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分析心理学视角解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分析心理学视角解析——
Pi到底是谁 —— 现实与信仰的共生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人若不制服自己的心,就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圣经》(箴言 25:28)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昨天下午看了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很多人一样,在片名、海报还有3D效果的宣传背景下,意识中将这部电影归类到了奇幻冒险一类中。我对3D视觉大片的效果一直没有太大的感受性,因为近视再加3D眼镜,让我每次看的很是受累。但就个人整体感觉而言,电影效果还是非常炫目的——的确很奇幻。虽然电影剧情没有非常大的波动,但在摄影和特技的承合烘托下,还是让我感觉非常震撼。
剧情交代,若看过此片,这里可以直接跳到下个分割线。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并前去拜访,在与Pi的互动回忆中开始了剧情的步入。Pi是成长在印度的一名少年,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在少年时期建立了3种不同的宗教信仰。Pi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这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Pi17岁那年,他的父亲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并在那里卖掉动物园里的动物,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一家人还有他们的动物登上了去往加拿大的轮船。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和拥有佛教信仰的东方水手。不幸的是,他们的轮船在暴风雨中沉没,除了Pi,所有的人都遇难了。随后便开始了Pi的“奇幻漂流”。
Pi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由于海关官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
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接着,17岁的少年Pi海上生存的故事便开始了,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凶猛的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暂时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参照救生艇中的求生手册,以及艇中的补给,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竟是个食人岛。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步入到茫茫的丛林中消失了。
在Pi获救后,轮船所属的日本企业来向他调查沉船事故的经过。Pi向他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但是他们却无法相信。他们希望Pi讲一个没有奇幻小岛,没有动物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展到这里,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与动物的纠结求生历险记。但剧中当Pi为了应付日本企业调查而杜撰出第二故事之后,电影过往中的那一个个带有意像呈现的镜头便被赋予了意义。另一个看起来血淋淋且残酷无情的故事也被Pi讲述的了出来(虽然电影中没有在去描写)。用来应付检查的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他说其实救生艇上没有动物,只有那个法国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还有Pi和他的母亲。水手断腿感染,眼看没救,厨子便杀了水手并吃了他。Pi的母亲怒斥并打了厨子。厨子非常的生气,将母亲杀死。Pi非常的恐惧,最终在忍无可忍下杀掉了并吃了厨子。最终他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那位找寻灵感的作家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却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那位作家,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作家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故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已经开始自己意识到了,Pi讲述的第二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导演还让拜访Pi的作家再次发问强调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我之前已经谈到,当第二个故事讲述之后,整部电影之前所有的意象和伏笔便开始解析呈现出来。似乎在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正发生的:
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掉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
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
电影在成年Pi对自己成长和特殊的冒险经历的回忆中展开。出现了大量的古神话的故事,同时也借很多的意象象征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那么影片中漂流的Pi又会是谁呢?电影中的Pi为何有3个宗教的信仰?我们知道,这在现实的宗教信仰中是绝不被允许的。当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放下一切的时候,信仰在哪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当生存被发展和欲望所替代时,信仰又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传递给我一个反思:信仰到底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一种宗教内容,我们追求信仰的过程,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是局限在某种信仰的形式中(如:宗教式素食主义)因为信仰而信仰,还是我们自身内在心性的整合,那种超脱的安然与宁静。当我们真正把信仰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时,我们是谁?
我不敢妄下定论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单从我的视角出发,正如我标题所言 ——
现实与“信仰”的共生 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Pi —— 到底是谁?
电影中Pi是信仰多种宗教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但Pi的父亲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电影中的父亲是现实与理性的象征,对Pi来说,是父性权威的象征。影片的开篇很多部分体现出了现实对宗教信仰形式所传达的评判和讽刺(父亲的信仰观: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船上厨子对于信奉宗教素食主义的Pi和母亲的调侃,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中国船员过来安慰Pi全家时的说词: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当漂流中的Pi饿极之时,与猛虎相争摒弃信仰杀鱼而食)当Pi在危难之时,神并没有对他伸出援救之手(可能伸了,毕竟他没挂掉),于是Pi对神产生质疑,并开始相信父亲所说的话。
就此理解的话,影片中的现实与信仰不是冲突的吗?那为什么最终Pi还是选择了信仰,这个信仰到底是什么?
