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5篇

时间:2019-05-14 23:1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

第一篇: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

·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

74岁高龄的贾志敏老师,站在讲台上神采奕奕,谈吐字正腔圆,对学生循循善诱,丝毫感觉不到岁月带给他的沧桑,反而给人一种深沉与厚重。他手握一支粉笔,站在三尺讲台前,穿梭于学生中,或弯腰或会心一笑,无声润物。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者,一位永远谦卑的前辈,一位深爱学生的老师。虽然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但是带给我们的却是最朴素、最精彩的语文课。

本节内容是五年级的《古文今译》,课文是一则小古文,短短38个字。贾老师用工整漂亮的字书写在黑板上(没有加标点):

一人家贫,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

“谁来给古文标上标点,能把标点标好的话,这个小朋友的语文能力相当不错。”贾老用鼓励的方式提出了要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对了,对了!好!不错!”贾老师不停地肯定,使枯燥的句读练习变得生动愉悦。

接着,贾老师带领学生读通全文。贾老师要求孩子们读得自然、连贯、通顺。他请学生示范朗读,有个学生刚起头就拖腔拿调,贾老师毫不犹豫地打断并示范。读完后,贾老师鼓励他:“有了标点读起来就顺口了,你还可以再提高。”学生高高兴兴地坐下了。

贾老师接着帮助学生读懂古文。先是理解关键词,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贾老师再来指导、点拨。学生们不再是似懂非懂的疑惑神情,兴高采烈地参与讨论,各抒己见。

贾老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进行古文扩写,进行“再创作”。先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古文分成3个层次。接着教学生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再至一段话,扩写由此展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想象,如:怎么敲门的?怎么问书童的?他们有哪些对话?……最后完成全文扩写。没有现代化的展示方式,没有花哨的表现手法。短短40分钟,贾老师仅凭语言和文字授课,不但引领学生读通了古文,读懂了意思,还扩写出了一篇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记叙文。参与展示课的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学生说:“贾老师讲课听起来特别亲切,像一个老爷爷,在他的课堂上我们都很自然。希望能经常听贾老师讲课。”

成都市同安小学的一位教师说:“贾老师的课让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们上课经常借助PPT、音乐、视频等等现代教学手段,但贾老师都没有使用,依然把课讲得精彩。语文课都应该这样简单、扎实和真实。”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校长张云鹰概括了贾老师的课程特点: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诙谐,简单质朴。她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曾走过误区,过多地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语文本身就是最为朴素却能打动人的东西。”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观摩之后深受感动,他当即发“微博”评论。随后,王旭明发表博文:“这是我听到的最真实的语文课。现在很多语文展示课大多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着边际。贾老师不会让孩子去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的情感,但这样的问题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很荒唐。”他建议语文课堂应少使用PPT。语文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课堂,过于

具象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原本完整的思维也被这些花哨的效果弄得支离破碎。学语文不需要依靠视力和听力,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详见本期三版《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

展示课后,贾老师和与会教师进行交流,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学生能在语文课堂里获得更多感悟。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教学生阅读和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

让我们记住贾志敏老师语文课的精义吧:自然、质朴、清新……

吴忠豪点评:贾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口,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朴实、扎实、真实,真令人感动、佩服、肃然起敬。当下的语文教坛太需要您这样对语文课有清醒认识,又能以自己教学行为守望语文本真的教师,可惜这样的教师太少了。贾老师74岁高龄仍坚持三尺耕耘不辍,着实令人感动。我会与贾老师站在同一阵地,为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呐喊,求索,竭尽全力!

贾老师保重!

第二篇:听贾志敏老师课有感

返璞归真语文课

——听贾志敏老师课有感

9月20日,我有幸观摩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爸爸的老师》。贾老师只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扎扎实实地展示了一节本色语文课。他以身示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实”、“朴实”、“扎实”的,他向我们诠释了语文课该怎么教,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语文。他的教学环节十分简约,但是简约的背后却是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语文课是什么?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语文课上需要做什么?叶圣陶早就说过,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做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语文课要上真实的课,上朴实的课,上扎实的课。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老师教风之所在,扎实是我们教学目标的落实。老师要简简单单、认认真真地教语文,学生才能喜欢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真语文系列活动总策划、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总结真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王旭明强调,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找回语文本真。

真语文,核心在一个“真”字,提倡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年逾古稀的贾志敏老师,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真”人。他对语文教育现状说真话,认为教师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却认认真真地在做,导致与语文的本真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语文教师应该扎扎实实练好教学基本功,上真实的公开课。

