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开题报告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www.xiexiebang.com第~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参加各项考级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自觉阅读、自愿背诵和快乐写作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在二年级末识字量达到平均2800字以上,小学学习生活结束时平均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背诵积累的名家名篇、古诗文平均超过200篇,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二篇:语文开题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15篇
语文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课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因为条件的制约,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在农村中学较难以开展,通过查阅相关并经过一轮“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综合性学习课的内容和形式,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测评综合性学习课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理论意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实践意义:活动课上,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课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综合学习之中,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们独特的国情之上,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成分不多。国内这方面的内容刚起步,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蔡明著)、《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颜国仁著)、《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徐丽艳著)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适合应用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不太适合于农村学校,而且,这些研究针对的是课外或校外进行综合性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动的探索少。本课题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课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阶段: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阶段: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3、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开始研究的方式:课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
2、收集资料的方式:数据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逻辑法。
4、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课件等。
七、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的确立、操作体系的实施、评价体系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三阶段: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形式:撰写阶段报告和结题论文、课件等。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初中语文组教师。
李秀坚-本课题负责人-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清云-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陈志东-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谢玉进-中学一级教师
陈海水-中学一级教师
李水生-中学一级教师
康有志-中学一级教师
徐雅娇-中学一级教师
张素娟-中学二级教师
戴永杰-中学二级教师
洪秀霞-中学二级教师
张梅端-见习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秀坚(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清云、陈志东-辅助负责人进行策划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陈海水、谢玉进-负责选择课外读物;组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洪秀霞、张素娟-负责开展“结合家庭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徐雅娇-负责开展“结合学校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张梅端-负责开展“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戴永杰、李水生、康有志-负责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阶段所达到的目标。
十、经费估算及来源
经费估算:
1、外出培训学习(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6000元
2、资料书籍费、上网查资料的费用、文印资料费等:4000元。
3、成果汇编(成果鉴定费、印刷费等):4000元
语文开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功能。
2、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
3、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
4、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容量。
5、研究优化作业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轻松、幸福、快乐地成长。积极倡导小组互评互改的形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作业的批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放教师。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
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活动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作出分析和小结。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边实践边思考,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数量论文的撰写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XX.6.10-XX.8.31)
(1)确定课题。(2)组织调查、问卷检测、分析,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3)学习各种现代教学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
2、实验阶段:(XX.09-XX.07)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开展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探究其方法和途径,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
第一步(XX.09—XX.10):问卷调查,摸清我校作业现状。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问卷调查。
2.对学生作业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3.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情况”教师问卷调查
4.对学生教师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5.举办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展
第二步(XX.10—XX.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业方案。
1.研讨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2.制订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第三步(XX.11—XX.12):充分调研,了解作业方案执行情况。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2.对问卷进行分析
3.对现行作业方案进行研讨
4.撰写语文学科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四步(XX.01—XX.03):反复论证,修订作业方案。
1.召集各班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教师作业布置和学生完成情况。
2.召集各班优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召集各班后进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5.召集老师座谈,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6.分析现行作业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XX.03—XX.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业方案。
第六步(XX.05—XX.06)实验总结,形成最终的作业方案
3、总结阶段:(XX.06-XX.07)
整理实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并填写上传《西安市XX-XX小课题结题申请表》《西安市XX-XX小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联系指导专家获取指导意见,保证课题研究符合结题要求,争取课题研究获得良好评价。
八、预期成果
1.预期难点: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设计
2.创新点:
通过研究形成一些在学生情感、审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学效率的作业设计方法。
3.成果:
语文教师树立了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有趣、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能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语文开题报告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选题的目的、意义有效教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一,为学校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提供参考。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因此,有效教学研究将为学校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提供参考。
其二,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其三,可以了解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语文开题报告4
一、问题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跟岗学员开题报告之二。有效教学的提出其实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间相互争论的产物。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凭良心行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教书是“良心活”,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用科学手段、评价标准来进行衡量和估价。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加上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扎实推进,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科学。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于是,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行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创新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学评价体系、师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关于有效教学的论述。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研究依据及意义
有效阅读教学是指教师遵循阅读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阅读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有效阅读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有效性的教学阅读策略研究。这个有效性,绝不同于阅读的功利性,这个有效性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还是阅读审美,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延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在知识接受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学应转向思维成果(知识)的追求上来,并通过这一转变,使学生不仅获取方法,同时获得情感、意志等心理体验,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近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尽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改变耗时低效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原因,也有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教学策略选择不恰当以及对学情把握不准等原因。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教学环节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细读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学习研究时间。有效阅读教学是解决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迫切要求,开题报告《跟岗学员开题报告之二》。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目标以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应小学生的教学实际,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从师生的现状出发,从教师语文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出发,积极探索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与策略,力求达到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二)主要内容:
1、探索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这些策略的步骤和特点,如何利用这些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
2、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3、增强教师有效阅读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有效策略的能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步骤针对可能影响学生有效阅读的各项因素进行详实调查,准确定位所调查学生的现状及症结所在。
2、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5、实验观测法,通过对有效阅读效果的观测作出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效果的进一步评判。
五、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xx年6-8月)
1、完成课题申请工作事宜,争取通过立项研究;
2、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计划;
3、建立课题学习研究活动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定期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及课题主要负责人跟岗学习活动。
2、课题研究成员积极开展实践课研讨活动,在实验中寻找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3、进行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做好各类资料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5月)
总结阶段继续开展教改观摩课研讨、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动,总结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并汇集成册,如教学案例集、教师论文集、教学课件集等,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研究措施
1、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①完善课题管理体系:学校课题组--年级实验小组--教师个人研究。
②成立校级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学校所选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③加强课题研究的中期检查和评估。
2、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
①通过教研组活动、学校网站等渠道,广泛宣传有关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同度和参与性。
②注重宣传策略和方式,把课题研究对“有效性阅读课堂教学”的研究放在首位,把全面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和质量放在首位,提高课题研究宣传的有效性。
3、强化课题研究的专业指导
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研讨会,安排骨干成员交流经验,通过同伴互助优化课题研究。
②定期邀请在区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指导实验教师,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课题研究效益。
4、搭建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
①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专项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召开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②结合本区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力争研究取得实效性。
六、课题实验保证条件
1、学校是全国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省一级学校,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地保证,参与实验的教师都是学校优秀的年富力强的教师。他们有能力、有时间做好课题研究。
2、本课题将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研员的大力支持及指导。
3、学校将为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开展研讨课提供便利条件。
4、课题所需经费,主要由学校拨出专项研究经费。
七、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卓细弟
成员:汤雪茹、汤小冰、翁美英、汤惜如
八、课题实验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教学案例
2、《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例、教学课件及学生成果
语文开题报告5
一、课题背景
1、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的要求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处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学生特点的需求。
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吃等食,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老师讲学生记,有的甚至于像背常识科一样的死记硬背,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得不到有力的培养,在学习中仍然是被动的“让我学”,学生学习很累有收获少,对语文的兴趣慢慢减少,有的甚至厌学。
3、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效果明显的现状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首先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是有的教师仍就没有改变理念,在教学中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备课、授课很累却事半功倍。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的研究重在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从而培养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成见的探索精神。让语文课堂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热烈的气氛。
三、理论假设
教师讲得清楚,学生不一定学的明白,教师的讲解只能起到“外塑”的作用,不是坚定性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展,所以要改变“灌输式”,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之一,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沉淀的和广阔的社会视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的外延相等,”,探究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经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回报。
四、课题实验准备
(一)、组织准备
1、围绕课题内容,按照科研要求,将课题组成员分工,具体实施,系统研究;
2、明确实验班,对照班;
3、按照整体实验的要求,纳入学校教学的整体系统,是本课题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思想准备
1、在观念上,抛弃旧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质。
2、在资料上,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
3、在目标上,着力学习教学法、教育学、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以便为课题实验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课题论证的条件
1、从过去的实践看,我们以为本课题的实验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从学校的发展战略看,“科研兴校”是我们不懈的追求,“项科研要质量”已经深入人心。
3、从师资状况看,参加课题组的成员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能熟练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深厚的兴趣,工作有敬业精神。课题组成员中有校长、中层干部,有专职的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他们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显著,石湾乘客体的重要保障。
五、主要研究内容
1、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
新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包括作者及简介、文章背景(利用网络)、生字注音、生词释义、文章内容掌握(自然段划分、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层次掌握语言特点)。课上根据预习情况的提问并归纳总结,课后培养学生学完新课后要所感悟,并写在日记上形成习惯。
2、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
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般8—10人,选一名有组织能力、有责任心、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教学中组长带领组员讨论问题寻找答案或共同配合完成故事接龙、故事续编、文章拓展、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情节表演短剧等。
3、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对文章内容时,教师提出较有难度的问题探讨,课外延伸提出问题探究。
六、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设计:
(一)、开题后的主要工作: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科研意识。
我们认为,深入而充分的理论准备并贯穿始终,对于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题后仍要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相关的理论以及新的科研成果经验。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积极研讨,进一步改变教育理念,强化科研意识。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研究性学习。
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待问题要有探究的精神。
3、加强课题管理。
(1)、加强科研方法的学习、交流和研讨,定期召开科研研讨会。
(2)、重视课题资料的积累和使用,建立课题档案和数据。。
(3)、定期做好课题总结、汇报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面总结汇报,每阶段进行一次课题论证和科研总结。
(二)、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科研方面的理论,《课程标准》对课题组的成员以及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课题研究的理论素养;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各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交流,确定具体实施方的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
