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者文档
优秀工会工作者事迹材料
陶小金同志作为武城村的工会主席,几年来能够紧密联系群众,热心为职工服务;能够充分发扬民主,诚恳听取会员意见;能坚持原则,及时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敢于和善于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能勇于创新,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主要成绩有;
一、不断构建、完善各项工会管理制度,使单位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几年来,陶小金同志在工会工作中不断探索,汲取经验,根据事迹情况制定了单位工会各项管理制度。如,【班组民主管理制度】、【单位互助互济管理办法】、【单位事务公开制度】等等。2010年,陶小金多次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将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单位在民主管理和关心职工工作上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为把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陶小金广泛与单位领导沟通,切实加强了职工代表的权利和作用。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单位各类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决定和制度都经过职代会审议,单位充分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职工代表先后审议、修改、通过了单位计件工资相关制度调整方案、职工工资考核管理办法等四项重要单位制度,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二、关心困难职工,热心为职工服务。
身为单位工会主席,陶小金同志平时在工作中紧密联系职工群众,尽全力为职工排忧解难。他通过与职工谈心及走访职工家庭,充分掌握了单位困难职工的不同情况,建立了单位困难职工
档案,形成了职工困难“六必访“制度。逢职工生病住院、家庭受灾、家属重病、亲属去世、家庭纠纷、家遇急事,陶小金都会偕同单位领导一起前往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单位困难职工不少,陶小金一方面不辞辛劳的为困难职工申请劳动局和工厂“三不让“补助,一方面不断加强单位互助互济会的职能。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使互助会发挥了突出的功效。
三、积极调动职工工作、学习热情,有效服务生产。
陶小金同志在工作能够不断创新,积极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根据单位当时的实际情况,陶小金每季度都会有针对性的以班组为单位组织一次以上的岗位练兵或技术比武活动。
四、投其所好。形式多样,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小金想尽办法增加职工之家的硬件投入。订购和征集了上千册文化、生活、娱乐书籍,建立了职工读书阅报栏;像单位申请购买了电视、DVD音响,准备了各类学习光碟,方便职工教育和培训;布置了乒乓桌球。各类乐器及彩灯,开展文体比赛和娱乐活动。平时除积极组队参加单位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外,陶小金还根据职工的喜好每年开展一次贯穿全年的职工趣味运动会。陶小金同志的事迹深受广大职工和单位领导的好评。
第二篇:法治工作者
法治工作者
2014年10月20日,备受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依法治国再一次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依法治国主题令人期待。
近年来,人们的眼光总是被那些典型的案件所吸引,总是批评那些典型案件的违法之处。殊不知,在这个社会里,不仅仅违法案件是坑人的,还有许多看似合法的案件也是违反公序良俗并损害公民正当利益的。例如这些年来,许多地方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项的规定,以“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为由收回了许多公民、法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而进行商业开发。如果原土地使用权人不服而
诉讼,则无胜诉之可能,其原因是有法律作为该行政侵权行为的支撑。当然,该法条第项“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事由也创造了同一法律条款内部的矛盾。至于不同法律之间的矛盾则是举不胜举。
从上面这个十分典型的法律内容矛盾的例子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要真正依法治国,就无法回避立法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立法过程缺乏民主,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不到位,从而导致立法的前瞻性与现实性统一的不理想。要解决科学立法的问题,必须解决立法公正性、公开性、效率性、群众性、统一性五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法律的制定都有行政立法痕迹。其中多半法律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先行起草,经国务院法制办审查,然后由国务院报立法机关审定成为法律。而行政法规层面,部门立法的比例更高。
行政机关立法有着历史与现实的
原因。在效率优先的指导思想的背景下,行政机关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相比,所具有的执行性、补充性、技术性、灵活性、应急性、具体性、先行试验性和效率性等特点被夸大,造成了中国法律体系内外冲突的局面。
行政主管部门起草立法项目有其合理性,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所要规范的领域有着相对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于现实存在的急需立法规范的事项较为熟悉,对存在的问题较为清楚。因此,起草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立法效率较高,然而,法律的公正性是法律的生命,中国的许多法律充分表现出明显的部门利益,立法成为一些部门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通过立法,将本部门的利益加以固定,为将来的法规、规章维护本部门的权力与利益留下窗口,从而导致立法质量不高,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和目的。立法过程中,行政主管部门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涉及部门权力、利益的“核心”条
款、“干货”条款上,而对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的总体研究把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其结果不仅解决不了立法原本想解决的问题,甚至会造成负面的规范引导,损害法律的权威,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
除了参与立法活动的行政主管部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立法中偏袒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是不争的客观现实。这里有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原因,也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起草法律草案时听取、考虑相关利益方的意见不全面的原因。显然,在制约机制尚未健全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立法对于法律的科学性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要增强立法的公正性就需要法律草案的起草机构更加超脱,更加中立,更加专业,没有部门利益。为此,必须尽快改变立法由行政主管部门主持起草的局面。目前的情况下,可以釆用由人大专门机构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法来起草法律草案。
《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然而,如何实现却没有法定的具体程序,最见效的方法其实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增强立法透明度。
作为法律,只有公开才有效力,其制定同样不存在必须保密的理由,必须增强立法的公开性。改变这个现状的关键是立法从起草时就公开,坚决拋弃立法神秘化的传统观念,建立和健全公众参与立法的机制。