举几个教学片断,我们来看看贾老师如何教真语文。

《爸爸的老师》这节课第一个环节,贾老师问学生喜欢过节吗,学生当然喜欢,因为过节可以不上学,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喜欢过节聊知道哪些节日。先问哪一天是国庆节、六月一日是什么节,再问一个九月十日,引出教师节来。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从而引出“教师”。接着提问“老师”和“教师”的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是书面语言,“老师”是口头语言,就像“爸爸”和“父亲”一样。贾老师又让学生读爸、爸爸、爸爸的、爸爸的老师,并提示学生第二个“爸”读轻声。随后又在“爸爸的老师”几个字上加上书名号,导入新课。整个导入环节流畅、朴实、自然,且让学生了解了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区别。这样的导入贴近儿童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做“语文”的事。再比如词语教学时,“鞠躬”一词,贾老师带学生练读后,请一生上台演示鞠躬的动作,这名学生刚开始面向全班同学鞠躬,这时贾老师说:“哎,不好随便鞠躬,应该向尊敬的人,向老师、师长鞠躬,向谁鞠躬啊?”结果,那位学生马上像贾老师深情地鞠了一躬。随之,贾老师从“鞠躬”出发,向孩子解释了东方和西方在礼仪上的区别。贾老师教给孩子的是一个词,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更是做人之道。课中,一名学生得到贾老奖励的橘子,他不仅说了“谢谢”,还向贾老师鞠了一躬。都说现在的孩子太自我,可从贾老的语文课上,我悟道:问题不在孩子,在于当今的孩子缺失了教育。

有人说:“当贾老师的学生是一种福气,听贾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贾老师朴实无华的授课,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孩子们和现场观摩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设计的精妙、教学的智慧、人格的魅力。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平和无以执着地前行,贾老师把平凡的教学做得如此出色!课堂上贾老师的每一句话语,像清澈的溪水轻轻流入我们的心田,让人不禁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贾老说上公开课最重要的就是像平常的课一样,千万别做假。教师要记住八个字:目中有人,目中无人。“目中有人”指的是教师要关注听课的学生,“目中无人”就是说教师要忘记台下听课的老师,但也不能不重视。借班上公开课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呢?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猜猜我是谁:“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有一个小朋友知道,你怎么知道的?”“大屏幕上写的。”“真聪明,还会观察”……都是废话。跟语文无关的话就是非语文、泛语文,在语文课上一个多余的字都不要说。贾老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娓娓道来的是朴实的话语,然而朴素的语言是最美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

语文之道,在于返璞归真!简简单单上语文、扎扎实实搞学问!拨开云雾见青天,吹尽狂沙始到金!贾老的课是真语文课,贾老是真语文教师,贾老是真教语文,贾老是真爱语文!贾老师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他那科学、简洁、文明、高雅的语言风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而不是刻意营造的结果。

听完课,我一直在想:贾老的语文课留给我们最宝贵是什么呢?是语文课的本真——教什么?怎么教?不全是的,这不是贾老的初衷。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语文课堂痴心不改,执着追求的精神;是一种对母语的热爱,一种传承母语文化的责任意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修身做人,因为一切一切的所谓敬业、操守均与此有关,否则将“行而不远”!

第三篇:贾志敏作文指导课《一个橘子》

作文指导课“这个桔子真可爱”

一、谈话导入,训练思维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讲几小段话,看看老师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说的:

1、小明真是个粗心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酱油,他却买回了一瓶醋;老师叫他写作文,他却把“老大娘”写成了“老大狼”;连穿衣服,他也能扣错了扣子„„(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2、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有一次它在水里打了个哈欠,这时正巧有一条鱼跳进了它的嘴里,它就像吃韭菜叶一样地把这条鱼吃了下去„„(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

3、我是个集邮迷。在学校里,我经常向老师索要邮票,请同学帮忙找邮票;在家里,我发动全家人为我收集不同的邮票;我自己一旦有了零花钱,便到邮市上购买喜欢的邮票„„(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我是个集邮迷。”)师:作文就是这样的奇妙。短话长说叫“展开”;长话短说叫“概括”。(“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这种说法的确很新颖。老师接下来所讲的三个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把他们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了。)

二、朗读标题,培养语感 师:(拿出一个桔子)这是什么?生:一个桔子。师:(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得好。(反复指导学生读课题)生:这个桔子真可爱!(“这个”应该念成“这个”不能念成“这”“个”。)生:这个桔子真可爱!(总觉得欠了些什么,似乎该加上点什么才好。)生: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师:请同学们齐声读这一句话。生:(齐读)啊,这个桔子真可爱!(从“这个桔子真可爱!”到“这个桔子真可爱!”再到“啊,这个桔子真可爱!”这绝不仅仅只是朗读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学生们对桔子这个写作对象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从而为进一步观察这个桔子作了很好地铺垫。)

三、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一)初步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桔子呢?我们要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就是看。察,有思考的意思。——那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个桔子呢?

