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为进一步搞好干部实绩考核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达到考实评准的目的,县委组织部调研组先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深入到部分乡镇和县直重点监控及业务部门开展了调研活动。
调研组深入各部门就考核制度、方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与入考对象座谈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详细听取了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运行情况汇报。
此次调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入考对象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给我们启发很大,同时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消除了部分入考干部对考核工作和考核结果的误解,统一并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工作联系,这为今后干部实绩考核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通过与入考干部面对面地交流研讨和深入实地查看,了解和掌握了部分入考对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对重要目标的运行情况有了较深刻印象,为年终进一步考实评准奠定了一定的基矗三是对考核人员是一次学习过程,以往更多的只是在年度考核当中,单是程序化地听我们考核人员如何要求和操作,而很少有机会深入到具体部门或环节,因而,得到的结果性的东西多,而过程性的东西知之甚少,这次调研则完全从另一个角度与考核对象进行双向交流,从而在实践中增长了业务知识。
一、听取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参与单位与单位领导班子和参加座谈人员的足够重视,他们本着对县委、政府以及考核部门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被考核者的角度,对实施几年来的干考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给予肯定的方面
⒈大家一致认为干考制度自实施以来切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下达目标,落实目标责任,对目标实施监控考核,推动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达到了正确评价干部、识别干部和使用干部的目的。这项制度导向性强,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健全,是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好方式,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⒉对几年来考核方法的逐步改进和完善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近几年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比较认可。
⒊对2005年乡镇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目标给予好评,认为目标设置比较合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改进。删除了没有实际意义或不便于考核操作的考核目标,目标重点突出,符合工作实际。
⒋对调研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评价很高,通过考核方与被考方直接见面的方式,交换意见、沟通情况,密切了双方的工作联系,有利于今后干考工作的顺利开展。
⒌对县委在对几年来考核认定的个别“诫勉”干部的对待和处理上反映良好,认为有力度、很及时,起到了警示和教育干部的积极作用。
㈡建议改进的问题
目标设置方面:
⒈经济建设类目标,往往至上而下下达,目标值过高,容易造成虚假浮夸。
⒉定性类目标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繁杂,不便于考核评价,有些涉农目标不便监控考核,只能从入考单位自行上报数字,如采用,则难免出现数字水份,使结果失真,不采用,则目标形同虚设,无实际意义。
⒊重点目标所占赋分权重尽管几年来不断调整,但仍然偏低,应有所调整。
年终考核方面:
⒈考核组的组成规格应该提高,否则入考单位重视不足。参与年终考核验收的组织、宣传、纪检、政法等部门如考虑基层接待压力,随同考核组一并考核验收,最低每个部门的验收人员应保证在2人以上,以减少随意性。
⒉参与民主评议人员的层面还需扩大,要有各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以增强民主测评的可信度。
⒊事关“一票否决”的目标要严肃对待,该否的一定要否,体现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⒋副职干部的评优比例还应提高,否则不利于调动占大多数副职干部的积极性。
⒌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还应加大,要奖惩分明,考用结合,切实发挥激励导向的作用。
二、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调研活动结束后,调研组及时对反映上来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目标制定要科学合理,要坚持“至上而下、至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目标制定程序,目标项目设置要因地制宜,切合入考单位实际,不要求完全与上级(盟对县)目标对等下达;要突出乡镇年度工作重点和县直部门行业特征。对个别意义不大,不好考,也考不实的目标尽量删除,加大目标权重向重点目标倾斜力度。
㈡负有监控职能的主管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在制定和下达目标任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简单地将上级目标任务分解了事,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经济基储自然状况等加以确定。对所负责的部门监控考核要严肃认真,落实责任制。经常深入实地检查督促,将平时监控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挤出水份,防止虚报浮夸,提供的结果才能具有说服力。
㈢参加民主评议人员的范围要适当扩大,要吸收各个层面的代表参加(如人大代表、退休老同志、劳动模范、基础群众等),提高评议结果的可信度。~测验结果要与上评下、下评上、个别谈话等情况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以修正误差。对县直执法执纪或负有管理只能的部门、涉农部门以及综合服务部门,在年度考核中有必要采取下评上和行业互评的方式,充分印证其职能发挥情况,这也是纠正行风,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㈣进一步提高考核结果评价的合理性。目前的入考单位按分类考核较科学合理,在同类别内严格考核综合得分排序划分档次也比较合适。对县直部门考核评价时,同等情况或结果,评优应倾斜于一线实际工作部门(负责全县整体工作的业务部门
第二篇: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为进一步搞好干部实绩考核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达到考实评准的目的,县委组织部调研组先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深入到部分乡镇和县直重点监控及业务部门开展了调研活动。
调研组深入各部门就考核制度、方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与入考对象座谈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详细听取了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运行情况汇报。
