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源市龙川县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
河源市龙川县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
按照《龙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草案)的工作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全县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制定以下规划思路:
一、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县国土资源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五个“统筹”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努力保障科学发展用地。紧紧围绕建设文化龙川、发展龙川、和谐龙川的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思路,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无证开采、乱采滥挖得到有效遏制,矿山布局更加趋于合理,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土地供应,加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综合产出效益,创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目标任务]
概括说来,在十二五期间,县国土资源局的主要目标任务为:①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②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③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④加强矿山行业管理,促进矿山事业可持续发展;⑤科学利用土地;⑥强化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⑦做好龙川县建设各项目用地的规划预(初)审、报批、供地服务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地政管理]
(一)破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瓶径,用地保障取得新的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县属于山区县,总的建设用地规模有限,而建设用地的供应不足与低效用地并存,工业建设用地产出水平偏低,县国土资源局要突破用地“瓶颈”问题,按照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要求,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好用地保障。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据省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和河源市下达本县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总量和全县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先保证各项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一是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建设项目,二是位于丰稔镇的油茶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三是幸福工业新城建设项目用地,四是高速公路西出口至沿江路段道路及防护工程建设项目用地。
2、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坚持把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年度用地计划,调控用地总量,强化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速度、结构。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依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
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一是积极推进以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旧”改造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二是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提高工业用地投资门槛;三是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管理建设用地,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4、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禁止供地目录》、《限制供地目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点和各类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推动和加快“三旧”改造,推进城乡土地集约化利用,逐步改变大量城镇、村庄土地低效利用的现象,农村户均用地要控制在每户150平方米水平以内。
(二)规范管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了我县的耕地保有量为571000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14800亩,为实现保护目标,“十二五”期间,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纳入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进行考核,认真分解细化耕地保护任务,健全耕地保护面积,人员、工作责任之落实的网络,同时县乡、村组均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日常督察、考核奖惩及责任追究相关要求;始终把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由国土资源、农业、审计、统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监管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和联动机制。
同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十二五”我县土地整理工作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示范区基本农田建设为契机,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县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山、水、林、田、路为主的综合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2015年,在车田镇、岩镇镇、四都镇、义都镇、通衢镇、迴龙镇和麻布岗镇等镇建设国家级、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5020公顷,完成全县基本农田示范区任务10万亩。
(三)前移执法部门,遏制土地违法势头。
国土资源部15号令明确规定“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规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必须对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它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进行行政处分。”面对我县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十二五期间,县国土资源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的执行工作机制,以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作为重点,前移土地执法监察重心,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定时不定时对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集镇、矿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使土地利用和监管呈现良好的态势。
[矿政管理]
(一)服务矿业经济,确保矿山合法生产。
矿业经济是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支撑发展,影响全局。县国土资源局将高度关注矿业支柱产业平稳发展,认真落实省市扶持矿业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竭力帮助矿山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一是规范矿业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二是建立全县探矿权监督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三是科学合理核定资源有偿使用费,四是严把办证程序关。五是认真作好矿证的延期办理工作,有效缩短矿山企业生产“体眠期”,保障矿山企业合法生产、支撑矿业经济平稳发展。
(二)严打私挖乱采,全力维护和整治矿业权秩序。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局将进一步加强动态巡查日常打击与专项整治的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对非法开采矿井、矿点进行取缔炸封填实,对非法开采人员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对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严厉打击的震慑作用,使违法者望而却步。
(三)推进持续开发,完成矿产资源规划修编。
矿产资源规划是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统筹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科学确定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内容和区域,确定各类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及最低开采规模、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的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我县的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县力争完成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各项成果的编制工作,并上报通过省、市批准。
[地质灾害防治]
多年来,我县坚持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止,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按照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要求,使地质灾害防治实现了零事故。“十二五”期间,通过建立健全地灾防治群测群防网络、上下联动,严格落实地灾防治预案,做好“明白卡”、“责任卡”的发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动态管理,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并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加强汛前、汛中、汛后监管,使地质灾害防治继续保持零事故。
[综合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广播、设立咨询台、悬挂布标、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牌、发放传单、宣传。法律、法规书籍等形式,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2、推进信访维权、维护群众国土资源领域的合法权益。把信访工作列入领导班子和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信访办公会议制度,处理信访工作和重大疑难案件;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县、镇、村三级配备土地信访信息员,形成三级联动;坚决落实首问负责制、领导接待日制和“点名接访”等信访制度,并将有关工作内容公开公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3、落实和完善征地安置政策,出台《龙川县征地补偿标准》;落实征地留用地和征地社会
保障政策;严格执行征地预存款制度,将征地补偿费纳入工程概算,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4、加强地籍管理,全面完成集体建设用地发证工作。实现城乡土地登记全覆盖,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村级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任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由35%提升到85%,实现土地登记数字化、规范化。
5、加强测绘工作。认真执行测绘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测绘统一监管,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测绘采集、加工及更新步伐,加快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础测绘财政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测绘队伍素质,确保测绘各项业务落到实处。
