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那浓浓的学子情
家乡,就像是那拉着风筝的手,不管你走到哪里,心中总是记挂着他,思念着它,那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历历在目,总也不能忘怀。
我出生在淄川区淄河镇的一个乡村,那里乡风淳朴,向学氛围很是浓厚。小时候,人们喜欢在河边的大杨树下乘凉,老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给我们这些顽童们讲那些求学成功,上了大学、留洋归来、衣锦
还乡的荣耀故事,我们也听的津津有味,引得我们心中都有了一个梦想:“哪个大学什么样子?好想去看看啊!”
其实,那时我们村里很穷,记忆中孩子们穿着补丁裤、塑料凉鞋粘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经常穿着露着脚趾头的布鞋在街上玩耍。。。从小我就很羡慕那些背着军装绿书包的学生,而我的姥爷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所以在我的记忆里还有跟着姥爷上学进不去教室蹲在教室外面哭着听姥爷上课的情景。
快到上学的年龄了,那时就一心盼着快一点进入学校读书,七周岁时和我一样大大两个伙伴因为父母有关系而提前上学了,因为此我大哭了一场。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父母却为1.5元钱的报名费和书费犯了难,借了好几个邻居才凑够上了学。
那时的学校很简陋,几间平房,都是草房。教室早已经失修了,屋顶上几个小孔,几率阳光透过小孔照到教室的土地上,斑斑点点的。就在这样的教室了,我兴致盎然的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活。
教室里的黑板和现在落后不了多少,水泥抹平用墨汁刷过,老师写的字很工整、好看。学生用的课桌是一条条六七米长的木板,两边用一个架子支撑着,我们从家里带来板凳一顺儿坐在后面写字、做作业。这一条条凹凸不平的长木板,不知用过几届学生了,上面沟豁纵横,留下了许多前辈的大名,学过三味书屋以后,我们都在桌子上留下了一个横写的早字。在这样的桌子上学习是现在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幸亏那时我们买不起本子,学生都是在石板上写字作业的,做完了老师看了以后擦掉再写,很是经济实惠。晚上回家,那时没有电,所以大多的时间是在外面游戏,孩子们创造的乐趣很多,踢毽子、丢沙包、扛拐、跳方、抓子、藏猫猫、占山为王、打弹弓、造洋火枪。。。玩够了才做作业,没有电,用煤油灯,用纸做捻子,找一个玻璃瓶,装上煤油,就成了。煤油等的亮度有限,我们做作业的时候必须尽可能的靠近才能看的更清楚。冬天写作业时经常把棉帽给烧上个窟窿。
87年以后,条件就好多了,校舍进行了维修,课桌也换了,我们不用再整天搬凳子上学了,教室的门窗也大了,教室里明亮了很多。在不经意间学校的条件好了起来,我们也迈上了作业本,老师开始经常印试卷给我们做了。只是学校老师办公室门口老槐树上挂着的铜钟没有换,上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叮当叮当的敲钟,特别响亮,特别好听。那时的教学好想不像现在要求的这么规范和严格。我们学习起来很轻松。老师们有时忘记了上课,我们就在校园里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时一个课间会有40多分钟的样子。我们玩啊跳啊可高兴了。现在的素质教育与那时相比,孩子的快乐好像没有那么真切和实在。
后来村子里有了电,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买上了电视,那时二三十人挤在邻家的院子里看电视剧成为农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还在们的文化生活也就是这些,挤在大人们中间看电视,要是村子或是邻村放电影,孩子们那个兴奋吆,早早的来到场院里,为这放电影的师傅问这问那,在柴火垛上翻跟头,电影放开时我们看的可起劲了。
村子里那所学校留下了我童年的全部回忆,也和同学打架,也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参加学习竞赛,老师的精心辅导,学习的情结就在那时结下了。从初中到中专,到参加工作后的继续学习,我总是受到那时的影响,轻松认真,而又扎实求真。
2000年以后淄川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做崭新的教学楼盖了起来,随着现代化教学的推进,微机、投影教学取代了老式的教学设施,新课改的实施使学生全方面的得到了开发。再回到家乡,原先的小学已经变成了厂房和幼儿园。回忆往昔,感慨万千:国家的发展是那样的快、那样的大,人民享受的生活、孩子受到的教育是那样的丰富,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国家的赋予强大给予的,相信他们成才后会把国家建设的更好,更强大。我们老了的时候,给儿孙们津津乐道的讲那些建设者们成功的故事,让他们也做着一个梦,去追寻梦想的实现,那深深的学子情!
