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典型案例分析1(模版)
2009-2010小学英语典型案例分析
在今年小学英语课例大教研讨会上,听了曲艳云老师执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三年级上册Unit 1I’m Ms Smart的新授课,教学内容是学习How are you? I’m fine.的句型以及单词boy girl boys girls。
授课老师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教学活动:
1、利用近期比较流行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设计一个情境,进入羊村。然后,授课教师出示羊村里的小动物如喜羊羊、暖羊羊、懒羊羊等,进行句型复习:Hello,I’m Xiyangyang.Hello,Xiyangyang.;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这里老师注意了学生的参与范围
2、看屏幕,听录音,出现boy,在这里,老师重点提示学生单词的读法以及写法,接下来重点放在了boy复数的强调上,随后出现了girl.然后进行girl的复数练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老师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比赛,say and do。
3、呈现句型 How are you? I’m fine.在这里,不但在多媒体上呈现了这个句型,而且老师还将些句型抄写在四线格上。强调了句意的解释。接着进行了句型的多样化练习。同时,进行了句型的拓展训练。
4、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的读音,然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课文句型的练习。
[分 析]
本节课的整个设计应该是丝丝入扣的,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错的。在这里,主要对老师的几个设计印象比较深刻,也觉得自己受益匪浅。比如:设计的情境,设计情境老师抓住了一个学生的共鸣点,那就是这个动画是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动画片现在是最流行的,场景一出现学生的兴奋点就出现了。注意了抄写的演示,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这种方式,因为自己一直认为现阶段用不着这样,这个要等到三年级下学期才做为重点的,而曲老师没有受到这个的束缚,提前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为将来学习书写英语打下了一个基础。老师的体态语到位,在整个节上,老师很注意利用自己的体态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老师的过多说话,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也使整节课更能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老师本节课设计的比赛没有收到较好效果。在这节课上,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设计了评比台,分男女两组,表现好的奖励图标,在整节课上,能够感觉到老师的激励效果并不是太好,主要是老师的评比缺乏说服力,比如有的回答男妇表现都比较好的时候,应该男女都加图标,可是老师只给了其中一组,这样就显得评比的激励作用体现不出来。
[对 策]
评比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因为一个评比没有处理好,而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评比一定要注意分寸,不必太过于死板。
第二篇: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南阳市三十三小 陈朋
学困生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形成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障碍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逃避数学学习。到底学习障碍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因素。为此,特选择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智力一般、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的学习片段作个案研究。
一、研究、分析对象
王某,男,九年制义务教育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家庭环境良好、智力一般、作业速度慢,数学成绩不佳。
二、了解掌握知识背景
出示题目:10个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
师:请解出这题。(周某看了好一会)
周:列式:10+36=46(千克)46--12=34(千克)师:为什么这样做,说说理由行吗?
周:(又看了一会)换了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14(千克)师:别怕,想清楚再做。
周:换一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38(千克)
再出示题目: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 师:会做吗?
周:会,加起来 36+12=48(千克)学情分析:
从王某的解题来看,他对自己是否能正确解答毫无把握,本次学例反映了这种学习特征,他是否做对靠碰气,由此可推断周某学习障碍的基本成因在于“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三、实施过程
集体授课形式为主,把计划事先告诉全体学生,要求同学们尽量配合,直到没一个同学均能熟练地掌握,发现他的智力能够完成一般学生完成的学业要求。
四、实践反馈
典型学例
小红和她的5个同学各有7朵小花,她们一共有多少朵小花? 王某:5×7
师:为什么这样做? 王某:6×7 学例讨论
师:你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思考这些题? 王:没有。
师:你已经掌握正确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 王:我想这可能是对的。师:你怎样知道的? 王:因为前面是这样的。对话分析
从王某同学的表述中可以判定他的学习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应该是:他不用“思考”在学习,而是用“经验”在学习。个案的反思
王某同学代表了这样一类具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无形不高,智力一般,存在很强的惰性。从教学中来看,一个班中学习中偏下的学生普遍带有这类特征。因此,分析研究周某的学习障碍有及其现实的意义。
教师教学处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对数学语言讲解的轻视,是助长学生数学学习简单化的主要原因,最终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学对策最佳之策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的重心向学生数学语言理解的转移,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过程作为目标加以指导,最终形成能力,把数学学活。
这个案例的分析研究,教师不能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忽视教师自身素质,也需考虑教师本身能否成为学生学习障碍成因的可能性。
第三篇:小学素质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素质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它表明了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体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莫某某是一位我们班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首先是个人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是家庭原因,莫某某的父母在她小的时候已经离异,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很少回家,长期与奶奶两人相依为命。在学习上不能对其进行指导,在生活上没人关心,便使她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再次是教师原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内向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去除莫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莫琳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莫琳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莫琳同学„„”渐渐的,莫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莫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莫某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家长。在评价中,莫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莫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家长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莫某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莫某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第四篇: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某水果店有以下三种苹果(每千克2元、每千克4元和每千克5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某种苹果每千克2元,用40元钱可以买多少苹果呢?100元呢?试比较以上两道题,谁的魅力更大呢?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典型案例分析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张某同学今年八岁了,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张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