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孤寡老人
走近孤寡老人
员峰小学林茵倩
10月21日,黄老师带着我和一班同学去员峰敬老院去探望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公公。可是,他和其他人不同,他是一个眼睛看不见东西的人。4时30分,黄老师带着一席人从员峰小学出发,拿着一罐油和一袋米。在路上,老师让我们在一个小巷子外停下,让几个能干的同学管理同学们。然后,带着一两个熟悉员峰的同学跟着她去买东西。来到一家叫“红日百货”的小商场买了一包曲奇、一包花生味的威化饼干,一小袋花生和一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水果。归队,继续向目的地走去。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敬老院。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看见一位略显沧桑的老人。这就是我们这次拜访的老公公。我们一队人向他走来,把手中的礼物递给他。一些人把庭中的树叶捡干净,一些人向老公公了解他的故事。老公公原来是一名退休的军人,这个庭子里的本来很多人住,都是老公公的伙伴。可是,他们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了,最后,只剩下老公公一个人了。听着听着一群人闯了进来,有小学生和中学生。从他们的衣服和样貌看得出他们是外地来的。看见我们匆匆走了。我们问公公他们是谁,公公说是外地来的孩子,经常趁公公不在时偷他的东西。听到这,我不仅由心底生出一股恨意。公公接着说:“其实你们不用来看我。还没说完我们就说:不,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所以,我们看你是应该的。时间过得飞快,我们恋恋不舍地走了。
敬老是每一个人该有的美德,也是每一个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有些人口口声声说道义,而他真得做到了吗?
第二篇:探望孤寡老人
关键词:孤寡老人 关爱 摘要:
每年居委会都会组织活动招募义工在春节来临前去探望当地孤寡老人或者到老人院里与老人聊天。这次我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去到了孤寡老人的家里聆听老年人的心声。在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中,我对于如何与家里人相处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也意识到我们更应该多分出时间陪陪我们的家人。
正文:
春晚里,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感动了许多人,歌词写的十分深情。“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朴素的语言,但是因为描写的场景如此平凡、普通、真实,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
原本在春节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去探望孤寡老人的我在活动结束后,有太多想法和想写下的东西,由于过多一时无法整理表达,所以一直并未写这篇论文。但在观看了春晚后,受到了很多触动,所以在第二天就迅速提笔写下了这篇论文。春晚里在王铮亮演唱时,屏幕播出了一组照片,是大萌子的爸爸从她一岁即开始给她照相直到如今的三十岁。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照顾我们,为我们的学习、为我们的成长而操心,而奔波。转眼,孩子们都长大了,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为了更好的发展,或者因为家庭,在外地打工、在外地生活,留下家里的老人或两人互相搀扶过日子,或独自一人空守在家,日日盼望儿女归来。
广东由于是经济发展大省,所以很多当地人是留在当地打工挣钱,但由于有时在省内的另外一些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仍是在外打工。春节前祖庙街社区居委会组织了一次春节前探望孤寡老人的志愿者活动,我在同学的介绍下参加了。
在这一天的探望中,我跟小组另外两位成员总共探望了两个家庭的老人。他们的家或是稍显残旧,或是较为富足,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孩都在外打工,有一位老人的孙女在本地上小学。
