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厂职业健康教育文件
应按有关要求,为员工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要素释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为员工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达标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如:事故中和池、洗眼器、除尘器、隔声罩、通风系统等;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10.1.4 应对职业病患者按规定给予及时的治疗、疗养。对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应及时调整到合适岗位。
【
第二篇: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成立文件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我司职工的健康及相关权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健康工作,促进我矿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经矿领导研究决定,成立职业健康工作领导小组。
一、职业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1111 组员:
11、1111
领导小组职责:1111 2222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将此工作列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审定职业安全健康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并定期监督检查方案的落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关系协调、所需资金落实等问题。
二、职业健康工作管理机构
负责人:刘林
组员:徐维、邬光玺、冉光哲、兰才华
管理机构职责:
1、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2、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台帐及相关档案,并妥善保存。
3、确定公司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协助健康监测站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公示;对超标场所,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监督整改。
4、负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负责企业劳动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
5、负责组织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查体和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工作;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工建立健康档案。
6、负责组织进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和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8、负责新入员工上岗前的健康查体和员工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查体工作。
9、负责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10、负责退休退养职工的职业病管理工作
第三篇:职业健康教育内容
职业健康教育内容
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治法总结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所做规定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从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的源头实施管理。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项目盲目上马,再走先危害后治理的老路,从源头管起,从根本上控制或消除职业危害。
(一)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
防治职业病,用人单位是关键。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对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作了以下具体规定:
(1)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等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对特殊职业危害工作场所实行有别于一般职业危害工作场所的管理。
(2)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卫生状况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价。③发现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工。
(3)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而没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没有说明书或者中文说明书,劳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缺乏防范意识,造成健康损害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中应当载明与职业危害相关的事项和职业卫生防护、应急救治等措施,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针对在经济活动中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现象,职业病防治法对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双方作了限制性规定,即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5)针对一些用人单位存在隐瞒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事实,不告知劳动者的真相,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不提供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条件,导致职业危害发生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产生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与职业病防治有关的事项;②用人单位应当在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写明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危险。劳动者因调动岗位或工作内容改变而从事合同中未事先告知的存在职业危险、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危害、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并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6)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职业性健康损害和职业病病人,并通过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明确劳动者的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为了解劳动者健康状况、指导劳动者选择职业、解决纠纷提供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禁忌的作业;对在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不得接触或终止与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③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管。
此外,职业病防治法还对劳动者应当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工会组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关于职业病的诊断管理
关于职业病的诊断管理,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三方面作了规定:(1)考虑到职业病诊断属于医疗活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对承担职业病诊断的机构应有特殊要求。据次,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的职业病诊断项目。
(2)考虑到劳动者的流动性较大,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方便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需要对劳动者赋予职业病诊断选择权。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3)考虑到职业病诊断比较复杂,其结果往往关系到劳动者享有的待遇,需要严格规范管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诊断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当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4)对职业病病人的治疗与保障
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发生患有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必须及时诊断、治疗,妥善安置。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规定:
①关于对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诊断,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②关于对已诊断为职业病的病人,防治法规定: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Ⅱ、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造成职业病的用人单位承担。
③关于对职业病病人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防治法规定:Ⅰ用人单位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不得接触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Ⅱ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Ⅲ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职业病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7、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防止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其内容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女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我们常说劳动保护我个人理解是指对特定工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员工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
12、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我们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非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闭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音危害(机械性噪音、电磁性噪音、流体动力性噪音、其他噪音)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和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度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湿高温、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和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对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氛围16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形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1)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刺、割伤和非机动车辆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
(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
职业病预防
1.什么是尘肺病?我国法定的尘肺病有哪些?
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我国《职业病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病有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矽肺和煤工尘肺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尘肺病。
2.我国发病人数最多的尘肺病是哪几种?
我国以往的职业病专项调查数据和十几年来卫生部公布的职业病报告数据都表明,矽肺和煤工尘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尘肺病,两者占报告尘肺病例总数的90%左右。
3.接触粉尘的职业及工种主要有哪些?
