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白石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 星期四 睛
全市“三万”活动启动后,按分配我办联系张湾区西沟乡白石村。白石村地处大西沟垴,交通不便,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是市城郊重点扶贫村。经过10多天的走访调查,我办工作队与村两委商定,在今日上午召开村民大会。
一大早,居住在七沟八梁的村民扶老携幼来到村委会,不到9点,刚建好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村干部清点人数,一共到了120多人,大部分是老爷子、老奶奶,只有少数三四十岁的妇女带着孩子或坐或站在一旁。村主任介绍,全村常住户145户,还有20多户全家在外打工,没人来参加会议。9点半,村副主任李晏宣布村民大会开始,主要宣讲了党的富民政策,讲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讲了白石村近两年取得的明显变化,鼓舞群众因地制宜抓发展、增加收入,并请群众提意见建议,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随后开始了技术培训工作。我办总农艺师王世民主讲了蔬菜生产技术,区人社局同志讲解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区蔬菜办把编制的技术资料和蔬菜良种一同免费发放给村民。大会结束,群众还久久不愿离去,围着我们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问这问那。
村民大会后,我们请21名党员和群众代表继续座谈,面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会上,党员和群众代表争先恐后发言,反映他们遇到的现实困难,希望上级尽快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修路、架桥,改善居住交通条件;二是水利建设落后,人畜饮水困难,要求解决一半农户挑水吃和蔬菜大棚灌溉用水问题;三是发展种植、养殖业缺技术、缺资金问题。一同参加座谈会的西沟乡党委书记王丽媛,听完党员和群众代表发言后表示,乡党委政府有决心解决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并且现在有的工作正在着手推进,分轻重缓急、分步骤逐一落实。多数党员群众对干部的答复比较满意,只有一位在外打工9年回来的妇女说,白石村这些年变化不大,希望政府多为群众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午饭后入户走访。我把走访的重点放在上午党员村民代表反映问题较多的一组。一组地处长坪水库库尾,交通不便、饮水困难。蔬菜种植大户老袁的5个蔬菜大棚,全凭挑水浇地。来到他的地头,他把我们带到河边,要求修建引水管道。我提出支援水泵抽水,他说没有电源,行不通。村干部顺河找到一个小拦河坝前,说从这里引水,可解决下边200亩田地用水问题。我当即表态,想办法支援村里修建引水管道。走到另一户老杨家,66岁的他正在往地里挑粪,准备下辣子苗,愁的还是灌溉用水问题。看到我们一行走下来,来自市城区在这里办养牛场的老板匆匆赶来,要求我们到他那里去看一看。一座谈,得知他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贷款难办。他计划搞循环经济,烤酒,用酒糟子养牛,牛粪做沼气,用沼液种菜,目前已遇到不少技术、资金上的制约。乡里干部随即记下了老板的电话,表示回去立即向区有关部门反映,争取解决生产困难问题。离开养牛场,我们又走访了一家养鸡大户,察看了胡萝卜基地、猕猴桃基地。看看天色已晚,我们七八名队员简单地碰了头,对明天的工作做了安排。带着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还要研究从哪些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从项目、资金、智力、技术上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天时间虽短,但感触颇多,特别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白石村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穷村,群众对这次“三万”活动的期望大,对工作组的期望高,希望市、区、乡能解决一些问题。作为工作组的一员和部门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工作的重点在乡、村,增收致富的关键在产业,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是保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还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们的群众都是好群众,他们热爱党,相信组织,脱贫致富心情迫切。我们的干部应该牢记,我们的根在农村,心系群众,为百姓办事是我们的职责。
(作者系市蔬菜办党组书记、主任许静波)
第二篇:来自小峪村民情日记
3月29日 晴 星期二
早上7:30,我们一行4人从十堰出发赶往房县军店镇小峪村。10点钟,我们到达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任世新介绍了小峪村基本情况。该村是军店镇一个较大的村,由原土坎村、土城村、小峪村三村合一,面积10平方公里,共9个村民小组760户3000多人,共有70名党员,耕地面积2505亩,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村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组公路没硬化、农村教育质量不高、村民小孩上学较远、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修复量大。
我们首先察看了正在施工的3条村级公路建设情况,村民们有的拌料,有的抬石头,干得热火朝天。我停下脚步和村民们交谈得知,建村级公路由村委会出资、村民出工,都是受益户,村民们热情高涨。我叮嘱任世新,既要集全村之力,还要争取国家政策,一定要保质保量把路通到村通到户,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让老百姓满意。