第二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朵缀着朝阳的露珠的等待展开美丽的花,向明天仰望,这就是中国。它是拥有爱的,有无数爱戴它的人,金晶也在其中之一,她是可以为了祖国尊严而牺牲自己如花生命的。
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12点30分,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的传递活动,来自中国的残疾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击剑运动员,火炬手金晶是第三棒。在这一站这个非常勇敢和可爱的女孩引起在场所有媒体和中国人的关注。金晶传递途中极少数的“藏独”分子企图干扰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他们试图要从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手里抢走火炬。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她毫不畏惧,紧紧护住火炬不被抢走,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她尽了自己的能力,来捍卫祖国的脸面,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
其实,她何尝不知道,选择保护火炬,将要付出的是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是,她也明白,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她理应为祖国的尊严牺牲些什么。凭着她对祖国的爱,那种深深切切的爱,是不会允许她有所畏惧的,所以,她那样做了。
如她所说: “奥运火炬代表着奥林匹克理想,代表着全人类的美好愿望。传递奥运圣火是我的梦想。火炬在我手里,谁也抢不走!”就在暴徒拉扯金晶的衣服,抡起拳头要打她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法国警察过来,使劲把暴徒揪走了。她说过一句令人感慨万千的话:“你想从我手中抢走火炬,除非从我尸体上爬过去!”我们看到了她对祖国的热爱了。的确,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子,也是一个执着的女孩。她执着的爱着祖国,执着的为她的爱付出,执着的不放弃为它作贡献的机会,甚至执着的付出美丽而珍贵的生命。
不仅仅是坚强执着的金晶,在生活日新月异的长河中,也存在着无数像金晶一样,几乎“走火入魔”的为祖国无私的奉献,不论有着怎样的艰难险阻,他们也用不言放弃。因为那么深的爱是无法自拔的,是不会这么容易就被人放弃的。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中外记者济济一堂。“下面请诸位记者提问题!”周恩来的话音刚落,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眼里有些挑衅的意思,结结巴巴地用生硬的中文说:“请问总理阁下,中国有没有妓女?”对于这一不怀好意的问话,周恩来泰然自若,双眼盯住这位记者,思索了一下,郑重地回答:“有!”这一问一答,引起了全场的骚动。记者们轰动起来了,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这一惊人的回答。周恩来接着说:“中国的妓女,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掌声。大家清楚,如果硬说中国有妓女,那就得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不承认台湾归属中国,那中国自然就不存在妓女问题了。
祖国受过痛苦,遭到挫败,但人民决不允许美丽的它惨遭如此的践踏,他们用鲜血与智慧创造了一个一个的奇迹。他们团结,友爱,善良,坚强,不屈,才战胜了外国的侵略与歧视,找回了祖国的傲人与自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那位记者当然不服气,一脸傲慢,眼里闪烁着不屑,漫不经心地接着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在建国的初期,这句话当然是在讥笑中国的贫穷。周总理没有生气,而是诙谐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都在静听着周总理的解释,期待目光集中在他身上。周总理清了清嗓子,洪亮地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等十种,加起来一共是18元8角8分!”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望了望无知的记者们,继续说到:“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中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越,币值稳定,实力雄厚,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总理的话再次激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可想而知,蔑视中国的他们是多么狼狈啊!也许是藐视中国的报应吧。
金晶以自己对祖国的爱与无私的奉献精神,维护了火炬的庄严神圣;周总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包围祖国尊严的决心,战胜了外国对中国的轻视与侮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默默地为祖国奉献。也有一些很平凡的人,他们也无时无刻在献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他们也有和金晶与周总理一样的精神品质,只是,他们的努力是无声的,没有诗词歌赋的赞美,也无怨无悔。
美丽的东方之花在十三亿人民的爱的浇灌下,一步一步迈向仰望的那片成功与美好;在十三亿人民的爱戴中,一点一滴拥有尊严与骄傲;在十三亿人民的付出中,渐渐成为漂亮娇艳的花。它正在娇媚地展开柔嫩的花瓣,享受灿烂的明天的阳光……
从零开始 长生界 凡人修仙传 斗罗大陆 斗破苍穹 刀锋传说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国旗下,我感到幸福 曲阜市董庄乡管村小学 胡玉梅(2009.9)
幸福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在苦苦寻找的东西。
或许拥有名车洋房能让人感到幸福。而今,站在五星红旗下,以人民教师的身份,面对着无数双清澈的眼睛,我感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当清晨,校园里国旗徐徐升起,耳边总会听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庄严宣告,脑海中总会浮现1979年慈祥的老人在南海边划下的神奇圈圈。就是在这面五星红旗下,多少中华儿女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一路兼程披荆斩棘,让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铁路贯通山涧。在红旗的指引下,先辈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孩子们脸上甜蜜自信的笑容。在国旗下,看到同学们衣着时尚、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健康向上、神采奕奕,我感到幸福。看,正是这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奥运会广场鸟巢上空冉冉升起。她记载了中国60年的艰苦奋斗,见证了中国60年的辉煌巨变。她向世人展示出巨龙腾飞的凌云之势,让世界重新了解中国,走进中国。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china”等字眼已深入人心,给世界各地打上深深地中国印。国旗下,我为自己是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感到幸福。
