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长治:大力实施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山西长治:大力实施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着眼于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着眼于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长治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着力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全市实施了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网格化管理”,就是按照“分级、分类、分工”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所辖区域划分成个个网格,把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格,由地方党组织和责任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彻底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联动式共建”,就是通过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工作联动、上下联动,整合党建资源,发挥组织优势,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打破各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动网格内和网格之间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实施过程中,长治市全面推行了党建网格化管理“四五二”运行模式,“四”即在市委的领导下,以县(市、区)委为核心,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主体,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构建市委、县(市、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五” 即市作为一级网格,县(市、区)作为二级网格,乡镇(街道)作为三级网格,农村(社区)作为四级网格,村(社区)中的单元网格作为五级网格,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单元网格“五级管理网络”; “二” 即构建网格长效管理机制和长效联动机制“两项保障机制”,确保“党建网联工程”健康有序推进。
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我们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相对薄弱、党员分布复杂多样、党组织和党的工作难覆盖等问题,适应党建工作需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大力实施了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了一条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创新之路。
【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基层党建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三难”。
一是组织覆盖难。从长治来看,全市7135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960个新社会组织,共有党员9708名,已建立党组织372个,有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是由于没有党员或只有极个别党员,不符合组建条件,但也有一些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党建工作“空白点”不同程度有所存在。
二是工作管理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数量众多、规模有别、分布广泛,党建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市、县两级党委主管机构由于人员较少,管理面宽,疲于日常事务,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只能是“抓大促小,以点带面”,难以做到全面管理。特别是对于新社会组织,过去登记注册机关只管登记、审核、年检,业务对口部门只对其开展业务进行政策性指导和监督,党建工作责任不明确。同时,城乡之间党建资源分布不合理、城乡党建工作统筹不够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是作用发挥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的问题。有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怕参加了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有的新社会组织无专职工作人员,无具体工作时间,党员来自不同单位或地方,开展活动时“人来”,无活动期间“人走”,存在“口袋”党员现象。其党组织由于受党建经费、党员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展活动方面制约较多,从而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面对这些事关长治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长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的新理念、新模式。【主要做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实践中,长治市围绕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全市全面实施了“党建网联工程”。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按照“分级、分类、分工”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所辖区域划分成个个网格,把农村、企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格,由地方党组织和责任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采取“四五二”基本运行模式: “四”即在市委的领导下,构建市委、县(市、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五” 即市作为一级网格,县(市、区)作为二级网格,乡镇(街道)作为三级网格,农村(社区)作为四级网格,村(社区)中的单元网格作为五级网格,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单元网格“五级管理网络”;“二” 即构建网格长效管理机制和联动机制“两项机制”,确保“党建网联工程”健康有序推进。实践中,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所在区域和行业的不同,按照行政区划分级、行业领域分类、管理权限和党建责任分工的原则,全部落实和确定党建工作管理部门和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按照规模大小划地域定权属。规模以上建立党委的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管理,建立党总支、党支部的由业务主管单位或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管理;规模以下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或村级党组织负责管理;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的党建工作由所在农村、社区党组织负责管理。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归口市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围绕加强“网格化”管理,建设“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单位和党组织、党员、两新组织、流动党员信息库,通过网络(内网)进行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全市党建工作信息,不断提高“网格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市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已100%建立了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已100%纳入党组织的管理。
(二)实施“联动式”共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打破各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通过区域联动、部门联
动、工作联动、上下联动,整合党建资源,推动网格内和网格之间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创建“党建亮点工程”、“党员挂牌上岗”和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不断深化创先争优和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通过在农村(社区)推行“党员联户促和谐”、在企业推行“党员联组保安全”、在机关事业单位推行“党员联责树形象”、在窗口单位推行“党员联岗强服务”、在学校推行“党员联班抓德育”,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广泛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部门联建、“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等党组织设置方式,创造条件建立网上E支部,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网上党务公开、网上党校等,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传统向现代、由相对封闭向更加开放、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相得益彰的新突破。深入开展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帮扶,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红旗支部带后进支部等活动,今年以来,城乡党组织已开展结对共建活动500余次,为农村提供各类致富信息6000多条。同时,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今年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47个,村级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党建工作新机制。一方面,明确地方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对网格进行管理的主要职责,在划分责任网格的基础上,绘制“党建网格分布图”,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增强网格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另一方面,建立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积极选用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党建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担任网格管理责任人,做好网格党建工作的协调指导工作,做到“包组建、包管理、包服务、包教育、包提高”,切实将各项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建设长效机制,全市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健全了网格党组织工作制度、党建工作联谊会制度、党建经费保障制度、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考核督查制度等,初步构建了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取得的成效】
“党建网联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党建工作活力,开创了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这一模式被评为山西省组织工作服务“三个发展”十大创新项目之一,《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消除了党建工作盲点。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推进了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切实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统筹了城乡党建工作。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找到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切入点、融合点,使城乡党建有机结合,做到了工作目标相协调、工作部署相呼应、工作成效相促进,最大限度地盘活了城乡党建资源,提升了全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75.3亿元,增长10%;工业增加值完成452.8亿,增长12.2%;财政总收入完成177.9亿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4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5337
元,增长8%,全市呈现出经济企稳回升、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大力实施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大力实施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
