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河岸边的领头雁记临水镇临水村党支部书记赵伟启先进事迹(定稿)
淮 河 岸 边 的 领 头 雁
----记临水镇临水村党支部书记赵伟启赵伟启,男,中共党员,1997年4月参加工作,2007年4月起任临水村支部书记。
热心服务群众,树纯朴村风。作为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群众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群众满意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临水村创先争优,构建和谐社会的得力措施。该村一名蔡王氏百岁老人,是一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生活不能自理。他不仅多次登门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并主持研究,从村集体收入每月出资700元请人专门照看老人生活,使她安享晚年。
抓好中心工作,创工作佳绩。殡改工作,坚持落实政策“思想工作第一位”的原则,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让群众树新风破旧俗。临水村2009年的殡改工作位居全镇第一,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计生工作“村为主”的机制下,他经常深入到育龄妇女家中,宣传计生政策,讲明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同是继承人的道理。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思想通
了,工作就好做了,“天下第一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临水村2009年计生工作荣获全镇第一名。作为支部书记,他勇担重任,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临水工业集中区和矿区自来水厂的征地工作。宣讲政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研究方案,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由于解决好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并按国家政策标准兑现了补偿,在征地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事件。
坚持办实事,促群众增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的带班人,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他认真调研,带头示范,积极引导群众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使全村的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3647元增长到2009年的4676元。
作为一名村党支书记,其一言一行都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赵伟启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不该拿的坚决不碰,不该吃的坚决不动,不该说得坚决不讲,不该去的坚决不往,不该思的坚决不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第二篇: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记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引领全村致富发家致富事迹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记儒林镇枫香村党支部书记引领全村致富发家致富事迹
在城步县儒林镇一提起杨文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而且还是一个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好党员、好村党支部书记。杨文瑞今年54岁,在任枫香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在带头致富的基础上,积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使全村走上了一条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枫香村也成为农村发展经济的一颗闪耀的新星。截止2009年末,他本人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05万元,年收入达到10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5万元。枫香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1993年翻了两番。
“要想做一名好的村党支部书记,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带头致富的能人”
枫香 村共有居民136户680口村民和 483亩耕地。十几年前,全村人均收入仅为700元,集体外债20多万元,村民住宅都是破旧的土房,社会动荡不安,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在这种艰难的状况下,1993年杨文瑞担任枫香村党支部书记,他想只有自己先致富,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从而改变本村贫困的面貌。他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兴村富民的新路子,无论是养奶牛、种大棚还是购置大型机械、山上造林、兴修水利,他都不怕风险,带头走在前,走别人不敢走的路,率先垂范地带头苦干。2003年开始,他请来韭菜坪技术员张国元,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培植了2亩大棚蔬菜,当年纯收入就达1万多元.2005年投资4万元,荒山和退耕还林300亩,年可创收2万元。截止2009年底,他本人已种植大棚蔬菜草莓等22亩,年收入近百万。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是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的责任”
“杨文瑞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他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为党员干部做出了楷模。为了给村民创收,杨文瑞带领村委会千方百计寻找发家致富之路。针对当地的地势,2002年开始,发动群众创办了三座大型碎石厂。几年来,碎石厂产值达1200多万元,纯收入近300万,创税收50多万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万多元,并解决了富于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变了一些村民以前游手好闲、打牌成风的习气。得到了村民一致的肯定。村民杨宇,在碎石厂创办以前,因为没有文化,也没有手艺,一直是游手好闲,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被村里人称为一大祸害。办了碎石厂之后,杨文瑞私下里做通他的工作,让他到碎石厂做事。自那以后,杨宇就扎实的在厂里做事,年收入3万多,就再也没有干偷鸡摸狗的事,村里从此变得安宁、和谐了。
