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

时间:2019-05-14 22: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

第一篇: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

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

在这里,人们仍然有一种信念,他们相信,他们可能要走一段弯路,可能有一段倒退,可是任何威胁只能阻碍人们追求自由的道路,却不可能堵死它。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闪亮。

这就是林达的信念吧。

我觉得,能够接触到这么一本书,真是我的幸运,书中最精彩地方在“五角大楼秘密文件”部分,惊心动魄,媒体和政府叫板,我看得不停眼。作为一个法学学生,这本书让我了解美国的林达们和美国的司法制度。浏览完这本书,发现林达们是相当以美国为豪的,属于被彻底“和平演变”的那类人,他们就象两个特别会上课的老师,把他们学到的看到的研究到的美国立法、司法、行政、民主制度,通过清晰的事例和生动的文字,尽可能的保持中立的告诉你,这点非常难得。而我看这本书的趣味在于,我不仅是个单纯的大学生,更是个被固定思想教化过十几年的人,虽然自诩自由前卫,但在阅读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有思想碰撞,有感慨有认同。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先哲们最早的思路是建立一个弱政府,是小政府的思路。也就是老百姓自己做地方管理。这就是十八世纪美国人理解的自由。但是这样的弱政府在美国是行不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精英们聚在一起在费城开制宪会议,建立一个强有力政府的原因。首先,关于这本书,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

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提到了大宪章,《大宪章》甚至有一些有关司法制度的条款。例如,第40条承诺:“任何人的权利和公正都不能被出卖、被否决、被拖延。”你这么读着,是不是能闻到点“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气息了呢?在第39条中,国王还承诺,“未经法律或陪审团的合法判决,任何自由人都不能被拘捕、囚禁、没收、驱逐、流放,或受任何其他形式的伤害。”你是不是已经从中看出了司法程序的概念?要知道,那还是1215年,中世纪啊。它象征着人性在觉醒,不能说你是国王,我就任你宰割了。当然,有了条约,国王还是要知法犯法的。可是,这些概念、思想的诞生,这些制度条文的形成,实在是人类举足轻重的进步。在今天,大家热衷讨论民主和自由的大话题,我在一边看着,有时很是困惑。因为我常常发现,民主、自由这样的概念,已成为非常奇怪的东西。就是说,那是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名词,在讨论中被参与者频频地运用,可这并不

是说,大家在讲的就一定是同一回事。在民主和民主、自由和自由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

可是,我发现,要真正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真是让我疑惑。先是这些概念就来自外来的文化。当它被引入中国、用“民主”、“自由”这样的“汉字”来表达的时候,这些“字”本来已经有了自己的灵魂,开始自我表述,在我们脑子里形成固定印象,形成新一轮的概念。它们和原来的本意,可能就不完全相同了。

但是此书中向我们读者展示的民主是令人无比的向往的。新闻和媒体的自由也许是民主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的新闻业是从南北战争中开始腾飞的。在独立战争以前13个殖民地加起来也只有二十几张报纸。它们只是属于上级阶层中不大圈子的读物。后来,在美国新闻业中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事业的精英。他们为美国新闻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代表就有约瑟夫•普利策。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它是被艾尔斯•伯格泄漏出去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阻止美国继续侵入越南。最先是《纽约时报》开始批漏此文件,但是没几期就被国防部告上法庭,不得不停止报道。随后《华盛顿邮报》也加入进来,后来一些小报纸和媒体也加入报道的行列,最后国防部与新闻业打了一场官司,最后新闻业获胜。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看这件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假如把这个事件放在中国,其结果可想而知„就拿山西说吧!不知道煤矿上一年能出多

少事故?但能报道出来的又有几个呢?如果我们的新闻和媒体能自由一点的话,那么我想我们的民主也许比现在好一点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更多的民主,我想新闻和媒体自由会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吧!我真心的希望中国的民主进程能够更加迅速。

最后引用本书中“《华盛顿邮报》(6)”中得一段话来表达我的祝愿“国家安全还依赖于我们这个自由制度的价值。为了保障表达的自由和民众知情的权利,一个不受压制的顽强的无所不在的新闻界,必然会遇到权势方的刁难„„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仅仅保护社论作者或者专栏作家的意见。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公众可以了解政府及其作为。当今正是困难时期。没有什么是比表达自由更好的安全阀了。在我们的历史上,这是我们制度的守护神。这是我们国家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政府和国家的主要特点。”----希望有一天,这也将带领我国走向更成熟、完善的民主。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法学111班徐则栋