6、积极开展“金土工程”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功能完善、覆盖全系统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有效降低重大地质灾害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切实推行依法行政与执政为民,为建设“数字龙川”、“信息龙川”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7、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主动地加强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落实责任、规范考核,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办事程序的“三个规范”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关内部管理、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言行。
8、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合力,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不断规范和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惩防结合的防腐体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进干部交流轮岗,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9、加强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以开展“三项创建”活动为载体,围绕改善条件,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基层国土所建设进一步规范。全县基层国土所全部实现办公有独立场所、墙上有制度规范。
第二篇:河源市和平县消防工作十二五规划
河源市和平县消防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消防工作回顾和当前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消防工作成效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一是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宣传贯彻实施《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各镇全部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定期召开消防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制约消防工作的“瓶颈”问题,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建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现火灾“零死亡”,重特大火灾尤其是人员伤亡火灾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责任网络初步形成。二是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我县及各镇基本编制消防规划,新增专职消防队1个、消防车抢险救援车1辆、消防登高车1辆、消防器材数套,新增市政消火栓15个。三是公共消防安全环境持续优化。推行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政府挂牌督办,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开展“一畅两会”(社会各单位畅通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单位从业人员会扑救初期火灾、会自救逃生)、建筑消防设施、高层地下建筑、小旅馆、“三小”场所(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和消防监督执法服务,火灾形势总体平稳。“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发生火灾17起,死亡0人,受伤0人,直接财产损失79万元,火灾起数与“十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31.2%,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上升9.5%。四是消防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忠实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总要求,大力推进“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打造消防铁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战勤保障和勤务实战化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和实战能力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公安消防部队接警出动55次,出动车辆171辆次,出动警力652人次,疏散抢救被困人员15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2千多万元。
当前,我县消防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和部门消防工作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门之间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意识不强,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城乡和区域之间消防发展不平衡,一些乡镇消防规划不完善,消防规划执行不力,消防安全投入不足,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全县应设市政消火栓120个,实有50个,缺70个,欠账率达58.3%。城区消防供水都与生活、工业用水同管铺设,普遍存在消防管网压力小、供水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消防用水的需求。三是各种致灾因素增多,火灾隐患仍大量存在,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压力大。四是消防综合应急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训练基础设施不足,应急救援指挥机制、联动机制和战勤保障机制不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畅顺,消防警力不足,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防火、灭火和综合应急救援任务需要。
二、“十二五”消防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东省实施<消防法>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等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消防铁军,为建设“平安和平”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到2015年,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落实,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消防环境明显优化。
(一)火灾形势持续稳定。全县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人以内,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有效遏制。
(二)社会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消防工作组织领导责任、设施建设责任、经费保障责任、检查考评责任以及部门依法监管责任有效落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其他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部开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三)城乡消防安全基础夯实。县城各镇全部完成新一轮消防规划的修订,建制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城镇市政消火栓建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农村、社区“五个基本”(消防组织、制度、队伍、设施、教育)建设全面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壮大,消防装备结构优化,社会抗御火灾能力显著提升。
(四)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全面实施《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积极推动全民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消防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消防宣传教育有效落实。消防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党政干部培训、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范畴,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特殊工种人员接受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管理人员、易燃易爆危险品保管人员持证上岗。消防常识知晓率全民达90%,学生和重点岗位人员达100%。
(五)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增强。完善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导,政府专职消防队为骨干,企业(社区)兼职消防队、单位志愿消防队等为补充的多种形式消防力量体系,消防部队专业化建设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覆盖城乡,消防官兵个人防护装备、特种防护器材和抢险救援器材达标率100%,灭火救援攻坚组装备达标率100%,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有效运作。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1、健全消防规范性文件体系。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广东省实施<消防法>办法》,健全完善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重点建立和完善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消防安全信用体系、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等地方性消防规定和标准。
2、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各镇政府要全面负责本辖区消防工作,党政领导要认真落实消防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主要领导主责、分管领导负责、政务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等制度,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动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消防安全责任监督考评办法,逐级签订消防工作责任书,每年对本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兑现奖惩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3、强化部门监管职责。各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本行业、本系统、本部门的消防安全管理全面负责,建立消防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分解机制,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组织消防专项整治,确保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教育、民政、住建、房管、交通运输、文化、卫生、工商、安全监管、旅游等部门要认真落实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会商、信息互通、联合执法机制,在审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时,依法严格审查把关,凡不符合有关规定、达不到消防安全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照。县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消防工作。公安派出所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辖区消防违法行为。