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那么影片中的Pi又会是谁呢?这个讲故事的Pi又是谁呢?现在看来,这个Pi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这“奇幻漂流”的产物,是电影中一切故事的产物(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是电影想要传递给我的答案 —— Pi是一个从兽性和人性中挣脱出来,最终回归到神性的自性化的结果(自性化: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荣格在一次回
答提问时曾这样说:“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荼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上帝便是自性的原型之一)所以最终的Pi是一个真正经过内在自我整合的人,一个具有神性的人。这种神性便是在他漂流中克服最强烈冲突之后带来的升华,同时这种特质也是我们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部分,我们只不过身处在电影中的某个阶段,而Pi却经历了生命的洗礼,得到了人性的升华。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甚至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这些故事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不管用血淋淋的现实去定义还是用和谐的奇幻漂流去定义,都是局限的,都只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因为最终讲述些故事的,是那个活下来并成长起来的Pi。
在分析心理学意象中,老虎是万兽之王,凶猛残暴,攻击是他的本能。电影中老虎代表了Pi人格中兽性的一面,也是他本我驱动的冲突一面,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一面(电影中老虎被披上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象征着人类自我中被压抑和掩盖的原始兽性一面;而在西方语境里,这个名字也常与漂流、食人、自相残杀等暗喻联系在一起);而那个小Pi以及漂流者Pi便是讲述者Pi中的人性(自我)部分(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电影中用他来代表人性,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投射——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这个自我是成长发展的,后面我们将会讲到);讲述这俩个故事的成年Pi便是达到自我整合后神性(自性化)的Pi。是我们人性成长超越后最终无限靠近的结果。
所以整个漂流的过程,就是Pi克服最强烈心理冲突并最终整合自我达到自性化的一个过程。最终Pi选择的信仰是他不断追寻和靠近圆满的一个过程。
电影中出现三次毗湿奴,三次出现莲花。在印度教里,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湿婆(Mahesh,毁灭者)三位一体。传说中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莲花里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这里的三位一体非常重要,这代表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就像我们主题说的那样,现实与信仰是共生的,兽性到人性最终到神性是升华的结果,这三者是一体的,是共生在我们心中的。我想电影中毗湿奴便是Pi人格层面中自我的部分。也正是在毗湿奴指引下Pi找到了基督(自性的原型),找到信仰并开始追寻。传说中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就像Pi离开那个小岛时,回头张望,画面是一个女人躺在空灵的海面上。而莲花则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毗湿奴在莲花中孕育梵天并创造了世界)电影中Pi喜欢的女孩子(阿南蒂)在舞蹈中的手势也是莲花,并且这莲花象征着开悟。而且“食人岛”上莲花里包裹着牙齿,牙齿的脱落同样象征着生长,也象征着死亡,而这牙齿却是在孕育生命的莲花中被发现。所以当Pi离开小岛时,回头看的时候,那个躺在海面上的女人(毗湿奴),便是Pi的自我。
在漂流的初期,Pi面对着那只凶猛的老虎。恐惧占据了他整个心灵。但他最终依据救生手册的指点成功的驯化了猛虎。在这个过程中,老虎跳入海中捕鱼,而且向他游去。他本有机会将老虎杀死(不让老虎上船,弃之不理,淹死老虎)但他最终并没有那么做。最终他实现了与老虎的和谐共处。这也是Pi在漂流过程中解决的最大的一个难题。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收集淡水,让自己死不了的同时又要喂饱老虎。回到上
