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珠江联合收割机厂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珠江联合收割机厂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珠江联合收割机厂公司介绍: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全所共有员工254人,工程技术人员占80%,是广东优秀研究开发机构,长期从事农机科研工作,是研究开发农、林、牧、副、渔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加工机械化所需的机电设备、设施为主并具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综合性省级研究所。先后承担过国家、机械部有关收割机械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继开发了割晒机、悬挂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半全通用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小马力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997年还承担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双季稻地区新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珠江联合收割机厂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农机所组建“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而专门成立的,是广东省农机所的全资子企业。收割机厂自1999年建立以来相继研究开发了“珠江-1.5”联合收割机系列新产品、现代化水产养殖系列设备、木工机械等,另外还与英国溢丰公司合作进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与安装。珠江-1.5”系列产品是农机所在国内最早研究开发的,并于1991年通过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该机型填补了国内小马力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空白,各项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科技厅鉴定语)。先后获得了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和广东省新产品奖,并与1994年技术转让给有关厂家进行批量生产。为进一步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不断提供品质优良、性能可靠的产品,我所在原“珠江-1.5”A、B型及“南粤-1.3”等机型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完善地改进相继推出新一代“珠江-1.5”IIIA、IIIB、IIIC、IIID型稻麦联合收割机,产品主要销于广东、湖南、广西、江西、江苏、海南、新疆等省,其中“珠江-1.5”IIIC型联合收割
机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珠江联合收割机厂--公司详细资料:
主营行业:拖拉机;畜牧、养殖业机械;农机配件;节水设备;
主营产品:珠江-1.5ⅢD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珠江-1.5ⅢC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TEF-200风送式投饵机;TEL-400离心式自动投饵机;QY50切鱼机;ZY系列射流式增氧机;节水灌溉;移动式机动车检测线;不锈钢器皿清洗生产线;不锈钢器皿复合冷却机;不锈钢器皿抛光中央除尘系统;输送机;广联135型贴纸机;汽;
企业类型:国有企业
主营模式:生产型;服务型;
注册资本:人民币120万
注册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261号
员工人数:201-300人
注册时间:1999
法人代表:李君略
经营方式:
年营业额:
地点:广州黄埔广州经济开发区夏港大道保沙路口
主营范围:大陆;西欧;东南亚;
主营品牌:广联牌
广联:用可靠产品和优质服务回报农民 2008/11/17/16:11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农民养活了我们,提供可靠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是我们最好的回报。”这是广东农机所珠江联合收割机厂(以下简称广联)厂长李君略一直信奉的经营理念,也是所有广联人用行动实践的一句承诺。话语朴实,却分量沉重;道理简单,却责任重大。
质量是根本
近几年,广联品牌愈发引人注目,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水稻主产地区,只要一提起广联收割机,机手都伸出大拇指。质量好、性价比划算、服务周到——这是他们对广联收割机的普遍评价。
记者采访了解到,早在1965年,广东农机所研发的《ILSX-625型珠江-1号水稻联合收割机》就通过了部级鉴定,成为我国第一台能在水田作业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开创了历史先河。这为广东农机所研发高质量的水稻收割机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广联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农机所组建“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广联抓住机遇应运而生。作为广东农机所的产业化基地,它的发展受到了所里领导的高度重视。
“咬定质量不放松”——这是广联的一致追求;“技术革新是产品质量的根本”——这是广联认定的真理。李君略厂长是机械专业“科班”毕业,对技术有超强的敏感性,非常善于捕捉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目前,广联有员工200人,技术人员近百人,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分保障了广联农机产品的质量。据了解,每当广联收割机要进入目标市场时,李君略都会亲自带领厂里的骨干和销售技术人员跑遍目标市场。为了能生产出适应当地实情的收割机,他跟着技术人员一起下农田,采集一些具体的数据来更好地改进收割机的技术指数,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都会亲自向当地用户了解机具的使用情况和售后服务情况,以便今后继续满足广大农户的需要。
服务是王道
本着“真情回馈”的理念,广联一向重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全国已建有近百家服务点,形成了集销售、配件供应、售后维修及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销售服务网络,将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