此次调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入考对象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给我们启发很大,同时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消除了部分入考干部对考核工作和考核结果的误解,统一并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工作联系,这为今后干部实绩考核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通过与入考干部面对面地交流研讨和深入实地查看,了解和掌握了部分入考对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对重要目标的运行情况有了较深刻印象,为年终进一步考实评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是对考核人员是一次学习过程,以往更多的只是在考核当中,单是程序化地听我们考核人员如何要求和操作,而很少有机会深入到具体部门或环节,因而,得到的结果性的东西多,而过程性的东西知之甚少,这次调研则完全从另一个角度与考核对象进行双向交流,从而在实践中增长了业务知识。
一、听取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参与单位与单位领导班子和参加座谈人员的足够重视,他们本着对县委、政府以及考核部门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被考核者的角度,对实施几年来的干考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给予肯定的方面
⒈大家一致认为干考制度自实施以来切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下达目标,落实目标责任,对目标实施监控考核,推动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达到了正确评价干部、识别干部和使用干部的目的。这项制度导向性强,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健全,是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好方式,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⒉对几年来考核方法的逐步改进和完善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近几年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比较认可。
⒊对2005年乡镇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目标给予好评,认为目标设置比较合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改进。删除了没有实际意义或不便于考核操作的考核目标,目标重点突出,符合工作实际。
⒋对调研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评价很高,通过考核方与被考方直接见面的方式,交换意见、沟通情况,密切了双方的工作联系,有利于今后干考工作的顺利开展。
⒌对县委在对几年来考核认定的个别“诫勉”干部的对待和处理上反映良好,认为有力度、很及时,起到了警示和教育干部的积极作用。
㈡建议改进的问题
目标设置方面:
⒈经济建设类目标,往往至上而下下达,目标值过高,容易造成虚假浮夸。
⒉定性类目标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繁杂,不便于考核评价,有些涉农目标不便监控考核,只能从入考单位自行上报数字,如采用,则难免出现数字水份,使结果失真,不采用,则目标形同虚设,无实际意义。
⒊重点目标所占赋分权重尽管几年来不断调整,但仍然偏低,应有所调整。
年终考核方面:
⒈考核组的组成规格应该提高,否则入考单位重视不足。参与年终考核验收的组织、宣传、纪检、政法等部门如考虑基层接待压力,随同考核组一并考核验收,最低每个部门的验收人员应保证在2人以上,以减少随意性。
⒉参与民主评议人员的层面还需扩大,要有各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以增强民主测评的可信度。
⒊事关“一票否决”的目标要严肃对待,该否的一定要否,体现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⒋副职干部的评优比例还应提高,否则不利于调动占大多数副职干部的积极性。
⒌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还应加大,要奖惩分明,考用结合,切实发挥激励导向的作用。
二、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调研活动结束后,调研组及时对反映上来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目标制定要科学合理,要坚持“至上而下、至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目标制定程序,目标项目设置要因地制宜,切合入考单位实际,不要求完全与上级(盟对县)目标对等下达;要突出乡镇工作重点和县直部门行业特征。对个别意义不大,不好考,也考不实的目标尽量删除,加大目标权重向重点目标倾斜力度。
㈡负有监控职能的主管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在制定和下达目标任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简单地将上级目标任务分解了事,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经济基础、自然状况等加以确定。对所负责的部门监控考核要严肃认真,落实责任制。经常深入实地检查督促,将平时监控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挤出水份,防止虚报浮夸,提供的结果才能具有说服力。
㈢参加民主评议人员的范围要适当扩大,要吸收各个层面的代表参加(如人大代表、退休老同志、劳动模范、基础群众等),提高评议结果的可信度。民意测验结果要与上评下、下评上、个别谈话等情况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以修正误差。对县直执法执纪或负有管理只能的部门、涉农部门以及综合服务部门,在考核中有必要采取下评上和行业互评的方式,充分印证其职能发挥情况,这也是纠正行风,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㈣进一步提高考核结果评价的合理性。目前的入考单位按分类考核较科学合理,在同类别内严格考核综合得分排序划分档次也比较合适。对县直部门考核评价时,同等情况或结果,评优应倾斜于一线实际工作部门(负责全县整体工作的业务部门)。为强化实绩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即每个类别考核组对排序在本组最后一位的入考单位应划为实绩一般或实绩较差档次。
㈤副职干部评优比重应该调整,还应提高副职干部在优秀档次中所占比例。
㈥为了增加考核的严谨性和突出时效性,年终考核时间应在12月31日以后进行,便于有些内容的核实印证,有利于掌握全年情况,有助于考实评准。
㈦要进一步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逐步达到考用结合,防止出现考用两层皮显现。对评为实绩突出的班子和优秀领导干部除颁发奖状证书外,还应坚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体现实绩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第三篇: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公务员考核工作中,仍存在着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考核指标欠缺针对性、考核过程有失客观公正性、考核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这也是《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明确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公务员考核工作的公平、科学、合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重克服五种现象,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是克服“为考核而考核”现象,把握好考核规定与单位实际的关系
一些单位在考核中简单地照搬照抄上级考核规定,考核内容没有与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位特点结合起来,没有与每年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体现不了本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为考核而考核”,失去了考核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单位在制定考核内容时应避免简单化、程式化,既要符合上级政策,还应体现自身实际,要与本单位本的工作目标、中心任务、突破创新相结合,正确导向,促使广大公务员奔有方向,赶有目标。