粉尘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尘肺病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可以说工业生产过程中粉尘是随时随处都存在的,主要的职业及工种是:
(1)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是最严重的粉尘危害行业。在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接触粉尘最多的工种是凿岩工、放炮工、支柱工、运输工等,在煤矿主要是掘进工、采煤工、搬运工等。
(2)机械制造:机械制造业首先是制造金属铸件主要接触粉尘的工种包括配砂、混砂、成型以及铸件的打箱、清砂等。
(3)冶炼:金属冶炼中矿石的粉碎、烧结、选矿等,可产生大量的粉尘,冶炼工人广泛分布在钢铁冶炼和其它金属冶炼业中。
(4)建筑材料: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制造业,石料的开采、加工、粉碎、过筛以及陶瓷中原料的混配、成型、烧炉、出炉和搪瓷工业。主要接触二氧化硅粉尘和硅酸盐粉尘。
(5)筑路业:包括铁道、公路修建中的隧道开凿及铺路。(6)水电业:水利电力行业中的隧道开凿、地下电站建设。(7)其他:如石碑、石磨加工、制作等。4.棉纱口罩是否能起到防尘作用?
国家经贸委2000年印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中明确要求,“纱布口罩不得作防尘口罩使用”。因为,一般的棉纱口罩只能挡住部分粉尘,其阻尘原理是机械式过滤,也就是当粉尘冲撞到纱布时,经过—层层的阻隔,将一些大颗粒粉尘阻隔在沙布中。但是,对一些微细粉尘,尤其是小于5微米的粉尘,就会从纱布的网眼中穿过去,进入呼吸系统,而5微米以下粉尘能直接入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最大,多戴几层也不会增强防护效果。因此,棉纱口罩无法起到防尘作用。
5.尘肺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
尘肺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四大症状,此外一些病人可有喘息、咯血以及某些全身症状。
早期尘肺病人咳嗽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咳嗽可明显加重。特别是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合并肺部感染者,咳嗽可非常严重。吸烟病人咳嗽较不吸烟者明显。
尘肺病人即使在咳嗽很少的情况下,也会有咯痰。煤工尘肺病人痰多为黑色,其中可明显的看到有煤尘颗粒。如合并肺内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痰量则明显增多,痰呈黄色粘稠状或块状,常不易咳出。
几乎每个尘肺病人或轻或重有胸痛,其中可能以矽肺和石棉肺病人更多见。胸痛的部位不固定,多为局限性;疼痛性质多不严重,一般为隐痛,胀痛、针刺样痛等。
呼吸困难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肺部合并症的发生可明显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发展速度,并可累及心脏,发生肺源性心脏病。
第四篇:04医院职业健康检查程序文件解析
文件资料控制程序
一、目的
对质量体系文件和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技术文件、资料及外来法规文件进行控制,保证检测工作和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为有效文件。
二、范围
适用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技术资料及外来的有关检测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控制。无论是文本文件还是电子版本文件,都要实施控制。
三、职责
1、质量负责人组织会审和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批准技术文件。
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审核、,修订,批准质量记录格式;
3、各科室负责本部门技术性文件和记录格式的编制、管理和使用;
4、医务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登记和有效版本的控制,并负责组织对现有体系文件的定期评审;
5、各科室主任审批相关作业指导书;
6、资料管理员负责标准和技术资料的统一分类登记、发放及回收处理。
四、工作程序
1、文件的分类(文件按资料按性质分为三类):
1.1质量体系文件的分类与编写,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类。质量程序文件代号为SDYFY/CHX-2012,“SDYFY”表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间的数字为序号;最后的数字为发行年代号。
1.2有关检测工作持续性文件,包括:本院规定的技术文件如非标准检测方法和正式出版的或上级下发的技术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资料等;
1.3外来有关检测工作的法规性文件。
2、文件资料按其管理方式分为受控类和非受控类。受控文件资料加盖公章和专用章,非受控文件无此要求。本院质量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是受控文件,外来技术文件和法规文件是否受控,分别由医务部确认。
3、文件编制与审批
3.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由医务部组织编制、审批,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3.2《作业指导书》和技术质量记录格式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组织编制,医务部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4、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4.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状态标识为“受控”、“非受控”;
4.2质量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所产生的技术性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经确认的非标方法等为“受控”文件;“非受控”文件系指不受修改、版本、回收、分发范围等限制或仅供参考的文件;
