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初赛考场规则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初赛考场规则
第一条考场应整洁、明亮,材料、设备齐全,仪器符合要求。
第二条考生在理论知识考试开考前30分钟、技能操作考核前10分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对号入座,并将学生证和身份证放在桌面上,以便查对。
第三条考生迟到15分钟不得入场,开考30 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
第四条理论知识考试除带必要的文具(如钢笔、直尺等),操作技能考核除带准许带的工具和物品外,其他书刊、笔记本等,一律不准带入考场。
第五条考生答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不得把答案书写在草稿纸上或试卷装订线以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违者一律按零分处理。
第六条考生如遇试题分发错误或字迹模糊,可举手询问,但不得涉及试题的内容。
第七条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保持考场安静,不准吸烟,不准随意走动。
第八条在技能操作鉴定过程中,对考生要进行安全教育,要加强安全措施,做到消除不安全因素,严格确保考核安全、有效地进行。考生必须按劳动保护要求着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文明生产,防止发生各种事故。考生应服从考评员的监督指导,如不听劝阻,可责令其退出考场。违章操作损坏的设备,由本人赔偿经济损失。
第九条鉴定结束时间一到,考生立即停止答卷或操作。考生交卷或停止操作后立即离开考场,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喧哗。
第十条 考生违反上述规则,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试卷作废直至取消鉴定资格等处理。
第二篇: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辽宁赛区初赛-国土资源部(最终版)
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
辽宁省赛区(初赛)技能竞赛技术方案(纲要)
根据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技术纲要》的通知”(国土资职竞组委办[2011]2号)文件精神,为提高辽宁省选手参加全国大赛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大赛(初赛)概述
竞赛工种:大赛(初赛)依据《地勘钻探工国家职业标准》,设置固体矿产钻探工、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钻探工、水文水井钻探工3个竞赛工种。
初赛时间:理论知识竞赛时间定于九月中下旬。实际操作技能竞赛时间定于十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初赛地点:另行通知。
二、竞赛内容说明
大赛(初赛)内容包括《地勘钻探工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高级工以下所有低级别的知识,适当增加5%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内容。
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的总成绩由理论知识竞赛和实际操作技能竞赛两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理论知识占40%,实际操作技能占60%。
每位参赛者须参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项内容的竞赛,并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评判委员会裁判组依据评判标准对其参赛结果打分。
理论知识识竞赛各部分比重为:基本知识30%、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占65%,三新(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知识5%。竞赛题型为选择题(单选或多选)和判断题。理论知识竞赛时间为120分钟闭卷笔试。
实际操作技能竞赛以各工种的钻机为操作平台,采取现场实际操作钻进或模拟钻进方式,进行限时单项个人技能考核。实际操作技能竞赛时间:根据各工种要求,一般不超过60分钟。参考用书:由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全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教材《固体矿产钻探工》、《水文水井钻探工》、《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钻探工》和配套的《鉴定指导》。
三、实际操作技能技术要求
1、固体矿产钻探工
XY—4型立轴式液压钻机,配套以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技术,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头。
个人操作技能能竞赛由3个项目组成,分别为钻进岩样(模拟钻进磁砖)、泥浆性能测定(测泥浆密度、粘度和失水量)与密度调整、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Ø75mm)组装。
2、水文水井钻探工
以水文水井钻进为操作平台,设备为专用水井钻机及配套设备(如SPC—300D型钻机),采用空气潜孔锤(如W200潜孔锤)水文水井钻探技术。
个人操作技能竞赛由3个项目组成,分别为空气潜孔锤组装、空气潜孔锤模拟钻进操作、泥浆性能测试与泥浆密度调整。
3、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钻探工
以大口径旋挖钻机现场成孔工艺流程和旋挖钻机的操作熟练、规范为主题,确定旋挖钻机的机型为国产旋挖钻机(钻机最大完成钻孔直径能力为1800mm)。配套旋挖回转钻斗,进行旋挖钻进的实际操作。
个人操作技能竞赛由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旋挖钻机在指定的区域里按操作流程完成10项科目:①开机前的检查→②钻机移动行走双桥线路→③钻机移动行走C形线路→④归位。⑤起塔(钻机桅杆)→⑥测试对孔技术和安装钻头→⑦对孔位→⑧钻进→⑨钻机归位卸钻头→⑩放塔(钻机桅杆)。
第三篇:简 历 -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首页(最终版)
简历
姓
名:
关文爽
性
别:
女 年
龄:
22岁 户口所在:
辽宁鞍山 政治面貌:
预备党员
毕业院校: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专
业:
老年服务与管理 电
话:
***
___·教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09—2012/07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
第四篇:新闻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首创婚庆专业就业率达100_
创先争优见实效
婚庆专业结硕果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首创婚庆专业就业率达100% 本报讯(通讯员万俊杰报道)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以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全国率先创设了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填补了婚姻服务行业特别是婚庆行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并取得了2010届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100%的就业率的好成绩。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经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于2007年创设了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并招生,该专业分为三个模块:婚姻登记服务技能、婚庆服务技能、婚介服务技能。开设此专业不仅为婚姻登记及婚庆、婚介行业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之路提供人才支持,为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为婚庆行业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填补了空白。
据了解,从全国来看,我国的大专院校及高职院校目前尚未开设专门的既侧重于培养综合婚姻服务与婚庆服务能力又注重于培养具有相应的婚姻服务与婚庆服务实操技能的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该专业培养重点是能够从事婚姻登记、婚庆服务、婚介服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在人才培养模式、校协合作、产学结合、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北京及周边省市产生了影响力,使2010届该专业第一届36名毕业生未出校门就被婚庆公司及相关单位一抢而空,取得了100%的就业率。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从1983年成立,已有近30年的历史。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第五篇:社会工作系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管理系
