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今天有幸参加了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首映礼,观看完影片后深有感触,震撼许久,情动以书之。
本片开场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动物,动物的背后是人工画的墙壁,配合着独具印度特色的歌曲,将故事带入一个印度动物园的背景环境当中,为主角的家庭出生以及后面对其姓名来历的介绍作以铺垫。当我听到清脆而欢快的竖琴声随着鹿群得跳跃而律动时,我便开始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之间的契合。在后面的剧情里,场景的变换和音乐的配合,不断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主角的内心世界中,感受着主人公pi的心态发展。
本片刚开始以口述的方式,讲述了pi在少年时遇到一次船难,家人在那场船难中都丧生了,只剩下他和一只孟加拉虎随波逐流的故事。虽然故事中有许多漏洞,但因为场景多有玄幻色彩,故事更是离奇古怪,所以我便将这个奇幻漂流的历程看作理所当然的科幻之作。那时我认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求生的渴望,人与猛虎友情的美好,以及面对危难时的勇气。后来少年pi向调查人员讲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的时候,我有了一种错愕感,开始思考到底哪个故事才是真的,以至于我才渐渐明白,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远不止这些。从第一个故事,能发现很多漏洞。船员不可能在船发生故障即将沉没的时候,离开救生艇,老虎和其他动物在笼子里关着不可能跑出来,救生艇的生存手册中不可能告诉幸存者如何驯服猛兽,香蕉不可能漂在水面上,老虎为何不在和豺狼同处棚下的时候就吃掉豺狼,人在船上不可能看到海洋深处大王乌贼吃鲸鱼,植物吸收了人类的尸体不会把牙齿留在果实里,还有那个食人岛存在与否等等。倒是第二个故事显得合情合理,船员没有跑出救生艇,动物也没有跑出笼子,他妈妈可能是看见孩子一个人出去不放心所以跟出去暂时幸免于难,后来拿着香蕉游泳上了救生艇。对于一个只吃肉食的厨师来说,压缩饼干根本不算是食物,所以他宁可吃老鼠,宁可吃人,直到他看到pi的母亲被鲨鱼分食才心有悔悟,所以任由pi杀了自己报仇。第一个故事似乎有意设置这些漏洞让观众们明白那个故事是假的,它虚拟却美丽,而第二个故事现实却残忍。而这两个故事都是pi的亲身经历,可见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pi的主观内心世界,而第二个故事却是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斑马是水手,猴子是他的母亲,豺狼是厨师,老虎是Pi,那“pi”又是谁呢?所以,我不禁重新思索这整个故事的脉络。Pi小时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信奉神灵信奉爱来得到心安,后来他喂老虎的事情惊醒了他爸爸,让他爸爸感觉到应该早点让他孩子认清现实,不然说不定以后会遇到危险。所以从看到那只孟加拉虎捕食的时候开始,那只老虎——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思想便深深植入了pi的脑袋里。所以从那时起他的精神世界便产生了分歧,两种思想在他脑袋里面斗争,所以他一直很迷茫,一直不快乐,所以他后来在救生艇上才会问猴子,你的孩子呢?是啊,老虎,“pi”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心爱的女孩,他从逻辑的角度去理解女孩的舞蹈,那女孩笑了。这一笑可能是笑pi跟踪
她的理由居然是为了知道她舞蹈的含义,可能是被pi理性理解舞蹈的方式给气乐了,也可能是觉得pi善于思维与众不同挺有意思,也许每种都有吧。后来pi给女孩看老虎,女孩的一句话重新点燃了pi童年时的那份感性思维。也许那一刻pi觉得自己小时候也许是对的,但现实在这时候给了他重重一击,他不得不离开印度,离开女孩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他的感性思维也不得不接受理性的现实。
后来遇到船难,残忍的现实尤其是厨师杀死了他母亲的时候,pi的现实彻底击溃了他感性的一面,他拿起刀子杀了厨师,这个时候他心中的那只深藏已久的孟加拉虎彻底出笼占了上风,这正合第一个故事中为什么孟加拉虎在豺狼咬死猴子后才突然出现的疑问,也就是说,那只“老虎”其实是pi内心中现实的残忍的理性的一面,“pi”自己则是感性而有信仰的一面。
在“老虎”出现后,“老虎”一直处于上风,他想驯服却一直一筹莫展,即使后来和“老虎”也算和平共处,却也仅限于此。生存手册当然不会告诉“pi”如何驯服猛兽,那只是“pi”的感性一直企图征服理性的过程,不过从“老虎”的表现来看,似乎最终还是理性占了上风。甚至鲸鱼出现的时候他只是悲哀自己的事物被卷走了,却不是如观众般感叹鲸鱼的美。这种反差也从侧面表现出这个阶段的“pi”的理性心里。
于是就这样漂流若干天,直到有一天“pi”看到了一艘船,他努力与那艘船取得联系,但却最终眼睁睁看着那艘船消失在海平线,那时的“pi”失落,无助乃至绝望。可能是人在绝望的时候最需要信仰来给自己带来新的生命,就这样,几天后的一个夜里“pi”看到“老虎”在望着海面,“pi”也望向如镜子般宁静的水面,那里他看到了回忆。大王乌贼吃鲸鱼是他想象中的画面,鲸鱼甩出那些动物园中的动物,是“pi”看到海里的生物所产生的联想,联想带动回忆,回忆不断出现,他甚至看到了他的女友,那个勾起他年少时感性思维回忆的女孩,“pi”从女孩的印堂也是东方文化中“点慧”的慧心进去,感受她的灵魂。后来他回忆起了那场让他失去一切的海难,也许他这时终于明白其实他失去的不只是财产,动物,家人,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他最初的信仰,也就是这一刻,“pi”的感性重新发挥出作用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他。导演让那艘船始终出现在画面的中心,乃至第二天朝阳升起却始终不消。表现出这个念头在“pi”的心中烙印之深,也许也就是从这时起,“pi”才在心里产生了与老虎,猴子,斑马和豺狼在船上的幻觉吧。长期的孤独和现实带来的无助和绝望,容易让人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意识当中,他宁可相信这幻觉是真的,世界是美好的,也正因此他才有希望活下去。