面我们所讲到的内容,这里强调:兽性,人性,神性这三者是共生的,但却又需要平衡。兽性让Pi恐惧,但他却又不能失去这个伙伴。因为没有他,Pi也会死亡。正如电影中最后Pi所表述的那样: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
这时的Pi是活在现实中的,他抛弃了之前的信仰,为了生存而放下一切。在与猛虎的较量中回归了他的兽性,并最终接纳了自己兽性的一面,平衡了兽性与人性的冲突,学会与之相处。但相处仅仅是Pi漂流的开始,我认为唤醒Pi神性(自性化)的部分,也是真正信仰的部分出现在影片暴风雨中神迹的显现——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i看见了穿破乌云从天而降的圣光,他不畏惊涛骇浪,兴奋无比。最重要的是,他想要让理查德·帕克,那只老虎也看到这一切。而此时的老虎,畏惧不前并充满恐惧的蜷缩在船的角落里。最终Pi为理查德·帕克盖上了帆布,让他躲避在了阴影当中。这里的神迹就是Pi神性(自性化)的唤起。自我的Pi将兽性的老虎怜悯的掩盖起来,因为他知道理查德·帕克的惧怕,转身坦然的接受神迹的降临。Pi已经战胜恐惧,可以坦然的接受死亡。正如他感觉自己将要死时所说的: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
接下来,便出现了那座“食人岛”。上面已经阐述过,这座岛是Pi人格中自我的部分。但这座岛出现在漂流的最后部分。漂流中的Pi在绝望中醒来,发现自己漂上了这座小岛,岛上偏步着狐獴。他在岛上痛快的吃着果实,喝着淡水,他的老虎在上面大肆的吞着这些狐獴。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发现这座岛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因为这是一座白天孕育,夜晚吞噬的”食人岛“。他从莲花中发现了一颗牙齿,便更加肯定。他将阿南蒂送给他的红绳系在树木上以后,带了充足的补给和理查德·帕克盖离开了这座小岛。
关于这座小道在电影中有很多的意象呈现——首先,这座小道是由树木所组成,在分析心理学中,树木也正是自性与自性化发展的象征,包含着生命中所承载的命运与使命的完成与结合。漂流中的Pi在绝望中醒来,发现自己漂上了这座小岛,象征着Pi的自性化开始发展。其次,一开始还提到一个问题:小岛上为何遍布着狐獴,老虎在上面大肆的吃着狐獴,但狐獴的同类却视而不见。而且狐獴本身是生长在沙漠里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小岛上。那么这里的狐獴到底代表着什么?结合狐獴特征,我试做一个解析:狐獴是一种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在同一团体中的个体会经常彼此理毛来强化社交的系绊。狐獴在它们的群落中表现出利它行为,一或多只狐獴在其它狐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电影中狐獴的一切举动都是反常的,包括他们生存的地点(不是沙漠而是这个小岛)、老虎在吃同类时,竟无动于衷(现实中他们是利他的)。我们之前已经知道这座小岛是Pi自我的那部分,而这些狐獴正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甚至放纵着人格中披着伪装的理查德·帕克。他们处在兽性和自我的中间,随时都会走向灭亡(老虎是人格中兽性的象征,他在大肆的吃着狐獴,而狐獴的同类却淡然的接受这个事实)。这里的灭亡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心性滑向堕落或者说病态的自我毁灭。所以狐獴出现在这里,折射出现实中人们普遍的心理发展状态。另一个问题就
是岛上莲花中发现的牙齿。为什么Pi发现这个东西之后便离开了?夜幕降临,Pi发现小岛开始吞噬内在的生命,而后莲花和牙齿出现。结合之前我们的交代,这里很容易理解。莲花代表着孕育和开悟(上文中交代的三次莲花出现),而牙齿之前我们已做过解析。所以这个场景的出现,便象征着Pi此时自我的开悟,他看到人性自我中生命的创造与毁灭。所以便有了接下来他将阿南蒂送给他的红绳留在小岛上的剧情。为什么他将阿南蒂送给他的红绳留在小岛上。上面提到过,“湿婆(Shiva),是毁灭之神,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南迪”是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所以我想,这个红绳代表了Pi自我中毁灭的部分,他将红绳留在了岛上,并最终离开了小岛,也正说明了Pi平衡了自我内在的种种冲突,远离了自我带来的毁灭,由人性升华到神性,开始迈向自性化的最终过程。