全面实施研究,分平时培养和课堂实践运用两步走,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观摩课,指出不足,总结经验,分三个阶段进行检测和评估,注重积累课题研究的资料。
3、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全面检测,。。资料,总结研究,准备结题。
七、实验研究的具体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分六步;
第一步、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新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包括作者及简介,文章背景(利用网络)、生字注音、生词释义、文章内容掌握(自然段划分、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层次掌握语言特点)。
第二步、课上检查预习情况的(自主学习)
分小组提问的方式
第三步、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可设计多种方式向学生们讲述文章内容。
第四步、分析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筛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第五步、课外延伸(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创造训练,谈启发、收获,德育渗透。
第六步、练习作业(自主、合作学习)
练习分组竞赛完成,自主提问,合作完成,作业课外形成日记或作文。
八、研究方法;
1、比较调查法,对初一班级进行抽样调查、摸底、确定实验班级并进行跟踪研究。
2、教育实验法,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承担教研任务,比较效果。
九、保障措施
1、人力保障:全校教师中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15人。
2、物资保障:学校每年拿出20xx元作为科研经费,鼓励奖励有成果的科研教师。
十、人员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久文
副组长:田伟铎 曹靖华
课题研究组:
组长:刘宇峰
副组长:田红星 李路刚
成员:代成秋 程雪兰 韩艳玲 王晓岚 王艳玲 王秀芹 张庆学 陈忠华 孙铭
十一、附:前文理论出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开题报告6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科分类:初中语文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所在单位:
一、问题的提出及重点难点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
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级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级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
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级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研究重点和突破的难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重难点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缩小学生学业水平和成绩的差距。,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本年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分析造成阅读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5.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xxx中学九年级八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再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在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二)文献资料法
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五)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本年级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课题组成员内部广泛收集、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在各班原有教学设施和学生情况基础上,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不同的个性,行为习惯,初步构成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本年级实行课题的班级与不实行课题的班级进行对比。
2.按照研究方案建立起较科学的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系。
3.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小组合作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让实验老师上好实验课,并及时总结、反思。
4.进一步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全面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写好学习笔记和反思。
5.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开展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写调查报告,总结实验的成败与得失。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12月)
1.做好试验前与试验后的效果对比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档案。
七、预期成果
1.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2.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
3.课题研究报告。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
5.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6.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八、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为仓头中学九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具体分工为:
xxx: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xxx: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xxx: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xxx: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xxx:资料收集整理优秀课例选。
xxx:资料收集整理实验经验汇编。
语文开题报告7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文以小学语文中低段的朗读教学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阐释朗读及朗读教学的相关概念,揭示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借鉴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探索朗读教学的内在规律,分析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教材及实际教学现状,探究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以上这些首先可以从意识形态层面上纠正部分一线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朗读教学的有失偏颇的观念,唤起一线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共同达成“还语文课堂以琅琅读书声”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使认识指导实践;其次,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该学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包括心理学、朗读学理论、朗读实例研究、朗读实践策略等方面在内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从实践上来讲,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大一部分一线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无理可依、无法可循的困境,使其朗读教学的方法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论文拟采用问卷形式展开调查,调查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具体地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明确改进的方向。本文将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逐层深入地探讨朗读的基本功训练,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朗读教学方式、方法的分析研究,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能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的具体问题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帮助。
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使朗读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乃至语文课的系统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巨大魅力及作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整理发现,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现状及成因、朗读教学的策略这三方面业已作了一些较为集中、详尽的探索,为本课题的研究莫定了较为丰富而深厚的基础。
但需指出的是,在笔者查阅的110多篇朗读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立足于新课改背景及新的课程标准,在新课改及新的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研究文献仅寥寥数篇,而针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且其在对朗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上尚比较缺乏或者深度不够,缺乏或鲜少有科学的心理学、朗读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探讨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朗读策略上也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基于此,本文试图将心理学、朗读学等相关理论引入小学中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研究,分析该学段朗读教学的特殊性及其所应遵循的规律;通过对人教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朗读内容及目标要求进行梳理,阐析新课标理念渗透下的该学段教材中的朗读现状;通过对杭州四所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师的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对小学中低段的朗读教学现状及其成因进行探析;同时依照朗读字、词、句、章这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阐述并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示例分析;此外,本文还将结合部分具体的、较为典型的朗读教学谋例探讨一些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本研究试在专业化、科学化的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指导、较为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等方面作一些思考与研究,希望对有志于朗读教学研究的同仁能有抛砖引玉之用。
3、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4
[5]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7]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9]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l0]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1]韩向东.还语文课以朗朗的读书声(上)[J].沈阳:《辽宁教育》20xx年.4
[12〕高珊.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xx.7
[13]余劲梅.小学中年段语文朗读教学四步骤:基于《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谈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xx.8
[14]汪启忠.关于朗读与朗读本质的再思考[J].文学教育,20xx.9
[15]李金国.从遮蔽到重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例析[J].郑州师范教育,20xx,(6).
[16]张子静.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xx,(1).
[17]冯国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学周刊,20xx,(5).
[18]孙航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xx,(S1).
[19]郑如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xx,(4).
[20]颜秀峰.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19).
[21]刘惠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2).
[22]于双全.论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学周刊,20xx,(6).
[23]肖洋.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8).
[24]王梅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xx,(20).
[25]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6).
[26]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xx,(3).
[27]林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xx,(6).
[28]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xx,(30).
[29]余兆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初探[J].江苏教师,20xx(5).
[30]陈海丽.以读悟本一一探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22).
[31]窦金环.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网友世界,20xx,(2).
[32]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33]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xx
[34]王晓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朗读的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0xx.
4、论文提纲。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
2、朗读与朗读教学
2.1朗读及朗读教学的定义
2.1.1、朗读
2.1.2、朗读教学
2.1.3、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
2.2、朗读教学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2.2.1、朗读教学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2.1、朗读教学有利于加深小学中低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味
2.2.3、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
2.2.4、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中低段学生的审美情趣
2.3、朗读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
2.3.1、依照小学中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3.2、依据小学中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特点
2.3.3、依循朗读的朗读学规律
3、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教材及教学现状二
3.1、《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朗读教学
3.1.1、人教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朗读内容及目标的梳理归纳
3.1.2、《新课标》朗读教学理念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3.2当前一线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3.2.1、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现状的小范围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2.2、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中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4.1、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字训练。
4.1.1、读字的要求
4.1.2、读字的训练
4.2、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词训练
4.2.1、读词的要求
4.2.2、读词的训练
4.3、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句训练
4.3.1、停连
4.3.2、重音
4.3.3、语气
4.3.4、节奏
4.4、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章训练
4.4.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4.1、领会文章的主题
4.4.2、培养角色意识
5、探求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1、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方式
5.1.1、教师的朗读
5.1.2、学生的朗读
5.2、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方法
5.2.1、制定具体、明确的朗读教学梯度性目标
5.2.2、拟定周密的朗读教学计划
5.2.3、给子具体的朗读教学指导
5.2.4、建立具体有效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5.2.5、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5.3、小学中低段不同体裁的朗读教学课堂实施
5.3.1、记叙文的朗读教学
5.3.2、散文的朗读教学
5.3.3、诗歌的朗读教学
5.3.4、童话的朗读教学
5.4、利用多媒体及公众平台辅助小学中低段的语文朗读教学
5.4.1、多媒体技术在朗读教学中的使用
5.4.2、公众平台在朗读教学中的尝试应用
6、结论与反思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反思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相关的心理学、朗读学理论为指导,以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鉴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研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题,因此本文在实践策略研究过程中,将把朗读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课文教学相结合,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国存在的问题做一浅显的探寻,并简要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一)朗读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朗读时间不充分《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应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中低段,尤其是小学低段,是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教师花很多时间在字词的笔画、笔顺上,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这个时候的念字,不是我们所说的朗读教学。单单会念会写,没有将字词放回到具体的语句、语篇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字词的意义,更不用说形成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自认为已让学生充分读,反复读了,但其实这样的朗读,实则是缺乏有效性的。
其次,由于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难掌握,所以“满堂问”“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大声朗读。在笔者听到的语文课中,有不少是40分钟的课上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到5分钟的。有的即便是有朗读也只是“为读而读”,匆匆忙忙,“雁过无痕”.教师在课堂上用于朗读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少,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整体性的感知,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的字音及注释,掌握词语的音、形、义,疏通文章大意。有时教师还会让学生带着任务边读边思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的课堂上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学生的读书声还未落,不少学生连课文都还没有读完,教师就“啪啪啪”地鼓掌让学生停止朗读,继而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此时的朗读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地朗读,课文字里行问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情感学生将无法仔细感受、体悟、品味,更不用说引发学生的共鸣了。
(二)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乏而不力,缺乏科学性问卷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在朗读教学中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甚至有不少教师表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在笔者的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在学生的朗读前后,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往往比较少,此可谓“乏”;或者就是即便有教师的指导,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字词读音、有无添字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层面,真正按《新课标》内容与目标进行细致而规范指导的只占极少数,此可谓“不力’夕。甚至是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时,不注意听,而是自顾自地写板书或看教案,至于学生究竟读得怎么样自是无从评论。还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结果就是”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三)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朗读具有随意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打破沉闷、没有生气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朗读。问卷调查显示,差不多半数的教师在备课时”有时设计朗读方案“,仅16%的教师表示是”经常设计“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教法、步骤往往是没有完整的预设的。有的教师并没有把朗读作为一种成熟、独立的教学方法来加以设计、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穿插在讲解、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诚然,朗读常常要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整合使用,但如果学生的朗读总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多读一下啊、没时间就少读甚至不读、可以被随意挤占的地位,该朗读的文章不朗读,该朗读的环节不朗读,显然是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四)朗读教学的对象涉及面窄,朗读方式单一一些语文课上,尤其是展示性的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几个朗读能力突出的同学身上,读来读去就这么三五个学生,这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展示,大多数的学生被”边缘化“
(五)朗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具体有效的多层次评价系统教师较少把机会留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更鲜少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朗读缺乏自己的判断。
