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1校园安全小杂论76
校园安全小杂论
重庆西藏中学——初一一班 何官晟
校园是比外界社会要相对安全的地方,但并不是说里头没有死过人,反正有一权威统计,每天都有40多青少年(在中国)死于校园的各类事故。
学校是极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原因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教职工包括一切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和学生们误操作,有各种各样,如学生用打火机抽烟,在校园内放炮,真实安全意识低,不见棺材不落泪,看来非得看一看类似的惨不忍睹的照片,短片才行。二是故意而为之,某某为报复某某去烧别人的书,拿甩炮啥玩意儿的砸人家,打火石搓他人身,打架,甚至拿火焚他人。前些日子网上就有一个少女(还是学生)被她那前男友用火给毁了容。这种做法过于不理智,焚了他人也毁了自己的前途。
火灾是任何学校都有可能发生的,至于水灾一类,不同的地区发生频率当然也参差不齐,落差很大。
自然灾害固然可怕,可恶甚至可憎,然而根源依然是大自然,我们可不能怪大自然老人家对咱们人类小弟不公平吧,要知道,大自然对待每一种每一个生命都是无比公平,只要这些生命依然爱并保护着她。
反之,有些安全隐患时人类自讨苦吃的后果,是最为显著地,火灾是其中之一,但还有些比这更惨的。
有统计,某学校的学生集体在寝室酗酒,真是喝大了,一死二伤,拿破酒,辣辣浓浓劲大得很,有嘛好喝的!现在那些流里流气的青少年喝酒的原因比牛毛还多,有的说喝酒有男子汉的气概,很豪爽,这也叫豪爽?真男人啊?语文别学了!?愚昧无知,假充硬汉,不珍惜自个的生命。有的说喝酒是要应酬,促进人缘托关系,加强与他人的关系,说得难听点,甚至可以说这样做事利用他人的砝码。并且短时间饮酒极易引发猝死,长时间地喝酒也不可能对身体有益无害。至于抽烟,也是一个极相似的情况,还有,有时是学生的愚蠢,和老师的监管的漏洞导致抽烟,甲老师发现A学生在抽烟,A学生便笑着给甲老师几百元钱,叫老师变通一下,不要把这情况报告给教导处,并且以后再看到他抽烟也请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嫌少还可以再给,甲老师不管是斩钉截铁型的还是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答应了的。这甲老师便是无原则无良心,而不负责任,是一个贪财的人,这样下去还没有等毕业就抽死在学校里了。
生命不是自己给的,是父母给予的,你没有权利伤害他。
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而是你的家人与祖国的,我们要注意安全。既要有决心也要懂方法……
第二篇:网名、情书杂论
▓ 用微笑掩饰眼中的悲伤ヽ
放开她、她不是你能碰的.心脏的3/
4、归你 ①嗰亽、赱①甡
↘書▓簽_/ ~ 陌笑℃忆伤
Michael、_若茶
Despair_绝望
莂說對不起丶Ni不蓜ら
我们做个约定,即使累了也不说分手,好不好?
如果你生气是为了我,我愿意道歉,如果你累了是为了我,我愿意陪伴在你身边,如果你伤心是为了我,我愿意赔你一颗真心,请不要说;分手,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我不乖,我可以为你变乖,我很难搞,我可以去掉我的刺猬装,为了你,我可以一根一根的拔掉它们,就算偏体凌伤也不在乎,以为你会明白我的苦心,你只会抱怨,以为你会想念,你只有暴力对待,以为你会心痛,你只是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以为一切都是我的以为而已,我以为我们会很好,我以为一切都很好,一切都变的那么陌生,那个才是真的你,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时间流过我们离题的对白,也许,我也只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傻瓜,不肯面对现实的傻瓜,什么都不是的自己,站在人群中,显得自己那么微不足道,你会找到我吗?
这个傻瓜,还在原地等待,一遍又一遍说服自己,你一定很忙,抽不了身,所以你没和我联系,而不是你不想理会我这个傻瓜,你一定是很累了,在家里休息,而不是你不想看到我,你一定是.............太多的借口,你也有个残忍的借口,说你不想让我为难,所以.....所以我们不如分手吧,那句话,深深地刺到了受伤的我,离开后,以前的我死了一次,和好后,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你还会爱我吗?
我们做个约定,即使累了也不说分手,好不好?
