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众口皆碑好村官(王耀洲)
众口皆碑好村官
——记华县赤水镇李家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王耀洲
在华县赤水镇李家村,提起王耀洲,乡亲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这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小官”,在当官的短短几年里,不负乡亲们重托,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的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李家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耀洲,男,汉族,华县赤水镇李家村人,1938年10月出生,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原华县辛庄乡政府农技专干,退休后于2004年5月至今担任华县赤水镇李家村党支部书记。
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是他带领群众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治穷致富,使昔日的穷村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小康村”;是他,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凭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是他引导和带领全村人民,在2000亩的土地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年来先后被县委评为郭孝义式的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功勋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人们问他这样拼命的干是为什么,他说:“我是一个党员,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多干点事,为了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为了李家村的明天更美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狠抓思想聚人心
王耀洲同志上任伊始,他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政策理论水平上。一是利用“三会一课“集中辅导统一学习。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 班十五次,在培训班上镇党委书记田晓丽同志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村》和《以“三个代表”为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题进行辅导。在学习中,全体党员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经常性的学习、受教育、学习新科技,才能增强为村民服务的本领。二是村“两委”的主要领导带头学。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耀洲同志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认真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做到雷打不动。由于村主要领导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带动全村党员主动、自觉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帮富致富的能力,对“三个代表”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同时王书记还率先走入村民中,与之谈心,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外及村民对党支部还有哪些意见和要求,并诚心请村民为本村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其带领下村党支部成员都能走近村民,确实了解村民的饥苦,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使村民增强了对村党支部及党员的信任度,为其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情系乡亲办实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党支部和村委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耀洲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先从争资金干起,说起跑资金,王耀洲感慨万千,找书记、找县长、找部局长,找他认识和不
认识的人,即要学会等,还要能拉得下脸面,有时都到下午才吃早饭是经常的事。
王耀洲同志常说的一句话是:“打铁先要自身硬”村两委班子有没有战斗力,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两委班子能不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了搞好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始终坚持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干群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任之初,村上干部力量薄弱,仅有会计、计生干部和他自己。村上财务混乱,非但没有收入,还有大笔的外债。面对困难,他没有退却,而是紧紧和两位村干部团结在一起,查找问题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严格控制村级开支,按期公布村级财务。村级账户没有钱,他自己掏钱垫付,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向前推进,他用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赖。
当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干点事,要为全村经济谋发展。上任之初,李家村基础环境设施薄弱,道路泥泞不堪,王书记一方面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筹款,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上级单位争取资金。在所争取资金暂时不到位的情况下,他拿出自己的2万元先垫付工程款项。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共垫付6万余元,有力的促进了工程进度,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全村8.6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近年来,李家村“两委”一班人在王耀洲的带领下,在硬件建设上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他带领村两委多方联系上级部门
先后筹资20余万元为全村安装了路灯、建立了群众读书室、组建了秧歌队、新建了村阵地,受到了全体村民的爱戴。有群众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个大好人,等你去世后,我们要给你立功德碑,感激他为村里所作的一切。
三、调整产业谋发展
王耀洲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是没道理”。在水、电、路都通了之后,他把目光“盯”在了群众的“钱袋子”上,昼思夜想的都是群众的增收问题,于是他组织群众两次到杨凌、三次到渭北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回来后,立即调查论证,把思路放在了蛋鸡养殖和拱棚蔬菜种植上。在他的引导下,全村共发展蛋鸡养殖5000只,拱棚蔬菜计划发展200棚,目前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近年来,他还把劳务输出作为群众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全村共输出劳动力500多人,每年可给蒋家村拿回千万元的收入。
通过王耀洲同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使李家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75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元。
四、心系群众显本色
王耀洲同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只要村民有事,他都会尽力去帮助。一组村民李京五之妻患脑瘫住院,花费十万余元。他知道后,主动去民政办联系帮助办理大病救助手续。二组一村民突患重病,他拿出1000元让其先住院治疗,及时挽救了病者性命……像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村中95岁老人李志杰感激他长期的照
顾却无以回报,在春节前老人特意给他送来一幅对联:上联是稀星高照勤政操劳谋幸福,下联是声名远扬两袖清风为人民,横幅是壮志凌云。
其实他家庭负担也不轻。老伴是位退休教师,由于患脑血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他一边要处理公务,一边还要照顾老伴。平时出门前,他都要将水和药给老伴放好。由于年龄原因,他自己也身患各种疾病,但他却从来都没有耽误过工作。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事,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在心上,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一身正气唱新风
打铁先要自身硬,王耀洲要求班子成员必须做到一身清、干事硬、风格高,时时处处为党员群众作表率。平时他注重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自己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村上的各项制度办事,不论是在学习、纪律还是公益捐款等事上,总是走在前面。干部群众都说:“王支书的德性好”。他常说:“我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深感重任在肩。”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看来,王耀洲同志为了群众的利益,真的是豁出去了,而他,却从来没有为子自己着想。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发展才是硬道理,群众富裕才是真理,王耀洲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超前思维,带领一班人,以和谐求发展,把新农村建设好。作为村支部书记,王耀洲
同志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他经常说“没有群众的信任,就没有我王耀洲”。
如今的李家村,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连续多年在全镇年度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本届村两委向群众承诺的“走路泥不沾,昼夜如白天,做饭不冒烟,吃水拧开关,广场锣鼓喧”在去年也全部得以实现。经历了沧桑巨变,一心为民的他,总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用他的话说: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要富而思德,不忘乡亲,为子孙后代造福。王耀洲同志正以他的实干精神带领李家村村民去打造一个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吉林省好太王碑精选导游词
好太王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石碑就是著名的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纪功碑,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好太王姓高名安,于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18岁时继承王位,卒于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在位22年。
好太王碑以其生动的描述,记录了高句丽的发展与形成,是研究高句丽的历史最珍贵的碑刻资料,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繁荣强大。为纪念其功绩,其子长寿王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安葬好太王时在太王陵北360米处建立起这座大碑,至今已矗立了1590多年。
好太王碑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高句丽的起源与建国的神话传说。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驾,巡幸南下,…..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建立高句丽政权。
第二部分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战,广开土境的战事活动,碑文中主要记述了对百济和倭寇的征战和对新罗的救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夺百济64城,1400多个村子。
第三部分讲述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看墓人家。其中“国烟”30家,“看烟”300家,“国烟”与“看烟”的区别是,“国烟”来自于城民,“看烟”来自于“谷民”,“国烟”的地位比“看烟”高,一户“国烟”可以领十户“看烟”。
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块天然角砾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略成方柱形,石料多见于集安一带的鸭绿江边,这种取自天然且保持原石模样的石碑,在我国碑刻历史上少见。碑文为汉字隶书,每字大小为9-10厘米,笔划工整,字体端正,方正隽秀,布局严谨。碑高6.39米,幅宽1.34-2.00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和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字,因裂隙、剥落损失,目前尚存1590字,可基本识读。
好太王碑建成13年后,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王朝灭亡后,好太王碑也被埋没在荒烟漫草之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任怀仁县知县章樾的书启的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人发现了此碑,并手拓数字赠与文友。1878-1879年间,为除去碑上的青苔以便识读,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隙。
好太王碑被发现后,总体上一直得到有效的保护。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其题额,2003年,为加强对此碑的保护,又在碑亭四面安装了玻璃护墙。
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形成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有“海东第一古碑”美誉的好太王碑正以其蓬勃雄姿迎接海内外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