4.3医务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现行有效和文件受控管理,并加盖“职业病”专用章,统一发放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相关科室和个人,文件领用人应在文件受控发放登记表上签收;
4.4科室和个人要做好有效版本的使用和保管,当文件丢失或严重损环需补领时,填写补领申请报告,经科室领导和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医务部登记补发;
4.5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将质量体系文件私自外传和复印; 4.6对进入本院计算机网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相关的技术文件必须进行加密;
5、文件的发放
5.1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期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由医务部及时将各种文件发放到位,保证有关人员使用现行有效文件;
5.2文件的发放范围由医务部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报质量负责人批准。特殊情况下需向上级有关部门、认可机构或客户提供有关文件时,由院长批准;
5.3文件发放时要注明分发号和文件受控状态,并记录于《文件受控发放登记表》,由领用人签收。
6、文件的修改
6.1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作状况,经常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改,以保证有效性。修改或新的内容要在文件或适当的附件中标明;
6.2文件修改后,在将修改的文件,按规定的发放范围及时发放到位,并收回所有被修改的作废文件,对于非受控文件不作修改;
6.3医务部应定期对文件修改情况进行核对,编制文件修改一览表,防止误用作废文件。
7、文件的保存
7.1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必须妥善保管,审核时应对各部门文件保管情况进行检查;
7.2医务部应编制各部门的受控文件清单,以便于检索; 7.3任何人不得在受控文件上乱涂划改,不准私自外借或复制,持有人调离本院前必须交回受控文件方予办理调离手续;
7.4文件编制、审核、批准、发放、修改等形式的记录由医务部整理归档;
7.5原版文件由医务部登记归档,并列出受控文件清单,存入磁盘的文件均有备份,备份也应标识归档。
8、文件的作废和销毁
8.1作废文件由医务部负责及时从所有使用场所收回,对特殊需要保留的任何已作废文件,都应进行醒目标记防止误用;
8.2对要销毁的作废文件,由医务部负责销毁。
9、文件的借阅、复制
9.1借阅与职业病体系有关的文件,应向医务部提出申请,经医务部主任同意后,办理借阅手续;
9.2复制职业病体系文件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由医务部办理,并登记编号。0、电子文件的控制
对计算机系统内的电子文件,应及时备份,严格控制,确保其安全完整。
11、外来文件的控制
11.1外来的法规性文件、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经业务副院长确认可直接引用。非法规性文件的引用由业务副院长批准;
11.2外来文件由医务部负责收集,统一编号,发放到相关部门使用,收回文件;
11.3对外来文件应定期检索;及时更换有效版本。
12、文件的评审
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对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各部门结合平时使用情况进行适时评审,必要时予以修改。
13、文件的处理
13.1上级下发文件和实验室外发文件应保存3年;与质量体系、组织机构等相关的文件可作永久保存。
13.2技术性文件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临时制定的特殊检验方法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对应相关的检验方法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13.3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产品及附件等,应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发放与回收应履行登记手续,实验室工作人员调离或退休时需将手册收回;手册换版后旧版作废,并按原编号收回。收回的旧版本手册按规定销毁。
文件名称: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程序
1、目的
为了保证我院质量体系的持续使用性和教育性,并及时进行一切必要的更改与改进,特编制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内部质量体系管理评审的内容、程序、方法,以确保各项工作持续不断地按质量体系的要求运转。适用于我院的质量体系管理评审。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
3.1.1批准质量体系评审计划和所需资源并组织实施 3.1.2确定参加评审的人员
3.1.3批准通过评审的修改与改进意见 3.2质量负责人
3.2.1提出管理评审的建议和计划
3.2.2汇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实施有效性评价和检查结果反馈
3.2.3安排对各项改进措施完成情况的跟踪。3.3评审人员
3.3.1按本程序要求,准备、实施评审
3.3.2审定、通过所建议的内容并形成文件负责指定纠正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3.4医务部主任
3.4.1具体编制评审计划、评审程序和评审方法 3.4.2负责将审定、通过所建议的内容形成文件 3.4.3将管理评审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归档。
4、工作流程 4.1评审的主要作用
4.1.1检查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情况,确保持续稳定地满足委托人和社会的期望;
4.1.2发现质量体系的薄弱环节,找出改进的途径; 4.1.3评估质量体系因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进的内容; 4.1.4当质量体系发生重大变更后,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1.5向上级汇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 4.1.6标准/规程的更新、检测技术的发展; 4.1.8人员素质培训情况。4.2评审的内容
