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聪明教师读后感(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1:0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聪明教师读后感(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聪明教师读后感(本站推荐)》。

第一篇:做聪明教师读后感(本站推荐)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让我茅塞顿开,我深刻地领悟到教师不仅仅要成为一名布满爱心的教师,更要成为一名聪明型的教师。原来,当教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举一个例子:上课学生看课外书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做老师的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

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富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这样的老师才是聪明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教师的聪明不是生来俱有的。教师的聪明来自敬业,来自高效,来自好学,来自实践,来自研究,来自体验,来自创造。各人的背景不同,基础不一,聪明的形成往往带有个性化色彩。聪明的显著特征是创造。创造需要热情,甚至是激情。热情和激情都来自对事业的热爱。要实现教师的高速发展,就要走教育科研之路。教师一旦认清了教育规律,把握了研究成果,这些东西就会成为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创造是个人聪明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聪明的结晶。要培养创会带出一大批拥有聪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造性人才,首先要有创造性教师。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聪明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聪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聪明的教师实施聪明型教育,培养出聪明型的人才。聪明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聪明生成;聪明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品质。总之,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不同的聪明和才华,而他们的聪明与才华也都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聪明的学校教育,让我们努力地做一名聪明的教师吧!

第二篇: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磁涧小学 张爱菊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里面,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待优等生,后进生,问题生,心理生,内向生,等七类学生,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启示,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我们给予无限的爱与尊敬。

一、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把爱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句话。老师的爱像阳光,我们要把这阳光均匀的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关切的眼神和母亲般的微笑。

我的成绩可以不是最好的,我的体育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学校上课是十分快乐的,在这个班级中我也是有一定分量的。这样,他才能够乐于学习,从心里喜欢学习,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二、走进孩子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一样有花,有草,也一样的有阳光,有阴霾。得到老师的夸奖时,他们也会兴奋,会欣喜。考试没考好时,他们也会难过,会沮丧。给班级扣分时,他们也会内疚,会自责。不要高看孩子,也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也会装着不一样的世界。走进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孩子却是合理的。孩子对情感的感知方式本来就和大人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求孩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四、让孩子抬起头来

让孩子抬起头来,抬起头来做事,抬起头来学习。那么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老师的一句夸奖孩子便会欣喜半天,那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多说一句你真棒,也许就会给他莫大的鼓励,给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也许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有勇气的举起手来。让孩子在肯定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我可以。

正如这本书中所述,用心来对待孩子,孩子能够感受的到。教育离不开爱,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充满爱心的面对每一个孩子。

第三篇:读做一名聪明教师有感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每一次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都仿佛走进了一场教育教学研讨会,眼前呈现的是一位位对教育工作满腔热情,对学生高度负责,对解决学生问题充满期待的教师与王晓春老师热烈探讨的场面。真实的故事和王老师的精辟点评让人意味深长,受益匪浅,而且常常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王老师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我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所体会。

1、教育中经常有的一种错误,就是全线出击,见错就管。

一个学生的问题可能由很多方面的原因组成,自身的,家庭教育的,而且很多都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就算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学生身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改变。如果只是想凭借主观的努力改变,只能一次次的失望罢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切身的体会。

在我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迷上玩游戏机,上课没一刻专注过,作业也经常不按时完成,而且轮到值日时还常常逃跑。我发现自己在对待这个孩子的问题上,有些过于急躁,每次见到他不专心听讲,没有佩戴红领巾,不认真完成作业,或者课上违反纪律,我都会严格地批评他几句。我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在各方面都跟上一般同学。第一、多次找他谈心,帮他寻找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曾多次与家长交流,时刻跟踪和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第二、我安排了班上一位学习

勤奋、乐于助人、各方面成绩也相当优秀的女同学与他同桌,并将他俩安排在第一排。我要求这位女同学课上监督他专心听讲,时刻提醒他做好笔记和完成课上作业;并且让这个女同学课余时间教其背单词。这个方法收到的效果并不大。第三、考虑到他家里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我和他妈妈商量好:让他每天放学后,在我办公室写一个钟作业后才回家。可是坚持了两三天后,一到放学他就想办法逃离我的视线。我想,我正是犯了“全线出击,见错就管”的错误,把这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盯的紧紧的,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反效果,欲速则不达。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切实的方法应该是把他的问题一一列出,按问题的严重性,改变的可能性来排排队,分出轻重缓急,然后一个一个来,其他的问题应该先暂时放一放,只有这样才可能让问题慢慢减少,让孩子慢慢改变。

2、“以学生认错为终点的教育”是最表面的、最肤浅的教育,其实不过是管理而已。

许多教师脑子里有一个公式:“犯错——认错——改错”。他们往往以为一位学生只要认错,就有希望改正,剩下的就是看他今后的行动了。殊不知,“承认错误”与“搞清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是两码事,而“搞清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与“我有没有能力(光有决心不行,还要有能力)改正这个错误”也是两码事。没有后面这两条,学生承认错误就只是暂时让老师消气而已(学生认错了,低头了,教师就释怀了),实际上很可能下次再犯。

我发现自己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课上不遵守纪律,我都会将之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或者课上批评。学生当场都会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是总有学生重蹈覆辙。我想这正是我肤浅教育的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应该对他的各方面情况加以分析和了解,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

3、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具备综合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在读案例的过程,我或多或少也会发现自己的影子。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对王晓春老师强调的教师的专业性,我非常认同。我也深深体会到自己主要还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因此,我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做根基,对学生的教育才是有方,对学生的爱才会有度,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深入,对自己才会更有信心,努力做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而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呢?拜读了王老师这本书后,我为自己总结了几个努力的方向:(1)挤出时间用来读书和思考;(2)上网讨论教育问题;(3)勤写反思。

赞可夫曾说过:“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想成为一名聪明的老师,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四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周德文

我有幸阅读了王春晓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本书是一本案例点评,中心问题是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王晓春老师编写的一部长篇论文。全书引用九十个案例,先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然后研讨和推荐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先破后立,重在改变教师的旧有不良思维方式,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期更科学,更客观,更准确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感觉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精英教师聚集一堂所展开的一场教育教学研讨会,眼前浮现的是一位位满怀爱与希望,高度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与王晓春老师热烈探讨的画面。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经典的问题,精辟的点拨,使我迫不及待一气读完。

第一,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一个简介: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

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

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第二,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人们因无知而傲慢,因傲慢而更加无知。在孩子面前傲慢,是最没出息的傲慢。”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适度的修剪,小树可以挺拔向上的茁壮生长;不修剪,小树会长不高;而过度修剪,小树也会被束缚,失去向上的动力。教育也是这样,应该适度。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第三,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1、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2、学习完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明白了:“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3、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第五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莱阳市吴格庄小学 于伟东

最近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我感觉要多学习实践,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睿智的教育者。《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王晓春老师: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其次,精彩语句分享:

1、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2、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3、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4、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5、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6、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一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的训练比较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东西需要的内驱力特别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就很难奏效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7、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8、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9、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10、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11、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看了这本书,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在校园里不许跑跳打闹,不许玩沙,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绊脚石。德育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与载体。让学生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体验和记忆。

三、学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适度的“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去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走在教育的大路上,我的心中充满阳光,在我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我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下载做聪明教师读后感(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聪明教师读后感(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

    做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越是纯粹的教育,管理的色彩越淡。“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想,自己和孩子之间是管理还是交流。老师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所以作为一个合格、......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应坑小学应界坑校区 陈光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改变教学观念 学做聪明教师 ——读教育名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A不小心碰到学生B,学生B的反应是立即打A,而A也会不服输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作者是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便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把自......