(教者带领学生初步观察这个桔子:颜色、形状、大小、重量、香味。)

(二)继续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呢?——还需要想象,需要合理的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教者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适时板书)颜色:黄中带绿——黄中透绿

形状:椭圆——圆溜溜的(光滑)——像个网球——像个南瓜„„

大小:差不多有掌心大——有拳头大(比一比)——有小孩拳头那么大„„ 重量:(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有一二两重„„ 香味:(香味不是味道,味道是尝出来的)清香——淡淡的清香

师:这个桔子还有它的个性,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家看看在什么地方? 生:还有一片叶子。

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生:是椭圆形的。生:像个汤勺。

师:你还能想出什么来?生: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生:一定很新鲜。生:吃起来一定很甜。

(三)亲身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吃这个桔子。

(教者剥开桔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1、剥开皮以后,桔瓤像什么样子?(像几个小娃娃坐在一起;像棉花一样好看;像个刺毛球„„)

2、数一数,有多少片?(12片)

3、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来吃一吃,吃过以后一定要把这个桔子的味道说出来。(很好吃;味道很甜;酸中带甜;甜中带酸)

(四)练笔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和品尝到的用笔写下来。要求:

1、齐读题目。

2、空两格写题目: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3、要写具体(10分钟)师:“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片断读一读,看看效果怎么样。(指名上讲台读,逐句指导学生修改。)例:

1、“你看你看,上面还有一片新鲜的叶子呢!”这句非常好!“你看你看”含有惊喜的意思。

2、(引导学生采用“一定„„一定„„”的句式写想象中桔子的口味)

3、“放在鼻子跟前闻一闻。啊,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这里的“啊”写得太好了!

4、“放在嘴里”应该改成“放进嘴里”。

5、“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啊,真甜!还有点酸味!”这里把“吃”换成了16个字,这就叫写具体。

(怎样观察桔子?贾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叶片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继而让学生亲自品尝桔子。这样一来,“桔子”这个观察对象就显得具体而生动了。贾老师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到了观察的方法,懂得了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妙处,而且在其整个指导的过程中始终透着一种智慧与乐趣。)

四、加入情节,扩充成文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天已经很晚了,可是爸爸妈妈他们一个也没有回来,“我”的肚子已经饿了。这时爷爷回来了,他给我带回了一个桔子。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我”边吃着桔子边想:“平时爷爷总是把好吃的让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吃一回好东西吧。”„„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老师都没有说,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学生练习口头编故事)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和我一起表演这个故事,老师就是那个爷爷,你就是那个小孙孙。(师生同台表演)

生:哟,都七点了,爷爷怎么还不回来,我的肚了都饿了„„爷爷,您怎么才回来呀?我都饿坏了!„„啊,这个桔子真可爱!„„平时,爷爷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也来尝尝这好吃的桔子吧。„„爷爷真坏!爷爷真坏!„„ 这个桔子太酸了,不好吃!„„呀,爷爷上当啦!„„

师:这位同学演得真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口述作文的内容,老师把作文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边引导学生编作文,边在黑板上配合板书。)——(教者指名朗读黑板上的作文梗概)

师:好!如何才能成为“很好”?——加入情节

师:哪一部分我们已经写过了?哪一部分我们还没有展开来?(教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天晚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爷爷是怎么拿出这个桔子的?

3、“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桔子给爷爷吃?

4、“我”是用什么办法让爷爷吃桔子的?