第二篇:《如彗星滑落夜空》读后感

读《如彗星滑落夜空》的一点点感想

花了半个月时间通读了杨晓辉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如彗星滑落夜空》,如同本书所说的那样,它真真切切的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美国,本书首先通过美国独立战争、1787费城制宪会议等建国初期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成型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其中很多的观点和见解是我以前困惑不解或者是不甚深知的,读本书的同时对我本身的政治知识构成也起到了提高的作用。以下是我关于本书的一点点感想。

我觉得首当其中应该提出的就是对于民主的观念,使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主不只是投票那么简单,当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时,贸然推行民主,结果很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甚至是暴政和流血。在这之前,社会的精英,作为率先具有民主理念和政治素质的人,对强权和民众,应当都保持应有的独立和批判,对国家,应当担起引导它前进的责任和义务。民主是优良政体,但不是拿来就用,像螺丝套上那么简单。有一个细节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一帮军官准备用武力解散当时的大陆议会,实行君主政体,并拥戴自己的统帅华盛顿当国王。八年战争坚持不拿军饷的华盛顿将军却把这看做是一种羞辱,他给刘易斯"尼古拉上校回信说:“我极其厌恶并且坚决否定这个建议。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到底做了什么错事使你误以为可以向我提出如此要求。”当时,权力完全可以在武力之下轻松地集中到华盛顿一个人手里,但是他却为新生的美国做出了另外的选择:不要国王的专制,也不要以枪杆子维持的军政权。因为他比谁都清楚,政治人物对权力的过分崇拜,无论是出于“抱负”还是“野心”还是某些不能见人的所谓“私心”,都是危险的祸国殃民的。就此而言,华盛顿将军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制国家为美国的强大所作出的贡献,可谓所有民主国家元首的楷模!

从民众一头来看,美国民智开启的过程和美国民主化的进程,也是缓慢同步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和政府都还不清楚各自应该挑多少分量的担子。例如,只有在工业革命之后,有了劳资冲突、有了经济萧条、有了大规模的工伤事故,政府和民众双方才渐渐理解,除了劳资双方,还有政府必须承担起很重的责任来。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前,美国民众对政府并没有这样急迫的期待,政府也并不很清楚自己责任的界限在哪里。这条路是逐步走来的。当它走在半道上的时候,民间自己消化了许多艰难困苦。可是,不论有多少反复和弯路,宪法在支持民间社团、保障了民间力量的同步壮大。等到企业强大到跨国集团,劳联产联这样的工会组织也已经声壮势威,政府的相应机制对劳资关系的协调也已经很成熟。

所以,美国的社会发展、政府能力的提升和制度的完善,都是相对自然缓慢的。美国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社会,始终不是靠一个威权在强行操作社会。由人性本身弱点导致的社会问题,美国样样都有,很自然会暴露出来。正因为是自然发展,该发生的问题都发生过,也遇到种种危机,美国社会也在两百多年前制定的宪法原则下,自然顺应地以完善制度来应对。可是这种同步的自然、缓慢的进程,化解了许许多多危险,回首望去,真是很悬。假如不是这样,假如制度完善的速度,远远落在政府的能力强化的速度后面,也就可能约束不住,政府就可能成为一匹脱缰野马,擅行其道。

中国当今民众的普遍受教育程度和美国在制宪会议时期差不多,如果完全

仿效现在西方的选举制度,民众选举人大代表时很难保证能投好手上的一票,选出的代表也未必具有参政的能力和素质。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谁知道以后会选出什么样的人”,在民众尚不成熟时实行有限选举权比普选更理智。这是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中国而言,所以说任何事不可以盲目,在社会主义者会体制下,政党决策本身就是从民众利益出发而做出的,所以现阶段的人大制度对于中国是适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遍民主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本书中介绍了美国参议院中一个叫filibuster的奇怪程序,Filibuster

