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跪着背书站着挨踢

时间:2019-05-14 23: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跪着背书站着挨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跪着背书站着挨踢》。

第一篇:中学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跪着背书站着挨踢

小时候上学时,母亲经常说:“你们这些人,赶上了好时代,在学校不用跪着背书,也不需挨老师的打了。”母亲说,解放前,我们这个地方还非常落后,还没有政府办的公立学校,1958年,我们乡才有了第一所小学。那时候,全乡就只有几家私塾学堂。几户人家,合伙请一个先生,自己解决场所,桌凳以及老师的工资等。说是工资,也只不过“月米”、“月钱”而已。

就是几户人家合起来给老师发工资与口粮。老师(那时称“先生”)呢,就是本地的几个读了一些古书的老人。母亲说,那时的老师十分的严厉,动辄骂人、打人,特别喜欢打人。那时,流传着“不打不成器”的说法,仿佛只有“打”才能让孩子成材。那时候的老师,虽然贫穷,但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人们对老师都十分地尊重。在老师面前,学生只有必恭必敬,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力。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绝对的命令,也绝对的正确。母亲还告诉我,那个时候,跪在老师面前背诵当天所学内容,是每一天雷打不动的规矩。一旦背诵错误或者老师不满意,就得打屁股或者打手板。教鞭是用竹子或其它材料做的,打起来还真有那么疼。

还有听来更加可怕的体罚方式——拧眼皮。据说,在老师面前书背不了,或者背诵出错,老师就会使劲拧眼皮,直到你背诵流利,或者回答老师的问题都正确。

其实,学生即便是准备得再充分,背诵得再流利,一到了那么威严的老师面前,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挨打、挨骂就是必然的。

学生所背诵的,不仅仅是书本,还有老师的讲解。好在那个时候的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并不多,如果像今天这样,那还了得。再加上科目也少,相对而言,学生所受的惩罚就稍微轻一些。

父母亲都是文盲,从来也没有上过学。那一些,都是从村子里那些上过学的同辈人那里听到的。听了母亲给我讲述的那些事情,我当时真有一种幸运感,总是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到了我上学的年代,教育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1971年春季入学,进入了本村小学念书。那个时候,教我们的老师都比较和蔼,很少生气,也很少发火。体罚学生的,我还没有见过。只是记得在一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班上的一位男生,惹得老师生了气,也发了火。但老师也没有体罚他。只是骂了他几句,并将他的书包丢到了教师外面而已。

初中阶段,是在本地的学校上学的,学制两年,1976年进来,两年后毕业。初中两年,老师也比较和蔼,也很少看到有教师责骂和体罚学生。尽管那个时候,有的同学也比较顽皮,特别喜欢欺负比自己低一年级的同学。老师也仅仅是批评几句而已,但体育课除外。因为那时,学校有一位在我们看来,是最为严厉和负责任老师。在我10年的中小学求学历程中,我一直以为,那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也是最为负责的体育教师。

那位老师,在那个时代,在我们这样的乡村中学,居然那么认真,那么负责地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也真是难能可贵。

学校缺乏体育器材,那位老师就自己动手制作。上课时,也十分严格。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的上课程序进行操作。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完全按照部队里操练的那一套规程上课。他非常严肃,也非常容易生气发火。一生气,一发火,有时就“骂”字当头,而且一骂就是“死鱼脑”三个字。有时,还动不动就踢上一脚。我就挨过一次他的踢。

那是一次翻单杠练习,练了几次,我还没进入角色。老师便走过来,“死鱼脑”三个字刚出口,一脚就踢过来了。这事,我现在还记得。

当然,挨他的骂,被他踢的,还不止我一个,但也不是很多。有一位比我高一级的男同学,由于在正步走的时候,手的摆动与脚的迈出同时进行。老师把他狠狠骂了一顿,被踢了好几脚。还被单独“请”出队列,当作全班同学的面进行练习。恰好,又正是下课的时候,便让全校师生集体观摩,甚是狼狈。用一句当时流行的话语形容,就叫做“军阀作风”。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一到上体育课时,其实都有点胆战心惊,非常害怕。好在,这样的老师特别少,我仅遇到那么一位。