(以上各项内容由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扩写任务)——指导学生上讲台读自己写的片断,在读中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作文

师:让我们给作文取一个题目吧。生:我骗爷爷吃桔子。生:爷爷上当啦!师:(板书:“记

的事”)

1、如果我们按地点定题目,该怎么说?(记家中的一件事)

2、如果我们根据时间定题目,该怎么说?(记晚上发生的一件事)

3、如果我们根据事情的大小定题目,该怎么说?(记一件小事)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由一句话可以扩展成许多句话;倒过来,很长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文章的题目。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由观察到想象,由想象到片断描写,由片断描写再进一步加入情节,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把片断扩充成文。从而使本次习作从写桔子本身融入了伦理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体现出了一种开放的作文教学思维。这对于充实作文教学的内容,活跃作文教学的气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思考。)

总评:用贾老师的话来说,学生的作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习作文;一类是生活作文。贾老师的这堂课属于练习作文。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作文一直都有是以形机械、内容干瘪者居多。而贾老师的这堂作文指导课却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且充满着趣味与智慧。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 的确,贾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就像是他手中的“拉面”,可以与广阔的生活时空相联系,从而不断地扩充内容,丰富情感;也可以抓住要领,不断简化,直至浓缩为题目。这种教学思路与教学风格应该能使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

第四篇:贾志敏作文指导课《一个橘子》

作文指导课“这个桔子真可爱”

一、谈话导入,训练思维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讲几小段话,看看老师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说的:

1、小明真是个粗心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酱油,他却买回了一瓶醋;老师叫他写作文,他却把“老大娘”写成了“老大狼”;连穿衣服,他也能扣错了扣子„„(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2、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有一次它在水里打了个哈欠,这时正巧有一条鱼跳进了它的嘴里,它就像吃韭菜叶一样地把这条鱼吃了下去„„(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

3、我是个集邮迷。在学校里,我经常向老师索要邮票,请同学帮忙找邮票;在家里,我发动全家人为我收集不同的邮票;我自己一旦有了零花钱,便到邮市上购买喜欢的邮票„„(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我是个集邮迷。”)师:作文就是这样的奇妙。短话长说叫“展开”;长话短说叫“概括”。

二、朗读标题,培养语感 师:(拿出一个桔子)这是什么?预设:一个桔子。师:(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得好。(反复指导学生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声读这一句话。生:(齐读)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三、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一)初步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桔子呢?我们要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就是看。察,有思考的意思。——那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个桔子呢?

(教者带领学生初步观察这个桔子:颜色、形状、大小、重量、香味。)

(二)继续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呢?——还需要想象,需要合理的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教者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适时板书)颜色:黄中带绿——黄中透绿

形状:椭圆——圆溜溜的(光滑)——像个网球——像个南瓜„„

大小:差不多有掌心大——有拳头大(比一比)——有小孩拳头那么大„„ 重量:(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有一二两重„„ 香味:(香味不是味道,味道是尝出来的)清香——淡淡的清香

师:这个桔子还有它的个性,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家看看在什么地方? 预设:还有一片叶子。

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预设:是椭圆形的;像个汤勺。

师:你还能想出什么来?预设: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很新鲜;吃起来一定很甜。

(三)亲身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吃这个桔子。

(教者剥开桔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1、剥开皮以后,桔瓤像什么样子?(像几个小娃娃坐在一起;像棉花一样好看;像个刺毛球„„)

2、数一数,有多少片?

3、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来吃一吃,吃过以后一定要把这个桔子的味道说出来。(很好吃;味道很甜;酸中带甜;甜中带酸)

(四)练笔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和品尝到的用笔写下来。要求:

1、齐读题目。

2、空两格写题目: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3、要写具体(10分钟)师:“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片断读一读,看看效果怎么样。(指名上讲台读,逐句指导学生修改。)

四、加入情节,扩充成文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天已经很晚了,可是爸爸妈妈他们一个也没有回来,“我”的肚子已经饿了。这时爷爷回来了,他给我带回了一个桔子。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我”边吃着桔子边想:“平时爷爷总是把好吃的让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吃一回好东西吧。”„„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老师都没有说,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学生练习口头编故事)

情节提示:哟,都七点了,爷爷怎么还不回来,我的肚了都饿了„„爷爷,您怎么才回来呀?我都饿坏了!„„啊,这个桔子真可爱!„„平时,爷爷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也来尝尝这好吃的桔子吧。„„爷爷真坏!爷爷真坏!„„这个桔子太酸了,不好吃!„„呀,爷爷上当啦!„„ 学生写作文――交流 修改提示:

1、天晚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爷爷是怎么拿出这个桔子的?

3、“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桔子给爷爷吃?