于是在他遇到暴风雨,看到天上出现的神光后,他对天膜拜,这时他的感性彻底打败了理性,所以在那次暴风雨后,“pi”安然无恙,而“老虎”却遍体鳞伤。
然后“pi”莫名其妙的登上了一座岛,李安导演在这里对“pi”的行为和心态描述得特别细腻,“pi”看到岛屿后,第一个反应不是“我获救了”,而是看到什么吃什么,到了水潭,一边游泳还一边不忘顺便喝几口淡水,老虎也有充分的鼬可以吃,这对于他们来说正如人间天堂。可到了晚上,清水变成毒潭,森林暗藏杀机,“Pi”称之为“食人岛”。
这个岛很有可能是“pi”在选择跟随信仰之后幻想出来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它正预示着现实社会,岛上的鼬就好像我们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得看着外来的事物,却对这外来事物的危险丝毫不知。老虎吃了鼬,其他的鼬就在旁边却不闻不问,似乎与自己无关,这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冷漠。人们辛辛苦苦创造了财富,却经常被别人窥觑乃至掠夺,正如“Pi”在树上搭了床,却被鼬鼠不断侵占,“Pi”很反感的想赶走这些鼬鼠,却无奈百赶不绝,看似滑稽可笑却独具讽刺意味,发人深省。这岛上动物和植物的食物来源都是别人的尸体,所有美丽的只是表象。远远望去这个岛如同一个巨人的尸体躺在海上,这座岛的本身也许就意味着死亡。这就是现实,让人沉沦,令人迷失,美丽而残忍,人多却冷漠,繁荣昌盛是以森森白骨为代价,充满诱惑却杀机四伏。但人不是非要依赖于那些虚荣,欲望,利益才能活得更好,其实我们还有主观世界的精神追求。所以pi最终选择离开这座岛,离开那所谓的现实主义。
最后“pi”终于到了岸上,来到了墨西哥。他看到“老虎”站在森林观望,然后自己就晕倒了。“pi”醒来后当然看不到老虎,因为救他的人送他去医院,这时的他已经回归现实当中了,“老虎”不过是他幻想中另一个自己,其实自始至终他只有一个人。那时的“pi”向往美好,重回信仰,所以当调查人员问他漂流经过的时候,他很自然的把脑海中的幻想当成现实告诉了调查人员,直到调查人员逼人,他才不得不接受那残酷冷漠的现实,含泪痛苦的说出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Pi被救海岸的拍摄地点其实不在墨西哥,而是垦丁。画面中,垦丁近乎完整的拍录下来。加上整部影片那独具东方特色的梦幻的场景,含蓄地透露出李安导演的归根之情。
本片把大量篇幅用于刻画和描写pi幻想中的那个故事一,让观众对那个故事充满认同感,而最后那短短几分钟对故事二简单的叙述却是神来之笔,引导人们去对比,去反思,去发掘。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观众们感受和认同主观世界的美,找到那失去已久的童真,可谓匠心独运。
剧场结束后,我一时不愿离去,久久不能释怀。作为3D影片,新科技给观众带来的全新体验虽然很吸引人,但我却觉得这种所谓吸引,比起电影本身的设计和内涵来说可谓小巫见大巫,一味追求3D和特技效果无异于舍本求末。不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却很巧妙的利用了这种3D影片的真实感,比如老虎扑向豺狼的那个镜头。导演利用3D特效让全场观众震撼,在回顾这段剧情的时候都心有余悸。用这样的效果来表现,pi在现实中情绪的爆发,恰到好处。同样的,因为3D效果的真实感,让观众在猛虎与少年pi的对峙过程中,时刻心悬一线,这样的情感其实也正是主人公pi当时的感觉,让观众身临其境,令人钦佩。电脑特技则在描述第一个故事的幻妙场景中用来渲染和烘托场景气氛。给观众带来一种极其华丽的玄幻感,而这样的场景正符合pi的幻觉世界,在表现主题,推动剧情,渲染情感的同时,虽然也悄悄暗示着故事一的不真实性,但却令人难忘甚至宁可信以为真。
可以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给人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思索
主人公pi,由π而来。π是圆周率,是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它约等于3.14,我们却永远无法计算
出π到底等于多少,就好像用科学永远不能完全描述这个世界。但由π我们却能联想到圆,从而联想到地球,甚至联想到人生,人的一生有时候便是在画圆,往往走了一圈最终又回归原点,Pi是在漂流,也是在回归。他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不断地挣扎和斗争,但最终还是听着心的声音从现实回归信仰,从海洋回归大陆。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孟加拉虎”,也都有一个“少年pi”。只是在我们心里的“老虎”往往占据上风。我们甚至心甘情愿留在“食人岛”享受着美食与清泉的诱惑而葬送其中,这部电影却点醒着人们当我们迷茫的时候,要能试着听听心的声音,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要追随自己的信仰,在纷乱复杂而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中,要能够适时地回归我们内心的美丽天堂。
摘自电影排行榜(http:///)
第二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模版]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之感