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是中华的声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那是你坚忍不拔的性格。即使是无情的地震,肆虐的雪灾,也只能激起你的博爱和坚强。还是在这面五星红旗下,我看到孩子们把手中五元十元的纸币,带着庄严的神情投入捐款箱后如释重负的表情,我感动到落泪。不是因为那首《爱的奉献》营造的氛围,而是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为此我感到幸福。
每当我伫立在国旗下,都会感到肩上沉甸甸的重担。我深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国家倾力于教育事业。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在这面国旗下,值2008年教育管理年之际市政府率各级领导到我校视察,为我们配备了崭新的课桌椅、办公设备。看到孩子们在焕然一新的教室里快乐学习,我感到了切切实实的幸福。
有人说,幸福很难寻觅。其实幸福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要你静静感受,就会被幸福包围。每次听到孩子们亲切的呼唤,看到他们活泼的身影;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他们一次次的进步,一天天的长大,心中就溢满了幸福。
国旗下,我倍感幸福。
我幸福,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幸福,因为我挚爱我的教育事业。
我幸福,因为我更热爱我的祖国。
第四篇:回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回眸新中国六十年
——从老百姓的“食”看开去
对于中国——一个有着5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60年也许不算什么,60之于5000可能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是这看似短暂的60年,神州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2009,我们国家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精神文明走上了新的台阶。
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经过多年战乱,我们国家百废待兴,这个时期经历了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全民炼钢等等的历史潮流。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烙印就是“公共食堂”在1958年下半年,以政社合一为基本特征的人民公社在全国普遍建立。一些地区提出要“加速过渡”,试行“半供给制半工资制”。于是,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在这样一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了。公社化后全国先后办起了39.9万个的公共食堂,参加吃饭的人口有4亿每家每户都不在家里开伙,生产队、村里所有的人都到公共食堂,大伙儿在一个大锅里吃饭,一到吃饭时间,男女老少到食堂排队打饭,饭菜大量供应,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口号是“放开肚皮吃饭”。有的食堂三个月吃掉一年的口粮,公共食堂“不限量吃饭”不就改成了薯粮搭配。这样“天天像过年”日子没过多久,“三年自然灾害”就爆发了。在这三年的困难时期,代食品对缓解严重缺粮问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野生植物制作的代食品有效地填补了粮食上的不足。比如蕃茄秆、茄子秆、包谷秆、红苕藤混合在一起推磨成粉做成的馍馍等等,而就是这些代食品也不是人人能吃到,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的人民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
60年代,是个物质及其短缺,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必需品都要凭证凭票供应,对大白菜、萝卜、葱、蒜、副食调味品、糕点、糖块采取按人口分配。肉票、粮票、油票、布票、葱票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按计划供应。当时,城市市民每人每月供应1公斤大米,三四公斤白面,有时过年可以多给0.5公斤大米、1公斤白面,春节时每户还给3两香油。过年才能吃到的瓜
子、花生全都按户按量供应,猪肉、鸡蛋、豆腐、香烟、白糖等都凭票供应,平时生活必须的肥皂、布匹等也都要凭票购买。春节期间每户居民还可以凭票买到一只鸡。许多现在看来平常的食品,当时都是过年才能尝到的美味。
70、80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在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与人民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依然贫乏,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时代还在延续,但人民最最渴望的是精神上的重塑。1978年恢复高考,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期待着新的生活,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发开放的政策,新中国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我们需要的物质文化精神上的满足已不单单是停留在对吃饱穿暖的关注上。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活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
到了1988年,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1993年,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粮食供求走向市场。人民的菜篮子丰富了,食品、用品依靠计划配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崭新的21世纪,新中国60年来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人们不仅仅讲究吃饱吃好,更追求吃的健康,吃的时尚。吃饭不单单是为了温饱,更成了休闲、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餐桌也“开放”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都成为老百姓日常随处可买、随时可尝的餐桌上的常客。
“民以食为天”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老百姓的“吃”可以看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势头,使13亿人民都达到了温饱的水平,在21世纪的开端,我们正以矫健的步伐奔向小康水平。而然在发展中也要注重和谐,近年来不断爆发的重大公共事件,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
回眸新中国的60年,我们国家历经了许多磨难与坎坷,终于总结出坚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建华村
李雯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