4、强化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消防工作全面负责。深入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落实逐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2012年,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2013年至2015年,其他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部开展。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等级评价体系,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鼓励发展提供消防设施技术检测、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推行火灾公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促使投保单位加大消防投入,改善消防环境,提高防灾能力。
(二)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5、全面开展城镇消防规划编制、调整和实施工作。各镇政府应相应制定“十二五”消防工作
专项规划和消防工作建设目标。2012年,建制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2015年,县及各乡镇全面完成新一轮消防规划的修订。要加大消防规划的实施力度,解决好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6、抓好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要加强对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对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不足或不适应实际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或进行技术改造,确保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凡“三旧”拆迁改造或新区开发,必须规划好消防车通道,并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已形成欠账的,必须及时补齐;加强对消防用水管网的普查与维护,减少消防用水漏损。2012年,县城、中心镇(重点镇)市政消火栓80%达到国家标准,2013年100%达到国家标准。2014年建制镇市政消火栓建设50%达到国家标准,2015年,100%达到国家标准。要推进农村、社区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建设,建有给水管网的乡镇要按标准安装消火栓;解决不了给水管网的地区,要在重点地段或重点单位修建消防取水设施。
7、加强消防器材装备建设。2012年前,新购1辆举高消防车,1辆水罐泡沫消防车、1辆抢险救援车,1辆城市多功能主战消防车。消防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全部达到公安部配备标准,8类灾害事故灭火救援攻坚组、专业队和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按标准配齐器材装备;公安消防大队配齐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消防监督检查、火灾事故调查、消防产品监督和消防移动执法所需技术装备。
8、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2012年,每个公安派出所至少招收1名消防协管员。2013年前,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乡镇和国家(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及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2015年前,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单位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其他建制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建成政府专(兼)职消防队。
9、统筹城乡消防发展。全面落实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五个基本”建设,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纳入“三旧”改造、村庄整治等工程统筹建设,全面优化安全硬件环境。乡镇、街道要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要明确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制定并落实防火安全制度。整合治安联防、巡防和保安队伍,推行农村消防安全户户联防和城乡社区消防工作区域联防制度。
(三)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10、强化消防安全源头控制。严格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消防安全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制度。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监管;质量监督、工商和公安消防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强化联合执法。严格建筑工地和建筑材料消防监管,加强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保温材料的消防安全监管,推广使用不燃、难燃装饰装修材料和阻燃织物。探索建立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等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年审制度。
11、狠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积极借鉴“创卫”成功经验和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和排查工作,加强对火灾易发地区、行业、单位以及“三小”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重大火灾隐患和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政府挂牌督办制度,推行火灾隐患有奖举报,加大消防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优化消防安全环境。对消防部门书面报告的重大火灾隐患,当地政府要在15日内核实情况,推动落实整改;依法报请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7日内作出决定,组织相关部门督促整改。社会单位要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自查制度,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消防安全自查,自查情况及时报当地消防部门备案,并作为消防部门日常监督抽查的重要内容。
12、深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宣传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消防宣传计划,将消防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和人力资源培训。科技、司法部门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普法教育内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消防安全辅导员,开设消防课程,开展消防演练。广播、电视、报刊、通信、网络等传播媒体应无偿开展消防公益宣传并确保一定的宣传发布量,其中广播、电视应每年无偿提供不少于3个小时的黄金时段消防公益宣传。每年“11?9”消防日、重大节日和火灾多发季节,要组织开展全民参与的消防宣传活动,扩大消防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广“家庭消防安全计划”行动,推广落实消防宣传员、“消防楼长”行动。推广消防安全村民公约和自防联防行动。“十二五”期间,学生和重点岗位人员消防常识知晓率达100%。加强消防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教育示范学校和消防文化街。2015年,各县城镇和建有公安消防队或政府专职消防队的乡镇全部建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13、创新社会消防管理。理顺完善消防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领导、层级明晰、机构科学、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公信力。深化消防政务公开,加强消防监督信息e网公开、消防监督业务e网受理、消防咨询投诉e网办理、消防重点工程e网直通、社会单位e网管理、消防知识技能e网培训“六个e网”建设。推进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消防职业资格等级认定管理制度,实现消防从业人员职业化。加强消防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消防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增强社会消防自治功能。积极开展建(构)筑物消防员、灭火救援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四)提升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14、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政府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要依托乡镇专职、志愿消防队伍和保安力量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的消防应急力量体系。将高速公路救援、地震、电力抢险、燃气抢修、医疗救护、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社会优势专业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搭建由相关行业部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平台。2013年前,完善县一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
15、健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响应和指挥平台,提高应急救援指挥效能。建立完善由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急救、工程抢险、气象等部门及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参加的联勤联动机制,落实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商和要情通报制度,确保应急救援联动快速、紧密协同。立足辖区危险源和可调用救援资源,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明确灾情等级、力量编成、组织指挥、处置程序、通信联络和应急保障等内容,经常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联合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16、强化应急救援综合保障。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防护优先、实用高效”的原则,加强个人防护、防化救援、破拆排烟、生命搜救和反恐处突等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建立适应本地区灾害事故特点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遵循“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实用适用”的原则,推进消防综合模拟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确保训练基础设施满足消防部队日常应用性、专业性、综合性技战术训练需要,实现教育训练基地化、数字化、模拟化、实战化。
17、打造消防铁军。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全面加强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格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保证队伍稳定统一、正规有序。深入开展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和全员大练兵活动,大力加强消防队伍和石油化工、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建筑倒塌、危险化学品、水域、核生化等8类灾害事故灭火救援攻坚组、专业队建设,强化专业训练,提高攻坚克难能力。坚持从优待警,妥善做好转业干部安置、官兵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工作,切实改善消防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在政策制定、资金保障、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健全消防经费保障体系,落实财政部《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
法》,结合实际制定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标准,每年正常业务经费根据当地财政收入情况予以适当增加。要建立消防高危行业补助制度,将消防官兵的生活补贴、灭火救援补贴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消防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营房基础设施建设、训练基地建设等事关消防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纳入政府项目建设库,合理安排经费,重点保障解决。积极拓宽社会消防资金供给渠道,接受社会资助和捐赠,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投资公共消防建设。