二是克服“重评轻考”现象,把握好民主评议与工作实绩的关系 在现实中,有个别单位仍存有“重评轻考”甚至“以评代考”现象,考核中只注重了群众的评议,而忽视了对实绩的考核。还有的认为实绩考核难把握、较麻烦且分高分低得罪人,既然体现“民主”,索性交由职工“划票”解决。虽是少数,其产生的消极作用却不容忽视,失去了“硬杠杠”,考核结果势必软化、弱化。因此必须防止“以评代考”,坚持“考评结合”,并且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臵实绩考核与民主评议在总考核分数中所占权重。
三是克服“千人一面”现象,把握好考核与平时考核的关系
“千人一面”现象是在考核工作中,因为平时对被考核人缺乏全面、系统、动态的了解,使得最后的考核评鉴“言之缺物”或者“似曾相识”。此问题看似细小,实际暴露出来的是平时考核弱化、考核体系意识缺乏的弊病,它将最终导致考核的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削弱。所以把握好考核与平时考核的关系十分重要。平时考核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各公务员单位可根据实际,采取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如实记录被考核人情况;可建立《考核 登记本》等样式,对公务员考核内容涉及到的情况予以收集、登记,为考核奠定基础。在这两类考核中,平时考核为考核积累第一手资料,考核则是平时考核的提炼、概括和总结,离开了平时考核,考核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克服“重定性轻定量”现象,把握好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关系
“重定性轻定量”现象,是在考核中过于看重对个人的评价,不重视德、能、勤、绩、廉的数字化分析,以至于很容易将人引入“凭印象”、“凭关系”、“凭短期效应”的误区。究其根源,一是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平衡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二是考核要素的量化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没有形成周密、有力的指标体系,使定量难以把握,结合难以操作。所以处理好这层关系,需要组织者不断的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动态分析,统筹各个要素,将职能工作进行合理的分解量化,使“软标准”变成“硬指标”,定量有内容,定性有依据,才能有效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五是克服“闭门考核”现象,把握好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的关系
现时的考核,多数是单位内部运作,属于“封闭式”的考核,“群众参与”也仅限于单位内部同事而已,难以完全避免片面性、主观性和人情因素的制约。公务员既然是“公仆”,那么“公仆”当得称职不称职,理应交由外部服务对象去评判,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所以,适时适当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拓展考核的外延,能够增强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与全面性,能够促进公务员队伍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应该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其中涉及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思维定势的转变、社会介入的范围程度、评价指标如何设臵等等,都需要统筹考虑,深入研究,科学把握。
第四篇: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的基础。抓好这项工作,对于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执政基础,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区以来,我们强化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不断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干
部教育培训工作任务,为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积极探讨对策。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匮乏。区委党校、行政学校的场所和师资还没有落实,其它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在解决学员食宿等问题上还有较大困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难培训、培训难”情况。
(二)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干部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做形式,走过场,浪费精力财力物力人力。
(三)管理不严,存在调学难、管理难问题。干部工学矛盾突出,借口经费紧张、工作忙,不按要求参加培训;少数干部参加培训只是“交交友,串串门,养养神”,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扎实,影响培训的质量。
(四)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一是教学手段陈旧,一般采用满堂灌鸭式方法上课,授课方式缺乏创新,学员听起来单调乏味。二是培训内容不新,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对现实问题分析得少且不透彻,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急需的业务知识的培训跟不上,存在“一个单子吃药”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影响了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五)激励措施落实不够好。对干部培训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存在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现象,干部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形成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弊端。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效果不够理想。根据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党中央提出从2003年起要大规模地培训干部,争取用五年时间把在职干部轮训一遍的新要求。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尽快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新格局,使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新形势下组织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我区“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认真把干部培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注重培训需求调研,改进教学方式。要把干部学习需求调研放在首位,从干部当前最缺的是什么、想学什么、学什么有用上动脑筋,真正把干部的学习需求作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依据。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效果。授课方式从传统的以单一封闭式、讲授式教学方式向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使干部从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转变,增强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调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化制度约束,创新管理手段。要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实行严格执行办班申报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要严肃领导干部调训纪律,实行点名调学制度。坚决做到凡是确定的调学名单,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凡是参加培训的干部,不得安排学习以外的出差;凡是缺课时间超过总课时十分之一以上的,不得发给结业证书。对于拒不服从调学安排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给予纪律处分。要加强对学员的教育管理,实行组织部门派员跟班学习、考察制度,培训结束时,要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记入培训档案。
