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家名作阅读训练:余秋雨(三十年的重量)外一篇
名家名作阅读训练:余秋雨(三十年的重量)外一篇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1)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2)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3)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最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4)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教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技巧也不会。
(5)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嗫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6)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过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7)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年清供,然后迅速送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的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穆尼老师手上。
(8)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只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9)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第一段中“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至第六段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哪种记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穆尼老师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第八段中的“感悟到某种超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第二段中“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表现了穆民老师索要贺年卡片的热切心情。
B.为老师补一张贺年卡,是作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因此,“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C.第四段中作者列举几位中学时代老师学识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自豪和自得之情。
D.第五段开头一句在文中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E.“30年的重量”这一标题拟得好,它具体地掂量出了师生间情意的分量。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浙江绍兴人《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散文早上落下的花晚上捡起来,喻指《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对比
3.①百草园无限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衬托出前者生气勃勃,后者死气沉沉。②三味书屋里面师生不同的活动对比,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③三味书屋读书与屋后小园寻趣对比,反衬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二)能力提高
1.本题意在拓展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正确。参考答案:(1)B(2)B
2.D(成语“别具匠心”的意思是:指在构思、设计方面有独到之处,一般用褒义。)
3.浴衣的用途、浴衣的价格及购买的地点。浴衣是有价商品,不能随便带走。
4.请按应用文的一般格式拟定征稿启事。拟稿时,须写清征稿的范围、征稿的目的要求及投稿方式,最后还别忘了写清征稿截止日期及征稿单位。
(三)延伸拓展
1.说明作者不愿作为“名流”在岁末频繁的社会活动中露面。
2.插叙。
3.穆尼老师在观摩课上用特别难的难题提问我。表现了穆尼老师的诚实和正直。
4.师生感情是纯真的,而且历久弥深。
5.C、E(列举中学时代老师的学识是为了表现学生对老师敬仰之,而不是炫耀;师生情义无价,以“三十年的重量”为题,不落套,给人以寻味之感。)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摘自《千年一叹》)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4分)
2.文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3.作者说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目的是什么?(4分)
4.文中“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什么?(4分)
5.读完此文,你对我国积极申办奥运会,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有什么新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
1.希腊文明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这是别的文明所不具有的。(或“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或“他们有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两点,一点1分,共2分)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却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2分)(大意正确即可)。
3.强调他们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大意正确即可)。
4、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
5、围绕“关注人类本身的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来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