(三)强化监督检查。各镇政府要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消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检查督促。
(四)强化工作问责。严格消防行政问责,对在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力量发展等方面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严格火灾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依法依纪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篇: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前瞻
我们踏上新征程——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前瞻 10月18日,备受各界瞩目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作为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通过,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又一个崭新的五年,中国需要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崭新规划。具体到国土资源事业,一个什么样的规划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已经初步定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密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新的航程即将起锚,“十二五”,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
国土资源“十二五”新起点: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
社会的进步往往是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变革为先导。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思想解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第一次转型。进入“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将为下一个30年的发展寻找新动力。在这个关键节点,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既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中超脱出来,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总结“十一五”,我们看到,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主动提出,要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效显著。然而,在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仍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仍然亟待转变。
怎么转?对于这个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早已有了深刻的考虑,经过对新时期面临的形势研判分析,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从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
强化资源节约意识,促进资源利用向内涵集约利用转变。即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具体来说,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形成倒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机制,主要通过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来满足资源需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就是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减少低效利用资源的需求,禁止浪费资源和不合理利用资源 1的需求;实行差别化管理,就是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用整体的眼光看待资源,从偏重对资源的数量管理中解放出来,促进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继续严格资源数量管控,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管和服务;在质量管理上,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资源质量管理;在生态管理上,注意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拓宽资源利用和服务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服务功能。
切实增强资源的综合效益观念,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要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处理好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给与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关系。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要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施资源全球战略,深化国际资源互利合作,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着重增强安全高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推动“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事业的发展空间相应就有多广。”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说,以科学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的树立,必将带来管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在“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奏响国土资源“十二五”发展强音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既是重要机遇,又是重大挑战。
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说,贯彻落实《建议》,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大,加剧资源供需矛盾。要进一步做好土地和矿产资源保障,我们任务艰巨。二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未来五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持续深入推进6个方面的改革:加强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规范农村土地管
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地质找矿新机制、强化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
在接受采访时,董祚继告诉记者,目前,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18个专题研究、六大工程、4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国土资源管理“十二五”规划。——18个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分别是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宏观环境分析、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研究、耕地保护与补充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国土资源产权与市场建设研究、国土规划与国土开发格局优化研究、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测绘事业发展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研究、地质资料集群化和产业化研究、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涵盖了国土资源领域的方方面面。专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将为之后的编制规划打下基础。
——六大工程分别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国土资源保障工程、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国土资源科技工程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设置这些工程,目的是为规划的实施打造平台,保障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工程将按照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确保资源和经济安全的要求,全面、深入和系统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提高调查评价工作的程度和精度,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新领域,适应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新要求;加强综合调查和动态监测能力,适应加强改进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
国土资源保障工程,要立足国内,积极开拓海外,开源与节流并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全面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即加大国土综合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国土服务和支撑功能,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即为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监测、治理和搬迁避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新农村建设、山区脱贫和村镇整治,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国土资源科技工程,包括地壳探测工程、陆海观测卫星工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包括金土二期工程、国土资源产权与市场安全保障工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
——4个专项规划分别是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国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陆海观测卫星发展规划。这些专项将报国务院批准实施,以保障国土资源重点任务的落实。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是对“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
“回过头来看《建议》,„节约优先战略‟是在国家规划建议中第一次明确写入的资源节约战略。”董祚继告诉记者,目前18个专题研究基本完成,六大工程正抓紧论证,4个专项规划分别有了初稿,要加紧修改完善。另外,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已经进入编制阶段,要求在明年3月份前完成。
提到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董祚继概括为“三个力争”:一是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力争把国土资源重要指标纳入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单位GDP建设用地量和矿产资源消耗量等。二是力争将六大工程尽可能纳入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三是力争将国土资源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也尽可能“挤”进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中。
今后五年,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思路已经初步勾勒出来。脚抬多高,步迈多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尤其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书写国土资源新的伟大篇章!
第四篇:河源市紫金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源市紫金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推动我县林业的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特制定我县林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林业现状及“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效
