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底层的光茫——《品质》、《老王》比较阅读
底层的光芒
———〈〈品质〉〉`〈〈老王〉〉比较阅读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二中吕倩(222100)
苏教版第三册第二专题第二版块选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小说写一位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另一篇是杨绛的叙事散文〈〈老王〉〉,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按世俗眼光的划分,两个人物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物,在世俗的等级社会,他们本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往往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和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学习这两篇文章,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两文的共同点是: 第一,内容都比较浅显,塑造的两个人物都是底层劳动者,他们身上都有“不变”的特征:格斯拉不肯“因时而化”,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王在“文革”**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做人的准则不变。
第二,从两篇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看,作者都能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况,他们的笔触也都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有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底层劳动者身上看到了坚韧的道德力量,看到了闪光的品格。这是我们在鉴赏时必须重视的。
第三,虽然两文文体不同,但在写法上都注意铺垫。〈〈品质〉〉中有关格斯拉的外貌和劳动状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写到“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 是一种死格格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由靴匠职业兼及皮革,用皮革喻示诚实,直着的性格。还有“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种平凡的外貌和执着专注的特征,才是作者要读者注意的。再有“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写出他对待工作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而《老王》中有关老王的身世形象,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他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 0
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萎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心地善良忠厚,在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关心作者夫妇,作者的描述真实可感,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虽然用了可怕的语言描绘他的形象,但是更能突出人物的品格光辉。
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是:虽然格斯拉和老王都有“不变”的共性,但造成“不变”的原因不同,这与二人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格斯拉手艺精湛,似乎生不逢时。在大工业时代,人们仿佛变得浮躁,竟然不需要结实美观的皮靴。但凡恪守职业的手艺人,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格斯拉凭着自己的经验知道,如果随波逐流,不但不会饿死,而且还有可能发财。但是他在大公司的挤压下,宁肯饿死也不放弃一个靴匠的职业追求。在他看来,靴匠不能不热爱皮靴,粗制滥造,是对职业的亵渎,也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如果缺少这样一个背景,靴匠格斯拉的确品质就很难表现。老王生活在解放后的北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按通行的说法,他是“当家作主”的工人阶级。而他的命运却很不幸。一般地说,底层劳动者身上有许多的“革命因素”,在“文革”那样的**中,趁机捞取一把的大有人在,利用政治上的优势为自己获得利益,或在“翻身”这样的蛊惑下显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那些年代司空见惯,即使安分守己,大多数人也会与作者夫妇那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老王根本没想到这一点,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做人的准则没有变。
其次,两文文体不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不同。《品质》是小说,在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时,通篇用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通过“我”和他的对话描写,突出了格斯拉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的变化。《老王》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写得简约清淡,对人物的刻画,着墨不多,真实生动,用对话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性格。结尾的议论“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更使我们看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王的可贵品格。1
第二篇:《品质》《老王》 教案
《品质》《老王》教案
《品质》《老王》教案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语文组
李如凤(222023)
【教案背景】
本教学设计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着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引导学生 “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本设计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品质》和《老王》两篇课文同属于“号角,为你长鸣”这一专题中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两篇文章的作者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度,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笔下的主人公却有很多相似点,都是社会最下层的贫苦百姓,又都具有一些高尚的品质。就体裁而言,两篇课文一为小说,一为叙事性散文,都注重对主人公进行精心的刻画;就难度而言,两篇课文都比较容易掌握,因而设计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够明确地辨别是非,体会出两位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同时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教师要适当启发学生联系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突出主人公品质的难得,这样,主人公的形象才可以体现得更为光辉、高大。