广联的售前服务是指免费为顾客提供技术咨询,介绍产品的性能、技术条件、适用范围、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体系,帮助顾客选购适合当地作业的机械产品;售中服务是指从用户购机开始,销售人员帮助用户检查车况,清洗车辆,技术人员向用户讲解各种操作装置的使用方法。
为了更好服务用户,广联营销部建立了“用户档案管理”,受理用户售后的一切相关事宜,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工厂售后服务部及全国各维修站在农忙季节24小时开通服务、咨询服务热线电话,接到客户请求服务的信息,立
即予以答复;需要上门服务时,省内24小时、省外48小时以内服务到位。工厂售出的所有收割机,终身提供免费咨询,“三包期”内,符合“三包”条件,均实行免费服务。“三包”期外仍然做到方便快捷、高质低耗、价格合理、服务周到。
发展是硬道理
“珠江-1.5”系列联合收割机是广东农机所在国内最早研究开发的产品,于1991年通过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该机型填补了国内小马力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空白,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先后获得了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并于1994年技术转让佛山有关厂家进行批量生产。
为了不断为农民提供品质优良、性能可靠的产品,广联在原“珠江-1.5”A、B型及“南粤—1.3”型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完善、改进相继推出新一代“珠江—
1.5”111A、111B、111C、1111D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先后获得了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信誉品牌及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
目前,广联主要从事联合收割机、水产养殖机械、检测机械、食品机械、节水灌溉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全体员工共同艰苦努力,广联牌系列机械产品,特别是广联“珠江-1.5”系列联合收割机在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海南、广西、江苏市场上不断得到了用户肯定和欢迎,树立了广联品牌效应,“广联”水稻联合收割机已逐步成为广东市场的主导产品,为工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依靠质量和服务的“双轮驱动”,广联农机产品销量迅速提升,联合收割机2002年产销量达200多台、2003年300多台、2004年600多台,从2005年至今连续四年保持1000台,在广东省拥有全喂入联合收割机75%的市场占有率。
第二篇:广东省农业机械发展随想
广东省农业机械发展随想
回望人类社会,徒手打猎到刀耕播种,再到修渠通水,观天时地利,开垦田地,因地制宜,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的使用,生产力随即大大提升;农业机械发明越来越多,方便了农业的区域化生产管理,减少人工。
广东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
广东省的地貌决定了广东省农业机械无法大规模实现机械化,只能小规模范围内达到拥有机械生产的要求,还有就是目前人流的状况:乡村到城市,城市中心向外围扩展,造成了乡村的人缺少,老龄化情况严重,无法满足生产力;这些不利因素都阻碍了广东农业机械化。
对于广东的地貌,适宜种植果树。这些年,一些人通过种植沙糖桔、荔枝发家了,很多人跟风,想赚一笔;也由于一些政府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外商的投资,使农业发展趋势向着果树的大规模,还有就是广东省目前发展过快,盲目招商,致使落下了病根,如工厂污水污染,砍伐过度,这些不利的因素虽然表面上短期内可以将收入提高,但无异于杀鸡取卵,危害了生态环境。当生产过剩就会出现倒货销售和积压腐烂于农地的现象,或产品单一,一出问题就全部有问题。
所以说广东省农业机械发展是任重而道远。
我觉得50年后,等中国把为发展而积下的后患,一昧追求经济增值,忽视了实际状况而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后,且由于科技机械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应该可以达到忽视地貌的因素,机械化是必然的。
只要给中国安定的时间成长,只要中国人再团结点,别说是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就算是全国机械化也不是难题吧。
关于广东省农业机械的发展,我觉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理环境、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政策、机械水平等。
第三篇:广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承诺书
附件4:
广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承诺书
(2011年)
本人自愿履行以下承诺:
1.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农机管理规定,接受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补贴机具检查管理和质量跟踪调查,并服从当地农机管理部门的合理调度,在重要农时季节、灾害抢收时节优先为本地农业生产服务,积极支持当地的农机推广工作。购买国家和省法律法规规定的纳入牌证管理的农机具后必须到当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办理补贴机具的登记入户、核发牌证(农机号牌和行驶证)。
2.补贴机具原则上两年内不得转卖或转让。因特殊情况需转让的补贴机具,须报经县级农机主管部门会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并逐级上报省、市农机主管部门备案。对享受省级财政累加补贴的机具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卖或转让到广东省外。
3.违反上述规定的补贴对象,一经县级以上农机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查实,必须退回财政补贴资金,并取消今后5年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的资格。
购机人(或法人代表)签名:日期:
申请表受理编号:
(本承诺书一式两分,在领取申请表时签署,县级农机部门和购机人各存一份)
—1—
第四篇: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进事迹
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进事迹
精诚团结谋发展
