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做考研专业笔记 华文考研帮你建立专属考纲
巧做考研专业笔记 华文考研帮你建立专属考纲
有些考生暑期忙着去上研考公共课,专业课的复习进度停滞不前;也有部分考生由于还没确定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所以专业课迟迟没有开始复习。事实上,暑期是专业课的强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做好笔记,以后的复习就水到渠成了。
去年以专业课分数第1名考入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宏回忆,专业课的复习主要集中在暑期的强化阶段。一般情况下,考生在寒假结束来就基本确定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了。无论专业课的书有多少,考生都要做好计划,保证在暑期前全部看一遍。华文考研怎么样?华文教育很强很好。我从华文考研官网购买的真题大致需要做三遍。第一遍:按规定时间(大概每篇15—22分钟这个速度)完成,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做完后一定要注意总结。第二遍:做的时间尽量比第一遍快几分钟,找出题干错误的选项,并且能够讲出错误的理由。第三遍:主要还是针对自己前两遍做错的地方,对自己的思路和出题者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自己为什么会错,这样能使自己以后以一种更高的角度,更快的速度来解答题目。除了华文考研的帮助,当然更需要自己的努力。暑期进入强化阶段,考生可先根据该专业以往5年至10年的试题,在自己的参考书上把所有考到的知识点标注一遍,寻找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如有的知识点被标注多遍,就可能是重点,需要强化记忆。但标注较少或没有标注的知识点也不能不看,有时为更全面地考查考生,题目的出处也会绕开重点。在此基础上,考生就可以在笔记本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课复习大纲。
考生要根据专业课考卷的出题类型总结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的题型较多,考生做笔记时要总结全面,以利于后期的背诵;如分析题较多,做笔记时可选择提纲式做法,记录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记忆,重在理解。现在专业课考试直接对知识点的考查越来越少,对知识点理解和分析的考查越来越多。这要求考生不仅掌握书本的基本知识点,更要看有关专家的解读和应用。考生在暑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所报考专业领域领头人物的相关著作、论文,尤其是刊登所报考学校导师文章的期刊杂志。这样边看资料边做笔记,既有利于更好地读懂书中知识点,又能把这些思想记录下来,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有利于在冲刺阶段参考。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复习笔记
1、思想政治教育学?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理论:①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起主导作用,政治、文化关系建立在经济关系之上,受经济关系的制约;
②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
实践:① 这一理论不仅与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者划清了界限,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的科学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南;
②人的成长总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协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人的本质的改变符合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理论:①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包括:第一,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一方面揭示了人的才能多方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的才能发展的唯一源泉是人的能动的自主性活动);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
①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
第一,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由此我们考察各种社会关系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根源;第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本质的变化必然导致人的思想的变化,研究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人的思想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动态、发展地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第三,人的本质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在教育活动中,信息越多,交往越广泛,就越能引导和帮助教育对象形成新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得能够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实施教育活动。
②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必然要注重教育对象在个性和个性潜能上的差异,在普遍关心共性教育的基础上,把发展个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任务。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能力,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的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中亚窦娥保证、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现今表现为培育“四有”新人。
4、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6分)
①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③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途径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④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2)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3分)
①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③“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3)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3分)
①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
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③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答: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传家宝,它在我党的事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党自建党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在建党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一无所有,靠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唤醒关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首先在红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坚持用革命思想教育部队,启发官兵的革命觉悟。建国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党的历史证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6、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政治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政治品德系统是一个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的三维立体结构。其中,心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基础因素(形成的发端、发展的动力、形成的条件);思想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因素(联结心理和行为的纽带、社会内容、决定性质和方向);行为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外显因素(外在标志、直接任务、客观内容)。
7、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是什么?