7、预期的结果。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与正确、有效的朗读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将语、文本解读能力、语文学科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审美能力都得以锻炼、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教学都需要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朗读的训练与教学自然也是其中一项基本且非常重要的技能。开展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研究,教师必须自己先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才能在朗读中传递出恰当的感情,进而指导学生朗读。因而朗读教学及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其次,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了解与朗读教学相关的心理学、朗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晓朗读教学的规律及特点,掌握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拓宽教师自身的朗读知识储备。还有,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一系列朗读教学的相关案例,并尝试开展各种课堂朗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这些都将成为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凡此种种,教师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其专业化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进。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05-06:文学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
06-07: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09-08: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数据分析,
10-09:论文撰写和发表,
09-12:论文编写、修改与答辩。
语文开题报告8
一、开题活动简况: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
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L20xx0061)
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着,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定远乡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
针对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查找问题,分析成因。(XXX)
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确立教学目标,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XXX)
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XXX)
实战演练,提高教学实效。(XXX)
总结经验,推广传播。(XXX)
进度:
1. 20xx.3.16-20xx.5.31成立课题组,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2. 20xx.6.1-20xx.5.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深入课堂了解小学语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并对存在原因的进行实践研究、分析,寻找影响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途径、方法,调整上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
3. 20xx.6.30整理、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作好结题论证。
预期研究成果: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氛围。
2、构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中心,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在学习理论,借鉴、模仿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
4、总结出课堂教学中情景设计的策略,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5、形成学校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领导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议要点:
该课题组的选题对于目前的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结构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目前课堂改革的实际出发,针对新课标要求,打造生本课堂,形成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模式,该课题,对课堂活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该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精当独特,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自学及交流环节,研究切入点切中问题要害,对学案设计,目标设定,学生课堂活动双边交流等子课题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
该课题研究组的人员结构合理,课题组根据人员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特长分工合理,进度安排科学,实施步骤详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实现的可能性极高,成果的展示形式恰当,对打造高效情境课堂有很大裨益。
该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大力支持情境课堂改革工作,为该研究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师和学生人文资源及可靠的经费保障。
建议:尽可能多地推广本课题各个研究阶段的成果,尽量在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扩大成果交流的范围,对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情境改革,促使广大教师专业素养再上新台阶起到更大作用。
语文开题报告9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语文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的提出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全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高中学校除了少数学校是择优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之外,其余的学校一般都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目前的高中的数学、英语教学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无疑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这两科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实行走班子授课。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形式、新课改、新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现在之所以选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出能鲜明的体现出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现在各个学科都在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因此,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开展分层教学的研究,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目的、意义 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全方位的课题研究,不仅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将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能指导不同类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这对减轻教师的过重的备课负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1.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对待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问题。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认真培养,严格要求,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使其迅速成长;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要耐心帮助,促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去;对于中等生,则要鼓励引导,让他们跳一跳,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实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既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2.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绝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区别,而且还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也有区别。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知识,不同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快有慢,有好有差。同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我们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95%的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讲授的事物。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克服在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成功。
3.符合智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智力的差异是很大的,智力不仅在个体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有些学生许多学科都学得很好,但就是某一学科学得不好,甚至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个部分学不好。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之间的不同层次分清,而且要求我们要对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呈现的不同层次要分清。
三、研究内容
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套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案集,具体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5)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分层教学模式》的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
2.调查法
(1)深入课堂教学调查并分析有关该课题实施现状及与教师座谈。
(2)对学生在该课题实施中进行问卷调查。
3.实验法 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校与对照校的对比研究。
4.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学习结果、总结取得的成功和失败的地方,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方案提供信息和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高一学生。
五、研究步骤
1.探索验证 20xx年9月--20xx年3月,此阶段主要是学习有关分层教学的经验,借鉴分层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分层教学的经验并进行初步的经验总结。
2.总结逐步推广 20xx年4月--20xx年9月,进一步总结有关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组织全校数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各校的教研组长,深入学习有关分层教学的理论和一些成功的经验,使教师明确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拟通过组织教师编写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为突破口,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分层教学,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每一步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初步建立具有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同时通过举办研究课的形式进一步推动分层教学在各类不同课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3.全面推广实施 20xx年10月--20xx年7月,在我校全面推广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使用,使分层教学的实施系统化,贯穿到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课型,并通过全校数学英语教师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修订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真正形成一套适合不同学校教师使用的具有分层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4.课题实验报告的总结 20xx年7月--9月,完成分层教学的课题实验报告,做好更大范围的推广工作。
六、成果形式 :
1、20xx年9月-20xx年3月 分层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论文 胡井辉
2、20xx年4月-20xx年9月 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内部交流) 学校数学英语教师
3 、20xx年10月-20xx年7月 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修订,推广使用) 学校数学英语教师
4 、20xx年7月-9月 分层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课题实验报告 胡井辉
5、最 终 研 究 成 果
1、20xx年7月 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 胡井辉
2 、20xx年9月 分层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阶段性总结材料 总结材料 结题报告 胡井辉
语文开题报告11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
(3)19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
(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语文开题报告12
一、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小学生知道语文是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够用到的语言,比如说话、写字、回答老师的问题、讲故事等。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写字、识字、读书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小学生刚刚入学时就让他们多读书、多识字。
由于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所以对学校新发下来的教材,小学生会非常地感兴趣,于是就会对整本教材不停地阅读。小学生拿着教材自己大声地阅读是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识字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得利用这样的机会,充分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让全班的学生都向这位学生学习,这样就是在为学生随机地树立典型。小学语文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满足感有所增长。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语文学习中的乐趣,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能够融入到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地学习和鼓励。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关识字的竞赛,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识字。
教师不但要使小学生在教材中学习到新的字词,同时也还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到新的字词。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进入生活中去识字,例如让学生多看一些报纸或者书籍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做一些生字的图片,然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地进行交流,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字,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到快乐,还能够让其在快乐中识字。
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中一定要使用感官的教学方法,这样利用实物把学生要学的生字展示出来,就会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实物就能够提升学生识字的效率。
小学教师在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识字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去识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要想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识字,就一定要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识字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掌握好每一个所学习的字。根据小学生在学习识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教师总结出了很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如数笔画的方法,这是我国识字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这样就会为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采用编故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其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学习生字,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识字教学中的主体,从而才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个性,进而能够使学生的识字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1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三、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读写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向学生示范正确的读写姿势,对学生不正确的读写姿势进行及时的纠正,确保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教师一定要使小学生做到眼睛和书本距离一尺远,胸口和桌子要距离一拳远,手指和笔尖要距离一寸远。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书写时一定使学生注意该字的笔顺,并且要按照正确的书写方法去写字。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进行写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田字格内进行书写,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写出更规范的字。
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小学生的写字作业时,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错别字,先不要对其进行修改,要利用颜色明显的笔把学生的错别字圈出来,并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自己把错别字修改过来,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检查。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能够养成自己修改错别字的习惯,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准确地写出这个字的正确形式,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学习中随机地为学生树立典型,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向其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读写习惯。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就是要学会识字与写字,同时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生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其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提升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语文开题报告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6月被立项为县级-般课题。这是我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学好语文,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不完全令人满意。前些日子,我们做了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们的语言阅读教学仍以学生和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据我们调查统计90%的初中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创新学习方式;57%的初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对此省内外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初中创新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启动,此学科正处于试验阶段。
〈2〉丛化市庾浣冰老师《语文学科自主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
〈3〉过尔宁老师发表了《新课题背景下语文自主阅读的一点尝试》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是从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出发,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的探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现代阅读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它属于应用性研究。
理论意义: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落实到教学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并引起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课题研究将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实践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使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勇于创新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逐步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感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这是奠定“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要看其智力参与的程度: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强调将师生之间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
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化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得到系统的反映。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发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这个理念是“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的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表明,个人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而创设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目标为核心”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目标体系,以及文本的内容特点确立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师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使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法为线索”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学法,贯穿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等,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
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论学习转变观念〈2〉资料调研〈3〉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规研究活动 ①每周一节研讨课 ②每周召开学习理论交流会 ③每月形成一篇实验报告