医疗科研硕果丰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进事迹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集心血管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同时也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的著名的心血管病医院。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组建了一支以该所罗征祥教授为队长、禤湘耀教授为支部书记的心脏外科医生为主的队伍,赴阿根廷进行为期一年的医学考察学习,这批专家回国后积极开展工作,为我国心血管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带动作用,并由此带来了研究所腾飞的时代。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
全所现有职工556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98 人,中级职称142 人,初级职称253人。学历结构:博士后5人,博士38人,硕士65人,学士9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16人。开放病床428张。
近年来,研究所的业务量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2008年,完成各类心脏外科手术3000多例,手术总死亡率1.8%;完成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手术达8250例,成功率99.5%;年门诊量331403人次。全年获得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课题共50多项。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心脏介入治疗领域承担了3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医、教、研全面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研究所在全国心血管病领域中的地位。
发扬团队精神
展现良好社会形象
五十多年来,历经查树兰、禤湘耀、罗征祥、林曙光和吴书林五任所长的传承,研究所医务人员始终铭记前辈创业的艰难和敬业精神、周总理对心血管事业的殷切期望和英东先生“仁心仁术”的嘱托,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技术精湛,专业人才荟萃,专业结构合理。目前,研究所主要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儿科、心血管病门诊部、放射介入科、心脏康复科、麻醉科、流行病学研究室、冠心病重点研究室(省重点)、风湿性心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心血管临床药理研究室(省重点)、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研究所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有孙家珍、吴若彬、李渝芬等有建树的老专家,有庄建、吴书林等学科带头人,还有一批青年专家已经在心血管病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有5人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荣获全国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涌现出两名全国劳动模范和两名广东省劳动模范。
研究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和团队精神,前所长林曙光强调:研究所要科学发展,既要有领军人物,更要有团队精神。互相团结,既有工作中的相互合作,更有思想上的相互启发,这样的团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吴书林所长上任后,他明思路、重根本、抓细节、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逐步探索出一条积极引导与强化监管并重的管理新路子。他注重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作用,精心打造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并提出两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以员工为中心,保护员工利益”,既赢得了患者,又增强了研究所的凝聚力,同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发扬创新精神
勇攀医学科研高峰
稳定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研究所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色,科技创新与学术交流带动了临床医疗工作,特别在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高血压等的诊治方面,研究所一直走在国内的前列。七十年代后期,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大隐静脉搭桥转流术”、“小儿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等,代表着当时国内最高水平。八十年代初,该所在国内最早开展“经皮穿刺气囊导管心脏瓣膜成形术”,这种技术被誉为“二十世纪心血管医学里程碑式的革命”。九十年代的心电生理射频消融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等技术,研究所不但是国内最先开展的单位之一,而且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外周大血管,颈动脉,肾动脉介入治疗等已成常规,介入治疗手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嵌入式”治疗,增加了复杂心脏病的手术机会,提高了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水平。