多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他瞄准枫香村与县城相距不远,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把群众培养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十几年来年来,他积极聘请技术人员进村举办果树、食用菌、草莓、蔬菜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先后选送了98名青年参加农函大各类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村民科技文化水平。2003年,他还筹集资金建立先进的教育网络,利用网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村民致富本领和服务水平。目前全村已有800亩板栗基地,每年为村创收480多万,每户农民年收入净增800多元。2003年,杨文瑞就带领全村开始培植大棚草莓、蔬菜、食用菌,至今全村已有大棚草莓8个,面积5亩多,年产值达15万,纯收入10万元;大棚蔬菜7个,面积8亩,年产值20多万元,纯收入达14万;大棚食用菌30个,面积20亩,年产值400多万。仅此一项,每户农民年收入净增1000多元。
村民杨雄飞家庭困难,有2个女儿,一直靠打工为生。在杨文瑞的开导下,2006年建了五座大棚,但由于不懂技术,一年下来,收益甚微。2007年,他教杨雄飞 的上门女婿张长青到村里进行了一个星期的棚栽技术学习,为其进一步发展棚栽业奠定了基础。此后,他经常组织大棚种植户进行集体学习,并聘请韭菜坪技术员张国元作为长期技术顾问,每月对村民进行两次棚栽技术培训,并出资300元,购买了板
栗、草莓、蔬菜的管理常识光碟。就销售问题,杨文瑞还计划在城步县城的农贸市场设立销售窗口,把枫香蔬菜和水果的品牌打出去,促进销售,促进生产。
“要做到村民长期共同富裕,就要加大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实现村远景目标的大手笔”。
杨文瑞和村两委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引导、扶持村民发展主导产业上。针对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筹集资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13米长的石拱桥,1200米长的机耕道。于2007年,组织群众自筹资金每户200元,共筹2万8千元,并向上争取了80万元,完成了自来水管道架设和引水灌溉水渠、管道架设工程,不仅使全村136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而且解决了100多亩田地和80座大棚的灌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迅猛发展。
过十几年的努力,经济发展了,但杨文瑞还是非常节俭,从不肯乱花半个子儿,他总筹划着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村公益事业上,多为村民办好事、实事,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先后筹集资金上百万元用于扩建小学教学楼、架设高压线路、整改照明线路、架设有限电视、开通自来水工程、硬化自然村道路.....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记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党支部书记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记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党支部书记
贾满仓1962年出生,汉族,大专文化,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人。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至今任土右旗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选举为十四、十五、十六届乡、镇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中共土右旗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土右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包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优代班子闯新路,选好基层党支部
1999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调整了该村的支部班子,通过全体党员的推选不,将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信高、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年轻党员年仅38岁的贾满仓同志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并且成立了新的支部班子。他上任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干部先后通过学习《党章》、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朱尔圪岱村的贫穷落后根源不仅仅是自然条件差,关键在于党员老龄化、思想观念落后、信息不灵、缺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特别是一个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于是他从培养年青党员同开始入手,几年来先后培养新党员20名,其中35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上的党员13名(少数民族党员2名,妇女党员3名)。他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双链双推”等活动,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1-的目标制定了《农村党员示范户评比制度》,并且建卡、立档,两委关系协调,“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团、归、民、青机构健全,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和村民“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制度,得以体现,使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全体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以体现,并且确立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规划。
