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

时间:2019-05-14 22: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

第一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 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 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 70 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

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的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着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在这个方面,和中国的现象就很一致了,只不过是中国把这种风气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两者中又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口十分狭窄,往往厚一点的信就误服放进去,而在美国,邮箱是可以装下一个小包裹的,这就减少了前往邮局邮递的居民的数量。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也大大好于政府邮局,只不过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 10 倍。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

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

养老而偏向于生利。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选了几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二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值,终极而言,快乐是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的目标有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第四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 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 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达到选择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 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现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 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 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大学时期 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 产品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三版)ISBN编号: 9787810798716 出版时间: 2008-12-1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343 版次印次: 1 开本: 16开 装帧:平装 印数: 3

第五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电子商务11011203110121 王佳玲

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经济方面的书,是茅于轼老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感触颇深。老先生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学的兴趣,更是我们学生学习和了解经济类的重要书籍。

本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 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 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的章节讲了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再有,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在美国你不可能租不到房子,而只会感到房价昂贵而已。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再比如说在时间观念方面,我们真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 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 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

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 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 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 30 元钱,而花了 80 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

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做事情要提高办事效率,充分体现时间的价值,在学习上更是加强办事效率,提高学习效率!又如书中所说的,鲁迅塑造的阿Q,他的身上体现了许多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爱好。其中一条就是喜欢看热闹。我们在街上经常会见到有人吵架打架的地方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于遇人跳楼也会停留下来掺和起哄,这是多么的悲哀啊。在外国人眼里,我们中国人就是毫无时间观念,喜欢迟到,办事效率低下,这牵涉到的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而关乎到国人尊严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会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而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不仅仅是社会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才能应对就业压力与竞争。

读完整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即使是生活中小小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现象也会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知识。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经济知识,因为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经济学知识的大普及。

下载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2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定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

    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读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观中存在着大道理、大学问,让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们追寻生活标准提高的过程中,在法律和......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篇一:《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来参考!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5篇]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国富论》读后感

    亲身实践经济学 读《国富论》有感 虽然我是一名工科的学生,但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我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也十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步入商场,可以有亲自应用、领......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7篇

    【篇一: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先生根据其在美国多年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写出的有关美国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的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美国的各种生活小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