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芦花荡第二课时

时间:2019-05-14 23:0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芦花荡第二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芦花荡第二课时》。

第一篇:二芦花荡第二课时

二芦花荡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奔向东南去了。

A.像一朵荷花

C.像一片苇叶B.像一条鱼D.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夸张夸张引用比喻B.比喻拟人反问比喻

C.比喻拟人反问没有D.比喻夸张设问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

(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3)普希金:“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

【合作探究】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

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

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0、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主题阅读】

一件小事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富士山去不成了。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

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垃圾袋中。

但这一次前田先生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他把几个纸袋捏成一团,摇下车窗,一边把纸团扔向窗外,一边说:“我也学习学习中国人。”

我这个中国人正坐在车上,当时所受到的被侮辱的冲击难以名状。我想我是不能沉默的,便对他说:“你对中国人的批评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作为一个日本人,你的这种行为恐怕是对日本人的侮辱吧。”大概听出了我的语气中含有明显的不愉快,芦田先生在一旁赶忙说:“他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前田先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我和他既是同行,也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惜,我们互相之间并不真正了解。倒是通过这一件小事,我这一方面不能不对他有了切实的认识。那天的雪越下越大,但我们终于慢慢地上到了一座山的山顶。举目四望,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天好,站在这里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现在,一切都被大雪遮蔽了。日本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尴尬的事。所以,每次外出总得有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

16、对“一件小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讲卫生的。B在异国他乡,须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C..认识到知人之难,即使是常在一起的同行、朋友也一样。

D.作者不仅谴责那些不友善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倨傲态度,也期望中国人能自省、自强。

17、本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肖像描写

18、概括前田先生的主要表现及其性格特征_____

19、最后一段只是讲天气吗?你如何理解?结合文章中心谈谈。

【能力提升】

20、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教(学)后记】

第二篇:2芦花荡(第二课时)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1、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默写本文的故事情节:

1-8序幕:交代环境,介绍老头子。9-19开端:夜里护送。20-54发展:大菱受伤。55—63高潮和结局:痛打敌寇。

2、默写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过于自信与自尊;爱憎不明,智勇双全„„

二、赏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合作探究)

1、品读精彩描写片段,探美语言。

⑴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⑵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

2、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拓展延伸

1、探究文章主旨

小说描写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小结文章写法。

明确: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增添了小说的诗意。

四、布置作业

1、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2、结合课后练习三,仿写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二选一,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篇: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设计(二)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竹篙(ɡ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师: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在这篇小说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是那一片芦花荡。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

生: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的(师:能不能想象一下这种情境?)生:晶莹的星星倒映在明澈的淀水里,微风吹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多么美的夜色啊,可是,敌人却侵占了我们的家园,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生:“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3.深层探究

师: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四篇:《芦花荡》课堂实录

诗情画意《芦花荡》教学实录

【选文简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扫描教材插图中“白洋淀”的图片,同时配上音乐。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我独自一人泛舟其上,小舟飘呀飘呀,一直飘向水的深处。

师:真美,你的描述让老师也不由神往了。

生2:我想到:双休日,我和几个好友驾船来到此处,戏水玩乐,好不自在。

师:说到戏水,老师突然想到《水浒》中的一等一的戏水高手,有和老师英雄所见略的吗?

生3:我还真想到了“浪里白条”张顺。

生4:还有人称“阮氏三雄”的阮氏兄弟。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这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我们就一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位老人的故事。每个小组,每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同学得把故事讲完。

(每一小组热烈而有秩序地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若干小组的活动;学生声音渐轻。)

师:好,现在我们打破组与组的界限,进行全班接龙游戏。

生5(组1第一生):老头子靠着自己水上的本事,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

生6(组3第二生):一次,他要护送两个女孩子进入芦花荡。

生7(组7第三生):在护送途中,大菱受伤了,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

生8(组8第四生):老头子发誓要为大菱报仇,他做到了,打得鬼子哭爹喊娘。

师:四个组中的四位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简洁吗?完整吗?