由吴书林主任带领的心电生理199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1999年首次在国内应用非X线心电三维标测(CARTO),1999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房颤射频消融,200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004年在省内最早开展选择部位心室起搏研究,居省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电生理组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先后主持完成卫生部、省级、厅级科研课题16项,获国家、省级、厅级科研成果奖6次,发表论文140多篇,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4名,硕士9名。由陈纪言主任带领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组开展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综合治疗获得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在国内率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开展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分离,已成功完成近300例手术,属省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组继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封堵术后,2002年开展了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心室间隔缺损,2003年开展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自主开发研究,获1项国家专利,居国内领先水平。
临床药理室从2000年至今先后承担16项重要科研项目,申请专利9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20多篇被SCI收录,编写专著3本。流行病研究室连续四次参加“七•五”至“十一•五”的国家攻关课题,连续5次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38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6篇论文为SCI收录。
近年来,心外科在庄建主任的带领下,在瓣膜外科、冠心病外科、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和心脏辅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突破,手术数量和学术水平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尤其在小儿心脏外科方面更是成绩斐然。
近3年,研究所科研人员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新生儿、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手术,大部分在国内是首次完成,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成功地为出生仅9小时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大动脉调转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小新生儿先心病患者成功地接受复杂外科治疗。现在,研究所每年完成先心病外科手术已达1200多例,其中体重小于3公斤,年龄在3个月以内的重症复杂先心病患儿300多例,总手术死亡率2.9%,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我国开展新生儿小婴儿心脏外科手术最多,水平最高的单位之一。近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可调式房间隔造口手术、室间隔缺损补片开窗大动脉调转术、婴幼儿REV手术、NorWood手术等,使许多过去无法医治的复杂重症先心病人获得新生,缩小了我国婴幼儿先心病治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传承仁心仁术
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霍英东先生慷慨捐资4000万修建英东楼,从此,“英东楼”几乎成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代名词。在英东楼一楼,霍英东先生题写的 “仁心仁术”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仁心仁术为人民谋健康一直是研究所不懈的追求。
多年来,研究所始终将科研紧紧围绕能给人民健康谋福利的最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进行。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东风湿心、风湿热是高发病,禤湘耀教授就组织全所的力量投入到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得到WHO的高度赞扬。40年过去了,研究所在此领域依旧世界领先。介入技术创伤小、花费少,病人康复快,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而这项技术在30多年前还处于空白,陈传荣教授等从美国、日本将这项技术引进到中国,开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先河,2006年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也因为陈教授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将“杰出介入奖”颁给了他。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精细而又昂贵,长期依靠进口,如何使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国产化,从而降低病人费用是近年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心儿科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先后研制出了多种新型介入治疗器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价格仅为进口器械的三分之一,极大地降低了医疗费用,如今这些器械远销东南亚等国家,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研究所承担的两个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都是围绕心脏病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行的研究,这将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为千万人民谋福祉。
大手笔、大气魄是研究所的又一特色。而今,研究所是我国首家建立了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产后治疗的“一站式”模式的医院,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上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面对先天性心脏病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广东省出生缺陷的首位,今年初,研究所将先心病作为未来5—10年的发展重点,部署了五个重大课题、二个技术平台、一个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先心病的发展带动全所科教研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促进研究所向国际领先行列迈进!