(一)林业现状
据全县2009年森林资源档案及有关统计反映,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2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6.15万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1067.01万立方米;林木年总生长量为63.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4.4%。在林业用地中,尚有疏林地面积0.22万公顷,未成林地面积0.8万公顷,无林地面积1.01万公顷。全县规划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0.16万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7.36万公顷。
(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效
1、创建林业生态县,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以及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的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大大改善,一个较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已基本形成。和“十一五”初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05万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219.52万立方米;林木年总生长量增加了26.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9%。紫金县的各项指标已达到了林业生态县的创建标准,并于2009年底顺利通过林业生态县验收。
2、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林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县充分发挥本地独特林业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改造低产林,已建有速生丰产林基地近80万亩。同时,及时调整林业产业发展工作思路,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延长林业产业链条,使林业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协调发展。在完善好现有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投资工业原料林、生物能源林和油茶林等为重点的商品林基地建设。
3、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大,林业保障功能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县充分发挥森林公安和林政部门职能作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了一大批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
4、林业体制改革圆满成功,林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为使机构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实现“精简机构和人员,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措施得力,依时完成了林业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并于2009年底顺利通过了市的验收,进一步完善了林业体制,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
5、全社会生态意识增强,林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已逐步形成重视生态、关注森林、支持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由部门办林业逐步转向社会办林业。
“十一五”时期,紫金林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用现代林业发展趋势要求衡量,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树种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脆弱,生态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生态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质性缺水、水土流失等问题仍较为严重;破坏森林、野生动植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全县生态状况和林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制约着我县林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推进林业扩大内需,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作为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着力点和抓手,积极构建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全国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1、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2、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将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共同推进。
3、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等典型生态系统,积极发展人工林、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实现森林木质和非木质资源及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4、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5、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城乡林业协调发展。在造林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在植被恢复方式上,坚持造、封结合。
6、科技兴林。依靠科学技术,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7、依法治林。不断完善林业法制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全县大部分针叶纯林林分改造,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特别是珍贵树10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生物能源林基地、大径材基地和油茶林基地等高效益商品林基
地45万亩;加快在城区、县城周边、主要道路、江河两岸、村庄四旁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实现全县生态状况的显著改善。到2015年,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三、“十二五”林业行动方向与行动措施
(一)实施生态林业行动,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1、实施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化大行动。今年起,我县每年根据实际情况重点规划20个行政村,每个村送10000株树苗,组织农民群众造林护绿,推进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用五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以上林业生态文明村。
2、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进一步落实生态公益林目标责任制。创新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明确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责权利,推行各种形式的管护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稽查,确保效益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加强生态公益林经营,多营造混交林,促进森林群落的恢复。
3、加快实施林分改造工程。采取人工造林、补植套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中幼林抚育等措施,推广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切实改造低产林、低效林。重点抓好城镇周边、省道、县道两旁低效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
4、加快实施雨雪冰冻灾害生态修复工程。按照林种、树种、林龄、受损程度的不同,分类施策,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着力恢复和重建受灾地方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森林防灾减灾能力。
5、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工程。加快实施东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促进居民饮用水源水量、水质的全面提高。抓好水土保持林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生物治理,丰富和充实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二)实施民生林业行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做大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做强以林产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做优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充分挖掘林地经济潜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1、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切实加快用材林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珍贵树种和竹材资源。鼓励大中型林产加工企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大力发展林果、苗木花卉、森林食品、药材等名特优新经济林。
2、积极扶持油茶产业发展。贯彻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和省府有关会议精神,制定我县油茶发展规划,选育推广优良品种,重点发展油茶种植和深加工,建设高效油茶产业基地。我县作为全国高效油茶产业基地示范县,计划到2012年完成高效油茶产业基地1.2万亩。
3、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做好全县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加快编制全县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整合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集中搞好宣传推介,不断推出不同层次的、有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4、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在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发展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经营利用业。简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运输审批手续,取消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运输证明收费项目,促进野生动物合理利用。
(三)实施文化林业行动,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逐步建成相对完善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宣教示范基地,逐步形成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良好风尚。
1、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实现形式。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增强全民自觉植绿、护绿、爱绿的意识。鼓励单位和适龄公民认种认养认管公共绿地和树木,创作绿化文艺作品,开展绿色文化宣传,实现义务植树形式多样化,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2、塑造爱护野生动物新形象。在鸟节、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期间,组织全县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塑造爱护野生动物新形象。
