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国情》(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0:2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国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国情》》。

第一篇:《认识国情》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水利工程系12级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2班学号:120610216姓名:刘波联系电话:***指导教师:田 晓 丹

2014年6月

认识国情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摘要:《国情备忘录》纪录片是央视继《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之后的又一部震撼力作。谈到中国国情,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概括起来却非常艰难。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等。

关键词:国情人口资源农民

今天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对课文的理解,特意为我们准备了记录片《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该纪录片是央视继《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之后的又一部震撼力作。

认真观看了该纪录片,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国情,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概括起来却非常艰难。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等等,这些都对,但都不够全面。

一我国的耕地资源急速减少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

10亿多亩。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左右,如果以18亿亩耕地为底线,人均耕地1.38亩。按照中国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计算,1.38亩人均耕地的粮食产量是440公斤左右。研究表明,每年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耕地的警戒线规定为人员0.8亩。未来,我国人口还会增长,18亿亩耕地确实是中国耕地保有量的下限,少于这个数量,粮食的安全急剧要出问题。

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不保,要弥补粮食缺口就只能进口。但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不可靠。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仅为2亿多吨,而中国的粮食需求为5亿吨。一旦中国缺粮,国际粮价将会飞涨,从而引起世界性粮食危机。

土地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土地出现了问题,将会后患无穷。

二我国的耕地承载能力逐渐下降

一方面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在急速的减少,另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这片土地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可就在这不算丰富的耕地资源上,随着逐渐发展所出现的工业化建设、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都在破坏中国原有的耕地版图。

耕地面积减少,本身就是一件后患无穷,但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我国减少的耕地面积,很多都是在优质耕地分布的区域。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稀缺资源。不但耕地的数量有限,它的质量是也有限的,如果利用过度,耕地终将终结它的耕地使命。中国的耕地,正在遭遇耕地过度使用的威胁,其承载力也面临着逐渐下降的现状。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土地,承载者华夏5000年的文化,现在又承接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变革。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善待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

我们,还将照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是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中的一个。有更多的人口、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现状及出现的危机,都是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因素,也为我国13亿国民敲响警钟,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三人口众多是国情之核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13亿人口。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13亿这个意味深长的数目,既有“放大效应”,也有“缩小效应”,由此派生出了三农、耕地不足、资源匮乏、保障不力等一系列的国情问题,它们都是围绕着人口而发生,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多而增多。这就提醒我们广大党员,在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脱离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基本国情。只有统筹兼顾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创新发展是生存之道

当面临由人口众多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我们还在墨守成规的发展,最后只能被人口带来“洪水”冲垮,只有通过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的舞台上立足,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我们深知,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无论是认识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把国情作为思维起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1.

[2] 国情备忘录[M].北京:万卷出版社2010,1.

第二篇:复习教案 专题八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复习教案 专题八: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课标要求

1、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

2、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

4、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考纲解读

考点1:认清基本国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其含义与表现分别是什么?

(4)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要包括哪两部分内容?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7)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考点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考点3: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影响及对策?(3)我国生态环境的形势及对策。

(4)我国自然资源形势的特点及其对策。

(5)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考点4: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1)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必须坚持哪些经济制度?(2)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成分,各自的地位如何?(3)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4)如何学会合理消费?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什么?为此,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政治措施?(6)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重要原因是什么?

(7)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当前为什么要继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 考点5: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立志成才,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联系?(2)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

中考体验

1国家对节能产品(家电)给予补助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学生小结如何做好简答题

第三篇:中考政治专题复习: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专题复习: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7.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知识网络】

【2010中考真题例析】

例题1:(2010年山西省中考试题·单选)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作出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为此,国家最首要、最根本的是()

A.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B.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C.给人民群众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答题评析:这些考生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最首要、最根本”这一关键词。抑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的确有助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但发展是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都无从谈起,题肢A、B所述的措施也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D。

例题2:(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试题〃单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第六位提升到世界第三位,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组织愈来愈重视“中国声音”。由此可见()

