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妇女退休老干部经济待遇
晴隆县农村妇女老干部经济待遇现状的调 研 报 告
农村妇代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妇代会主任是妇联组织中最基层的妇女干部,她们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活跃因素,她们承担着基层众多具体、繁杂、琐碎的工作任务(如村中心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民事调解工作等等)。她们既是广大基层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言人,又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是党的妇女工作延伸到妇女群众中的触角和末端,是地方妇联组织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因此,充分调动农村妇代会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要充分调动农村妇代会主任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待遇特别是农村妇女老干部的待遇落实情况。2012年2月,县妇联连续接待了农村妇女老干部的来访,反映曾担任农村妇女干部比较长,没有经济待遇,生活十分困难,希望解决农村妇女来干部经济待遇的问题。为详尽掌握我县农村妇女老干部经济待遇情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她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保证她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会采取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对全县农村妇女老干部的待遇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众多农村妇代会主任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村妇代会主任任职年数都比较长,据不完全统计。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农村妇代会干部自离退后,没有一人享受到任何政治和生活待遇。这一现象早已成了每一届农村妇代会干部们的共识,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无形中极大地削减了农村妇代会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
近年来,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做好农村妇女老干部的待遇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生活确实存在困难的老干部列入民政救济对象,逢年过节,由妇联走访慰问,发放一定数额慰问金;对于老干部所反映的生活困难、家庭赡养纠纷,优化安排解决,优先调处,确保老党员晚年生活有保障。村级也不同程度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她们的待遇问题。虽然如此,农村妇女老干部的待遇问题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一是一些农村妇女老干部生活仍然比较清苦。在我们调查的农村妇女老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两口单独生活,由于年老体弱,加上经济收入来源路子窄,她们一年的现金收入和可用资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有的农村妇女老干部虽然跟着儿女过,但儿女有的生活也相当困苦,有的儿女长期在外务工、工作,生活依然要靠自食其力。另外,还有的儿女不能够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生活长期处于困苦状态。据调查,约有1/3的农村妇女老干部生活在贫困线上。二是部分村待遇落实得不够好。根据县有关规定,农村妇女老干部退下来以后,应享受到部分经济上的待遇,但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尤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上级拨给村级的转移支付仅能保本级运转,根本无法考虑到老干部待遇。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农村妇女老干部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待遇。享受了待遇的,标准也普遍偏低。
三、对策
针对农村妇女老干部待遇落实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妇女老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
1、必须从领导上高度重视。农村支部要切实将农村妇女老干部当作一笔珍贵的财富及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将关于农村妇女老干部待遇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形成浓厚的氛围。宣传、群团组织、民政等部门要整体联动,开展势浩大的敬老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尊老、爱、敬老、养老的氛围。
2、必须从生活上真正关心。对于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妇女老干部,可动员其到敬老院集中生活;对于生活确实困难、健康状况差的农村妇女老干部民政救济可适当向她们倾斜;可建立农村妇女老干部生活解困帮扶联带责任制,引导农村妇女老干部通过力所能力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3、必须从机制上进一步创新。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妇女老干部生活的长效机制。根据晴隆县《农村干部离任退休及补贴报酬管理办法》要求,每月按时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并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离任退休及补贴报酬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村妇女老干部档案和补贴报酬管理台账;县经审站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的监管;县财政负责资金统筹,实行专账管理,及时拨付和兑现资金,确保农村妇女老干部补贴报酬发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机制创新,使该管理办法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她们的生活困难,形成一整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机制。