首先去的第一家是一位陈姓老婆婆,她家是一个普通的小平房,门一打开,里面一览无遗,旧式的木制家具,正方形的小的台式电视,没有专门的厨房,电饭煲即放在餐桌上。老婆婆的爱人因为身体不便,所以在卧室里。老婆婆独自来迎接我们,刚把手上带来的一些日用品放下,嘴边早就想好的客套话就被老婆婆的握手止住了。老婆婆的手虽然粗糙,但是可以感受到手上传来的热度和力量。老人微笑着跟我们说你好,感谢我们能来到家里聊天。当被问到家里年轻人都不在,自己一个人要照顾生病的爱人和年幼的孙女累不累时,老人家笑了笑,说:“不管累不累,日子总要过。” 第二家是一位谢姓的老爷爷,他的爱人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老人的儿子在外地算事业有成,但也正因为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所以十分繁忙,回来探望老人的次数不多,来的时间也短。空荡荡的大房子,只有老人独自居住,除了有时生活上的不便利外,更多的是空荡的房子带来的孤独空虚感。老人有时十分想念在外打工的孩子,但是因为孩子忙,想说的话也不敢说出口,怕耽误了孩子的工作。由于儿子赚钱后给他买的房子在较高档的小区内,左邻右舍来往的不多,老人家有时宁愿做公交车,回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和老朋友下下棋,聊聊天。但是大家的年岁见长,一些老棋友或是去世或是不能随意走动。
老人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努力工作挣钱,奋斗了大半辈子,不就图个儿女身体健康,家里团团圆圆。但是儿女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老人们虽挂念,却只能把孤单往嘴里咽。天天在家盼望孩子们回家。记得看了一个电视节目,里面的一个厨师师傅在外地,很少有时间回家。他说:“我煮了这么多年菜,教了这么多徒弟,还是煮不出家乡的味道。”而他的老父亲在知道他要回家时,亲自去市场挑菜,到山上找山泉水,花了一整天时间,只为弄出一道儿子最爱的焖鹅。我想,其实那与众不同的味道,应该是家乡的味道、父爱的味道、守候、欣喜。
时间都去哪了,不仅是老人家自己的自问,我觉得还在问在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回家不多的孩子们。工作花时间、照顾孩子花时间,但是是否只能留出一点给父母呢。你的时间去哪了?为什么不趁自己还年轻,父母还健在,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呢?中国人的传统 观念是必须有房子,因为有了房子就有了家。有了房子的时候,你的家呢?我想,应该思考的还有进入工作、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在家的时候,多和爸妈聊天,陪他们看爱看的电视,帮忙做饭。当我们老是冲出去和朋友逛街、玩,父母虽不说,但还是很希望孩子能多呆在身边,因为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时,怕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除此之外,我认为现在社会应该多关注孤寡老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们。像在城市里的老人还有一定的健身设施等,但是农村在医疗、精神、文化需求上得不到满足。由于计划生育,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更应该投入关注在孤寡老人的安置和保障上。
结束语
这次社会实践给我的感触颇深,或许在对于孤寡老人现象问题上,现在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为跟经济还有各种方面都有关联,但是,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实施人应该是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再满足也不如儿女相伴来的更快乐。
第三篇:关爱孤寡老人
关爱孤寡老人,善行就在身边
当你衣着光鲜地走在街上时,是否注意到路边乞讨的老人,是否于心不忍,怜悯地施舍他们,而不是绞尽脑汁地分析,他们是不是骗子?
当你大鱼大肉在饭店享受时,是否注意到饭店的清洁工都是上了年纪的奶奶或者爷爷,有的甚至出了白发,可是他们迫于生计,辛苦地劳动着。你有没有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没有注意不要撞到他们,还是嫌恶地躲开他们,更或者恶意地欺负他们?
你有没有注意到常年在村口伫立遥望的伶仃老人,他们像是在等待儿女回家,又像是在等待命运的终点?每每这种时候,米有没有一点心酸,想拉着他们,告诉他们还有人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
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在路口迷失的老人,焦急而不知所措。也许因为一些负面新闻,人们都不愿意轻易扶老人过马路了,可是那些徘徊在路口的孤寡老人呢,他们是善良的,也是弱势群体呀……
正是因为面对以上种种情况时,深切的心酸和怜悯,让我更能体会关爱孤寡老人的重要性,在此斗胆向全社会呼吁:关爱孤寡老人,善行就在身边!
关爱孤寡老人,或许只是简单的一个微笑,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因为年龄而被社会遗忘,给他们一抹阳光,驱散他们的孤单!