没有在电影院观看3D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这部电影,纵使是用电脑看2D的,仍然给予了我很大不同于3D动作片的震撼,一次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Pi是孩子时很天真、善良,相信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包括哪些危险的动物,因此他敢用手拿着肉,去喂自家动物园里的老虎,因为他认为只要你是善良的,你对它好它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好,而不会伤害你,但是他却不懂得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在Pi 17岁时他们全家迁往加拿大,在海上航行中不幸遇难,亲人落难,他和一只老虎、豺狗、斑马和猩猩落到一只船上。Pi害怕豺狗,一直躲避,吓得爬到了船的桅杆上,豺狗无法攻击Pi,就吃掉了容易得手的斑马和猩猩,等到没有实物可吃时又来攻击Pi,幸运的是豺狗被老虎吃掉了,但不幸的是Pi有成了老虎的猎物。Pi非常恐惧,一直逃避,最后逃离船到自己做的救生艇上。Pi既惧怕老虎又不想伤害它,为了让它活着还给它捕鱼、供它淡水喝。后来Pi慢慢的有对老虎的恐惧、被动躲避,变为主动去驯服、控制它,渐渐的二者有敌对关系变成相互依存关系。Pi与老虎的斗争像极了生活中我们的挣扎。生活中的我们不可能一切都是顺利的,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让我们惧怕、厌烦、纠结的事物,比如你的敌人。但是你不能仅仅是惧怕,这样害死自己的就是自己而不是你所惧怕的事物。要像Pi一样勇敢的去接受、面对、挑战,最终你会战胜它。但是却不能杀死它,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你成长,变的强大,才使得你认识到一切的恐惧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二者必须同时存在,保持一种平衡共存关系。就犹如Pi和老虎在海上一样,如果Pi杀死了老虎,那么他一个人开始会感到很安全,心中无所忧虑,精神轻松,慢慢的他会感到很孤独,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时刻保持警惕,久而久之精神松懈,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缺失目标和信心,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亡。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感谢那些困难,那些给我们制造困难的人,要时刻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漂流的过程中他们到了一座孤岛上,岛上有很多很多的狐獴和可以食用的植物,清澈的泉水,风景非常美丽迷人。Pi很高兴准备在这里居住,晚上他爬上树休息,发现狐獴们也都爬上了树,老虎奔跑到船上去休息,整座岛地面上没有了任何生命,他伸手摘下了一朵漂亮的莲花,掰开在里面发现一颗人的牙齿,他意识到这座岛在白天风景迷人,晚上就是食人岛,第二天他就决定了离开。生活中当我们达到一定看似让人羡慕的层级时,你也许会想着自己很不错,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因而想就停在这里休息吧,你已经非常满足了。其实那些只不过是迷惑人的幻影,如果没有充分认识清楚,最终自己就会被这种意识给吞噬掉。要始终保持一颗前进的心态,自我完善、修为的过程是一条无限延伸、没有终点的阶梯,如果非要定义一个终点,我想那就是生命终结之时吧,只有始终保持向上攀登才能一次次体会到生命不同的意义。
最后Pi得救后在医院向日本公司调查人员向讲述了他经历的故事,但是工作人员不相信,Pi又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他、他的母亲、厨师和水手一起逃到了船上,在漂流的过程中,因为食物的原因,厨师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水手,最后自己杀死了厨师。工作人员感觉第二个故事太残忍,最终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最后Pi问作家相信哪个故事,作家说的是相信第一个版本的故事。这一点让深深的触动了我,突然让我感觉到,人都喜欢听美好的故事,对于太残忍的事情都本能的去躲避,总是偏向于相信人性是善的。其实人性本无所谓善、恶,善与恶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人的表现。比如说按照Pi的第二个版本,Pi本来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少年,但在生命的存亡关头最后杀死了厨师,等到得救以后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他又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特定的环境决定人特定的思想。
写完这些我又网上查看了一些别人的评论,发现自己的看问题的观点很单
一、没有深度,认识很浅显,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在看了他人的深度评论后真是受益匪浅,将贴吧“第五元素者”的精彩评论摘录如下:
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我突然想起了精神分析中那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
李安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当然不只是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通过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而显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所以,如果Pi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没出现,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精致,却格局不大,充其量是海洋版《荒岛求生》,人虎版《泰坦尼克号》,印度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而在Pi讲述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人物故事豁然明朗,草蛇灰线全部浮出水面,好比观众品了甘醇的酒,潜伏的酒劲此刻终于上脑,大家直呼后劲十足畅快过瘾。