〈2〉形成阶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分解细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论文《设置单元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③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实践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论文《注重阅读迁移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3、形成最终结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形成子课题和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创新学习、创新教育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开题报告14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生缺少课外阅读量。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
2.学生课外阅读落实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零散,缺乏整合。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二) 课题的界定
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给学生呈现多篇文章。阅读是读者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同时也建构自我的一种活动。群文阅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低段:课外阅读40分钟达到2400字,40分钟内能完成2篇文章的阅读。
中高段:课外阅读40分钟达到0万字,40分钟内能完成4篇文章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自主阅读。
2、探索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3、提高学生整合阅读知识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等测量工具,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小学阅读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
3.访谈法
对参研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教学实际,在学校语文课堂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参研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7、学习成果展示法。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课堂中的群文阅读
1、一课一得。
2、一课一文,随文阅读。根据教学课文的主题思想选择同题材的阅读材料。
3、单元整合,自主阅读,填写群文略读记录表。
单元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习时间,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今天课堂所呈现的阅读记录表就包括主要内容、精彩片段、读后感受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二)课外的专项活动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月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创编读书乐月报。
(三)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读书乐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书香娃。
(4)举行读书乐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语文开题报告15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总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成立校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职责落实。
2.召开课题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初级培训,完成课题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开展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交流讨论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总结上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组每一学期召开一次校级研讨活动,对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讨。
4.及时开展教师和学生成果汇报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结题会,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孙剑 校长 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组长:欧阳梅 副校长 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 。
3.课题组成员:
徐 赟 副校长 负责课题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制度建设。
邓 勇 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及整理。
涂婉花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前期问卷调查、分析材料准备。
徐梅花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闵秋红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潘新莲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闵尚辉 语文教师 课题活动会议记录及上交的相关材料。
胡 凯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整理及电子文档处理相关工作。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
十、课题的保证措施
1.人员条件
主要研究人介绍如下:
(1)孙剑校长,本课题负责人,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2)欧阳梅副校长,本课题组组长,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3)徐赟副校长,小学特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4)邓勇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南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参与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其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均为市、县骨干教师或县学科带头人,大多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按照课题组的指引,完成课题的各项辅助工作,为课题的最终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2.物质条件(图书、资料、时间、资金、设备等的保障情况)
(1)学校已有“班班通”校园网络设备,为课题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课题组有专用活动场所。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校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为参研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设计的教学,撰写的论文和心得等上传到江西教师网上供大家一起交流与学习。
(3)学校图书馆有藏书1万余册可供借阅,其中包含一部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用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将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分析会,不定期召开有关专题评估交流会,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3.环境条件(领导支持,专家支撑,社会支持等)
(1)领导支持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负责人为孙剑校长,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小组。
(2)专家支持
为了使该课题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将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提供专家支持。
(3)社会支持
新建一小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县、局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
4.其他保障条件(经费)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2)经费保障。我校设有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篇:语文开题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1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或一天两本,或两天三四本,时间上的拖沓,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如何调整写作心态,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着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精心设计,正确引导,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
3.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运用先进的思想,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习作氛围呆板,沉闷,拖沓。学生讨厌作文,两节作文课,只开个头,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而快乐的限时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去体验生活,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xx 年 3 月,课题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方案,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xx 年 4 月~20xx 年 4 月,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时调整,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xx 年 5 月,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反馈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不同阶段,根据研究情况使用适当方法,使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最佳的研究结果。
语文开题报告2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语文开题报告3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二0XX年二月
语文开题报告4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高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zz至20zz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高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
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辅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
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
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20xx.xx—20xx.xx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xx—20xx.xx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xx—20xx.xx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xx—20xx.xx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1。研究的中期成果:
1、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语文开题报告5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语文开题报告6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文以小学语文中低段的朗读教学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阐释朗读及朗读教学的相关概念,揭示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借鉴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探索朗读教学的内在规律,分析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教材及实际教学现状,探究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以上这些首先可以从意识形态层面上纠正部分一线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朗读教学的有失偏颇的观念,唤起一线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共同达成“还语文课堂以琅琅读书声”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使认识指导实践;其次,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该学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包括心理学、朗读学理论、朗读实例研究、朗读实践策略等方面在内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从实践上来讲,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大一部分一线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无理可依、无法可循的困境,使其朗读教学的方法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论文拟采用问卷形式展开调查,调查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具体地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明确改进的方向。本文将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逐层深入地探讨朗读的基本功训练,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朗读教学方式、方法的分析研究,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能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的具体问题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帮助。
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使朗读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乃至语文课的系统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巨大魅力及作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整理发现,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现状及成因、朗读教学的策略这三方面业已作了一些较为集中、详尽的探索,为本课题的研究莫定了较为丰富而深厚的基础。
但需指出的是,在笔者查阅的110多篇朗读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立足于新课改背景及新的课程标准,在新课改及新的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研究文献仅寥寥数篇,而针对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且其在对朗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上尚比较缺乏或者深度不够,缺乏或鲜少有科学的心理学、朗读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探讨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朗读策略上也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基于此,本文试图将心理学、朗读学等相关理论引入小学中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研究,分析该学段朗读教学的特殊性及其所应遵循的规律;通过对人教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朗读内容及目标要求进行梳理,阐析新课标理念渗透下的该学段教材中的朗读现状;通过对杭州四所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师的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对小学中低段的朗读教学现状及其成因进行探析;同时依照朗读字、词、句、章这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阐述并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示例分析;此外,本文还将结合部分具体的、较为典型的朗读教学谋例探讨一些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本研究试在专业化、科学化的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指导、较为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等方面作一些思考与研究,希望对有志于朗读教学研究的同仁能有抛砖引玉之用。
3、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4
[5]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7]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9]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l0]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1]韩向东.还语文课以朗朗的读书声(上)[J].沈阳:《辽宁教育》20xx年.4
[12〕高珊.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xx.7
[13]余劲梅.小学中年段语文朗读教学四步骤:基于《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谈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xx.8
[14]汪启忠.关于朗读与朗读本质的再思考[J].文学教育,20xx.9
[15]李金国.从遮蔽到重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例析[J].郑州师范教育,20xx,(6).
[16]张子静.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xx,(1).
[17]冯国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学周刊,20xx,(5).
[18]孙航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xx,(S1).
[19]郑如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xx,(4).
[20]颜秀峰.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19).
[21]刘惠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2).
[22]于双全.论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学周刊,20xx,(6).
[23]肖洋.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8).
[24]王梅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xx,(20).
[25]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6).
[26]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xx,(3).
[27]林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xx,(6).
[28]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xx,(30).
[29]余兆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初探[J].江苏教师,20xx(5).
[30]陈海丽.以读悟本一一探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22).
[31]窦金环.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网友世界,20xx,(2).
[32]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33]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xx
[34]王晓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朗读的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0xx.
4、论文提纲。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
2、朗读与朗读教学
2.1朗读及朗读教学的定义
2.1.1、朗读
2.1.2、朗读教学
2.1.3、新课程理念下的朗读教学
2.2、朗读教学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2.2.1、朗读教学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2.1、朗读教学有利于加深小学中低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味
2.2.3、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
2.2.4、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中低段学生的审美情趣
2.3、朗读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
2.3.1、依照小学中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3.2、依据小学中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特点
2.3.3、依循朗读的朗读学规律
3、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教材及教学现状二
3.1、《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朗读教学
3.1.1、人教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朗读内容及目标的梳理归纳
3.1.2、《新课标》朗读教学理念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3.2当前一线小学中低段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3.2.1、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现状的小范围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2.2、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中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4.1、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字训练。
4.1.1、读字的要求
4.1.2、读字的训练
4.2、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词训练
4.2.1、读词的要求
4.2.2、读词的训练
4.3、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句训练
4.3.1、停连
4.3.2、重音
4.3.3、语气
4.3.4、节奏
4.4、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读章训练
4.4.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4.1、领会文章的主题
4.4.2、培养角色意识
5、探求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1、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方式
5.1.1、教师的朗读
5.1.2、学生的朗读
5.2、小学中低段朗读教学的方法
5.2.1、制定具体、明确的朗读教学梯度性目标
5.2.2、拟定周密的朗读教学计划
5.2.3、给子具体的朗读教学指导
5.2.4、建立具体有效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5.2.5、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5.3、小学中低段不同体裁的朗读教学课堂实施
5.3.1、记叙文的朗读教学
5.3.2、散文的朗读教学
5.3.3、诗歌的朗读教学
5.3.4、童话的朗读教学
5.4、利用多媒体及公众平台辅助小学中低段的语文朗读教学
5.4.1、多媒体技术在朗读教学中的使用
5.4.2、公众平台在朗读教学中的尝试应用
6、结论与反思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反思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相关的心理学、朗读学理论为指导,以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鉴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研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题,因此本文在实践策略研究过程中,将把朗读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课文教学相结合,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国存在的问题做一浅显的探寻,并简要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一)朗读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朗读时间不充分《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应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中低段,尤其是小学低段,是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教师花很多时间在字词的笔画、笔顺上,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这个时候的念字,不是我们所说的朗读教学。单单会念会写,没有将字词放回到具体的语句、语篇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字词的意义,更不用说形成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自认为已让学生充分读,反复读了,但其实这样的朗读,实则是缺乏有效性的。