第五篇:2014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公告
2014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公告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粤创新创业,根据《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08〕15号)、《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粤发〔2010〕1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就2014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工作公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引才原则。
坚持“三注重两符合”原则,即注重人才水平、注重技术成果、注重产业化前景,符合加快发展需要、符合优化经济结构需要,着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引才重点。
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引进在计算机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与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和标准光组件及器件、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动力系统、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增材制造(3D打印)等领域取得先进创新成果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或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团队和领军人才。
(三)引才类别。
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均分“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申报评审。
技术研发产业化类主要依托产业化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后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快速产业化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重点考量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产品研发、销售利税、技术市场成交额及带动相关产值等方面指标。
应用基础研究类主要依托重大研发平台、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后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重点考量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及其他研发产出,如承担国家级高水平项目、高质量论文发表、核心专利产出及支撑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指标。
(四)资助档次及额度。
在确保引才质量的基础上,保持适度引才规模,本引进人才的资助档次及额度如下:
1.创新创业团队。
第一档次:世界一流,资助8000万元;
第二档次:国内顶尖、世界先进,资助3000~5000万元;
第三档次:国内先进,资助1000~2000万元。
资助档次、数量及额度根据评审规则及评委评分、推荐结果确定。
资助经费中100万元(税后)为住房补贴,由团队带头人支配使用。
2.领军人才。
每名资助600万元,包括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
二、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申报人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水平和成果居本领域、本行业前列,科研成果创新性突出或产业化前景好。
2.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60周岁(1953年12月31日之后出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年龄不超过65周岁(1948年12月31日之后出生)。
3.用人单位在我省依法注册(截止申报之日前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4.与用人单位签订意向性合同,承诺入选后3个月内(从印发入选名单之日起算)签订正式合同并到岗;如已签订正式合同,首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应在2013年1月1日之后。
5.引进后需在粤连续工作5年以上,国(境)外引进的平均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6个月以上;国内引进的需将人事或社保关系转入我省用人单位并全职在粤工作。团队成员中的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平均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3个月以上;每个团队此类核心成员不超过1人。
(二)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团队除符合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由1名带头人和不少于4名核心成员(指与团队带头人同时引进的人才)组成。
2.团队成员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或重大项目稳定合作3年以上,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符合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且引进后能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3.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占50%以上。
4.带头人和核心成员中至少有2人全职在粤工作;鼓励国(境)外引进成员全职在粤工作。
5.“创新药物领域”临床前研究项目须已完成中试生产工艺研究,并建立质量标准,完成初步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作用机理比较明确,并在团队项目实施3年内获得国家临床试验批件或2年内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交药物临床试验申请;临床研究项目申报团队研究品种须已申请(以获得申请受理号为准)或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临床试验批件;优先支持1.1类新药。
(三)领军人才。
1.技术研发产业化类领军人才除符合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海内外承担过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
(2)掌握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或能解决产品生产工艺难题;
(3)拥有广阔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
(4)主持或主导制定本产业(行业)的国际、国家标准,并成功实施。
2.应用基础研究类领军人才除符合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主持过发达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国家863、973项目;
(2)近5年在本专业(学科)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论著;
(3)获得国内外重要科技奖项或发明专利;
(4)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鼓励自主创业的团队、领军人才申报本计划。
三、申报办法
团队实行网络在线申报,登录广东省人才工作综合管理平台(网址:http://rc.gdstc.gov.cn),注册账号并在线填报《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申报书》,按系统要求提交相应部门审核。
领军人才按要求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引进领军人才评审办公室申报。
具体途径如下:
(一)市、县(市、区)辖管单位(含非公有制单位),由地级以上市委组织部牵头,团队由地级以上市政府科技部门负责申报,领军人才由地级以上市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申报;