可以叫做“最后的阻挡”程序,这个程序的意思是在一个议案预定要表决前,某议员可以要求发言,在他发言完毕之前,表决只能推迟进行。这个议员可以连续不断地说,一直说到预定的最后表决时间过期,或者参议员们决定不再表决,放弃这个议案。这个程序可以说是为少数派设定的,在历史上用得不多,这实际上是一种让个别议员拼体力来破坏正常表决程序的做法。在整个过程中,这个议员需要不停的讲话,且不能上厕所、吃东西,因为一旦你离开,参议院就可以表决了。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参议员什么都可以讲,就是不能停。“在权力问题上,不要再信赖人,而是要用宪法的锁链制约他不做坏事。

如果信赖我们自己选择的人,认为他会保障我们的权利,这将是一种危险的幻想:那个信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专制之母——自由政府是建立在警惕而不是建立在信赖上面;是警惕而不是信赖,规定了限制权力的宪法,以制约那些我们不得不托付以权力的人:我们的宪法已经相应地为我们的信赖确定了界限,不能让信赖超越这个界限-------(关于多数人的暴政)把这些权力都集中到同一个机构,恰恰是暴君政府的定义。这些权力之由多数人行使,而不是一个人行使,并不能减轻暴政的程度-------一个选举产生的暴政并不是我们为之而战斗的政府;我们为之而战斗的政府,不仅应该建立在自由的原则上,而且也应该把权力分开,使其平衡,使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能超越出它们的合法的限度之外,使其得到有效的抑制和制约。----------与其在狼进羊圈之后拔它的爪牙,不如防止它进来。”

读了林达的这套书,我觉得,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奇迹,并不是某几个或某

些所谓“国父”们创造的,而是美国人民的民主及道德意识创造的。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中,人和最为重要——当然,这也与美洲大陆没有文化负担的地利和欧洲启蒙思想已深入人心的天时有关,但是,如果没有美国民众的民主和道德意思,再好的天时、地利都无法发挥作用。美国的文化是宪法文化,契约文化,是遵守规则的游戏。社会机器的每个零部件都按照规则运转。人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障。法律的实施虽说是强制性的,但如果美国人民没有守法意识,这个社会的成本将极大提高。比如,美国某州规定,成年公民可以拥有猎枪,每年可以打三只野生黄羊。这条法律并没有违法后的处罚条款,也无人监督。但是,这条法律被美国人严格地遵守着,并没有出现超量捕杀现象——黄羊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如果有哪怕十分之一的人违反法律,钻法律的空子,恐怕黄羊的数量都难以维继。看来,民主所创造的美好社会,不仅仅是有民主的愿望就行了,它要求人民必须有良好的民主意识和道德素质。如果人的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民主也会带来灾难。在这套书中,就明确提到了美国历史上的“多数人的暴政”,这就是民众道德素质低下带来的“民主灾难”。当然,任何统治者都不能因此而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力,毕竟,人民的权力是天赋的。靠法律、道德和教育来约束和提升人性,民主终将创造人类的政治和经济奇迹。

书中用大篇幅记叙了美国制宪会议:会议代表们会聚在费城的一间小屋里,讨论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制定。有人说,政治是丑恶的。其实,丑恶的是政治的操作,政治是一门追求幸福的学问。会议代表们是真正的政治家,他们长久的辩论,不断的妥协,只是一个目的——为了各前殖民地的发展,而不掺杂任何私利。以华盛顿总统为代表的好人政治,虽然十年后被党派政治所取代,但他们追求道德完美的绅士风范、树立的政治就是为民众谋幸福的治国理念,和他们领导之下顺利进行的民主实践,奠定了美国二百多年来政治运行的基础。人类历史中仅仅属于他们的“半神半人的会议”,让人心向往之。

今天,“民主”已经是众人皆知的词语,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民主”

所包含的意思呢,民主是不是全能的?一般人认为,民主就是奉人民的旨意而行。希腊城邦式的民主——全体自由民聚集在广场上举手表决,就是最好的民主。然而制宪会议代表们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们意识到,民主并不是一副良药,民主会导致不亚于专制的危险,多数人的统治并不比寡头统治或少数人的统治优秀。他们看到当时的法国,为革命付出了血腥的代价,无数人未经审判便被以“叛国”的罪名而送上断头台,而这一切都是在民主的名义下进行的。民众是冲动的,在突发事件中,尤其如果有关于国家安全和尊严,情绪容易被煽动,理智容易被忘记。民众又是蒙昧的。民众掌握了超越其水平的决策权,民主就有可能变成危险。制宪会议前发生的罗得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负债农夫控制下的罗得岛议会,强行在议会通过了大量发行纸币的决议,结果造成罗得岛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完全崩溃,而后又通过了法案,剥夺了拒绝接受贬值纸币的商人未经陪审团不得定罪的权利。