二、想方设法办好事,增加收入办实事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的领导下,他先后通过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40多万元,把所有的农田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立体化农业种植模式有,并且全部配备了管灌节水工程。投资35万多元为村民新增变压器1400KV,60多万元新增机电井23眼,改善水利设施,解决了地多井少的问题,增加水浇地2000多亩,先后争取国家电力部门投资项目资金50多万元,将低压机电井线路更换为地埋线和国家电力低网改造资金500多万元,将全村照明线路全部更新。先后筹款5万多元装修了“两委”会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投资30多万元解决了全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和3万多元为村民补贴自来水水表款。现已达到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视覆盖率100%,电话进户率100%,为了利用水涧沟过洪地段的洪水浇地,他带领群众先后以工代资和投入资金共50多万元多次清淤渠道11条,新建和维护各种桥、涵、闸16处,使村民的洪水利用率达到98%。对现有的100亩荒地进行了改造,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努力打造资源节红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重新技改和
起动了龙头企业砖头,从而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和机动车辆的运输业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300元。十几年来,通过他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1999年被中共吴坝乡党委评为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中共土右旗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包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市民”;2002年被中共土右旗委组织部聘为职业化管理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被土右旗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工作者;2008年到2010连续三年被中共萨拉齐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被中共包头市授予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同时被土右旗委旗人民政府评为“兴村富民十佳带头人”的称号。在他的带领下朱尔圪岱党支部2001年被中共土右旗委评为“先进党组织”;2007年被中共包头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2007年被中共土右旗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8年至2010年被中共萨拉齐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国以来,他组织全体党员部及村民代先后召开会议十多次,贯彻落实到组、到户、到人,领导他们深入贯彻落实旗委、政府、镇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从建设新农村解决民生问题和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有序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的建设。2009年,先后又投资20多万元建全封闭厕所8座,消灭了露天粪坑,实现用厕环境的明显改善。20多万元新增管灌4000米,近10万元新增地埋线3000多米。投资70多万元将村内主街道硬化1800米
(6700平方米),改善了道路泥泞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投资5元新安装路灯100盏。2010年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通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建成文化中心、图书室(150平米)和体育休闲娱乐场地,投资30多万元打机电井5眼,增加地埋线3000多米,变压器增容100KV,秋后再准备投资30多万元将五处用洪闸进行翻修或重建。农闲季节,他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利用远程教育和聘请农、牧、林业局的科技人员到村讲授农业科技适应技术知识,今年共讲授5次,听讲人员达到1000多人次,组织了几场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和电影,从而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活动,使村民的科技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使他们能掌握1—2名种养殖业技术。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0万元,用于维修用洪闸2处和文化活动中心电教设施配备,15万元用于村内10户危房改造,投资10万元用于新增变压器200KV,地埋线1000米,管灌1000米。人常说“闲生是非”,精神文明建设仿佛上紧了村级工作的发条,大家都忙着干正经事,人们发展了,家庭关系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亲密了,全村呈现了一派祥和、文明、知礼、明信、各业发达的蓬勃景象。朱尔圪岱村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结果,也是他和全体党员坚持实践和“三个代表”,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通过他的工作和付出,他在党员干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也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2009年在支部换届中他满票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将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结合本村实际共同商讨发展大计继续摸索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向全面小康迈进。
第四篇:“土专家”村支书的“富民经”——记XX县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土专家”村支书的“富民经”
——记XX县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邓伟,男,现年35岁,高中文化,现任中共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过去的马家桥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乡亲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日子,延续着传统的种粮模式,收入低,住房差,生活苦,难以看到老百姓的笑容。