4、“我”是用什么办法让爷爷吃桔子的?(学生思考)——改作文

师:让我们给作文取一个题目吧。(板书:“记

的事”)

1、如果我们按地点定题目,该怎么说?(记家中的一件事)

2、如果我们根据时间定题目,该怎么说?(记晚上发生的一件事)

3、如果我们根据事情的大小定题目,该怎么说?(记一件小事)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由一句话可以扩展成许多句话;倒过来,很长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文章的题目。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第五篇:贾志敏:《记一件_____事》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

贾志敏:《记一件_____事》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

第 一 课 时

一、听话,找中心句

师: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老师念第一段话)

生: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

师:(翘起大拇指)你讲得真好!

(老师念第二段话)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师:(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

(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二、指导仔细观察

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板书: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一生读)

师: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你读。(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板书:啊!)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学生读得不错)师:啊,这个橘子真可爱!怎么个“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怎样写具体?要——(板书: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观察要——(板书:仔细)。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

(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作了一个“掂”的动作。)

生:(脱口而出)重量。

师:(板书:重量)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动作。)

生:(抢答)味道。

师:(反问)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

生:(恍然大悟)香味。

师:(板书: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

生: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特征)。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

师: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写得具体)。

三、指导写具体

师:光写具体还不够,文章还要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像(板书:想像),想像要合理(板书:合理)。把你想像到的写

进去,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

(老师手拿橘子,引导学生边看边展开想像。)

师:颜色——

生:黄中带绿。

生:黄中透绿。师:“透”用得好,这说明绿色是慢慢显现的,很淡。形状——

生:圆溜溜的。

生:像一个小南瓜。

师:大小呢?

生;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师:请你掂一掂,它大约有多重?

生:(用手掂了掂 大约有二三两。)

师:(把橘子送到一个学生鼻子前)你闻闻。

生:清香。(师又送到另一个学生面前)

生: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对,不是刺鼻的香,再看特征,橘子上有叶子,像什么?

生: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师:再想开去,它一定是——

生:它一定是刚摘下来,一定很新鲜,一定很好吃。

师(剥开橘皮,请了一名学生)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橘瓤?(学生数了,共有12瓤。)

师:它看着像什么呢?

生: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让两位学生摘下两瓤)你们尝一尝,什么味道?

生1:甜滋滋的。

生2:甜中带点酸。

四、学生写段,教师评价 师:我们以“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啊。”开头写一段话。(具体讲了写的格式要求。学生练笔。)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师:你读出了感受,我听了,也觉得这个橘子真可爱。

生:它黄中透绿,扁扁的,像个小南瓜。

师:写得形象。这么一想像,文章就生动了。

生:又像节日里挂着的灯笼。你看!你看!

师:好!这儿为什么要两次用“你看”呢?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惊喜的感觉,小孩子就喜欢这样说话。

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生:(一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仿佛为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

生: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

师:“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

生: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师:是感觉?

生: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

师:这位小朋友写“吃”用了1

2个字,三个动作:“摘下一瓤,放进嘴里,咬上一口。”写得细腻,文句通顺,好!

(第二个学生交流,老师评讲,再下课。)

第 二 课 时

一、师生表演师: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橘子,大家边看边想,通力合作,最后,把这个橘子写得形象、生动了。这一节课,你们先观看一个小品,也请大家边看边想,最后,把这个小品叙述清楚。谁愿意当小演员?(学生纷纷举手,一名男生上台。)

师:(亲切对男生)我们合作,一起演爷孙俩,高兴吗?(学生高兴地表示同意)

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小品的故事梗概。

一天晚上,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里做作业,到7点了,爸爸妈妈还没有来,小明饿坏了。这时,爷爷来了,还捎来了一个大橘子。这个橘子又大又新鲜。小明好不开心,他剥开皮刚想吃,突然想起平时爷爷那么关心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现在,他也要尽一份孝心,把这个橘子留给爷爷。但是,他又怕爷爷不肯吃。怎么办呢?于是,他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爷爷听说这个橘子是酸的,便抢过橘子不让小明吃。爷爷吃了橘子以后,发现橘子并不酸,还很甜,心里很纳闷。这时,小明见爷爷真的吃了橘子,便高兴地叫道:“爷爷上当了!”

(师生共演小品,表演很成功,台上台下一片笑声。)

二、概括要点,进行练笔

师:你们看了老师和这位同学演的小品,能不能用几句话概括说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以下板书:

①晚上,爷爷回来了,还捎回一个大橘子。

②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吃起来一定很甜。

③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橘子是酸的。

④爷爷抢过橘子吃了,发现橘子很甜。

⑤我高兴地说:“爷爷上当了!”

师:(请学生读好这几句话后)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如果一位小朋友真的是这么写的,并把它当作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你们说,老师会满意吗?

