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改稿2 坚持不懈抓作风,改善民生促发展
郴州市作风建设主题
活动总结会议典型材料
坚持不懈抓作风改善民生促发展
中共资兴市委
(2011年6月21日)
根据郴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市从今年3月份开始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深入基层解难题,转变作风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以“强作风、促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1670个,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网络
一是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郴州市委常委、资兴市委书记李评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要求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班子成员对口抓,并把作风建设纳入目标责任管理,结合岗位承诺,分线对口落实责任。3月9日上午,郴州市委常委、资兴市委书记李评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市党员干部 1
联系群众暨“深入基层解难题,转变作风促发展”主题活动动员大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到基层去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二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市级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同时,建立健全了市领导联系乡镇、村、企业和群众制度,要求每位市级领导至少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一家企业、两户群众,每个月至少下基层调研1-2天,帮助联系对象解决2-3个具体问题。自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市级领导共下基层调研324次,形成调研材料78篇,在基层住宿123晚,为基层解决各种问题260余个,与基层群众交朋友280余人。在市级领导的带动下,各机关单位和乡镇干部纷纷走进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破解难题,掀起了千名干部进村入户解民忧的热潮。三是创新平台,健全网络。把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平台作为新时期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就干部下乡下访、服务项目、服务群众等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建立健全了驻村联点、集中办公、《民情日记》等制度,对乡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时间、任务、工作作了硬性规定。同时,市委成立了群众工作部,各部门各单位成立了群众工作室,各乡镇成立了群众工作站,各行政村成立群众工作组,全市共组建工作队311个,工作队员共计1200多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群众工作网络,群众工作站被群众亲切地誉为“百姓之家”。
二、突出服务主题,确保活动实效。
我们坚持把主题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将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一是致力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积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生态环保、征地拆迁、公共服务等38个突出问题,市委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解决问题的联系市领导、责任单位和落实时限。同时,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公开承诺解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的38个热点难点问题。自主题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机关党员干部共走访群众21100余人,召开座谈会862次,发放宣传资料15040余份,共排查出问题2670个,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670个,筹集帮扶资金40余万元,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二是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代表资兴形象”的观念,认真落实全程代办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为项目立项、报批、办证等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发展环境、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47个,着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今年以来,全市引进项目52个,实际利用外资3074万美元,内联引资到位资金9.9亿元。三是致力于推进科学跨越发展。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想事干事、争先创优、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为我市“科学跨越、富民强市”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度上的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集中解决问题与以月带年相结合、个案分析研究与以点带面相结合,不断创新作风建设载体,着力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创新作风建设问责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治庸治懒治散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干部职工“月考评、月通报”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将干部作风建设与工作性津贴、单位编制、岗位调整“三挂钩”,严格定责、严格问责、严格追责,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干部作风根本性转变。今年以来,对违反干部作风建设规定的13个单位和11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共扣除工作性津贴11000元。二是创新机关效能建设监督机制。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主题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国家公职人员履职过错投诉中心,建立健全了岗位承诺、绩效考核、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充分发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有效规范、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从重打击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的典型案例,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今年1-5月,共受理各类投诉79件,办结72件,办结率91%,满意率100%;查处行政问责案件6件。三是
创新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信访举报网络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考评体系,各乡镇明确了一名乡镇信访员、一名村纪检员、一名组纪检信访员负责纪检信访工作,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各级纪检信访干部每月深入联系乡镇、村、组1-3次,入户宣传、走访20-30户,当好了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社情民意的“沟通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群众信访的“代理员”、扶贫帮困的“救生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1-5月,我市到郴州市以上上访批次和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5.4%和45.7%。
第二篇: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促发展
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促发展
——湖州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之二
发展是基础,民生是根本,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反映民意、牵动民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既是理政之根本,也是和谐之先务。市委、市政府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完成了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民生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湖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心齐气顺、稳定和谐的局面。
积极有为,全力推进改善民生
翻开湖州6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始终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绩效作为政绩评价的标准。今天的湖州覆盖城乡的市场就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居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一项又一项民生工程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富民为先,紧紧抓住就业创业这个根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转制,开始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的“软着陆”,1995—2002年,3.2万名下岗职工、7万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进入新世纪,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实行《再就业优惠证》制度。2003-2008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1.6万个,帮助6.7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着力统筹城乡就业,2000年起三县陆续被定为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2006年湖州市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登记制度、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2007年在全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团市委、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创设了首批 资金为1000万元“湖州青年创业创新基金”,引导青年投身创业创新实践。全市实施创业促就“845”工程,从2008年至2011年,在全市筹集8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扶持推动创业。