这是我在中小学阶段遇到了唯一的一位以严厉著称的老师。

今天呢,我自己也已经早就身为人师了。在我们这里,今天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比过去紧张得多,但其地位也高得多。在我们这些老师面前,学生再也不必像解放前那样,没有任何尊严可言;也不必像我们那个时代,偶尔也得挨踢。(虽然我们也偶尔可以从报纸上看到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但那毕竟只是个例),缺乏普遍性。

今天的学生,他们中尽管也存在着很多顽皮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过去的学生顽皮得多。但他们不但不用担心受体罚,而且,还不用担心会被开除,除非他们犯了法。

因此,即便是在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现在,学生见了老师,也远远地就在与老师打招呼。那招呼虽然不像城里人那么文明,但一句“老师”,就足以让人感到温暖了。

抬头挺胸,平等做人,已然成为当今学生的生存状态。

第二篇:中学教师建国60周年征文:山间小调

我发黄的记忆里永远珍藏着一朵小花儿,那是距今并不遥远的山间小调。

那是曾经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孕育出的人生基调。人们通过它传达感情,表达思想,展示个性,歌唱生活,喜庆丰收,寄托美好的人生向往。太阳升起来,歌声就飘起来。无论日子多苦也能唱出婉转的心声,悠扬的生活。唱甜了爱情,爱与山泉一起流淌;唱熟了五谷,五谷与向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往一起丰登。云在树上,树在山上,山在歌上。

“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一树好樱桃,樱桃好吃树难栽,小调好唱口难开,表妹儿嫁不来”。樱桃树并不难栽,小时候我非常不理解,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难栽的是山上那一树的爱情。这山的歌很轻易地飘过那山,那山的妹子要嫁过来是那么的艰难,山路十八弯则是不足以描述两山之间苦苦守望的爱的。眼望的那一树好樱桃最后能吃上,那你这个小伙儿是最幸福的。你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青年,你的婚姻会得到人们共同的祝福。长长的迎亲队伍一路敲打一路歌,荤的素的,男的女的,你几句他几句,对唱中抒发着自己的苦乐,描绘着生活的蓝图。孩子们跟随着跑,赚一天的快乐,也能混个好吃喝。我曾经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那时偶尔有大人笑着对我说,等你将来长大如何如何,我似懂非懂地笑。山间小调给了我一个朦胧的将来,我也曾在生活的跋涉中一次次描绘过它,我童年的甜蜜在期待里并没有长成“一树好缨桃”。当我远离秦巴山地的时候,我的心一直没有远离童年生活过的那种韵律。那是一种淡雅恬静的日子,质朴中透出彬彬之气,那可是梦一般的日子。可惜我不慎将它遗落在秦巴山地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常常只能在茶余饭后从记忆的世界里寻觅那曾为之感动的韵律。

小调兴盛的时期是在一九五八年前后,我是听大哥说的。说它艺术了秦巴山地的生活,艺术了一个大山的时代,纯净了精神,激扬了热情。秦巴山地的人民在自己的生命韵律里向险恶的自然宣战。尽管日子苦,但小调的韵律在人们的心里盘旋,人们的生活里总荡漾着希望。“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声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诗的标题就叫《我来了》。它展现了当时山地人民的精神风貌。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下它,至今还很喜爱。我生命里的豪情,不屈,坚韧与顽强也就深深地扎根在这首诗里。

山地的六月金银花开得最旺,山里的女孩子天天在山间采花。于是六月的山间小调就孕育出了爱情。那年夏天,我为了跟满堂学吹唢呐,爬上一山丘。山下就有一个女孩边唱小调边采花,那满堂就卯足了劲吹。满堂与凤子的婚姻虽说是四婶儿保的媒,可我听很多人说满堂是靠小喇叭把媳妇吹进门的,这点我非常相信。因为我经常看到满堂吹小喇叭儿的时侯凤子听得很入迷。满堂结婚那天下大雪。我喊叫着问,“满哥,听说小时候骑羊,长大娶媳妇儿才下雪,你骑了没有?”,轿上的凤子姐听我喊叫就笑出声来。