离开后我伤心难过,但我发现心,其实并不是那么撕心裂肺的痛,也许我还不够爱你吧,心又一次莫名的疼痛
只因想起了远方的你
对自己说,放弃吧!
不可能有结果!
可心却没有答应!
于是只有默默的为你守候
看到了吗?
天边的那彩虹
是我为我们编织的梦
美丽却易逝
听到了吗?
微风吹拂树林的声音
是我为我们谱写的乐章
耳边萦绕却无法永存
感觉到了吗?
细雨蒙蒙挥洒大地
那是我为我们轻吟的诗
滋养了你我的心却干涸了你我的情
梦,被现实一点一点占据
希望也如大海捞针一般
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可心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总是在想结局
那样的结局也总是在脑海中出现
可当一切真的发生了
却又发现我根本无法释怀
如果说
有来生,那么让我们今生就做一个约定好吗?
来生让我做那只在你身旁萦绕的蝶吧
嘴角轻轻上扬,本想努力微笑
不知为何
泪水却肆无忌惮的滑过脸颊,流向颈项深处
好想找一个肩膀依靠一下
不应该说是大哭一场
让泪水把我对你的思念全部带走
如果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泪
那我永远都不会哭
因为我怕失去你,失去你!
亲爱的。。
如果我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那么你还会再原谅我一次吗?
我知道,我知道.虽然这大多只是一种奢望,但有时候还会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如果像某人说的 我是个傻瓜的话,我就应该拥有能忘记你的能力。
可我不能,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即使忘记了她的声音,忘记了她的笑容,忘记了她的脸庞,但是每当想起她时的那种感觉,永远不会改变,这正是我想和你说的,我用微笑掩饰内心的不安,我用搭讪掩盖无尽的思念,我用颓废品尝种下的苦果,我用孤单惩罚犯下的错误,我用文字埋葬自己的幸福。
If you are tired for me, I would like to accompany you,If you are sad for me, I am willing to pay you a sincere,Please don't say;break up,You want me to do what you can,I'm not good, I can be good for you,Thinking that everything is just my thought,I thought we would be very good,I thought everything was good,Everything changes so strange,
第三篇:小论保健1
浅谈保健品
法政学院09历史(4)班黄嘉敏200908443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与健康日渐重视。健康膳食、营养保健与现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公道营养是健康的基础;科学饮食、公道营养、促进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基本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居民对营养保健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在使用保健品的问题上。因此,为了进步全民营养保健素质,我们应该注重与保健品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关键词:健康膳食、营养保健、使用、保健品
保健品涵盖了四个方面: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和特殊化妆品的这一大类产品,统称保健品。其中,保健品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保健食品,也是国家相关政策最具约束力的保健产品类型。此篇所说的保健品,特指是保健食品。关于保健食品的定义,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因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在美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源于1994年DSHEA法规。指含有一种或以上的草本植物、维生素、矿物质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营养补充制品,其形状通常限定为药片、胶囊、粉剂或是液状等不同于普通食物的形状。【1】1996年3月15日,我国卫生部第46号令发布关于我国保健食品的定义及管理方法。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其要求保健食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经过必要的动物或人身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2)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3)配方的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应确定与保健功能有关的主要原料名称;(4)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凡是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查确认。研制者应向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初审同意后,报卫生部审批。卫生部再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保证书》,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第**号”,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保健食品与临床药品在法规上是有差别的,它与药品在实际作用上同样也有一定的差别,而且保健食品不一定具有防治 1
疾病的效果。【1】了解了保健品的这些属性后,我们该如何去正确地选购和合理地使用保健品呢?
