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左邻右舍作文700字
我的左邻右舍作文700字
我的左邻右舍作文700字 我家的两位邻居是两个捡垃圾的老奶奶,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两位邻居甚至有些厌恶她们,但是后来„„下面就请听我给大家讲讲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两年前,我们搬进了新居,但看到邻居是两位捡垃圾的老太太,一家人都犯了愁,但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将就一下了。
夏天,每次放学时回到家门口,扑鼻而来的总是一股垃圾的恶臭,让人闻了都犯恶心,有时连窗户都不敢开,只能在屋里开着空调。为此,妈妈曾和两位老人谈过,但没有太大的变化,渐渐地,我们一家适应了这样的环境。
西边的老奶奶跟我们接触的比较多。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家老人在门口忙活着,虽然忙活一天只能赚几块钱,但老人还是不辞劳苦,已年过八旬的她每天都这样生活着。有时,老人会亲切地跟我打打招呼,看上去是那么的和蔼。几次,妈妈收拾了些废品,要老人帮忙卖掉,因为只有几块钱,妈妈说老人自己留下就行了,可每次老人都执意要把钱还给妈妈,时间长了,妈妈便也不在和老人推辞了。
老人有一个曾孙女,大约小我一两岁。一次,小女孩病了,烧得很厉害,老人急得要命,但也束手无策。因为妈妈是护士,所以老人也只好把妈妈请过去,帮忙看一下。妈妈给小女孩测了侧体温,又拿了些药给老人,要老人按时给女孩吃药。不久,女孩的病好了,老人为了感谢我们,买了一串香蕉送了过来。一串香蕉要十几块钱,老人要捡多少废品才能卖十几块钱啊!所以,妈妈婉言谢绝了这“贵重”的礼物:“大姨,孩子病刚好,拿回去给孩子补补身体吧!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推辞了半天,老人才将香蕉拿了回去。
就这样,我们一家与两位老人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关心着,互相帮助着,一条小小的街道被爱包围着!
第二篇:我与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我与左邻右舍
一、教材分析: 《我与左邻右舍》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中第三个主题。本单元对应第五册的第一单元,是课程标准中“我与家庭”教学要求在高一年级的螺旋上升。
“我与左邻右舍”是从家庭外部环境,从邻里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家庭幸福与这些环境因素的关系。本课分为三个板块:“我家 你家 他家”“亲如一家人”“做个好邻居”。第一块展示出每个家庭都有邻居,或者说“我家 你家 他家”都互为邻居,与邻居相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二块是通过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的具体事例来显现邻居对于每个家庭生活的重要;第三块是在前两板块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在重温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动人事例之后,在明确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之后,顺理成章,“做个好邻居”应该成为每一个家庭的自觉行为要求。
二、教学目标
1、让学会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2、引导学生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三、教学重点 :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友善地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本课的学习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来说话,要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实说话,如收集邻里相处的格言警句,整理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排练邻里相互帮助的小品表演。《我的邻居小红》录制了三组邻里友好相处的感人画面。
2、课中 课中应注重案例学习,要通过收集、介绍、讲述、展示邻里之间友好相处得动人故事(包括古代的故事),以及邻里之间由于矛盾纠纷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甚至恶果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建立邻里之间的是非标准。
3、课后 课后要关注观念和行为的引导,特别是对邻里关系的新变化新情况如何处理的引导。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方案一:、介绍邻居
1.邻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有好多家庭几代都是邻居,有的家庭搬新家又结识了新的邻居。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邻居,你了解你的邻居吗?能不能把你的邻居介绍给同学们?(学生介绍)
2.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的邻居真好。怪不得有人说:“远亲不如近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左邻右舍》(板题)
(直接导入,简洁明了;介绍邻居,旨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际学情,为后面学习道德认知铺垫,增强本课教学的针对性。)方案二:小品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段小品,小品的名字叫《隔壁》。
好,看完小品谁来告诉老师,你从这段小品中看懂了什么? 意图: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德育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通过学生表演,初步感知邻里之间的相处,了解实际学情。
方案三:动画导入
1.以学生喜欢的邻里友善为主的一段小动画歌谣(或者对话)2.引导介绍自己的邻居:他们相处的如此和谐,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邻居呢?