其次,由于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难掌握,所以“满堂问”“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大声朗读。在笔者听到的语文课中,有不少是40分钟的课上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到5分钟的。有的即便是有朗读也只是“为读而读”,匆匆忙忙,“雁过无痕”.教师在课堂上用于朗读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少,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整体性的感知,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的字音及注释,掌握词语的音、形、义,疏通文章大意。有时教师还会让学生带着任务边读边思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的课堂上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学生的读书声还未落,不少学生连课文都还没有读完,教师就“啪啪啪”地鼓掌让学生停止朗读,继而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此时的朗读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地朗读,课文字里行问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情感学生将无法仔细感受、体悟、品味,更不用说引发学生的共鸣了。
(二)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乏而不力,缺乏科学性问卷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在朗读教学中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甚至有不少教师表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在笔者的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在学生的朗读前后,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往往比较少,此可谓“乏”;或者就是即便有教师的指导,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字词读音、有无添字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层面,真正按《新课标》内容与目标进行细致而规范指导的只占极少数,此可谓“不力’夕。甚至是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时,不注意听,而是自顾自地写板书或看教案,至于学生究竟读得怎么样自是无从评论。还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结果就是”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三)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朗读具有随意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打破沉闷、没有生气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朗读。问卷调查显示,差不多半数的教师在备课时”有时设计朗读方案“,仅16%的教师表示是”经常设计“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教法、步骤往往是没有完整的预设的。有的教师并没有把朗读作为一种成熟、独立的教学方法来加以设计、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穿插在讲解、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诚然,朗读常常要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整合使用,但如果学生的朗读总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多读一下啊、没时间就少读甚至不读、可以被随意挤占的地位,该朗读的文章不朗读,该朗读的环节不朗读,显然是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四)朗读教学的对象涉及面窄,朗读方式单一一些语文课上,尤其是展示性的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几个朗读能力突出的同学身上,读来读去就这么三五个学生,这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展示,大多数的学生被”边缘化“
(五)朗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具体有效的多层次评价系统教师较少把机会留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更鲜少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朗读缺乏自己的判断。
7、预期的结果。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与正确、有效的朗读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将语、文本解读能力、语文学科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审美能力都得以锻炼、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教学都需要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朗读的训练与教学自然也是其中一项基本且非常重要的技能。开展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研究,教师必须自己先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才能在朗读中传递出恰当的感情,进而指导学生朗读。因而朗读教学及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其次,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了解与朗读教学相关的心理学、朗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晓朗读教学的规律及特点,掌握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拓宽教师自身的朗读知识储备。还有,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一系列朗读教学的相关案例,并尝试开展各种课堂朗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这些都将成为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凡此种种,教师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其专业化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进。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05-06:文学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
06-07: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09-08: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数据分析,
10-09:论文撰写和发表,
09-12:论文编写、修改与答辩。
语文开题报告7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xx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xx年3月——20xx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xx年5月——20xx年3月
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xx年8月——20xx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xx年3月——20xx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参加各项考级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自觉阅读、自愿背诵和快乐写作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在二年级末识字量达到平均2800字以上,小学学习生活结束时平均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背诵积累的名家名篇、古诗文平均超过200篇,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语文开题报告8
1、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3、理论意义在于: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4、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俗地说,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们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有很强的针对性:地点是课堂,方法是教学,目标是有效,载体和对象是学生,主要的组织者是教师。对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来说,自身必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具备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用脑、用心、用情”,才有可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国内外早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思想显然就关注了教学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的专著《大教学论》中就在探索与完善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教学制。而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国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慎英的《“有效教学”的理想》、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肖亮红《有效教学初探》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创新培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养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与求知协同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语文开题报告9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爆炸的信息化今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语文课堂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语文课堂出现诸多的变化。如师生观念的变化,由原来的重教学轻学发展到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和师生地位的转变,老师是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教学资源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文本教学到网络资源的注入再到校本资源的研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验了自我,课程的标准被语文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演绎出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成为导演。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成了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受到重视,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的课堂改革和研究。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其他一切实可行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有选择地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这样农村学校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可行性的。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尝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五、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选择富有探索精神、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学校提供经费供老师外出学习观摩,购买相关的学习资料。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研讨。
六、研究的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理论,运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⑵调查研究法: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问题,采取相应的形式,针对性研究。
⑶、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式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⑷、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讨,从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⑸经验总结法: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总结或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详细计划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进行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探究”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
2、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外出学习观摩。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和研究资料(包括案例、图片等)
5、撰写课题研究动态报告,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语文开题报告10
课题名称: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丰富学养,完善品格的研究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研究与实施方案的陈述,重点从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课题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事实依据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科。但是语文学科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应试教育,不少语文老师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放弃课外阅读,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大多局限于语文课本;由于应试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学生因为看课外书经常受到父母责备。因此,新课改前农村初中的课外阅读天地几乎是一块处女地,函待老师、家长与社会去共同开发建设。语文老师有责任帮助青少年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让语文学习“给孩子以梦”,让语文学习园地成为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天地,成为开拓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的乐园。可喜的是,新课改出台,中考语文随之改革,将名著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纳入语文中考,这便给农村初中荒寒的课外阅读天地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2、理论依据
(1)现代语文课程观,现代语文教学论
“课外阅读”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规定实现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一,这是现代语文课程观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是语文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语文学习都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封闭的教育、封闭的课堂培养不出开放的人才,培养不出创新能力。只有打破“三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语文教育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2)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朱永新
说得多好啊!阅读,是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丰富个人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脱离低级趣味、完善品格、升华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是每个人终生必修的功课!
二、研究内容
(一)变量研究
1、自变量界定
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数量、种类的多少,学生参与名著阅读的比例,家长对子女阅读名著的支持程度为其自变量。通过对自变量的研究,了解班级与学校的现状,针对现状进行多种方法、途径的研究。
2、因变量界定
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兴趣得以激发,阅读能力稳步提高,学养日渐丰富,品格日趋完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此为因变量。通过名著阅读实践活动的研究,在自变量变化的基础上,促使其因变量的形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全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全校语文教师
2、研究内容
①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当代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及其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特征,研究相应的阅读心理指导对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与阅读目的,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重视读书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②研究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激励手段,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激励体系,通过优秀笔记展览,名著知识竞赛,课前一分钟演讲,名著沙龙,名著阅读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学生名著熏陶的过程,让学生在成就感和荣誉感的激励下,自觉养成终生阅读的优良习惯。
③研究切合农村初中实际的名著推荐书目,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优秀读物;研究名著阅读指导方法,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名著鉴赏水准,达到“丰富学养,完善品格,升华人生境界”的根本目的。
三、课题的界定
三、实验目标
(一)研究假设
1、如果语文教学能真正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加强学生名著阅读实践活动,将会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2、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拓宽学习渠道,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名著阅读,初中三年阅读量达到800万字以上,读书笔记达到20万字以上,不仅学生的语文素质将会迅速提高,而且其学养也会日渐丰富,品格也将日趋完善,甚至学生的人生境界也会得到升华。
(二)研究目标
①探索农村初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②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模式。
③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和教师特点的课外名著阅读实践活动指导体系。
④通过三年的名著阅读丰富师生的学养,完善师生的品格,升华师生的人生境界。
⑤帮助师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推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⑥为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个案研究范例。
四、实验途径及措施
首先开好动员大会,明确名著阅读的意义,名著阅读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每学期各班应举行两次以上读书报告会,每学期各班要在两次教学常规前进行读书笔记评比,对能持之以恒坚持天天阅读,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日均阅读量达到一万字以上,笔记优秀的同学要大力张扬,并尽可能给予奖励。每学年教导处要组织一次“名著知识竞赛”或名著阅读演讲比赛,对获奖者要隆重颁奖,并把竞赛成绩纳入文明班考核与语文教师业绩考核。教导处还应力争每学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名著阅读交流大会”.语文科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让语文教师交流活动开展的成功经验,把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与重要的“评优”标准。语文教师要把“名著阅读指导”列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自己要带头阅读,及时给学生以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春季学期开始,七八年级每周要开设两节阅读课,九年级要开设一节阅读课从课程上向名著阅读倾斜。要逐步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好班组图书角,定期安排图书展销活动,确保学生有好书可读。
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形成理想的名著阅读实践活动的大环境。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向学生提供阅读活动的物质基础;要教给家长指导孩子阅读实践活动的方法,鼓励家长参与“与子女共读一本好书”活动,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力量积极开展名著阅读实践活动。
拟在综合楼大厅开辟大型名著阅读宣传栏,在校刊《小天鹅》上开设“名著论坛”栏目,为名著阅读成果交流创设种种平台,推动实验活动的开展。
五、方法指导与考评措施
(一)怎样读书
读书的目的决定读书方法我们开展名著阅读的目的主要有:增养语感,丰富想象,积累语汇,提高素养;增广见闻,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有鉴于此,我们读书应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博览与感悟相结合。
有时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好读书,不求甚解”,博览群书,增广见闻,像孙仲谋,像陶渊明;有时应反复品读,细心推敲,圈点批注,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像毛泽东。
最要紧的是: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要重视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头不读书。
读书笔记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分析事件,品评人物;记录精华,重在感悟;及时翻阅,活学活用。
为了便于检查评比,也为了永久保存,建议采用下列方式:
1、笔与颜色:用钢笔撰写,以黑色、深蓝、蓝黑为主,辅以蓝色或红色。
2、每本笔记的前两页作目录,记录所读书目、时间与字数。
3、笔记为日记,要逐日撰写。
第一行:日期、星期、天气;
第二行:书名、章节或页码,当天阅读字数;
第三行起次:A、内容概括,B、锦言妙语,C、阅读感悟。
4、每次评比前自我统计:
A、阅读内容(列出书目与字数);
B、阅读起止时间、总阅读量与日均阅读量;
C、两名核对者核对后签名。
(二)“名著知识竞赛”方案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班级主任、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因此名著阅读的开展与成效应作为衡量教育管理者、班级主任、以及语文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之一,纳入教育管理考评、文明班评比及语文教师业务考核。
具体实施方案
“名著知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时间是每年五月中下旬。由教导处组织语文科组有关成员,完成初赛与复试的命题与阅卷工作。
全校同学都必须参加“名著阅读知识竞赛”的初赛,少一人将在文明班评比中扣除一分。初赛在各班课室举行,复赛集中在综合楼六楼教师会议室和两间电教室举行。初赛试卷由该班语文科任批阅,将复赛名单报教导处。复赛试卷由教导处组织人员集中阅卷。
复赛名额分配:实验班每班8人,常态班每班4人。
获奖人数视各级参赛人数按比例确定,一等奖1%,二等奖2%,三等奖3%
竞赛成绩纳入文明班考评,一等奖加3分,二等奖加2分,三等奖加1分。
奖品:一等奖奖名著一部,价值20元以上,二等奖奖时尚作品一部,价值10元以上,三等奖奖精装笔记本一本,价值5元以上。
“名著阅读演讲比赛”活动参照此方案实施。
开展竞赛活动的目的:激励全体师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园洲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必将发生质变。
六、实验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xx、9--20xx、2)准备阶段。
制定研究方案,培训研究人员,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名著阅读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要求,激发阅读兴趣,整理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20xx、3--20xx、3)实验阶段。
深入实践研究,开展各项名著阅读活动,收集优秀读书心得,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xx、4--20xx、9)总结验收阶段。
总结实验成果,编辑《名著阅读作品选集》,完成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方法与保障措施
(一)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使课题实验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
②跟踪调查法:密切关注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情况,定期分析其学养与品格方面的变化。