1)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的大小在于主体因素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体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认识又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评价反馈,开始新一轮的住客体因素的平衡协调运动,获得更高的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行为,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2)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一方面,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
另一方面,是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反映,同主体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转化运动。
8、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和马中化理论成果的教育。首先要引导人们花大气力认真研读原著,熟悉和理解原著,融会贯通地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其次,要引导人们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学习理论,帮助人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
认识,提高贯彻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立场、方法去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突出主旋律教育。突出主旋律教育,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并引导人们将其内化为自己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在进行主旋律教育时,我们一定要全局在胸,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有所侧重,又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使三者教育相互补益、相互促进。突出主旋律教育,要引导人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付诸行动,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9、试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作为目标,注重人的潜能、智慧和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以健全人格、培养素质、提升业务、练就本领、增强能力、促进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要求以被教育者——学生为本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必须确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一切服务学生发展,以学生为出发点,将他们视为是人本的“人”去进行教育。
二、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工作的观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这是以学生为本的一个具体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出身于1980年后的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作风已与从事他们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有较大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不能再用老经验去对待和处理新问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工作上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胆开拓创新。
三、以人为本,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识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育技能、善良和慈爱、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等。简言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表。在政治上,你是旗帜;在学业上,你是典范;在情感上,你是朋友。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原来许多处理问题的方法,都需要因此而变化。只要我们从思想行动上加以重视,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1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历来提法。早在3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并在很多文献中多次作了阐述。建国以后,毛泽东在50年代又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还指出:只要我们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践证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人们的觉悟,同心同德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三)思想政治工作能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健康向上,朝气蓬勃。
(四)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保证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精神万能”的唯意志论是有本质区别的。“生命线”是形象
地比喻人们的高尚行为要受某种正确思想和政治观点的支配。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点,就会产生盲目的、错误的行动。但是,正确的思想、观点,是来源于人们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所从事的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主观意志;这些思想、观点,又只能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这样理解、宣传和运用“生命线”的含义,才不会陷入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精神万能论”或唯意志论,而且恰恰是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11、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精神文明“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
12、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青年学生关心祖国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也有少数青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才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不能把爱国热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行动中,因此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摆正个人、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把爱国热情落到实处。(3分)