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的时代,人们不再发愁能否吃饱,而应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生活,思考应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才能使人体摄取到均衡的营养。如果有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首先应考虑补足富含此类营养素的食物,同时也不妨利用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的保健食品进行补充。【2】人们在预防疾病或病人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为了调节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或用以改善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都需要选用适合的保健食品。对于保健品,有的消费者态度比较明朗:保健品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保健品不能针对某个特定的病给于治疗,一般来说保健品补充的是人体需要的少量的一些营养成分,如身体可能轻微缺少维生素C,就可以吃多元维生素片。正常情况下,人身体是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脂肪、蛋白质、水等人体需求特别大的营养成分,保健品是不能提供的,因此如果只吃保健品不吃饭菜,那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是身体得了病,只吃保健品的话,那也不可取;此外,身体某种维生素含量多了也会导致身体别的功能出问题。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保健品,学会科学的保健方式、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正确地应对身体出现的亚健康问题,不能对保健品寄予太多期望,毕竟它不是药品,不可能起到很强的药效作用。保健品要发挥作用也许需要3个月,也许需要6个月,也许需要一年时间,只有通过长期地对比之后,保健品才可能发挥增强肌体性能等作用。而且,消费者需要根据说明书来服用,不能乱吃。我经过查找多方面的资料,了解到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保健品的时候,最好应遵循以下原则:(1)擦亮眼睛,明白阅读产品标识。【1】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其包装上的标识(说明)更容易让人一头雾水。这时候就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真正读懂产品上的标识,帮助自己从众多的保健产品中挑出适合自己的保健产品,从而减少上当受骗的机会。保健食品标志为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食品”字样。国家工商局和食药监局在日前发出的通知中规定,在影视、报刊、印刷品、店堂、户外广告等可视广告中,保健食品标志所占面积不得小于全部广告面积的1/36。其中报刊、印刷品广告中的保健食品标志,直径不得小于1厘米,影视、户外显示屏广告中的保健食品标志,须不间断的出现。在广播广告中,应以清晰的语言表明其为保健食品。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
食健字”,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2)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是表明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食品标签上不能含有或暗示治疗作用等等。【2】相关的法律规定:凡是超过上述保健功能范围的宣传都是不可信的、违法的。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不要盲目轻信夸大虚假宣传,要看清包装上保健品的配料表,有没有药品成分,更不能以保健食品替代药品治疗疾病,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3)保健食品的标签除与普通食品应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外,还应注明食用量及食用方法。无论是天然或合成保健食品,吃过量都会对身体造成毒性和增加代谢负担。保健品的摄取,最好在每日建议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服用保健食品最好遵照产品上所描述的每日摄取量来摄取,摄取量太多或太少,不但效果不明显,也有可能导致一些其他的不良反应。【1】(4)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因为是适宜特定人群的,所以在选购时应因人而宜。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年龄差异,所选的保健品也不一样,因此应当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食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营养保健食品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保健食品既不是万能的神奇食品,也不是与健康无关的骗人食品,因此,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对它应有不同的选择。(5)对人体的疾病,无论哪一种保健食品都不能替代医生的治疗。【3】保健食品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食品不同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注意安全性,后者则以治疗为目的。我国保健食品的含义也明确地表明,它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它只宜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它只具有调节身体机体功能,但是它不以治疗为目的。现在有很多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产品用来治病,这是绝大的错误。(6)一般情况下,保健品最好是按疗程服用。保健品多属于营养品和提高免疫功能,而免疫力的提高非1-2个月能奏效,往往需要3个月以上,时间越长越好。此外,消费者最好到正规商店、超市或保健品专卖店、药店购买保健品,在购买时,应索取正规发票。不要轻易购买上门推销的产品,不要轻信推销商的夸大宣传,尽量做到科学选择营养保健品,谨防上当受骗。