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用最大的心思、花最大的心血、下最大的功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让广大群众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惠民为重,紧紧抓住解困纾难这个关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要载体和抓手,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主要举措,尽心竭力办实事、解难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456”民生工程到改善民生的“八大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行动计划”,从每年十个方面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到“百件实事惠民生”专项行动,湖州市民生建设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解决民生问题的力度越来越大,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在教育文化、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健康服务、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坚持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既做到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善民生,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又针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坚持着眼全民和向困难群众倾斜相结合。既着眼于全民,努力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又始终突出“雪中送炭”,着力解决最困难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安民为要,紧紧抓住安定有序这个重点。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性标志,是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积极探索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极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的活动,创优社区工作服务,建设社区“一站式”事务中心。农村社会治理从原来的单项突进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协调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不断向前推进。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平安湖州”的重大战略。开展“十大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联动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大信访”工作格局、加强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臵等措施,大力推广“三近”走访、“三好六有”警务新模式,确保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完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市区各乡镇率先建立“一中心六站”公共安全监管机构,防范和处臵重大突发性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据浙江省统计局群众安全感调查显示,2003年以来湖州市群众安全感受度在全省均名列前茅。2007年在首届中国30个最安全城市评选活动中,湖州名列第19位。经过多年努力湖州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相容。
统筹兼顾,有序推进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只有统筹城乡与区域,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心每个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利益需求,才能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因此,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湖州市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基础与重要保证,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分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一方面,以富民强市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2008年,湖州生产总值达到1034.8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3.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604元和10751元,扣除价格因素,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28.4倍、72.5倍、57.2倍和47.5倍。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不断改善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臵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使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如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一户一策一干部”低收入农户帮扶机制,困难群众医前、医中、医后全程医疗救助体系,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等各项惠民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既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市委、市政府在民生建设问题上始终坚持尽力而为,始终坚持不管宏观经济形势怎么变,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根本宗旨不变,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扎实推进,顺应湖州民生改善的阶段性特点,适时推出了不同阶段的民生政策,较好解决了当时民生改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吃饱穿暖,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到广大群众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阶段,重点是继续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收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并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当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重点就放在实施积极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有多种途径,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我们坚持社会多方参与和党委政府负责相结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推进这些事业,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切实强化政府职责,特别是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而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亦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因此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和完善基层村民自治、社区 自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合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推进改善民生,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推出和落实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同时湖州市牢固确立“大民生”理念,努力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从应景性民生政策逐步转向对社会民生相关制度的设计。始终以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覆盖面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导向和政策落实、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体制改革和新制度建立等体系建设,形成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权益的制度保障,在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共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致力长远,系统推进改善民生
民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民生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会不断扩展。因此,民生改善无止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需要健全的制度、完备的法律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湖州在民生建设实践中,致力于长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民生诉求、科学决策与有利于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民生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大民生”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民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畅通日常的民意反映渠道,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蹲点调研等做法,深入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人大和政协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走访制度、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查制度,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为民办实事的建议。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在根据公 5 开、透明原则,采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每年确定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形成工作计划,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根据项目内容,明确分管领导、承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保证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办公制度。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安排专项民生资金,强化经费使用管理,切实为民生项目的落实提供财力保障。支出重点放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并着力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对投入和经费开展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加强对为民办实事工作的督查,提出针对性的工作要求和改进意见;加强对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考评,把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为民办实事工作报告、通报制度和责任考评追究制度,政府每年将为民办实事工作情况向人民大报告,向政协、民主党派通报,并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