评审内容在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程序、过程、资源等方面围绕“现状”和“适应性”两方面来展开,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内容:
4.2.1方针、目标是否适宜?需要调整哪些内容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医院的发展需要?
4.2.2组织机构、管理职能是否适合协调?
4.2.3各项程序制定的是否合理、有效?是否需要增加和修改?
4.2.4各项程序制定是否受控?有没有内部质量控制?
4.2.5资源是否配置得当和充分?能否满足实现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4.3评审方法
4.3.1策划准备
评审前,进行策划,确定评审的目的、组织、内容、重点、方法、时间安排及评审输入准备工作要求,并以书面形式发给参加评审的部门和人员。
4.3.2制定实施计划
按策划的要求收集评审输入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列出需评审的全部议题,形成评审计划,提前发给与会人员。4.3.3召开评审会议
由我院医务部主持召开评审会议,全体评审人员参加,先有质量负责人汇报上次评审以来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内审的汇总分析报告,再由与会人员根据计划内容进行逐项讨论、评价最后由会议主持人进行总结,并形成决议。
4.3.4编制评审报告
有指定人员根据计划、会议记录、分析报告等编制评审报告,经有关领导会签后,由我院医务部批准颁布。
4.3.5评审记录归档保存
评审活动结束后,由医务部负责将有关记录进行整理,完整归档保存。保存的记录包括:实施计划、各种输入信息资料、会议记录、评审报告、验证记录、报告分发清单。保存期5年。
不合格工作控制与纠正、预防措施程序
1、目的
保证检验、服务的质量及我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防止不符合证书/报告的发放或使用。
2、范围
适用于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技术要求的检测活动,及不合格证书/报告的控制。
3、职责
医务部负责对体系和技术运作各环节中出现不符合项目进行识别,并跟踪处理结果;
证书/报告签发人负责证书和报告的质量控制; 质量负责人对质控中存在的问题有权作出处理决定; 科室主任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负有监督和验证的责任。
4、定义
不符合工作:是指管理或技术活动不符合管理体系文件或检测/校准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按其不符合的原因分为三大类,即:
4.1体系性不符合——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上的要求,没有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描述或根本没有描述;
4.2实施性不符合——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上所描述的要求,覆盖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但实施中没有按文件描述去做;
4.3效果性不符合——文件上所描述的完全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实施中也实施了,但效果不好。
5、不符合项目的识别
5.1、检测人员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开展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偏离,应及时报科室质量监督员。
5.2、科室质量监督员(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开展的各项检测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对一般不符合检测程序需现场纠正的项目,纠正完毕后,以文字形式报医务部备案。5.3、医务部通过对科室的反映以及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健康体检过程中出现的抱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专项审核建议,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5.4、不符合要求的证书/报告不准出医院,如果已发出立即收回,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5、经常性或重复性出现的不符合项目和不合格产品,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完善的,则按《文件控制程序》进一步修订完善。
人员培训资格考试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必须对从事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工作人员)进行实时培训、考核,保证工作人员符合有关工作的规定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院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体检活动有关人员进行专业技术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等活动的控制。
3、职责
3.1医务部负责对检测人员的能力、技能考核及上岗培训、考核;同时负责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收集培训课件及外部培训的资料、统计汇总工作;
3.2、医务部对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技术资料及记录归档和保管。4工作程序 4.1、制定培训计划
4.1.1各科室根据工作需求及自身发展需求,年初写出计划报医务部;医务部依据各科室提出的培训计划,结合本院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医院培训计划报主管业务领导审批。