①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②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实行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

④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答题评析:题干列举“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第六位提升到世界第三位”的事实说明对外开放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说①是正确的。“愈来愈重视‘中国声音’”表明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国力增强,使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但加入世贸组织只是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一件大事,实行对外开放才是基本国策。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平时学习中理解区分了这些知识,不难得出答案选D。

例题3:(2010年山东威海中考试题·单选)2009年威海市惠民生、保稳定取得实际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60元。结合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威海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②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层次、不全面 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③我市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④威海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遥遥无期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答题评析:本题的“题眼”在于“结合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曾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00到1000美元确定为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现在不必说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这个目标,就是人均收入也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但城乡收入差距表明我们的小康还是低层次、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可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本世纪的头20年,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并不是遥遥无期,需要我们的艰苦奋斗,所以答案选B。

例题4:(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试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30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宴会,欢迎前来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贵宾。他在致辞中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并强调“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一说改革开放中我国快速发展变化的表现。

(2)请你总结我国快速发展变化的原因(至少三个方面)。

(3)“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祖国的发展变化关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请用简短的文字写下你的报国之志。

参考答案:(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弘扬民族精神;实行区域治民自治制度等。(只要考生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全分)

(3)考生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即可。

答题评析: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着重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各地思想品德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该题的显著特点。对于第1问,要求抓住“基本知识点”用思想品德学科语言整理答案,关键是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并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生活变迁”、“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三个方面回答。

对于第二问,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注意发散思维。“总结我国快速发展变化的原因”属于“一果多因”问题,“果”是“我国快速发展变化”,“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弘扬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可以从国情、国策、战略角度进行分析。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果平时同学们注意发散思维,善于总结,是不难得出答案的。

对于第3问,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了解祖国变化的表现与原因,不难产生热爱党,拥护基本路线,坚持基本国策的情感,自然而然过渡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贡献力量,考生能写出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答案是符合要求的。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中考成绩优劣与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成正比例。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思维的起点,没有全面系统的知识储备,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复习中,千万不能忽视对主干知识的记忆,更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为获得理想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整合知识,构建网络,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不难发现,各地中考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更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的基础上,真对某一主题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打破章节界限,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其看一点,连一线,带一片,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提升整体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全面而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注重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与渗透,培养理论联系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同学们要关心时事,关注时政热点的大背景,增强现代意识与大局观念。要找出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辐射状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运用热点问题来论证,拓展教材知识。其目的是借助热点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的能力,内化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效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新华网2010年12月19日报道:2010年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一年。在后危机时期,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布全球50余个国家。面对危机和挑战,中国义无反顾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和务实合作,帮助他国摆脱困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这()

①说明我国已挤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②展示出一个责任大国的担当 ③表明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说明中国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0年11月20日,针对居高不下的蔬菜、粮食价格,国务院再次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是因为()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

②中国共产党是农民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

④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光辉历程,我们这艘“中国号”巨轮之所以能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并且在到处是急流险滩的航程中披波斩浪,高歌向前,最终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彼岸,归结起来就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 改革开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正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让世界发出一声声惊叹。下列材料能够反映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有()

①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②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7日广东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 ③2010年,我国的石油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大 ④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00公里绕月轨道,成为月球的一颗卫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5年。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充分()

①显示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形成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③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强大凝聚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之所以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是因为()

A.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B.改革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C.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改革是解决中国当前一切从问题的关键

7.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经济特区的最大说服力所在,也成为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就的精彩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①说明了经济上去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②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③说明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④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人口普查对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非常重要。下列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有()

A.人口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B.人口越少,经济发展越快 C.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D.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9.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资源相对紧张,且浪费严重……对此,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采取的措施有()

①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②加大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③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使用④把环保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世博园内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高达4.6兆瓦,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运用超过千辆,象征工业文明的165米高的大烟囱被改装为气象信号塔。用最新低碳材料和节能技术建造的各国展馆比比皆是,馆内陈列的最新低碳技术和产品不计其数。这说明上海世博会:()