少年的Pi信奉多种宗教,他的父亲曾一语道破: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此时的Pi貌似是宗教信徒,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不是宗教信徒。他不过是看似虔诚却又一无所知循规蹈矩的人。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眼里,这些人说到底不过是遵循着教规和仪式的伦理阶段的人,而宗教阶段的人,都是体验着人生的莫大痛苦,当痛苦到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上帝就会降临。真正宗教的人,是“信仰骑士”,惟有信仰才能在荒诞偶然的存在中,仰天大呼“啊,请赐予我力量吧!”。在Pi遭遇了海上的一系列磨难后,他从理性的人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他的内心生活痛苦神秘,终于,当生活对他而言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另外一个意思上的神终于出现,Pi最终获救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宗教的人。电影里少年的Pi吃饭时会祷告,中年Pi吃饭还在祈祷,这份祈祷和信仰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在电影中,猩猩代表着着:Pi的母亲(有个镜头专门给猩猩**一个特写,猩猩是母的)
斑马代表着:船上吃肉汁拌饭的水手
豺狗代表着:凶狠的厨子
老虎代表着:Pi的欲望、人性的恶、无理性无道德的本我食人岛代表着:宗教的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
在影片里这个宗教的彼岸世界特指的是印度教。食人岛是印度神毗湿奴的化身,在印度神话中,世界早期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肚脐中长出了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梵天创造出世界。片中的小岛是浮在海面上的孤岛,而小岛的形状是躺在大海上的毗湿奴。Pi童年时,Pi的父亲带他与哥哥一起参加看宗教祭祀活动,父亲曾指着毗湿奴语重心长地对Pi讲:“有些东西看似繁华绚丽,实则是虚幻。”另外,Pi少年时曾跟踪他暗恋的那个跳印度宗教舞蹈的女孩,被心上人逮到后,仓皇之中Pi为了掩饰尴尬,询问女孩舞蹈中莲花的手势,以及莲花怎么在森林里,Pi举家移民加拿大和女孩告别时,女孩送了Pi一根手绳,而Pi在上了食人岛后就将手绳系在一棵大树上。于是,我们抽丝剥茧,食人岛的象征涵义逐渐清晰:
当Pi和老虎在大海上将死不活时,他们遇见了这个救命般的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小岛。小岛看似完美无瑕,有无数份满足老虎的口粮——狐獴、有食用类植物、有淡水天池。Pi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人间乐土,于是将女朋友送的手绳绑在树上,决定在此安顿。晚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狐獴上树老虎上船,天池的水夜间泛酸腐蚀鱼类,而Pi打开一株像极了女朋友嘴里森林里的莲花时,莲花却包裹着一颗人类的牙齿。真相大白:小岛白天是天堂,夜间是食人地狱。宗教所谓的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绮丽的梦终归是虚幻,于是Pi带着老虎再次起航。
电影中,Pi与老虎在海面上敌对又共存这一段,Pi其实就是老虎,这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哲学解读,比方说Pi代表着人的理性,老虎代表着欲望与恶;我们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Pi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Pi的猩猩母亲后,Pi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Pi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类个体,影片中曾讲到过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
这之后,Pi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Pi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Pi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善?恶?理性?欲望?我想李安试图告诉大家:人的本质不是善恶,人性中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并存,在某种关系下理性凸显,在某种关系下恶复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过是那一系列关系罢了
在片中,Pi与老虎,或者说人类的理性与恶经历了多个阶段:
一:童年时的Pi意识不到老虎是恶,Pi此时还不代表理性。因为对于Pi而言,一个尚未接受人类教化的儿童身上自然性仍然占据主导,理性尚不显露。之后,Pi的父亲教育Pi,人类文明的痕迹在Pi身上越来越明显,Pi趋向于一个理性的人。
二:救生船上,Pi扔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物,却发现是老虎后,并不打算救老虎,于是片中出现Pi拿起船上的竿子打老虎,老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自己跃上了船。此时,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三:当猩猩斑马豺狗都死去后,老虎曾一度掉下水,Pi打算用锤子阻止老虎上船,却不忍下手,最终拆下船上的木板救老虎上船。此时,理性与恶的界限开始模糊,理性与恶开始共存。
四:Pi借助在动物园学习到的本领试图驯服老虎,理性控制驯服恶。
五:暴风雨后,老虎奄奄一息,Pi也穷途末路,Pi抱起老虎轻轻安慰,此时,理性与恶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密不可分。