③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名著阅读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名著阅读有效途径,搭建各种阅读平台,不断交流阅读体会,及时展示名著阅读成果。
④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个案,开展研讨展示活动,推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
⑤归纳统计法:运用归纳统计方法进行成果分析形成资料。
(二)实验保障措施
①资料保障:学校图书馆与班级图书角有足够的书籍满足师生各方面的阅读要求;
②课程倾斜:每周七八年级开设两堂、九年级开设一堂名著阅读课。
③环境保障:建设好阅览室、读书园地、名著沙龙,让校园弥漫书香。
④政策保障:将名著阅读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业绩考评、文明班评比与语文教师业绩考核。
八、预期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师生名著阅读作品集,阅读篇目推荐与活动方案集。
2、构建农村初中名著阅读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3、撰写并努力发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科研论文与研究报告。
(二)技术成果
1、探索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构建农村初中名著阅读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
3、形成农村初中名著阅读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与指导体系。
九、课题组织机构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教导处颜进棠主任
职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开展名著阅读和阅读交流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做好阶段性小结和终结性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小组负责人:07级钟小泽、08级陈剑新、09级程兴龙
职责:协助主持人搞好本级组名著阅读活动的日常管理,定期汇报本级组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活动开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做好本级组阶段性小结。
课题组成员:颜聚棠、乐晓勤、曾国华、陈剑新、黄惠卿、钟小泽、陈茹洁、杨旭冠、梁树基、罗泽高、张友兴、李金梅、刘功赋、程兴龙、黄艳玲、魏媛媛、陈会秋。
职责:积极参加名著阅读活动,以自身学养与境界不断提升的事实来感召学生;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每学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至少评比检查两次,奖掖先进;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及时加以指导;创设种种成果交流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每个学期收集10-20篇优秀的读书笔记;每个学年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名著阅读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11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的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 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6—20xx.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10—20xx.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0xx.2—20xx.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语文开题报告12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因此,中共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xx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理念的全面实施,语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这座珍贵宝库中,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诗经》、《论语》、《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这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的解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我校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课题在具体策划与实施中以现代认知理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为支撑理论,主要依据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关文化教育理论。
2、本课题是一个应用性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新课程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铬下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3、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4、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探其冰山之一隅。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XX年10月——XX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XX年10月:a)课题开题;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XX年11月——XX年2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题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XX年3月——XX年7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XX年2月——XX年7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XX年9月——XX年1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XX年2月——XX年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XX年8月——XX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XX年7月——8月: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XX年9月——XX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XX年7——10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课堂教学展示(含录像)等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负责人:熊水忠(校长)组长:邓井英(语文教研员)
组员:舒菁甘树林熊霞邹德花杨春蓉邓品涂小清高永红周云周求香
2、课题实验管理
本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接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的指导,由学校(实验基地)课题领导小组、学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和其它条件,课题执行组定期向学校汇报研究情况,接受指导。
语文开题报告13
课题名称(小三,宋体):浅论阅读中和欣赏品味的培养(四号,黑体,加粗)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小四,宋体,行间距1.5倍)
柏拉图曾说过,真正的美并不在物中,而是在心中,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物的美,但看不到理念的美,看到理念的美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便是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极为复杂,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如贝多芬的耳朵对音符、旋律特别敏感。但它更主要来源于后天学习和培养,如曹植七岁成诗正是因为建安时代人才济济、吟诗作斌的环境的熏陶感染,在生死搏斗中磨炼出的敏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情操,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学生将通过审美的新角度、新视野,去发现、开垦、超越自己,同时去发现、开垦、创造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第一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第七点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就提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在这种迫切的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也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从树娟在《审美性阅读教学探索》中不仅阐述了开展审美性阅读教学的以美促知、优化教学,以美引善、净化心灵,以美创美、实现自我这三点意义,还把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特征概括为主体性、体验性、对话性和构建性四点,为开展审美性阅读教学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当然也在文中提出了进行审美性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而杨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当前审美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解读支离破碎,忽视整体感知;2.教师自主分析,学生被动接受;3.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文本解读;4.重视做题要求,轻视读书指导。她也提出了原因:1.升学的压力对语文审美情感教育的影响;2.阅读教学违背了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3.教师缺乏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意识;4.体验的视觉化扼杀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力;5.学生的阅读取向远离经典名著阻碍了语文阅读美育的实施;6.教师自身审美教育能力有限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极尽详细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秦春蓉老师就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在《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培养》中,印明鹤和王凤舞对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分为审美联想和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创造总共四个概念作了一个详细定义。两位学者对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给出了自己的意见:1.诵读:让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3.析文: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美;4.研习:引发学生的创造美。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首先应遵循审美阅读的心理规律,其次对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进行探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渐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美育的目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钱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初探》中分析了当前阅读教学中美育的缺失,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以概括为5点:
1.立足课文,体验自然美;
2.把握形象,认知人物美;
3.自由联想,拓展意境美;
4.品词赏句,感悟语言美;
5.反复朗读,体会音韵美。通过讲解分析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美的感知力与鉴赏能力,进而促进审美理想、审美情感的形成,是让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提高的有效训练途径。
在《阅读教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安春华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
1.创设情景,培养审美感受力;
2.抓住文中的境,培养审美情趣;
3.以形象感染人,培养审美观点;
4.抓住文中的理,提高理解美的能力等。而邹海燕、熊辉兵也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设置美感情境、调动生活经验和净化心灵等几个技巧和方法。
然而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或将美育视作阅读教学中智育的附庸。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在阅读中去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当然就谈不上培养审美情趣,抑或是提高审美能力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失。在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我们迫切需要探寻出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方法和途径,弥补这一缺失。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向和内容所在。
2.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查阅了众多文献资料后,对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方法途径等研究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思路,现罗列如下:
1)明确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探究出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正确有效的方法途径前,首先我们要明白阅读教学中美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问题是否严重,属于什么样的性质,深入彻底的了解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正确的方法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重点解决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让学生考出高分,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或将美育视作阅读教学中智育的附庸。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没有审美能力,导致对于文本解读不够深刻,无法感悟作者情感,失去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体会生活的能力。学生只是一个冰冷生硬的读书机器,即使现在考到了好分数,但是在对社会、生活、生命的体悟上是零,是不及格的。所以为了避免我们的学生变成残障人士,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它具有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
3)探寻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方法途径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该课题研究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方法是正确有效地??????该课题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阅读教学
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美育被轻视或被视作阅读教学中智育的附庸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美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使该课题研究提出的观点能有效地用于实际教学并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必须提出可靠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持,让理论来指导实践,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该课题研究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方法途径。让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让人信服,免于高谈阔论,空口胡说。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在对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明确了本课题所准备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初步的设想,现例举如下:
1.调查法
利用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当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能力和周边学校的美育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掌握真实确切的实际资料,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保证课题研究不偏失方向,才能够顺利进行课题研究。
2.经验总结法
向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教师讨教经验,并联系自身支教实习和学生时期所遇到的情况。以此对当前美誉存在的问题和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途径有深入了解,在前人的基础上汲取教训并借鉴,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文献资料法
利用期刊、专著、报刊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等等资料对本课题的观点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论证、归纳、总结和提出方法途径。该方法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结论保持正确,并为该课题研究提出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4.个案法
利用在课堂上一些真实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来发现问题然后分析、总结,或者从中得出有效的美育方法。用对本课题研究有效用的结论来证明或解决课题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将这些案例作为一个实证来支持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
3.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
为保证该课题研究深入且对审美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本人在上文已经例举的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只选择了一个作为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正确有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
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其本身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有着重要作用。而语文阅读教学恰恰是展现语文之美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发现课文的外在之美,还要带领学生感受内涵之美,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内外之美的共同感召下进行美的创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
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让学生考出高分,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或将审美教育视作阅读教学中智育的附庸。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在阅读中去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美对于他们来说是扑朔迷离的,是天外之物,当然就谈不上培养审美情趣,抑或是提高审美能力了。学生没有审美能力,导致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无法感悟作者情感,失去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体会生活的能力。学生只是一个冰冷生硬的读书机器,即使考到了好分数,但对社会、生活、生命的体悟上是零,是不及格的,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为了避免我们的学生变成残障人士,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美育的重要性,它具有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
解决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预设首先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培养的背景,主要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的要求和现行语文教材及语文授课的要求三个方面来阐述,明确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现实意义。其次明确审美情趣的涵义,同时揭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必要性。然后从当前教育教学中发现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指明在阅读教学中美育缺失的现状,并在众多的教学实例中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解剖分析。接着也是最主要的,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方法途径,从教师、学生以及所在的教学坏境等等方面来考虑应该如何调整、改变当前的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来证实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是正确且有良好的实际效用的。最后在论文的结尾,提出对我国今后审美教育发展、进步的展望,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
大致提纲如下:
1.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当前教学中美育缺失状况的现状及分析
1).当前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现状
2).当前审美教育缺失的分析
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方法途径及理论依据
1).语文阅读的作用和意义
2).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方法途径
a.从教师角度来说
b.从学生角度来说
c.从周边教学环境来说
3).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途径的理论依据
4).对我国今后美育进步的展望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
为确保该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所提出的观点确实可行且有理论依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真实准确,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下:
1.工具书:
[1]钱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xx,(4):63-67
[2]邹海燕,熊辉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N].宜春日报,20xx-12-24,第3版
[3]安春华.阅读教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情报,20xx,(8):154-147
[4]秦春蓉.浅谈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J].绵阳师专学报,,(4):46-47
[5]印明鹤,王凤舞.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3):122-123
[6]杨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xx
[7]从树娟.审美性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xx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计算机网络
同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等
3.调查及访问
对周边地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
解决的办法
为达到上述工作要求以期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鉴于经济能力和所能利用的现实条件,本人对解决办法进行了如下思量:
1.自行购买相关书籍等资料
2.阅览室、图书馆借阅
3.校园网络期刊查询
5.论文完成进度计划
根据系里对毕业论文的完成进度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本人制作了一份毕业论文完成进度计划表。
论文完成进度计划如下:
1.20xx年9月4日-20xx年10月15日,确定选题。
挑选几个较为感兴趣的选题,然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该选题当前的研究现状,最后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2.20xx年10月16日-20xx年11月12日,撰写开题报告。
根据选定的选题,在期刊、著作、报刊等等地方上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可利用的资料,然后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因顶岗支教实习两个月,所以递交开题报告时间为12月17日)
3.20xx年12月18日-20xx年1月1日,撰写论文初稿。
经过撰写开题报告后,搜集更多的文献资料并细细阅读、分析,然后再次明确论文的框架结构,在条理清晰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4.20xx年1月2日-20xx年3月30日,修改、装订毕业论文。
根据指导老师的批阅意见修改论文,最后论文通过后开始装订毕业论文。
5.20xx年3月31日-20xx年4月15日,进行论文答辩。
最后对论文中一些理论和观点进行再次梳理,以期流利顺畅地完成论文答辩。