——逐步建立共享发展成果的长久机制。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键是要构建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深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4年向社会养老迈出第一步,对新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保险制度。2003年率先实行企业缴费与个人缴费分离,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08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53.76万人。湖州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从失地农民、村干部和乡镇企业职工开始,2008年,德清开始在城乡统一的制度框架内普遍推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2000年建立起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31.20万人。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开始实施《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暂行办法》和《工伤保险暂行规定》,开启医疗保险改革序幕。2001年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被列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9个试点城市之一。到2008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1510家,参保人数达到44.59万人。1990年湖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恢复,1997年全面推行。2003年创建“三条医疗保障线”制度。2009年全市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最低达到160元,吴兴区、南浔区提高到18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全市参合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保障程度逐步提高。此外,率先建立起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率先在市区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为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进“四房+四型”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等等,都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建立长久机制的有益尝试。
——积极落实改善民生的法律政策保障。法律是解决民生的一个基础性手段。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更加突出民生诉求,使民生建设实践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对解决民生问题,湖州坚持严格依照法律进行,积极探索在市级制度权限内建立和完善保护民生的法规和政策,按照到2012年基本建成“六大体系”的工作目标,逐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民生保护规范体系,实现民生问题解决的法制化和制度化。2008年以来,湖州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把《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若干意见》作为推进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结合职能,不断加大民生政策创新力度,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批的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民生政策举措,完善民生政策体系,为民生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帮企业、保岗位、稳就业的角度,巩固并提高了民生工作阶段性成效。
改善民生是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只有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才有深厚的力量,构建和谐湖州才有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社会,改善民生要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从而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三篇:发展抓产业,改善抓民生
发展抓产业,改善抓民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目前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制约农产品的程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难、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农产品丰收增收难度增加。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产生双重矛盾;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后劲乏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难,大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在外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体力活,青年劳动力进厂务工较多,经商创业较少,返乡带富能力不强。三是农民群众收入渠道少,增收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与外出务工,上规模的种养殖大户少,受市场波动和价格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四是农业生产生态薄弱;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土壤系统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的解决制约新农村发展过程存在这些因素,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发展抓产业,改善抓民生。
一、发展抓产业
(一)围绕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破解制约发展瓶颈 结合本村发展实际,确立以中药材标准化育苗、种植为主,设施农业发展并重,发展种养殖大户,培育特色“艳阳天”品牌辣椒种植,鼓励引导各类作物合理种植,利用区位优势,提高各类作物商品率的发展思路。继续探索“订单农业”与“农户+基地+企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辣椒、西瓜、洋葱等蔬菜,发展经济作物。依托传统特色产品生产,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种植、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大户,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尽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型转变,围绕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破解制约发展瓶颈。
(二)围绕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确保增产、增效、增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采用有机肥、农家肥促使土壤结构优化,杜绝使用无机类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家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文化氛围。村“两委”牵头鼓励成立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农资供应等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积极创造条件,疏通渠道。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施行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土地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鼓励土地适当向种植大户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同时积极利用政策和机遇叠加,大力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高中药材育苗、种植的质量,提升市场影响力,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开展中药材初加工、深加工,增加中药材作物的附加值,带动剩余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近务工。确保农产品与经济作物丰收增产增效增收。
二、改善抓民生
(一)围绕新农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民生。
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大力改善村社道路,实现村社出行道路硬化、砂化;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拓宽农田生产道路,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农民工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能力、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致富能力。同时,通过鼓励农户与企业合作、户户合作,开展中药材深加工,积极发展中药材经营。致富能人发挥带头作用,开展互帮互助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
(二)围绕加强组织基础,增强服务能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改善民生。