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激发发言的强烈感。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邻居,通过对邻居的了解,感受邻里间友好相处的快乐。
(二)亲如一家人
1.观看课件(P12内容),初步感知邻居的可亲可近。
从课件中,你看到了哪些邻里间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感人的事?
a.在一个小村子里,几户人家的粮食都晒在外面的道场上。这时,天突然变了,可有一家劳力少。其他邻居都主动帮助抢收。
讨论:家里劳动力少.碰到天气突变.若来不及收拾,会造成怎样的损失?要是你是这个家庭的主人,看到邻居都主动帮自家抢收粮食时,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会对邻居说些什么呢?
b.两家邻居准备在节假日里,一起去郊游,共同准备郊游的用品。(如果你和你的邻居也像他们一样,你一定会很高兴,也一定会玩得非常愉快。)c.一家煤气用完了,邻居家主动把自家备用的一罐给送了过去。
d.邮递员送信来了,可这家的主人不在家。邻居说:“他家没人,我转交给他吧。”
2.情感体验:如果你是上面任一幅图中的小主人,受到邻居这么多的帮助,你会有哪些感受呢?
如何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呢?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什么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儿童有在课堂中得到发展的权利。品德与生活课需要我们培养的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每一位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总是关注自己的教案是否讲完,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符合自己的设想,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使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张扬,权利得到尊重,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而是靠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多关心儿童的学习情绪,多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多创设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情景,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多层面、多途径地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
一、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品德与生活的根本就是就是要关注儿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儿童品德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脱离了生活基础,儿童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道德概念对儿童来说都成了外在的东西。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程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才能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使儿童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进而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我与左邻右舍》这一课,可让两个同学扮演邻里间相互帮助的场景,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可见,贴近儿童的生活话题可唤起儿童的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调动起儿童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共鸣。
二、关注儿童的个性特征,设计合适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是有着鲜活思想的独立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以及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具有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明显的个性特征。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的潜能,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儿童的个别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提供大量的新鲜的学习资源,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陶行知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支持与帮助,他们就会在学习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关注儿童参与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正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的体现。如:在《我与左邻右舍》 中一个小村子里,几户人家的粮食都晒在外面的道场上。这时,天突然变了,可有一家劳力少。其他邻居都主动帮助抢收。你的心里是不是非常感动 „„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儿童,不断增强学生意识,充分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并考虑到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正确地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3.你能讲讲你家和邻居友好相处的故事吗?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基本的课程理念之一。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课堂变成一种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努力做到课程教学的生活化。以最终达到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这一环节先以教材中的生活事件为依托,帮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邻里间和睦友好带来的温暖。接着让孩子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行更高层次的体验。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故事。学生讲和邻居友好相处的故事,必须反思生活。
4.是啊,“邻里交得好,犹如得大宝”,听了同学们和邻居间友好相处、相互帮助的感人的故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邻居主动相助解难,亲如一家,我们得好好感谢他们啊!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所以感恩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知道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5.格言颂美德。
邻里间相互帮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流传着好多这样的格言警句,赞颂这一传统美德。你们收集到了吗?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 人道难处邻居来 ; 得好相邻胜过亲 ; 邻居好,一片宝 ; 邻居好,赛金宝 „„)
(这部分图片较多,共有五幅,从五个侧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邻里之间互相关照、亲如一家的温馨场面。图片内容兼顾城镇和农村生活,贴切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画外音是对画面意义的准确表述,有利于学生把握画面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充分感受邻里间友好相处的快乐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从教材走向生活在从生活回到课堂,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做个好邻居
1.老师知道,家都有许多好邻居,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有时我们大邻里之间也会因为一些小事闹出矛盾,甚至产生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不友好的局面。有过这样的事情吗?谁来说说?
a.当与邻居家闹了矛盾,你与你的家人心情如何呢? b.观看课件(P14内容),小组内讨论:
如果这些问题是邻居引起的,你该怎样去沟通? 如果是你家造成的,你该怎么做来排解呢? c.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d.小结:如果由自己的家人引起的邻里间的矛盾,应主动向邻居道歉,以赢得邻居的谅解;如果是由邻居引起的,要心平气和地与邻居讲明情况,力求尽快解决矛盾,相互做个好邻居。
2.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做个好邻居呢?