在我看来,健康膳食与营养保健同样重要,两者应该互相平衡协调。随着现
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饮食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快餐食品、即食食品和外卖食品。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不吃早餐,中午随便吃个汉堡或饼干,晚上则大鱼大肉地猛吃,再加上宵夜„„不注意健康膳食的人比比皆是。在社会物质比较丰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样吃得更科学或者说更有益于健康,是当前人们关注的话题,均衡全面足够的膳食能够提人体的所有营养需求,所以健康的膳食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要做到健康膳食,不仅仅是指在一日三餐上要做到健康,而且在食物的摄入量与食物的种类上也要求健康。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习惯看来,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膳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健康膳食与营养保健应当相互协调,相互平衡调节。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科学选择营养保健品》 陈伟编著
2、《中药及保健品研究开发技术指南》 胥云主编
3、《药品保健品行业研究》 颜爱民 谢路国 编著
第四篇:杂论鲁迅的文章
(一)小说家与判断力:高手的败笔
周作人和鲁迅的文章都读过几篇,两人的共同点是深有国学渊源。从小说来看,鲁迅远比周作人更令我心折。鲁迅的小说通常立意深刻,布局严谨而笔墨凝练。两年前因为跟同事办读书会,将《阿q正传》又读了一遍,感觉是他老的水平远远超过同代的任何人。就是在今天,中国作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仍然没有能写出跟正传比肩作品的。我认为它的成功不在常说的刻划了“国民性”,而在成功地刻划了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现象。这篇小说不仅有思想力度,而且在写作技巧上相当成熟。我认为鲁迅以后的小说也没有超过这篇的。
相比之下,我读过的周作人的小说?则多无足观。不在语言或情节,而在立意过于平庸。
周作人大约是玩学问的,他的文章多考证,少激情,老兄似乎应该去读一下周作人早期的作品。功力见于平淡之中。而鲁迅是神情生动的人物,他把激情和国学功力结合起来,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几年前六·四发生后,和几位朋友杯酒相聚,一时兴起,把那篇“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翻出来,读一句,叹一句,这样的文字,揭示统治者残忍的一面,过去,现在,将来,大约是永远不须改动的。
学鲁迅的作家不在少数,不是没有他的国学,就是没有他的激情,最主要的是没有他思维的力度。我看过几篇胡风和聂绀弩,跟鲁迅多少有点形似,可以明白地看出在学,但是相去何以道里计。李白、苏东坡、鲁迅这样的才致,大约是永远学不来的。至于周家兄弟在历史上的高下,各人喜好不同,我得投鲁迅一票。
鲁迅的自信力很强,我唯一读到他落败的文字是《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那篇文章中他的对手是梁实秋,梁说他译的苏联文学是“硬译”,确实很客观。我也曾读过鲁迅译的那篇小说,水平之低可说是惨不忍睹。梁讥笑说读那翻译,必须跟看地图似的,用手指加以指点,大概算是很厚道的了。鲁则大怒,说真正会看地图的人,并不须用手指点的。话说到此,胜负已分。我推想若不是鲁迅那时身体不好,梁是占不了这个上风去的。
一作品如一华厦,翻译了或者从洋房变成中式瓦房,但总是一房子。如果成了一片残砖断瓦,则不免凄凉之慨。鲁迅先生译的苏联革命文学,读之便有此意。以先生文笔,本应多写几篇传世的杂文,我不解先生何苦为他人作嫁,去弄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翻译。
我说鲁迅先生如果身体好,梁占不了便宜去。并不是说先生在理,只是觉得先生那篇文章精神有不足的样子,仿佛生了病。假如没病,则或推枰认负,或继续收官,至少不会输了风度。先生是场面上的人,这种初段的判断力不是没有,不过因病而临场发挥不好罢了。
我这可是个人感觉,有很多人也认为鲁迅的那篇是上乘佳作的。
(二)生物能与征服力:巧妙的文化
把鲁迅放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中看。
我这么想,鲁迅是不是思想家没关系,体系和主张是不是周延,或者矛盾不矛盾也不要紧,他的《狂人日记》从文字上看甚至歇斯底里,但是这些接触了国外思想的人,似乎都有点狂劲,都愿意指点一下:外国如何如何,咱们也得这么练!这里头偏激幼稚都是免不了的。但他的思想走向很明确:世界弱肉强食,我们得走进化之路。在许多的时髦青年的呐喊声中,不免有嗓音特嘹亮的几位,以高亢的调子领导新潮流,鲁迅便是其中一位思想上的吾尔开希。要干扰稳定的系统,这样的分子是十分必要的。写得非常有趣,而且中肯。但这一类比却相差未免悬殊。
东西文化交手一个回合,西方在中国找到了最合适的代理人毛泽东。表面上看,此役以西方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中国文化的巨大质量使得它几乎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实质上,毛泽东还是典型的皇帝。这一回合干到现在仍不知鹿死谁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化交锋可以导致进步。比如鲁迅,在为西人打前锋的同时,又写出许多具有纯粹中国文化价值的东西,同时丰富和巩固了中国文化。这也体现中国文化的魔术般的包容力,不能被形式逻辑所解释的。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西方文化富于侵略性,是阳性的文化。中国文化富于包容性,是阴性的文化。
