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六 班 张娜 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
徐福中学 七年级六班 张娜
指导老师:杨奎
大家说每本书中都含有不同的智慧,只有用心的去阅读才会有所感触和收获。果不其然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我的答案。使我懂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其中的第五十四篇(论虚荣)使我深有感触,这是一次期末考试„„
下场考的是英语。说起英语那是我最不擅长的科目了,由于英语成绩总提不上去老师已经找我谈过很多回。这次考试我复习的还不错但是我心里总没把握生怕又让老师失望我正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办才好,这时旁边的几个同学在讨论“打小抄”我听了后动起了歪脑筋当时不知是被什么冲昏了头脑竟真的做了。把小纸条带进了考场准备考试,我手里紧攥着那张纸条说实在的当时真的不好受。我手里攥着纸条心里有着千万种复杂的情绪我一直紧张的在抖。此时我真的要放弃了,可是由于我摆弄着纸条没专心答题被监考老师发现了老师迅速走过来我真的害怕了从来没有真么怕过。我像是一只小老鼠碰见了猫一样瑟瑟发抖,手里死死的攥着那纸条老师拔开我的手把纸条拿走还狠狠的得了我一眼,老师走了以后我的脸涨得通红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全身已经麻木了我握着笔颤抖的答完了题„„
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我回到班里同学们已经议论纷纷。知道了,他们全知道了,我将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因为我是一个伪做的人一个虚伪的人„„放学之后我到老师的办公室承认错误老师没骂我也没批评我,我知道老师对我愚蠢的行为失望透顶了,我再也得不到老师的信任了此时泪水已经涌上盖住了我的视线,现在的我已经不求得任何人的原谅因为我自已都不可能原谅自己„„现在暑假以及到了尾声可我过得并不快乐因为我是时刻刻记着那天做的糊涂事,它在所有爱我的人心上刻上了深深的一刀,这疤痕是永远也好不了的„„
直到最近我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书中说再在追求虚荣的时候,有些人运用的得体、自然、大度、但有些人则是做虚伪而我恰恰两种都具备了从小我一直都很优秀常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现在难免有些落魄。现在我完全明白了,每个人都想要得到虚荣,因为这会使自己感觉更加胜人一筹,或者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感觉是美好的,是让人开心的。但在现在的学生时代我的虚荣心就是成绩比别人高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
虚荣可以激起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让一个人走向灭亡。我懂了
我真真正正的懂了,要想得到别人的肯定没有歪门邪道因为那不仅的不到别人的肯定还会使人讨厌,只有真正的努力才会使人佩服因
为胜利中饱含着自己辛勤的汗水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
第二篇: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
经典是具有抚走岁月风尘的力量的,《培根随笔》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它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却不显风尘仆仆的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以终生的启迪。培根那灼灼其华的文字、熠熠生辉的思想,照亮了我们的前路,指引了我们成长的方向,使我们的成长不再迷惘。
“若人心能随仁爱而行,依天意而定,且绕真理之轴而转,尘世当为人间乐园。”在慢慢历史长河中人们总是在不断探寻真理,无论是什么蒙蔽了人的双眼人的心始终是以真理为轴以真理为全部的。那些真理的朝圣者,不畏强权、不求富贵更不畏生死,他们只是希望真理在世俗与虚伪中发出它本身的光彩,希望真理主导世界而非世界主导真理,更希望每个再平凡不过的人都可以以真理为轴。
种族是一个人从出生时便注定的无法变更的附带品,在培根看来宗教是需要统一性的,他说“基督教徒有两把剑精神之剑和世俗之剑,二者各有其功能和职权,但他们不能拿起第三把剑那就是穆罕穆德之剑或与之相似的剑。”看来种族问题和宗教纷争由来已久,我认为或许统一性即指和谐共处,毕竟宗教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但初衷与实质却是相同的。
圣埃克许佩里曾说“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其实又何止是自由呢,没有立足点的的人生亦不是人生,与我而言培根的思想就恰似立足点,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升华思想、淬炼深度。
初三六班 康可意
第三篇: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
八(3)班陈灵敏
“读诗使人聪慧,读吏使人明智,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这句话是弗兰西斯·培根所极力倡导的,他同时也是英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在现在社会中,书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看来,它同时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本好的书就像是一位老师,不同的内容教着我们不同的知识,也是做人的道理。由于我从小就特爱看一些课外书,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数《培根随笔》了。
培根的随笔是英国散文随笔的滥觞之作。它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文学史上占据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其中我最喜欢和最受益的那一篇是“论求知”。这是一篇论说性的随笔,也是最有影响的一篇。虽然文章并不是很长,但里面却把“学问”这两个字论得极其透彻,字里行间闪烁前一位哲人的真知灼见。
里面重点谈了跟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读书的目的,读书的作用,读书与运用,以及如何读书。在培根看来,读书是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的。书中形象地指出,“读书之于天性,犹如修剪之于花草,”在这里培根智睿地点明了“读书”,“天然”与“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其可用主义的哲学理念在字里行间可见。