《品质》《老王》教案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文章,到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源并做好笔记,为课堂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后走访社区、学校周围的底层人物,或到互联网上搜索更多有关底层人物的案例,小组合作将搜索到的素材整理成文,并据此撰写相应的倡议书,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尊重底层人物。
【教学目标】
1、分析格斯拉和老王的性格特征,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3、分析造成格斯拉和老王两位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尤其是社会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底层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光芒。难点:学习并尝试运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百度新闻】
http://news.qq.com/a/20080415/002670.htm
本专题为“号角,为你长鸣”,我们刚学过第一板块“烈士的抉择”,了解了文天祥和颜佩韦等五人,他们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去选择生死,这种人固然是真正的英雄和烈士,值得后人为他们长鸣号角。那么,在社会的底层,在平凡的角落,是否也有值得我《品质》《老王》教案
们为之长鸣号角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质》和《老王》两篇课文,了解一下“底层的光芒”。
二、交流展示:
(一)整体感知:《品质》和《老王》这两篇课文分别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篇文章请两个同学概括)(提示:抓住人物、事件)
(二)学生互评:你认为哪个同学的概括更好一些,为什么?(可让学生尝试补充完整。)
明确:《品质》描写的是一个手艺杰出且诚信负责的鞋匠——格斯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意却越来越冷淡,最后竟被饿死了。
《老王》描写的是文革期间一位人力三轮车夫——老王,通过老王与“我”的几次交往,体现了老王悲苦的一生,展现了老王的品格特征,寄寓了“我”对老王的同情。
三、质疑解惑及精讲点拨
你在自学本文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
(一)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小组讨论,尝试解决。解答不全面或较难无法解决的由教师启发解决。
(二)预设:
1、本文题为“品质”,请问格斯拉身上有何与众不同的品质?请从文中找根据。
【明确】手艺出色:“那几双靴子太美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品质》《老王》教案
“只有亲眼看见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
诚信负责:“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格斯拉做鞋手艺杰出且做人诚信负责,但最后却被饿死了,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但是除他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同业竞争”“他从不登广告”“他注重质量,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可见,原因有二:
主观原因:格斯拉认真负责,都是自己做靴子,很耽误时间;他注重质量,把钱用在上好的皮革上,不愿意用来做广告。
客观原因:其他同行业的竞争,他们可以做出更好看的靴子;当时的人们好像更喜欢靴子的样式,而不太注重质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手工作坊的冲击。
作为商人,格斯拉看重商业竞争中的诚信、责任,但是他最后却被饿死了,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他身上的品质,显得更为难得与重要。
《品质》《老王》教案
3、对于主人公老王,文章着重写了他的哪几件事?体现他什么性格特征?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A1%B6%C0%CF%CD%F5%A1%B7%CD%BC%C6%AC&in=9998&cl=2&lm=-1&pn=2&rn=1&di=20779019985&ln=874&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明确】(1)替“我们”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减半”,表现了老王的诚实;
(2)送“我”的先生钱钟书看病:老王“坚决不收钱”,“我”要给,他却问“你还有钱吗”,突出了老王的善良;
(3)送香油和鸡蛋给“我”:当时物质匮乏,且老王自己也重病,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但他却不忘送香油和鸡蛋给“我”,体现了老王的忠厚善良、待人诚恳。
《品质》《老王》教案
老王的性格折射了当时底层社会人们身上的闪光点,直至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4、老王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文中有何体现?
【明确】老王的一生是苦(悲苦、辛苦)的一生,具体体现:(1)无正当职业:蹬三轮,“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2)孤苦无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3)身体有病:“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药后也不见好
(4)住所破旧:“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可见,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生活几乎没有依靠的老汉。
5、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格斯拉和老王有何共同点?
【明确】(1)生活境况相同:两人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都生活贫困,格斯拉靠做靴子,老王靠蹬三轮,勉强维持生计(2)社会地位相同:两人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3)道德品质相同:两人都具有诚实、忠厚、善良等高尚品质
四、互动探究
(一)预设互动探究的问题
1、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格斯拉的,这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当时人们认为格斯拉是一个“怪人”,格斯拉手艺出色、诚信负责,坚持品质第一,不靠广告招揽客户,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却被称“怪人”,《品质》《老王》教案
那么,在当时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人,这反映了什么?