关爱孤寡老人,或许只是轻轻的一个搀扶,不要让他们滑到,不要让他们在路口胆怯地不敢前行,不要让他们被过往的车辆撞倒。
关爱孤寡老人,或许只是一元钱的施舍,少上半小时网,少去一次游戏厅,可能他们就能吃饱一顿饭。或许只是买了他们最后剩下的水果,让他们可以早点回家。
关爱老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不需要花很多金钱,小小的善心,便会催促我们那样去做,小小的善行,便能温暖他们的心。
第四篇:孤寡老人调查报告
关于淄博市马尚镇农村孤寡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以淄博市马尚镇地区为例
一、导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小组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是为了通过调查孤寡老人集中赡养情况发现问题并发现解决办法,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背景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各个城市及农村带来了不少问题,这点在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上尤其突出,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对老年人群的生活提出了重大挑战。
1、青壮年的流出与家庭养老模式的改变
在农村老年人的心目中,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础。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流动的人口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无奈中被倒置,老人们不但要守屋带孩,还要管理庄稼,因此,相当一部分老人便抱着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气的观念。
事实上,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农村的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大的积蓄,老人们的要求都不太高,只求儿女孝顺,衣食有所着落。农村养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们分担父母的物质生活来源,但是,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之后,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开始难以为继。
2、老人权威的降低与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
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范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传统伦理观念的支持,二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老人在家庭中一般具有决定权威。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老年人作为支配大家庭财物的传统权力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也随之降低。
其次,农村青年人流入城市后更容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农村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要放弃对家庭老人需要承担的赡养责任。这些现象显示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身陷困境。
3、农村老人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
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自从2007年启动以来,现今的参合率已经超过90%,村庄老人小病则在村卫生室看,大病则在镇卫生院或县、州医院住院治疗,医药费可以按规定比例报销。但是,这些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老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再加之镇卫生院收费名目繁多,去那儿看病报销后比村卫生室还贵。可以说,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仍然普遍较低。
由于高年龄和青年时高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是在病情发作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到村卫生室打小针或吊点滴做缓解治疗。病情潜伏期与慢性发作期基本都不做治疗,甚至有时候因病疼痛不能进食,也只是强忍着,因为这些小的医疗费一般要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承担。有了大病,则需要子女负担。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
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4、乡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外,农村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他一般不会下棋和打太极拳,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城里老年人那样打门球、逛公园。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一起闲聊,或是在人数充足的情况下铺开麻将桌,围着搓麻将。而原本养老院,或是村里的一些公共娱乐设施也都年久失修,大多已生锈,无法供老人们展开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子女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得不到排解。因此,老人们一般希望在娱乐活动中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但是主要的问题是农村老年人苦于没有人组织和缺乏基本的活动场地。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历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渐缩小,老龄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下降,他们的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对弱化。还有就是青年人伦理观下降,这些种种变化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都构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因此,完善传统的家庭养模式,建构新的完善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之后的迫切要求。
1、农村发展是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
发展农村社会是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措施。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发展引出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继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可以这么讲,我国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还是发展问题。我国的老年保障问题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正因如此,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妥善处理农村老龄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基于我国的现状,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加大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财力,从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转型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2、通过社区服务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范式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人老龄化社会,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及至赡养问题。