生9: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比如讲到人物感受的文字可以不要。

师:评得有理,具体说说哪几句可以不要。

生9:比如“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这样的语句可以精简。

师:很好,当大家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将故事讲清即可,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不需要涉及。还有谁再来说说?

生10:老师,我不是评点,而是有疑问。刚才第一位同学所讲关于老头子的情况需要讲吗?

师:能提出疑问真好。同学们觉得呢?

生11:我认为不用讲,因为这与故事无关。

生12:怎么无关,不是有联系的吗?应该讲一讲。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刚才大家接龙式的故事讲述,其实就是在概括故事梗概。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外,故事的背景也可以讲一讲,而刚才大家提及的老人的有关情况就是属于背景。

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读有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

(适当提示:主要可以从老人的性格等方面去考虑。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从文章中找根据,形成自己见解后再小组交流。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感受去分析人物,这样的分析才显得真切。)

组1: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得。

组2: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组3: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

师:老人就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

(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人物,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人物在学生进一步的品读中逐步显得丰满起来。)

组5:我们组在讨论时,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有点过于自信了,而且就是老人的过于自信使两个小姑娘受了伤;而且当大菱受伤后,老人又表现得过于自尊。但讨论后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想请教大家。

师:你们觉得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表现在哪里呢?

组5一生:过于自信表现在:“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最后还不是“挂了花”。

组5又一生:我说说“过于自尊”。当大菱受伤后,老人觉得面子下不来,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后来又说:“我没脸见人。”这不就是“过于自尊”吗?

师:还真有理有据。哪个组来谈谈?

组6:我们组赞成你们组这位同学的意见,老人是有点过于自信,害得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竟然要抛下两个女孩不顾了。

师:以上文字让我们读到的难道仅仅是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

(学生陷入沉思)

组7:我们不同意。像刚才所提到的“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仔细读,“多么俊更多”能读到的还应该是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份喜爱才让他忘了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候了。

组8:这么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除了理解为老人过于自信外,联系上一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那更应该是老人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这不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吗?

组9:对,应该联系上下文。老人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句话时,是“柔和”地说的。用“柔和”的语气说话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同学们可以看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这显然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这“柔和”一词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组5:那老人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又说“我没脸见人。”那该如何理解呢?难道这也不能说明老人的过于自信而导致的过于自尊吗?

师:看看下文有一处集中写老人心理感受的——“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说明老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以前的确没有失过手,因为非常自责才会这么说。

组7:而且这也是老人的个性之所在呀。这样的老人不可敬吗?

师:真好,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感悟,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

组5:那得谢谢老师的指点才对。我明白了,课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不但不应该成为让我们不喜欢的理由,相反该是最让我们喜欢的地方。

师:对,老人既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却又柔情似水。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喜爱?

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有个性、真实,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老师要说:芦花荡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谁能来印证老师的这句话?

生1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多么静谧的夜景,让人陶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怎么会不美呢?

生1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样美的芦花,不正因为老人为大菱报了仇,他眼前之景才会那么轻松、美丽的吗?

师:大家已经谈得很不错了,不过老师还想补充一点——文中人物美,景物也美,两者相映成趣,极为和谐。更神奇的是,文中似乎很难找到战争时期原本应有的火药味,相反同学们感受的更是其中特有的温馨。

(生或点头,或微笑)

师:无独有偶,孙犁的《荷花淀》中景物与人物之间也极为和谐。追问:为什么在孙犁的笔下,虽然是反映战争时代的作品,其人物、景物都是这么美?