六:上岸后,老虎离去,恶、欲望、兽性在人类的文明社会是被压制和掩饰的,Pi的理性回归,但是这个理性早已不是受人类文明教化的理性,所以Pi会为老虎的离去而伤心无比。
总体而言,Pi与老虎,理性与恶经历了无界限——界限——敌对——共存——驯服——依赖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意味深长:
轮船遇到海难,船上的动物四处逃窜,Pi曾大声质疑:谁打开了动物的笼子?其实并没有人打开额笼子,当人类遇到危险,体内的动物本能或者说体内的恶自觉地从理性与自我的掩盖下逃逸出来。
在海上漂流的救生船上,闪电暴雨等瑰丽神秘的自然奇观曾吓坏了老虎,动物性在自然面前是低头的,动物性理解把握不了自然,Pi尽管了解这些自然奇观,但依旧为之倾倒,人
类借助科学可以征服自然,但科学史不过二三百年,它尚未解释清楚一切自然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我们要心怀敬畏。而Pi最后的宗教信仰也来源于经历了奇幻漂流之后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人类微不足道又无能为力的悲悯。
当暴风雨中Pi的求生手册兼日记本被吹跑后,Pi和老虎的关系开始从敌对紧张走向依存共生,求生手册以及上面的文字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常识,求生手册提醒着Pi他是人,老虎是兽,而求生手册的的消失,人类文明的痕迹越来越模糊,人与兽的界限不清不楚,在此时,人就是兽,兽就是人。
中年的Pi有家庭子女,Pi此时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通的个体,个体在类中再次获得本质。电影结尾处,Pi询问记者更喜欢哪个故事,记者回答说第一个版本,保险公司的日本代表尽管十分怀疑第一版本的真实性,却最终在报纸上刊登出了第一个版本,两个版本孰真孰假已经无关紧要,版本的对立消弭于看似不可一世的人与科学的无能为力中。
至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成了两大哲学主题:
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理性的人;
信仰的存在——信仰的迷失破灭——信仰的重建;
在这次奇幻漂流中,人与人类的信仰遭遇了一次奇遇,完成了一次升华。
第三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之感
没有在电影院观看3D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这部电影,纵使是用电脑看2D的,仍然给予了我很大不同于3D动作片的震撼,一次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Pi是孩子时很天真、善良,相信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包括哪些危险的动物,因此他敢用手拿着肉,去喂自家动物园里的老虎,因为他认为只要你是善良的,你对它好它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好,而不会伤害你,但是他却不懂得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在Pi 17岁时他们全家迁往加拿大,在海上航行中不幸遇难,亲人落难,他和一只老虎、豺狗、斑马和猩猩落到一只船上。Pi害怕豺狗,一直躲避,吓得爬到了船的桅杆上,豺狗无法攻击Pi,就吃掉了容易得手的斑马和猩猩,等到没有实物可吃时又来攻击Pi,幸运的是豺狗被老虎吃掉了,但不幸的是Pi有成了老虎的猎物。Pi非常恐惧,一直逃避,最后逃离船到自己做的救生艇上。Pi既惧怕老虎又不想伤害它,为了让它活着还给它捕鱼、供它淡水喝。后来Pi慢慢的有对老虎的恐惧、被动躲避,变为主动去驯服、控制它,渐渐的二者有敌对关系变成相互依存关系。Pi与老虎的斗争像极了生活中我们的挣扎。生活中的我们不可能一切都是顺利的,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让我们惧怕、厌烦、纠结的事物,比如你的敌人。但是你不能仅仅是惧怕,这样害死自己的就是自己而不是你所惧怕的事物。要像Pi一样勇敢的去接受、面对、挑战,最终你会战胜它。但是却不能杀死它,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你成长,变的强大,才使得你认识到一切的恐惧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二者必须同时存在,保持一种平衡共存关系。就犹如Pi和老虎在海上一样,如果Pi杀死了老虎,那么他一个人开始会感到很安全,心中无所忧虑,精神轻松,慢慢的他会感到很孤独,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时刻保持警惕,久而久之精神松懈,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缺失目标和信心,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亡。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感谢那些困难,那些给我们制造困难的人,要时刻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漂流的过程中他们到了一座孤岛上,岛上有很多很多的狐獴和可以食用的植物,清澈的泉水,风景非常美丽迷人。Pi很高兴准备在这里居住,晚上他爬上树休息,发现狐獴们也都爬上了树,老虎奔跑到船上去休息,整座岛地面上没有了任何生命,他伸手摘下了一朵漂亮的莲花,掰开在里面发现一颗人的牙齿,他意识到这座岛在白天风景迷人,晚上就是食人岛,第二天他就决定了离开。生活中当我们达到一定看似让人羡慕的层级时,你也许会想着自己很不错,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因而想就停在这里休息吧,你已经非常满足了。其实那些只不过是迷惑人的幻影,如果没有充分认识清楚,最终自己就会被这种意识给吞噬掉。要始终保持一颗前进的心态,自我完善、修为的过程是一条无限延伸、没有终点的阶梯,如果非要定义一个终点,我想那就是生命终结之时吧,只有始终保持向上攀登才能一次次体会到生命不同的意义。