(2)青年学生关心和支持改革,积极要求参与改革。但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改革出现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急躁和偏激情绪。再加上青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而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不平衡。因此对青年学生必须加强改革开放教育,同时,应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改革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参与能力。(3分)
(3)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他们的民主素质有待提高。有些青年学生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容易产生急躁和偏激的情绪,有的学生对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不懂得必须在法制范围内推进民主。因此,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保护他们民主热情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3分)
(4)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长。大多数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渴望成才。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和明确学习目的,怕吃苦,心情浮躁,眼高手低等等。因此,就对青年学生加强成才教育,使他们具有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成为栋梁之才。
第三篇:华文考研学员经验分享 中医综合专业如何复习
华文教育怎么样?华文考研经验分享,中医综合复习方法推荐
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中医综合覆盖五门学科,包括五门学科(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题型知识面广泛,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试题既考查你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精力。我在此谈一下自己在中医复习上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借鉴,不足之处大家也可以交流。
一、坚持按大纲复习
众所周知,大纲是最为实用的,也最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参考书。这里不再累赘。
二、复习资料有所取舍
目前,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复习资料太多,但是其中的质量却参差不齐,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华文考研怎么样?华文教育很强很好。我从华文考研官网购买的真题大致需要做三遍。第一遍:按规定时间(大概每篇15—22分钟这个速度)完成,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做完后一定要注意总结。第二遍:做的时间尽量比第一遍快几分钟,找出题干错误的选项,并且能够讲出错误的理由。第三遍:主要还是针对自己前两遍做错的地方,对自己的思路和出题者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自己为什么会错,这样能使自己以后以一种更高的角度,更快的速度来解答题目。除了华文考研的帮助,当然更需要自己的努力。
另外,还要谨防盗版书。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三、不要偏废个别学科
由于五门学科是大
一、大
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五、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自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我们在复习时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到头来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熟能生巧,最后对题目能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是最好的。那么,重复就要求有大量的时间,所以以我个人之见,最佳复习时间应至少九个月。
第四篇:2014考研调剂尚考帮你筛选专业与学校
2014考研调剂尚考帮你筛选专业与学校
例:我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没上,能不能调剂到首都师范大学的同一专业?解析:
近一段时间以来,问这种问题的同学非常多,说明大伙还没有真正理解调剂的逻辑,调剂的前提是目标院校有缺额,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报的一志愿学校层级更高,掉下来就肯定能调剂低一层次的学校”。例如问题中的例子,首都师范大学从名气和实力都不如北师大,但首都师大不是想调就能调,这时候,决定因素不是初试成绩,也不是首师大复试线高低,而是欲调入专业在首师大有没有缺额。
所以,有同学让我推荐调什么学校调什么专业合适,这类问题我是没法回答的。为了让大伙明确调剂的方向并更好确定调剂优先级,老师给大家简单梳理下如何筛选调剂目标:
一、先说调剂专业的选择:
1、学硕调专硕
从2013考研开始,压缩学硕名额、扩大专硕招生比例的现象在各校已经相当明显了,所以,建议大伙重点考虑从学硕调到专硕,例如,法学硕士调到法律硕士(法学),新闻学调到新闻传播硕士,电气工程调到工程硕士,对外汉语调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这事儿上,就不要太计较专业硕士的含金量了,外界传说专硕是花钱买学历,其实这是对专硕的误读,目前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等的报考热度一点不输当年的学硕,对于这些偏实践的专业,我本人倒建议报专硕,学制更短,学以致用。
2、工学、理学。调剂机会多,作为招生大户,如果初试成绩能达的国家线,自己能放低预期,是一定有书读的。
3、某校第一年招生的新专业。
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可以让考生打个擦边球。例如谁曾想,如今已经火爆得不能再火爆的中央财经大学“三院”之一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的金融学(现在复试线在400分以上),第一年招生时遭冷遇,没有招满。可见,酒好也怕巷子深。
4、教、史、哲、法、艺等学科中的冷门专业以及专业硕士中的部分冷门,建议跨学科调剂考生重点考虑。
例如,法学学科门类中,除法学一级学科外,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都比较冷,再如教育学中的比较教育、教育技术学,还有如专业硕士中的农业推广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除部分一流院校,其它院校竞争不激烈,缺额较多。
甚至作为报考大热的“经管”,也可能存在调剂机会,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可考虑。
二、再说调剂学校的选择:
1、西部院校,尤其是二区的。考研报考时都是“孔雀往东飞”,调剂时就要被动些,一般都是“孔雀西北飞”或“孔雀西南飞”,因为那里才有更多的缺额,2011年合并国家线一二区,变三区为二区,实际对考生的调剂来讲是不利的,缺少了缓冲带,选择面减小。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冷门院校已经不冷了,例如要调剂广西师大、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动作真的要快点。原属于二区的现在归一区的不少院校,他们感觉很憋屈,因为国家线限制,招生情况愈发不理想,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江西、安徽、黑龙江等省份。
2、科研院所。这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重要阵地,不要一提到研究所大家就只想到中科院或社科院,最简单的办法是找到全国研招单位的目录,你会发现,有差不多400个研究所在招生,结合12考研的录取结果,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儿科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化学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中外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都有调剂名额。
3、本科院校。因为受就业率等考评指标影响,本科院校也巴不得你能考上研,一般说来,可以把自己的本科院校作为兜底选择,在自己学校,熟门熟路,多跟院系里说点好话,让招生老师帮你留意着调剂名额,往往能有机会。
第五篇: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书目《公共管理导论》笔记
第一章 变革的时代
1.1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先进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公共行政已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受到质疑,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应用则意味着在公共部门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典范。
这种新的典范对那些曾被认为是传统公共行政基石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直接的调整。这些原理是:(1)官僚制。
(2)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
以供行政人员遵循。
(3)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一旦政府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也通过
官僚制组织成为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政治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分离。
(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于公众是大公无私的。
(6)公共行政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够为任何政治领导人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
(7)从字面意义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说,执行
由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须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这七个原理现在已经受到了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它已经产生某些消极
性后果。
(2)试图寻求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作的讲话。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唯一方式。
(4)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显露出来。
(5)尽管公务员可能受到公共利益的激励,但不容否认,他们本身又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大公无私的,而是为自己的晋升或所在机构而工作。
(6)公共服务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就业条件已急剧减弱,尤其是在私营部门发生了许多变化的情况下,终身任职已经十分罕见。
(7)公共部门中的任务目前被认为更具有管理性,它要求人们对实现结果负有责任,而不
是被看作“行政性”的,且公务员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执行命令。
1.2一种新典范
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典范包括两种对立的组织形式:官僚制组织与市场组织。
这两种组织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选择性,另一个是强制性;一个允许通过市场寻求 一致性的结果,另一个则通过官僚等级组织对结果施加影响。它们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基础之上。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是官僚制,而新公共管理的基础则是市场。
一种典范并不意味着必须存在一系列一致同意的观点,相反,它是指一些短期存在、并被 学科实践揭示出来的观点。传统的行政模式源自于韦伯、威尔逊和泰勒的理论,在特定的 时间条件下,它拥有大量的知识、教材以及接近同行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行政 模式确实符合典范的这一特征。从典范的意义上讲,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官僚制理论。新公共管理典范具有完全不同的基本理论基础,即经济学理论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典范变迁是一个渐进性过程,一种思想流派的衰落往往伴随着一种替代性流派的产生,在此
这种新流派就是新公共管理。在决定拒绝一种典范的同时,总是决定接受另一种典范;在引 起决定的决断中,包含着对两种典范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比较。
1.3 一种新方法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多数先进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 模式。
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撒切尔政府时期的大规模公共企业民营化 改革、精简公共部门改革等。不久以后理论家们就开始察觉到管理形式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美国,一个重要事件是1992年奥斯本和盖布勒出版了《重塑政府》艺术。克林顿当选后,副总统戈尔的《全国绩效并评估》明显受到奥斯本和盖布勒影响。戈尔报告试图通过四条主 要原则来改变美国联邦政府的文化:(1)削减烦琐、拖拉的办事程序;(2)顾客至上;(3)授予下属取得结果的权利;(4)回归本源,“产生一个花费少、效果好的政府”。
公共管理改革是在完全不同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基本理论包括:政府工作人员 受到经济动机的支配;私营部门的弹性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行政不可能脱离于政治。这种理论的变革是由行政转变为管理,前者主要是指执行指令,而后者则意味着实现结果,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
1.4 行政与管理
行政的职能与管理相比更狭窄,限制也多。因此,从公共行政转变为公共管理意味着在理论 上与职能上发生重大的变革。