3、加强生态旅游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逐步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现有等级,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4、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做好生态县建设、森林防火、林权体制改革等宣传,定期举办“森林生态宣传月”宣传活动,构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宣传体系。
(四)实施创新林业行动,激发林业发展新活力。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着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动作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构建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1、全面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推广林改试点工作经验,围绕明晰产权、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联户合作、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程序,全面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筹协调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我县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五)实施和谐林业行动,促进生态安全。
加强林业灾害预防与处置能力建设,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森林资源,消除林区不稳定因素,切实维护森林系统的健康安全,努力构建可持续经营、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和谐林区。
1、创新森林防火机制,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落实森林防火责
任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和装备建设,创新野外火源管理机制。加强森林火险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森林防火联防联动体系,逐步形成森林火灾扑救一体化。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严防重大以上森林火灾,杜绝重大人员伤亡。计划在规划期内争取省、市、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经费补助,购置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建设县级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了望台等基础设施,建造消防队伍营房,改造和完善县指挥室的设备配备。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强化监测和检疫,实施综合治理,重点除治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严防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蔓延,保障森林生态健康安全。积极采取人工、化学和生物等措施,遏制薇甘菊及其它有害生物的蔓延势头。
3、加强林地保护管理。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河源市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林地用途管制,提高征占用林地审核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
4、实施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动。积极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和非法猎捕、运输、携带、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破案率在98%以上,为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5、积极主动调处林权争议。实行林权争议调处领导干部责任制,建立重大山林纠纷个案督办制度、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和基层调处网络体系。妥善处理林权争议信访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四、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机关,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林业教育培训,提高行业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人才强林战略,加大林业人才资源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大力促进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坚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面向林业、面向基层、面向山区的方针抓好林农教育培训,提高林农素质。
(二)加大林业资金投入。争取省、市、县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生态建设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省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尽可能保证各项考核指标有效增长,争取多获可持续的省财政补助收入。推动林业投融资改革,逐步建立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和森林保险机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林业,建立林业发展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广泛吸纳社会组织捐款,积极发展捐赠造林。
(三)加强森林公安建设。加快森林公安正规化建设步伐,加强森林公安机关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基层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的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提高森林公安机关打防管控水平,实现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化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认真做好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的办理和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切实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党总支、工会、妇女群团组织作用,维护林业行业和谐稳定。
(五)加强资金监管。从项目安排的源头抓起,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加强监控,定期开展项目资金的稽查,特别是对林业扩大内需项目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监管,同时扎实做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创新完善具有林业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确保林业资源、资金、队伍安全。
四、展望2020年林业发展前景
到2020年,紫金林业生态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第五篇: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
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
序 言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是兵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要时期,为统筹安排兵团国土资源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特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兵团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1年至2015年为规划期。
一、“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成就及当前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兵团国土资源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五年来,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为主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为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资源保障平台,全面完成了兵团赋予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积极主动服务,国土资源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重大决策,坚持有保有压、保障资源供给,努力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土地管理方面:“十一五”期间共提供各类建设用地5.93千公顷,其中出让土地3.72千公顷,土地出让合同价款40.62亿元,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面积2.95千公顷,合同价款36.44亿元,占总出让面积79.3%,占出让价款的89.7%。加快土地储备制度与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土地交易中心1个,储备中心7个,应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严格土地使用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使用未利用地,节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矿产资源方面:积极指导各师及矿山企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多途径扩大资源储量。根据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统计,目前兵团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近有二十种,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煤近8亿吨,铁190万吨,云母722万吨,膨润土1320万吨,石灰石4500万吨。积极争取资源,推进准东煤炭基地建设,努 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近2亿元,对47个矿产资源项目进行治理,恢复治理土地1.71万亩,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严格保护耕地,兵团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目标考核办法》,制订了《兵团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分解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将耕地保护列入师、团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保护耕地意识不断增强。“十一五”末兵团耕地保有量1243.28千公顷,比“十一五”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9.95千公顷。建立了63.18千公顷的耕地“占补平衡”储备库。全兵团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58.83万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块51851个,建立保护标志16038个,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3个,争取国家投资13.01亿元,增加耕地8.45千公顷,促进了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加强制度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五年来,认真实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主动参与自治区立法调研活动,积极争取领导和部门的支持,2009年11月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监督检查条例》中,再次明确了兵团国土资源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兵团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报兵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关于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先行用地报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建设项目预申请制度加快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20余份。