4.1.2医务部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能力比对试验、现场监督检查及人员持证情况分析,提出培训计划报主管领导审批;
5、组织培训 5.1岗前培训
对新分配、新调入及转岗人员由医务部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国家和卫生部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技术规范、院规章制度,拟上岗所需应知应会知识等。培训方式由医务部组织专门人员授课,并负责记录和考核。5.2岗位培训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需要,所有技术人员在本着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的原则,对本专业的业务动态应及时了解,各科室负责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标准和规程应用研讨会,互传互授相关知识和技术。
5.3适时培训
5.3.1医务部负责及时跟踪标准、规程等技术规范的修订情况,并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5.3.2原则上涉及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体检业务的每个新标准和规程,应尽可能的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及技术交流会;
5.3.3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人员回院后,有义务负责对其他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培训,以科为单位组织学习,属公共项目的可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专题会上讲课;
5.3.4凡送出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结束后,一律到医务部登记,被培训人员需向办公室提交证明其参加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证明材料(如考试成绩、结业证书、学分证书等)学习资料上交办公室并存档。
6考核、归档
6.1、医务部负责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国家、省、自治区主管部门组织的人员取证考核和实验室间比对验证等专业考核;
6.2、医务部负责所有的培训资料和记录,以及每位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资格证书等,建立个人技术档案。
记录的管理程序
1、目的
为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达到可重复操作,对记录档案进行控制,为检测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质量和技术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存档、借阅、维护、清理等环节。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记录格式的批准。
3.2、质量负责人负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记录的保存,批准质量记录格式。
3.3、医务部负责质量记录的控制,技术记录格式的备案,检验记录及报告副本的管理。
3.4、各相关科室负责本部门记录的管理。
3.5、医务部负责相关记录的收集和整理,于次年二月底前归档保存,检索查阅,维护和清理并提出销毁处置方案,报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4、程序
4.1、记录的分类
4.1.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形成的记录为质量记录,主要包括:
4.1.1.1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 4.1.1.2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记录; 4.1.1.3人员培训和考核记录; 4.1.1.4抱怨处理记录;
4.1.1.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记录。
4.1.2检测等技术运作形成的记录为技术记录,主要包括 4.1.2.1检测原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实验室的环境监测记录; 4.1.2.2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记录; 4.1.2.3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记录;
4.1.2.4仪器设备检定、维护、保养、比对及运行检查记录 4.1.2.5证书/报告及副本。4.2记录的收集
4.2.1医务部及相关科室按各自的职责范围,对已完成的质量活动,按照规定的记录格式认真记录并整理收集。
4.2.2检测原始记录应完整地记录标准中规定的信息,包括检测结果、数据处理、结论,确保检测过程的可复现性。记录中还应包括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签名。
4.2.3检测原始记录不得涂改。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应在错误的数据上划斜线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右上角。对所有的改动应有改动人签名或印章。
4.3记录的编目
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的方式进行。4.4 记录的保存
记录的保存,由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和编目后,经医务部审核,统一保存在医务部档案室。职业病鉴定办公室的质量管理记录和检测技术记录保存期为五年,有保存价值的需延长保存时间。
4.5、记录的管理
4.5.1存放记录的场所应干燥整洁,具有防盗、防火设施,室内严禁吸烟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4.5.2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登记存档记录,以方便检索查阅 4.5.3本单位员工因工作需要借阅记录必须经医务部批准,复制记录必须经医务部负责人批准。
4.5.4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借阅和复制记录,确因需要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