正因为对民众的不信任,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指出,政府不能受民众不稳

定情绪的操纵。美国政府体制的设计,很多处就反映了开国元勋们的这种思想。

总统在任期内非因犯罪遭弹劾和主动辞职不下台。于是当总统制定一项有

见的政策,即使不被民众理解,他仍能至少在任期内贯彻自己的决策。比如约翰逊总统购买阿拉斯加,当时的美国人大都反对,认为花这么多钱买下偌大一片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毫无意义。然而不久后,阿拉斯加的重要性凸现,民众不得不佩服约翰逊前瞻的眼光。再看现在,布什总统深陷伊战泥潭,国内的反战呼声一片。如果布什一味跟着民意调查走,撤走伊拉克的驻军,固然能博得国内的一片呼声和民主党议会对他的支持。然而布什不仅没有撤军,反而增兵伊拉克。民众只意识到美军在伊拉克的巨大开支和三千多人的伤亡,却没有做深远的思考:如果贸然撤军,等于向恐怖分子宣告美国的无能,等于向全世界美国的失败,造成的负面效果可能远比现在每天的损失要大。

参议院的设计也体现了精英对民众的谨慎。相对于众议院的“草根”性,参议院是精英院。参议院的组成比众议院稳定;参议员的年龄要求比众议员苛刻,而且在当时的大多数州由州政府或议会选派产生。

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每个人都是赤条条的亚当夏娃,每个人都是一样,一样自由的生命,这是平等的起源。因此,社会管理概念不是从上层权力切入,而是从人的自然权利切入。这样的平等概念,也隐含着一个简单道理:人也都是有弱点的,不论是英雄还是智者,无人幸免。在社会管理中,他们注重制度对人的弱点制约,在他们眼中,政治上层不仅不是天使集中的地方,而且可能是人性弱点的集合、并且被威权催大的地方。所以政府是首先需要制约的地方。

林达作为美国政治实践的业余观察者和思考者,对书中讲述的故事早已烂

熟于心,因此本书不仅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而且文笔流畅,引人入胜,堪称

精品。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如同彗星划过心灵的夜空。‘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我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中闪亮。’

第三篇:如彗星般划过星空读后感

如彗星划过星空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从1997年开始,林达陆续出版“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和《如彗星划过夜空》。《如彗星划过夜空》延续着以往的书信体形式,以给卢兄写信的口吻和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不仅使读者容易理解更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开篇以台湾的大选**引出关于民主政府的一系列问题和有关自由的话题,将这本书大体分为两个部分。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的由于政府软弱效果甚微,各州各行其是,内外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各州决定尝试建立一个有力的联邦政府组织,于是就诞生了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而作者通过讲述了其前后的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作者描述出美国建国初期,以华盛顿、杰斐逊等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的个人思考。林达在这里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华盛顿的个人人格,他为自由而战,赢得了无人能及的地位,胜利后却解散军队,重做回农场主,等到美国宪法在多方讨论、妥协,最后形成后,才重返政治舞台。他也试图通过杰斐逊来展现,在美国立国初期阶段所面临的精英政治与民主之间的冲突。受到洛克思想深刻影响的杰佛逊,不仅强调