晴隆县妇联
2012年2月17日
第二篇:农村退休老干部经济待遇现状的调查报告
**镇农村退休老干部经济待遇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详尽掌握我镇农村退休老干部的待遇情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保证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镇采取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对全镇退休老干部的待遇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全镇**个村中,共有退职村干部429人,从年龄上看,60岁以下的有316人,占73.6%;60---64岁的55人,占12.8%;65岁---69岁的44人,占10.3%;70岁以上的14人,占3.3%.从任职年限上看,任职10年以上的有114人,占26.6%;从待遇上看, 累计担任村主要职务10年以上,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正常离任,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贴,原则上以每满10年为一个档次,工龄满10年以上的,月工资为现任村支部书记基础工资的80%;20年以上的,月工资为现任支部书记基础工资的90%;30年以上的,月工资为现任支部书记基础工资的100%。补贴报酬由村集体负担。
二、问题
近年来,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做好农村退休老干部的待遇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生活确实存在困难的老党员列入民政救济对象,逢年过节,由党委组织走访慰问,发放一定数额慰问金;对于老党员所反映的生活困难、家庭赡养纠纷,优化安排解决,优先调处,确保老党员晚年生活有保障。村级也不同程度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虽然如此,农村退休老干部的待遇问题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一是一些退休老干部生活仍然比较清苦。在我们调查的农村老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两口单独生活,由于年老体弱,加上经济收入来源路子窄,他们一年的现金收入和可用资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有的老党员虽然跟着儿女过,但儿女有的生活也相当困苦,有的儿女长期在外务工、工作,生活依然要靠自食其力。另外,还有的儿女不能够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生活长期处于困苦状
态。据调查,约有1/3的农村退休干部生活在贫困线上。二是部分村待遇落实得不够好。根据县、镇有关规定,农村老干部退下来以后,应享受到部分经济上的待遇,但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尤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上级拨给村级的转移支付仅能保本级运转,根本无法考虑到老干部待遇。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退休干部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待遇。享受了待遇的,标准也普遍偏低。据我们了解,农村解决退休干部待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条:村级自有收入、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民政救济。由于资金来路窄,根本解决不了农村退休老干部的实际生活困难。
三、对策
针对农村退休老干部待遇落实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退休老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
1、必须从领导上高度重视。农村支部要切实将农村退休老干部当作一笔珍贵的财富及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将关于农村退休老干部待遇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形成浓厚的氛围。宣传、群团组织、民政等部门要整体联动,开展势浩大的敬老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尊老、爱、敬老、养老的氛围。
2、必须从生活上真正关心。对于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干部,可动员其到敬老院集中生活;对于生活确实困难、健康状况差的老干部民政救济可适当向他们倾斜;可建立老干部生活解困帮扶联带责任制,引导老干部通过力所能力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3、必须从机制上进一步创新。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村退休干部生活的长效机制。根据**镇《农村干部离任退休及补贴报酬管理办法》要求,每月按时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并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离任退休及补贴报酬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退休干部档案和补贴报酬管理台账;镇经审站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的监管;镇财政负责资金统筹,实行专账管理,及时拨付和兑现资金,确保农村退休干部补贴报酬发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机制创新,使该管理办法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形成一整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机制。
第三篇:老干部政治待遇
坚持“五项制度”
确保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
近年来,我乡为了让老干部及时了解当今形势,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更好的关心和支持乡域经济建设,对老干部从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坚持五项制度,落实好老干部政治待遇。