(二)省直单位,经省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申报;
(三)中直驻粤单位,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申报;
(四)其他非公有制单位,经单位审核后申报。
四、申报材料
通过审核的团队,在综合管理平台打印自动生成的《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申报书》,并按要求逐级加盖公章,申报书一式15份、附件一式2份、光盘一式2份。
领军人才填报纸质《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申报书》一式12份、附件一式2份(申报书和附件分别装订),并刻录光盘报送全部申报材料电子文档。
申报材料应按照有关填写说明认真填写,不得空项、漏项,申报书内容需与附件佐证材料一致。用人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完整。
附件一般应包括以下材料并按以下顺序提供复印件:身份证或护照、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内外任职证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合同、荣誉与奖励证书、主要成果(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产品证书)、主持(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企业证明材料(营业执照、股权构成、公司业绩和近年财务报表)等。
五、申报评审主要流程
(一)申报。
申报人及其用人单位按要求进行申报。
(二)合规性审查。
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对知识产权的真实性、有效性、关联性和权属性进行核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信用调查,遴选出符合条件的申报人进入评审。
(三)第一轮专业评审。
分专业小组进行专业评审,主要对申报人的技术先进性作出评价。专家分档次投推荐票并打分,平均分60分及以上且推荐票超过50%的申报人进入第二轮评审。
(四)实地考察。
对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全部申报人及其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察用人单位支撑能力及项目预算的合理性,考察报告作为第二轮评审的专家参考资料。考察不合格的不进入第二轮评审。
(五)第二轮现场答辩评审。
分领域或类别进行现场答辩评审,主要对申报人项目的产业化前景及可行性作出评价,专家分档次投推荐票并打分。
(六)确定拟入选名单及资助额度。
根据申报人两轮评审的得票数和得分数,择优确定拟入选名单及资助额度。
(七)公示与报批。
拟入选名单及资助额度在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公示后,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确定。
六、支持措施
(一)入选的创新创业团队可按档次获得省财政专项工作经费资助,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有关市政府分别按照不少于省财政支持专项工作经费额度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
(二)创新药物领域临床前研究项目资助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
(三)“技术研发产业化”类团队资助额度最高可达其项目预算的50%。
(四)“应用基础研究”类团队资助总额最高可达本团队总资助额的30%。
(五)入选的团队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可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享受落户居留、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特定生活待遇。
七、其他事项
(一)用人单位是引进和使用人才的主体,负责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提供科研与人力资源成本经费、落实配套政策等具体工作,并加强监督管理,努力推进项目顺利开展。
(二)申报人需按要求如实、完整填写、报送申报材料,如申报人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的,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如已入选获得专项资助的,相关部门有权取消入选资格、停止资助,追究相关责任人或单位民事及刑事法律责任;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或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三)已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之列。
(四)同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
(五)本公告所称的“从国(境)外引进”及“从国内引进”,以申报人来粤工作前的全职工作单位所属地区确定。
(六)公告中所称的“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3个月以上”指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66个工作日以上、5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330个工作日以上;“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6个月以上”指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132个工作日以上、5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660个工作日以上;“全职在粤工作”指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全职聘用劳动合同并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9个月以上(即每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198个工作日以上、5年在粤工作时间累计990个工作日以上)。在粤工作时间的考核,以出入境记录、人事工资证明、社保证明、纳税证明等为准。
(七)同一单位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以及引进后在用人单位省外、国(境)外研究机构或产业化公司工作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之列。
(八)团队申报人及其用人单位应根据项目实施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填写项目总预算;预算严重失实的,取消参评或入选资格。经评审入选后,不得随意减少或更换成员,不得随意调整研究内容和项目目标。
(九)入选的团队和领军人才,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只享受一次我省人才专项资金最高额度的引才资金资助。
(十)入选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在签订财政资助合同前,需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并切实履行合同,确保工作时间。
(十一)各申报人及其用人单位请密切关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外国专家局相关网站发布的评审信息,并提前安排时间,做好参加评审的相关准备。
(十二)本次申报自2014年10月28日开始,至2015年1月20日截止(团队申报应在2014年12月20日17:00前在线提交材料,并于2015年1月20日17:00前提交纸质材料),邮寄申报材料的,以邮戳日期为准。
(十三)创新创业团队申报书电子文档可登录广东省人才工作综合管理平台(网址:http://rc.gdstc.gov.cn)下载;领军人才申报书电子文档可登录广东省外国专家局网(网址:http://guangdong.caiep.org)“文档下载”专栏下载。
联系方式: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办公室
电话:(020)83163632、83163351、83163355
传真:(020)83163914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引进领军人才评审办公室
电话:(020)83134790、83134786
传真:(020)83134793
广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
东
省
财
政
厅
广 东 省 科 学 技 术 厅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