当Pi在墨西哥海滩醒来之后,他看到老虎挣扎着起来,走向的茫茫的森林,站在神秘的森林入口,他以为老虎会回头看他,但是老虎最终头也不回的进入到森林。Pi无比的伤心,他说: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分析心理学中,对森林的象征解析是人类的浩瀚潜意识,犹如冰山的一角,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是他露出的一小部分。所以此时,老虎已经回归森林。被Pi唤醒的原始兽性本能也平和的回归到潜意识当中(就个人理解而言,在理论技术的角度上不一定准确)。那时的Pi 非常的伤心,但他最终接受了这个结果。因为他明白,在他内心的深出,它永远与他同在。
漂流结束了,Pi也实现了他人性到神性的升华,找到了信仰的真正意义所在。虽然电影中Pi编了第二个故事,但最终电影中所有人都选择了第一个故事(作家、调查员)。抛开电影自身的需要和原著本身(类似第二个故事的传说中,所有生存下来的人先被判处绞刑,但终被赦免。)为什么电影中的人都选择了第一个故事?而Pi最终为什么对作家说:所以你选择跟随上帝。我想,现在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
影评的最开始,我写了4句话,我想这正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给我的东西。正如Pi的名字一样,π——无穷无尽的象征。而生活展现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能感知到,意识到的。而那无穷无尽的体验,便是我们自身内在突破和超越所带来的由人性到神性的升华。虽然我们有时会做很艰难的选择,这使得我们只可能无限的去靠近这个结果,但正如我在本文中一直强调的那样,现实与信仰是共生的,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在现实中追寻的那种无限接近神性的结果,正像影片中Pi将自己的兽性,人性整合最终升华到神性一样,是不断自我克服心理冲突,不断突破和超越的结果。就像Pi在最后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别忘了,电影的英文名称——Life of Pi!
第二篇: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派问作家,你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作家想了一下,说,第一个。于是派说,那么你选择了相信上帝。
如果不是结尾令人称奇的剧情反转,这部电影将不幸沦为一部制作一流的奇观风光片,但显然,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实际上这部著作是非常不适合拍成电影的。没有大的起承转合,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角色冲突,仅仅一个男孩和一只老虎,在一艘小小的船,除了求生之外,让人很难想象应该用什么东西填充起整个故事。因此在时空结构上,导演下足了功夫,主角和作家交谈的现在时,航海前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少年与虎的航海历险,让整个电影呈现出了三个时空序列。倒叙式的开场,漫谈式的铺垫,那些关于家庭和成长的记忆,不管是派的初恋阿楠蒂还是刚开始提到派的父亲为了教育他认识猛兽,都调整了故事的节奏,用了一匹活山羊,羊是系在笼子外面的,可是下一个镜头,羊却被拖走了。这个点显然也有别有寓意的,而主角父亲对他所传递的关于生存和动物的观念,也是故事结尾处拔高人生“遗憾”的铺垫。最后派和老虎终于飘到陆地上,不管派怎么哭,老虎终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丛林中,或许从刚开始起,真实和幻想已经分的不那么明晰了。
再有不得不提的是,画面、特效和配乐是做到极致的美轮美奂,让电影重新成为一件“艺术品”。其拍摄的手法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也不同于动画电影那般夸张,很好的依靠三维技术,把写意和写实,把浪漫和现实巧妙地杂糅的天衣无缝这些尝试,创作技巧角度的一种贡献,首先是对于大海的描绘,是那么万变风情,从暴风骤雨到平静深邃,海洋中的奇妙生物,那银光闪闪的鬼头刀,成群起拍子的飞鱼,跃起水面的鲸鲨,荧光浮动的水母海洋,整个影片对于大海的表现是认真而细致的,把大海拍的并不残酷,例如观众们会担心派与鲨鱼的一场恶战,却是匆匆几个镜头带过,而坏天气暴风雨则成了主角呐喊的理由与场所,这么看,李安无疑是敬重而热爱大海的。最后,与前面的写实相比,这个食人岛要梦幻很多。这是抒情的意象为主,那些盲动的黄鼠狼,无根的漂浮之树,树生莲花美丽的花瓣内却藏着人的牙齿,这些诗意的梦幻的情境,你可以联想到很多玄妙的东西。但是你不觉得更接近故事吗?在派站在暴风雨中向神责问之后,很可能这个岛完全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吧。由于技术效果的美妙,海上漂流的特定情景,以及动物角色本身的神奇魔力,都对故事的单调性进行了一定的弥补。其实,不论哪一个版本的故事,也不论真相为何,有多残酷,少年派在海上历尽险阻,他的起死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派强调的重点,显然不在他神奇生还的结果,而在于这个结果的形成方式。派信仰三个宗教显得如此刻意,对命运的追问如此执着,在暴风雨中如此快乐的舞蹈,这些情节,已经让影片在精神层面飘得更远。
