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23:4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2011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2011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第一篇:2010-2011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贺红

高三备课组工作是加强教研,除了在每次教研活动后本组成员积极进行研讨外,马波老师、罗文洪老师和我随时随地进行研讨和交流。具体工作如下:

1、统一教学进度和试卷的使用。

2、共享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如我本人得到的信息卷大家参考,得到贵阳请专家进行2011地理高考讲座的资料分别发到其他老师的邮箱共同参考。马波老师去昆明参加高考讲座的资料也分发给我和罗文洪老师。

3、认真组织好每一次考试题筛选和评卷。

4、共同进行一个课题研究:规范高考答题思路。

5、互相听课,共同提高。我们认为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人强不能代表一个年级强,一个学校强,只有大家都是行家了,才能把教学质量提高,所以,除了教学大赛,我们三人还互相听课,我们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6、我们每个人认真做好自己的培优转差工作,把好教学关。力求让学生复习中少走弯路,在考试中少丢分。

7、我们都积极配合班主任激发学生潜能,把班级管好。

第二篇: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王昌柏

一学期来在学校、年级组领导下,结合高考备考形势和教研组的安排,我备课组三名教师精诚合作,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发挥群体优势,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得以顺利、圆满完成。现将我备课组一学期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与网络研修,认真领会新课改理念,学习新课改先区的诸多教学经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到教学活动去。在集体备课时充分交流,达成共识,确定教学标高和教学策略并贯彻执行。在循环往复中提升了备课组成员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了大家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本届高三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差,备考难度空前。为保证备考质量,学期伊始,在组内教师认真研讨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备考计划,依据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利用教研活动认真解析课程标准和考纲,查阅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动向,认真钻研教材,梳理和整合知识,精心设计教学,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结合培优补差要求,各位教师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小灶,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双基强化落实督查等方面对部分学生补习,有效推动了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三、结合年级学生学情和题库建设要求,组内教师密切协作,同时与政治、历史学科教师联合,精心编制滚动卷、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单科检测卷和文科综合训练卷30余套,在编制试题时不照搬照套、而是密切结合学生学习状态,精心设计,注重指导学生夯实双基和查漏补弱。通过训练和精评指导,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明显增强,学生积极性不断高涨,在期末市统考中,高三学生地理有效分人数位居各科前列。

总的来说我组教师工作积极、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勇于探究、善于创新等。这些因素保证了我组一学期来的各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在今后工作中这些良好素养仍然需要继续保持、发扬。

第三篇: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高三地理组在学年领导下,认真制定备考计划,落实各项备考措施,改进备考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备考工作,全组教师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备考复习,取得较好成效。

一、1、认真阅读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2、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二、具体做法 工作计划

1、第一轮复习(2015年7月20日—2016年2月末)

必修1、2、3及选修地理的复习;区域地理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2、第二轮复习(2016年3月初—4月初)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4月初—5月底)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同时要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五)抓好重点热点的复习

从近几年地理学科的试题内容看,考查的重点内容为:①地理位置,最主要是经纬度位置,复习时要抓住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用以确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②时间计算;③天气与气候;④等值线图;⑤区域地理;⑥环境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文综测试的聚焦点。这个热点可能是时政热点,也可能是焦点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把热点地区作为空间背景,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思路,对热点问题,教师要把握一个“度”和“量”,不能用过多的精力。

(六)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

(七)不断交流学习

在高三上学期末学校请来李通教授对《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科能力》的方面理论进行培训,在高三下学期在我们学校举办的高三复习研讨课中与兄弟学校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交换意见,大大的丰富了我们复习备考的路子和视野。在教学过程中组内老师也不断的进行相互间的听课评课从而提高整体的战斗力。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2016年1月30日

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姜淑敏

第四篇:高三一部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地理组下学期工作总结

我们高三一部地理组是一个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勇于承担的队伍,也是是一个勤奋团结、充满活力、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集体。过去的一学年中,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正确引领下,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扎实工作,在数次检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扎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1.制定集体备课的计划,确定每周一晚二为集体备课的时间,提前定出每单元(章、节)的主备教师,制定集体备课的环节及实施办法。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

2.明确备课的主要内容:(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重点难点的安排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4)教学方法建议;(5)课时安排及具体教学内容分配;(6)单元或章节过关测试题安排。3.具体实施

(1)主备教师提前钻研教材和复习内容,搜集相关信息,设计导学案,打印后在集中备课前两天把导学案分发给组内每位教师,同时准备好备课会上的说课稿。辅备教师在活动前熟悉教材和复习内容,认真阅读主备教师的导学案,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组内集中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2)开展好集体讨论活动,集思广义,兼容多人之长: ①主备教师结合主备导学案,阐述主讲内容;②组内教师针对主备导学案、主讲内容,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新老教师的互补)③组内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参考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修改补充,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3)做好课后的教后反思和教后再设计。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后情况进行反思,同时调整教案中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需求的环节,重新设计可行性教案,为下一轮备课活动作必要的准备。

二、编制高质量的教学案

1.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2.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

(1)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 数量以2-3个为宜 ;目标内容必须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我们设置的导学案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自主演练、合作探究、典例分析、变式训练等内容。尽量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会把一个大的知识点分解成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本质。选取典型性例题,整合组内各位老师的意见,选出高质量的例题。