最后Pi得救后在医院向日本公司调查人员向讲述了他经历的故事,但是工作人员不相信,Pi又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他、他的母亲、厨师和水手一起逃到了船上,在漂流的过程中,因为食物的原因,厨师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水手,最后自己杀死了厨师。工作人员感觉第二个故事太残忍,最终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最后Pi问作家相信哪个故事,作家说的是相信第一个版本的故事。这一点让深深的触动了我,突然让我感觉到,人都喜欢听美好的故事,对于太残忍的事情都本能的去躲避,总是偏向于相信人性是善的。其实人性本无所谓善、恶,善与恶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人的表现。比如说按照Pi的第二个版本,Pi本来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少年,但在生命的存亡关头最后杀死了厨师,等到得救以后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他又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特定的环境决定人特定的思想。
写完这些我又网上查看了一些别人的评论,发现自己的看问题的观点很单
一、没有深度,认识很浅显,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在看了他人的深度评论后真是受益匪浅,将贴吧“第五元素者”的精彩评论摘录如下:
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我突然想起了精神分析中那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
李安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当然不只是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通过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而显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所以,如果Pi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没出现,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精致,却格局不大,充其量是海洋版《荒岛求生》,人虎版《泰坦尼克号》,印度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而在Pi讲述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人物故事豁然明朗,草蛇灰线全部浮出水面,好比观众品了甘醇的酒,潜伏的酒劲此刻终于上脑,大家直呼后劲十足畅快过瘾。
少年的Pi信奉多种宗教,他的父亲曾一语道破: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此时的Pi貌似是宗教信徒,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不是宗教信徒。他不过是看似虔诚却又一无所知循规蹈矩的人。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眼里,这些人说到底不过是遵循着教规和仪式的伦理阶段的人,而宗教阶段的人,都是体验着人生的莫大痛苦,当痛苦到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上帝就会降临。真正宗教的人,是“信仰骑士”,惟有信仰才能在荒诞偶然的存在中,仰天大呼“啊,请赐予我力量吧!”。在Pi遭遇了海上的一系列磨难后,他从理性的人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他的内心生活痛苦神秘,终于,当生活对他而言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另外一个意思上的神终于出现,Pi最终获救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宗教的人。电影里少年的Pi吃饭时会祷告,中年Pi吃饭还在祈祷,这份祈祷和信仰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在电影中,猩猩代表着着:Pi的母亲(有个镜头专门给猩猩**一个特写,猩猩是母的)斑马代表着:船上吃肉汁拌饭的水手 豺狗代表着:凶狠的厨子
老虎代表着:Pi的欲望、人性的恶、无理性无道德的本我 食人岛代表着:宗教的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
在影片里这个宗教的彼岸世界特指的是印度教。食人岛是印度神毗湿奴的化身,在印度神话中,世界早期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肚脐中长出了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梵天创造出世界。片中的小岛是浮在海面上的孤岛,而小岛的形状是躺在大海上的毗湿奴。Pi童年时,Pi的父亲带他与哥哥一起参加看宗教祭祀活动,父亲曾指着毗湿奴语重心长地对Pi讲:“有些东西看似繁华绚丽,实则是虚幻。”另外,Pi少年时曾跟踪他暗恋的那个跳印度宗教舞蹈的女孩,被心上人逮到后,仓皇之中Pi为了掩饰尴尬,询问女孩舞蹈中莲花的手势,以及莲花怎么在森林里,Pi举家移民加拿大和女孩告别时,女孩送了Pi一根手绳,而Pi在上了食人岛后就将手绳系在一棵大树上。于是,我们抽丝剥茧,食人岛的象征涵义逐渐清晰:
当Pi和老虎在大海上将死不活时,他们遇见了这个救命般的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小岛。小岛看似完美无瑕,有无数份满足老虎的口粮——狐獴、有食用类植物、有淡水天池。Pi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人间乐土,于是将女朋友送的手绳绑在树上,决定在此安顿。晚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狐獴上树老虎上船,天池的水夜间泛酸腐蚀鱼类,而Pi打开一株像极了女朋友嘴里森林里的莲花时,莲花却包裹着一颗人类的牙齿。真相大白:小岛白天是天堂,夜间是食人地狱。宗教所谓的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绮丽的梦终归是虚幻,于是Pi带着老虎再次起航。