为此,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将社会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保证社会养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不断得到提高,又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群众组织的积极性,例如老年协会可以对老年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3、强化国家在农村社会老年人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正如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模式来完成。但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养老的负担相对大多城市居民而言已经过于沉重。如果农村还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在不断透支敬老养老优良传统资源,只会使如今农村出现的不愿意赡养老人的问题更加普遍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商业保险及慈善救助迄今极少进入农村社会,政府也仅仅在新农合、低保等方面有形式含义大于实质功能的作为。而随着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4、探索多范式的乡村社会老年人社会保障途径
另外,还需要拓宽乡村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配置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公共服务、税收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鼓励和引导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投人。这可以包括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以及老年病医院等。现实中我国这些保障老龄人生活福利的设施确实太少。据我们调查了解,我们镇唯一的一家福利院还是敬老院与社会福利院的“联合体”。
因此,在我国现行政府财政还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规划养老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救急之策。但是,与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领域一样,如果把养老当成一项产业来规划,政府的责任该如何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定位失衡,最终的结果既影响了市场效率,又损害了社会公平,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三、文献回顾及建议方法
文献回顾
孤寡老人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学者对孤寡老人的概念界定、人口状况、生活状况、保护与救助措施都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关于“孤寡老人”概念的界定
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的人,年纪超过60周岁,丧失劳动力的人
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
农村孤寡老人起床时间大多集中在6点到8点之间,有少部分老人会早起去锻炼身体(走到某个地方然后再走回来)。睡觉时间大多集中在9点到10点之间,7点到8点之间。年龄大的老人,没有电视或是电视不能看的孤寡老人,睡得较早,集中于7点到8点之间。60到70岁之间的年龄较小的睡觉大多集中于9点到10点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孤寡老人,睡觉的时间很早,起床时间较早。这无不与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苦闷有关。
身体好的农村孤寡老人所占的比例不大。这部分老人一般具有劳动力,可以下地干活。一半以上的农村孤寡老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身体问题。其中,长期病,腿疼,眼花,耳聋,牙齿不好是农村孤寡老人中最普遍的身体问题。也有一部分的农村孤寡老人患有大的疾病,例如脑梗塞,半身不遂等。农村孤寡老人一旦患有疾病,劳动力丧失,生活自理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关于孤寡老人的救助政策与建议研究
1.国家层面
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保障农村孤寡老人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保障农村孤寡老人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孤寡老人的补助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孤寡老人的医疗保障体系制度。适当的时候,以国家财政为基础,省市县各级财政为辅,在中心乡镇,建立起中心敬老院,把全镇全乡的生活条件较差同时身体较差的孤寡老人纳入到敬老院中,用财政补贴养老院的运营成本。或者,把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孤寡老人集中起来,给予他们好的房子,给予必要的补助,让这些农村孤寡老人尽量自己生活,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生活不孤单,这也会使得社会能更好的关怀农村。同时,也要丰富农村的娱乐文化生活,要继续发展“电影进村”的活动,也要形成“戏曲进村”的活动。
长期来看,农村发展是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归根结底,农村孤寡老人老人的社会保障还是农村发展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保障农村孤寡老人就是如何解决农村经济
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国家层面上,仍然需要做好“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工作是一件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同时对全县农村融资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要完善惠农融资政策体系,在金融信贷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及时研究出台县贷款贴息、担保业发展、金融信贷、激活民间资本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各级财政用于农业事业单位的经费要加大投入。也可由政府组织实施,论证、推荐、储备更多更好的农业项目供银行和担保机构筛选,向金融机构推荐生产经营好、发展潜力大、贷款风险小的优质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以项目带动信贷资金投入。各级农业(林业、水利)技术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物结合,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延伸。通过政府的统筹安排,实现科技兴农。
农村是社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我们也鼓励社会资本的注入,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样具有巨大能量,可试行建立政府、行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基金,如成立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将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贷款担保、直接投资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涌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放大政策性支农资金的投资效应。要积极鼓励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面向市场,不断发展从而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产。要逐步形成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公司或龙头企业的系列化服务,把农户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结合。这是我国农业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三农”的有效途径。