个人自然权利的神圣性,而且也认为,美国这一套共和制度,就是要通过限权来保障个人的权利。那位同样也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则对民主所蕴涵的动员人民的力量,感到相当的警惕,因为对他而言,人性改善之路相当艰难,不可轻易信之。再到后来的南北战争,林肯所面临的则是美国的一次重大选择。在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是反对解放奴隶的。然而,到1862年下半年,林肯竟然改变初衷,放弃了原来维护南方奴隶制度的作法,而走上解放奴隶的道路。我们熟知的林肯是美国内战的英雄,不过林达却将美国史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平实的语言,指出当时林肯在废奴方面,并不是国内公众所习惯的“废奴主义者”的形象,而是多种历史合力的共同结果,这对于公众而言,应是颇有新意的部分。林达在描写这些美国早期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书的第二部分的内容讲述的是,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美国行政机构和新闻界的纷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这一事件的起因来自于反战者艾尔斯伯格偷印美国国防部对于越战的调查报告,将这份报告交给《纽约时报》发表,相继有《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跟进,最终演变成美国政府与新闻界的一次公开诉讼对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凭借宪法权利,与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行政当局抗衡并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故事,这一事件给予我们认识美国政治制度,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凸显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制度之所以能成功与其本土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是美国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历史造就了美国的制度,成就了现今的美国。美国的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同时也拥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弱点。林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与大多数人们所熟知的美国不同的新的美国历史发展过程。

第四篇:《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当彗星划过夜空

当彗星划过夜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曾凡荣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二、三月里的天,总是会教人说可爱的。暖阳似酒,春水如画,徐徐的微风吹醒了乡间阡陌一绺绺的石子路。树梢的柳芽冒了,田间的花儿笑了,回家过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走远了。在生了锈的木桥边漫步闲逛,默默探望眼前陌生的沧桑,心里想着的是那浩瀚的历史星河。我在想啊,那段书里描写的西方世界的制度经济史,到底是上帝的安排,还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史,记事者也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跟着诺斯穿梭到了中世纪,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在路途中窥探了西方世界经济逐渐兴起的过程,感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辽阔,顺带嘲笑着自己的渺小。我喜欢历史,我崇拜英雄。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光,会给我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呢?是那共剪西窗烛的唯美绝唱吗?还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沧海桑田?

到底是我过于浪漫了,纸面折射出来的枯燥长文,差点让我跳下车。整理整理心态,重新出发,这一次我在书本严密的逻辑论述下,惊掉了下巴。从目录页开始,我不敢掉以轻心。

犹今之视昔后之视今

整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理论和概论、公元900-1500年、公元1500-1700年。我在阅读之后,把它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作者认为西欧的崛起得益于经济制度组织的建立,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很明显的问题是,制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创立、明晰和落实产权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并且只有当制度内在演变的逻辑有激励,且私人利益接近社会利益时,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持久现象。

因此,第二步,就是以时间渐进为纵轴用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的整体情况,来论证有效率制度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为横轴加以对比深入证明和研讨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其中公元900-1500年就是中世纪的封建欧洲,公元1500-1700便是近代初期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西方世界。

历史睡了时间却醒着

紧接着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效率的制度?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以此保证经济的稳定的增长。前一个问题,诺斯的回答是:“只有当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变得日益短缺时,才会出现变更所有权的压力。”我的理解是制度不能随意制定,只有在环境刺激下才才会出现变更可能。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往往是经济组织变化的原动力。

所以问题又来了,引起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出现的原动力又是什么?诺斯认为导致西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创新的主要参数变动是人口增长。因为人口增长会引起两个经济变化:一是人口密集度的增长会带来市场的扩大、促进市商业贸易的生产率;二是会带来劳动报酬递减,农业生产率下降,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

就不要在刨根询问,为什么人口会增长了。繁衍生息是自然法则。即使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偶有出现人口下降的情况,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口是一直在增长的。在那些人口呈趋势变化的历史节点,往往就是这个世界运行轨道的调整。

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

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变化。从十世纪起,()欧洲人口出现持续增长,而可耕土地资源却不足于养活新生人口,于是乎土地资源稀缺起来,局部的土地生产开始遭遇报酬递减,人们为了寻找新的土地开展了边疆运动。人口迁移造成各地域间劳动力-土地的密度差异,不同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生产其有优势的产品,由此带来了专业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扩大了商贸圈。为了降低寻找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成本,原有的庄园制度在商品市场的发展需求下发生了变化,货币给付渐渐代替劳动捐,庄园主-农仆转化为地主-佃农。当然这个变化,在庄园主和农民的斗争中,非常缓慢地进行着。

一直到了13世纪,人口还在持续增长,不过因为土地的有限性,边疆运动已经停止。此时,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中站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发展出更有效的经济组织,人口增长的正效应不能抵消其带来的报酬递减副作用,所以原本持续增长的经济停滞了。并且人口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土地价值的上升,让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上升。利益双方在不能接受新制度创立的巨大成本面前,又恢复了原先的劳动捐制度。

