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课堂上打架致1人死亡 老师冷观继续上课
学生课堂上打架致1人死亡 老师冷观继续上课
http://news.QQ.com2008年07月12日04:42法制日报我要评论(10202)
教育部拟修订师德规范 首次加入保护学生安全
“范跑跑”尚未谢幕,“杨不管”又已登场。事发安徽省长丰县,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他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比“范跑跑”更为恶劣。
目前,学校、杨老师和当事人家长达成了赔偿20.5万元的协议,杨老师已被停职。但据记者了解,当事学校半年前曾发生学生砍断老师手指的血案,此事至今令学校老师心悸。有老师认为,除了管不住、不爱管之外,恐怕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敢管。
□教师法规定教师有责任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教育政策倾向保护学生忽视教师权益是“不管”根源
发生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课堂上的学生打架致死事件,日前有了初步调查结果。
据长丰县公安局透露,通过尸体解剖,死者杨同学并无外伤,其死因是由潜在性疾病导致,因此初步排除机械性窒息死亡。他们分析,陈同学与杨同学打闹只是起到了诱因的作用,杨同学可能因为情绪激动而引发潜在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至于是何种潜在性病症产生了这样的“威力”,警方表示还要等相关病理报告出来才能最终确定死因。
由于这起打架事件发生在课堂上,授课老师对学生打架不闻不问,甚至在被打学生口吐白沫被同学送医院抢救时,仍然“坚持”把课上完,使得这起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被冠以“杨不管”称呼的授课教师是否负有责任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事件回放
学生打到死老师“坚持”上完课
6月12日,吴店中学七年级二班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是地理。当课上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坐在第三排的陈某和杨某不知为什么突然发生了争执,随后两个人在课堂上当着正在上课的老师的面打了起来,而且越打越凶。班上的所有学生都目睹了这一幕。
“在老师没有发话的情况下,坐在旁边的四五个男同学赶紧过去拉架,将2人分开。”七二班一位学生说。
“可是不一会儿,杨某突然头部向后仰起,搭在后排同学的课桌上,同时全身颤抖、口吐白沫、脸部发白。”离杨某座位不远的一位学生说,他和几位同学以及陈某觉得杨某越来越不对劲,立即起身准备将杨某送到医院。但此时杨某全身发软,已经背不起来了。于是,他们几位同学将杨某抬起来,送到学校附近的长丰县第四人民医院吴店分院„„
但是晚了,年仅14岁的他永远离开了人世。
学生在正在上课的课堂上死了,而且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让人难以想象。杨某的家人说,如果当时老师劝阻一下,如果老师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孩子也许不会死。对于孩子的死,学校和老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位学生说,打架时,杨老师并没有当即制止,其间说了一句“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后来也没有送被打学生前往医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如果杨老师有什么责任,学校绝不会袒护,一定会配合好司法机关调查处理。”吴店中学负责人说,“不过,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杨老师并没有第一时间护送孩子到医院进行救治,而且也没有向学校上报学生打架情况,是工作上的失职。”
事情发生后,长丰县、乡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多次召集双方学生家长、杨老师和吴店中学负责人协商此事,并由长丰县教育局、双墩镇政府出面协调。6月27日,各方就此事达成了协议。根据这份协议,由陈某、授课教师杨某和学校承担赔偿费用共20.5万元。
法律界人士
充当“看客”有违教师法
据学校称,目前已经暂停了杨老师的工作,让其接受调查处理。杨老师则闭门谢客不接受采访。
安徽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齐建平表示,学生在课堂上打架,老师确实有责任制止,以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制止不了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就算制止不了,老师也应该及时向学校反映此事。
网民的评论则更为尖锐,有人直斥杨老师“冷血”。联系到此前的“范跑跑”事件,不少人认为,“杨不管”比“范跑跑”更为恶劣。
法律界人士指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担当,就要体现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老师无动于衷当冷漠的“看客”,这样的学校如何能让学生有安全感,这样的老师,又如何能让家长放心?