(3)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我们在导学案上要留出一定的空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知识网络” 整理归纳。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根据自己的授课计划可安排在课上,也可安排在课下)(4)达标检测

①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我们一般设置当堂检测和课后拓展两个部分的题目,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②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③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我们一般会设置1-2组选做题,以促进优生成长。④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整节课能根据导学案或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分析、阐述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下课时感到课堂很充实。1.课前检查

课前5分钟检查上节课复习的内容,主要采用默写、背诵等方式,分层要求,使学生都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2.精讲精练

(1)落实好“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我们帮助学生建立答题模板;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用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回答问题。对于题目给出的新概念、新材料,没有现成的模板,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进行审题解题训练,重视答题策略练习

我们经常进行答题练习。通过审题,练习提取和解读信息,让学生适应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忌帮学生读题)通过思考解决新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获得独立编制答案、确定解题思路的体验;(让学生形成符合自己思维特征的解题思路,自己总结的是最适宜的);不追求偏题、难题、怪题,不被未见过的试题吓倒,锻炼学生做题时的心理素质。

3.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

提问要明确与具体,问题提得越明确,越具体,教学流程进行得也越流畅。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学习信心,也为我们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求教师提问要适度,提出的问题既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提问——思考——回答——鼓励”的模式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提问学会“用心倾听”,教师通常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

4.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和暴露问题的机会:能让学生分析的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结论、有时让学生展示自己错误的推理过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5、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从高三复习开始要求学生准备两个积累本:一个专门积累经典性的考点知识;一个分类积累自己感受深的好题和易错题,总结出一类试题的常见答题模式或套路。为了引导学生做好这项积累,我们经常定期收上来检查督促一下。

6、重视课后作业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我们做到了“6要”:要有检查 ; 要了解学生完成情况;要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要有批语;要与学生进行沟通;要对学生的鼓励。

四、注重考练,关键落实 我们抓住每一次考练的机会,认真查找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老师们认真研究标准答案,阅卷时我们一般严格尺度,尽量不把范围扩得太大,避免让似是而非的答案得分。学校阅卷采取模拟高考阅卷方式:规定时间封闭式集体流水线阅卷,阅卷效率非常高。考试试卷及成绩往往在考后一天左右就能反馈给学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都及时分析总结。教师和学生都重视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名次,但不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名次,关键是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找回信心。我们段考树立“考试后一百分”理念:每次考试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考到好成 2 绩,但每次考试后,必须让学生对考试内容全面掌握,不仅仅是试卷做一百分,而是100%达到考试前设定的目标。

我们始终坚信:“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落实”的高考策略。我们以扎实、精细、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原则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定稿)

高三地理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高三地理组在学年领导下,认真制定备考计划,落实各项备考措施,改进备考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备考工作,全组教师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备考复习,取得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分析

教师构成:高三地理学科组共有四位成员(高爱国、袁芳、刘忠民、姜丽秋)老中青搭配十分合理,老教师有老教师的实力,中青年教师有中青年教师的干劲。其中三位已经上过高三的老教师,一位第一次上高三年级。

二、总思想:认清形势,把握动态,优化复习教学

1、认真阅读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2、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具体做法 工作计划

1、第一轮复习(2012年7月20日—2013年2月末)

必修1、2、3及选修地理的复习;区域地理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2、第二轮复习(2013年3月初—5月初)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5月初—5月底)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同时要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五)抓好重点热点的复习

从近几年地理学科的试题内容看,考查的重点内容为:①地理位置,最主要是经纬度位置,复习时要抓住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用以确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②时间计算;③天气与气候;④等值线图;⑤区域地理;⑥环境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文综测试的聚焦点。这个热点可能是时政热点,也可能是焦点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把热点地区作为空间背景,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思路,对热点问题,教师要把握一个“度”和“量”,不能用过多的精力。

(六)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

(七)不断交流学习

在高三上学期末学校请来李通教授对《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科能力》的方面理论进行培训,在高三下学期在我们学校举办的高三复习研讨课中与兄弟学校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交换意见,大大的丰富了我们复习备考的路子和视野。在教学过程中组内老师也不断的进行相互间的听课评课从而提高整体的战斗力。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刘忠民

2013年6月17日

下载2010-2011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2011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高三高三年地理以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高三教学中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从能力的培养中获取知识,做到能力和知......

    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学计划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白剑霞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地理组一定会团结奋进,努力延续在高二时期,期中联考、期末联考第......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高三应届文科班学生,绝大部分在地理素质方面底子薄,基础弱,由于高二下学期重点忙于高中学业水平检测考试复习,初中区域地理部分未加复习,学生原......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5篇范文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于扬 本学期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和备课组老师取长补短、默契配合,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所有的地理......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共五则)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高三地理备课组 本学期我们高三地理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的要求,对所有知识全面系统进行一轮复习,大胆取舍,并突出重点,能顺利地完成高三地......

    2015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复习工作总结

    2015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备课组 高三地理备课组由六位老师组成。不同的工作经验让六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各位......

    2017下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7下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工作无论大小,都不要忘记“事后回顾”,回顾绝不能顾上了回顾、顾不上了不回顾。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下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希望......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大全5篇)

    高三地理学科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高三地理学科组以学校教学计划和学校学术委员会教研工作方案为指导,在年级组领导下,认真制定备考计划,落实各项备考措施,改进备考方法,有计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