在拟定立法计划、制定立法项目的阶段,就应广泛、深入地征求公众意见。在起草过程中,要注重通过中介组织、人民团体、社区等多种渠道倾听基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ti的意见,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在制度建设中得到充分保障。在草案的修改中,要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并探索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草案定稿后要及时公开,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这方面,全国人大法工委在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做得很不错,但是其他法律就没有如物权法那样及时公开征求意见。
立法是件严肃的事情,需要仔细思量、推敲。但是,法律又有一定的时效性,要讲究效率。有学者评论认为“目前我国立法效率较低,存在立法浪费、立法越权、立法谋私、立法寻租和立法低质五大现象”,而我的认识是当前立法效率性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立法效益问题。
立法效益即立法实施后所产生的符合立法目的的有益效果,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立法的经济效益是指立法实施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有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节约交易成本,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行为规则,保证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减少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活动结果的可预见性。立法的社会效益指立法实施后所产生的对社会的有益效果即社会的有机协调状态,如法治秩序的进步、社会稳定
性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增强、社会生活秩序好转、道德水平提高等。立法效益越大,单位成本的产出就越大,立法效率就越高;相反,立法效益越小,单位成本的产出就越小,立法效率也就越低。因此,可以说立法效益和立法效率成直接正相关。
现实中由于某种原因,起草过程中博弈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多数立法项目特别是涉及多部门的立法项目,各部门为维护和争取本部门的利益,不断展开博弈,使立法周期延长,协调难度加大,在影响立法公正的同时严重影响立法效率。一些急需立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法律却迟迟不出台。例如,为了防止土地财政引起的暴力征地与拆迁的问题,物权法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部门法的相关规定却依旧不改,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这显然是一种渎职行为。
当前立法透明度还不够,公众参与渠道比较有限,公众参与程度比较低,作为资源分配优势方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强势利益代表方在参与立法和意见表达方面占据优势,对立法的影响更强,导致相对弱势利益方意见容易受到压制,使受到影响的各方利益在立法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一些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行政机关借法扩权,与民争利,为本部门的行政行为寻求合法外衣。在行政立法中,有的部门为本部门的管理便利,随意为本部门设权,不断增设审批权、许可权、处罚权、收费权等,增设公民的义务,却对规范本部门行政行为的内容重视不够,甚至刻意规避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对被管理人应享有权利和利益的保护。
这个问题上除了立法机关需要认真履行义务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协等社会团体在立法过程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和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团体的优势,在立法中听取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各界要求,更
好地体现公众利益。全国律协和律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要借助舆论监督,限制部门利益膨胀和立法权滥用的同时,调动社会关心并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的上位与下位法之间,同级法律之间,法律与法规之间相互冲突。最典型的是“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之间的冲突。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较大的市都有规章制定权,这种分散立法导致法条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时常出现。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甚至于规章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问题规定不同,使管理对象无所适从。
首先,一切立法都必须加强立法规划的权威性。立法必须坚持从公共利益出发。规划立法项目选题时,要杜绝部门利益。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法治政府意识,注重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部门利益、权力与
责任、服务与管理、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其次,要确保立法机关的权威性。要更多地运用好全国人大机关的立法资源,结合人大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立法主体作用。不仅仅是法律,还有法规的制定,人大都应及早介入,尽量减少行政立法数量,有效地杜绝条块分散立法带来的立法冲突,较好地克服行政立法带来的部门化倾向和行政权力膨胀等弊端。
依法治国当然需要执法机关认真执法,但若是法律本身有瑕疵,有法必依就成了个问题。而科学立法,不仅可能使社会有法可依,而且还可能保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与保证。
第三篇:社区工作者
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2011-08-15
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张广宁
在新的形势下,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使社区成为社会服务的载体,社会管理的依托、社会稳定的基础.为市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美好环境,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耍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在2010年前.使广州市80%以上的社区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耍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健全的社区组织是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实行居民自治是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基本方向。我们要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培育社区自治意识,使社区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组织。
