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7期--两教师研发“考勤软件” 计科院告别“点名册”
从现在起,计算机科学学院所有班长和纪检委员必须带手机去上课了,而且还得是智能机。且莫担忧,这不是为了消遣上课时间,而是因为手机上的一款软件是班长、纪检委员上课必备品。有了它,就不用上课随身带着点名册,下课一趟趟向分团委老师上交点名结果了。这款软件叫“考勤软件”,由我校计算机科学学院李寰老师和王玉亭老师自主研发,该学院各班班长和纪检委员在使用之前做了集体培训。
两教师研发“考勤软件” 计科院告别“点名册”
作者:本报记者 陈卓
“考勤软件”用处多
每节课开始,班长都会开启此软件,用只有班长或纪检委员才有的个人账号登陆界面,读取班级数据之后进入考勤界面,选择班级、时间、课程即可进行 “点名考勤”,全体同学的信息都在此,像之前那样点名,是“到课”还是“迟到”,是“旷课”还是“请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考勤结束后,对考勤结果“保存”“提交”至服务器,辅导员随即会收到邮件和短信,哪个年级、什么课、到课情况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生,在8点之前不到课又没有请假的话,那么你将很荣幸地被辅导员 “钦点”。这款软件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能有效地避免信息延滞,辅导员能随时掌握本班到课情况。除此之外,任课老师也会收到一份当堂课的考勤信息。如此一来,统计结果传到服务器,并长时间保留,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班级学风好坏的依据,还可以根据每堂课的到课人数和上课节次来做一些量化分析,例如,有的班级旷课和请假人数居高不下,到底是何原因;有的时段学生总是迟到或请假,是否课程安排不妥当;有的课程长期到课人数不多,原因是什么等。
“三易其志”功能强
其实,这并不是这款软件最初功用。在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办的计算机二级证培训中,李寰老师发现考勤工作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于是想研制一款二维码扫描软件,进行培训班的考勤。同样教《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王玉亭老师对此也非常感兴趣,二人便开始忙活着开发这款软件。“主要是特别喜欢这一块儿,再加上工作需要,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点名软件的开发”。有过硬的C#、java语言及数据库专业知识作支撑,软件开发起来困难减少了很多。
二人开发点名软件的 “势头”正旺,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听说了此事,便咨询能否研制成功后,加以改进运用到整个学生管理的层面。于是,两位老师在之前偏重于扫描二维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增加了每个班的班级数据、课程内容、时间节次等项目,升级成 “点名考勤”和 “扫描考勤”两种方式,各有侧重。之后又根据分团委的建议,方便班长和纪检委员考察考勤状况,设置个人账号,不断完善程序。
从此,两位老师的办公桌上多了很多有关考勤软件研发的资料。李寰老师负责数据库,王玉亭老师负责手机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很快,二人合力开发的第一版程序成功问世。“2011级6班,2013年11月26日一二节,运筹学,到课人数34人,请假人数3人,迟到人数0人,旷课人数0人,考勤人:高成娇。2012级2班,2013年11月28日三四节,数据结构,到课人数33人,请假人数0人,迟到人数0人,旷课人数0人,考勤人:刘宗权„„”两天时间,计算机学院考勤总人次3834,16人次旷课。现在,打开后台的服务器,计算机科学学院每个班级、每一节次、每个时间段的到课人数、请假人数、旷课人数都一目了然。
“背后故事”动人心
由于此软件的开发完全是自发性的,一天之中,李寰和王玉亭在老师、父亲、丈夫、儿子这几个角色中转换完之后,才能抽出时间来专心做软件。“现阶段在经费上倒是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关键就是时间,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写代码,一遍遍地测试,不断完善和改进。”考勤软件就这样在每天晚上9点到深夜2点间悄悄萌芽并成长。
在第一周做程序的时候,王玉亭老师4岁的儿子刚好感冒引起了轻微脑炎,他白天在医院里陪床输液,在学校里给学生上课,晚上照样写代码到深夜2点多。从11月7日开始到11月28日接受记者采访,在这短短的三周内,两位老师实现了考勤软件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这几天,作为此软件的用户,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生都会不定期地收到各种提示,“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昨晚软件更新,缩短联网时间,升级后无需同步数据,请退出后重新登录” “各位老师同学,刚刚修复了重新登录修改密码失败的缺陷,请大家更新最新版,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一个小小的功能改进背后,也需要达到上千行的代码编译,考勤软件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不断修改中走向完善。两位老师告诉记者,随着应用的深入,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任课老师运用软件的熟练程度还需提高;此软件只支持
Android客户端,太低端或太高端的系统都不能用,对年纪较大不使用智能机的老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有一直支持他们坚持下去的兴趣和爱好,相信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