老师这里有一篇小朋友写的日记,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a.找一个同学读。
b.这里的两个小朋友,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佩服她? c.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谦让。)(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换位思考,是对他们处理邻里关系能力的一种考察;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充分讨论,让他们懂得怎样友善地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把“我”当成别人,当成“你”,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处在他那个环境当中,我会怎么做,我会有怎样的感受?”它客观上要求一个人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与思维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然而,现实中,因个人生活经验和处境的不同,要做到换位思考是非常不容易的。
换位思考,往往能够带来另一种分析结果,甚至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从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体谅对方,更加宽容、更加善解人意。人与人之间就能做到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关系就越来越紧密换位思考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理解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是为了进一步去宽容对方。换位思考之后,孩子便能明白对方为什么会那么做,就容易体谅对方,宽容对方。如果只是告诉孩子“要宽容别人”,孩子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宽容别人呢?因为孩子没有发现对方值得宽容的地方,唯有让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才会明白宽容的意义。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四)故事延伸
1.看到这些,老师想起了我国古代 “六尺巷”的故事(讲故事)
清朝雍正皇帝用了一位汉人做宰相,名叫张廷玉,他是安徽桐城人。有一天,张廷玉在京城接到家乡仆人的来信,信上说:“邻居正在盖房子,建围墙时侵占了我们家二尺地,请主人来做主。”张廷玉立即回了一封信,内容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仆人接到回信,马上拿着信去见邻居,“我们家老爷说如果二尺地不够,愿再多让一尺。”邻居一听,立即说:“你家老爷能让三尺,难道我不能退三尺吗?”
于是,各退三尺,形成了安徽桐城有名的“六尺巷”。后来,泉州也出现了“六尺巷”,现在称为礼让巷。此传说泰宁、福州等地都有,反映了古代人们崇尚礼让的伦理观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邻里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了吗?(和睦友好、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相互帮助·······)(板书)
3.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来感受这温暖的邻里之情吧!(播放歌曲《和谐邻里一家亲》)
(故事、歌曲使本课的主题得以升华,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故事是清朝的,虽然社会发生了变化,但包含人性的故事依然动人,人性是可以穿越古今的。)
※
※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为何感恩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感恩意义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感知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
(2)理解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
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即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3)巩固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上的、技能技巧上的准备。(4)运用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是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三是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2、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
2、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协调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小学时期是成人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
4、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第三篇:我就是我作文700字
我就是我作文700字
我就是我作文700字——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题记
你可曾因为自己的成绩、容貌、性格、能力而发愁自卑?你可曾迷茫过,失望过?我承认我有过。
曾经羡慕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从小我一直是一个乖乖女,按着他人指引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重复着他人走过一遍又一遍的老路。曾以为生活太无趣,因为一切的一切都事先设定好了。我只是命令的执行者。所以有时,曾想过偏离预定的轨道。可那也只是“想”而已。说实话,我从不敢像那些所谓“坏孩子”般,偷溜到天台上吹风,逃课到河边打水仗。在别人眼里也许他们很无知很叛逆,可天知道,我有多羡慕他们的无拘无束,胆大包天。因为他们和自己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呀。
也曾一度迷恋过那些校园中的“女神”们。容貌清秀,齐齐的刘海,大大的眼眸,白皙的脸颊,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那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作为同性的我都忍不住多看两眼。看看“女神”们,再看看自己,哇,那可是天上和地下啊,婴儿般的脸,四处分布的痘痘,哆啦a梦的身材。完全是个活生生的路人甲。最要命的是我“爷们”的性格,永远大大咧咧。就差没“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这叫我情何以堪?