“不管”背后的隐情
半年前曾发生学生砍老师血案
不过,也有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人表示,仅仅谴责杨老师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考教育的大环境和大背景。
据记者了解,就在半年前,同样在吴店中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血案。一名姓刘的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的4个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上学迟到后被老师批评。老师最后被鉴定为轻伤害,手指虽被植上,但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该学生才15周岁,没有承担刑事责任。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半年,但至今仍让老师们心悸。究竟该不该管学生?管到什么程度?很多老师心中都没有一个标准。
据当地一些教师说,除了管不住、不爱管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敢管。
有老师认为,现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一边倒地保护学生,学生、家长可以侮辱侵犯老师,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有时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无法开展。在权利保护上,学生有铜墙铁壁,老师却是一无所有,个别学生根本不把学校、老师放在眼里。碰到极端恶劣的学生,老师不仅不能管,管了还要遭报复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呼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教育惩戒法规,实施师生公平保护。他们认为,“杨不管”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根源的。如果不从制度上、从机制上加以改变,单纯靠对个体的谴责,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本报合肥7月10日电(本报记者 李光明)
半年前,吴店中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血案。一名姓刘的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的4个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上学迟到后被老师批评。老师最后被鉴定为轻伤害,手指虽被植上,但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该学生才15周岁,没有承担刑事责任。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半年,但至今仍让老师们心悸,生命面前,老师能不汲取惨痛教训吗?
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呼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教育惩戒法规,实施师生公平保护。他们认为,“杨不管”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根源的。如果不从制度上、从机制上加以改变,单纯靠对个体的谴责,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认为,这些观点说到了根子上,“杨不管”现象不对,但“杨不管”诞生的土壤更需要改良,否则,“杨不管”现象还会泛滥下去。
没有惩戒就没有教育,没有师道尊严,就没有和谐的教育秩序,我们应该学学古人的教育思想了,我们应该继承精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能成丑陋与猖狂。“杨不管” 的背后是“不爱师”思想做怪,是对古代教育思想的完全否定在作怪,是对国际经验的冷漠在作怪,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教育秩序永远难和谐!(谴责“杨不管”老师之余仍需反思
http://news.QQ.com2008年07月14日08:26红网张成浩我要评论(7)
据7月13日《齐鲁晚报》报道,“范跑跑”尚未谢幕,“杨不管”又已登场。事发安徽省长丰县,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他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学生在正在上课的课堂上死了,而且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让人难以想象。这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公愤。有网民直斥杨老师“冷血”,再联系到此前的“范跑跑”事件,不少人认为,“杨不管”比“范跑跑”更为恶劣。不可否认,杨老师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作为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当堂课的安全事件负责。杨老师对学生打架事件没有及时制止,显然是不对的,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笔者认为,仅仅谴责杨老师是不够的。当我们在谴责“杨不管”老师的同时,是否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杨老师为什么不去制止?“杨不管”老师事件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反思一:现如今,谁还把老师放在眼里?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人们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仍然享受着“臭老九”的待遇。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点委屈,就去学校大吵大闹一番,有的家长甚至把
老师打骂一顿。笔者曾问过学生:今后你们打算干什么工作?大多数学生说,反正不当老师,整天受气、工资还低、工作还累。两个学生竟然敢当着老师的面在课堂上打架,很显然根本就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连学生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反思二:现如今,老师拿什么来管学生?
笔者认为,现在的老师不是不想管学生,而是不敢管。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一边倒地倾向于保护学生。学生可以给老师起绰号、家长可以打骂老师„„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有时甚至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不敢。老师恐怕批评之后,学生会想不开。在权利保护上,学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师却是一无所有,碰到品质极端恶劣的学生,老师管了可能会遭到报复。
就在半年前,同样在吴店中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血案。一名姓刘的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的4个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上学迟到后被老师批评。老师最后被鉴定为轻伤害,手指虽被植上,但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该学生才15周岁,没有承担刑事责任。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保护老师的合法权益?在如此环境下,老师拿什么来管学生?谁还敢管学生?
反思三:校园暴力事件、教师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为何频频发生?