中国文化有一种生物能,使它表现出巧妙的行为。
小平、恩来、中正、泽东,当年都是鲁迅一样的偏激分子,跟吾尔、柴玲他们差不多的。他们老了,走向反面,从革命党变成西太后,他们实际上都是强大而有魔力的中国文化的祭品。做为东方的叛逆,他们来自西方的阵营,却被东方巧妙地化解而收为己用。这个结果令西方瞠目结舌。也应当令我们深思一回吧。
做为题外话,再提汉奸问题。帮助外人征服国人叫汉奸,帮助外来思想征服中国思想的人又叫个甚么呢?比如毛泽东,老说要破四旧,用德人和俄人的思想来侵略咱们的思想,许多人却说他是民族英雄。也许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么鲁迅、毛泽东这些窃火窃思想的自然得王了。这是一种无可再巧妙的策略或是带有机性的做法:想想吧:你征服了我,我却使你成为我的一部分!上帝不造自己举不动的石头,你总不能自己再灭自己吧?毛泽东试过这么做,以惨败而告终了。
中国文化啊,多么包容,多么奇妙,多么有力量的逻辑啊。鲁 迅 和 思 想 家·散宜生·
(一)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鲁爷的解决办法是读外国书、做欧洲人,被人骂“卖国贼”而不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人都是以体用、本末这些中国哲学的传统范畴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关系的。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帝国文化的一个讲究奇技淫巧的末端;鲁爷则走到了与他们对立的另一极。想到鲁爷多次抨击过的洋务派论调的变种棗“我们有精神文明,西方只有物质文明”棗至今仍是北京政府的爱国基调,怎不令人对鲁爷陡生敬意。但是,鲁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偏颇之嫌。
愚意以为,称得上思想家的、对这问题作出合理回应的只有一个棗0.7冯友兰、0.3毛泽东。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批判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从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入手,在全面的比较中,指出中西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殊相”,中国文化自有它本身的价值,并进而构建他的“新理学”。毛泽东虽说学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而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是他也达到了相当的结论:老毛把定义上就带有普遍性的本质划分为“特殊的本质”和“普遍的本质”,以此证明老大哥的苏维埃和他的井岗山道路,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的“殊相”,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更妙的是,这两人几乎在同时达到他们的结论。老毛的《矛盾论》完成于1937年8月,冯友兰的为他的“新理学”勾勒提纲的《哲学与逻辑》,则发表于1937年3月,只早五个月。不过老毛写书是为了党内斗王明,斗完了就不想这个问题,而且据说还有版权之争。看在他当代影响大的份上,马马虎虎,给三分功劳。后世的人,大概还不会像我这样慷慨。
鲁爷与思想家的关系,大约就相当于他的老乡陆游与南宋道学家的关系。谁的书有人读?当然是陆游的,他的“王师底定台湾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还令很多大陆人一读一眶泪。但是要说思想,您老回绍兴老家歇着去。
(二)上次我说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否能对这问题作出合理的回应,可以作为界定思想家的一个标准。这和是否建立了一个哲学体系没有关系,这里要考查的是思想的深度。对这个大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舞文弄墨的人几乎都会说到几句,关键就看谁说得深刻。
鲁迅在这问题上说过不少话,影响也大,可惜在大陆常常被人曲解。“四人帮”倒台后,为了给对外开放作舆论准备,大陆报纸上很登过一阵鲁爷的“拿来主义”,把鲁爷说得像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国外新异科技的洋务派。其实,鲁爷的“拿来主义”,结合他早年的用西方文化彻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的议论,应该属于胡适的“全盘西化”一路。好在“拿来主义”广为人知,且不管它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主义”,我们还是来重温鲁爷的原文。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收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性’,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罗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这一段自然是很好的文章,但是细细一想,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拿什么?先生自己,似乎并没有一贯的标准。早年为振奋懦弱的国民,鲁迅译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为此还给汉语增添了一个新词棗“末人”(与“超人”相对,der letzte mensch,直译是“最后的人”)。但在三十年代成为“党的同路人”后,先生致力介绍的却是《铁流》、《毁灭》之类的苏俄革命文学。现在的人,未必会恭维先生的眼光。有人会说,鲁迅在上面的引文里讲的是什么都可以拿,贵到鱼翅毒到鸦片。但是这么一来,立即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除非你像毛泽东那样相信“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否则,大家(其中也包括许多“末人”)纷纷乱拿之下,你怎么知道他们能够消化?