电影中,Pi与老虎在海面上敌对又共存这一段,Pi其实就是老虎,这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哲学解读,比方说Pi代表着人的理性,老虎代表着欲望与恶;我们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Pi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Pi的猩猩母亲后,Pi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Pi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类个体,影片中曾讲到过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这之后,Pi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Pi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Pi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善?恶?理性?欲望?我想李安试图告诉大家:人的本质不是善恶,人性中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并存,在某种关系下理性凸显,在某种关系下恶复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过是那一系列关系罢了
在片中,Pi与老虎,或者说人类的理性与恶经历了多个阶段:
一:童年时的Pi意识不到老虎是恶,Pi此时还不代表理性。因为对于Pi而言,一个尚未接受人类教化的儿童身上自然性仍然占据主导,理性尚不显露。之后,Pi的父亲教育Pi,人类文明的痕迹在Pi身上越来越明显,Pi趋向于一个理性的人。
二:救生船上,Pi扔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物,却发现是老虎后,并不打算救老虎,于是片中出现Pi拿起船上的竿子打老虎,老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自己跃上了船。此时,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三:当猩猩斑马豺狗都死去后,老虎曾一度掉下水,Pi打算用锤子阻止老虎上船,却不忍下手,最终拆下船上的木板救老虎上船。此时,理性与恶的界限开始模糊,理性与恶开始共存。
四:Pi借助在动物园学习到的本领试图驯服老虎,理性控制驯服恶。
五:暴风雨后,老虎奄奄一息,Pi也穷途末路,Pi抱起老虎轻轻安慰,此时,理性与恶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密不可分。
六:上岸后,老虎离去,恶、欲望、兽性在人类的文明社会是被压制和掩饰的,Pi的理性回归,但是这个理性早已不是受人类文明教化的理性,所以Pi会为老虎的离去而伤心无比。
总体而言,Pi与老虎,理性与恶经历了无界限——界限——敌对——共存——驯服——依赖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意味深长:
轮船遇到海难,船上的动物四处逃窜,Pi曾大声质疑:谁打开了动物的笼子?其实并没有人打开额笼子,当人类遇到危险,体内的动物本能或者说体内的恶自觉地从理性与自我的掩盖下逃逸出来。
在海上漂流的救生船上,闪电暴雨等瑰丽神秘的自然奇观曾吓坏了老虎,动物性在自然面前是低头的,动物性理解把握不了自然,Pi尽管了解这些自然奇观,但依旧为之倾倒,人类借助科学可以征服自然,但科学史不过二三百年,它尚未解释清楚一切自然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我们要心怀敬畏。而Pi最后的宗教信仰也来源于经历了奇幻漂流之后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人类微不足道又无能为力的悲悯。
当暴风雨中Pi的求生手册兼日记本被吹跑后,Pi和老虎的关系开始从敌对紧张走向依存共生,求生手册以及上面的文字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常识,求生手册提醒着Pi他是人,老虎是兽,而求生手册的的消失,人类文明的痕迹越来越模糊,人与兽的界限不清不楚,在此时,人就是兽,兽就是人。
中年的Pi有家庭子女,Pi此时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通的个体,个体在类中再次获得本质。电影结尾处,Pi询问记者更喜欢哪个故事,记者回答说第一个版本,保险公司的日本代表尽管十分怀疑第一版本的真实性,却最终在报纸上刊登出了第一个版本,两个版本孰真孰假已经无关紧要,版本的对立消弭于看似不可一世的人与科学的无能为力中。
至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成了两大哲学主题: 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理性的人;
信仰的存在——信仰的迷失破灭——信仰的重建;
在这次奇幻漂流中,人与人类的信仰遭遇了一次奇遇,完成了一次升华。
第四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impressions of after reading