生:不满意,因为他写的内容不够清楚、具体。

师:对,这篇作文缺少具体的内容。作文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要表达清楚,不说空话,不说套话。比如说,“晚上,爷爷捎回一个大橘子”,写“晚上”,不能出现“晚上”这个词,可以从天色、时间等多个角度去写。“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桔子是酸的。”想,是心理活动,为什么要把橘子给爷爷吃,怎么估计到爷爷不会吃的?等等。小明的这些心理活动都要写出来。“故意说橘子是酸的”,怎么做动作,怎么装出“故意”的样子?如何把这几个“怎么样”“为什么”写清楚,写明白,这篇作文就具体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句话进

行扩写,每个人选择一句展开内容。)

三、当堂评点

(学生写完后,请了5位学生上台交流。)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意思是朗读很重要,文章写得一般,如果读得好,还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生1:屋外一片漆黑。

师:“屋外”改成“窗外”更好。

生1:窗外一片漆黑。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唉!都快7点了。

师:没有用“晚上”二字,而写的全是晚上。

生1:家人怎么还没有回来呢?

师:把“家人”换成“爸爸、妈妈”。

生1:爸爸、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我的肚子都快饿瘪了。还好,不一会儿,爷爷回来了,他惦记着我这个小馋猫,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大橘子。

师:表达清楚,语句流畅。好!

生2: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圆溜溜地,像个小南瓜。

师:你展开了想像,比喻十分恰当。

生2:它金灿灿、黄澄澄的。我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重。你瞧,你瞧„„

师:“你瞧,你瞧”表示惊讶,能引起读者注意。生2:橘子上面还顶着一片绿叶呢?多像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帽子。我想,它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师:推断严密,合乎情理,一连用了三个“一定”,构成排比句式,读起来顺口。

生3:我突然想到,爷爷平时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给我,凡是不好吃的,他都抢着吃。这么一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

师:“一”可以去掉,更简练。

生3:这么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可爷爷一定不会吃的。

师:爷爷怎么“不会吃”呢,换成“不肯吃”就准确了。

生3:可爷爷一定不肯吃的。这可怎么办呢?

师:好一个设问!

生3:我踱着步子,左思右想„„

师:我这么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思考问题才“踱着步子”呢,你这么个孩子怎么会像个老人了?改一改。(教师作出歪脖子思考的样子)

生3:我歪着脖子,左思右想。突然,一拍脑门,有了!

师:语句轻快,写得好啊!

生3:我摘下一片放进嘴里,左手捂着脸,歪着脖子,叫起来:“爷爷坏,坏爷爷,这橘子真酸,不好吃!”

师:这儿写“我”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烘托了“我”尊老、爱老的主题。

生4:正做饭的爷爷连忙跑过来,抢过我手中的橘子„„

师:“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文明的行为,然而这里用上“抢”字却再恰当不过了,写出了爷爷对“我”的疼爱。

生4:取下一瓤就往嘴里塞,咬了几下,奇怪地问我:“孩子,这橘子不是很甜吗?”

生5:我见爷爷上当了,就捂着嘴巴笑了,爷爷正疑惑不解时,我一蹦三尺高,边鼓掌边大声叫:“爷爷上当了!爷爷上当了!”

师:“爷爷上当了”为什么要说两遍呢?小孩子高兴起来就是这样,写得活灵活现。

生:爷爷这才恍然大悟,搂着我,捏着我的小鼻子,说:“真是我的乖孙子!”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都很清楚,很具体,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四、起题目

师:这篇作文很生动,咱们一起来给它起个题目吧!可以从文章中摘录一个词语或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爷爷上当了。

师:好!如果用“我”作题目呢?

生:我骗爷爷吃橘子。

师:“骗”要加引号。

生:我哄爷爷吃橘子。

生:我笑了。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

生:我让爷爷上当了。

师:都不错。语文老师平时出的多是这样的题目。(板书:记一件------事)你们再起题目。(学生说了很多,如:难忘的、高兴的、快乐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忆的等。)

师:如果按地点来起题目呢?

生: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师:按时间呢?

生:发生在晚上的一件事。

师:按事情的大小呢?

生:记一件小事。

师:同学们,这些都能作为这篇作文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作文有点像兰州拉面,一个面团,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写作文也是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

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改作文,几遍才算好呢?我的体会是,一百遍不多。谁改得多,谁的进步就快。希望同学们多读多改,把文章写得更好。

下载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质朴、清新 ——贾志敏《古文今译》展示课侧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