2、在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双方是互相帮助的。请联系当时双方的处境,试分析双方身上的闪光点。
【提示】文革中,作者夫妇作为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受打击迫害,一般普通百姓是不敢和他们接触的,但老王却去帮他们;而老王地位低下,身体残疾,受到人们鄙视,但作者夫妇却和他交往。
3、两篇文章在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时,所采用的手法有何异同? 【提示】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
(二)预设互动探究的方法1、2、3、4、学生对照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组内交流 组织语言,选派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完善
五、迁移应用
1、在今天的社会,如果有格斯拉和老王这样的人,人们会如何对待他们?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2、练笔:自设一个场景,尝试运用文中所用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要求:①400字左右
②至少运用两种手法
【教学反思】
学生的预习准备得比较充分。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学
《品质》《老王》教案
生基本能够了解道格拉斯和老王两位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联系环境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因此,在课文分析和处理环节,进展顺利。
课堂的迁移应用环节,各小组都提出了所搜集到的当今一些底层人物的不幸命运,并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一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学生的情感,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两篇课文,一篇是外国作品,一篇是文革期间的,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比如很多学生就认为当时老王与作者夫妇的交往是正常的,体会不到文革这一大的社会背景对于知识分子的压迫以及由此而来的老王所承受的压力,这一点需要学生进一步到互联网上搜集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容量丰富,节奏流畅。无论是预习、课堂还是课后,都完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附:个人信息
姓名:李如凤
(电话:*** 0518-85220050)学校全称: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语文组(222023)
第三篇:品质 老王 教学设计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着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引导学生 “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本设计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品质》和《老王》两篇课文同属于“号角,为你长鸣”这一专题中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两篇文章的作者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度,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笔下的主人公却有很多相似点,都是社会最下层的贫苦百姓,又都具有一些高尚的品质。就体裁而言,两篇课文一为小说,一为叙事性散文,都注重对主人公进行精心的刻画;就难度而言,两篇课文都比较容易掌握,因而设计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够明确地辨别是非,体会出两位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同时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教师要适当启发学生联系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突出主人公品质的难得,这样,主人公的形象才可以体现得更为光辉、高大。【教学目标】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1、分析格斯拉和老王的性格特征,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3、分析造成格斯拉和老王两位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尤其是社会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底层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光芒。难点:学习并尝试运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专题为“号角,为你长鸣”,我们刚学过第一板块“烈士的抉择”,了解了文天祥和颜佩韦等五人,他们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去选择生死,这种人固然是真正的英雄和烈士,值得后人为他们长鸣号角。那么,在社会的底层,在平凡的角落,是否也有值得我们为之长鸣号角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质》和《老王》两篇课文,了解一下“底层的光芒”。
二、交流展示:
(一)整体感知:《品质》和《老王》这两篇课文分别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篇文章请两个同学概括)(提示:抓住人物、事件)
(二)学生互评:你认为哪个同学的概括更好一些,为什么?(可让学生尝试补充完整。)
明确:《品质》描写的是一个手艺杰出且诚信负责的鞋匠——格斯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意却越来越冷淡,最后竟被饿死了。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描写的是文革期间一位人力三轮车夫——老王,通过老王与“我”的几次交往,体现了老王悲苦的一生,展现了老王的品格特征,寄寓了“我”对老王的同情。
三、质疑解惑及精讲点拨
你在自学本文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
(一)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小组讨论,尝试解决。解答不全面或较难无法解决的由教师启发解决。
(二)预设:
1、本文题为“品质”,请问格斯拉身上有何与众不同的品质?请从文中找根据。
【明确】手艺出色:“那几双靴子太美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见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
诚信负责:“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格斯拉做鞋手艺杰出且做人诚信负责,但最后却被饿死了,造成这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一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但是除他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同业竞争”“他从不登广告”“他注重质量,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可见,原因有二:
主观原因:格斯拉认真负责,都是自己做靴子,很耽误时间;他注重质量,把钱用在上好的皮革上,不愿意用来做广告。
客观原因:其他同行业的竞争,他们可以做出更好看的靴子;当时的人们好像更喜欢靴子的样式,而不太注重质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手工作坊的冲击。
作为商人,格斯拉看重商业竞争中的诚信、责任,但是他最后却被饿死了,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他身上的品质,显得更为难得与重要。
3、对于主人公老王,文章着重写了他的哪几件事?体现他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1)替“我们”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减半”,表现了老王的诚实;
(2)送“我”的先生钱钟书看病:老王“坚决不收钱”,“我”要给,他却问“你还有钱吗”,突出了老王的善良;
(3)送香油和鸡蛋给“我”:当时物质匮乏,且老王自己也重病,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但他却不忘送香油和鸡蛋给“我”,体现了老王的忠厚善良、待人诚恳。
老王的性格折射了当时底层社会人们身上的闪光点,直至今天,仍值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得我们学习。
4、老王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文中有何体现?