联工程”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着眼于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着眼于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长治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着力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全市实施了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网格化管理”,就是按照“分级、分类、分工”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所辖区域划分成个个网格,把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格,由地方党组织和责任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彻底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联动式共建”,就是通过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工作联动、上下联动,整合党建资源,发挥组织优势,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打破各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动网格内和网格之间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实施过程中,长治市全面推行了党建网格化管理“四五二”运行模式,“四”即在市委的领导下,以县(市、区)委为核心,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主体,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构建市委、县(市、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 五” 即市作为一级网格,县(市、区)作为二级网格,乡镇(街道)作为三级网格,农村(社区)作为四级网格,村(社区)中的单元网格作为五级网格,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单元网格“五级管理网络”; “二” 即构建网格长效管理机制和长效联动机制“两项保障机制”,确保“党建网联工程”健康有序推进。
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我们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相对薄弱、党员分布复杂多样、党组织和党的工作难覆盖等问题,适应党建工作需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大力实施了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了一条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创新之路。
【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基层党建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三难”。
一是组织覆盖难。从长治来看,全市7135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960个新社会组织,共有党员9708名,已建立党组织372个,有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是由于没有党员或只有极个别党员,不符合组建条件,但也有一些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党建工作“空白点”不同程度有所存在。
二是工作管理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数量众多、规模有别、分布广泛,党建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市、县两级党委主管机构由于人员较少,管理面宽,疲于日常事务,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只能是“抓大促小,以点带面”,难以做到全面管理。特别是对于新社会组织,过去登记注册机关只管登记、审核、年检,业务对口部门只对其开展业务进行政策性指导和监督,党建工作责任不明确。同时,城乡之间党建资源分布不合理、城乡党建工作统筹不够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是作用发挥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的问题。有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怕参加了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有的新社会组织无专职工作人员,无具体工作时间,党员来自不同单位或地方,开展活动时“人来”,无活动期间“人走”,存在“口袋”党员现象。其党组织由于受党建经费、党员活动场所、活动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展活动方面制约较多,从而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面对这些事关长治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长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的新理念、新模式。
【主要做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实践中,长治市围绕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全市全面实施了“党建网联工程”。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按照“分级、分类、分工”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所辖区域划分成个个网格,把农村、企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格,由地方党组织和责任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采取“四五二”基本运行模式: “四”即在市委的领导下,构建市委、县(市、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五” 即市作为一级网格,县(市、区)作为二级网格,乡镇(街道)作为三级网格,农村(社区)作为四级网格,村(社区)中的单元网格作为五级网格,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单元网格“五级管理网络”;“二” 即构建网格长效管理机制和联动机制“两项机制”,确保“党建网联工程”健康有序推进。实践中,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所在区域和行业的不同,按照行政区划分级、行业领域分类、管理权限和党建责任分工的原则,全部落实和确定党建工作管理部门和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按照规模大小划地域定权属。规模以上建立党委的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管理,建立党总支、党支部的由业务主管单位或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管理;规模以下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或村级党组织负责管理;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的党建工作由所在农村、社区党组织负责管理。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归口市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围绕加强“网格化”管理,建设“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单位和党组织、党员、两新组织、流动党员信息库,通过网络(内网)进行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全市党建工作信息,不断提高“网格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市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已100%建立了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已100%纳入党组织的管理。
(二)实施“联动式”共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打破各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通过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工作联动、上下联动,整合党建资源,推动网格内和网格之间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创建“党建亮点工程”、“党员挂牌上岗”和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不断深化创先争优和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通过在农村(社区)推行“党员联户促和谐”、在企业推行“党员联组保安全”、在机关事业单位推行“党员联责树形象”、在窗口单位推行“党员联岗强服务”、在学校推行“党员联班抓德育”,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广泛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部门联建、“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等党组织设置方式,创造条件建立网上E支部,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网上党务公开、网上党校等,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传统向现代、由相对封闭向更加开放、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相得益彰的新突破。深入开展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帮扶,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红旗支部带后进支部等活动,今年以来,城乡党组织已开展结对共建活动500余次,为农村提供各类致富信息6000多条。同时,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今年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47个,村级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党建工作新机制。一方面,明确地方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对网格进行管理的主要职责,在划分责任网格的基础上,绘制“党建网格分布图”,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增强网格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另一方面,建立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积极选用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党建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担任网格管理责任人,做好网格党建工作的协调指导工作,做到“包组建、包管理、包服务、包教育、包提高”,切实将各项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建设长效机制,全市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健全了网格党组织工作制度、党建工作联谊会制度、党建经费保障制度、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考核督查制度等,初步构建了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取得的成效】
“党建网联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党建工作活力,开创了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这一模式被评为山西省组织工作服务“三个发展”十大创新项目之一,《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消除了党建工作盲点。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推进了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切实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统筹了城乡党建工作。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找到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切入点、融合点,使城乡党建有机结合,做到了工作目标相协调、工作部署相呼应、工作成效相促进,最大限度地盘活了城乡党建资源,提升了全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75.3亿元,增长10%;工业增加值完成452.8亿,增长12.2%;财政总收入完成177.9亿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4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5337元,增长8%,全市呈现出经济企稳回升、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