(四)整合培训资源,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和增强培训效果两个目的来开展,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克服培训经费、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情况。加快干部教育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党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抓好师资的配备,通过市场招聘、公开招考等方式,广纳人才,让急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用得上。当前要加强与市委党校、大专院校等单位联系,充分利用其具有的师资优势和教育培训的阵地优势,联合举办各类主体培训班,以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滞后,师资匮乏等问题,确保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完
成。
(五)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参训动力。要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完善政治理论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干部培训档案,严格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把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包括遵守培训纪律、思想认识与能力考核评估结果等情况,作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激发干部治学的积极性。
(六)加大经费投入,拓展培训形式。
要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同时,要改革投入方式,扩大经费来源。积极拓展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式,不断探索与区外先进发达地区联合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办班等形式,有计划地邀请市内外的专家、学者、教授来授课,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第五篇:当前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包头市东河区干部理论学习情况汇报 及当前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开展这样一个调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我区干部理论学习的基本情况:
1、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意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制定了《东河区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将两级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长效管理工作内容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了全区中心组成员及学习秘书网络。今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区部分县级干部受到的第一件礼物不是拜年贺卡而是由区委书记写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告诫干部严格遵守中心组织学习制度,强化学习意识。
2、从学用需求入手,增强中心组学习的针对性。近两年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认真组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包头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新《劳动合同法》《就业法》、廉政规划解读等专题辅导讲座;为了有效补充高层理论面对面邀请讲座成本较高的不足,全区适时向中央党校订购专题辅导录像资料,提高理论学习的层面,拓宽学习范围;为了创新理论学习活动载体,全区还通过编写《中心组学习专刊》,开办“东河讲坛”,理论光盘送下基层,辅导资料送基层等形式来提升中心组自选学习课堂的影响力,带动机关干部主动参学的积极性,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理论辅导,又有案例分析,既包涵政策法规,又涵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007、2008两年来,已经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28次,编发《中心组学习专刊》29期;组织区委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101篇,加强了全区干部的理论研讨和交流。利用中心组学习的平台,组织万名市民看东河活动,利用100名舆情信息员展开民情大收集活动,在全市率先创办了《中心组学习专刊-民情》影像版,特别是在今年我市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再评选期间加大了民情反馈力度,收集民情信息176条,搭建中心组学习成员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的平台,使中心组学习更加突出了实效性。
3、从学分管理入手,强化对中心组成员的考核。为了促进中心组成员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干部理论学习的约束机制,我区通过学分制的建立和管理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即主要对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出勤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笔记记录情况采取调阅方式进行抽查,按照学习进展情况向中心组成员及时向中心组成员收集心得体会文章,并把为基层进行理论宣讲、到联系点指导学习和自查、自学情况作为学分要求。中心组成员的学分情况以通报方式送报各中心组成员,促进相互“比、学、赶、超’。
4、从立足实践入手,开展理论研究活动。紧紧围绕全市重要决策部署、全区重点工作安排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两年来我区下发了《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调研课题》,《2008年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成为中心组成员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理论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总结经验,进行实践的重要选题。目前,各中心组成员分别按照分管工作下基层进行了调研,其中城中村改造的网上调研工作和农村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的实践活动对全区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文化产业方面的调研对我区如何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兴建材业的调研和探索促进了我区以红星美凯龙为龙头的建材市场的建设; 其中我区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文章《在“三个提高”上下功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东河经济又好又发展》、《包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心得体会文章分别被刊登在《内蒙古日报》和《包头日报》理论专刊上发表。