午饭后我们开始走访农户,首先来到村民任传生家。他和妻子胡凤蓝都是年过六旬的人了,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告诉我们:“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以前我当干部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向村民收款、收税,现在国家出台了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农业税取消了,不仅不收农民一分钱,每亩地还要补上几百元,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种粮的积极性也高了,也不再怕见到村干部了。家里人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在村里打针,每针优惠8元钱,到镇上住院还能报销50%呢。家里还用上了沼气、太阳能,都是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安装的,又干净,又方便,真是感谢共产党!”同时,他建议村两委要立足当地资源,大力招商,合资兴建一个页岩砖厂,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创办红薯粉条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起身告别后,在路边的田里看见一位正在挖莲藕的村民,我和他搭上话来。他叫尤发启,今年60岁,家里种了10亩地,每年收入2万多元。为了支持村级公路建设,他把靠路边的藕田让出1米以加宽路面。他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令我敬佩。我问他对村里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他笑着说:“不是什么意见,谷竹高速经过我们村,正在施工,对通村公路、地下水管、村民房屋损坏比较严重,村委会应及时协调。我们支持国家建设,但也应该维护我们的权益。”我嘱咐工作队员,群众利益无小事,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保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下午4点,在村委会我们与村两委班子进行了座谈,就深入开展“三万”活动交流了意见。我说,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市委的要求认真访民情,扎实做好规定动作,同时还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来推进全村工作。首先是结合当前春耕生产为每户培训一名技术人员,定于4月15日举办农资科技服务培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授课,并现场进行操作指导,使农民更好地掌握科学施肥用药的知识。其次,请相关部门支持,并设法筹备一定的物资支持小峪村村级公路建设。第三,支持小峪村发展核桃基地和兴办新型材料页岩砖厂,发挥资源优势,让农民增加收入。第四,对几家特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干好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真正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扎实做事,与群众增进感情,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紧张的一天过去了,山村宁静而祥和,春天的气息正浓。躺在床上我想,省、市开展的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就是要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民群众得实惠、农村发展添后劲的目的,要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联系,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供销社的宗旨是服务“三农”,我们能以驻村干部身份投入到这次“三万”活动中,既是使命,更是职责所在,需要担当精神。(作者系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上官守刚)
第三篇:来自大沟村民情日记
5月20日 星期五 阴
茅箭区茅塔乡大沟村是我局的帮扶联系村,5月19日下午,我将驻村的旱情及组织机关干部抗旱的想法向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先锋汇报后,他非常重视,当即同意我们的措施,并要一同前去参加抗旱救灾活动。
今天一大早,我陪同吴先锋局长,带领市会计局、非税局、财务公司、茅箭区财政局的部分财政干部60多人,拉着我们购买的水泵、水管及电缆等抗旱物资,到了大沟村我们帮助新建的茶园基地,与村民们一起将水抽到茶园,再用水桶提着水,一颗颗地浇。吴局长连续提水20多桶,浇透茶苗近300株,尽管汗流浃背,但仍坚持劳作。60多名机关干部和全体村民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把近200亩严重干旱的茶园全部浇了一遍水。
快到中午了,吴局长带领我们一行实地察看钻挖抗旱水井的施工进度。为解决旱灾带来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我们筹资帮助大沟村钻挖一口水井。在打井现场,吴局长说,抗旱保苗是大事,为村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是更大的事,你们要把好事办好,让农民满意。随后我们到村委会后山察看茶叶基地及茶叶合作社建设情况。
我们走了两块茶叶基地,发现苗子出得比较齐,长势也不错,但由于干旱,杂草也多,管理跟不上。村干部反映,茶叶专业合作社虽已成立,但运行机制还需完善,如农民土地的流转合同,茶叶的生产管理、采摘制作以及市场营销、收益分配等机制尚未建立。我向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兴表示:我们帮助村里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实地指导,加强茶园管理,同时让驻村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建立完善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不知不觉快到中午12点了,由于吴局长要参加市里的会议,我们又抓紧时间去慰问特困户。原计划慰问杨成兴,但被他谢绝了。杨成兴患食管癌近3年,为治病花去了多年积蓄,还外欠不少债务,但他身患重病志不减,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深得村民的好评。他说慰问了其他特困村民,就等于慰问了他自己。他将我们带到一个叫许长辉的村民家。许长辉80多岁,常年瘫痪在床,老伴也卧床多年,全靠继儿继媳精心伺候。我们坐到老人的床沿,观察老人的面容,看他红光满面的,精神还不错。在他床旁小床上躺着的老伴拉着杨成兴的手,感激万分。当得知他家经常得到村里和上级的关怀慰问,吃了低
保,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党的惠民政策在他家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甚是欣慰。更为高兴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在他家也得到体现。许长辉膝下没儿没女,现赡养他们的是继儿继媳,对他们比亲儿亲女还亲。我们看到老人卧室很整洁,床铺也干净。周围村民夸他们很孝顺,说是媳妇每天给他们擦洗身子,接屎端尿,熬喂中药,做可口的饭菜。临走时,吴局长把500元慰问金亲自递给了他的继儿媳。