第三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直忘不了电影给我带来的震撼,无论是在电影现场的视觉冲击还是观影过后对剧情的思考和回味。我不敢确定我能够准确捕捉到原作扬-马特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于是在寒假里特地捧起这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写下我的一二感受。另外,向李安致敬,很完满的将原文通过影视语言翻译的那么立体真实。
这是一个懵懂少年历经苦难走向成熟的故事,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对待一件事物,从无知到感知,再到认知的故事,是每个人和我们每段人生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故事,好像π的名字一样永无止境,没有停止。
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人物环境相当的单纯,正是因为这样的单纯才更容易将它安插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段落中。一片大海、一叶方舟、一头野兽和一个信念。肉身的苦难磨砺出人生的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感悟和成长,在于对信念的执着。
对于自然来说,人类实在太过渺小,我们无法对抗,可是当我们没有经历的时候,我们会笑眼旁观,会觉得一切危险、困境、挫折都是美丽的。无知者无畏,我们总会像个孩子一样向未知挑衅,就像少年派去船舱外看到海船将要遭受的暴风雨时,海天巨浪的狂暴气势让派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兴奋,他多么期望那些风暴的怒吼声能大些,再大一些。于是自然让我们遭受苦难,接受惩罚,感知体悟。当苦难真的降临到我们自身时,孤独、疲惫、无助、期望、绝望就会一步步的侵袭、吞噬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们会怀疑,怀疑心中的信仰,我们会责备,责备自然的无情,最终我们也会和少年派一样大声道:“神呀,我把自己交给你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可是神灵不声不响,它让我们自己克服。当我们一次次面对困难而不屈服,坚守永不放弃的信念时,自然会给我们最合理的结果。
在困难中,我们总是孤独的,但是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恐惧,好像和派一起的理查德?帕克。与虎同行就是与恐惧同行,不要讨厌恐惧,憎恶恐惧,抛弃恐惧,因为恐惧让我们警醒,让我们了然我们的存在,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孤单。没有人能和我们一直走下去,哪怕是恐惧,一切都是暂时的。人长大了,要学会独立的面对未来,解决问题,困惑、无助的时候,亲人、朋友会给你暂时的肩膀,如果因为太过舒适、满足而放弃独立成长、面对挑战的机会,将依靠变成依赖,那么人就会无声无息的死在其中,就像故事中少年派暂时停靠的海藻岛一样,那个将安逸变成永远的人,结果只能被留下牙齿。
风雨雷电、昼夜交替、困难险境、幸福港湾„„一切都在顺应自然的发展,永无止境的进行着。对于我们未知的事物,我们会好奇、向往、追寻、了解、感受、困惑、迷茫、希望、失望、否定„„但只要我们有永不放弃的信念,一段一段的经历和体会过后,我们就会自然地成长、成熟。世界万变但不离其宗,这个宗我以为就是一个“信”字,“信”是人言组成的单字,它代表着一个人对一种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永不放弃”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信”,是相信,是信念。坚守“永不放弃”的信念,它就会带给我们信心,克服一切困难、灾难和绝望的信心。
电影有非常多能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或唯美,或惊险,但在全片结束时与Pi在海上
漂流了很多天的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进岸边的丛林,这个给人无尽想象空间的片段尤为让我不能忘记。每个人心中也许都住着一头猛兽,它与你患难与共,或者带你坠入无尽深渊,一切取决于你,你的内心。
让我们都能顺应自然,坦然接受成长,永不放弃!