A seeking inspiration author inadvertently learned that Pi’s story.Pi’s father opened a zoo.Because of the special living environment, the young Pi on religion and human nature has its own set of views.In 17 years old, his parents decided to move to Canada in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In the Canadian boat, they met a sadistic French chef.Later that night at sea, originally to send excited extremely stormy moment became engulfed ship disaster.Faction miraculously survived, Pi rided a boat drifting in the Pacific Ocean, but also a most exciting beat all companion---Richard Parker, a Bengal tiger.Great adventure so unexpected began.During the drifting, Pi and the tiger became good friends help each other mutually dependent, in remote and uninhabited sea experienced a lot of ordinary people cannot experience, eventually they returned to the mainland, But the tiger’s head also don't return to the jungle to rush--"life is constantly put down, but sadly, I haven't had time to say goodbye with you
Touched me the most is the Pi and the tiger unusual friendship The tiger is a fierce animal, it is difficult for humans to become friends with them.Under such conditions, Pi and tiger friendly so long is not easy,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admire Pi’s fantastic experience.
第五篇: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今天是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首映礼,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首映礼,并观看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看完影片后我深有感触,震撼许久,情动以书之。在这里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去现场感受一下这部电影。本片开场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动物,动物的背后是人工画的墙壁,配合着独具印度特色的歌曲,将故事带入一个印度动物园的背景环境当中,为主角的家庭出生以及后面对其姓名来历的介绍作以铺垫。当我听到清脆而欢快的竖琴声随着鹿群得跳跃而律动时,我便开始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之间的契合。在后面的剧情里,场景的变换和音乐的配合,不断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主角的内心世界中,感受着主人公pi的心态发展。
从第一个故事,能发现很多漏洞。船员不可能在船发生故障即将沉没的时候,离开救生艇,老虎和其他动物在笼子里关着不可能跑出来,救生艇的生存手册中不可能告诉幸存者如何驯服猛兽,香蕉不可能漂在水面上,老虎为何不在和豺狼同处棚下的时候就吃掉豺狼,人在船上不可能看到海洋深处大王乌贼吃鲸鱼,植物吸收了人类的尸体不会把牙齿留在果实里,还有那个食人岛存在与否等等。倒是第二个故事显得合情合理,船员没有跑出救生艇,动物也没有跑出笼子,他妈妈可能是看见孩子一个人出去不放心所以跟出去暂时幸免于难,后来拿着香蕉游泳上了救生艇。对于一个只吃肉食的厨师来说,压缩饼干根本不算是食物,所以他宁可吃老鼠,宁可吃人,直到他看到pi的母亲被鲨鱼分食才心有悔悟,所以任由pi杀了自己报仇。第一个故事似乎有意设置这些漏洞让观众们明白那个故事是假的,它虚拟却美丽,而第二个故事现实却残忍。而这两个故事都是pi的亲身经历,可见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pi的主观内心世界,而第二个故事却是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斑马是水手,猴子是他的母亲,豺狼是厨师,老虎是Pi,那“pi”又是谁呢?
所以,我不禁重新思索这整个故事的脉络。Pi小时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信奉神灵信奉爱来得到心安,后来他喂老虎的事情惊醒了他爸爸,让他爸爸感觉到应该早点让他孩子认清现实,不然说不定以后会遇到危险。所以从看到那只孟加拉虎捕食的时候开始,那只老
虎——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思想便深深植入了pi的脑袋里。所以从那时起他的精神世界便产生了分歧,两种思想在他脑袋里面斗争,所以他一直很迷茫,一直不快乐,所以他后来在救生艇上才会问猴子,你的孩子呢?是啊,老虎,“pi”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心爱的女孩,他从逻辑的角度去理解女孩的舞蹈,那女孩笑了。这一笑可能是笑pi跟踪她的理由居然是为了知道她舞蹈的含义,可能是被pi理性理解舞蹈的方式给气乐了,也可能是觉得pi善于思维与众不同挺有意思,也许每种都有吧。后来pi给女孩看老虎,女孩的一句话重新点燃了pi童年时的那份感性思维。也许那一刻pi觉得自己小时候也许是对的,但现实在这时候给了他重重一击,他不得不离开印度,离开女孩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他的感性思维也不得不接受理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