村“两委”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主动研究、熟悉农村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指导农村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引导和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发挥“四个中心”作用,开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主题教育。同时提高致富、带富能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村“两委”经常关心孤寡老人,五保户、孤儿、低保户的生产生活,同时开展好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与学校结对共建开展帮扶活动,开展“我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活动,让书信成为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进步,孩子吐露心声的新媒介。村“两委”在两节期间,利用农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加强开展惠农利民政策宣传的力度,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运用务工中学的管理、技术经验回乡创业,示范带动更多有志青年回报家乡,发展家乡。党员志愿者开展“心连心”活动,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帮助留守老人开展好生产、生活。结合开展的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发展面临的难题,认真研究,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运用政策与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增强服务能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矛盾与问题,要更好的坚持科学发展,通过发展抓产业,改善抓民生,以便更好的解决制约新农村发展过程存的矛盾与问题。
第四篇:加强作风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加强作风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XXXX市属于典型林业资源型城市,70%为林业人口,经济类型和地区发展受区位、资源、体制等因素影响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依赖度较强,发展现状是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层次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XXXX市在进一步强化以民为本、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同时,不断在改进作风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改进作风,实现民生与干部作风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情为民所系,更加密切联系群众
要解决民生问题和改善民生,前提就是要关心群众、关注民生。做好民生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用真功夫对待群众的事情。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多做宣传引导的工作,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多做科技传输的工作,服务群众脱贫致富,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XXXX的关怀与温暖。
二、坚持利为民所谋,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全面进步近年来,XXXX市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坚持向社会承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注重“平安XXXX”、“和谐XXXX”建设,认真落实XXXX政策,努力创建服务型XXXX,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让XXXX人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十一五”期间,XXXX市累计为民办实事43件,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0.7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5.7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849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161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3期,培训学员5,05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7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25%。
——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爱民之基”。“十一五”期间,XXXX市累计投资3.93亿元新建公路658公里,完成了XXXX至XXX、XXXX至XXXX、XXXX至XXX等公路项目,XXX、XXX、XXX、XXX客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XXXX通用机场成功试航。累计投资2.4亿元相继实施了世纪广场改造、市区道路改造、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沿街主要楼房立面改造、垃圾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饮水安全工程、供热管网改造及XXXX堤防修复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供水、供 热普及率分别达到41%和46.8%,垃圾处理率达到40%。
——城镇居民增收拓宽“富民之路”。收入问题是关系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大事。近年来,XXXX市把“增收富民”作为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把培育接续产业作为加快转型的关键和支撑,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坚定不移地提档升级生态文化旅游和木材深加工,提质增效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矿产开发。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称号。“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34.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3亿元。二是提高木材深加工水平。XXXX板业、XXX木业、XXX板业等转制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形成了以细木工板、落叶松结构用集成材、人造板、中密度板、雪条棒为主的林产工业体系,木材年综合加工能力达45万立方米,增加值年均增长20%。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金寒”牌北极狐、“森龙”牌水貂屡获国内外大奖,“北森”黑木耳获得国家AA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特色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建设了狐貂养殖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蔬菜基地等项目。“十一五”期间,累计种植食用菌6,400万袋,狐貂存栏114.3万只,蓝莓加工能力达到0.3万吨。四是矿产资源开发后劲明显增强。引进了大型国有企业山东黄金集 团,完成了黑牛王矿业股权重组收购工作,开工建设了XXX集团黑牛王矿业3,000吨选场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向集中发展、规模发展的方向迈进,有色金属采选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和谐平安XXXX保障“安民之要”。“抓稳定”、“促和谐”是“第一责任”。多年来,XXXX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发生,高度重视XXXX、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大走访、大排查、大梳理活动,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小矛盾积成大问题、小纠纷酿成大事件。同时,始终毫不放松地抓好城镇、森林防火,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良好秩序,有力地维护了安全稳定大局。
三、坚持权为民所用,强化机关作风建设
XXXX市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思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为民、务实的作风,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建设责任型XXXX的要求,不断探索民生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继续精简会议、文件,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坚持从简办理一切事务,并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权力制约,力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尤其注重加大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专项资金审计监察力度,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理顺和规范部门职责权限,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解决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等问题,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有令不执行等影响行政执行力的行为,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努力建设“服务型XXXX”、“人民满意型XXXX”,推动民生工作不断发展。
第五篇: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
“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心得体会
按照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自己基本领会了开展此次主题教育的精神要求。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通过学习提高、查找问题、整改落实、强化监督等措施,集中打一场“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攻坚战,为服务和保障全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活动,就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坚持以“转作风、抓落实、提效率”为主题
1,实在行动上。作为包社干部,我通过这次学习,我要多次深入基层,与老百姓沟通,把党的政策给老百姓讲清楚,看看老百姓有什么困难,老百姓的事没小事,我随时为他们服务,现在正是春耕时间,看看种子有没有,化肥够部够,地膜还要多少,我尽量去帮助,在给他们讲一些惠民政策的同时,我会把一些计划生育政策告诉他们,让他们从心里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节育,不再超生。
2,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民政工作者,通过这次“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活动,自己决心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各项农村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创新力。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工作要求,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把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与工作结合起来,继续解放思想,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现全乡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