语文开题报告14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11月26日 地点:会宁中学科研处 评议专家:张爱梅,邢台县规划办主席,中学高级教师。 刘诗信,邢台县会宁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毕立敏,邢台县会宁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参与人员:王贵平、王振全、张华。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题目: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二)课题内容
1、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分析研究各类文体文章的赏评教学具体内容和学生阅读、评价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分类开展赏评学习;关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积累。指导学生积累各种各样文体阅读的具体方法,总结有利于教学的基本模式。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
2、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在赏评中积累语言,并在不断阅读中提炼观点,围绕观点表达独具个性的阅读见解;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融生活于鉴赏、评析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及其他语文能力;
3、解决赏评教学中的评价和考评办法,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有针对性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把学生真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
4、总结一种教学模式:自学预设--问题创新(提出预习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解决突出问题)--阅读赏评(口头表达评析--书面赏析表达)--展示评价。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核心内容,力争让学生在自学预设中掌握知识,在问题创新和阅读赏评中提高能力,在展示评价中找到自信。促进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有收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以学促学。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运用诗意课堂教学的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积累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体材料经验。重视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2、案例分析法 以全国知名语文教师诗意课堂的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主研教师所任教的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课堂教学案例,探索诗意课堂的教学规律。
3、经验总结法 教师即研究者,是反思的实践者。要求实验教师积累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打造生动的诗意语文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螺旋式上升。
(四)课题组织 课题主持人:王贵平课题研究成员:王振全、张华。
(五)课题分工 王贵平,负责课题全面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王振全,负责课题统筹规划,理论构建。 张 华,负责开题报告和课堂实录。
(六)研究进度 实验时间为1年(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0月)课题研究实验阶段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材料整理、小结。
4、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课题研究提高总结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4、经验推广。
(七)经费分配 科研经费有自筹经费和学校提供资助的方式。请专家指导和参加课题研讨会的费用实报实销。
(八)预期成果
1 20xx.11- 20xx.5 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论文 王贵平
2 20xx.5-8 作文教学的自主评改 论文 王振全
3 20xx.8- 20xx.5 自主课堂教学设计 课件 王贵平
4 20xx.8- 20xx.9 语文自主课堂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张 华
5 20xx.8- 20xx.9 语文自主课堂实录 录像课 王贵平
最终研究成果
1 20xx.8 《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论文 王贵平
2 20xx.9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张 华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专家一致认为,课题提出的“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的主旨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立意很好。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多元。而且课题有扎实的实践基础,作了不少先期调研,对课题研究有了充分认识,方向明确,步骤清晰,针对性强。
专家也对课题提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1、“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2、理论意义方面,申请书没有明确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研究内容要具体,如在主课题下分设若干子课题。
4、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做为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可加页)
总结的“教学模式”是一般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课型,应当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变通,在开题报告要明确指出。
语文开题报告15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低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2、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课内──训练朗读
A、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B、利用插图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有着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易于观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适时的运用插图配合朗读,会事半功倍。既对学生进行了图文结合的训练,为以后看图写话也打下了基础,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C、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配一些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
D、生动传神表演朗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话故事中……
(2)课外──拓展朗读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
(3)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3、对促进朗读的相关元素的研究
朗读教学与文本、生活、正确把握文本基调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朗读。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例、案例等资料,阶段性总结 .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彭小英(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第四篇: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课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因为条件的制约,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在农村中学较难以开展,通过查阅相关并经过一轮“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综合性学习课的内容和形式,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测评综合性学习课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理论意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实践意义:活动课上,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课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综合学习之中,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们独特的国情之上,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成分不多。国内这方面的内容刚起步,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蔡明著)、《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颜国仁著)、《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徐丽艳著)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适合应用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不太适合于农村学校,而且,这些研究针对的是课外或校外进行综合性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动的探索少。本课题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课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阶段: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阶段: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3、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开始研究的方式:课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
2、收集资料的方式:数据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逻辑法。
4、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课件等。
七、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的确立、操作体系的实施、评价体系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三阶段: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形式:撰写阶段报告和结题论文、课件等。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初中语文组教师。
李秀坚-本课题负责人-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清云-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陈志东-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谢玉进-中学一级教师
陈海水-中学一级教师
李水生-中学一级教师
康有志-中学一级教师
徐雅娇-中学一级教师
张素娟-中学二级教师
戴永杰-中学二级教师
洪秀霞-中学二级教师
张梅端-见习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秀坚(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清云、陈志东-辅助负责人进行策划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陈海水、谢玉进-负责选择课外读物;组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洪秀霞、张素娟-负责开展“结合家庭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徐雅娇-负责开展“结合学校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张梅端-负责开展“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戴永杰、李水生、康有志-负责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阶段所达到的目标。
十、经费估算及来源
经费估算:
1、外出培训学习(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6000元
2、资料书籍费、上网查资料的费用、文印资料费等:4000元。
3、成果汇编(成果鉴定费、印刷费等):4000元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已不再重视板书。甚至上课不写一个字,只用鼠标一路点击,一堂课就结束了。久而久之,没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书,也毫无章法,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学生得不到规范化书写的示范,对课堂内容无法把握,更得不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研究此课题能引起语文教师对板书的重视,使这项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板书对于教师来讲是一项基本功,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更能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巧的板书设计更能显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2、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优秀的板书设计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完成的,课堂上,随着板书的逐步呈现,教学思路、知识体系、文章结构、文章思想内容、文章美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3、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与熏陶作用。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规范、工整、美观的板书,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书写,从而使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工整。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板书设计是指教师上课前制定的在黑板上书写的计划,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设计。它运用教学直观性原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构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显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2、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那么,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它主要包括板书布局艺术、板书书写艺术、板书构思艺术。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课题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出发,力求通过学习、讨论、实践,着重探索语文教学板书的布局艺术和构思艺术。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负责人:董贵钰)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xx年5月-20xx年6月)完成当前本校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座谈、问卷调查;贺娟维老师负责),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制作课件、座谈交流;董贵钰负责),语文板书设计案例交流(语文教师自己设计板书并附设计说明;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2、研究中期(20xx年7月-9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板书布局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布局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康小刚老师负责)
(2)板书构思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构思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张利老师负责)
(3)中期汇报。准备汇报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记录资料以及汇报ppt课件;董贵钰负责)
3、研究后期(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参与研究教师撰写论文,参与研究教师汇报课。(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董贵钰负责)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问卷及报告、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材料、语文板书设计案例、板书设计布局研究小论文、板书设计构思技巧小论文、汇报课板书设计及说明、板书设计艺术研究论文。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中学语文组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教研室首先从“课堂教学”做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 、“研讨课” 、“说课” 、“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广泛探讨的课题,对它的本质认识有众多见解: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有的人认为教学 艺术的本质在于规律性与个性的统一,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有 的人认为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等特点,有的人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是“活、情、疑、趣 、变”。(钱威《关于“教学艺术”的争鸣》)但无论怎样众说纷纭,课堂教学艺术归结为一点就是“乐教乐学”。它的艺术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时而异 ,不拘一格,善于应变。
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用对话、体温、暗示、诘难、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以使之主动寻求答案,即称之为“产婆术”,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他的方法主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着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认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现在我国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上已有一定成果。20xx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深圳辅导学院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刘显国主编了《课堂教学艺术丛书》,他从教师的备课艺术、开讲艺术、板书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来年系设计艺术、课堂结尾艺术、大呢感作了专题讨论,集中研究课堂教学艺术,这种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教学的内容美、教学的结构美、教学情感美、板书艺术美、课堂气愤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节奏美等艺术美的形式。他所总结的课堂艺术形式比较全面,艺术美要真正体现语文的课堂上,不仅仅是想象或单单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还是具体的实践证明。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有章可循;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等四个显著特征。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
(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
(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创新方法。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课文,即使是教过几十遍的同一篇课文,也永远是新课。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方法。
(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
(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
(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
(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端正大记,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就是一种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让专家进行评课、议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预计突破的难点:
1.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2.导入提问的变化性;
3.师生对话交流的和谐性;
4.激励与点拨的统一性;
5.课时结构与板书的巧妙性;
6.个性风格形成的多样性。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成。
准备阶段:20xx年9月:确定备课方案;成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确定优秀语文教师来担任实验教师;确定研究计划和最终目标。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始实施课题:
1、20xx年9月课题开题: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撰写开题报告。
2、制定并落实教学方案: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两个课案,资源共享。
3、20xx年10月—12月:A)开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活动B)整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优秀课例、论文。C)邀请专家指导课题。D)举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全区)。
4、20xx年1月—2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分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3月—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1、20xx年3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方法同上)。
2、举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全区)。
3、20xx年5月:课题总结:整理材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等。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4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5
一、课题名称: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3、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目前对于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中相当重视语文作业的内容,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还加强了感悟、积累、实践,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学生的生活。此外,近几年的好多语文教学类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文章。这些都为本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2、国外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国外的教学家们早已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通过教师自己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合作来完成某一专题研究,这也为本课题进行课题实验开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能初步总结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以达到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为设计出源自于师生双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合。在作业设计中,把语文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使作业的评判做到过程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师生都是作业评判的主题,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步骤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拟定测查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观察表和评分标准。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阶段:通过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丰富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作业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作业设计,研究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有效作业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小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和教师问卷表