A.鲜明弘扬了绿色、环保、低碳等发展新理念

B.生动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全部采用新能源,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D.传递了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

11.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市住宅土地出让金已超过400亿元,比去年全年的一半还要多。有人预言,第二次土地开发热潮已经到来,可也有人忧心重重。右边漫画《危机四伏》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保护耕地,对子孙后代负责

②要加快资源开采的步伐,以工业取代农业

③要以耕地让位于经济开发

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等四部法律,决定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这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

①立法权 ②重大事务决定权 ③监督权 ④任免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右边漫画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①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②巩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鼓励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④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限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这些措施说明我们政府在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障、改善民生()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1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6周年。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党的民族政策是新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 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 ③完全依靠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④勤劳智慧的新疆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2月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大会宣读了《关于表彰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和突出贡献者的决定》。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为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章和证书并向参加嫦娥二号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这表明()

①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大力发展载人航天科学技术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③科学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②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④ 国家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应着力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为大学输送更多合格新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微以“羊”为主体形象设计(如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也写作“吉羊”。因此取“羊”的创意,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寓意广州人民将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亚运会。2010年亚运会会微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保守落后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一位踏着改革开放春潮来到延安的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体现了()

①新时期,中国应继续弘扬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③新时期民族精神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④现代社会再提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已经过时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我们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对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我们要()

①坚定不移地携手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务必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③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④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21.12月8日晚,北京邮电大学举办《人民搜索》校园招聘宣讲会,前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总经理邓亚萍到场发言。有位同学当场曾向邓亚萍发问:“《人民搜索》究竟是为党搜索还是为人民搜索?”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2.有人说刚刚闭幕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实际上就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次握手与对话。

我们中学生怎样看待这次“握手与对话”?

三、漫画题

23.观察这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理性分析:(1)你从漫画中有关人员的作法中,得出什么结论?

畅所欲言:(2)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应做些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

24.材料一:“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我们战胜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

材料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十一五”实现了“种粮不交税”、“义务教育免了费”,“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举措。这一重要阐述,体现了什么道理?

(3)看了材料一和材料二后,有的同学认为:中国强大了,已经不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探究与实践

25.材料一:自古以来,英勇不屈的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梦、追梦、圆梦。从古代的“天下大同梦”、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梦”到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梦都未能实现。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才圆了民族独立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我们圆的“梦”越来越多了:“港澳回归梦”、“入世梦”、“千年飞天梦”、“百年奥运梦”……近两年,我们又有一些梦想变成现实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圆的梦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还有好多的“梦”等待着我们去追、去圆。

材料二:2010年,中国有一个举世瞩目的大手笔,那就是上海世界博览会,那正是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实现,也是千万个梦想升起的地方。梦想提供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力,梦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撑,有梦就有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1)2010年我们又圆了什么“梦”?你认为还有哪些 “梦”等待着我们去追、去圆?(说出二例即可)

(2)请你分析“我们圆的‘梦’越来越多”的原因。

(3)你认为要圆梦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面对中华民族的未圆之梦,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C 5.D 6.C 7.C 8.B 9.A 10.A

11.C 12.C 13.A 14.A 15.C 16.A 17.A 18.C 19.A 20.B

二、简答题

21.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搜索》是为党搜索,也是为人民搜索。

②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在行动上是有害的。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又为我们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蓝图。“一心一意跟党走,万众一心奔小康”,是全国人民,包括我们青年学生的共同心愿。

22.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树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微笑面对世界;与不同国家的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三、漫画题新课标第一网

23.(1)环保、节约意识比较差,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是发展。

(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环境、资源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的节约意识,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四、材料分析题

24.(1)材料一说明:五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材料二说明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2)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观点片面,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探究与实践

25.(1)百年世博梦。两岸统一梦、共同富裕梦或祖国富强梦等。

(2)①党的领导 ②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③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大⑥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等。