第四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近,有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书叫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认为那里会带给两个儿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父亲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们也带走然后卖掉。于是,派和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登上了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这条死亡之船。在货船进入太平洋后的第四天遇上了风暴。除了派自己他的家人全部遇难。跟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橙汁’,一只斑点鬣狗,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他们在救生艇上飘荡。其中,斑马被鬣狗杀掉,鬣狗又杀了猩猩,最后老虎杀了鬣狗。派和‘理查德.帕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终登陆了墨西哥海岸。这部书叫惊险离奇,让我心惊肉跳的,一直为派的生命安全所担忧着,捏一把冷汗。
派说过,“我在正在太平洋里的一艘救生艇上漂流,惟一的伴侣是一头450磅重的孟加拉虎。怎么会这样?一言难尽,就别提了。现在我只想着一件事,如何对付这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
一号方案:把它推下救生艇。那有什么好处呢?老虎可是游泳健将,他会爬回船上,让我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代价。
二号方案:用6支吗啡注射器杀死他。他会乖乖让我连续注射6支吗啡?不可能。我只能用针刺他一下,而这会换来他的一虎掌。
三号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袭击他。荒唐。我又不是人猿泰山。四号方案:勒死他。一个聪明的自杀计划
五号方案:毒死他,烧死他,电死他。如何实施?用什么实施?
六号方案:发动一场消耗战。我只需顺从无情的自然规律就能得救。等他渐渐衰弱、死亡。但是,我说实话吧,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部分的我很高兴有理查德·帕克在。一部分的的根本不杨让理查德·帕克死,因为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因此我有了:
七号方案:让他活着。”
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时停了下来但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这个片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没有回头来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为看了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通过这书叫,我学会了勇气,以后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我要坚强地面对!
第五篇: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在近期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中,更是囊括了几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大家如此大反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信息的可解读性。本文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本我与自我 父法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其唯美的画面,缓缓的音乐以及富有哲理的话语赢得了广大观影者的喜爱。片中的海洋,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海洋的美丽以扩大十倍的手法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一个画面都是一副视觉佳作。3D效果更是出色,感觉一切奇幻的美景就在你周围,看到夜晚静逸的海洋会让你也变的安静,看到猛虎出现,你也会忍不住闪躲,大叫。有很多人说,这是继《阿凡达》之后又一部视觉盛宴。
一、剧情简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述的是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皮辛·墨利多·派特尔(派)经历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特意前来拜访他。于是派开始讲他的故事。他成长于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整天与老虎、斑马、河马和其他异国动物为伍。他从小就接触宗教信仰,并且信仰了不同的派别。在宗教的影响下,他对动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然而当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视。在派17岁那一年,印度发生了全面性的改变,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派不得不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后,派的父母关闭动物园、收拾所有家当以及动物、搭上一艘日籍货船。在船上,他们与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发生了争执,经一位佛教徒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船沉了,然而派却奇迹似的活了下来,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清楚的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知道该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惊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快要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奇迹般的漂到了一座岛屿上。派本打算在此度过他的余生,但他发现这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电影就此结束,那它就是一部对派奇幻漂流的简单表现,可事实上,李安所要讲的并非如此简单,在影片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派讲到,他住院期间,日本公司派人来调查沉船原因以及派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他们并不相信派所讲的故事,于是派讲了另一个故事:他、厨子,母亲,断了腿的水手一起上了救生艇,厨子先把水手杀了,然后由于派放走一只海龟,厨子就打了派一巴掌,母亲很生气,就与他厮打起来,并把母亲杀害,扔入海中。派为了为母亲报仇,把厨子杀死。影片最后,派问作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派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第二个故事出现后,以前的镜头就不再是随意打趣的画面,而成了富有深意的伏笔,这使整个故事融会贯通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变成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
