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小喜欢学英语的我在当年高考时与全国最知名的外语学府----
从小喜欢学英语的我在当年高考时与全国最知名的外语学府----北京外国语大学失之交臂,这么多年来没能到北外学习一直成为我心中的一大遗憾。直到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七月份,外研社连同北京外国语大学依托自身最优质的外语教学科研力量,于2006年启动的“歆语工程”项目为我提供了到北外培训的宝贵机会。为期两周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但它却如一壶历久弥香的茶,令我回味至今。
开学第一天,王家湘教授的“语言与文化”讲座就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身为著名翻译家的王教授与柳州颇有渊源,她的童年就是在柳州鹅山脚下度过的。她用流利的英文给我们讲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常抱怨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单词、句子都能看懂,但还是会选错,归根结底就是理解的问题,而理解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所以我们老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将西方文化贯穿始终,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
接下来,连续四堂课的TSUP更是令我大呼过瘾。TSUP全称为Think and Speak up,创始人为留美多年的王画云博士,她与她的女儿Zen以及外教朋友Chris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一桌饕餮盛宴。一开始,Chris组织了一些小活动,如Self Introduction以及Whispering,旨在加深我们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并激发我们说英语的欲望。毕竟大多数老师都离开大学校园好些年了,虽然每天都在教英语,但在全英文环境下说英语,练口语的机会毕竟少了,所以一开始很多老师都不太放得开。不过经过一系列趣味活动,大家很快便适应了,纷纷打开了话匣子,积极踊跃举手发言,教室内一片欢声笑语,大家都舍不得下课。第二堂课,王教授切入正题,开始教我们如何做演讲。成功的演讲包括很多要素,其中的前提条件非一篇好的演讲稿莫属了。因此,第二堂课主要由Chris和Zen教我们如何写演讲稿,这一环节无论是对提升教师基本素质还是对传授学生写作技巧都大有裨益。平时都是我们教学生写作,这次在三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开始了久违的写作之路。按照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演讲稿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必须引人入胜;第二部分是主体,由三个自然段构成,必须扣人心弦,三段之间的过渡也要自然紧凑,而且每段所选的关键词及主题句应截然不同,不能过于相似;第三部分是结尾,必须掷地有声、耐人寻味。三个小时一晃而过,经过反复修改,我们的演讲稿最终成型了,很多老师也自告奋勇的分享了他们的作品。有了好的演讲稿作为基石,我们还需要什么呢?第三堂课,Chris告诉我们在演讲过程中能抓住听众耳朵的杀手锏:语音、语调、音量、语速、仪态、情感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培养我们在演讲中的情感,Chris让我们三人一组演情景剧。一开始,大家演得中规中矩,仅仅只是把感情投入到角色中,但后面表演的成员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大胆创新,将许多表演元素融入其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三位老师也称赞我们是最有天赋的演员,这是他们见过的最精彩纷呈的表演。最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评价别人的演讲。评价也是一门学问,作为年轻老师,我不太擅长在听课后评价其他老师的课,有时甚至评价学生的作文都有些杂乱无章。这次Zen直接为我指点了迷津,评价演讲应采用三明治法,即先给出三点正面评价,再给出两点负面评价,最后给予鼓励。就这么简单,看来以后评课的时候再也不用发愁了。
令我意犹未尽的TSUP结束了,往后的课主要侧重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本以为会是些枯燥的纯理论课,但实际上每节课的精彩程度都大大超乎我的想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外的刘琛老师给我们上的阅读技巧与欣赏。高中阅读理解课为什么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直到上了刘琛老师的课,我才终于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刘老师的课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不停的听、记,充实而满足。总的说来,她的授课模式是要我们一开始就明确教学目标,而且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必须是独特的,只适用于该篇课文。同时,她强调选入课本的文章都堪称经典,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味道,要不体现cultural points,要不体现reading skill。在讲解cultural points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素质讲到什么程度;而只要碰到含有除主、谓、宾外其他成分的句子就要讲解reading skill。其讲解主要把握两
点:一是划分句子成分,二是注意固定搭配,而且必须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这两个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慢慢看懂长句,并理解阅读文章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东西,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刘琛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上阅读课的技巧,那么平时又该如何训练学生阅读呢?来自北京四中的李俊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经验。“高考得阅读者得天下”,“每日读五篇,高考130”。诚然,阅读理解这一部分在150分的高考卷中占了40分,比重很大,而且完成这一部分所需时间也很长,所以如果阅读理解做得好,学生便能在高考中占很大优势。因此,北京四中这一全国名校对这一块也十分重视。从高一开始就重视学生的阅读、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到了高三,就要针对高考做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了。其原则是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精读与泛读结合。精读的内容是从近几年高考阅读试题中选两篇,英语好的同学可做
C、D篇,英语稍弱的同学建议做A、B篇,每天坚持。泛读的内容任意,每天3篇,随便读读,不做题,不查字典,平均每篇两三分钟。另外,考虑到高考前几天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较少,到考试那天可能会没感觉,李老师还主张在6月7日晚上安排学生用四十分钟不间断阅读五篇文章。通过这种模拟高考环境的方法,学生在6月8日下午考英语时便能很快找到感觉。
李俊和老师告诉了我们很多北京四中平时上课及备战高考的方法,令我们受益匪浅。而接下来胡小力老师给我们上的词汇及语法教学策略也不甘示弱。她在课上展示的两个语法课教学视频为我们提供了语法课的新模式。高中英语语法课,是一门令学生闻风丧胆的课。为什么?因为其枯燥乏味,因为其晦涩难懂。在传统的语法课上,老师一般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把事先整理、归纳好的语法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黑板是擦了一板又一板。而学生呢?只能机械地听、麻木地记,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一堂课上完,老师讲解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疲力竭、一知半解。如何才能让语法课变得生动有趣呢?看了这两个视频,我不禁感叹道:原来语法课可以这样上。第一位老师的课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她讲授的内容是被动语态。一开始,她以四大发明的图片作为导入,将听说读写及趣味竞赛活动完美结合到一起,环环相扣,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被动语态的课堂渗透、贯穿及强化,让学生说,让学生造句,让学生总结归纳被动语态的用法、规则。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用中学,不留痕迹的学,并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这一结构。看来,要改变语法课令人昏昏欲睡的这一困境,我们必须突破原有模式,在听说读写及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语法,在教授语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短暂的十四天令人难以忘怀,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现那些令人回味无穷的课堂,那些魅力四射的老师。刘冰老师的幽默风趣,张连仲老师的睿智多才,刘兆义老师的博学严谨,袁昌寰老师的平易近人,马燕老师的雷厉风行,褚金丽老师的温文尔雅,杨丽老师的文静恬淡,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深深的烙入我们的心灵。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观念上的改变,理念上的更迭,对身为青年教师的我,自然影响深远。经过十四天的熏陶,我对未来的教学生涯充满信心,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我惟有脚踏实地,勇于进取,不断拼搏,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得起属于我的三尺讲台,对得起我可爱的学生们,也才不枉此次北外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