如今的马家桥村:座座漂亮的楼房林立其间,片片葡萄园、行行枇杷树点缀其间,胜似一座“花果山”。富了的农民没有忘记这位“领头雁”。“同志,你一定要将我们村邓书记的事迹好神写一写哟!”,当我们再次前往马家桥时,一名叫徐立英的大妈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说。
带头学艺寻求“脱贫路”
1985年,他从县农广校毕业后,回到故里,面对着这一片沧桑的土地,苦苦思索着脱贫的路子:人人都跑出去打工,光凭劳力挣得到多少钱?呆在家里,不搞副业,不做生意,也难挣到钱。想来想去,决定还是用自己的智慧闯一条“在家里也能挣大钱”的致富路。于是,他又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自费到成都龙泉驿学习果树嫁接、管理知识。1986年,他第一次贷款从福建购回了100株“巨丰”葡萄苗,栽植在自家最好的1亩地里,第三年收到了实效。尝到甜头的他又从外地购回了一批枇杷、枣子苗,种植面积扩大到4亩多。但由于缺技术,没有经验,失败了,引来左邻右舍的嘲笑、讥讽。面对困难,他没低头,找原因、看资料、拜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一条脱贫路。而今,大面积葡萄、枇杷、枣子挂果了,钞票也有了,仅果业收入,每年均在5万元以上。
带动邻里引奔“致富路”
“自己富了不算富,百姓富了才算富。即使我不是干部,我也要帮助群众致富”,邓伟说。他把自己培育的苗子和从外地引进的良种枇杷、葡萄苗,无偿提供给村民,动员村民水田改旱地,砍掉杂树,增加果树种植面积,规模栽植经果林。并坚持每周到果农家了解情况,讲解技术,提供资料,带去各种供求信息,从培育、栽植、管理、经营等环节手把手地教他们,直到学会为止。他从不向农户要一分钱的报酬,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土专家”、“财神爷”。9社特困户马永虎在他的亲自指导下,栽了30窝枇杷树,现年产上千斤,产值达4000多元。
一花引来百花开。去年,该村1社年产“巨丰”葡萄6万斤、洞庭枇杷6000斤、山西晋枣800斤、锦橙100号3.5万斤,全社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目前,全村季季有水果,农户月月有收入。
带领村民辟出“小康路”
结构调整了,经济发展了,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却没解决。“果子熟了,想赶早卖个好价钱,可公路不通,难以运出去,每年我们每家的运费损失就达200多元。”9社村民马忠泽说。2004年3月8日,通过“两推一选”,邓伟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可遭到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父亲的坚决反对,但他执拗地劝说父亲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干一番事业,为老百姓办事,是我一生的心愿。你不要我干,可群众要我干。”在任职大会上,他庄严地向群众宣誓,一定当好“班长”,建强支部,带领全村人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念好“山上戴帽子,山腰找票子,山下保肚子”的治村致富经,同广大群众一道共奔小康路。
上任第二天,他就召集村“两委”人员和社员代表商讨修路一事。没想到群众大力支持,提议得到一致通过。随后几天,他到镇上向镇党委汇报了自己的打算,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又请来有关部门实地规划村道公路。规划出来了,麻烦也就来了。要修好这条路,攻克的最大难题是:造1座坟,迁3座房。这座坟,不是别人家的,而是他家的祖坟。人们在观望。为此,他十下周口,做父亲、姐弟思想工作,虽然祖坟造了,父子关系却“断绝”了。第一个难题解决了,可还有3座房没搬。最难做工作的莫过于马元林家,当推土机开到村里时,马元林卧在路中阻挡施工,马元林的妻子到他家大哭大骂两天两夜,但他没有气馁,磨破嘴皮,反复做马元林的工作,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如今,11公(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里的村道公路修通了,马元林惭愧不已地说:“当时,我的目光太短浅了,脾气太犟了,邓书记为修这条路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祖坟造了,施工人员的生活费也贴了,家里钱也用了三、四万,还不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现在路通了,老百姓高兴了,满意了,我真后悔当初的举动,我应该向全村人民检讨”。曾损失1亩葡萄园的邓少泽说:“邓书记祖坟都愿意造,我那点果树算什么?现在好了,路通了,劳力节省了,果子价格上去了,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随着金周公路的通车,邓伟看得更远,他抓住机遇发动群众,筹资筹劳连通了1、2、3社的社道公路,并与金周公路相连,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他拿出自家积蓄4万元,带领群众苦战1月有余,完善了道路建设。从此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交通“瓶颈”的解决,犹如给全村经济发展增添了双翼,在结构调整中,他为了提高水果档次,保证水果品质,探索出了果菜、粮菜套种模式并在全村推广,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以1社水果基地为点,带动全村2、3、4、5社的小水果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建立发展优质枇杷、葡萄600亩,柑桔100亩,大枣100亩,桃树100亩,把马家桥打造成了名符其实的花果飘香的小康村。
“群众富了,环境和文化生活却单一了……”,邓伟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于是,借助县委组织部和县信用联社的“党员农贷快车”,依靠县扶贫办的项目扶持,他又带领群众铺石板路、建便民道15公里,让120户村民搬进了农民新居,发展村通有线电视120户,安装程控电话120门,结合文明新村建设,利用马家桥的地理优势引进业主沈秀英投资5万余元开发溪河养鱼搞农家乐,打响了旅游兴村的第一战,带动了全村新村建设步伐,目前全村户户都废旧立新,搞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
村民富了,邓伟家却发展慢了,他一门心思扑在全村发展上,忽略了自家的经营,同时自己时时垫资解决村级问题,9月份村幼儿园开学在即,可村小破烂不堪的桌凳成了邓伟心头的又一心病,苦求无门,他又自垫资金5000元添制了桌凳,解决了师生燃眉之急,难怪5社陈大娘逢人便说“要不是邓书记掏钱制桌凳,可能我的孙子要跑到十多里外的学校读书了。”是的,邓伟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感动了人们,群众才信任他、赞誉他,也正因为邓伟致富不忘众乡亲,担任支书带领群众谋发展,马家桥村在2004年7月被中共蓬安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邓伟又站到了新的起点,那就是尽快想办法修建起党建室、阅览室、广播室,以彻底解决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的强烈愿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他常说:“农民朋友是善良的、朴实的,只要你为他办一点点小事,他就会永远记着你。只要干部心中时刻想着群众,群众就会支持你。”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