4.5.5借阅、复制记录应办理登记手续,借阅人不得泄露和转移借阅,不得在记录上涂改、划线等,阅后即时交还管理人员,并办理注销手续。
4.6、记录的保密
4.6.1记录应存放在指定场所,并采取保密措施。4.6.2借阅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摘抄或将记录带离指定场所,不得查阅其他无关记录。
4.7、记录的销毁
档案室保存的记录如超过保存期,由记录管理人员提出销毁申请,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管理人员执行销毁。
开展新的工作项目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保证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体检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利用现有资源和监测能力,对检测项目进行更新拓宽,以适应五家渠市及农六师各企业单位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我院新的检验室建设和新工作领域开发的控制及扩项前的准备工作。
3、职责
3.1、医务部负责新项目的人员培训管理。
3.2、医务部负责填报新项目立项申请,参与仪器设备的订购,设备到货时的验收、标识、建档。
3.3、医务部负责新项目的申请受理,组织评审、认证考核。3.4、医务部制定新项目开展计划,组织实施和验证,及运行后的管理。
4程序
4.1各科室工作人员每年年初向本科室负责人提出新项目申请,并填写《新项目申请表》。
4.2、项目评审
医务部对新项目进行初审,征求科室意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报技术负责人批准执行,并填写《新项目申请表》,负责项目管理,对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4.3 新项目实验或研究
4.4新项目实行负责人负责制,新项目所在科室负责编制新项目检测能力分析表、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格式,报技术负责人批准。
4.5新增检测项目的验收按照标准编写必要的检测细则,购置、安装、调试仪器设备,并经过检定,配备必要的环境设施
4.6验收内容
4.6.1检测用质量文件是否齐全、规范,文件控制是否复核检测工作的程序。
4.6.2通过模拟检测样品考核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符合要求,立项实验室的建成经试运行一阶段,出具检测报告后可报请验收。
4.6.3通过校准、比对或重复检测的结果,评定系统准确度是否满足要求。
4.6.4本程序所形成的质量文件由医务部收集归档。
检测报告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检测报告的管理实施有效控制,确保其满足规定的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院对各科检测报告的管理。
3、职责
检测报告管理由技术负责人负责,医务部及有关科室实施
4、程序
4.1检测报告的工作流程
4.1.1来样进入检验科、被检测人员到功能科、放射科后,检验科主任负责对来样做好验收、编号、登记及血样检查的报告工作,功能科、放射科工作人员对被检测人员进行检查,并认真完善地填写检验报告;
4.1.2检验人员收到样品后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认真负责地操作,一丝不苟地做好原始记录,正确无误地运算,迅速及时地报告,检验结束后,应将记载过程和结果的原始记录交同科室技术人员校核。在校核过程中发现有差错,校核者应通知检验人员按规范改正、签名或印章,然后重新校核;
4.1.3各科检验报告打印过程中,出报告医师应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遇到字迹不清或疑问处,应及时向有关人员询问清楚,如发现严重差错应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及时处理,并按规定手续改正,然后再打印报告,报告中若有分包内容时,应明确标识。报告完成后,由原审核科室负责人审核后签字;
4.2检验报告单的发放
4.2.1 审核签字后的检验报告单交医务部签收; 4.2.2检验报告经校对、审核、技术负责人对不合格报告签发生效,质量负责人对合格报告签发生效,如发现问题,可以决定暂缓发出报告,要求复查,复查资料应一并归入同一份档案内。
4.2.3经审核并签发的检验报告,交医务部,根据院规定,体检报告在客户全部完成体检后一周出具报告单(体检人员超过100人完成体检后二周出具报告单);
4.2.4 检验报告一式一份,检验报告由委托单位按规定时间领取后,医院不保留底单。
4.3 检验报告的保密 以任何形式传送检验报告,要采取适当的保密措施。
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程序
1、目的
对检测的有效性进行监控,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采用统计等技术检测结果进行监控,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各项活动。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对监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批准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
3.2 医务部是负责监控的组织,检验科负责制定比对验证计划。
3.3 各科室主任负责实施监控;
3.4 实验室负责本室比对验证工作的组织落实。
4、程序
4.1各科根据检测项目的技术特性,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科室负责人审核后组织实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 4.2各科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检测结果异常的,应及时填写《检测结果异常情况记录表》,经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质量负责人,并按《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3 医务部每年初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对一些未参加比对的参数,医务部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实验室间比对,选择的实验室应是自治区级以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比对验证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医务部组织实施;