严格落实集体会审制度,严格执行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阳光行政”。进一步加大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办力度,五年共查处794起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涉及土地面积1.89万亩,罚没款1496万元,遏制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了“4〃22”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及“12〃4”法制宣传日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和业务咨询。国土资源法制教育进入了兵、师党校,持续加大对师、团领导干部的普法宣传力度。积极采取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注重夯实基础,兵团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工作得到加强。五年来,兵团国土资源部门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认真组织开展了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兵团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更加有序。完成了兵团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建立了兵、师、团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完成了团场部和大部分连队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地维护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及时化解土地草场纠纷。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如期完成,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加大了基础测绘工作,为兵团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兵团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对全系统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特别是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等活动和“创先争优”、“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两整治一改革”等活动,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兵团土地学会团结和联系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联谊,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为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兵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和资源利益诉求的高发期。找准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规划期内着力加以解决。
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十二五”期间,兵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十个百分点,达到60%。随着对口援建的全面启动,民生、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项目将陆续启动,建设用地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用地需求与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够彻底。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农用地和耕地,补充的耕地质量亟待提高,兵团耕地保护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偏低。节约集约意识不强,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收益较低。矿山规模、布局和结构 不够合理,资源禀赋性差且矿山企业较小,综合利用水平低。
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强,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违法违规案件“查处难、执行也难”,遏制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兵团三化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兵团自身拥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现有的矿山企业拥有的资源储量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国土资源机构、职能尚不完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干整体素质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述这些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待在“十二五”期间或今后更长的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为主题,积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全面实现总量控制,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注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服务,规范管理,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
(二)原则
“十二五”期间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围绕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兵团国土资源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严格保护,节约集约。落实耕地保护国策,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从严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条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各项重大项目的决策与实施,以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紧密围绕兵团宏观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发 展目标,积极探索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新机制和新路子,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保障作用。
(三)目标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矿产资源利用市场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收益大幅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保护与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管理方面: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引导非农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农用地面积保持5548.32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41.6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358.83万亩。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401.9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5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在23.03万亩,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22.17万亩。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整治面积86.71万亩,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矿产资源方面:争取矿产资源,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快矿业发展步伐,争取足量的矿产资源,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坚持矿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争取获得国家投资20—30个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以现在的兵团大中国有企业为依托,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与部签订1-2个基地建设的协议。大力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支持重点矿山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为生态建设搭建环境资源保障平台。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未利用地,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扎实开展团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力争将土地节约集约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力争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用地消耗下降30%。加强和改进土地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规划与计划的管控作用。到2015年,全兵团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7.8千公顷(417万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2010年的人均350平方米调整到2015年的328平方米。
国土资源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加强兵团城镇和连队部地籍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兵、师、团三级地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平台。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推进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土地纠纷案件得到有效调处。认真实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六五” 普法规划,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按照统一标准,大力整合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多种信息,构建兵团国土资源“一张图”,满足兵团国土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推进国土资源领导班子和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国土资源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星级分局创建活动,至2015年末,20%的国土资源分局要达到五星级分局建设标准。深入开展文明部局创建工作,美化工作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内外关系。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兵团“三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及用地计划指标,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严控增量”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项目用地;优先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对口支援兵团建设项目用地。严格规划调整条件、范围和程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规划批地用地和违法修改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
保障建设用地合理供给。严格划定城镇和工矿用地的扩展边界,严防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合理供给城乡建设用地,支持石河子市等四个城市发展。加强师部驻地的城镇建设,积极实施“金边工程”,重视边境58个团场城镇的建设,注重重要节点城镇的发展,支持发展产业聚集园区项目用地。