鲁迅曾经把中国的国民性归纳为“演戏”两字。鲁爷成名后亲见三次反日高潮:东北九一八事变(1931),凇沪一二八抗战(1932),“何梅协定”和一二九学生运动(1935);但是先生从未在高潮时写过什么慷慨激昂的爱国文章。相反,倒是毫不客气地讽刺时人的浅薄的爱国热情。什么“当代花木兰”“女子救国”;什么哎呀呀拿起西瓜吃不下,想想前线将士多辛苦;先生鼻子一哂:你们还是多向敌人学学吧,人家打得赢,“因为日本人是做事是做事,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的缘故。
第五篇: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万丈高楼,幸有人起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原创: 写游学报告的云云 欢里
一、作者简介
本书出版于2009年,系以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全集选刊》为底本,增补了数篇文字作为附录。其著者闻一多先生,具有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三重身份”。在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二、内容介绍
《唐诗杂论》,侧重在于唐诗。所谓唐,自然表明是一个时代;而诗,是一个时代的诗歌风貌。文中并没有逐篇地分析某位诗人的诗歌,整本书的特点在一个“整”字,从整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入手,由时代切入诗人的人格特征。它不能被称之为诗论,而更像是史论。
初唐诗显然是闻一多先生叙述的重点,从唐初五十年“类书式”的诗,从五代因袭而来的宫体诗风,唐诗开创期的变革着四杰,短短几十年,唐诗的文化风气极大地转变。这其中的诗人都不是作为一个个人,而是包含在整个时代内,他们是时代的诗人。
《类书与诗》从唐初的文学被学术同化讲起,引出六朝时期的类书与初唐诗作比,初唐诗的构成程序正如类书的进化。唐太宗对堆砌式的文体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畸形的文学的形成。
《宫体诗的自赎》讲述宫体诗发萌至转变,最后完成自救的过程。宫体诗是梁简文帝时期南朝宫廷生活的产物,闻一多先生批评宫体诗是“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庾信的北渡本应拯救宫体诗,但原本热性的北人也被逐渐影响。到唐太宗宴驾,宫体诗仍然兴盛。直到卢照邻、骆宾王的“一声霹雳”,刘希夷“回返常态”的复归于正,再到张若虚“不亢不卑,冲融和易”的《春江花月夜》,宫体诗的百年罪恶终于被赎清了。
闻一多先生在《四杰》中指出,所谓的唐诗“四杰”文学徽号,无论从年龄、性格、友谊集团,还是诗歌创作形式、时代使命来看,这种并称其实是不妥当的。卢照邻、骆宾王年龄较长,性格“浮躁”,擅长七言歌行,与刘希夷、张若虚一脉相承,是宫体诗的改造者。杨炯和王勃则较为沉静,诗作契合,专工五律,是“律变”的完成者,与沈佺期、宋之问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盛唐和中唐,则是诗人的时代。孟浩然和杜甫是盛唐的两个典型,贾岛则不仅仅是晚唐的代表诗人。他们造就了一个阶段的唐诗风貌。
《孟浩然》从“颀而长,峭而瘦”的孟浩然画作入手,写孟浩然始终仅仅“临渊羡鱼”的隐士一生,表现在他诗歌中只一“淡”字,可谓“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同时也指出孟浩然的诗作虽有质高之句,但数量太少。
《杜甫》一篇,闻一多先生想塑造的并不是“诗圣”杜甫,而是讲述杜甫的一生:他家族的高尚品德,他早慧和血缘里的自傲,他郊游齐赵时的快意。最最有意思的是杜甫与李白的郊游。李白之于杜甫,恰如孟浩然之于李白。我一直认为天才式的李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偶像,而闻一多先生的分析颇为有趣。先生认为杜甫与李白的交友,最初是倾心于李白“谪仙人”的风貌,而这种狂热逐渐冷却后,杜甫骨子里还是忧国忧民的那个少陵野老,他与天然出世的李白并不是一路人。他所忧愁的不是生命,而是现实。至于山东一聚后,两人又如何,先生在此戛然而止。
《贾岛》,贾岛以佛为基,以儒为形,在晚唐的一隅描摹荒凉清冷的万物,自成阴霾、峭硬的情调。神奇的是,审美仿佛一个轮回,“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贾岛也就成了唐以后各个时代共同的贾岛。
本书还有一些零散的附录,及《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英译李太白诗》等文,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三、感想与评价
并不是第一遍读这本书,初读时对唐朝的脉络并不了解,就如牛嚼牡丹生吞了下去,一些宫廷诗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对此书的初印象也只觉得行文风格如余光中先生般大开大合,文字随性转换,形散了,我也并没有抓到它的神。
而近来,看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后,我又重读了一遍《唐诗杂论》,才发现此书其实立了一个大框架。中国史学史的课上,听老师讲陈寅恪先生时,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再一次出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的根基上搭好了框架,就像宫殿已经搭好了梁柱,只待后人再补上零散的外壳和内部装饰。在最后看附录陈子昂时,闻一多先生点了几个点,列出了材料,只是没来得及写,这种感觉愈发浓厚。
尽管如此,重读此书,仍有不少收获。