4.4 检测的有效性实施监控可采用下列方法
4.4.1 定期使用核查标准或有证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 4.4.2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4.4.3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4.4.4对留样进行再检测; 4.4.5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4.5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全院的监控方法、监控计划、监控结果以及认证比对验证结果得有效性进行评审,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
1、目的
正确处理来自客户或其它方面对本院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质量不满意的抱怨,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和本院服务信誉。
2、范围
适用于委托方或有关单位对我院监测工作提出的建议、申诉和投诉的受理、处理答复和纠正措施过程。
3、职责 3.1 医务部负责申诉和投诉的受理、处理;
3.2 申诉和投诉涉及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负责纠正过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指定纠正、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3.3 质量负责人批准申诉和投诉的处理、组织由申诉和投诉引起的内审。
4、定义
申诉:是客户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校准服务或数据、结果得异议。
投诉:是客户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校准服务的不满意和抱怨。
5、工作程序
5.1 申诉和投诉的信息来源; 5.1.1客户;
5.1.2 与客户的直接沟通; 5.1.3 问卷与调查;
5.1.4 来自消费者组织的报导;
5.1.5 媒体的报导; 5.1.6 行业研究活动。5.2 申诉和投诉受理
5.2.1 热情接待来人、来电。尽可能详细问明情况并填写《申诉和投诉受理记录表》;
5.2.2 认真阅读材料并妥善保管,如遇异议可与信息来源处联系取证;
5.2.3 根据记录和材料填写《申诉和投诉登记表》,对申诉或投诉的内容作出适当的描述。
5.3 调查分析、确认事实
5.3.1 申诉和投诉是反映服务质量的重要信息之一,受理后应及时和相关责任部门及人员联系,通过调查核实,分析研究,确认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
5.3.2 必要时报告质量负责人,组成专项调查组进行调研、分析评判。
5.4 申诉和投诉的处理
5.4.1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预防措施、纠正措施、改进控制程序》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a.质量体系适应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b.检测工作质量方面的问题; c.责任人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
5.4.2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预防措施、纠正措施、改进控制程序》制定实施预防措施;
a.客户或其它方面的期望、要求; b.通过调研印发的其他潜在的不符合倾向;
5.4.3经确认不属于本院责任的问题,通过与申诉或投诉者沟通解决。
5.4.4 当客户申诉或投诉重大质量事故时,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可联合决定进行附加审核;
5.4.5填写《申诉和投诉处理报告》。向申诉或投诉者或其它方面通报处理结果并征求意见;
5.4.6 因本院过失所造成的客户损失应与其协商解决,直至客户满意。
5.5做好申诉和投诉处理的记录并保存。
进入和使用特殊工作区域要求的程序
1、目的
对进入和使用特殊工作区域的人员进行控制,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2.范围
适用于进入和使用无菌室、千级实验室、艾滋病检测实验室、P2实验室、梨花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等特殊工作区域的人员
3、职责
3.1 医务部、检验科负责做好对外来人员进入和使用特出工作区域的人员进行控制、登记工作。
4、程序
4.1 HIV实验室
4.1.1HIV实验室需持上岗证的检验员进入;
4.1.2进入实验室严格遵守《HIV实验室安全规则》 4.1.3 如有外来人员需经该室负责人同意方可进入; 4.1.4检验人员做好对被检者的保密工作。4.2 无菌实验室及千级实验室
4.2.1 检验员使用无菌室、千级室、P2实验室杀菌半小时后进入;
4.2.2进入无菌室、千级室、P2实验室严格遵守《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4.3 理化实验室
4.3.1 非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
4.3.2 工作应有计划,做好必须的准备,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室台面及地面应经常保持干燥、清洁;
4.3.3 工作服应经常洗换,不得在非工作时穿用,以防有毒物质扩散。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吃东西。
4.3.4 一切用品和工具用毕后、放回原处。4.3.5 离开实验室应切断水、电源、关好门窗。
抽样程序
1、目的
本程序对我院抽样工作的方法、职责和程序实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整个检验工作的质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我院抽样工作。
3、人员职责
医务部主任根据上级下达任务或委托客户的要求下达抽样工作任务。职业健康检查室负责按照标准确定抽样方案并组织实施; 抽样人员严格按抽样方案执行并代表医院同客户签署“委托检测协议书”;