午饭后,我带领工作队员召集村民进行座谈,再次了解需要工作队解决的困难。对村里移动通讯无信号,与外界联系不便问题;村里垃圾处理问题;茶园管护、茶叶加工和完善茶叶合作社运行机制以及变压器容量小等问题,我都一一记下,准备与市非税局、财务公司领导商议,再筹集18万元资金,帮助村里解决上述困难。
在返回的车上,我在想:农民兄弟收成的好坏要靠天,我们吃的喝的要靠农民,坐在机关的干部就要改变作风,深入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帮了农民也是在帮我们自己。像这样的活动,我们还要经常组织,既可以锻炼干部,也可以随时了解民情,更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方式。
(作者系市会计管理局局长陈芳德)
第四篇:村民情日记
2010年4月21日星期二晴
*月*日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玉树县发生了级地震现已造成2187人遇难,80人失踪,受伤12315人,其中重伤1437人。
按照上级部门安排,要求各村组织党员为玉树灾区进行捐款。我们接到通知,与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开展募捐活动,因为村两委都在各片进行卫生治理工作,决定由我负责。最终经过将近三天时间,我村共有*名党员参加捐款,合计金额****元。
在此期间,一幕幕捐款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很是感动:*岁的老党员***,体弱多病,走路都很吃力还需要人搀扶,尽管如此老人早早的就来到村里捐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他说,以前呢,咱们这里地震受灾的时候别人帮助过咱们,现在他们受灾了,咱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也要献出咱们的心意。还有一些老党员,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来不了,就委托老伴或者子女过来,其实在这些党员当中,有的本身并不富裕,还要依靠子女照顾,可就是这样,在灾难面前,他们还是会毫无顾忌的伸出援手。
这些老党员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锤炼坚强的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高尚情操。他们用自己最朴实平凡的行动讴歌着共产党员的灵魂,树立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看到他们,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无比荣耀,可是在他们的觉悟和胸襟面前,真的很惭愧。
第五篇:来自高子河村民情日记
4月14日 星期四晴
这几日忙于镇中心福利院的搬迁,我已有六七天没有下村了。今天吃过早饭,处理完几件琐事,我就叫上驻村干部彭儒,一块儿向我县丰溪镇高子河村奔去。高子河原叫高祖河,相传汉高祖刘邦当年曾带兵从此经过,因而得名。这个距丰溪集镇仅15公里的山村,两岸山峰陡峭、河谷幽深,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通林道,加之民风淳朴,颇有世外桃源之妙。驱车半个小时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宽阔平坦的河谷间散落着数十户农家,我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与村党支部书记打过招呼后,我们就直接来到了水毁农田修复现场。只见一台挖掘机正在紧张施工,村文书邓科平满脸流汗地迎了上来。我详细询问了施工情况,沿着工地走了一圈,交待注意事项。听说来了镇村干部,附近的村民陆续围拢过来。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和大家拉起了家常。
在与大家的攀谈中,我感到村民对近几年来的国家政策充满感激。2008年村里修通了水泥路,除了国家补助的每公里11万元,4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全部由镇上承担;今年村里又在镇里的扶持下开工修复水毁农田,建设了200亩优质核桃基地。村里几乎家家都种黄连,家里库存黄连50公斤以上的有30多户,全村库存黄连高达3.5万公斤,按市价计算价值约35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平收入轻松过万元。全村还有17户人家种植烤烟,总面积达280亩,预计可增加收入60万元。由此看来,全村经济收入总体过小康应当没有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裕村”,近几年来却没有一户新盖住房,农户依旧居住在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中,小孩上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到集镇住读,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相继搬到了集镇乃至外省市,全村总人口从高峰期的600多人锐减至300多人,而留下的300多人常年在家的也不足一半,青壮年劳力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外出打工,生活漂泊不定。这种现状令我深思。农村政策好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并不等于农民生活就小康了,像高子河这样的边远小村,由于群众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尽管经济并不贫困,但还是有不少村民选择离开乡村去城镇生活,农村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已经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离开该村时,许多村民饱含期待地对我说:“上级能不能帮扶点资金,我们也想盖新房,我们实在不愿意离开家乡。”村民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说句
实话,我实在说不出全镇扶持指标太少诸如此类的话,因为尽管是实情,却极易伤害乡亲们的心。
返程的路是那样漫长和沉重。一路上我都在想:假如有足够的政策扶持,假如有完善的公共服务,高子河的村民一定会盖上崭新的住房,一定会告别漂泊的生活,一定会把村庄建得有模有样……
但愿更多的假如变成现实,但愿高子河的梦想不再遥远。
(作者系竹溪县丰溪镇党委书记、镇长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