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时间:2019-05-14 23: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第一篇: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周三上午,听了我校廖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公开课,课题是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听完课后,我越来越觉得,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有不少“共性”,于是便把听课后的几点想法写了下来,希望与广大同行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

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本节课给我们的总体感觉:虽然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也很合理紧凑。可是,老师讲得太多了。上得也不轻松。不仅仅是这一堂课,很多年轻教师上看似圆满成功的公开课,也常给我这样的感觉。拿这堂课来说,新授课的时间占去30分钟左右,原先安排的内容没有上完,拖堂上课在五分钟以上。可是大部分老师还觉得,老师上得太赶,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太少。一节课同样都是40分钟,时间到底哪里去了?很明显,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源就在于老师讲得太多。

我还记得,上个学期,廖老师作为刚毕业分配的新教师,在另一个学校上了一节公开汇报课,那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也给大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评价其不足时唯一的一点是:老师的教学放手不够。因为在这一堂课里,这个问题仍然本节课最大的问题,所以我在评课时有意说起上面这段话,也是希望再一次引起他本人以及大家共同的关注。

所以我常想,老师能不能上得更轻松、简单一点,教学时更放手一些?也许应当反过来想一想,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讲得越少,上得越轻松,教得越放手,留给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便越多,学生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便越多。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学生自己能做到的,老师尽量不代为包办。

很多老师也认为,教师尽量讲得少,教学时尽量放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确,课堂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这样的课堂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课堂的应变能力等。虽然一时无法做到,但在教学中也应当不断追求这样的课堂。

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语言表达的问题

在听课时,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连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此时我们很自然地为学生感到担忧: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吗?问题显而易见:教师对问题的描述不明确,学生听不清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堂课上,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刚学了体积的概念之后,老师接着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举例,生活中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听到这个感觉有点怪的问题,我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于是我看大多数学生,果然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刚开始老师还以为学生不愿回答,一再鼓励仍然无效,最后老师的讲解示范之后才终于明白老师的意图。我想,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说法应该会好一些,比如:请同学们结合这句话来描述一下某个物体的体积。实在一时想不出用什么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还有一个办法很管用:老师直接进行示范。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某个要求或问题时,语言表达应当尽量简洁明了、准确具体。另外,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当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关注和鼓励不够

以这堂课为例。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这是课本上关于容积的概念的描述。教学时,教师让鼓励学生理解这句话并提出质疑。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在杯子里放入几个萝卜(之前的演示杯子都是装水),可是杯子内还留有空隙,那怎么办(算)?这样的问题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对此老师没有进行及时的鼓励,回答也有点含糊其词,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在后面进一步的教学中也没有再解释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老师能否回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重要。课堂上也无法要求老师能够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但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质疑问难的鼓励和关注是不够的。老师应当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有创意的,即使教师也回答不出来,但也应当为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惊喜,并关注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遇到某些问题,我常常这样学生说: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老师现在无法回答,下课后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下课后我会通过查资料或请教别人,有了比较满意的解答,会在下一节课里和学生分享交流。

记得在书上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有价值。事实也证明,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首先来源于某个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不想、不会提问题,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为学生营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氛围,换言之,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关注和鼓励不够。

有争议的一句话

在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这一环节中,老师拿出一个盒子和一个魔方,然后问学生:谁的容积大?因为觉得这句话似乎“有问题”,所以刚下课,我便向数学老师确认是否说了这一句话,没有听错。来到办公室。我向老师们提出这个问题,有些老师认为这句话没问题,我的理由是,魔方只能用体积而不能用容积来描述,所以两者不能进行比较。课后我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看到比较多的描述是:盒子的容积和魔方的体积进行比较,这认为这是个比较合适的说法,但仍然没有很确切和令人满意的结论。以后会继续关注这问题。

第二篇:再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心得

周三上午,听了我校廖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公开,题是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听完后,我越越觉得,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有不少“共性”,于是便把听后的几点想法写了下,希望与广大同行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

再说“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本节给我们的总体感觉:虽然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也很合理紧凑。可是,老师讲得太多了。上得也不轻松。不仅仅是这一堂,很多年轻教师上看似圆满成功的公开,也常给我这样的感觉。拿这堂说,新授的时间占去0分钟左右,原先安排的内容没有上完,拖堂上在五分钟以上。可是大部分老师还觉得,老师上得太赶,学生在堂上思考的时间太少。一节同样都是40分钟,时间到底哪里去了?很明显,这一系列的问题,根就在于老师讲得太多。

我还记得,上个学期,廖老师作为刚毕业分配的新教师,在另一个学校上了一节公开汇报,那节上得比较成功,得到听老师的一致好评,也给大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评价其不足时唯一的一点是:老师的教学放手不够。因为在这一堂里,这个问题仍然本节最大的问题,所以我在评时有意说起上面这段话,也是希望再一次引起他本人以及大家共同的关注。

所以我常想,老师能不能上得更轻松、简单一点,教学时更放手一些?也许应当反过想一想,一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讲得越少,上得越轻松,教得越放手,留给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便越多,学生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便越多。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学生自己能做到的,老师尽量不代为包办。

