子,如今那么多年轻人过洋节用洋货,并不是说不好,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忽略传统节日把,之所以国家提高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设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以前端午清明节都是不放假的。

就可以看出国家也在出力,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可以改进,可以将其现代化,但是觉得不能被我们所抛弃的。从自身做起提高对它的重视从而影响身边的人,以此提高传统文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结合自身理解和体会,谈谈诚信为本的思想

诚信为本的思想,对与我来说,就要求我在待人处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有诚信在他的心中作为指导,即使看起来再轻易的承诺,也不要轻易就许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去实现这个诺言,否则,就会造成自己不能取信于人的下场。

一个人,是否有诚信,是不能通过外在的掩盖修饰而欺骗别人的,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就是强调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是否能不随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诚信,对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做人做事连最起码的诚信都不具有,那这个人是非常失败乃至可悲的,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命运的承重轴,没有诚信,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信赖,就无法与他人和谐的相处,扩大到全社会,那么一个缺失诚信的社会,必然是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冷漠、充满着隔阂和敌意的悲惨的世界,诚信为本的思想,对与我们来说是太重要了,孔子说过,诚信对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大车无车倪,小车无车厄,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为本的思想,意味着,正直和志诚着两种可贵的品质,是我们人性中最为灿烂的光芒,而只有诚信为本,我们才能获得真正属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快乐,为了是诚信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我们首先要求自己必须能恪守践行的品质。

剩下的,课本p114

下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