后来电影的流行给山里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变,喜庆丰收等一系列喜庆活动都用一场电影代替。年轻人听说什么地方放电影更是不惜跑几十里山路。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那一年革命委员会组织群众看《红灯记》,满堂送凤子到场后暗自回家。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个错误,偏偏他在回家的路上忘情地唱起了小调。“高山推车来得猛,城墙不怕母猪攻,秋后的茄子做不了种”。歌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天不亮满堂就被抓,他成了反革命的典型。凤子由于不愿与自己的男人划清界线也被揪去陪斗。每次批斗会上我从她的眼睛里读出了一分坚贞,读出了一分生命的亮色,她凄美的神采常常使会场变得有点灰谐。

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日子人们各忙各的土地。满堂和凤子干脆开了个小吃店。土地也转包给了别人。他们本是个生意人家,生意使满堂染上了爱唱的习惯,也因为他爱热闹才娶到如花似玉的妻子。小店开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集贸市场旁。满堂整天歌不离口,无论是干着活还是闲着。他们的生意竟也因小调渐渐红火起来。我听他唱的最多的小调是《卖饺子》。那个周末的一天傍晚,生意打烊了,他坐在店门口扯起嗓子高唱:“姐儿今年一十七,挑起担子上街去,做起饺生意,哎吆做起了饺生意。昨日卖的是三百钱,今天卖的是三百三,还是老价钱。”很快围拢了一圈人,人们开心地笑着。我也曾试着唱这首小调,可怎么唱就是唱不出那种生活的韵味。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再次回到秦巴山地的时候正是个春节。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也都回到家乡,秦巴山地的大门已彻底打开。正月的天永远是美好的,为了寻梦,我爬上一座荒弃的山寨,望着白云依旧缭绕的群山。我叫几个跟随的青年吼几句小调,他们笑着说不会。我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两个字:“老土”。他们带着“随身听”,正听着他们以为最时尚的歌曲。我又想起了那古老而熟悉的小调《卖饺子》,就放声唱起来:“姐儿今年一十七。。。。”,我还没唱几句身后的年轻人就笑出声来.众神空间 单兵作战 品花时录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政协委员中学教师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动人的篇章--近日,在参加教师交流培训时,柏城镇的同行告诉我:“东部农村饮用安全水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不久之后,我们也能吃上城里人的自来水了,这还得感谢你的提案开了个好头!”

我的家乡大牟家镇及周围乡镇的老百姓有史以来一直饮用高氟水,人人有一口难看的大黄牙(氟斑牙),人前人后不敢张嘴说话,都抬不起头来。其

实,氟斑牙还是小事,很多人患了高氟病,留下了终生的痛苦。针对这一现状,乘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在2006年3月召开的高密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我和本镇的3名政协委员一起提交了《关于尽快解决北部乡镇群众饮用安全水问题的建议》。

4月份,我们镇的政协联络组长从高密市政协开会回来,对我说,你们的提案被市政协确定为重点提案,市委书记吴建民就解决群众饮用安全水问题专门做了指示,市委、市政府把除氟改水列为新农村建设近年内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确定先投资4500万元建设北部6镇298个村20.2万人饮用安全水工程。我听了后,感觉是又惊又喜。

5月份,工程正式开工。随后,我不断从电视上看到,市委书记吴建民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进行调度。6月份,建设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程驱车40多公里,上门征求我对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我恨不得在整张纸上都写满“满意”。7月份,为强化提案督办工作,市政协主席齐世增亲自带队,组织我们这些提案人对北部6镇饮用安全水工程进行了专题视察。看到自己的提案办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身为政协委员的我,油然而生出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自豪之感。

我永远都忘不了,2006年11月20日,市委书记吴建民代表市委、市政府亲手启动了供水按钮,北部6镇饮用安全水工程竣工通水。从此,20.2万农民彻底告别了世世代代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并成为了“2006和谐高密十个亮点”之一。

委员中的教师同行栾勇等3人见这个提案落实得这么好,在向我“取经”之后,于2007年提交了《关于解决西部南部8镇群众饮水难问题的建议》,又被列为了重点提案。市里投资1.1亿元,大力建设这项“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于2008年1月让西部8个乡镇431个村庄、34万人饮上了安全水。该提案的落实,成为“2007高密十大新闻”。