(3)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围绕牢记历史使命、爱我中华、努力学习、大胆创新、勇担责任、为祖国腾飞献计献策、长大后报效祖国。

第四篇:中国当前国情的看法和认识

中国当前国情的看法和认识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习近平任组长。

而从改革内容上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规划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不但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各大领域,而且具体到生育和养老政策、高考形式、院士退出制度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方面的改革。在这个意义上,政党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很像是一份向全国人民发布的国情咨文。

这次三中全会还提出了党内的法规及按照这些法规治理党的问题,这也留下了两个需要重新整合的程序问题,一是执政党的法规与国家宪法之间的衔接,二是执政党通过政策的法规化对国家权力分工进行赋权的过程与“两会”程序(审议、赋权、监督、协商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背后是当前世界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同问题:第一,效率、产权明晰不可能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第二,去政治化导致政党的传统合法性资源丧失效能;第三,新的诉求是民主性质的,即普通民众要求平等,重建社会和自主性的社会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对中国来说,就是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问题。从最近一般时间中国政治领域发生的许多事情,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一方面,采取各种强硬的措施来反腐;另外,则加强对思想领域的控制。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总书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是能够有效地扼制腐败的,因而他反对对现有政治制度改变的任何尝试,其道德支撑点就是认为现有政治制度是有活力的,是能够使政治清明的。然而,上述两个方面的措施在逻辑上则是相互冲突的。

不管习总怎么想,大多数的官僚之所以愿意维护现有体制不变的根本原因是能够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各种特权,也就是贪腐的特权。并且,愿意维护现有政治体制不变的主要是处于官僚集团的人,或者是依附于官僚集团而获得特别利益的人,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样,对于官僚阶层来讲,上述的两个措施如果真能落到实处,那就是手段与目的的悖离,因而这样的两个措施的共存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的。从逻辑上来看,表面上的二者的共存只能是表面,而实际上要走的政治路线只有以下两种可能:反腐是表面文章,而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才是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反腐是真心实意的,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文章。

首先分析一下第一种可能。官方判断,思想领域的斗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权的最终垮台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这一点判断是对的。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真正达到对思想领域的控制,难度是非常大的。要采取文革时的法西斯手段,似乎才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尝试过,但他只是在重庆这样做,并且很快就失败了。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比***强硬数倍。比如,要把所有敢于在网络发表“负面”信息的人全部抓获;要把敢于在学校课堂上诽谤政府的老师全部开除;要把敢于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政府不满的人全部控制等,这得需要什么样的勇气与力量呀!即使能够做到这些方面,还要面对由此导致的反抗等连锁反应,那就需要有更大的力量去进行镇压。即使这些都能做到,没有什么人敢去说了、敢去做了,但你能保证他不敢去想吗?因此,所谓对思想领域的真正控制,其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然而,可

能总会有一些强人,即使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那就得有希特勒式的人物出现,不过在当今时代,一个希特勒似乎是不够的,至少得有七个希特勒,才可以去试一试。当然,可以有一个上面版本的弱化版,但这弱化版也是可怕的,到那时,现在的维稳的费用可能还要大幅度地增加。

要想长久地维护官员的贪腐特权,除了在思想领域的控制,还要有对经济领域的控制,也就是进一步大力地发展公有制,并更加积极地排斥私有制,但这会迅速地导致已经脆弱的中国经济的崩溃。从政治领域来看,还可以继续反腐,但这只能是以腐反腐,用腐败分子来反对腐败分子。因为,在绝大多数官员都是为了贪污才当官的情况下,用清官反腐是不可能持续的,即使是由皇帝亲自来推动也是不可能的。以贪反贪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做给老百姓看;打击政敌。第一种可能的实现就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左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就可以走出一条自绝于人类普遍价值的“特色”之路。那样的政府就是完全地与人民为敌的政府了。

写到这里,发现了以上分析中存在着的逻辑问题。那就是,事先假设了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上无法从制度的层面有效地制止腐败。我是相信,只有西方民主制度下,才可能有效地制止腐败。这是有历史根据的,也一定有逻辑上的根据。逻辑上的根据就不在这里说了,在我的其他博文中谈过这个问题,有兴趣的看一下。