很多老师也认为,教师尽量讲得少,教学时尽量放手。这说起容易,做起难。的确,堂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这样的堂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堂的应变能力等。虽然一时无法做到,但在教学中也应当不断追求这样的堂。

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语言表达的问题

在听时,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连作为听老师的我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此时我们很自然地为学生感到担忧: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吗?问题显而易见:教师对问题的描述不明确,学生听不清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刚学了体积的概念之后,老师接着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举例,生活中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听到这个感觉有点怪的问题,我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于是我看大多数学生,果然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刚开始老师还以为学生不愿回答,一再鼓励仍然无效,最后老师的讲解示范之后才终于明白老师的意图。我想,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说法应该会好一些,比如:请同学们结合这句话描述一下某个物体的体积。实在一时想不出用什么恰当的语言描述,还有一个办法很管用:老师直接进行示范。

总而言之,教师在堂上向学生提出某个要求或问题时,语言表达应当尽量简洁明了、准确具体。另外,在学生回答不出时,应当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关注和鼓励不够

以这堂为例。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这是本上关于容积的概念的描述。教学时,教师让鼓励学生理解这句话并提出质疑。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在杯子里放入几个萝卜(之前的演示杯子都是装水),可是杯子内还留有空隙,那怎么办(算)?这样的问题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对此老师没有进行及时的鼓励,回答也有点含糊其词,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在后面进一步的教学中也没有再解释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老师能否回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堂上也无法要求老师能够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但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质疑问难的鼓励和关注是不够的。老师应当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有创意的,即使教师也回答不出,但也应当为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惊喜,并关注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遇到某些问题,我常常这样学生说: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老师现在无法回答,下后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下后我会通过查资料或请教别人,有了比较满意的解答,会在下一节里和学生分享交流。

记得在书上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有价值。事实也证明,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首先于某个问题。在堂上,我们发现学生不想、不会提问题,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为学生营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氛围,换言之,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关注和鼓励不够。

有争议的一句话

在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这一环节中,老师拿出一个盒子和一个魔方,然后问学生:谁的容积大?因为觉得这句话似乎“有问题”,所以刚下,我便向数学老师确认是否说了这一句话,没有听错。到办公室。我向老师们提出这个问题,有些老师认为这句话没问题,我的理由是,魔方只能用体积而不能用容积描述,所以两者不能进行比较。后我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看到比较多的描述是:盒子的容积和魔方的体积进行比较,这认为这是个比较合适的说法,但仍然没有很确切和令人满意的结论。以后会继续关注这问题。

第三篇:“教”是为了“不教”---听课有感

“教”是为了“不教”----听《圆的认识和周长的计算》有感

在全市组织的一次讲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于美霞的老师的一节《圆的认识和周长的计算》。相对于其它场合的公开课,这位于美霞老师的课使我有了一种别开洞天的感觉,从而也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最终定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般我们所见的公开课,往往是教学内容设计得很精彩,学习形式多样,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在课堂中与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而于美霞老师的课堂,却给人一种朴实无华但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在她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教师过多的自我展示,她的价值,更多得由台前转为了幕后。据了解,于美霞老师在背后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来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及学习热情,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等等,最终自己却成为了一位幕后总导演。即她的课,最终实现了学生最大化的自主学习,从而也实现了一种“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那么,是一种什么程度的自主学习呢?对此,我有以下两个层面的理解:

1、组织形式上的自主。即我们听于美霞老师的课,感觉她的课就象一辆无人驾驶的列车,在确定的轨道上顺利地前行,完全进入了一种自动化的程度。例如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学生说:“请给我们一段时间小组讨论”;辩论偏离主题时,就会有学生站起来加以提醒和引导说:“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请同学们不要做无谓的争论”;遇到不同难度的知识,学生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相应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如:“这个问题,我想让我们小组四号同学来回答,我把机会让给他,我相信他能够回答得很好”等等。其他的公开课,也许离了教师,就无法那么井然有序地顺利完成,而我想,于美霞老师的课,即使教师“抽”身出来,学生仍然可以自己上课,从而使“魏书生现象”在数学课中得到了再现。

2、思维活动的自主。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自主,即体现在学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思维状态上。例如在《圆的认识与周长的计算》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各种办法来求圆的周长,有对折法,有围绳法,滚动法等等。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是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1000米,甚至更多,怎么办呢?如果圆是硬的,不能折叠,怎么办呢?”学生在此启发下,接着又提出:“因为其他平面图形,都有固定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想,圆也应该有周长计算公式。”接着,又有学生说:“我想,圆的周长,大概与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关系,因为刚才在学圆的特征的时候,已经得出半径(或直径)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也就决定了圆周长的大小。但是,它们会是什么关系呢?”学生总是会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新的疑问,使思维层层递进,探讨逐步深入,从而推进课堂向更深一层延伸。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听过的于美霞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设计,教师也没有更多的自我展示,她的精彩之处,更多的在于学生的表现;她的课堂的美,是一种有思维深度的美;她的课,不只会引起笑声,更多的是会引起掌声。