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选配好社区党组织书记,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群众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协调好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要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建设。坚持居委会直接选举方向,不断扩大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要大力推进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由居民会议决定和监督社区重大事项的自治机制,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要探索和改进居民自治方式,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区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置社区政务中心,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和群众组织。鼓励民间组织承办社区服务项目管理,把原来由政府包揽或由企事业单位包办的居民服务归还给社区。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发展义工协会、社区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文化娱乐体育协会等群众性协会组织,不断提高居民参与程度,更好地服务社区,促进社区自治。
二,加大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切实维护社区平安
社区平安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维护社区平安,让群众安居乐业,让群众满意,既是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前一阶段,我们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打击力度,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但要真正实现长治久安,还必须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在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中,一定要把社区治安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一是耍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按照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原则,逐步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社区警务机制。充实社区民警力量,对治安复杂,区域较大的社区,实行一区两警或一区多警制。社区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一方平安。
二是耍加快社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市委、市政府拟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社会力量,争取两年内在社区公众场所。主要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社区安全防范水平。
三是要建立群防群治网络。搞好社会治安,单靠公安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构建以派出所和社区民警为主体.社区治保会为依托,社区治安队为骨干,物业保安和场所保安为主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
四是要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缓和,疏导、化解矛盾.尽最大努力防止事态扩大;把问题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是要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出租屋管理力度,着力解决消防、结构安全、产权关系、违规租赁等方面的问题,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良好的社区基础设施和整洁.优美的环境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州市社区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不够完善,还未能完全适应居民的多样化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一定耍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是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一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一定区域和一定人口的平均合理占有量.规划谩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考虑新建社区与原有社区、中心地段社区与边缘地区社区.商务区与纯居住区的不同条件和不同需求,实行统筹兼顾、差别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特别要重视做好“城中村”改制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市政统一管理,逐步解决“城中村”基础设旅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是要加大社区公共场所的建设管理力度。重点解决社区内路灯、休闲广场、文体活动场地、公厕、停车场等公建配套欠帐问题。到2010年,保证每个社区有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场所。
三是要完善届委会办公用房建设。2006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使用面积都要达到80平方米以上。老城区可通过新建,购买、置换、调剂等方式,进一步解决居委会办公用房问题。新建住宅区的居委会办公用房要纳入住宅区建筑设计规划.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规划部门在审核验收新建小区和老城区改造工程时,应当监督建设单位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居委会办公用房,不落实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是抓好社区环境整治。重点整治老城区街道和”城中村”环境,髌凌社区“六乱“问题。要加强社区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净化社区,为居民营造一个整洁、美好的居住环境。在整治环境的同时,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培育居民公共环境
意识,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增进邻里团结,促进社区文明祥和。
四,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群众活动,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工作归根到底是便民利民,为老百姓服务。因此.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实现群众的愿望、维护群众的利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要从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抓起,完善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为老服务问题。老年人对社区依赖大,是服务的重点对象。现在广州人的预期寿命逐年延长,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为老服务的问题越来越迫切。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养老服务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完善的服务,建立起有广州特色的为老.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要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看病.使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基本治疗。市、区医院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帮扶力度,派驻医疗业务骨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三是要积极推进老城区物业管理。实践证明,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既方便群众生活,也利于优化环境,维护社区平安,要大力推行。争取用三年时间把物业管理服务覆盖到整个老城区。老城区物业管理要以非营利性为主,尽量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绝不能以暴利为目的。要因地制宜,由街道、居委会牵头.把失业下岗人员“4050”人员.领取低保和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实行以治安.环境卫生管理为重点的自我管理。