行政从本质上是指执行指令和服务;而管理则指:(1)实现结果,(2)管理者实现结果的 个人责任。“行政”和“管理”不是同义词,它们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也不太一样。公共行 政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他人制定的政策。公共行政关注的是程序、将政策 转化为行动以及办公室管理。而“管理”确实包括“行政”在内,而且它还意指为了以效率 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目标而进行组织活动,以及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这两个要素并不一定存在与传统的行政体制中。公共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和符合规定; 而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广泛。一个公共管理者并不仅仅是执行指令,他关注的是实现 “结果”,并为此承担责任。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它们应被看作是两个相互竞争的 典范。在本书中,“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这两个术语将被或多或少地交替使用,主 要原因有两个:(1)新公共管理已经再也不“新”,它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2)在公共部 门中发生了行政与管理之间的重要转型,而“公共管理”可以掐大概地描述这种转型。
1.5 变革的紧迫问题
公共部门所发生的变革是对某些相互关联的紧迫问题作出的一种回应,这些紧迫问题包括:
(1)对公共部门的抨击(2)经济理论的变革(3)私营部门的变革,尤其是全球化作为 一种经济力量带来的冲击(4)技术变革。
对公共部门的抨击
公共部门主要在三个方面受到了抨击。
(1)公共部门的规模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稀缺资源。
(2)有些国家的政府已经对关于政府范围的争论进行了回应。作为对批评的回应,许多先
前由政府从事的活动开始回归到私营部门。
(3)特别是由于官僚制正在成为一种极不受欢迎的组织形式,政府的方法正在受到持续的抨击。
经济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为将微观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而形成的经济学思想的一个分支。它根据标准的经济学假定作出预测,然后寻求证据来验证这些预测是否合理。这种胡萝卜和大棒支配性为的假定适用于任何领域。官僚与其他任何人一样,不是受到公共利益的刺激,而是被认为受到其利己利益的刺激。从这一视角观察时,官僚制的运行状况并不好,因为个体官僚被认为是牺牲其所在机构的利益去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他们是谋求其自身福利最大化,而不是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的经济理论也是一个运用于公共部门——尤其是责任制的理论。该理论是针对私营部门的问题发展起来的,旨在揭示私营企业中管理者(代理人)和股东(委托人)的目标之间经常出现的差异。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与在私营部门中的应用相比较,在责任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人们难以确定谁是委托人或难以发现他们的真正意愿是什么。公共服务的委托人——所有者——是全体选民,但是他们的利益是分散的,以至于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代理人——公共管理者。
交易成本理论 该理论对交易没有成本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并阐明了一个公司在何种情况下可能会偏好市场检验或签订合同的方法而不是在公司内部完成某些工作。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与公共部门;如果采用签约外包的形式来降低行政经费并产生某种竞争将有可能使某些交易只付出较低的成本。
私营部门的变革
公共部门变革面临的另一个紧迫问题是私营部门的迅速变化以及私营经济和国家竞争力受到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效率的影响这一现实。近几年来,大多数国家的私营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处于通常较为困难的调整过程中。如果政府不像私营部门那样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那么它的信用将会受到挑战。
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对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都有所影响。无论是在趋向公共管理的新形式方面,还是在脱离传统的官僚制方面,技术变革都应被视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1.6 结论
传统的行政模式已经被新公共管理取而代之。发生这种变革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政治领导人和公众都认为,他们从公共部门接受的服务是贫乏的、效率低下的、与现实脱节的。除了缩减其作用范围外,政府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对关于其管理的批评作出回应。在此过程中,大量应用了经验方法、复杂的统计技术,尤其是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理论与方法。
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独立进行的变革,尽管他们之间有着某些联系。首先,有一种趋势是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部门。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民营化而发生的,包括将许多公共活动签约外包。其次,另一种趋势是脱离官僚制,不再把它作为公共部门的内部组织原则。这两种趋势是互相联系的,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是以官僚制失灵为前提的,依靠市场提供服务是人们所寻求的替代官僚制的主要手段。
第二章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2.1 引言
传统模式的特征是: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人的正式控制之下;建立在严格的官僚制等级模式基础之上;由常任的、中立的和无个性特征的官员任职;只受公共利益的激励;不偏不倚地为任何执政党服务;不是制定政策,而是仅仅执行政治官员作出的决策。
2.2 早期的行政 早期的行政系统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们是“人格化的”,即以效忠于国王或大臣等特定个体为基础;而不是“非人格化的”,即以合法性和效忠于组织与国家为基础。
早期的行政实践常常导致谋求个人利益的腐败或滥用职权。
2.319世纪的改革
传统模式的产生最早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诺思科特—特里威廉报告》标志着公共部门以功绩制为基础的任命制度的开始和恩赐制的逐步衰落。虽然它的建议推行得较慢,但是它确实代表了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产生。通过考试择优录用、行政中立、不受任何党派控制等原则都来源于《诺思科特—特里威廉报告》。
英国19世纪中期的改革对美国的观念产生了影响。1883年通过的《文官法》,其内容主要包括:(1)根据职位分类,为所有申请公职者进行竞争性考试;(2)根据职位分类,任命考试成绩最高者担任公职;(30在正式任命前,插入一个有效的试用期;(4)在华盛顿的任命按照某些州和其他重要地区的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2.4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权威:“魅力型权威”——一种非凡的领导人的吸引力;“传统型权威”——例如部落酋长的权威;理性—法律型权威。后一种权威类型是理性的和法律的,因此,它在三种形式的权威中效率最高,并成为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基础。