(一)想象与固化:文学记忆中的诗人形象
《孟浩然》开篇即对孟浩然画像的描述:“颀而长,削而瘦,长白袍”。这源于李洎的题识,闻一多先生对此赞叹不已:“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削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而这种形象,是孟浩然本人吗?或许是,《孟浩然集》编者王士源在序文里介绍孟浩然“骨貌淑清,丰神俊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形容的“精朗奇素”一致,李白也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切描述,不正是白袍帽靴的布衣形象吗?而更直观的感受,是从他的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的身影,那“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他的诗是淡的,他给人的感觉也是风神散朗。
十有九人当如其诗,或人就是诗,这话不假。我于9月份写过一篇日记:
“今天看文学史的时候,忽然觉得每个人都有定格的形象。
就很奇怪,所有人都是从学步儿童一直到耄耋之年。
但比如李白,就是三十来岁白衣立于船头的模样,无论如何都有年少人的狷介和生气;杜甫则是四十出头的老者,每条皱纹都写满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韦庄、温八叉,()不知道长相怎样,总是被花间派词人朦胧的柔光虚化了。就像总觉得姜夔、杜牧一直是与桥边红药赏二十四桥明月的年少风流,韩愈隐藏在儒学正统谏迎佛骨下藏不住的长剑倚太行之昂扬正气,谢灵运字句之间不加雕琢就自带上位者的超脱随意,真的诗为心声,就算孟郊贾岛苦饰雕琢,还是掩不住地流露局促穷酸。
诗人创造了诗,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诗又反过来塑造了诗人的形象,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诗人在不同人的印象里不尽相同,但依然会具有共性。造成这些共性的,一是史书对他们外貌的记载,二是他们在诗歌里的样子。这必是这些已有意象加以配合,才能想象出诗人。画家、雕刻家正是将这种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才表现于作品。而具体的意象才能让平凡人移情于物,将无处安放、模模糊糊的想象投射到作品上。诗人的形象就此被固化。
所以,虽然杜甫在语文课本上的画像并不是杜甫本人,我依然会觉得他符合一部分的杜甫,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就是杜甫,他的眼中眺望的是万里山河破碎。
(二)求同与存异:以数字并称的徽号
初唐四杰,名次记载不一,最为人熟知的顺序为“王杨卢骆”。
从历史记载来看,此称呼在唐代就已得到极大的认可。《新唐书·文苑上·杨炯传》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新唐书》卷二〇一《王勃传》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旧唐书·裴行俭传》亦提到四杰“并以文章见称”,杜甫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何为“当时体”?现代人多理解为诗歌,但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四杰并称应兼指诗文,偏重文章。()但无论如何,“四杰”并称似乎是毫无异议的文学徽号,张志烈先生在《初唐四杰年谱》指出:“‘四杰’之称,必为四人并世且才名埒敌之时即已出现。”
但是闻一多先生第一次对“四杰”的徽号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徽号就文赋而言是足以成立的,就时代使命而言,也大致适用。但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中包孕着两个小宗,而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
闻一多先生认为在人和诗两方面,四杰天然分为两派。首先是性格上的不同,卢、骆年长单浮躁,王、杨年轻但较沉静。正是因为诗人气质上的个体差异,两派采用不同的诗歌创作方式来传达内在情感。一是诗歌形式的不同,卢、骆擅长铺张扬厉的七言歌赋。与卢、骆相比,王、杨要年轻许多,他们完全是在新体诗风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为了跻身朝廷,他们会自觉选择向沈佺期、宋之问这类文学主流创作团体的文风靠近,所以五律是王、杨创作的首选。
二是两派的诗歌使命实则不同。“王勃修正了宫廷风格,但从未远离这一风格,也从未像卢照邻那样,至少在某些诗篇中与宫廷诗实行彻底的决裂。”卢、骆的歌行可以算宫体诗的救赎,他们将市井的放纵带入诗中,“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他们与写做《代悲白头吟》的刘希夷算作一派,为宫体诗注入新的风格,但深刻程度远不如刘希夷。王杨的五律是对诗词格律的定型,他们开拓的是台阁体的境界,与沈佺期、宋之问一脉相承。
1957年,刘开扬先生在《文史哲》发表了一篇《论初唐四杰及其诗》,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刘开扬先生认为年龄和性格不足以区分某个文学并称,而闻一多先生强行区分两派文学上的异处,也是不可取的,卢骆《折杨柳》、《在狱咏蝉》、《梅花落》等五律,都有可取之处;,王勃的《采莲曲》、《登高台》等,也是很成功的七律。“四杰除了写作七言歌行(只有杨炯没有七言传下来),还都在五言律诗方面为后来的建立者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基础。”四杰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共同反对上官仪之流的文风,在客观上和上官体形成对立的局面,表现改造齐梁诗的倾向。