(二)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探索占用耕地补偿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或资金补贴制度,提高基层单位和职工保护基本农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集 中。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用途管制的要求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确保与占用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
加强土地整治。按照“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农用地整治和连队居民点整治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国家支持兵团开展土地整治政策,积极向国家申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加大现有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1团、123团、148团三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力争将12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家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促进团场城镇化建设,兵团本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连队居民点整治,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兵团预计可新增耕地86.72万亩。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团场建设用地效率为重点,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合理安排增量,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通过腾、要、拓等手段开展空间置换。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全面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划拨用地目录、限制和禁止供地目录,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
加强土地节约利用控制。严格供地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按规划、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严格执行规定的用地建筑密度、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强化供地全程监管。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用地的调控,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全兵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摸底,对城市、开发区用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考核,逐步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库和评价信息系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核定、统筹安排。制定兵团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和配套实施意见,在全兵团开展土地储备工作,增强兵、师对土地市场的 调控能力,开展连队建设用地复垦,挖掘现有连队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集约节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开展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与建设用地消耗的调研与评价工作,提高兵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四)鼓励开发利用未利用地资源
调查评价兵团未利用地资源,摸清可利用的未利用地资源数量、分布和条件,科学规划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未利用地优惠政策,加强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五)矿产资源工作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理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充实矿产资源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兵团地质勘查机构,为兵团参与矿产资源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兵团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考核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与矿山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监督管理。
多措并举争取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兵团发展的各项矿产资源政策,发挥好新疆地质找矿“358”项目成员单位的作用,参与到地质找矿中去,在地质中有新突破。积极争取自治区对兵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支持,争取一定的勘查区域。组织申报项目,为企业争取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通过参与市场竞争,以招拍挂等形式取得矿产资源。为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提供资源保障。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对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纳入矿山企业年检内容,规划期内对1.75万平方公里矿山土地实施地质环境治理,降低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认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
(六)强化基础性工作
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最新遥感数据,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全面查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及基本农田等动态变化情况;全面完成兵团连队部地籍调查工作,建立连队部地籍调查数据库,及时更新兵团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更新。开展兵团城镇地籍调查汇总,及时掌握城镇和连队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大力推进土地登记代理人制度,健全和完善土地登记制度,扩大土地登记覆盖面;加快土地确权勘界工作进度,建立兵团土地确权勘界资料库,为兵团新建城市申报提供基础支撑;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快兵 团GPS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建设步伐,大力推行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项目(LSCORS)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地形图测制、基础航空摄影和重点工程测绘工作。
加强土地出让管理。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规定;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拓宽土地价值的实现方式。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逐步扩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缩小划拨用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行为。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适应完善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土地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全面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镇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兵团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和危险性评估。抓好兵团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为减灾防灾提供依据。积极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申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补助,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署开展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治理和搬迁避让,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维护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制定《兵团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突出基层一线紧缺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国土资源人员素质,加强复合型国土资源管理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培养,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地勘行业人才培训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兵团国土资源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建设。积极做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细则》的修订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与监管、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职能与体制、执法监督、应急与纠纷调处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程序性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处罚等自由裁量权,推进兵团国土资源依法行政。
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努力培养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学习型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卫片执法检查在执法监察工作中的作用,继续推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着力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保障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行政监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系统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拓宽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司法、舆论媒体、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金土工程”二期,建立完善土地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地籍和规划等地政管理数据库,建设兵团土地资源管理一张图。推进兵、师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国土资源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全面实现网上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电子政务流程和运行体系,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安全稳定、覆盖全面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促进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三)加强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要着重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创造性地抓好落实;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参与宏观调控能力,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不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善于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努力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善于管理、廉洁高效、服务优质的干部队伍,为兵团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