以前,在学校很少看到学生打架、更没有学生敢打骂老师。现在,学生打架却发展到拉帮结伙、导致出人命的程度了,还有的家长带一帮人把老师打骂一顿。谁该为此负责?我们不得而知。
当前,在教育政策一味倾向于保护学生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权益得到了保护,但教师的合法权益却没人愿意来保护,这才是“杨不管”事件的根源。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想就此呼吁,尽快建立教育惩戒法规,实施师生公平保护。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只有从制度上、机制上加以改变,“杨不管”老师事件才不会再次上演!
第二篇:听课随笔——课堂上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
听课随笔——课堂上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
近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连续两次聆听两位老师执教《童年的小花狗》一文,一位老师是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一位老师是教学了几年的有一定经验的年轻教师。两位老师对待教学的工作热情,应该用褒义词来形容比较合适,只是一时词穷,不知道该如何表述。《童年的小花狗》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人物,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两位老师都很认真的在课堂上执教,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语句体会、理解“我”对小花狗的喜爱,以及对文中王大爷的性格的认识、理解、体会。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老师们好像都完成了自己课前预设的任务。可是,对于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好像有一些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要为他们是否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而服务。我们做老师的,在课堂上应该只教孩子们不会的,对于他们会的,我们只是需要引导他们理清思路。
《童年的小花狗》一文中,显而易见的内容是作者对小花狗的喜爱。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真地朗读课文后,他们是有能力自己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小花狗的喜爱——贴近重点:抓住印象深刻的情景。老师要做的事是及时引导学生在体会完了对小狗的喜爱后进行总结——作者是怎样在写自己对小花狗的喜爱的呢?这就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学习叙事的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在写小花狗的时候,先写的是小花狗的外貌,然后写了一件与小花狗有关的事情。老师总结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不仅要写它的外貌,还需要写一件与它相关的事情。
总结过后,老师再说——很多同学对这一件事情已经有了一点了解,有谁来说一说呢?此时,孩子们的发言,老师心中就可以权衡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对故事的内容越是熟悉,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王大爷的性格特点。
此时,我们老师不需要再一句一句分析王大爷的句子,只需要请他们自己来分析一下,故事中的王大爷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两次听课的情况来看,今天的孩子们已经知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理解,只是一个学生不会将所有的语句一下子都找到,那也不需要这么做呀。一个学生体会到一句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些不会听讲的,也有一些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这个就是我们老是要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可以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很多学生有能力解决我们在课堂上丢给他们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一些中间层次的,不会听讲的或者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在课堂要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学生不会的,学生如果会的一定要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课堂留给学生。
第三篇:本文通过写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
本文通过写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使学生懂得关心为自己付出爱的父母。新课伊始,我没有让学生翻开书学习课文,而是模仿课文中的情节,问学生:父母知道你们的生日么?学生说知道。我又问他们父母怎样给他们过的生日,学生兴致勃勃的畅所欲言。在学生激烈的发言以后,我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父母的生日,请举手。
(按照课文中的情节,有少数人举手,多数学生因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感到惭愧,所以教室安静下来。)
我班有四名学生举起手来,但教室里却一点也不安静,他们依然笑容满面的谈论着,这个问:“你知道不?”那个说:“我不知道”,还有人抢着说:“我也不知道”„„
本篇文章条理清楚,故事情节生动,也是发生在三年级小学生课堂上的一件事,所以,我想把课文中的情节演一遍。演示的前半部分和我想象的一样,也就是与课文内容一样。后半部分课文中是教室里出现了可贵的沉默,而我班的教室里却依然充满欢声笑语,没有安静下来。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如今的独生子女成为了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一家子围着一个人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得现在的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和父母顶嘴。这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当然不懂得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不关心父母的表现,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教室里没有出现课文中那“可贵的沉默”。经常从一些家长的口中听到:“我们的孩子,只有老师的话他听,我们讲的他从来不听。”对待家长的无奈,我们老师也感到遗憾,试问:“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关心和尊重的人,何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呢?”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公主”、“小皇帝”,长大成为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我给他们讲“花木兰代父从军 ”这个感人的故事,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应该关心父母,懂得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从而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作了如下归纳。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课堂学习为核心,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总之,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