2、实施阶段:
各阶段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跟踪表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研究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4、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研究案例汇编、研究论文。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相关课题在不同的学校也曾研究过,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题申请人及参与者都是小学一线教师,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务处、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6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7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平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8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因此,中共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xx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理念的全面实施,语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这座珍贵宝库中,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诗经》、《论语》、《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这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其实是对文化的解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我校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课题在具体策划与实施中以现代认知理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为支撑理论,主要依据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关文化教育理论。
2、本课题是一个应用性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新课程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铬下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3、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4、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探其冰山之一隅。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XX年10月——XX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XX年10月:a)课题开题;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XX年11月——XX年2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题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XX年3月——XX年7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XX年2月——XX年7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XX年9月——XX年1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XX年2月——XX年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XX年8月——XX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XX年7月——8月: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XX年9月——XX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XX年7——10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课堂教学展示(含录像)等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负责人:熊水忠(校长)组长:邓井英(语文教研员)
组员:舒菁甘树林熊霞邹德花杨春蓉邓品涂小清高永红周云周求香
2、课题实验管理
本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接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的指导,由学校(实验基地)课题领导小组、学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和其它条件,课题执行组定期向学校汇报研究情况,接受指导。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9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中培养情感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法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语言是认知的手段,是思维的载体,是逻辑分析的工具。”可见,语言是何等的重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能自备。”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巩固认知字词,提高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它落实了素质教育,是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
结合我校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
我们确立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朗读方法研究”为研究课题。在我们学校大力的支持之下,我们课题小组申报的课题获得了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被列为济源市教育科学个人研究课题,这里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三、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更谈不上美读。最后,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好的文章读不出美感,对于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探究”这一研究课题。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去尽情领略色彩美;进一步深读课文,体味意境美,理解感情美,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表达出来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文化素养的熏陶,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内容与方法
一是根据汉语言学习的规律,将语文教学回归到以诵读为主的传统地位,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一篇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二是形成了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走出了将语文知识当作能力,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语文课本的误区。克服了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讲得太细、统得过死的弊端;三是确定了以与兴趣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科相联系的阅读指导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了勤奋阅读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朗读的兴趣。
范读激趣,使学生爱听爱读。
讲读结合,使学生尝到甜头。
形式多样,使学生兴致加浓。
(2)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重视汉语拼音教学。
注意声音清楚响亮。
培养能听善“挑”的本领。
养成多读多练的习惯
3、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状态下的经验筛选法和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的原则
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原则。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完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谋划。学习、研讨如何指导朗读教学,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实施阶段: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1)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2)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3)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1)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2)认真备课,组织好第一次研讨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让学生的阅读中欣赏语言的美,感悟课文内容。
(3)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写好自评,及时总结,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进行集体教研。
(2)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3)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三)研究总结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最终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发表。
七、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
组 长: 聂利莎 。
组 员: 孔红梅。
八、课题研究的机制保证
1、领导高度重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2、资金保障,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我们学校能够为资金担保,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同时我们课题组珍惜经费,合理使用;
3、组织保障,我们课题组的规章制度健全,成员分工明确合理,务实勤奋,真抓实干,富有创造性。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1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把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且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文言文,具有三千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民族文化的前提。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学懂了古文将会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字,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将会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将会了解前辈的主流意识。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但他又因离我们这个时代那么遥远又古奥难懂,使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要在教法上、引导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文化的语言美、文采美、思想道德美······并将这些美传承、发扬,所以选择“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这一课题来探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研究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整套培养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本课题研究对象是中学生,其中的兴趣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摸索出一套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朗诵课堂提问促进兴趣结果,多媒体教学促进兴趣,利用工具书促进兴趣,“字字落实”促进兴趣,还有“整体把握”促进兴趣等。
指利用课外时间,在初中三个年级组织背诵课内外古诗文,让学生把常用实词及虚词补注结集成册等活动,通过此活动来促进学生兴趣。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5月—6月20),准备阶段。
申报立项。
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
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大致分为两步:课堂与课外(见下)。
第二阶段(6月21—11月30),实验阶段。
将每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课前利用工具书认真预习。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运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以培养其学文言文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朗读古文、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合作翻译、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利用早读多背名家名篇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开展活动。a分年级进行课内外古诗文比赛(进班随意抽学生进行比赛)。b分年级进行课外古文阅读理解竞赛。c古诗文朗诵赛。d分年级整理常用实词虚词补注结集成册。
(进行以上活动时,做好活动记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12月1日——2月初)。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提高。
2,学生基本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思,能辨别初中阶段常见文言句式,学生能欣赏文言文所呈现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3,学生能阅读并从整体上把握课外文言文的意思。
4,鼓励学优生尝试文言文的写作,并在校内进行展览。
教师方面
1,主件:结题报告。通过活动的实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此报告呈现。
2,附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心得体会、论文,以上各四篇。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3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平。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丽媛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4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的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 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6—20xx.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10—20xx.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0xx.2—20xx.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5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xx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xx年3月——20xx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xx年5月——20xx年3月
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xx年8月——20xx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xx年3月——20xx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参加各项考级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自觉阅读、自愿背诵和快乐写作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在二年级末识字量达到平均2800字以上,小学学习生活结束时平均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背诵积累的名家名篇、古诗文平均超过200篇,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五篇: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高考语文作文发展等级有序教学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前很多国家也都很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世界各国都设有以本**语进行作文教学的课程,各国作文教学几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师生投入的多,收效不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日本的写作要求明确提出:“使学生掌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场合,正确、美观、迅速书写的能力,同时培养使书写直接有益于生活的态度。”英国也是如此。这都表明探索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已成为世界性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们今天也正遭遇所谓作文教学低效的困惑与尴尬。对此,我一直在想,我们既然是高中语文教师,就理当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就是要做好“教”的工作,尽管有时广种薄收,吃力不讨好。但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我们都是苦命人。”法国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有问题,必须研究,只有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着重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旨在钻研探究高考作文教学 的本质、规律和质效。
二、课题的基本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作文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达到四项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本课题以此为目标,基本内容如下。
构建高考语文作文发展等级有序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写作内容的安排与落实、写作技巧的训练安排与研究、思维训练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研究等。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重点
1、构建高考语文作文发展等级有序训练体系。本课题将拟以下为目标进行包括写作内容的安排与落实、写作技巧的训练安排与研究、思维训练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研究。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
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2、构建高考语文作文发展等级写作技巧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审题方法、拟题方法、构思方法、开头方法、结尾方法、修改方法,写的深刻的技巧、写的丰富的技巧、写的有文采的技巧、写的有创新的技巧、写景议论抒情的方法与技巧等。
(二)研究难点
1、.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高考作文能较集中地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成了左右这两种能力表达的重要因素。要培养较高的思辩能力和理论概括能力,使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发现一点其他考生所没有发现的东西是本课题难点之一。
2、.教会学生对材料积累分析归类整理。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清晰的意义,是丰富;材料单一,但能挖掘出深刻意义的材料,也是丰富。相反,堆积大量的材料,但没有清晰深刻的意义,只能叫杂乱;材料本身有深刻的意义,但没挖掘出来,也不能叫丰富,更谈不上深刻。教会学生对材料积累分析归类整理是本课题的又一难点。
3、教会学生展露写作个性。要教会学生敢于突破一些“框框”、“套路”,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是又一难点。考场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分。如何要考生自己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擅长的文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展露自己的个性特征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之重。
(三)主要创新点
1、对高考语文作文发展教学进行有序训练作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写作教学尽管定“序”难觅,但无“序”必乱,基本的规律和序列还是可以找寻的。科学而有序的作文教学才会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因本课题拟构建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生活素材积累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按文体有序训练、逐步推进,激发兴趣、积累素材、掌握方法、提高技巧、循序提高的训练体系。
2、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
强调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已严峻的摆在作文教学面前,以前那种只抓结构、语言等单一的做法,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试作文能力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严密、连贯、批判等方面下功夫。要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连贯性、批判性。
3、对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考语文发展等级有序教学以课堂训练为平台,打破传统的写作教学时空界限,从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培育思维、掌握方法技巧到写作审题、写作构思、写作讨论、写作评议、写作修改、写作反馈全过程,形成完善、科学、有序的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个性表达,使写作教学走上科学高效的轨道。
四、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课题组决定以本校高
一、高二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五、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我校有较为好的课题研究传统,形成了广泛的课题研究氛围,取得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校园网、互联网页的建立,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人员上:我校拟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精心配备专业人员,要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其中:
于荣平: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县学科带头人。从事多年的基础教育,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准确的数据采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邹荣华:中学一级教师,市骨干教师,该同志从事多年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能力,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转化了许多双差生,曾荣获多种奖项。
六 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学生调查问卷。
4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课题调查报告。
5教师培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形成对策报告。
七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理论,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整研究方案。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布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八 本课题研究的阶段
(一)研究周期
二年,即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1年12月,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2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3月,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学生调查问卷。2012年3月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课题调查报告。
2012年4月教师培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形成对策报告。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2012年4月—2013年9月,对我校高一高二全体学生进行作文分层实验。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12年2月,制定实验调查问卷。
2012年4月,实验调查问卷分析。
2012年4月—2013年9月,撰写“研究报告”。
2013年12月结题。
九 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邹荣华
成员:于荣平、戈玉荣、韩荣霞、刘丽红、杜萍萍、王艳君
最后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位专家指导下,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