再谈一下第二种可能。习总可能是以支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为条件来换得权贵们对反腐力度不断加强的支持。比如,要抓由蒋洁敏事件引起的那只最大的“老虎”就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普遍支持。然而,这样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如果是这样,最近的“文字狱”似乎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了。

有人讲了,目前的中央还是要延续过去的中间路线:既打击左又打击右。然而,从目前来看,这样的中间路线已经走不下去了。要么左、要么右。当然,完全地转向右在目前也是不可能的,而第二种可能是向右转的过渡阶段。即使这样的过渡,也会引起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如何能够在这样的反对声中继续前进,需要领导人有巨大的道德勇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超的政治能力。我基本上不相信目前的领导人会有这样的能力,那当前中国社会只能向左转了。之所以说,当前中间路线无法走通,是因为,采取一种温和的手段已经无法再对日益兴起的公民社会进行相对有效的控制了。要么顺应历史潮流,向社会做出实质性的让步;要么,采取极其强硬的措施来控制社会。然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尽管历史大势是不可能被完全阻挡的,但我们每一个个体则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过程中,支撑我们愿意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继续地坚持下去的理由就不可能是个人的利益,而是价值观。中国历史上不缺这样的人(尽管很少),当今现实的中国社会也一定不缺这样的人。

5204712051

龚晓晗

第五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通过这几周观看《国情备忘录》,我感触很深。这是一部主要描写我国人口、土地、三农、资源、环境、创新和民生的大型纪实片,用具体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变化和国情。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既是总结经验又是展望未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我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然而,我们普通群众以及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着很多片面或极端的认识,有的认为什么都好,有的则认为党和政府一无是处,好多问题都没能及时解决。这些看法势必会影响个人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我们应当认清国情,不要仅凭看到的一些片面报道而质疑党的政策、路线、方针,要紧跟党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之谜》中讲到在经历了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后,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奥运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仍能快速发展,这在西方人眼中是不可能的,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将之称为“中国之谜”。接着第二集《人口大计》谈到了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适度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们的关注点要从人口的数量转移到提高人口的质量上,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人口战略的核心。

在第三集《农资当头》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是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差距。

《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集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山水之间》中提到90%的流经城市的河流、70%的湖泊和50%的城市地下水均受到污染,部分农田、草场、铁路及城镇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森林面积减少,使我们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来完成工业化。

《民生纵横》中提到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制度等都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是关键,要做到民生的供给跟得上或者超过民生的需求。

在第八集《创新元素》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航天事业的发展等,这些都彰显了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样才能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屹立不倒,谋求更好地发展。

在最后一集《中国脚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起步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转移,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解读中国奇迹、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中国国情是眼下发展中的中国面的诸多难点中的重点,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国情。这决定我国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走科学发展道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确实,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看清自己。认清国情,把握国情,我国才能正确地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清楚地知道祖国的发展状况,努力奋斗,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出力添彩,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下载《认识国情》(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国情》(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情备忘录》心得体会

    学习《国情备忘录》的心得体会近期,阅读了《国情备忘录》。觉得该书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以普通百姓普遍关注并且与之息息相干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例如环境问题、......

    爱国情演讲稿

    爱国主义演讲稿当各位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当某些同学还在沉迷在网络游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室里感受着大学生活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多少无名英雄战......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摘要:《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为加强学风建设,我院组织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带着思考,拜读了《国情备忘录》,让我感触良多。 这篇文章娓娓向我们道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今天用了......

    国情备忘录有感★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观《国情备忘录》有感看了《国情备忘录》,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我仿佛亲身经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姓名 学院 专业2013 年10月 这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接触了由央视制作的,讲述我国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并且看完了摘取里面精要,整理出版的《国情......

    国情事情考察

    国情事情考察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是艰难的,8年的抗日战争,3年的国共内战,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