淋淋的故事。
二、本我与自我从表面看,李安只是在谈论信仰的建立与毁灭。可细想,其实不然。影片在最后,提出了对整个剧情真实性的质疑,那绚丽的海洋,生动的生物,惊心的斗争突然变的不再那么简单。就仿佛是一场梦。由于长期缺乏食物,饥饿频频触及着人的底线,激发着人的潜意识——兽性。所以我们可以把整部影片看做是在对人性进行的反思,是在描写一场理性与欲望的斗争。
弗洛伊德学说的无意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共同形成的一个动态结构。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只顾自己快乐,毫不顾忌现实是否允许,这也就是“本我”。“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死的本能则是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意识遵循的则是现实原则,只让本能按照现实所允许的方式出现,即“自我”。它同“本我”相对立,因为本能冲动在人类文明社会中是不能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自我”就如一个看门人,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符合现实标准的本能
①冲动。而无意识时刻想冲破意识的防线,意识则时刻加强防范和抵制。老虎在梦中是本能和欲望,是对食物的渴望,代表着人兽性的一面,即“本我”。而派在梦中是“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他要时刻防卫着本能,同时,又有中介职能,监督“本我”的动静,适时满足一些本能的需要。而“超我”是最高层的,它是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理想型态,“超我”一方面对“自我”起监督作用,②另一方面又与“自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在影片中,派信仰的宗教,就是超我般的存在。派在影片中同时信仰着三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这只是为派不断原谅自己的行为埋下了伏笔,也是他原谅自己的出口。
影片在结尾简单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显然这个故事比较接近真实,可是它也有明显的错误。第一,派说母亲是坐香蕉来的,可一大把香蕉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第二,派说厨子把母亲杀死后,扔入了海里。可在当时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厨子已经把水手吃了,怎么会放过母亲。所以第二个故事也有所隐瞒。参照第一个故事,应该是在厨子杀死母亲后,派很气愤,杀死了厨子,把他吃掉。派在吃厨子的时候也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在影片中表现为他捕到了一只大鱼,在把鱼打死后,他哭着说:毗湿奴,感谢你赐予我食物。他只是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在饥饿的逼迫下,派不得已把水手也吃掉了。面对茫茫大海,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派生的本能不断的与“自我”斗争,而“自我”在不断的为了“本我”而耗尽体力。最终,“本我”战胜了“自我”——派吃掉了自己的母亲。理性世界、信仰世界一瞬间崩塌,这是派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于是,派开始制造一场虚幻的梦境,来逃避良心的谴责。他将吃掉母亲的“派”幻化成一只老虎,老虎是百兽之王,以此来说明“本我”战胜“自我”的可能性。影片中的派试图战胜老虎,他学习各种方法,如以尿液来霸占领地,恐吓老虎,把老虎赶下水、为老虎捕鱼,以食物来驯服它等等。可食物并不多,捕到的鱼已经吃完,又来了一场暴风雨,在这场暴风雨中,派向上天喊道:“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此时,派的信仰已经瓦解,派也与老虎和谐相处了,束缚“本我”的链条已经被挣脱。在派和老虎都绝望的时候,他们登上了一个岛,这个岛白天美丽的不可思议,它给派和老虎提供了食物。可到了晚上,派躺在树上,摘下一朵类似莲花的植物,一点一点的剥开后,里面有一颗牙齿。莲花在影片中出现过很多次,并且都与母亲有关,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和拉维看。另一次是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等等。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派把女朋友阿南蒂离别时送给他的手链留在了岛上,这条手链代表着告别,这是派在与母亲道别,因为他即将要
吃掉她。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派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派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在离开食人岛不久后,派和老虎在墨西哥着陆了,老虎消失在了丛林中,派获得了新生。自我重新建立。
三、父法的建立
派同时信仰多个宗教,派的父亲曾经在饭桌上教导过派: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派的父亲希望派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父亲有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在影片开头,提到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并且母亲还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派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派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派选择了父亲的对立面,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认同,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说,这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派的人生中遇到了各种挫折和苦难,在这些痛苦的经历中,派逐渐的与母亲告别,走向了理性了。这是父法建立的一个过程。在影片的最后,派自己也成为一个父亲,肩负起一个家庭。当成为一名父亲时,表明父法的真正建立。
四、结语
《少年派》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影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以上是我从影视美学之精神分析学角度的浅析,如有不足之处,请予以改正。①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②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