2.社会层面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养老、爱老”本是中国传统美德,全力关爱身边的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依托大中专院校,社会各界公益组织社团,形成对农村孤寡老人“一对一”的帮扶的策略,建立健全社会关怀农村孤寡老人的长效机制。
逢年过节,对农村孤寡老人进行捐助;或是平时,可以到农村孤寡老人家里坐下聊天,倾听他们的声音,排解他们的苦闷。
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为敬老院和散居的孤寡老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到关心帮助孤老的行动之中。
3.媒体层面
媒体要大力宣传关于孝的中华传统美德,批判那些抛弃老人的事情,教育警示人们尊重和关怀孤寡老人。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正面或反面。
同时,也要展现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号召人们 关怀农村里的孤寡老人们。通过宣传,吸引更多的社会目光关注孤寡老人,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关注孤寡老人,切实有效的改善孤寡老人生存环境,提高孤寡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体会到“夕阳无限好”的美好展望。同时,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树立和培养“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这种意识,让所有人充分理解孤寡老年人的感受,更加积极的投入关爱孤寡老年人的行动当中,教育年轻一代养成“关爱老人、尊敬老人、扶助老人”的习惯,弘扬和传承“敬老、养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力推动社会养老机制的完善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个人层面
个人要孝,对父母长辈要好好尽自己的孝。同时,也要用自己有限关怀农村孤寡老人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引导大家如何去帮助,关怀农村孤寡老人。遇到自己的身边有农村孤寡老人,主动去询问有什么困难,尽量去帮助他们。如果自己的能力有限,积极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去帮助他们。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关心孤寡老人的志愿活动或者募捐活动。
四、资料收集及调查方法
1、采取的是效标抽样方法。效标抽样是指事先为抽样设定一个标准或一些基本条件,然后选择所有符合这个标准或这些条件的个案进行研究。
2、资料收集地区:主要集中于淄博市马尚镇的孤寡老人
五、时间安排
-----2013年10月5日~2013年10月7日:文献回顾
-----2013年10月8日~2013年10月15日:个案访谈的抽取与介入
-----2013年10月16日~2013年10月20日:深入访谈与参与观察
-----2013年10月21日~2013年10月23日:资料的整理与初稿的完成-----2013年10月24日:文章的修改与定稿
参考文献:
《论老年社会保障与孝文化》胡伟1991年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论文》胡伟1991年
百度文库
第五篇:“孤寡老人” 2
正确认定刑法意义上的“孤寡老人”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孤寡老人” 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虽有赡养人和扶养人但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社会供养。”此条规定可以视为对孤寡老人最准确的界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孤寡老人,应当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关于孤寡老人的年龄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认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老年人的营养与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可见,老年人的年龄被限制在60岁的范围,但是,此纲要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在实践中认定孤寡老人的身份,引起诸多争议。如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修订)的通知,为年满60周岁的“三无”、低保、低保边缘孤寡老人、市级(含)以上劳模、重点优抚对象、归国华侨,年满75周岁的当地(苏州市范围内,下同)无子女照顾、子女残疾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可见,此规定将孤寡老人的年龄划分为两种情形。
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有关于老年人条文并不多,最新的当属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老年人犯罪的规定,但是,应当注意到,老年人和孤寡老人的概念只是具有部分重合性,因此,不能简单的将75岁的年龄应用到孤寡老人的认定上。在我国大部份地区,将老年人的年龄定在65岁.对于年龄65周岁的老人,在公共生活中给予优待。笔者认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正确限定孤寡老人的年龄能更加体现法律对此类人员的保护,应将孤寡老人的年龄限定在70岁。一方面,此类老年人多数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来源的问题已经凸显;另一方面,老年人生活到这个年龄,其子女往往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无暇照顾老人的情况比较多。将孤寡老人的年龄限定的过高,将大量老人放在保护的范围之外,便无法体现出对老人的特殊保护,限定的年龄过低则不利于对犯罪分子应有利益的保护。
二是关于孤寡老人的经济收入
在现今的司法实践中,一般只要老人单独生活即成为孤寡老人,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孤寡老人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生。笔者认为,在认定孤寡老人时应将其经济收入作为评价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盗窃孤寡老
人财物的从重处罚,此条规定将残疾人、孤寡老人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并列在一起,从立法本意上看,只有对于经济上相对贫苦,缺少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才属于特殊保护的对象,假如一位已经丧偶的老年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是经济收入较高,如果对其实施盗窃并未给其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根据罪责性相适应原则,建议对此类犯罪比照对孤寡老人犯罪从轻处理。
应当认识到,不能将是否丧失劳动能力作为评价孤寡老人的标准,劳动能力是一个职业上的术语,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分为一般性劳动能力和职业性劳动能力,有些情况特殊的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却拥有创造能力,可见,劳动能力与经济来源并不能画上等号,应当将无职业劳动能力导致无经济来源的老人作为孤寡老人对待。
三关于是否独居
通常认为,孤寡老人须为丧偶,且无人照料,独自一人生活,刑事司法解释之所以将孤寡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同时也是考虑到对老人犯罪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对孤寡老人的居住限制应当适当放宽,对于只有两位老人单独生活,无子女照料者同样应当纳入到孤寡老人的范围其中,要特别注意孤寡老人与空巢老人的区别,“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与孤寡老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空巢老人并非无人赡养,而是子女不在身边,但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上,往往比孤寡老人更为优越。此外,还正确认识“独居”,独居是一种生活状态,要求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短暂的独居不能称为“孤”。笔者认为,对独居的时间一般限定为一年以上、连续性单独居住比较适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