样品室负责对所抽样品、封样效果进行检查验收。
4、工作程序
抽样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要求:
凡需抽样的产品,由检测科室根据相关标准、工作计划组织专人抽样,并对抽样工作质量全面负责。
抽样必须由本办公室二人以上接受抽样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携带必要的抽样工具按规定要求的抽样方法进行。
抽样人员不准以任何形式或接口,提前通知受检单位。进入收件单位后,主动出示介绍信,先进性抽样,在办理其他业务。抽样单一式三份,一份留存被抽单位,一份随样品装箱。
封样办法
4.2.1封样用的封条、铅封等工具的管理,按抽样单的管理规定执行。
4.2.2样品抽取后,需企业送往检验地点时,应以不损坏样品外观和性能的方式采取封样措施。
4.2.3抽取的备用样品、复验样品、或第二样本,可封存在企业,但企业必须具备样品存放条件。
第五篇: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制度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对象
1.凡进入本单位的职工(包括合同工、临时工等)均要接受三级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公司级、工区级、班组级教育),并实行教育培训登记建档制度。
2.单位内调动(包括工区内调动)及离岗半年以上的职工,必须对其再进行二级或三级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其后进行岗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3.进入本单位参观、学习的人员,接待部门负责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注意事项教育,并指派专人负责带队。
4.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必须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投产前,必须按新的操作规程进行教育,操作人员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6.对职业危害事故责任者及违章冒险作业者,由本单位负责职业健康管理的部门进行教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定、落实防范措施后方可继续操作。
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要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员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保证教育质量,注重教育效果,真正有助于提高职工职业健康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素质。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由企业负责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部门负责。
1.开展职工全员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严格按制度进行教育对象的登记、培训、考核、资料存档等工作。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季度教育重点和月度教育内容。计划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并随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适时修改计划,变更或补充内容。
3.确定相对稳定的培训教育大纲、培训教材,保证培训时间,确保培训质量。
4.开展监督检查。认真查处未经培训、未经考核合格上岗和特种作业人员无证操作的责任者。三、三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
1.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必须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教育培训。
2.公司级教育(一级):由人事部门和企业负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部门组织、负责。教育内容包括:
(1)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2)《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健康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3)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知识及相关技术;
(4)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及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5)其他需要教育培训的内容。
3.工区级教育(二级):由工区长负责。教育内容包括:(1)井下生产特点、工艺及流程,主要设备的性能;(2)井下职业健康管理特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3)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安全注意事;(5)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4.班组(岗位)级教育(三级):由班组长负责。教育内容包括: 岗位责任制,岗位工艺技术,岗位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及预防措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急救方法,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等。
七、本制度由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由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解释,并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修改,及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