一是坚持学习制度。一是坚持定期组织学习。每月组织老干部集中学习一次,学习内容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相关理论、新党章,以及党的老干部方针政策和老干部的先进事迹。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及时组织老干部学习“十七大”精神,请理论专家为老干部做专题辅导报告,帮助老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为调动老干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认真组织老干部学习省、市、乡党代会和人代会精神,引导他们模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多理解、多关心、多支持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做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模范。同时,加强老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法纪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使老干部更加自觉地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此外,还组织学习了同志的先进事迹。二是坚持阅文制度。老干每年为老干部阅文室订阅三级党报党刊及老年性报刊杂志近30种,将乡委、乡政府出台的事关全乡工作大的文件为老干部阅文室配发一套,并安排专人做好老干部阅文工作。同时在乡委组织部的支持下,为乡内33个休干党支部征订《党员生活》和三级党报。
二是坚持形势通报和参观考察制度。每年两次向老干部通报全乡政治经济形势和老干部工作情况,召开一次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会,组织一次老干部参观考察本乡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每次的通报会都由乡委书记亲自主持,乡长通报全乡社会发展情况,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副书记通报全乡老干部工作情况。每次的参观考察都由乡委领导亲自带队。同时适时组织老干部到乡外参观考察,让他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三是坚持联系走访慰问制度。加强对全乡离休干部和乡级退休干部的走访联系。对居住城关的老干部每年至少普遍走访一次,对居住市中区及本乡的两至三年走访一次;对居住外地老干部,经常通过电话联系主动询问生活状况;对行动不变的重点走访,掌握老干部全方位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对生病住院老干部,每月由领导亲自带队到医院看望,给老干部以慰藉;老干部满八
(九)寿辰老干都要前往祝寿,送上寿匾和寿糕。同时,在乡委、乡政府的关心下,老干部春节慰问金由原来的200元、150元提高到200、250元。四是坚持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邀请老干部参加制度。历届的“两代会”、每年的经济工作会、党风廉政建设会、庆祝党建座谈会等都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在全乡的先进性教育、“树新风”活动和保持先进性活动中,都有老干部参与,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在庆祝乡解放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老干部唱重头戏。
五是“五老报告团”走进校园,用自已的亲身经历为中小学生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六是在庆四合乡解放60周年纪念庆功大会上,6
名抗日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代表披上大红花在会场前排就坐,并安排离休干部代表高本善同志在大会上发言。
六是坚持信访工作制度。老干部实行了长周三接待制、首问责任制、下访制、限时回告制等等。对来访的老干部,不推诿、不回避,坚持做到 “四个一”(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声问候),对反映的问题,能处理的及时予以处理,对不能处理的,认真做好记录,并向老干部做好解释,事后将处理情况电话反馈来访人。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做好耐心解释说明工作.让老干部满腹牢骚来,满脸带笑走。通常情况下,对由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需要领导出面的,便亲自电话联系或上门协调。对由一个单位解决的多个问题,还以函件的形式,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列入,带上函件到有关单位交换意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对特殊信访对象,登门走访,面对面做细思想工作,力求消除继续上访的念头。对上级的批转件,做到专人负责,认真调查,迅速办理,及时反馈。对重点信访问题,在报乡委同意后,再答复信访人。我做到了“四个不”,即:该办的事不拖,能办的事不等,难办的事不推,协办的事不靠。通过细致的信访工作,化解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消除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稳定大局。
四合乡老龄办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四篇: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
坚守信念 腿残志坚服务农村建设
———记原永兴傣族乡纪委书记张志银
在永仁县永兴乡的一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满头白发右腿残疾的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沧桑;走过了坎坷的道路;他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过奉献;他为家乡的发展挥洒过汗水……如今,他退休在家了。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有了岁月留下的磨痕;更有工作带来的劳累。他应当休息了;他只应该享乐了;他应该靠墙根晒太阳了。似乎更应该有人为他服务;为他排忧解难;为他创造更悠闲、更舒适、更温暖的生活……然而,事情却正好相反,他不仅没有心安理得的去享受悠闲的生活,却每天都在为本地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忙碌着。他的名字叫张志银,一个慈祥而不平凡的老人。
张志银,男,汉族,云南省永仁县永兴乡人,1935年6月生,196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参加工作,退休老干部,退休前为永兴乡纪委书记。