结合自身教学的现状,要想达到最大化的自主学习,我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在组织形式上,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讲话。这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即教师包办得多了,学生自然参与学习的机会就少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自己用于知识方面讲授的时间加以控制,每节课控制在10分钟以里。通过对时间的控制,来强制自己必须去另辟途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即想方设法得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去锻炼学生的能力,去组织学生学习,等等。当然,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实现最大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再次,就是在课堂中如何保证优、良、差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避免成为好学生独霸的课堂。我觉得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建立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从而才能形成一种优生促优生,优生带差生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面。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应辩能力来适应自主互助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善抓、会抓生成资源,善于把个别学生生成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把个别学生智慧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共享。

当然,我们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即“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2体积与容积|冀教版

课题: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2.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并能换算。

3.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2.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执教时间:5月11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运用

设计意图(学科及技术方面)

一、复习体积的概念

1.什么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口头回答

复习体积的概念以及常用单位

二、建立容积概念

1、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面装满了沙子。我想知道这些沙子的体积?该怎么办呢?谁能帮我想想办法?

生可能说:量出这个盒子的长、宽、高。

师反问:真的吗?请你仔细的观察,这个盒子是有一定的厚度的,量盒子的长、宽、高没有错,但要量哪里的长、宽、高。

生: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

师追问: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盒子的壁有一定的厚度。

2、教师小结。

师: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沙子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板书:体积和容积)

3、师:你能不能说说,生活中有哪里物体有容积?它的容积指的是什么?

生可能:文具盒有容积,文具盒的容积指的是文具盒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叫做文具盒的容积。

……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文具盒、鱼缸等就叫做容器。这些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叫做这个它们的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叫做这个它们的容积。)

口头回答

创设情景,引入容积

三、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1、师:举起一个长方体的方块,问:它有体积吗?它有容积吗?为什么?

生可能会说:它不是空心的。

师:是的,一般来说,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是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2、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初步的认识了什么叫容积?那么容积和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同座的互相议一议。

学生讨论。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相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都是用长乘宽乘高。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课堂提问

课内研讨

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建构容积和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1.计量容积一般可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饮料、酒、汽油)时,往往用容积单位(升、毫升)

2、把一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内。

板书:1升=1立方分米

3、讨论:1立方厘米

=?

为什么?

因为1立方分米是1升,1升等于1000毫升,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厘米

=1毫升。

4、验证:

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板书: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推理,猜想

验证猜想

通过实验,增强体积与容积单位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五、练习巩固

1、单位换算

2升=()立方分米

270毫升=()立方厘米

200立方分米=()毫升

0.21升=()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体积等于它的容积。

2)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和容积。

3)因为容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所

以容积

和体积相等.4)一个长方体木箱,它的体积比容积大.3、选择

1)往一个杯子里倒满饮料,()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杯子

饮料

2)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它的容积()它的体积。

大于

②等于

③小于

3)油桶的体积是指它(),容积是指它()油的体积。

所能容纳

所占空间的大小

3、解决问题

长方体容器内部长30dm、宽15dm、高10dm。

a.将长方体容器注满水,这时一共注入多少升的水?

b.在长方体容器内注水5dm深,一共注入多少升的水?(只列式,不计算)

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课堂提问

投屏

推送练习进行判断

推送练习进行选择

课堂提问

投屏

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巩固本课知识点

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体积和容积,有何收获?

个别回答

教学反思(围绕信息技术整合学科特点来谈):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2体积与容积|冀教版(1)

备课组长

活动地点

研修主题

在《体积与容积》

主辩人

二次修改

一、重点、难点、交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交点: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突破。

二、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

1、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听说过吗?大家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吗?谁来说说?

2、往瓶子里放石子,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设计意图:创设《乌鸦喝水》的故事,从中提出蕴含的“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体积与容积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的,同学们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大些,哪些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小些?

我们生活中用到了一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2、认识体积

1)出示红薯和土豆。

问:猜一猜,哪个体积大一些?

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在规定时间内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2)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同时将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在装有同样多水的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中。

3)实验汇报:装红薯的杯子的水位高于装土豆的杯子。所以红薯的体积比土豆的体积大。

教师追问: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设计意图: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我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二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体会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区别的。

3、认识容积

1、)课件出示冰箱、茶叶盒、土豆等图片

问:同学们,以上物体哪些能装东西?哪些不能装东西?能装其他东西的物品叫容器。

出示大小不同的杯子,问:哪一个装的水多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比一比呢?

2、)实验(分小组完成)各小组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哪个杯子装水更多。

3、)实验汇报:装水多的杯子容积更大。

教师追问:究竟什么是容器的容积呢?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板书)

4、通过冰箱以及装有东西的冰箱来区别体积与容积

引导学生体会同一容器的体积比容器大。为什么呢?(因为容器一般都有厚度)

设计意图:对容器概念的教学,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什么是所能容纳。

小结:同样一团橡皮泥无论捏成什么形状,体积大小不变。

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设计意图:通过各类型的实际应用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点?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

周辩

《有趣的测量》

下载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积与容积听课手记:再说教是为了不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