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文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包头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被中国西部文化产业论坛评为二等奖,并获得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从强化队伍建设入手,加强理论下基层工作。结合我区基层理论宣传受众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整合领导讲坛、专家讲坛、民间讲坛的资源优势,在全区开通了“理论帮你办”热线,为基层开展理论咨询辅导20余次;建立了客座讲师队伍和基层报告员30余名,目前已开展“科学发展堂”大型报告会24场,各类小型讲座近200场。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靠学习;干部成长,也要靠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这就更加凸显了干部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当前干部学习的现状呈现出不平衡性,有些干部真学真用,能够做到通过理论水平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些干部不学不用,假学滥用。可以说目前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理论学习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忧的一面则是有效的学习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学习,提高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一是不爱学。一些干部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或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前些天我区一位乡镇干部说从来不看报纸,这在基层干部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二是不真学。一些干部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与实际工作结合少。比如,我们对二级中心组半年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一些单位在记录本上反映出来的基本形式是念报纸或读文件,一些同志抱怨这种学习形式本身让人反感,“报纸上的文章和文件上的资料大家都看得懂,都能理解,可在学习会上,主持学习的领导却把他们当作不识字,不会阅读的人来看待。于是念报纸文件就成了学习的重要方式。三是不能学。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部借口工作游离于学习和培训之外,致使一些所谓的闲职干部成了应付培训学习的“专业户”。(清华干部培训)此外,从干部理论学习的培训形式和考核机制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干部学习“三不”的根本原因:一是授课与听课脱节。目前,在基层理论学习中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请专家来给中心组讲课,都希望请层次高的,有名望的,因此,旗县区级的要至少请市或自治区的讲,市级的则要请国家级的讲。但由于目前一些专家很难有时间到基层调研,掌握一线实际越来越少,甚至对当地的情况根本不清楚,因此,讲的内容大多以纯理论为主,单一乏味,空对空,常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往往是讲的人滔滔不绝1小时,听的人昏昏欲睡60分,讲的人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听的人索然无味开小差。结果是讲课者情绪不高有意见,听课者兴致不高发牢骚,组织者左右为难很尴尬。(我们今年办了几次大型报告会,效果不好。又比如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学习,领导出的题目是老工业如何领导好三农工作);二是理论学习考核与干部成长脱节。从旗县区看,在考核一个拟提拔的科级干部时,组织部要到单位进行业务能力考核,要向纪检部门了解干部廉政情况,但从没有向宣传部门了解过这个干部的理论水平如何。我区已将中心组学习纳入目标考核,而且每年要给组织部提供一个干部的理论学分,但最终结果不得而知;从市级看,市委组织部每年要给县级干部的学习培训打学分,依据包括: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参加情况,其它可认定的外出业务培训,干部发表论文等情况,但从未向同级党委宣传部征求过干部在日常中心组学习的情况,而且学分究竟对干部提拔起多大作用不得而知。由此导致干部理论学习长期处在一个有位臵无地位的状态,一些被考核的干部虽然在征求群众意见时明确被提出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但绝不会成为影响干部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可能在其考核材料里出现的不足永远都是学习不够,理论水平需加强,使得目前干得了、说不了、写不了的干部大有人在。
从增强干部学习动力方面提几点建议的思考:
1、改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和只注重单一的理论学习的方法。提高认识,要改变过去那种“如雷贯耳”的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方法,倡导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增加理论学习的“自选动作”,减少“规定动作”,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不同学习途径。如,引进现代化教育手段,如用电化教育代替开大会,用网络学习代替集体阅读,用观看光盘、录像带的方式弥补报告会的局限性,以新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
2、搭建学以致用的“舞台”,所学习的内容与工作挂钩。把理论学习作为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适时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现实性的务虚,注重以决策对象为中心,从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研讨,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同时要要求各级党校和讲师团坚持把理论学习渗透到调查研究之中,把实际问题“带”上来,使理论学习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
3、创新干部学习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现在组织与纪检部门联合搞部门和干部的述廉工作,是否可以扩展到组织与宣传部门联合搞述学活动。干部主管部门对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时,要对其学习态度、理论素养、学习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包括干部述学,个人依据检查考核的内容,向检查组汇报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基本情况、主要收获以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并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组织考学,检查组依据当年所学内容,提出1至2个问题,请被考核人谈自己的认识,检查被考核人对重要理论观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群众评学,听取被考核干部所在单位群众或被管理对象对被考核人员学习情况的评价。最关键是检查考核结果械合理运用。要由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及时将干部学习考核情况向当地党委常委会通报;要将经常性检查和集中考核情况逐一收入学习档案,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