一、扎根基层,为祖国发展洒尽青春
1958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迈着坚实的步伐义无反顾的来到了铁道兵8501部队十七中队,凭借他满腹的才学投入到了统计员岗位当中去,从此,中国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建设基层就多出了一位兢兢业业、踏实干事、不求名利、不计得失的好同
志。
张志银同志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铁道兵8501部队、永兴信用社、永兴区委会、麻栗树水库、永仁县革命委员会、永定镇、永兴乡等地工作,最后于1993年在永兴乡纪委书记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他把一生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党,贡献给了国家,如今安静慈祥的老人,当初却是雷厉风行的共产党员、国家干部。
积极认真,不畏艰险的英雄
1958年3月,刚参加工作的张志银任铁道兵8501部队十七中队统计员,虽为一名统计员,但是他不拘于本职工作,积极上工地搬水泥,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友们都说:“想不到这么一个文绉绉的年轻人干起劳力活来也是这么厉害,这么不要命。”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3次受到昆明军区“先进(劳动)工作者”嘉奖,1次被昆明市团委表彰为“优秀团干部”。同时他的优秀也感染了同志们,铁路文工团的姑娘黄安升不顾家里的反对和在仁和镇优越的家庭条件,义无反顾的嫁到了贫穷落后的永兴。
投身金融,严谨的作风感染了领导
1962年9月,张志银离开了部队来到永兴信用社,在部队工作严谨、踏实、认真的风格被保留了下来,深得信用社领导的喜爱。一次,要上报一组重要信贷综合汇总数据,经过全部工作人员仔细审核,觉得没有错误,可以上报了,但是他还是
不放心,又瞒着领导在晚上点着油灯加班加点对数据重新进行审核,结果真的发现了一处错误,为集体避免了错误。严谨认真的他在1963年被永仁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信贷工作者”。
清廉一生,勤俭为国家节约
在1972年至1982年在永兴工作的十年间,由于办公条件艰苦,政府没有车子,每次到县城开会或者向县委报送材料都要从永兴步行到县城。40岁的张志银总是主动请缨,步行送材料出永仁,而且为了节省政府开支,除了开会到下午的情况,只要所办事情结束的早,他都会赶回永兴,而不在政府招待所住宿。有一次他在赶回永兴的途中,行至永兴乡立溪冬村天就已经黑了,而且遇到大雪,饥寒交迫的他幸得老洪茂村民遇到并带回家中吃饭烤火休息才得以脱险,不然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无法预料。直至1992年11月,时任纪委书记的张志银获县委批准于1993年退休,45年间,张志银从未多拿国家一分钱、占国家一次便宜,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二、腿残志坚,退休体残不忘奉献力量
在张志银退休回家后,他并没有安享清闲,一家人在他的带动下都积极加入到党的事业当中去。现在,他的大儿子是村民小组长,妻子是党小组长,小儿子是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他站在最前沿,为了地方发展既当宣讲员、又做宣传员。在这方面张老的座右铭是:“既找准位置、进入角色、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又发挥余热、主动作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主动带头,经常要求两个儿子和妻子放下家中的农活,带头为地方建设奉献力量。
腿疾截肢,晴天霹雳没有击倒坚强老人
2003年,张志银老人的右脚出现了疼痛状况,经多方检查确诊为动脉血管阻塞,最后导致坏死。2004年4月,他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做了截肢手术。从此,那支陪伴了他69年的腿,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腿永远的离开了他。坐在轮椅上的张志银老人没有气馁,他说:“我的腿虽然没了,但是我的人还在,只要党需要我,我还会义无反顾的顶上去。”
改善交通,为农民群众修路搭桥
2005年,罗汉松小组还没有通公路,张志银老人觉得这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随后他和妻子商量挖路的事情,妻子听后也很支持,连同大儿子召开村民会议。在会上,许多村民还对此事不予理解,说:“我家又没有车,要路干什么?”张志银老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他们讲有公路以后的好处,最后终于做通了这部分村民的工作,大家都积极投入到了公路开挖工作中去,当然,主力军还是他的家人。经过几个月的施工,公路修通了,村民们享受到了实惠,许多村民还买了摩托车,可以骑回到自家院里。
在2009年以前,从大公路到罗汉松都要趟水过永兴河,旱季还不怎么样,但是一到雨季,特别是涨水的时候即不方便过河又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小孩子上学放学必须要有家长接送。
张志银老人对这些隐患和不便深有体会,他积极到相关部门反映,四处筹措资金,终于在2009年筹到2万元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好了石拱桥,结束了罗汉松趟水过河的历史。
心系经济,为地方发展浇注心血
当交通问题解决后,张志银老人又把目光转向了经济发展上来。罗汉松缺水,而且土地地块小,当全乡都在轰轰烈烈的发展烤烟经济的时候,罗汉松只能种点传统农作物。张志银老人急了,全乡人民都要走上富裕安康的道路了我们还在过着贫困的生活那该怎么办?最后,他经过多方了解和向农技人员咨询,发现以罗汉松现在的条件适合发展蚕桑,在他耐心细致的劝导之后,罗汉松于2010年底已经发展蚕桑10余亩,相信在先行者的带动下,罗汉松的经济一定能上个新台阶。
张志银老人说:“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身份,我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身份。”张志银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在退休腿残后,他都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活着就要为党的事业奋斗,为老百姓谋福祉,坚持共产党的信仰永不改变。”
第五篇:退休待遇审核报告
关于同志退休待遇审核报告
铜川养老保险经办处:
同志()年月日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根据陕人社发(1978)104号文件,现定于年月符合正常(特病 退职),退休条件。现申请退休待遇审核,请批准办理。
单位:(盖章)
201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