培根谈到的读书方法:“书有可尝者,有可吞者,少数则须咀嚼 1
消化”,这里培根用形象的语言,将几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区别开来。培根的这种对各种书籍的区别,在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这篇文章论述特别有力,逻辑特别严谨,同是也显示出作者作为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睿智,既有格言式的精辟,又有符合情理的演算,这也是我所喜欢的地方。
同时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读书,“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的话,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强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所以,读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很重要,对个人而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工作的能力。对社会而言,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指导老师:)
第四篇:读《培根随笔》有感
培根的随笔短小精悍,充满哲理,经常引用生动的小故事和富有诗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他主要提出了三个伟大的理论,注重经验所证实的结果,其中“知识就是力量”对科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是《谈学问》这篇文章,培根耐心地讲述了做学问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内在修养。他认为学问有三种用途,一是用来自我陶醉,二是用来施展才华,三是用来增长能力。而要获得学问一方面需要天赋之外,另一方面全要靠后天的弥补。他说“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这个道理就如同神童仲永一样,小时候很聪明没有好好学习提升,长大了思想的火花就黯淡了,“神童”的称号也一去不复返了。同时做学问要踏踏实实,狡猾的人轻视学问,头脑简单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过多的炫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又难免给人装腔作势的印象。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找一些夸夸其谈的资本,而是为了让我们用来分析一些事情,思考一些事情。同时学习也要找对方法,不能一昧的全盘接收或全盘否定和质疑。要学会分辨,好的书就做好笔记,有的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等等。整篇文章都充满了名言警句,句句都是精华哲理。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历史使人聪明,数学使人严密,自然哲学使人渊博,伦理学使人稳重,逻辑修辞学使人能言善辩”。
好书真是历久弥香,培根的书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第五篇: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 培根随笔 有感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著名的《培根随笔》。
在所有的随笔中,我最喜欢《谈友谊》。培根说道:“没有友谊,世界只是一片荒漠,这是确定无疑的。”人比其他动物略显高级,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组织性。会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没有以真心相交的朋友人与人就会互相猜疑、勾心斗角。从而丧失团体,最后失败。从“但是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没有一个药方可以打开你的心扉。”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谈美》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最高尚的美德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尽管那个人的容貌并不出众,但依然表现出气度端庄,丝毫不比一些一表人才的人逊色。”我们不必过分追求于美丽的外表,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容貌。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他人容貌,而去贬低自己。那就过于浮夸了。相反,我们应该去注重内在美,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培根在《谈学问》中说:“学问本身并不教你如何运用学问,运用学问是一种智慧,一种存在于学问之外又高于学问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才能得到的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学问重要的是用脑袋去研究,关键在于心灵的理解与掌握,而不是去死读书,去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这句话让我如同醍醐灌顶。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只重视书本上的内容,从来没有去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学问,因此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并没有深入到实质,就如同豆腐渣工程一样,看上去富丽堂皇,可实际上确实粗制滥造。
精辟的论辩,睿智的远见,使这部名著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从内心深处体会感悟。独一无二的哲理,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人生。
傅杰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