四是要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和市场化。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家政服务.兴办社区便利店,为居民提供学习.购物.出游和托幼、养老等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发展社区服务,除了应由政府承办的以外,大部分主要应由企业来承担,走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低廉化的路子。政府对社区服务企业,要提供必要的支持.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五、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员素质
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要适应社区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群众对社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选配和管理。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业与志愿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社区工作力量。要完善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管理办法,明确社区专职人员岗位职责,规范社区专职人员选聘.培训,考核等程序。要加大社区义工(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力度,实现发展百万义工,服务社区群众的目标。
二是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多渠道开展理论培训,岗位培训、学历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和业务理论水平。
三是要逐步改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和办公条件。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建设的实际困难,解决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偏低问题。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参照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和工作奖励机制。确保每个居委会人员、工作.活动经费每年不低季20万元。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意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一要把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把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务求工作落实。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各顼建设。街道办事处必须把精力集中到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上来.加强对居委会的工作指导,切实负起辖区内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市、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评议,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支持,搞好保障。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并通过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要统筹安排好社区居委会人员.工作、活动经费,社区基础设施改造经费,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资金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建设顺利推进。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动员驻地单位开展联建、共建、参建.积极支持和参与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作者系广州市市长)
第四篇:社区工作者
社区专职工作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本文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社区工作者不适应新型社区建设需要的诸多问题,提出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从法律上明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走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关键词: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一、社区专职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1]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在城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社区组织居民去实现。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第五篇:法律服务工作者
法律服务工作者
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与律师很相似,业务范围非常广泛,除不能办理刑事诉讼案件外,几乎可以涉足律师事务所的全部业务范围。律师代理、办理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收取费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理、办理案件,也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收取费用,但不得因此赢利,具有公益性。
法律服务工作者是自80年代初中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当时,律师及为稀少的情况下,它主要通过建立法律服务所、发展法律服务工作者,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了规范的执业资格认定和执业准入控制制度。2000年12月24日,司法部组织了首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统一考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对所属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由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依法继续实施;对法律、行政法规以外的规范性文件设定,但确需保留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事项的行政审批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其中第75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部门为:省级或其授权的下一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这是目前基层法律服务执业的最高层级的法律依据。
法律服务工作者由于近30年的发展,对社会进行法律服务的质量显著提高,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满足了中国基层社会和低收入群体的大部分法律服务需求,为基层和农村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也有部分法律专业人士认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存在,根本没有法律上的依据,目前只有一部司法部于2000年司法部第60号令:《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对其实施调整;也有部分法律人士认为,由于国务院保留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的行政许可,且弥补了基层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其执业完全合法。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与律师,公证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