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在饥荒,疠疫,战争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又发生了变化,欧洲人口的大范围减少,使劳动力成为稀缺的要素。原本受限制的劳动力,因为自身价值的上升,在契约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庄园主不得不想放宽条件吸引劳动力。在这场博弈中,劳动力获得了解放,土地自由转让也开始被法律所认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走向了终点。在政治领域,封建社会的制度结构由民族国家所代替,西欧各国登上历史舞台。

15世纪末到18世纪初,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人口持续增长,更广阔的市场开始复兴,西欧不同的国家为了应对自身的财政需求创立了不同的产权制度。法国对产业的严格控制,限制了要素的流动,最终导致经济停滞,西班牙单纯的依靠新大陆财富作为岁入来源,也在巅峰一时之后走向黄昏,而英国和荷兰在建立了一套激励性的财税体系后都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世界贸易中心从荷兰转移到英国,预示了西方世界的兴起。

一个人口增长带来要素变化最终刺激经济制度变革的理论框架就这样呈现出来。只是遗憾自己的库存知识量太少,无法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和更好的理解以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理解这本《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斯在结束语中说,“真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组织的正是我们。”那么当彗星划过,夜空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第五篇:宪法学读书笔记

柏拉图VS孔子

——由二人看中西政治思想

张翰书先生所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从历史角度切入,逐步分析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理想国家、政治分工、社会契约等各项课题,章与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连成一体。坦白说来,这使我顿觉迷茫,不知从何下笔。但细读之,发现关于柏拉图与孔子二人的政治思想占了书本内容的一半,正如同此二人撑起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半壁江山——故借此二人为引子,浅谈一下读此书的心得体会。

先从二人眼中的理想政治说起。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他的人治的理论。“柏氏在他有关政治思想的第一部著作《理想国》中,首先提出政治权威必须与哲学智识相结合的理想,所以他理想的政治是哲学家做国王。有这样的哲君主持国政时,就应该由他运用智识,随机应变去做,而无拘无束的。”《理想国》是讲专尚人治,而不用法治理论。柏拉图在其第二部著作《政治家》中就此观点再加发挥:“有这样真正的政治家出现时,就应该听他自由运用卓越智识,处理国政,而不要拿法律来拘束他„„以普遍、简单的法则来拘束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政之处理,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但此时柏拉图的意见稍有改变,即认为在真正的政治家不可得时,法治可以作为次一等的善政来施行。其次是他的法治的理论。有趣的是,柏氏在其第三部著作《法律篇》

中,观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深感理想的贤哲政治不易实施。于是主张国家要制定一部法典,以使实际政治达到最好的境地。”在该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句关于法治的名言:“依法以统治自愿被统治的人民,而不是强迫的统治。”小结一下:柏拉图先主张人治,后主张法治。

再看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性为中心。“大原则是德性可以指导政治,政治的好坏决定于德行的程度。君主或领导人自身行为之德性程度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显然,孔子的观念偏重于人治,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可得时,就应该听他以身作则,多发挥德政的作用,自然可以国泰民安。至于“政刑”,只是辅助作用,必要时才使用。

以下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柏孔二人都对理想陈义甚高,但促其理想实现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孔子始终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并不切合实际的“德政”,望求出现理想的统治者来实现最好的“人治”,迄未改弦更张;而柏拉图则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加多,益以屡经挫败,乃渐感其理想之难以实现,而逐步修正,改变自己的主张,从力主人治到主张推行法治。那么,这二人之选择变或不变的原因何在?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他们的自身性格使然。孔子偏内敛,性格偏执、倔强,故抱着“人治”、“德政”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柏拉图性格柔和,又精通哲学,易根据情况做出理性的思考,故逐步修正其主张。二是