教改项目:
民政管理系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负责人:王晓玫
参与人:朱凤玲、石明刚、黄立鹏
二零一零年七月 民政管理系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伴随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扩招地推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困扰学校、家庭的重要问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层次较低,目前毕业生又以北京市生源为主,而北京又是全国人才聚集的城市。在此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学院以及系部需要研究的问题。
民政管理系是学院中学生数量最多的系部,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民政管理系下设社区社会工作、救助社会工作、民政管理救助方向性小、婚姻管理与服务四个专业,除了婚姻管理与服务专业外,社区和救助社会工作专业、民政管理救助方向的学生都需要到基层街道、社区等机构就业,但是,这些机构的就业门槛也被抬高,高职学生进入其中就业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我系学生既能实现就业,又能保证其学有所用,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鉴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的政策精神,落实学院就业工作开展和学院促进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对当前我系的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建设方案。
一、建立促进就业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就业工作领导体系。一是成立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成立了由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辅导员组成的系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负责系就业工作的领导、督促与协调。二是建立就业工作管理服务体系。系主任是就业工作的第一管理人,对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负主要责任。其他成员是系就业工作的协助人员。有效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体系。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全员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立体就业网络体系。提倡多元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面向全社会就业。我们在依托街道、社区、民政、残联等行业就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毕业生报考专升本和村官、参军等。教育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强调专业对口,不期求一步到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闯、去试,勇敢地接受用人单位挑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社区工作者招聘计划”、“人口普查员招聘计划”的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形成立体、多元的就业网络体系。第四,建立就业信息快速传递体系。依托网络,加大力度,在我系网页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不能仅仅依靠招生就业处发布的招聘信息,而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按班级建立QQ群,及时通知发布就业信息,及时将招聘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等信息通知学生,把建立快速就业信息沟通平台作为我系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
第五,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及亲属参与学校就业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拓展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领导或人事部门同志、社区办负责人担任系实习工作指导教师,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分管毕业班的辅导员,积极主动联系有能力协助推荐学生就业的家长,调动全体学生家长及其亲属等一切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构建学生家长及亲属关心和支持就业的协助平台。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大部分学生就业的问题,也能展示我系良好的办学理念和责任形象。
第六,建立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体系。毕业前夕是毕业生心理压力大、变化多的时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凭自身能力无法就业的学生压力更大。目前学生求职主要是面向市场、双向选择,就业和学生能力、外在条件、综合素质以及个性都有很大关系,部分性格内向、腼腆、不善表现自身的学生会面临一些更大的困难。因此,我系利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辅导,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重点帮扶,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面对就业。第七,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是衡量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高等学校存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对学生要求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学生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经过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创新工程”,纵深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特别重视将教学实习环节与就业结合起来,为了学生提早安排就业,我们将原安排在第四学期的岗位见习实习改为第五学期,使学生尽早与工作岗位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就业服务的具体措施
第一、积极寻找政府支持,消除政策障碍
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开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尽最大可能满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需求。由于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去年规定,报考社区工作者,大专学历必须是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这就导致我系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北京市社工委每年招收2000人的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导致我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岗位不能实现就业。为了消除这个政策障碍,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到北京市社工委反映情况,系主任采用“情况反映”的形式多次反映这个政策规定的不合理性,通过努力,北京市社工委在今年的社区工作者招聘中,取消了应届生必须是本科的规定,为我系毕业生在社区就业敞开了大门,使我系有30%的学生实现了在社区就业的理想。第二,掌握并宣传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充分享用各级政府搭建的就业平台