韦伯根据理性—法律型权威的西厢,确定了现代官僚制体系的六项原则:
1.固定和法定的管辖范围的原则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3.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保留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之上
4.公职管理,至少是所有专门化的公职管理,通常以全面而熟练的训练为先决条件
5.当公职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官方活动要求官员完全发挥其工作能力
6.公职管理应遵循一般性规定,这些规定或多或少是稳定的、全面的,并且是可学习的韦伯与早期模式的最大方差与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运用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人格化的行政。
公职人员的地位
在韦伯的理论中,个体的公职人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担任公职被认为是一种职业,需要经过考试和严格的课程培训。与早期的行政形式不同,担任公职并不被认为是赚取金钱或报酬的来源,也不是确立对某个人的关系。现代的忠诚献给的是非人格化的、职能性的目标。担任公职就被认为接受了进行忠诚管理的特定义务,以作为对稳定工作的回报。
职能专门化原则意味着提高生产力;权力等级制和规章制度有助于决策的确定性;制度的非人格化意味着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重复相同的决策。
2.5 威尔逊与政治控制
威尔逊认为,政党分赃制的弊病是由于将行政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造成的。政治领域(制定政策)与行政领域(执行政策)分离可以解决许多政党分赃制的弊病。
传统的公共行政把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的区分提升为一项指导原则——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威斯敏斯特制度。政治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1)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关系。(2)政策问题(属于政治官员的正式领域)与行政问题(留给公务员处理)是严格分离的;(3)行政被认为是匿名的、中立的,也就是说任何决策或政策都与个人无关,它们只能以部长的名义来执行;从政党政治的意义上讲,行政也是无党派的,可以为任何政治领导人提供相同的服务。
2.6 泰勒与管理
科学管理
泰勒的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标准化工作,意指发现“一种最佳工作方式”;实行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为维持所有这些标准提供保证。
科学管理的内容包括:(1)决定工作标准的时间和动作研究;(2)刺激性工资制度,它是对业已存在的计件工资制的一种修正;(3)改变职能组织。
科学管理原理非常符合官僚制理论。行政人员的技能、无所不包的工作手册的编辑、理论的提高和非人格化都是二者共有的特征。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理论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因素,而不是把工人看作仅仅对金钱作出反应的机器。创始者埃尔顿梅奥发现,工作群体中的社会因素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组织内外的各种非正式关系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不仅正式的组织图、职能分工和工作评估制度是重要的,而且工人的情感、价值、非正式组织规则和家庭、社会背景也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一场持久的争论
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他们两人的目标:提高生产力,是相同的。泰勒模式是严格的、官僚制的和等级制的,它适合于鼎盛时期的传统行政模式中的公共部门。同样,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人际关系学派理论。
公共行政的黄金时代
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公共行政处于它的黄金时代。似乎公共行政所需要的一切是确立一套“金科玉律”,并严格地遵循他们,由此就可以产生期望的效果。古立克和厄威克提出的一组“POSDCORB”职能是一种变化了的形式。
传统模式尽管优于在其之前的模式,但是,它是僵化的和官僚主义的,且用狭隘的眼光关注并执迷于结构与程序。尽管传统模式曾是长期运用的有效模式,但是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7 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官僚制组织就控制而言可能是颇为理想的组织形式,但在管理方面却不一定如此;它保证了确定性,但行动起来常常显得迟钝;工作可能是标准化的,但却是以牺牲创性为代价。而且,在确保真正的责任方面,政治控制模式也总是问题重重。
政治控制的问题
政治与行政是不可能分离的,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讲,行政体系的属性都会影响到政治体系的政策产出。传统的行政模式完全无法反映出现代公共部门所承担的广泛的、管理的以及制定政策的角色。它早就了一种消极的控制形式,不是致力于提供积极性激励以提高效率,而是致力于避免犯一些尴尬的错误。
“最佳工作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模式假定,行政管理存在一种“最佳工作方式”;潜在的思想是,通过官僚制理论和科学管理原理可以发现一种解决既定问题的“最佳工作方式”。按照泰勒的思想,检查所有的工作步骤、测量最高效率,最重要的是,把这种方法确定为一套程序,从而确定一种最佳工作方式。从概念上看,行政人员无须为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最佳工作方式”的考量容许他们一起逃避责任。
公共管理并假定不存在任何实现结果的最佳工作方式,从抽象意义上讲,管理者被课以责任而没有被告知如何实现结果,管理者的角色之一就是决定采取何种工作方式,然后为即将到来的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官僚制的问题
官僚制鼓励行政人员规避风险而非主动承担风险,浪费稀缺资源而非有效地利用。官僚制因其制造惰性、缺乏进取精神、繁文缛节、中庸和无效率而遭到批判,这些缺陷被认为是公共部门所特有的顽症。官僚制理论存在两个特殊的问题,它们是:(1)官僚和民主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2)正式的官僚制再也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
1.由于官僚制的正式理性、不透明、僵化和等级制,似乎使其不可避免地与民主发生冲突。韦伯强调,任何官僚制组织都致力于通过对其知识和意图的保密来增强专业上的优势,而职业秘密这一概念是官僚制的独特发明。只要官僚制的控制变得无所不包,就会产生对权力的妄想,这种妄想会遮避理性的取向。官僚制存在一个不受适当的责任机制约束的普遍问题。
2.人们不再认为官僚制特别有效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对韦伯的官僚制原则总是存在一些极端的解释,这使得官僚制的僵化、形式主义较韦伯所设想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精英主义的特征又远不能达到韦伯设想的程度,这就导致了该体系效率的降低。终生雇用制原则意味着在实践中不可能解雇任何人,而不管其是否称职。资历原则也非常普遍,职务升迁可以单纯地由服务年限的长短来决定。其次,与更具弹性的管理形式相比,正式的官僚制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再有特别高的效率与效能。严格的等级制结构造成成本与收益相抵,而且还可能窒息组织的创造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