(此一追问重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追求的光明的人生以及对人情的向往。

学生思维被激活,自由地谈。)

教学检测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体会作品中人物个性、人性之美。

2.关注你的生活,捕捉独具魅力的个性、人性之美,抒写下来。

(这一设计既是拓展学习,又是课堂教学检测的延伸。)

【专家评点】

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构思;而“生成性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则是实施手段。显然,设计者是站在文学高点及教育理论前沿完成本案的。所谓“高点”,即是立足于荷花淀派及孙犁特色进行“人性”定位;所谓“前沿”,则是在教学中引进学生本位的先进教育策略,在交流中进行人物成像。

这种居高临下而又植根学生理解的教学设计使本课大气而从容。从现代阐释学看,任何文本的阐释,都立足于解释者的立场、观点、趣味和思想方法。在《芦花荡》教学进程中,第一阐释者是学生而非教师。以学生的“先结构”(海德格尔语,即认识水平)而言,显然无法站至文学史的高点。文本提供给八年级学生的最佳入口应该是人物形象的初步评论。“学生本位”的前沿意识使教师设计了“最喜欢”和“不喜欢”两大导入性问题,这使得阐释沿着学生认知甚至感受水平顺利展开。同时,设计者非常注意避免超越文本的主观臆断式阐释,要求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出根据。伽达默尔曾说:“艺术的语言意味着在作品本身存在着意义的过量。”重视文本的存在,才能让阐释获得意义保证,并引领学生到达初始阅读所无法到达的高度。

第五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老头子的战斗过程时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接着就用莲蓬引诱鬼子。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同时,从人物塑造上说,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更显示他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五、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1.《芦花荡》一文的描写艺术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本文的描写艺术一直受人称道。

(1)环境描写揭示主题。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2)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2.《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被选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芦花荡》可视为《荷花淀》的姊妹篇,将这两篇小说看作是“荷花淀派”作品的“双璧”,毫不为过。《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生动如画,与《荷花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集中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真实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情节和细节却要合乎情理,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叫好乃至拍案称奇。《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作者在写老人实施复仇计划之前有两句十分简短的景物描写,阅读时是万万不能放过的:“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戏耍;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人,最终一个个成了老人钩子上的死鱼,老人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鬼子不下船,老人的复仇计划无从实施;鬼子不抢莲蓬,老人的复仇计划依然无望,而这所有环节的发生,都和复仇前看似非常平常的两句景物描写密切相关。可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却体现了情节的真实性,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2)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护送这一情节中,一切都是那样静谧、安详,“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爱美的女孩儿陶醉在这宁静的月色里,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和战争的创伤,将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淀水里,又掬一把泼到脸上,洗净战火、硝烟和泥尘,露出了俊俏的富有少女青春气息的脸庞。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美好恬静与安宁的,可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这样的景物描写打破了眼前暂时的宁静,暗藏着危机和不安全因素,为下文的遇敌和受伤打下了铺垫。在复仇的情节中,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看就知道,平静中暗藏着老人复仇的怒火,拉长的水草就是日寇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3)逼真地渲染了气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集中的景物描写,写得有声有色,意蕴丰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的阴森,敌人的凶狠、严酷,面目的可憎,而另一方面,家乡的景物又是那样的优美和恬静:“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美好的田园却遭日寇的野蛮侵略和糟蹋,怎能不唤起我们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决心?由此可见,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让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烘托人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倔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正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多么富有动感,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摧不倒的胜利的雄姿,高高屹立在风中,老人的形象成就了一幅剪影,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在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只有孙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正是孙犁的小说具有永恒、无穷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下载二芦花荡第二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芦花荡第二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芦花荡》读后感

    《芦花荡》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说课人:朱卉 一、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主题。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芦花荡》读后感

    《芦花荡》读后感 《芦花荡》读后感1 一个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时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破短裤,拿着竹篙,站在与他相依为命的船上。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有短短的......

    教案:《芦花荡》

    教案:我的教学展示 课题:《芦花荡》 课型:新授 执笔:崔华丽 审核:邱道刚 教学目标: 1.自学、积累生的新词,通读全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了解故事的传......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

    芦花荡读后感

    芦花荡读后感范文1 一个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时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破短裤拿着竹篙站在与他相依为命的船上。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有短短的、精神的花白的胡......

    芦花荡读后感

    芦花荡读后感 “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竟像一个没事人”是他的英雄气概。“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的他却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