【明确】老王的一生是苦(悲苦、辛苦)的一生,具体体现:(1)无正当职业:蹬三轮,“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2)孤苦无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3)身体有病:“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药后也不见好
(4)住所破旧:“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可见,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生活几乎没有依靠的老汉。
5、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格斯拉和老王有何共同点?
【明确】(1)生活境况相同:两人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都生活贫困,格斯拉靠做靴子,老王靠蹬三轮,勉强维持生计(2)社会地位相同:两人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3)道德品质相同:两人都具有诚实、忠厚、善良等高尚品质
四、互动探究
(一)预设互动探究的问题
1、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格斯拉的,这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当时人们认为格斯拉是一个“怪人”,格斯拉手艺出色、诚信负责,坚持品质第一,不靠广告招揽客户,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却被称“怪人”,那么,在当时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人,这反映了什么?
《品质》《老王》教学设计
2、在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双方是互相帮助的。请联系当时双方的处境,试分析双方身上的闪光点。
【提示】文革中,作者夫妇作为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受打击迫害,一般普通百姓是不敢和他们接触的,但老王却去帮他们;而老王地位低下,身体残疾,受到人们鄙视,但作者夫妇却和他交往。
3、两篇文章在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时,所采用的手法有何异同? 【提示】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
(二)预设互动探究的方法1、2、3、4、学生对照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组内交流 组织语言,选派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完善
五、迁移应用
1、在今天的社会,如果有格斯拉和老王这样的人,人们会如何对待他们?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2、练笔:自设一个场景,尝试运用文中所用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要求:①400字左右
②至少运用两种手法
第四篇: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光茫初中生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光茫。
生活就如一杯可乐,你赋予它,它也滋润了你;生活亦如一株小树,你关爱它,它也终会为你遮阴在他的怀抱里,只有追逐不弃,才会吮吸到那甘甜的味道,然而现实中的追逐多吗?的确,这种理念已成为一条单调减函数,流逝在代代人的脑海中,到了我们这一代,物质丰富的现状也许早已抹去了它的云迹,因此越多的我们的活力、斗志,难到你们不想让自我重新折这条抛物线吗?好吧,那就试着激活自己吧,因为我们需要斗志,作为新时代的未来,我们就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就该有“大渡桥横铁锁赛”的勇气,21世纪不需要懦夫,更容不下懦夫,那你还犹豫什么?
作为一名中学生,正是开启生活、追逐理想的黄金时期,越是如此,生活就越是艰辛,然而软弱的内心终将要成为失败的突破口,暂时的志气,必然无法抹去伤心的泪痕,因此我们需要激活自我,清醒理智,让记忆时刻地提醒着沉睡的我们,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才是我们应有的抉择,我们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掌握命运才是一个热血青年的坚强体现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回告父母,回告社会,我们是坚强的不屈的战士,“软弱”和“放弃”根本无法存活在我们的理想调查中,再接再厉才有机会涂改“挫折”与“烦恼”,我们要告诉青春:生活当自强,我们要和夸父赛跑共同追逐彼此心灵中的太阳,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光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昏睡的朋友们,世上本没有路,只要你激活了自己的追求,勇敢地去尝试,也便成了路。学海求无边,只要坚持顺着路走下去,终点就在眼前,因此还有什么理由值得我们放弃呢?是啊!一天之际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今,既然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枢纽,那我们又怎能忍心弃之而不顾呢?难到不应为此而追逐、发奋吗?
生命的路很短,俯仰之间便是鲜花与彩虹。
激活自我,让鲜花更艳,让彩虹更炫,让明天因此而更加生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