其所处环境的原因,“人是环境的产物”。自夏商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专制制度,“一人之治”,孔子时期亦如此。孔子有一项重要主张是“正名”,意即政府的各级负责人应各就其担任的“名”,做好应尽的职分。对充分尽到应尽职分的君,孔子是予以肯定的。至于倘若有不合格的君,应该如何处理?是否应将政权转移?换一个合格的君?如何换?应经过何种程序?这些问题,孔子都没有说明,或进一步说,当时社会没有任何人来说明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当时社会,君主专制是唯一的政体,大家都认可这样的一种制度,没有人怀疑,没有人思考是否还有别的政体来代替君主专制。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纵使孔子怀抱的“德政”的“人治”思想无从实现,他也只会寄望于出现圣明的君主来实现他的主张而不是否定他自己的“人治”思想,窃称之为“环境局限性”。而相反,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城邦时期,而雅典的民主政治较为繁荣。在这种环境下,柏拉图因寻不到“真正的政治家”来实行人治而转向法治思想,也是情理之中。由以上问题的回答,我们将文章引导至中西政体的内容上。作者先点明中国的政体:君主世袭。在罗列了孔、孟、荀、韩非、董仲舒、韩愈、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君主世袭,如此恶制,在我国竟行之两千余年而无改;并且,其间又无任何其他政体的试验与比较。于是,此制乃成为两千余年唯一的政体。这是我们政治历史的特殊

之处。”此真一颗响雷在我脑中炸响,缘何至此?我在“中西民主思想之对比”一章中找到了答案:在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一直有很显著的“民本”思想,但是绝无民主、民权的思想。为什么这么说?民本与民主、民权区别何在?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所谓民本,就是视人民为政治的主体,政治上的一切设施应从人民的观点出发。“民本”思想自上古就有。如《尚书》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又如《诗经》有云:“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嗣后历代都有人阐扬民本思想,如孟子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吕氏春秋》中的“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贾谊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陆贽的“人者,邦之本也”,陆九渊的“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以及最有名的清初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上述民本思想,不少被误解为民主和民权思想,其实,上述思想,都是就君主政体立论,希望君主对人民特别重视,施政以人民苦乐为优先考虑,正视人民的力量,而并未提及人民要掌握国家之权,成为管理国家政事的主人,因此,仅属于民本思想的范畴。所以民本与民主、民权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仍是人民被统治,而后者是人民来统治。

为文至此,我斗胆给《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下个总结:

西方政治思想以法治为主,中国则以人治为主。这直接导致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而政治制度对政治思想又具有反作用。

下载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中考满分作文-2011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之如星子划过夜空(优秀范文5篇)

    往事悠悠,许多的回忆,就像是电影的镜头,在我眼前一闪而过,消失了。而这其中的一件事,却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把我拉回到那些个回忆之中,记忆犹新。 时间倒回到两年前。因为,计老师的......

    2011天津中考作文:如星子滑过夜空_

    2011天津中考作文:如星子滑过夜空 友情如星子滑过夜空 坐在考场里,蓦然意识到,初三已经成了过去时。 想想,初三其实挺快乐的。 每天放学后,空荡的教室里,下午六点钟的阳光总会透过......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读书笔记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读书笔记 张千帆,曾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

    《儿子如书》读书笔记

    今天在看杂志时看到《儿子如书》一文的题目,我就好奇起来,这“儿子”怎样的呢,竟会像书本?于是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这是一位父亲写的文章,记录下儿子在读初中时候的几件小事......

    齐齐哈尔市中考满分作文-友情如星子滑过夜空

    友情如星子滑过夜空 天津一考生 坐在考场里,蓦然意识到,初三已经成了过去时。 想想,初三其实挺快乐的。 每天放学后,空荡的教室里,下午六点钟的阳光总会透过西面的窗子洒满三张认......

    天津市中考满分作文-友情如星子滑过夜空

    友情如星子滑过夜空 坐在考场里,蓦然意识到,初三已经成了过去时。想想,初三其实挺快乐的。每天放学后,空荡的教室里,下午六点钟的阳光总会透过西面的窗子洒满三张认真而稚嫩的脸......

    天津市中考满分作文-2011天津中考满分作文:李清照如星子滑过夜空

    作文要求: 同学们,回首你的初中生活,一定会有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如同闪亮的星子(星星),将你记忆的夜空点燃得璀璨而美丽,那星子,或许是父母的关爱,师长......

    天津市中考满分作文-2011天津中考满分作文:友情如星子滑过夜空

    坐在考场里,蓦然意识到,初三已经成了过去时。想想,初三其实挺快乐的。每天放学后,空荡的教室里,下午六点钟的阳光总会透过西面的窗子洒满三张认真而稚嫩的脸庞。坐在我的座位上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