2009年,施宗光委员又从中接过接力棒,提出了《关于建设东部南部农村饮用安全水工程的建议》。当年,市里就决定投资4000万元,解决107个村8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于3月份正式启动。竣工后,高密市将全面实现安全饮用水“村村通”。完善西部、北部供水管网,新建东部、南部供水工程,使安全饮用水通村率达到100%,是高密市2009年确定的要为群众做好的十件实事之一。

从2006年我的那个提案开始,委员们再接再厉,用3个提案推动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总投资近2亿元的全市“村村通”安全饮用水工程,从而写下了动人的篇章,这在高密的老百姓饮用水历史上的确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

第四篇:中学教师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淌过我青春记忆的六十载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落败

——席慕容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我的青春的岁月,深深的车辙印迹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动。如今的我早已是淡出了飞速节奏社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农,我时常会去那青油油的田垄里种些菜,亦或在家的小院里养些花花草草,陪伴我的也只有那些曾经在一起当知青的老友。现在很

难再和自己的晚辈们高谈阔论以前的凌云壮志,可能更多的是回忆一些难以忘却的我的成长往事。也许很久没有吹到新鲜的风了,所以很想让这股记忆的泉流来充盈我干瘪的思绪·······

岁月嬗变,多少历史的声音充斥在我的耳边,多少历史的影像呈现在的眼前,推开这记忆的大门,我看见了六十年前的我和这紧密相连的祖国的一切。感谢出生在美丽的江南,婉约柔美的水乡从小带给我细腻的心思,在孩提时就常常跟随在父母后面下地干农活。记得那是五岁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一家人都是巴望着能早一点脱离艰难的困境。在没有米下锅的日子里,爸妈只能去刨草根,勉强撑持,生活在饿殍遍野的方寸之地,尚小的我还不是很懂人情世故,妈妈每天都在祈求上苍能发发慈悲救救这贫瘠的大地。那时我似乎明白了有太多的东西是事与愿违的,刚刚成长起来的祖国被全中国的四万万人民寄予很大的希望,一阵强风把他吹的遍体鳞伤,在所有人的眼里,我想年轻的祖国也必须重新振作起来,来迎接接踵而来的挑战。

菁菁韶光,蛻去了稚嫩的外衣,我们的祖国在不断的成长,新的希望在你我的心中酝酿,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了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邓小平同志在那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那时我的外公就受到了批斗,我和爸爸妈妈也被别人指指点点,我们的生活又陷入窘境,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至今我对那时人们疯狂的行径还记忆犹新。多少知识分子被迫下乡,我也自然失学了,红卫兵四处流窜,全国上下一片慌乱,政治,文化,经济都几近崩溃,老百姓深受其害。或许我不应该去责备领导者的失误,这只是一道坎,只是一个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教训。当谈及这些少年中国的一些不成熟,我也只能一笑置之······

当中国吹响外交的集结号,我们的祖国迎来了一个春天。敞开心扉去接纳外国伸出的橄榄枝,也正是这样,我们的中国逐步地走向国际。1977年,对于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年我参加了高考,我在当时已经算是大龄考生了,生活的磨砺让我的脸上多了额外的沧桑。最终我考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当我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步,我知道中国正在不断的跨过一条条历史性的鸿沟。

历经几度洗礼,坚强的中国终于盼到了历史性的转折—改革开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百废俱兴,一个个振兴中华的龙头在崛起,生活和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想纯粹的文字已经不能够描述了,就算借助影像也难以展现。改革开放风雨三十载,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谁,我想那就是全中国人民的团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给予祖国的只有最真挚的喝彩,掌声还有祝福。一路走来,从青涩的少年到日渐成熟的壮年,风雨兼程地长途跋涉完成了完美地蜕变。

当我还在用文字来诠释这段青史的时候,可能在明天的哪个时候,就落后了几个接拍。记忆难以用时间来冲淡,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这些不灭的记忆只会越来越清晰。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局,就像每一场雨都会落尽。关于这段记忆,你我都应该好好珍惜。希望东方这头雄狮能够彰显中国的本色,亘古不变地来诠释祖国成长的真谛.

第五篇:中学教师建国60周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