之后的我,随着日历页数的增长而不断长大。时光让我抛下许多东西,也释怀了许多东西。况且当个乖乖女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能让父母少操心。至少在看我成绩单时能让他们露出快乐的笑容,不是么?至于我那胖胖的身材嘛,虽不苗条,倒也不至于不堪入目。脸上的痘痘呢,让它长好了,毕竟“无痘不青春”嘛!就算没有女神们优雅的笑容、气质,我一样拥有许多关心我的人,一样活得很开心。
也许成长就是一个让人不断释怀的过程吧,其实,何必太羡慕他人,我们自身就是一道风景。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第四篇:左邻右舍的近义词
近义词是我们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点,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好好掌握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左邻右舍的近义词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左邻右舍
【拼音】: zuǒ lín yòu shè
【解释】: 左右的邻居。也比喻关系比较接近的其它单位。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
【举例造句】: 照顾‘左邻右舍’,不能搞先进迁就落后,不能搞平均主义。
【拼音代码】: zlys
【近义词】: 街坊邻里
【反义词】: 天涯海角、天南海北
【造句】
1、大年三十,左邻右舍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带来了鞭炮和水饺,陪伴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2、上下班时遇上左邻右舍的邻居们,我都有热情地打招呼。
3、左邻右舍有许多小学生,下午放学回家,往往走到半路就玩了起来。
4、她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干部,常常义务为左邻右舍排忧解难,甚至连假期都不休息。
5、这个心直口快的女人不论听到什么,必定要告诉她的左邻右舍。
6、我一马当先,一举拿下比赛冠军,左邻右舍都兴高采烈得来为我助兴。
7、网络上有左邻右舍店也并没有加盟的先例。
8、我们这有一家左邻右舍便利店,但并不是连锁加盟店,而是自营的。
9、小红待人友好,广结善缘,左邻右舍都是她的朋友。
10、乡村有乡村的好处,左邻右舍鸡犬相闻,都过着快乐的生活。
11、婚礼就要开始了,左邻右舍都过来帮忙。
12、小王养鱼的憨劲使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左邻右舍对他却分外爱怜。
第五篇:教学设计左邻右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房屋外形基本结构,剪贴制作房屋,并能根据房屋的大小、形状、色彩合理组拼画面。
2大胆描绘人物表情,同时抒发个人心情。
3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能合理搭配房屋颜色,并能大胆绘制出人物表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双面胶、彩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创设情境
1、设置情境
教师:这是我的邻居:我们家楼上住着三位有趣的邻居,他们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的表情贴在黑板上)
最近他们都在忙乎一件事——盖新房子,瞧,他们很快就把墙建好了。
课件播放动画:只有墙壁的房子。
2、学生剪贴房顶,教师评价
(1)教师:我的邻居遇到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房顶既美观有独特和邻居不同呢?
(教师将人物头像简笔画——发愁的表情贴上黑板)
(2)学生陈述意见并设计房顶,剪贴制作房屋。
(3)教师:请注意房顶和屋身色彩、大小的搭配问题。
二、观察与制作
1、观察示意图,指导学生制作窗户
(1)教师:房顶搭好了,三位邻居迫不及待地背着自己的行李搬进了新家,可刚进新家,三个人不约而同的大哭起来:为什么我们的新房子这么黑啊!我们不要住黑房子啊!有谁知道为什么房子这么黑吗?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小结:窗户是房屋的眼睛,可以透光、通风。窗户是有窗框和窗棂组成。
(3)出示制作示意图,学生讲步骤,教师示范,并强调制作中应该要注意的地方。A、对折剪的位置;B、窗户的大小;C、窗棂的制作
(4)教师的窗户制作不太精致美观时,将人物头像简笔画——发火的表情贴上黑板,学生给教师帮忙处理。
(5)图片欣赏,拓展思维。教师:不同外形的窗户是怎样制作的?
三、感受与表现
1、回顾邻居的表情,分析他们的表情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画人愁,垂眼落嘴皱眉头;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 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
2、教师示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表情。
教师在窗户后衬上白纸,用夸张手法画人物的脸。(夸张五官中的某些部位可以让表情更有趣。)
学生作业:
请剪贴一座房屋,运用剪折的方法制作出立体的窗户或门,然后衬上白纸,添画人物的脸。评价与拓展
1、教师:现在老师开始召集邻居了,想和老师做邻居的赶紧把你的房子贴上来。
2、教师:你想去哪做房子里看看,哪个地方吸引了你呢?
3、生活拓展:现在很多家庭都搬进了社区,都住着楼房,虽然没以前站在门口聊家常的情景,但也通过了一些社区活动丰富了邻里的生活。比如过节一起包水饺、举办发言会、广场舞、茶话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在左邻右舍这首歌中感受邻里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