且不论闻一多先生观点的对错及其他学者对此观点的辩驳,单单是提出这一质疑,便如盘古劈开混沌,像是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文学史上的数字并称不在少数:西汉的“汉赋四杰”;魏晋南北朝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隋唐五代的“文章四友”、“大历十才子”;宋代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永嘉四灵”、“中兴四大诗人;金元时的”中州三杰“、”元曲四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公安三袁“、”吴下三冯“、”吴中四杰“;清代的”江左三大家“、”桐城三祖“;等等。
诚然,王国维曾经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文学并称恰恰是所谓”一代文学“的代表,为我们分析前朝文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轨迹,而从古至今的人们也乐此不疲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并称。
应该说,将诗人放在整个时代中,放在时代的文学浪潮中,去研究数位文人共同的创作趋势及对当时文坛产生的影响,是正确的。数字类的文学并称,或是依据生活所在地,或是用姓名中国共产党同的字,或是依据其创作文体,或是划分其创作风格,看似有一定的根据。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旦一位文人被放在了并称的徽号中,尤其是带数字的徽号,其某一共性特质必然被凸显出来,而个性化的创作被有意忽略了。一位文人或许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当他们组成了文人群,往往会得到充分的关注。问题在于,一方面,文人的知名度由群体规模而提高;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的人们对文人群的共性反复强调,形成印象固化,对其不同之点大多选择漠视,文人群中的文人不过千人一面罢了,文人的个性化何在?如此,反而掩盖了文人,妨碍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解读。
诗人是群体中的人,亦是个体的人。对于这点,或许是时代的面纱太过朦胧,当代人往往比后代人更清晰地看到文人群体中的个人色彩。建安七子可以说是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七个作家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秉性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其创作个性也不尽一样。首倡”七子“之说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阐述了他们的”异“:”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扬和而不壮,刘祯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可惜在后世文学研究中,”建安七子“的形象,基本是一样的面孔。
前朝的徽号,多是由于文学创作风格的相似,而历史越是往后,数字徽号更是毫无根据,仅仅是一个符号。南宋诗人徐照、徐巩、翁卷、赵师秀因都是浙江永嘉人,又因其字中皆有”灵“字,便并称”永嘉四灵“;明代林鸿、王恭等十人仅因为都是福建人氏而并称”闽中十子“;清代江西魏祥、魏禧、魏礼因兄弟关系而并称”宁都三魏“。除了表达对其知名度的一定程度的认可,试问这样的并称有何意义?他们究竟在创作内容抑或是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亦无从考察。
这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徽号本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文学发展流变规律,但文学并称愈益成为标新立异、划地为牢的象征,以至有的文学并称本身也失去了面目,只留下一个符号。
闻一多先生对四杰并称的质疑,如醍醐灌顶。日后看到一个文学并称,不应只看到文人相同的一面,对其个性化创作也要给予充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方能思考,此类文学并称是否妥当?
四、总结
虽然闻一多先生在此书中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认可,也存在许多缺陷,但依旧震撼我心。
”我们绝不应当抱怨他的观点的局限性。站在巨人肩上的一个侏儒当然能够比这位巨人看得更远,特别是他戴上一副眼镜的时候;然而那被架高了的直观却缺乏那种崇高的感情,那种巨人的心灵,这是我们无法取得的。我们尤其不应对他的 缺点轻下尖酸刻薄的断语;这些缺点比成千人的德行对我们更为有用“。
PS:这学期本来要写的是游学报告,因为一些原因没来得及去,就写了读书笔记代替。谷老师居然表扬我这篇写得很认真诶,实在是受宠若惊,其实是在元旦假期速成的……虽然之前确实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这本书,还看了相关的书,不过写文章真是会无心插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