利用多种渠道宣扬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在系网页中,专门开辟了就业政策栏目,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充分了解、掌握毕业生实际需求,做好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保障学生能够享用各级政府搭建的就业平台。
第三、建立就业工作周报制度,了解实习就业的进展情况 建立就业工作周报制度,统计每周的就业工作情况;我系预先作好准备,落实好顶岗实习结合就业的安排,根据严峻的就业形势,制订就业工作预案,有针对性地制订应对措施,掌握实习就业基地实际能够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
建立毕业生档案,针对每个毕业生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就业意向、家庭情况等进行认真分析,帮助毕业生梳理各种求职的可能性,避免出现盲目、焦虑等状况;通过面对面、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就业进展情况;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建立“双困”毕业生台帐,及时为困难毕业生提供经济援助,缓解求职择业中的经济压力,如交通费、电话费和复印费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就业。
第四、将就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要求,我系自2008年起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 案,总学时为38学时。由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课程组织,结合学院“2+1”人才培养特点,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全过程就业教育体系,发挥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掌握当前就业形式和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第五、适当调整教学安排,使人才培养周期符合单位、企业用人周期
学生实习就业的安置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应该考虑到行业周期的用人需要。我们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了教学内容安排,将可行的弹性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将岗位见习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调整安排在第五合第六学期,以便使教学系能够抢占先机,及时安置学生进入行业、社区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行业、社区顶岗实习更好地结合。
第六、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坚持以学生顶岗实习带动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教育“2+1”(2年在学校1年在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搞好“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我系制定适应当前我院人才培养特点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习挡案,作好实习考核评定工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使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就业竟争力进一步提高。系建立了每位学生的实习挡案,与实习单位共同掌握实习学生工作、生活状况,根据统一要求组织实习成绩评定,成绩合格的学生由教学系核发顶岗实习合格证书并到教务处备案。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形成了鲜明特色。第一阶段以增加感性认识的实践内容为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能全面地接触各个专业的实践;第二阶段以课程论文和科研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归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为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学生经过选题、综述、开题、开展实验、完成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环节,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第四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触社会、培养工作方法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多专业融合的实践基地。把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作为加强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我系利用人才优势和科研成果优势,帮助基地培养人才,并参与街道的专项课题,实行互惠互利。加强了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增进了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目前学校共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共有96个。
从2010年开始,稳步推进“2+x”活动学期制。每学年春秋两个固定18周的长学期,加X个活动小学期,长学期系统一安排,用于相对集中的教学活动;活动小学期充分发挥各办学积极性,用于开展创新实践、技能培训、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活动。小学期的教学突出改变教学理念与授课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动手学习、实施考核方式的改革。第七、强化第二课堂,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本领。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第二课堂。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大
一、大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开展社会调查为主,大三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开展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服务活动为主。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紧贴北京社区发展需求,以各种形式积极与街道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支街(社区)工作相结合,鼓励实践团队邀请或者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导师或顾问,共同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
第八、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使学院办学具有活力 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指导作用,切合实际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使我系的办学具有活力:
(1)专业设置与建设要与市场高度对接。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和专家论证,专业设置与建设要达到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并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特点;
(2)专业结构和规模要纳入系的发展规划,并适于学院的整体发展。我系从学院发展规划出发,根据自身实际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保障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提高 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生至上,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就业工作理念,全员行动起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建立-适应我系就业工作的就业工作体系,形成“任务分解、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奖惩挂钩”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把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民政管理系
201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